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博客、blog
Blog是weblog的简写,也有人从英文音译为部落格、部落阁、博客等,以及其他一些专用名词如个人空间等,是按照时间顺序以文章的形式在网络上发表内容的一种方式,属于网络共享空间的一种。
历史
博客的英文blog,起源于weblog,意思是网络日志。1997年由Jorn Barger所提出。在这之前,网络世界里所谓的Weblog通常指的是一种硬生生地、充满技术性记载的、无关乎叙事的纪录。
在1998年,infosift的编辑Jesse J. Garrett将一些类似的博客网站收集起来,寄给Cameron Barrett。Cameron随后将名单发布在CamWorld网站上,许多人亦陆续将博客的URL给Cameron,慢慢的,一个新的网络社区俨然成型。
1999年,Brigitte Eaton成立一个博客目录,收集她所知道的博客站点。1999年,Peter Merholz首次使用缩略词“blog”,成为今天常用的术语。但是,博客真正开始快速发展的转折点,是在1999年6月,当时Pitas开始提供免费的博客服务,紧接着8月,Pyra lab推出了blogger.com。blogger.com提供了简单易学的说明,以及能通过FTP直接将博客发表在个人网站上的功能,这带给使用者很大的方便。目前已经有了很多博客服务供应商(BSP),业内人士对其盈利前景,持谨慎乐观态度。
定义
Weblog指的是以网页作为呈现媒介的个人专栏,也有人把它称做网页型态的专栏。1999年Peter Merholz开始把将weblog念成We Blog,因而有了Blog这个说法。此时的Blog不仅可以拿来当名词或Weblog的缩写,更成为一个动词。
作名词用的时候,Weblog或说是Blog有了更严谨的定义它指的是一些文章,而这些文章必须要满足以下条件:
1. 汇整(Archive):这些文章必须经由特定方法加以整理存放;可以是单纯地按照时间整理,或是任何的分类方式;
2. 静态链接(Permalink):这些文章必须公开于网络上,且能让其他读者借由某个固定的网址链结直接读取;
3. 时间戳印:这些文章必须具有时间戳印,记录写成的时间;
4. 日期标头:这些文章必须要标出日期标头;这意味它们将会是有时序性的,内容可能与时空背景有一定的关联。
于是博客从很概略的“网页型式的个人札记”转变成具有多样特性的文章集结。
作为动词的时候,根据Meg Hourihan在What We're Doing When We Blog一文里指出此乃是按照各自的规则来整理资讯的方法。根据这个说法,当某个人在Blog的时候,并不只是生产被人们称之为“博客(Blog)”的一篇文章;实际上,亦是在实践个人的信念,以所认同且认可的规则,将感官所接受到的种种资讯整理后加以出版,成为其他读者所能够阅读的文本。
CNN自2003年三月十日起,开始报道一些关于博客(Blog)的新闻,使得网络新闻有了新生命。
特色
blog是个人或群体以时间顺序所作的一种记录,并且不断更新。blog不只是将使用者的意见与想法传递在网络上,更可以让兴趣相投的网友交换建议并了解彼此。
blog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回溯引用(TrackBack)和广播/留言/评论的方式来进行的。blog的操作管理用语,也借鉴了大量档案管理用语。一个blog亦可被视为一个档案,或是卷宗。与传统档案不同的是,blog的作者既是这份档案的创作人,也是其档案管理人。而书写blog的人,通常称为“blogger”(即blog作者),既可以是一个人撰写,也可以是一群人写。
blog一般采用了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或者Rich Site Summary或者RDF Site Summary)技术,所有的RSS文件都必须符合由W3C发布的XML 1.0规范。对读者来说,可以通过RSS订阅一个blog,确知该blog作者最近的更新。对blog作者来说,RSS可以使自己发布的文章易于被计算机程序理解并摘要。
Podcast——播客
Podcast,中文译名尚未统一,有译作“爱波”、“广波”、“波刻”、“网播”、“聚播”、“随身播”、“自由播”等等,但最多的是将其翻译为“播客”。
“播客”(Podcasting)这个词来源自苹果电脑的“iPod”与“广播”(broadcast)的合成词,指的是一种在互联网上发布文件并允许用户订阅feed以自动接收新文件的方法,或用此方法来制作的电台节目。这种新方法在2004年下半年开始在互联网上流行以用于发布音频文件。
Podcasting与其他音频内容传送的区别在于其订阅模式,它使用RSS 2.0文件格式传送信息。该技术允许个人进行创建与发布,这种新的传播方式使得人人可以说出他们想说的话。
订阅Podcasting节目可以使用相应的Podcasting软件。这种软件可以定期检查并下载新内容,并与用户的便携式音乐播放器同步内容。Podcasting并不强求使用iPod或iTunes;任何数字音频播放器或拥有适当软件的电脑都可以播放Podcasting节目。相同的技术亦可用来传送视频文件,在2005年上半年,已经有一些Podcasting软件可以像播放音频一样播放视频了。
RSS
RSS可以是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RDF Site Summary或者Rich Site Summary缩写。这三种叫法实质指的是同一种东西,只是版本略有不同而已。RSS是一种用于发布和获取网络内容的XML格式,内容提供者用RSS标记哪些是新发布的内容,哪些是刚刚被修改过的;用户通过RSS文件,得知内容提供者的动态。用户使用RSS阅读器,可以便捷的跟踪知道所关注网络内容的更新情况。
第一次浏览器大战期间,微软公司和网景公司为了争取更多的用户,各自提出了基于“推”技术的新闻频道标准。微软公司的标准叫做CDF(Channel Definition Format,频道定义格式),而网景的标准叫做RSS(Rich Site Summary),当时的版本是RSS 0.90。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微软公司和网景公司都很看重的“推”技术,并没有取得成功,市场对新闻频道的反应相当的平淡。之后,网景公司被美国在线收购,而微软公司在Internet Explorer的后续产品中也放弃了对新闻频道的支持。
后来Blog开始风靡全球,著名Blogger Dave Winner改进并发展了RSS技术,并将其用在了Blog之上,用于对Blog更新的订阅。 RSS技术进入Blog领域后,立刻受到了Blogger们的欢迎,成为了Blog技术的标准组成部分。
RSS的版本和ATOM格式
目前RSS格式一共有三个主要版本,分别是RSS 0.91,RSS 1.0,RSS 2.0。其中0.91和2.0都是Dave Winner根据网景公司的RSS 0.90制订的,一脉相承。而RSS 1.0则是以O'Reilly的Rael Dornfest等代表的另一个阵营根据W3C的语义网技术中的RDF格式定义的,也就是所谓的RDF Site Summary。由于两个阵营缺乏沟通,互相不谅解,造成目前三个版本并存,并且都没有成为真正的标准。
一般的Blog和网站都选择其中一个标准进行更新信息的发布,也有三个版本都支持的。一般来说RSS阅读器都支持这三个版本。
ATOM是一种跟RSS格式很类似的格式,也用于Blog的订阅,但是比RSS更复杂,还可以用于Blog文章的发布等等。ATOM于2003年12月12日发布,由于受到了业界巨头Google的支持,所以ATOM已经成为了不可小视的一个标准。Google旗下的Blogger.com的订阅采用的就是ATOM标准。目前主流的RSS阅读器也都支持ATOM标准。
这4种格式虽然差异很大,但是基本结构是完全相同的。RSS 0.91和RSS 2.0格式里面的标记“channel”相当于RSS 1.0格式里面的标记“channel”以及ATOM格式里面的标记“feed”。而RSS 0.91和RSS 2.0格式里面的标记“item”相当于RSS 1.0格式里面的标记“item”以及ATOM格式里面的标记“entry”。因为基本结构的相似性很大,这4种格式可以轻松的相互转换。
RSS改变阅读模式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跟踪一个网站的全部更新,想跟踪一篇连载的文章,或者想看到某人写的每篇文章。然而利用传统的Web阅读方式,满足这些的需求是很困难和没有效率的。我们必须时刻刷新我们关注的网页,然而人工判断他是否更新,既浪费时间又浪费带宽。RSS技术实际上就是为了更好的满足这类需求而应运而生的。只要内容提供者提供了RSS,我们就可以使用RSS阅读器来跟踪内容的更新。这种新的阅读模式叫做订阅,它可以保证我们不错过我们认为得倒的信息。
RSS阅读模式的用途
RSS阅读模式可以用在哪里呢?有人列出来了RSS可以做到的37件事,让我们看看:
1、订阅新闻
2、从新闻中订阅新闻
3、在自己的网页上显示新闻
4、在自己移动装置上显示新闻
5、通过RSS收集自己的邮件
7、通过邮件获取RSS内容
8、跟踪自己快递的包裹
9、订阅Ebay的产品情况
10、获取股市资讯
11、天气预报
12、了解别人的评价
13、获得节目表
14、保持日程更新
15、获得电影院目录
16、阅读喜剧
17、看别人的网摘
18、备份你的Blog
19、获得软件更新消息
20、获得最新BT种子
21、了解B2C交易信息
22、了解愿望列表
23、交通状况通知
24、火警预报
25、察看访问者情况
26、病毒和安全通报
27、了解城市事件
28、获知游戏统计
29、释放政府官僚作风
30、创建个人新闻页面
31、跟踪你的笔记
32、找到更新图片
33、建立一个地图
34、制作Tag图
35、制作网站RSS
36、成为一个评论者
37、专利搜索
当然RSS能够做的绝不仅仅这37件事,几乎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用RSS来订阅。
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社交网络服务
社交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简称SNS) 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重点在于为一群拥有相同兴趣与活动的网友,建立并巩固网络上的社交网络。
实现SNS的社会理论基础,即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ing,简称SN)理论基础,是源于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1933~1984)创立的六度分割理论。简单地说,就是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或者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那么按照六度分隔理论,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不断放大,最后将会形成一个大型网络。根据这种理论,人们创立了最初的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比如Friendster,Wallop,adoreme等。
现在SNS网站大致划分为三大类:一、综合交友类型,以某种共同爱好、共同话题为核心,建立一般意义上的朋友关系,例如美国的Friendster,中国的天极网,德国的OPENBC。二、婚恋类型,这些网站目标用户大多是白领阶层,例如LinkedIn 和Xing都已经拥有上百万用户,赢利可观。三、商务类型,这一类型主要面向企业商务应用收费和多样线上商业活动收费。另外,面向年轻人及大学生的SNS网站也比较受欢迎,比如说美国的Myspace和美国大学生的社交网站Facebook以及中国的校内网。
Tag——标签
Tag一般中文翻译为“标签”,是一种新的组织和管理网络信息的分类方式,也可以被称为民间分类(folksonomy)。不同于一般的目录结构的分类方法,它所包含的类别存在于一个扁平的名称空间里,而不是分层的结构空间。Tag分类与事物之间没有通常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也没有明确的父类与子类的分别,类别之间可以是一种平行的关系,也可以根据相关性分析,将经常一起出现的tag关联起来,而产生一种相关性的分类。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理解使用Tag简单的为将自己的内容分类,而不需要按照事先规定的级别。Tag做为一种关键词标记,tag不同于一般的关键词。用关键词进行搜索时,只能搜索到文章里面提到了的关键词,但tag却可以将文章中根本没有的关键词做为tag来标记。此外,Tag还能提高对于图片、流媒体等多媒体资源的信息检索性能。Tag或许可能成为挖掘隐性知识的良好的工具。
作为一种新的分类系统,Tag于2005年起开始在中文网络兴起。从博客到网络书签,用户可以为每篇文章、每个帖子或者每张图片添加一个或者多个Tag(标签)。Tag的应用极其丰富,使网民能够更灵活管理信息的同时,也促使了互联网信息的重新整理和分类。最常见的应用是在网摘服务中。国外比较著名的网摘服务有Delicious、Furl等,Delicious、Furl都支持Tag功能。其中Delicious目前已拥有5万注册用户。此外Flickr的图片分享服务也将Tag的功能应用其中。Delicious和Flickr一定程度上引爆了Tag的流行。
国内的网摘服务以2004年10月开始上线运行的365Key为标志。目前国内提供网摘服务的有365Key、和讯网摘、博采中心、新浪ViVi。其中365Key、和讯网摘、博采中心可以支持Tag。此外,Tag在其他web服务的应用较为丰富,如各个中文blog网站(如:百度空间、新浪博客)网络收藏夹(如:百度搜藏)、博客搜索(如:Technorati)和在线百科全书(如:百度百科、维基百科)也逐渐开始支持Tag的应用。
总体而言,在不同的地方使用Tag产生的定位与作用也不尽相同。对用户而言,Tag可以说是活跃的、无序的、个人化的、相当自我的、随心所欲,能够呈现出个人的生活、感情及思想,并且能够体现了群体的力量,使得内容之间的相关性和用户之间的交互性大大增强。
Wiki
Wiki是一种可在网络上开放多人协同创作的超文本系统,是由“Wiki之父”沃德·坎宁安(Ward Cunningham)于1995年所创。
沃德·坎宁安将Wiki定义为“一种允许一群用户通过简单的标记语言来创建和连接一组网页的社会计算系统”。
基本上,Wiki包含一套能简易创造、改变HTML网页的系统,再加上一套记录以及编目所有改变的系统,以及提供还原改变的功能。使用Wiki系统的网站称为Wiki网站,Wiki网站容许任何造访网站的人能快速轻易的加入、删除、编辑所有的内容,而且通常连登入都不必,因此特别适合团队合作的写作方式。 Wiki系统也可以包括各种辅助工具,让使用者能轻易追踪Wiki的持续变化,或是让众使用者之间讨论解决关于wiki内容的固有争议。Wiki的内容也可能有误,因为使用者必定会加上不正确的资料。
有人认为,Wiki系统属于一种人类知识的网络系统,我们可以在Web的基础上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而且这种创建、更改、及发布的代价远比HTML文本小;与此同时Wiki系统还支持那些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为协作式写作提供了必要的帮助;最后,Wiki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Wiki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了简单的交流工具。与其它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有使用简便且开放的特点,所以Wiki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个领域的知识。
Digg
Digg模式具有一下特点:
1:首页文章不是由编辑选择,而是由网友投票产生。这是digg模式的核心。digg相信大众的眼光和评审,大多数人感兴趣的东西,就是有价值的东西。根据文章的得票数,也可以得知文章的价值程度。
2:对于阅读者来说,在digg模式上看到的文章,都是经过网友筛选的,都是去掉糟粕取的精华。因此,省去了大量的在网上瞎兜的时间。提高了阅读的成功率。尤其是现在流行的tag机制,能让阅读者迅速定位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3:对于写手来讲,digg模式是一个推广的平台,把自己的文章推荐到digg上,让更多的人浏览,并参与评论。
4:对于喜爱评论的人,digg模式提供了一个评论的天地,你可以对digg模式上的文章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观点都是有价值的。
5:digg模式对每个参与者的投票和提交都做了记录,类似与建立了自己的网络收藏夹。这样,凡是自己关注过的文章,都不会丢失。
6: digg模式提供Rss订阅功能。可以订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按照分类订阅,也可以按照tag订阅。
posted on 2008-01-15 09:45
前方的路 阅读(438)
评论(0) 编辑 收藏 所属分类:
Web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