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an专栏

用文字来整理生命

  BlogJava :: 首页 :: 新随笔 :: 联系 :: 聚合  :: 管理 ::
  44 随笔 :: 49 文章 :: 19 评论 :: 0 Trackbacks
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中国,首站选在西安。他说,要走进中国,只有从西安才能进入。 
  2004年,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访问中国的行程中专门安排在西安停留一天,他期待同仰慕已久的兵马俑来一次“亲密接触”。 
  2005年,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造访西安,西安再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今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在西安召开。 
  所有的一切是在向世界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中国已经形成了三大象征性的城市。三足鼎立,西安三分有其一。 
  这座沉寂了一千多年的汉唐帝都正在进行一场伟大的复兴,重新辉煌的曙光离我们越来越近…… 

  上篇尊严与骄傲 
  中国西部,有一片黄土地,在这里曾经生活过一个令人敬仰的人物,他就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在这里流淌着孕育东方人类文明的河流———黄河,华夏儿女称之为母亲河。 
  西安,就位于这片黄土地的南部边缘。 
  驼铃声从2000年前传来 
  2000年前—— 在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即今天的新疆乃至中亚地区,是一片广袤的土地,它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西域。一支数十人的驼队连成一线,行走在一望无垠的沙漠上,清脆的驼铃声此起彼伏。领头的是一位面容俊朗、目光如炬的男子,他手持符节,鼓励着同伴向前挺进。风不时地从沙漠上掠过,飞扬的沙子让人睁不开眼。符节在风中不停地舞动,发出很脆的响声。 
  他叫张骞。一个中国人非常熟悉的名字。 
  公元前138年,为了联合一个叫大月氏的国家抗击匈奴,张骞奉汉朝天子之命出使西域。这位皇帝,就是汉武帝刘彻。一个伟大的皇帝和一个忠于他的臣子,开始了一场伟大的探险。 
  有人说,张骞是中国的哥伦布,但他的“探险”比哥伦布早了1500年。张骞的西域之行,以13年的艰难困苦为代价,换来了丰硕成果。汉朝子民得到了丰富的西域知识,并最终联合西域诸国击破匈奴。 
  张骞开拓的这条道路,经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境内,到达中亚、西亚,甚至欧洲。东西方交流的交通大动脉被打通。此后,汉朝与西域的往来十分频繁。中国的丝绸顺着这条路源源不断地运往西方,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 
  张骞成功了,他的名字和这条路一样不朽。很少夸人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张骞出使西域推崇为“凿空”之举,也就是开天辟地头一遭。中国与西方的接触由此开始。 
   自此,一个强大的中国逐渐被世界所知。张骞也因此成为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第一位“探险家”和“外交家”。 
  张骞现在长眠于陕西南部的青山绿水之间,他的墓前有一块大匾,上面写着四个大字“大汉之魂”。他的铜像,就立在西安玉祥门外。 
  丝绸之路,它的起点是一个叫长安的地方。 
  长安,长安! 
  西安,古称长安。一个曾令世界为之向往的城市。 
  这里的西安,是文化地理上的西安,而不单指现在行政区划上的西安。前者比后者的范围大得多。 
  有人说,西安最辉煌的历史实际上是由一个称作“武王”的男人开始,而以情断马嵬的美丽女人杨贵妃结尾,此后西安开始步入平民化时代。在其间漫长的12个世纪内,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都城,也是惟一超过千年的都城。 
  人们常用“十三朝古都”来形容这座城市。西安就像一本厚重的书,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的城市中算得上“寿星”了。那一张不再年轻但风韵犹存的脸后面,是一颗怎么样的心? 
  每个人对西安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有一次,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西北大学作报告,有大学生问余秋雨:您的《文化苦旅》写了那么多地方,为什么不写西安? 
  余先生回答道:“西安不是一个随便就可以写的城市!” 
  西安,这片土地上沉淀着中华民族最辉煌的记忆,要读懂它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评论家肖云儒先生曾说:“要谈西安,必须谈关中、必须谈黄土地。西安是一个塔尖。城市的诞生所必备的各种要素汇聚在一起,才会凝结成一个辉煌的城市。” 
  从历史沿革来解读西安时会发现:最漫长的一个王朝周朝建都在此。西周为中国奴隶社会发展的顶峰时期,周公制礼作乐,集华夏文化之大成,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中国第一个帝国建都在西安。秦统一六国,开创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国家,其创立的中央集权制,确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一个孕育出汉民族的伟大王朝———西汉建都在西安。从“文景之治”到汉武帝的开疆拓域,中国成为了泱泱大国;也是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一次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主流和主体的理性。至此,儒家思想伴随着中华民族走过了两千多年; 
  璀璨绚丽的大唐王朝建都在西安。从一代明君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到博大辉煌的“开元盛世”,那真是一个云蒸霞蔚、异彩纷呈的时代,中国封建社会在此达到鼎盛。 
  周、秦、汉、唐,中国历史上强盛的四个朝代,无一例外地选择了西安。中华民族的开放、开拓、宽容、多为等一系列优秀的文化心理基本是在这块土地上形成的。 
  如果说都城是一个朝代文明集中体现的载体,那么西安就是这些光彩的焦点。有理由相信,西安不仅仅是西安,而是中华民族推选出来的代表,是东方的代表。只有它才可以与西方的罗马相媲美。两大灿烂的文明遥相辉映,展示出了人类最辉煌的时刻。 
  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乐可锡认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实际上是在西安整合完成的。从西安,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过程。 
  历史已在这里定格,高度也在这里定格。 
  梦中的帝都 
  历经周秦汉唐的营造和积累,西安变得异常精彩。尤其是汉长安城和唐长安城,其规模瑰丽宏大,为当时世界上各国所少有。 
  汉代的长安城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在汉朝的使团和商队满载丝绸、瓷器、铁器,连绵不绝地从沙海大漠中西运到地中海那端,而金发碧眼的西方人,也携带着猫眼石、象牙等物品,通过丝绸之路来到长安。那个时候,西安人就对老外见怪不怪了。 
  现在的明西安城墙所围绕的老城,其实是在唐代皇城基础上改建的,面积仅相当于当年汉长安城的三分之一,唐西安城的七分之一。 
  据资料记载:就城市规模而言,欧洲中世纪的城市,居民一般不超过5000~10000人,最大的城市也就是5~10万人左右,而且这还是14世纪的情况。在公元7世纪至9世纪(相当于中国的唐朝时期),欧洲能有一座2万居民的城市就非常了不起了。 
  在唐长安城的宫殿里,金石之声不绝于耳,皇帝半躺于卧榻之上,握着波斯进贡的金杯,饮着来自西域的葡萄美酒。殿堂之上舞女跳着《霓裳羽衣》,但见长袖交横、罗衣翻飞,舞女个个轻纱蔽体,袒露着大半个胸脯,极尽妩媚之态。 
  这是一个创造美、欣赏美的城市。 
  唐代女性没有过多禁忌,她们可以经常到郊外、市街、娱乐场所等地游玩、听戏、看球。甚至可以公开或单独与异性同席谈笑、结识郊游,而不需顾及“瓜田李下”之嫌。台湾作家李敖也曾戏称:“最想做唐朝人!” 
  每逢三月三,是唐长安城最浪漫、最诗意的日子。这一天的曲江池畔,上至皇帝,下至普通市民,数十万人聚集此地春游踏青,不亚于一场盛大的狂欢节。宫廷里的乐队也会出来助兴演出。大家一起游戏、饮酒、做诗、游玩。怀春的女子还会借机四处寻觅自己的情郎,她们往往在休息的地方用竹竿挂起自己的红色裙子做遮阳伞,称“裙幄”。凡是有“裙幄”的地方,总是要吸引人去看几眼。 
  这是一个开放的城市。 
  唐长安城内有100万以上的居民,波斯人、阿拉伯人,印度僧侣,日本、新罗的留学生,学问僧,东南亚各国的艺人,非洲的昆仑奴随处可见。“四方珍奇,皆所积集”,东市、西市喧嚣热闹,人们可以随意挑选自己钟爱的物品,“买东西”一说便由此而来。 
  这是一个充满浓郁人文气息的都市。 
  诗歌、音乐、舞蹈、书法、绘画在这个城市得到了空前的繁荣。据记载,唐代的无赖男子,就连“文身”也会刺上白居易的诗歌以示显摆。 
  风靡上世纪90年代初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曾提到,“如果你爱他,就让他到纽约去,因为那里是天堂。”当时的长安城就像现在的纽约,仿佛世界的“天堂”。其他国家的使者若能出使长安,那可是美差;若能到长安“留学”,则更是幸运儿。 
  在马可•波罗之前,有一位意大利的商人曾冒险远航东方,他到达了中国的一座城市——泉州。中国福建省一个沿海城市的繁华,竟令这位探险家大为吃惊,他赶忙写了一本游记来宣泄自己的惊奇与兴奋,他称这座城市为“光明之城”。 
  其后,又有一位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到达了中国的杭州,当时正值元朝统治时期,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将杭州写成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地方”,这部游记在西方世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可惜两位冒险家都没有生活在唐朝。可以想象的是,那个时期的繁华和富庶无人可比,也无法用文字表述它的恢弘与绚丽多彩。 
  它,有若天国,这就是长安。 
  两个国家与长安的故事 
  汉朝时,西方的罗马帝国与其并峙,遥相辉映,可谓当时的“世界霸主”,彼此之间仰慕却又无法接触,双方都在彼此猜测对方长什么样,说什么话。罗马人甚至认为中国人也是“红头发、蓝眼睛”。 
  当时,中国人称罗马为“大秦”。这个名字是和两个帝国都有过来往的中亚民族创造的。在他们心中,罗马帝国是一个疆域比秦国更为辽阔、国力更为强大的国家,故称“大秦”。 
  中国人接受了这个名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中国就是“秦”,称罗马帝国为“大秦”多少包含着敬意。西汉王朝对罗马帝国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情怀,这里面没有征服、侵略的念头。 
  欧洲人很不理解这一点,他们会问:中国人发明了火药,但没有进而研究化学,进而造出大炮,而是把火药滥用于晚间娱乐的烟花当中。其实烟花和火炮,本身就是两种文化、两种追求、两个境界。 
  “丝绸之路”开通后,尽管“大秦”和汉王朝没有官方上的正式来往,但民间的交流却非常兴盛。中国的丝绸源源不断地运往罗马。罗马帝国每年要拨大量的款项用于购买丝绸。他们因此抱怨:“奢侈和女人让我们付出了昂贵的代价。”罗马的客商也曾抵达过长安,在西安近几年的考古发掘中,就曾发现过罗马帝国的金币。 
  事实证明,“超级大国”也可以和平相处,长安和罗马提供了这样的先例。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个绝无仅有的奇迹:两个实力相当的“超级大国”,在如此漫长的时间和如此广袤的空间里,在竭力东扩和积极西进的历程中,竟然没有相逢或碰撞。 
  另一个和长安密切相关的国家是日本。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在唐代时,中国高度发达的文化对日本影响非常大。汉字、儒学、陶器、历法,甚至吃喝玩乐的方式,都引起了日本如醉如痴的效仿和吸收。 
  日本学者吉田茂写道:“日本人很早以来就醉心于中国,一直不遗余力地输入中国文化。圣德太子不仅用汉字书写日本最初的宪法即17条宪法,而且还引进中国服装,收集中国物品,想使全部生活中国化……古代的中国拥有非常先进的文明,对日本来说,学习中国,是一个莫大的恩惠。”享受这一恩惠的过程,是通过大量的遣唐使、留学生来中国实现的。 
  那个时候学“高科技”,学文化,都是到中国来。 
  当时的海上航行并非一件轻松的事情,缺乏导航设备、没有巨型的船只,但这些丝毫没能阻挡日本对唐代长安的向往。据记载,日本的一些留学生还在唐朝任过职!如阿倍仲麻吕(汉名叫晁衡)就担任了唐朝的官员,官至秘书监。 
  能让外国人在自己国家做官,这是何等的胸襟和自信! 
  2004年,西安出土了一块唐代日本留学生的墓志,对那段友好的历史做了真实的见证。这块墓志目前正在日本展出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其实,日本的很多文化都和中国有关,比如我们熟知的和服、相扑等均来源于中国。日本日中友好协会会长平山郁夫先生称:“西安是日本文化的根。”在日本,有的社区里居然还有专门吟诵唐诗的协会。一位日本学者说:“如果日本文化是豆浆,那么中国文化就是使它凝成豆腐的盐卤。” 
  长安,就是这样一座城市,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开拓中不忘和平,开放中充满自信。中国的尊严和骄傲在西安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张扬。 

  中篇千年的失落 
  周秦汉唐时的长安,是一轮消逝了上千年的太阳。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没有一座城市会一劳永逸地做都城。 
  公元904年,唐朝皇帝昭宗李晔被当时的军阀朱温胁迫东迁洛阳。朱温“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取其材浮渭沿河而下”,可以想象,那是一幅多么凄惨的画面,高大瑰丽的宫殿被军士一一拆卸,如山高的木材被装上木筏,沿着渭河,通过黄河,浩浩荡荡地漂向洛阳,远处,火光冲天,残阳如血。 
  长安遂成废墟。 
  这座城市自此衰败,一千多年的沉寂时代开始了。五代时期以后,随着长安战乱的延续及政治中心的东移,西安失去了国都及中心的地位———历史抛弃了这个城市。 
  不可否认,自唐以后,西安的辉煌多少成了人们记忆中的东西。这座城市始终被人们视为一个“古都”,一个“故都”。这样一个定位,实际上并没有发现这个城市依然有它的梦想。 
  为了这个梦想,它正积攒重新辉煌的力量。其实,这座城市一直在从自己内部寻找出路,这种梦想一刻都没有停止。它一直在张大着双眼,观看着城墙内外的大千世界。 
  西安的钟楼和鼓楼,就像是两个兢兢业业的老更夫,数百年来恪尽职守,看护着这所城市,记载着每天的变化。春华秋实,花开花落,没有什么能够逃过他们的眼睛。拂去古老的尘埃,真正走进西安,重新审视西安,看看后唐代的西安到底发生了什么? 
  还是从钟楼说起。 
  很多游客感到很奇怪:“明太祖朱元璋时,长安不再是首都了,可为什么钟楼却是全国最大的?”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关中一带连连发生地震,民间相传城下有条暗河,河里有条蛟龙,蛟龙在翻身,长安在震动。朱元璋怕了,心里感觉不踏实,于是想办法要压着它。道人术士们给他出了个主意,让在西安的城中心修一座钟楼,钟乃天地之音,可镇住蛟龙。为此,朱元璋专门修了一个全国最大的钟楼,并调来“天下第一名钟”景云钟前来助阵。 
  钟楼修了,景云钟挂了,朱元璋又派他的大儿子镇守西安,这就是著名的秦藩王,秦藩王的王府就在今天的西安新城。碑林博物馆正门口那两个铜狮子,就是秦藩王王府的东西。 
  明王朝定都南京后,其间还有一次迁都之议。有大臣主张迁都西安。朱元璋曾有些心动,专门派太子朱标赴西安实地勘察,选择宫室基址,并绘制陕西地图进献。但这位太子返回后一病不起,次年便死了。迁都西安一事终未实现。 
  清末时期,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至西安。从1900年10月至1901年10月,西安成为临时性的全国政治中心,虽没有国都之名,却有国都之实,百官随驾于此,大批重要政令由此发布全国,各地的奏章、贡赋源源不断运往西安。 
  当年地方官为了孝顺慈禧,专门为其放置贡品而修建的“亮宝楼”依然还在,就隐藏在西安的一处小巷子里,只是门口的大锁锁住了昔日的芳华。 
  其实,自唐以后,宋元明清时的西安,一直都是西北的重镇。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民党还决定以西安为“陪都”,定名“西京”。从1932年3月到1945年6月,西京筹备委员会、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共同负责城乡建设,前后长达13年。 
  汉唐帝都的盛世光环将西安的“重镇时代”完全遮盖。尽管西安不再是首都,可王气依然存在。这个城市也是一个负责任的城市,每当国难当头,它总会伸出自己厚实的肩膀,挺起那摇摇欲坠的破碎河山。 
  响应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在西安打响。“西安事变”在这里爆发。 
  青年作家朱鸿说:“这座城市始终有一种向上的精神,城可以倒,地可以荒,人气会散,精神不死!” 

  下篇梦,重新升起 
  长安遗韵千年不息 
  西安是幸运的。 
  周、秦、汉、唐都将都城遗址留给了西安。尽管现在只剩下一些高台殿基和残壁断垣,但它们毕竟真实地存在了几千年。这些残留至今的遗址虽然没有生命,却见证了西安这座古城的重要历史。 
  漫步这些遗址,假如您用心去聆听,去感受,那千年的历史风尘就会展现眼前。 
  汉长安城遗址里的那些古道,也许会传来嗒嗒的马蹄声,很有可能就是皇帝的车马迎面而来。唐大明宫遗址里,数不清的夯土台高低不一,错落有致,这里面有唐太宗召见李白论世事的金銮殿,有白居易工作过的翰林院……当你看到含元殿那巨大的夯土台时,你完全可以想象当年“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世华章。 
  西安这座古都,也常会给人时空错乱的感觉,周围到处是古迹,到处是遗址,到处是千年的约会。四方城就像是四个乐章,自己演绎着动听的沉默。只有在夜里,在古城墙宁谧的黑暗里,才会听到历史长河汩汩的水声,周秦雄风、汉唐遗韵至今仍在周围流淌。 
  一些历史的“当事人”至今还健在。秦兵马俑如同当红明星一样,也坐起了飞机、也出了国。出国展览时,外国媒体风趣地说:“等待参观的队伍好像秦始皇修建的万里长城那么长!” 
  生活离不开历史的恩赐。 
  周王朝时就有了假发、有了澡堂;秦始皇时就修了最早的“高速公路”;现代人使用的名片、贺卡也就是由秦汉时的谒、刺演变而来;使用的痒痒挠相传也源自秦始皇时期,不过那个时候名字很雅,叫如意,如意,如人之意!就连公共厕所也是起自于汉代;中华民族的诸多节日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及除夕等,皆始创于汉代。 
  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主体是汉族,我们所书写的汉字,交谈着的汉语,都与这个王朝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联。一个“汉”字,早已融化在亿万炎黄子孙的血脉里,成为一个民族最为醒目的图腾…… 
  作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西安与世界上的开罗、雅典、罗马三大古都相比,也具有惟一性。今日西安的人还是中国人。 
  连宋之后重任在肩 
  乐可锡说,西安历史的辉煌可提供两点启示: 
  一、它必须是开放的,无论是汉还是唐,它的文化都是开放的,都是包容的。这种开放也包括观念、制度等等的开放。 
  从司马相如《上林》、《子虚》二赋中,就可领略到汉代文豪们“苞括宇宙,总览人物”的大气象;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我们会读出“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博大胸怀;唐玄奘不畏艰难、远行取经的精神,体现了华夏民族文化中热心汲取外来文明的积极一面,因此成为中国古代留学活动中最伟大的代表。 
  还是那首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因为有了开放才有了汉唐盛世,才有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鼎盛。 
  二、它要善于发挥历史上积淀的东西的优势。如汉承秦制,唐代也是继承了历代王朝在西安的各种优秀的元素,方得以成为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 
  西安,这座千年都城,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文化。千百年来,这样一个地位从未受到过任何的挑战和否定,而且从发展的眼光看,西安历史文化的魅力会更加明显。 
  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中国,首站选在西安。他说,自己从小就喜欢中国文化,觉得它很神秘。要走进中国,只有从西安才能进入。 
  2004年,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访问中国的行程中专门安排在西安停留一天,他说非常想和兵马俑见见面。一向以冷峻著称的普京,在和兵马俑“亲密接触”时露出了难得的微笑。 
  2005年的4~5月,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和亲民党主席的宋楚瑜接连造访西安,西安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这既是对西安“优势的积累”的充分肯定,也是为西安加大开放吹来了阵阵清风。 
  10月17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选择在西安召开。 
  这表明,西安不仅是陕西的西安,更是中国的西安、世界的西安。 
  连、宋接连造访西安,客观上发出了一个重要信号或者说使一个信号更加明确和强化,那就是中国在事实上已经出现了三大象征:政治的象征———北京;经济的象征———上海;文化的象征———西安。 
  在中国的诸多城市中,只有西安才能承载这样的历史重任。三足鼎立,西安三分有其一。 
  山雨欲来风满楼 
  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已经到来,西安如何乘势而上,西安路在何方? 
  历史的辉煌如在昨日,三千万父老乡亲的目光默默期待,西安,你这座千年古都,怎样才能重新拾起昔日的梦想与光荣? 
  曾和长安并称的罗马城,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漫步罗马,你会发现,超过8层的现代建筑已属稀有。整个古城就像一个博物馆城,城中遍布着古城废墟、雄伟的建筑、迷人的雕刻与绘画以及众多反映古罗马风貌的历史古迹。 
  在罗马,当地的导游会自豪地说:“罗马有六百万人,其中三百万是和我们一样的人,还有三百万是散落在罗马城内各个角落的雕塑。”罗马人甚至夸张地认为:“罗马根本不用点灯,因为文明之光已足够将整个城市照亮。” 
  当年的日本,曾是中国的“小学生”,但是现在日本人却骄傲地说:“要想看唐代的长安,请到日本来!”因为日本的很多建筑、文化都真实地保留着唐代的风采。文化遗产的保护似乎并没有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值得欣慰的是,周丰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四大遗址,在建国之初就被纳入了规划。在108平方公里这样大的范围内没有安排基本建设项目,四大遗址才赖以保存至今。 
  建筑规划大师吴良镛先生曾对西安市规划局的工作人员讲,你们不但要知道什么地方应该盖房子,还要知道什么地方不应该盖房子。 
  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世界各国对西安古城的保护充满期待,都希望这座古城能创出一条文化遗产保护的“西安模式”,给世界提供更多的经验和模式。一个城市复兴计划已经拉开了大幕…… 
  皇城复兴一盘正下的棋 
  西安的优势资源就是“吃祖宗饭”,唐大明宫保管所的负责人曾和记者开玩笑说,他们私下里刻闲章娱乐,内容就是三个字———“守宫人”。这个“宫”就是西安的特色。 
  历史上的辉煌以及深刻的历史教训,使这座城市深刻地认识到:西安的国际竞争力和魅力、西安的未来发展必须以保护、挖掘、展示西安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主要手段。西安的个性就是在于它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西安重新辉煌的基础就是丰富的文化遗产。 
  一项名叫“皇城复兴”的计划正在西安启动。该计划主要是针对西安老城区(唐皇城和宫城)约五分之四面积加上大明宫区域在内拟定的长远规划,主要是根据老城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经济、社会形态,结合商业、科技、旅游,保护及恢复传统街区,进行城市改造,还原西安历史古都风貌,重振盛唐雄风。 
  为了实施“皇城复兴”计划,西安市的行政中心也将迁出古城,进行北迁。这绝对是一项大手笔的举动。 
  老城内将通过减房、减车、减人口的方法逐步恢复和再现古都风貌,并采取很多措施,挖掘、展示西安古城的隐性文化资源。“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空气里的每一个因子都浸满历史和文化的味道!”西安市政府一工作人员如是说。 
  从国际趋势看,文化上的竞争也将是国家间最高层次的竞争,西安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更倾向于将“皇城复兴”计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就像京都、奈良之于日本,罗马之于意大利。因为,西安并不仅仅属于西安自己。 
  据了解,这将是自唐代以来,西安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复兴活动。事实证明,西安将以“文化复兴”带动城市的“全面复兴”,并将以西安这座城市所固有的开放、大气、包容、智慧大踏步走向世界。 
  世界对这座千年帝都的重新崛起充满着期待。它的重新辉煌将是世界之幸,人类之幸,因为西安,本就是人类的财富。
posted on 2006-02-18 22:25 Titan 阅读(239) 评论(0)  编辑  收藏 所属分类: 娱乐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