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场美嘉搞定了叶问,终于偿了几日来的愿望,结论是不虚此行,好电影。


从电影院出来,上车,一直到家里打开笔记本,脑海里脑海里回旋的都是电影中的情节,画面。纷繁的武技较量场面,可爱以及可恨的人物面孔,如同影片的片头中天上的云一样,慢慢的向左右散去,最后在视野的正中央,终于浮现出来四个大字:“咏春,叶问”。我问自己,为什么最后留下来的不是某一个精彩的打斗场面,也不是美女熊黛林的面容,甚至不是中国人出了口恶气的豪情,而是简简单单的这四个字。回忆叶问的说出这四个字时候的心定气闲,我在脑海中勾勒,最后给自己的答案是几个关键词:儒,宗师,气。


关于宗师,电影用对比的方式给了明确的解释。对比的是谁,是樊少皇扮演的金山和甄子丹扮演的叶问。武技强弱的对比是明显的,但我认为却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身怀绝技时面对对手的心态。宗师叶问是虚怀若谷的俯览苍生,而金山却是霸气十足的目中无人。叶问打败影片一开场的时候到府上挑战的武师,可以守约“闭门比武”,与其说是给落败的对手留面子,不如说是给自己一份清静,这是获胜者难以做到的谦逊。反观对手金山,打败几个牛鬼蛇神,便不可一世,唯我独尊。叶问在家中打败金山的那一场戏是个笑点,其中似乎有点成龙武戏里面的搞笑武打的意味。那一刻,我特想和金山说一句:“你个土贼,回家多练几年再出来摆乎吧”。


关于儒,影片中叶问的独白最能说明:中国武术有深刻的儒家文化包含在其中,从本源上说,止戈为武,中国人的武目的多在于气节,而日本人的武则多泛滥于侵略,占有。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影片把武技和儒家文化联系起来,是说出了中国的武之魂,所以能够引起国人的共鸣。空有强技的武终究只是术,而加入了人性光彩的武才能够终究成为道。儒家讲中庸,讲礼,讲仁,叶问为什么是宗师,不单单是因为他的武艺高强,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魅力,也就是儒家文化带来的魅力。


然而叶问终究不能一味虚怀若谷下去,因为他处于那样一个时代。时事不容许他依照儒家的“礼”、“仁”等等的约束走下去,当时事逼人,气结于心,忍无可忍之际,于是其他的暂时抛于脑后,出了这口气再说。譬如影片开始金山上门挑战,反对丈夫总是论武的叶问妻子也终于忍不了挑衅,所以“不要打烂家里的东西”,这犹如寓言一般的笑点,和后来叶问忍不了日本人的残暴,以一挑十的出气相对照,道出了中国人的武的目的。人不欺我,我不欺人,但人若欺我——那么sorry,忍耐是有限度的。当许多人惧服于淫威之下,这个人,这一些人,是站立着的。于是影片最后群众们拍手欢呼的时候,叶问被中枪后群众们挤开栏杆的时候,电影院里面也全场情绪激扬。


《赤壁》我也是在电影院看的,现在想来电影犹如其中的小乔一样,就是个花瓶。而《霍元甲》的故事也略显单薄,而且最终霍元甲的死总是让人戚戚,于是想来值得称道的也就是其中的场面了。但《叶问》不同,他让我看到上面所说的哪些打斗场面之外的东西,也是最值得记住得东西,也必将是若干时日之后想到这电影的时候首先回想起来的东西。


其间有一个情节很是搞笑,值得一记。做翻译的林家栋在擂台上说的“为了加强中日文化的交流……”等等的鬼话,于是电影院里一阵哄笑。这样明显的反讽,向来演员拍的时候也会笑场几次。写到此处,想象要中日友好,终究是扯淡,中国人受的伤太深了。


也不是完美。例如最后一场和日本XX军官的打斗,本是武戏的高潮,却描述的有点过于简单。叶问三下五除二一顿暴打是很爽快,很出气,但缺少了作为电影高潮片段本该有的精彩。


总之,是一部好电影,值得去电影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