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 189,comments - 115,trackbacks - 0
2006年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出炉
2006-07-04 06:43:26
  

腾讯求职6月27日讯由中华英才网推出的2006“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终于尘埃落定。腾讯夺得最佳大学生雇主前十佳和进步飞速两个奖项,也成为本次评选中唯一一家同时拿到两个奖项的评选企业。

引入瞩目的前10佳雇主分别是:

联想、宝洁、华为、IBM、海尔、中国移动、微软、腾讯、西门子、通用电气。

新上榜企业(10家)如下(以首字母顺序排序):

Google、阿里巴巴、百度、百事可乐、中国广东核电、国美电器、盛大网络、网易、新浪、中国石油集团。

进步名次超过至少15名的“进步飞速奖”企业(3家)(以首字母顺序排序):

海信集团、美的集团、腾讯。

TOP50入围企业如下(以首字母顺序排序):

Google、IBM、TCL、阿里巴巴、百度、百事可乐、宝洁、戴尔、富士康、广东核电、国美、海尔、海信集团、华为、汇丰银行、惠普、可口可乐、联合利华、联想电脑、马士基、玛氏集团、麦肯锡、美的、摩托罗拉、诺基亚、普华永道、强生(中国)、雀巢、三星电子、盛大网络、思科、索尼、腾讯、通用电气、万科集团、网易、微软、沃尔玛、西门子、新浪、英特尔、招商银行、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石化、中国石油集团、中国移动、中国银行、中兴通讯。

“最佳雇主”榜单新变化

1、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平分秋色

从今年公布的榜单中,令人欣喜地发现,上榜的国内企业在TOP50中由2005年的19家增加到24家,上升了10个百分点占到48%。而外资企业26家,占了52%,与2005年相比有所下降,由31家降到28家,百分比从62%下滑到52%。国内企业的吸引力显示出的强劲增长,一方面表明国内企业在招聘制度、工作环境、福利待遇、人才培养上的日益改善已初见成效,另一方面外企就业岗位相对有限、竞争压力过大也是原因之一。

2、上榜雇主反应行业热点

《2006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报告》根据各个行业在TOP50排行榜上榜企业的数量,推出了本年度大学生就业的8大热门行业,分别为耐用消费品业、快速消费品业、IT业、互联网业、电信设备制造业、金融业、咨询/专业服务业和石油化工业。其中人气升温最迅速的是互联网业,上榜的互联网企业由2005年的只有1家变成2006年的7家,腾讯作为互联网企业的代表更首次闯入最佳雇主前十佳行列。

相较互联网行业,汽车业却在今年继续失宠——与前两年的趋势一样,汽车业的上榜企业持续减少,2006年甚至没有汽车企业进入前50名。

薪酬、品牌、文化三大魅力有先后

《2006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报告》揭示的另一个最重要的“新意”在于,中华英才网对最佳雇主CBC模型(Compensation-Brand-Culture Model)的发展和完善。

中华英才网人才研究中心经过长期研究发现,大学生往往从“全面薪酬”、“品牌实力”、“公司文化”三个维度对雇主进行评价,并在2005年首次推出最佳雇主CBC模型。在本年度调查中,中华英才网为了能够更加科学的探讨这个模型的结构,运用了Lisrel8.2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考察实测数据对理论模型的拟合程度,验证理论模型的正确性,进而分析模型估计的参数,达到对最佳雇主CBC模型的效度说明。

研究结果表明,“全面薪酬”、“品牌实力”、“公司文化”三个决定性因素在大学生心目中并不同等重要。经过测算,“全面薪酬”是影响大学生心目中雇主形象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品牌实力”,“公司文化”这个维度的影响相对较小。

心理分析解码大学生择业难题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自2001年以来,中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大幅增加,他们的就业压力却不断增大。

为此,中华英才网在本次调查后推出了《2006年中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及求职心理调查报告》,富有针对性地重点对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和就业压力等内在动因进行了考察。其中主要发现包括:

1、中国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三因素模型

发展因素、保健因素和声望地位因素三大要素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其中属于发展因素的“个人发展与晋升空间大”成为大多数大学生择业的首要标准。中华英才网总裁、著名人力资源专家张建国表示,大学毕业生正处于在初次就业时期,未来发展、物质利益等多方面的需要同时支配着大学生的求职行为,对于促成大学生与企业匹配的机构,需要从多层面解释和把握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

2、大学生就业预期偏高

大学生就业预期普遍偏高,体现在期望薪金上尤其突出。调查反应出,大学生期望薪金主要集中2000-3000元,硕士、MBA和博士则主要集中在5000以上的薪金档位,同时,他们愿意接受的最低月薪中位数为1800元。而对照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去年12月发布的《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的数据,专科毕业生起薪为1333元,本科毕业生为1549元,硕士、博士分别为2674元和2917元。显然,大学生薪酬愿景仍实际情况存在相当的差距。

中华英才网人才研究中心专家指出,这种情况也印证了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史密斯"霍尔伯特(Smith Herbert)的论断:由于大多数大学生都认为自己的资质高于平均水平,从而导致整体收入预期水平的偏高。张建国谈到:“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大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尚未能对自身收入形成一种理性的预期。”

另一方面,张建国还认为,大学生每年接受大学教育的直接方面的直接成本(包括学费、食宿费用等)约10000元,四年就达40000元。这样,大学生只有寻找到高收入工作,才能弥补这高昂的大学成本以保持净预期收益不变。因此,大学教育成本高昂也是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3、两大因素造成大学生就业压力

本次调查研究分析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压力问题,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实际的问题,如求职竞争激烈、家庭需要、爱情与好工作难以兼顾等,张建国认为,这些问题通过训练或者咨询是难以解决的。但针对另一类由主观原因引起的压力,如自我认识不清、缺乏求职技巧和经验、认为自己专业不对口不利于就业等,张建国则表示,这些问题能够通过专业的训练或者深入的分析得到缓解。

值得注意的是,接近一半(49.3%)的大学生自我认识不清,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中华英才网在报告中指出,“从治本的角度来说,或者我们应该反思当前的教育制度。而如果从治标的角度来看,学校和院系的相关部门应该更多的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帮助他们弄清楚未来工作的方向。”

4、实习锻炼有助于就业

报告显示,近八成大学生毕业之际选择就业;而招聘网站是大学生获取招聘信息的第一渠道。但是否有过兼职、实习经验,对大学生的就业有着不小的影响。中华英才网在调查中发现,在校期间没有兼职经历或兼职时间短的学生对自身的认识相对更模糊,更缺乏求职技巧和经验;而有过一定兼职或者实习经历的大学生的获取渠道相对更为丰富,就业压力相对较小。

张建国认为,这个结论体现出大学生在求职上的积极性以及准备的充分性,也为改善大学生就业压力提供了借鉴依据——兼职或实习就是一个很好的为未来工作的先期准备,在兼职过程中积累的工作经验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正式求职带来多方面的帮助。

出处:腾讯 2006年6月27日

毕业后,先就业还是先择业?
2006-07-02 07:16:51
  
毕业总是让人悲喜交加,终于结束十多年的学生时代,带着独立的兴奋和对未来的茫然以及一穷二白的社会经验,抛去家人的经济支持,独自一人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是顺应形势找份只要能赚钱的工作,然后再考虑改变就业方向,做回老本行;还是根据自己的特长找准职业定位,坚持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本期《中国青年》聚焦毕业前夕的大学生,看看他们在人生道路上的不同选择。

就业派:先独立才有权利自由选择

小雪,女,24岁,考古专业

当初选择考古系是因为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神秘的领域,可以考察人类历史中那些激动人心的事情。可是当坐在课堂上就明白了,任何一个系别都有让你头疼的枯燥学科。4年的学习生活,只让我的心越来越冷,现在面临毕业,根本就不可能坚定当初的理想,毕竟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最紧要,不是我不想择业,当你听说那些公司只有一个招聘名额,却有好几十人去争抢,其中还不乏研究生、博士生,这样的环境怎么能不让你着急?更不要说有业不择了。我还是很喜欢考古这个系别,只是理想毕竟和现实有一定的差距,我现在能做到的就是让自己在社会上先有立足之地,然后等到有能力去选择,再回到这个领域。希望那个时候,我还能像当初跨进校园那么兴奋。

文涛,男,25岁,计算机管理专业

你有没有去过招聘会?人山人海中,还没等你看明白招聘要求,就告诉你已经招满了,真是让人有危机感,好像漂在水中快要溺死的感觉,能够有一个机会让我尽快工作真的求之不得,否则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看看寝室里出去找工作的,基本上都没有和公司正式签约。这些人当中不乏学生时代的骨干和精英,可现在呢,几乎一股脑都被踢到淘汰线以外。而且我们的系别还算时髦,好歹互联网时代,有一部分计算机管理经验择业范围应该很广,但是真正到招聘会上去,就会发现招聘公司其实需要全才,而且跨行业招聘也屡见不鲜,反而本专业的人遭到排挤。世道这么不好,我觉得应该先就业,就业后有机会给自己充电,以后的事情还很难说。

张静,女,23岁,文秘专业

对于刚刚从大学校园走向社会的我们来说,真是对将要从事的职业没有一点概念,而且对自己的将来也没有清晰的规划,这个时候,我认为还是先就业后择业好一些。不管你的读书生涯有多久,最后拿到什么学位,最终的目的还是选择一份工作。而且真正工作起来,你会发现现实生活距离书本上的东西很远,甚至是两码事,所以,不管你选择什么工作,还是要从头学起。如果先就业就可以积累一些丰富的社会经验,包括为人处世的原则等等,等到发现自己真的喜欢什么职业,这个时候再去选择,底气就会足很多胜算也大,比较具有目标性。我个人觉得工作是一个能够积累的过程,越早工作就越能够认清现状,调整自己的状态去适应,所以,我绝对不会错过任何机会,只要有把握我都会力争工作。

择业派:坚持自己不随波逐流

白林,男,25岁,中医骨科专业

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固然重要,但是找到符合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空间的工作更重要,只有选择正确,才能让自己安稳地生活下去,因为这不仅关系到自己是否有钱赚,更直接关系到每天的心情。人生就那么几十年,如果不开心,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先就业再择业,只能解决短期的生活压力,躲开就业问题。但是从长远的角度考虑,这种做法只能导致悲剧的发生。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工作而工作,那么工作本身就不再有吸引力,相反是枯燥乏味的,根本不能激发你的热情和新鲜感,即使拿到高薪或者跳槽,也只是一场恶性循环。我对中医的喜爱是祖传的,我的爷爷、爸爸都是中医,但是我并不想回到家乡的中医诊所就业,而是要在这座城市追寻到自己真正要学习的学术进步和临床知识,而且,我会一直努力。

邓婕,女,24岁,导演专业

很多30多岁的专家都提倡先择业再就业,他们经历过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就业困难,明白没有合适的工作,不要急于求成的道理,如果随便找一个工作去混,只能失去方向和前进的动力。我的很多同学毕业后纷纷去做群众演员,虽然安慰自己说这样是体验生活,能够为自己将来的导演天分发挥积累经验,但真正跳出来的又有多少,曾经的上几届的师兄师姐,不乏混成三流演员流连片场,不肯再花力气从头开始,做出属于自己的电影的。反正我做人的原则就是不轻易地凑合,一定要自己满意才能够接受。我可以先去接一些符合专业的工作,譬如去拍MV或者商业短片,但不会脱离太远,奉劝那些急于求成的同学找工作虽然不能太挑剔,但也不能随波逐流,一窝蜂地上。

胡大志,男,25岁,财政管理专业

对于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来说,毕业的时候一无所有,所以第一份工作的意义是很大的。就好像一场恋爱,初恋总是最让人难忘,如果选择错误对象,有可能会悔恨终生,迫于就业压力,“先就业,后择业”,日后如何再进行选择?在一个环境待久了,你的做事方式和判断能力都局限于自己工作经验中,很难有更高的提升,如果重新择业,跟从头开始没什么区别,这样的选择依然是被动的,不被看好的。我认为要对自己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定位和规划之后再进行有选择性地就业,知道自己的底线,也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在工作中真正发挥自己的潜力,并为以后的职场生涯开拓出更广阔的道路。

中立派:择业和就业的关系就像鸡和蛋

孙岩,男,24岁,哲学专业

我是学哲学的,什么事情都愿意往本质考虑。其实择业和就业的关系说白了就是一个鸡和蛋的问题。如果就业就是为了力求目前生活安稳,能够独立,而择业则是为了兴趣而宁愿等待,其实无所谓好与坏,各有利弊。但是不管怎样,都要明白自己的生存条件,有了这个前提才能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要去怎样选择,而是客观环境逼迫你不得不这样选那样做,只要不产生反感,能够开开心心生活下去,我个人觉得怎样选择都可以。

陈方,女,24岁,图书管理专业

说实话,如果有机会去择业,谁愿意选择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公司或者职位去浪费青春?这个问题之所以提出,是因为现在的学生大多追求个性,对未来还是充满了幻想和憧憬。不过这样也好,如果坚持己见,能够为自己心仪的工作舍得花费时间,也算善始善终。只是在这漫长等待的时间里,千万不要把自己弄得贬值了。用人单位才不在乎你有多大的热情,而是在乎你能为他们创造多大的价值。如果你的精神需求真的完全大于物质需要,大可不必挤破头去争那些自己不喜欢的工作。

人力资源经理客观分析

对于学生来讲,无论就业和择业谁先谁后,可能只是出于一时的冲动,或者长久的选择,不管这个时间长短,对于人力资源经理来说,看到的只是两个行为的弊端。这种副作用会导致先择业后就业的人可能出现职业上的空白期,而先就业后择业的人则会发生频繁跳槽而毫无作为的现象。

先来说说空白期。不管空白期长短,用人单位都会追究造成空白期的原因,是因为客观逼迫还是主观放弃,这期间求职者是否乐观积极地度过,他们在这段时间内从事的种种活动等,都会成为人力资源经理考量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依据。当然,抛开应届毕业生,可能存在很多因素。譬如女性生育、尝试创业、学习充电等合理的原因,如果是这样,会给予谅解和肯定。反之,在这种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下,如果是个人主观原因的放弃甚至是逃避,则会留下不好的印象,毕竟现在的工作对于个人的责任感以及人才的职业匹配精度都要求很高,如果求职者的性格和行为中存在着种种消极因素,这种情况就会被慎重考虑,应聘的成功性应该不会很大。

应聘建议:面对面试官的种种提问,求职者不要急于为自己辩解,而是要说出自己当时的真实想法,譬如一定要选择一份自己喜欢的职业,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能够为公司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这也是对用人公司的一种负责,不要含糊其辞和拐弯抹角,否则这种不诚实的态度,会让你的个人形象在面试官心中大打折扣,从而影响你的顺利发展。

再来说一个普遍的现象——跳槽。通过调查发现,一个正常的就业者,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新鲜感到一年就几乎不存在了,同时,他对这份工作的认真度和责任感也会慢慢降低,适应一个体系和工作规律后,人总能找到空子,让自己工作得更舒服些,从而忽略企业价值的创造。而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一个新人从适应、熟悉、融入企业到完全胜任一份工作的平均周期最多三年,可是现在就业形势严峻,从就业市场反馈的报告表明,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城市跳槽周期是一年半的人越来越多。对于用人单位来讲,通常工作不满一年的新人跳槽,人力资源经理会很少给他们面试机会;如果求职者在一年半之内跳槽,人力资源经理一定会问求职者跳槽的原因以及他第一份工作的相关环境,或许还要了解一下他毕业后选择第一份工作的动机和兴趣,最终对求职者的性格、兴趣、特长有综合的分析,从客观角度来讲,人力资源经理更喜欢那些有自知之明的求职者,如果他们对自身的缺陷有充分认识,又有机会能够改善,这种富有灵性,勤奋好学的人将是企业的不二人选。

应聘建议:刚毕业的人一旦选择一份工作,尽量不要在第一年内就变动,甚至频繁变动。一旦有机会进入一个公司,从企业制度、人员结构以及企业文化的角度来看,达到最终的融合至少需要一年,如果还没有和自己的团队融合就毅然离开,那只能说明是你自己有问题,不适合这份工作。这样的所谓就业经历有缺陷的求职者,人力资源经理是很难考虑的,相反,2~3年的跳槽周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通常来讲,用人单位选择人才会考虑两个方面: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如果求职者同时符合这两个要求,将会很容易得到这份工作,但是在实际招聘过程,这样的完美境界其实很难达到,所以人力资源经理会根据职位情况的需要来调整。譬如管理类、市场营销、广告策划类的职位可以偏重于对其工作经验的考量,如果求职者有2~3年的相关工作经验,面试官可以部分忽略甚至完全忽略求职人员的专业背景。但是,对于应届毕业生,通常的考量办法是一半对一半,我们一要看他们大学中所学的专业以及在校期间,是否有校内外的实际工作经验,从而衡量他们的职业素质,挖掘他们的职业潜能,这就涉及到工作技能方面的锻炼。但是精密设计或者研发类的技术性职位,就需要对求职者的专业背景作一个充分的考量,当然,这也不局限于特定的专业,如果真的符合要求的求职者,用人单位会考虑花些成本作一些适当的工作培训。

应聘建议:人力资源经理总是会给求职者打分,通常也分为优秀、优良、及格和不及格这样几种类型。优秀的求职者,他们所学的专业和所从事的工作具有一致性,甚至有过需求岗位的工作经验,这样的人很容易通过面试,甚至可以适当提出良好的待遇要求。优良的求职者,他们在工作经验或者专业能力的某一方面略有欠缺,虽然不影响整个人的技术发挥,但还是有80%的可能得到工作,用人单位也会考虑进行培训。及格的求职者,只能作为候补队员考虑,即便得到了这份工作,如果没有显著的成绩,还是很难得到晋升和发展空间。总之,不管是择业还是就业,在面试官面前,只看到求职者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吻合度,在专业技能、工作经验和认真度上都有强烈的一致,才有机会得到工作,不管是你喜欢的还是讨厌的。

中青年 2006年6月(下)
本论坛专家田光哲:找工作要学习“诺曼底登陆”
2006-07-01 08:55:42
  
文/田光哲(本论坛专家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处长)

新年伊始,人们的祝福声中总少不了“工作顺利”的字眼。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413万。竞争前所未有的激烈,毕业生如何在大军中脱颖而出,如何走好自己的职业路。1月4日,本报记者对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的田光哲处长进行了专访。

  从市场的“诺曼底”登陆

 记者:2005年年底,“大学生毕业生薪金降低,800元就可以招走”的新闻给大学生就业下了注脚。薪金越降越低,为什么大学生仍找不到工作?
 田光哲:当前就业市场的主要矛盾是供大于求和劳动者素质偏低。这里所说的“素质低”不能单纯理解为没有文化,而是指劳动者不能适应工作岗位。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边有人无岗,一边有岗无人。
大学生就业方面,前几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使得同一时间进入就业市场的毕业生量太大,而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变化有自己的规律。前几天,我听说某单位打算招1名硕士生,却收到一百多份简历,不落选才奇怪。
  记者:竞争如此激烈,有没有取胜良策?
 田光哲:要想降低竞争,就要学习“诺曼底登陆”,选择市场的薄弱处下手。在此,我想澄清一下:许多人批评大学生就业时眼高手低、意识落后,择业时高不成低不就导致就业失败;而据我观察,很多时候并非大学生自身意识不对,而是信息不对称导致他们不能作出明智的选择。
 以家政服务为例,在很多学生眼中,家政服务就是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没有技术含量,更没有职业前景。但我告诉你,家政服务共有24个岗位,包括家庭秘书、汉语教师和管家等等,管家的起薪在6000元左右,不少涉外家政工作人员还获得了国际英雄勋章。大学生连这一职业是什么都不清楚,又怎么会选择该职业?对信息的不了解,导致就业决策失误,上了战场自然就失败。这是战略,还有战术问题。调查显示,大学生就业用时平均在3至5个月,所以要合理安排时间,有章法地去推进,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都要想清楚。

 “先就业再择业”的误区

  记者:大学生就业的性别歧视,也应该用同样的策略去处理吗?
 田光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人们对女性的社会期待,使得女性在心理上更依赖家庭,也使得女性承担了更多的家庭责任。企业招聘时,必然会考虑到人力资源的成本,有时会更倾向于选择男孩子。但不能排除某些工作的确不适合女性,所以不能一概冠之“性别歧视”。
记者: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413万,您能预测一下就业情况吗?
 田光哲:只要你想找工作,就会有工作,我觉得此话适用于大学生就业。事实上,大学生是人力资源中比较好的一类。他们受过教育,年轻力壮,且没有家累可以流动就业……不必看高校或真或假的就业率,只要毕业生整理好思路,坚定信念,早晚能找到工作。
 记者:先就业,再择业吗?我感觉此观念有时不利于毕业生的职业发展。
 田光哲:我并不认同“先就业,再择业”这种说法:没有哪一个企业想招一个心猿意马的员工,而天天想跳槽的员工也不可能有发展。
有人说当前社会只需两种人才:复合型人才和身怀绝技、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学生就业多为初次就业,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生活经历和工作经验,而这是职业生涯走向成功的基础,且都需要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所以,毕业生要努力干一行爱一行,毕竟哪一行都不是单靠十几本书能应付的,积累得多了,离成功也就近了。

  教育局限导致认同困难

  记者:据我了解,许多就业的大学生又退回去了。
 田光哲:校园内的生活环境和氛围,跟社会和企业的环境和氛围,都截然不同。这导致毕业生工作后一段时间内不能适应,若工作和生活再受挫,就容易产生畏难心理,选择缩回校园和家庭。
 应该说,这是人社会化的必经过程。小学到大学是我们社会化的前期,毕业后才进入真正的社会化阶段,两个阶段社会化的内容不同,甚至有冲突,所以不少毕业生在转换的过程中搞不清自己的位置,糊涂了。其实,职业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自我认同、组织认同和社会认同,其中自我认同就是一个在工作中重新认识并认同自我的过程。
  记者:这是正常现象?
 田光哲:有适应的过程正常,学生不能适应,则说明了教育本身有局限性,缺少做人和做事的教育,导致学生从校园文化进入企业文化,不知道该如何自处。概括来讲,现代企业的核心内容包括:高度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奉献精神;规范意识,做事有方圆;沟通意识和团队精神。
 毕业生到单位后,要先了解组织文化,看别人如何工作、如何处事,清楚企业对自己的期待。然后就要学习而非拒绝组织文化,大学生习惯了自我中心,来到一个新的地方往往会产生排斥心理。例如,领导来到你的办公室,你是站起来微笑着向领导问好,还是看到同事这样做心里暗自骂他是个马屁精。每个企业有自己做人和做事的方法,与学校以成绩定高下的简单规则是不一样的。最终目的,就是融合到企业文化中去。
  记者:最后,您对大学生有何忠告?
 田光哲:我想说的是,大学生要相信自己的前景肯定是光明的,你们的起点已经比父母高,以后的路要靠自己。未来不请自来,但进步不会从天而降。
--------------------------------------------------------------------

带来职业好运的10帖小秘方

1.当你有就业的好机会时,不要犹豫,立即行动!就业指导专家说,就业不要太早,也不要太迟,有好机会时,干脆现在就行动。
  2.制定的职业规划,要扎扎实实去执行,做好每件事!职业指导专家说,小心翼翼不一定有用,重要的是,每件事都做得踏实。
  3.职业发展是个复杂的问题,要多了解别人的想法,耐心听完别人的话。职业指导专家说,听取相左的意见,开阔你的视野。要记住,最受用的话,通常最后才听得到。
  4.创业时,难关当前,还是微笑面对!职业指导专家说,烦恼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不如带着微笑告诉自己:不怕创业磨难,但要避免创业失败。
  5.“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生因逆境而成长。职业指导专家说,人生就像携带型怀炉,越磨擦越热,要勇敢面对挫折。
  6.放弃责难、批评,改以鼓励、体贴别人的方法。职业指导专家说,与其用“不要这样!不要那样!”的语气要求别人,不如改为“不如这样?不如这样?”的说法。
  7.累得不得了的工作,就辞了吧!职业指导专家说,疲累,是因为你不喜欢;辛苦,则是因为找错工作。因兴趣工作时,你才能感到愉悦,才能有所发展。
  8.当有几家单位要录取你时,作选择时要果断。职业指导专家说,如果一再犹豫不决,最后反而会随便选一个,结果选到最差的。
  9.害怕的时候,不妨大声唱歌。遇到困难时,大声唱歌,便能克服恐惧感。这一招在面试前,挺管用!
  10.大方称赞不在现场的人。职业指导专家说,说人坏话,会失去三个朋友。称赞他人,则会增加三个朋友。这是处理好工作中人际关系的重要一“帖”。
  摘自田光哲主编《就业技能的基础指导》

  田光哲:本论坛专家,现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就业服务技术处处长。主要研究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现负责全国职业指导工作技术推广等工作。主持了《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国家题库开发》、《就业指导技术方法研究》等部级课题,开展《城市发展家政服务扩大就业试点》项目,并主持制定了《职业指导人员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指导教学训练大纲》。主编了《职业指导人员国家职业标准》《职业指导教学训练大纲》等多本专著,主编并主持开发了《CETTIC职业素质测评系统》。
暑假大学生实习市场紧张 “实习”路该怎走
2006-06-30 05:35:44
  
引子
  “盖章了吗?”“开证明了吗?”“有单位吗?”“还有好介绍吗?”……近日,暑假里的大学生一碰面就迫不及待地相互关心“工作状况”。不要以为这是应届毕业生找工作提早了,大学生们之所以如此紧张,为的只是求得“实习”一岗位。

  从“兴趣使然的理论实践”到“迫于就业压力,不求‘门当户对’,但求‘就手’”的动机嬗变,使“实习”已远离了原本单纯的校园作业,成为职场供求的一个分类条目。

  作为一项适合于任何年级的“运动”,“求”方数量日益庞大,使“供”方市场日渐疲软,从而诞生“实习难”的市场紧迫感,直逼毕业生就业压力。

  [困境]“供求关系”严重失衡

  今年,深圳举办了一场“2005/2006夏季就业暨实习双选会”,吸引超过2万名学生进场候选。然而,记者最近了解到,该场拥有169家用人单位的双选会,“实习生”的“成交率”不足1/%.换句话说,除应届毕业生外,每1个有可能的实习岗位,超过100名在校生竞争。

  在学校,喧闹的毕业生招聘大战刚偃旗息鼓,在校生的“实习兵团”便匆匆登场。BBS,饭堂、宿舍的公告栏,随处可见“求实习”的字眼;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忙得“焦头烂额”,为的是要把新招聘的员工和实习生安排妥当;老师、家长也不得不因为担心“安全系数”、“保险系数”等问题而加入了“战场”。

  暨南大学学生处有关负责人说,若从供求关系的失衡因素考虑,在校生求实习的难度比毕业生应聘还要大。“因为毕业生只有一届,作为供方市场的用人单位也十分重视,能提供较多空间;而希望实习的在校大学生可以是任何年级,任何层次,甚至任何时间,所以数量要比毕业生庞大得多,但社会上的实习岗位却十分有限。相比之下,作为供方资源的实习岗位更为珍稀,于是要找一份实习显得异常困难。”她说。

  记者浏览了广东几个点击率高的职场网站,发现其中有提供在校大学生实习岗位的,最多也不过30间企业。供求双方,形成了极大落差。

  [背后]大变味:预就业+走过场

  “一本简历就那么些东西,课程成绩证书,谁不一样?!现在看的就是实践经验了。”中大管理学院大三学生小张理直气壮,“所以,谁不想挤好公司实习,为的就是将来那本简历更有竞争力,说到底就是要就业!”

  “实习难,在很大一个程度上,就是就业难的一个延伸!”蓝天大学生就业市场经营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一针见血,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信誉度高的工作经历背景可能比学习背景更为人重视,几乎每一个雇主都希望所聘用的新雇员能马上发挥作用,节约成本。因此,对没有工作经历的学生来说,以“实习”为主的实践经历就显得相当重要。

  她说,在就业的压力下,曾经作为理论知识实践的大学生实习行为,就变味成“预就业”,在就业大军中所遇到的“扎堆”等问题又重现在实习兵团中。于是,实习生的年级跨度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

  记者发现有部分大学生“托关系”进大企业、大单位,为1个月后的一纸实习鉴定“混日子”———岗位嫌低端,态度不谦虚,行为欠规范。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博导、企业管理研究所所长吴能全说,“动机不纯,导致了行为偏失,要么急功近利地一心要做‘大文章’,要么就‘走过场’地等鉴定。前者使学生一遇到低端工作就耐不下心;后者令企业对实习生失去了信心。”两者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使学生实习越发困难。

  [展望]“大手拉小手”健全相关机制

  “从大环境来看,国内的企业对承担育人这一社会责任的意识还不够明确。”吴能全说,在国外,企业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是一种双赢的社会经济行为。实习不仅能让大学生得到锻炼,也为企业提供“相千里马”的机会,并有助企业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但这一点,在我国的用人单位中还没能形成共识,因此能提供实习岗位的企业相对很少。”他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和宣传有关在校大学生到单位实习的规范细则,比如规定大学生实习薪酬、时间等,对企业和学生的权益提供法律保障。通过“大手拉小手”,健全大学生实习的社会机制。

  “同时,学校也要令实习渠道畅顺。”广州德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斌说,“实习”应该是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一个课外感悟,因此学校对学生“实习”的态度不能放任自流,而要积极地与教育部门、企业协商,创造实习时间,保证实习连贯性;打造实习空间,保证实习的专业性。

  据了解,广东一些高校已开始重视对学生的实习管理。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暨大就同意新闻与传播学院等实践性强的学院特定本科生大四上学期为实习期,又与企业联合建立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再比如广外大2000年起至今,已与30多个企业合作,建立了40多个实习基地;还有组织地为一年两次的广交会输送接待人员和翻译人员。

  “此外,学校还要给学生打‘预防针’。”吴斌说,“不仅要就业前的职业辅导,还要有意识地进行‘实习培训’。”他认为,大公司的实习鉴定是一份有竞争力简历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必需。如果应聘的大学生能从实习的经历中提炼出知识的精华,哪怕是名不见经传的单位,或工种细微,同样也会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所以,大学生在寻找实习机会岗位时,不必‘一窝蜂’,而是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提出实习申请,并及时总结实习体会,指导将来的学习和开启职场之路。”吴斌说。

来源: 南方日报
一上大四就跑出去找工作、实习,大学教育实际上被缩短了?
2006-06-30 05:32:49
  
早上8时,李庆穿上西服,拎上手提电脑,像“上班族”一样走出了宿舍。一小时后,他已经坐在上海外滩中心一家外资公司自己的办公桌前开始工作了。而此时,他的同学正在听选修课。“我旷课了。没办法,现在正是关键阶段,公司能否把我留下就看这两个月的表现了。”李庆学的是比较冷门的历史专业,仗着英语不错,他辅修了经济学专业,来到这家外资公司实习。由于学分还不够,这学期他还是选修了两门课。“第一节课时去露了一下脸,以后有时间就去听听课。”大四的学生和系里的老师都比较熟了,老师也比较理解学生,碰到这种情况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李庆说:“只要把作业完成,最后参加考试,一般就没什么问题。再说,总会有一些爱学习的同学去捧场的。”
李庆不是个例。事实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大四阶段仍然坚持认真上课的学生不占多数。前不久,上海一所高校的校园BBS上跳出了一则雇人代为听课的帖子:“有没有女生愿意代替我去上课?报酬面谈。”发帖人是一名刚升入大四的女生,她得到了在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实习的机会,“可是周三下午的选修课把我的实习时间打乱了”。

大学里有一句很流行的话:保研的过着猪一样的生活,找工作的过着狗一样的生活,考研的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这句话说的就是大四学生的生活状态,也是心理状态。

前不久,上海一家媒体报道了上海财经大学严抓大四学生回校上课的消息。上海财大教务处处长何玉长对记者表示,其实这只是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每年如此,没什么特别之处。何玉长表示,上海财大对大四的教学秩序要求和别的年级一样,没有特殊待遇和规定,只是每年开学时会强调一下,“学生缺课多少节就可以处分,甚至开除学籍。”

何玉长认为,大四是学习的好时光,不能借口要实习就浪费了,大学生应该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他告诉记者,教育部规定,每年11月20日前禁止企业进校园招聘应届毕业生,大多数公司很正规,但一些小单位会提前招聘,或以实习为名把大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来使用。

虽然有教育部的规定,但还是有不少企业从10月中旬开始就陆续进入校园“抢人”,只不过都是采取“打擦边球”的方法,以宣讲会、见面会、介绍会等形式招聘实习生,甚至以讲座的形式和大四学生见面,实际上已接收简历进入招聘程序了。而对这些活动,学校方面大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给企业提供场地,但也不大肆宣传,学生可从网络或院系得到这些消息。

在企业看来,要想把优秀人才招至麾下,必须提前下手。而校方认为,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要人的企业来了,怎么能把人家拒之门外呢?”

对大四学生来说,找工作是大四这一年的关键词。“教育部的规定只能管得了学校里的招聘会,但现在招聘方式那么多,怎么能挡住毕业生找工作的热情呢?”一位大四学生说。

赵鑫今年6月刚毕业于上海某著名高校,现在在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一年前的求职经历至今让他记忆犹新。“不管是优秀同学还是一般的同学,对找工作这件事都是尽心尽力。”他告诉记者,大四刚开学,自己就开始准备简历,10月份就开始投简历、笔试、一次面试、二次面试,甚至三次面试,这样的过程重复了好多遍。“除了考研的同学,大部分同学都是这样过来的。即使我想学习,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最怕排到大四学生的课。”上海某高校一位教授告诉记者,“刚开学时还好一点,到了10月、11月,课堂上就稀稀拉拉,最少的时候只有两个学生。”

而记者采访的另一位老师则比较“开明”,他说:“大四学生参加招聘会是正常的,我还会问问他们应聘的过程呢。”“大四不是一个适合学习的年级,我们的大学教育实际上只有3年!”一位学生说,大四的生活无非是围绕找工作、考研进行的。

人们称大四学生的这种情况为“第七学期现象”。上海财大教务处处长何玉长表示,学校的底线就是第八学期(大四下学期),这个学期的时间就安排学生实习和写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戚业国教授认为,学生纷纷“逃课”应付实习或求职,有可以理解的苦衷,毕竟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但他同时强调,大学四年是设计完整的培养系统,学生缺课甚至雇人上课,不仅打乱了教学秩序,也不利于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大学的通识教育。

复旦大学副校长周鲁卫则认为,高校应该有自己的定位,重点高校应该强调完整的大学教育;而普通高校则应该加强就业教育,可以增加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

事实上,各高校很“体谅”大四学生,在大四学年的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难处”。记者了解到,多数高校大四的课程只有三四门,而且基本上集中在上学期。

即使逃课找工作已经成为“正常现象”,仍有一些人表示不会为了一份工作浪费最后一年的大学时光。复旦大学大四学生钱程有着和其他同学不一样的想法,他准备在教室和图书馆度过最后一学期,“我只想多看点书,至于找工作,我会留意一些信息,但不会钻进去”。

DHL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士在某高校的一次学生招聘交流会上说:“你们要做的,就是要沉得住气。重要的是实力,找准位置,考虑到这份工作对自己有多大的发展空间,想想3年后、5年后、10年后自己会是怎样。”

出处:中国实习网
考研反思——我们一定要考研吗?
2006-06-30 05:27:12
  
考研证明了什么?考研真的那么重要吗?这是许多想要考研和没有考上的人都想问的一个问题。

很多人反对以研究生考试作为评判标准,认为单一的考试并不能作为一个人能力的代表。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毕竟考试作为单一的评判标准,存在着种种严重的缺陷。但问题是,考研什么都证明不了吗?或者,仅仅能证明一个人的考试能力?

如果我们客观一点,就会发现考试其实是一项系统工程,远不只是学习、考试那么简单。相比高考,考研它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全面素质。高考时我们懂得什么?由于每天都在按部就班的学习,很多时间被上课占用,我们以自己的方法进行复习的时间并不太多;而报考志愿时有较少有人能够完全不考虑家长或老师的意见,从这两个角度而言,高考体现人的自主性较少,而高考成绩本身更多的体现了一个人的智力因素。而考研则不同,目标选择、复习方法等方面几乎都由你自己作主。

考研从备考开始至考试结束有多个步骤组成,这些步骤环环相扣,每一步骤都体现了你素质的一方面。

首先,目标选择

你是否要换个专业?你是否有向陌生的专业挑战从而改变生活道路的勇气?你是否要报考外校?你是否认定自己有这种能力?是否敢于换个专业、是否有勇气报考外校的专业体现了一个人的勇气,敢于一搏的信念。生活可能是波澜不惊的,但你能否有勇气放弃目前还说得过去的生活,克服惰性,改变自己的命运?考研时,自信是非常重要的,较少的人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更多的人则在自负与自卑间徘徊,而过于自信的人则比比皆是。有许多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从而导致惨败,而其中多数又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总是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客观因素,这实际上已经反映了其心态的不端正。自信的前提是充分的自知,考研目标的选择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人能否客观的看待自己的能力,能否根据自己的能力为自己选择合适的目标,这绝不仅仅是考试的事。

其次,准备工作

也反映了你对现实生活的态度。你能否在打仗之前做充分的备战工作?你能否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做针对性的准备?很多考我们专业的人甚至不知道有哪些参考书,令我不能理解。而许多人在考外校时,面对可能存在的不公状况采取回避的态度,只顾低头复习。其实,这些都是做事随意、没有责任感,不能面对现实的表现。艰苦复习的付出远大于做准备工作的那点付出。了解参考书目如果无法托人,打个电话到该专业或亲自上门都是必要的。而很多学校、很多专业招生中存在黑洞就是社会现实,你要么就正视它,也采取些措施,要么就不去报考,而考那些公平的学校。很多人在考外校时明明心里没底,也出于内心的懒惰只顾埋头苦干,吃了亏的时候才知道怨天尤人,抱怨不公,难道没有自己的一点责任吗?对于个人来讲,改变环境是极难的事,要么是适应它,要么是自己换个环境。

再次,学习能力

考试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但仅仅是学习能力本身吗?其实,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是他接受、理解外在事物的能力在学习上的反映。如果我们客观一点,就会看到尽管也有一些除了书本什么也不懂的书呆子,但一般而言,成绩更好的人其接受理解新事物、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更强一些。

最后,复习过程

复习的过程也体现了很多。你如何制定学习计划?你是否听了别人的经验就全盘照搬?你是否能够根据自己的基础与能力制定合适的复习计划?这反映了你客观全面看待世界与自己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要知道很多人的复习经验谈都与他的资质、耐力、基础乃至其所学专业课的特点、所考专业历年出题的特点有关的,你能否有自己的主见只接受一部分或全都不用?你是否未加考虑就按照参考书上的内容加以复习?你有没有考虑到自己的特点可能和参考书不太一致?有没有可能你花在书上的某些时间是毫无意义的?或者,你的弱项书中没有特别的强调?

复习过程的本身更是考验了一个人的意志与耐力。备考极其枯燥,很多人因为无法吃苦就中途放弃了。而经过考研的人一般而言经受了一次耐力的考验,这对他以后的发展大有好处。很多人在还有希望时就放弃了,甚至在考前的几天,更甚至在考了几科后。你可以怀疑自己考上的可能性,但在没有其他事情的情况下,你至少应当有试一试搏一搏的勇气!悉尼奥运会女子竞走比赛,谁会想到途中前三名都被罚下(包括最有希望的刘宏宇)而冠军却落到了原来的第四名王丽萍头上!不到结果出来就决不认输体现了一个人信心以及意志力。奇迹发生的概率很小,但奇迹却总会发生,也许,就落在你头上。

尽管说了这么多,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考上了研的人有很多并不自信,有很多在没有了解具体情况的条件下考上了,有很多复习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上了……不一而足。这些也许不是特例,但是,考试是一种整齐划一的标准,通过考试的人能够以较大的概率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考试并不是筛选少数精英的手段,但却提供了一种以较为公平的方式选拔具有一定综合素质人才的标准。对于大多数无门无钱的普通年轻人来讲,考研提供了一种几乎是最简便最公平的改善自己处境的方式。从严格的逻辑角度讲,能否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并不是证明人是否有能力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其必要条件(很多人没考或没考上一样很成功),只不过,可能更加接近于前者,毕竟,考试也能够证明一些东西。

出处:中国青年报
[原创]执着与追求----与一位师兄的访谈
2006-06-24 07:50:19
  
文/龙湘琴

前几天我遇上了一位已经参加工作了的师兄,他毕业于民大的应用物理学。他05年才毕的业,现在已经有了两年的工作经验,谈到他现在的工作,他很乐意的告诉我现在他的情况。

2001年他从南方一个小城市来到了北京,他学的是理科侧重于物理,然而在大一的时候,他说来到一个新的环境,他并没有继续保持高考时候的斗志了,一个学期不是每天都能见到班主任,作业和学习主要是靠自己完成。这时他开始迷恋上了网络,在网络的世界中他能找到快乐,接下来一年的时间,他就荒废了学习,每天在学校的机房完游戏,一年下来最大的收获就是学科挂了好几门。

他看着成绩单,突然意识到自己好不容易考到北京,怎么能这样耽误自己的学业呢?即将迈入大二的时候他给自己定了一个计划,最初的计划就是先把学校的课过了,然后自己走有关计算机方面的路,也就是说他不太满意现在自己的所学专业,他觉得网络是个好东西他想研究网络,他说也许在大一的时候一玩网络游戏反而还帮他确定了他要走的路线是网络,是工程与技术。

大二,他开始好好的学习文化课,一学期下来,他比大一收获了更多。他按他的计划学习软件,并留在北京参加了一个培训班,两个月的假期他就在培训中度过,他那时候因为对网络不了解,学习软件开发是跟着当时的潮流走的,他说那时候最吃香的是软件,他就选择开发软件,这时他根据自己一学期的调查,确定自己走的路线是软件于工程。

于是在这个学习与进步的过程中,他自己很明显的感觉自己以后的方向。我问:“你那时候想过要考研吗。他说想过,当时在大学他看见自己的师兄师姐们都在准备考研,而且他认为自己一个利用业余时间来学习计算机的人来说不考研就等于找不到工作,他没有足够的信心和一起学习计算机的同学去竞争岗位。但这时候大三来临了,此时正是四年中最忙的时候。大三有好多的实验要做,他不仅要面对繁多的作业,还要面临找工作,他开始有些犯难了,他想找的工作是有关计算机的,而这段时间不允许他有精力一心去学计算机,他每天就一边做实验一边抽空自己在学校研究计算机,学习压力的繁重并没有打消他最初的梦想,心在哪力量就在哪,他说到那时每天他的生活都很充实。

听到着我都被他深深的感动了,在当时为了补回以前没学好的东西他努力的做实验,经常一个人看书看到半夜,时间不够他就挤,逼着自己学完了物理的全部学科,虽然成绩分数不高但都合格了,这让他很高兴。在大三的暑假他开始自己学习着做软件,工夫不负有心人,他自己做出了一个有关软件的东西,他当时就拿着那个东西来到公司去应聘,他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

我问他:“你不是准备考研吗,你学那个东西是靠你业余的时间来弄的,你就不怕别人学这个专业的会比你做的好吗,同样是一个岗位有很多的应届生乃至研究生和你一起竟争,你当时是靠什么优势来赢得公司的信任的。况且你试试的心理万一你的成果被否认了,那不是就对你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吗?”
他说自己在大三做那个东西的时候没想到自己会成功,那个小小的成功到现在还激励着他,只要肯做就一定能行的。他说自己在交简历的时候很诚实的写自己是物理专业的。软件是自己在业余时间的成果。他相信自己不会比别人差。就是这个执着,让他赢得老板的赏识于是他就在大三的时候得到了第一份工作,他在那个软件公司上班,还有一位技术员带着他一起进步。他说自己的能力提高了很多。在2005年他顺利的拿到了毕业证时又得到了第二份更好的工做就是在做一个网站的一个大的部分工作。现在他在这个新的岗位上又发现自己学了不少别的东西,就是这么一个谦卑的人,他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做什么。

我问:“经过这四年的学习你收获到了什么,有什么意见给咱们这些学弟学妹们吗?”他笑着想了想说学无止竟。要有信心面对问题。

经过那次谈话我总结出就像这次世界杯一样,试想,如果球员仅仅是把踢球当作赚钱的手段,为了养家糊口,有面子,能出人头地,那么也就怪不得一些球员踢起球来靡靡不振,做广告、享受生活倒跑在最前面,不但踢不好赢球,更享受不到踢球的快乐。

  所以,如果不喜欢,就千万别去踢球,想想什么才是你的"真爱".职业规划师建议每位职业人士把自己的职业当作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工作、负担。这其中最关键的,是要选择和从事自己喜欢、爱好的职业。如果工作是自己的兴趣和追求,自然而然也就能感觉到享受的快乐。最怕的就是有些人迫于一时的就业压力,不管三七二十一,急急忙忙地嫁个"婆家",这只能让自己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绕更多的弯路,所以一定要把准择业这道关口,这是快乐工作的第一步。

  那么,如果你正在从事自己不喜欢、甚至讨厌的工作,怎么办?也许,是时候该下定决心再给自己一次选择的机会,下定决心重头再来,这其中自然会有风险,但相信风雨过后总会见彩虹;而如果,现实根本没有给你重新选择职业的机会(通常这种情况极少),也认真考虑一下,如何把它做的更出色,更快乐。

他说到世界是这么奇妙,胜负成败,都是转眼之间的事情。澳大利亚队的奇迹再次佐证了那句老得掉牙的话:坚持就是胜利。因为希望之火还在亮着,所以执著,所以始终乐观,无论事情败到了一个什么程度,无论环境有多恶劣,脸上都有笑容。

  职场上很多失败的人,他们职业的失败首先就是失败在心理上,一看到气候不对头,就悲观失望,破罐子破摔。找不到工作的人,因为几次面试失败,越来越沮丧,心理一片迷茫。职业发展受到挫折,整个人都死气沉沉。要想在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下取得成功,先要战胜自己的心理,让自己的希望之火熊熊燃烧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从容面对困难和失败,心理面有光明,始终开心快乐地工作。假如,你的职业生涯也像澳大利亚的这场球一样开局不利,而你又陷入了焦虑、无助的心理低估,小心,调整你的心理状态,成功的未来需要坚定的意志。

  忙碌的职场正在使我们变成一架工作机器,变成"工作奴隶",假如你也向往球星的快乐,你也希望在职场的"世界杯"中大获全胜,那么,从现在开始,积极思考,勇于行动,相信,胜利就在自己的脚下!

通过这次谈话,我收获了很多,尤其是师兄的执着与所示,我记得谈到我们考研时他说到考研是不错,还能学到很多知识,但是考研也要分很多专业,象我学的是音乐。音乐分教育和表演我想我以后可能会当老师,那样就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和专业修养才能带好学生,所以我选择了考研。像表演这一方面的话我觉得专业比理论重要,那就需要早点积累经验。很多人都说知识是活到老学到老。对!每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和我自己在不同时候读出来的感悟就不一样。现在我知道自己的近期目标就是先学好英语,然后大四争取学完所有课程再考研,我很有信心能成功!心在哪力量就在哪!

文/龙湘琴
出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http://blog.sina.com.cn/m/career
评论(0)引用阅读(66)打印
文章评论
posted on 2006-08-28 15:53 MEYE 阅读(2241) 评论(0)  编辑  收藏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