前天晚上去住处旁边的大学的时候,瞅到了一个关于古琴的活动的告示。于是对于音乐有着“执着的追求”的我就记下了地址时间,昨晚上,下班后,就去了。

其实我是不懂音乐的。在看过曲名、介绍之后,才能稍有差不多的一点乐感。说是去听音乐,还不如说是去凑热闹。开始,一位老先生介绍了古琴的历史等等的一些相关知识。说如“琴、瑟”等单字乐器大多是中国本土乐器,而“二胡、琵琶”等大约是外来的。以前以为古琴和古筝是一样的东西,差不多于常见的扬琴,不过是打击和弹奏的不同,昨晚却听到了“古琴”较为高雅,而筝比较民俗这样的说法。

一提到古琴,或者筝,总会想起如伯牙子期之类的故事,《高山流水》。古时文人抚琴,士者佩剑。琴剑二物本就象征着高雅。想伯牙子期知音相遇的感叹,诸葛武侯弹琴退仲达的胆识,想嵇康临绝之前的《广陵散》,总让人觉得那是在我们庸碌生活之上的更接近于人生真谛的境界。自古知音难觅,大概很多时候是因为曲高和寡之故。不过想来也正因为如此,才可贵。俞伯牙如果每天身边环绕着十来个钟子期,恐怕也就没什么意思了。所以还是矛盾。

开始,听《阳关三叠》,是古琴弹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派萧索离别之意。再听《梅花三弄》的琴箫合奏,如寒冷时节傲然的梅,让我想起许多古旧往事,和那些如此的人。再有最后的《流水》一曲,时而大气磅礴,时而涓涓细流,忽然叮叮咚咚仿似断绝,转身却看到如柳暗花明的淡然,种种意象,不一而足。听着这些日常并不能听到的声音,仿佛整个人都经过了净化,又像是岁月洗尽铅华的感悟。

不知是听得太少,还是当真如此,在听到的曲目中,并没有类似于近现代交响乐中的“主旋律”,或直接重复,或略加变化的重复,强调。这些古曲里仿佛没有什么重复的地方,倘使真是如此,那就更是崇拜了。


我不懂音乐,但是,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