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事务里一些有问题的读取:脏读,不可重复读,幻象读
脏读 (dirty read)事务T1更新了一行记录的内容,但是并没有提交所做的修改。事务T2读取更新后的行,然后T1执行回滚操作,取消了刚才所做的修改。现在T2所读取的行就无效了。
不可重复读取 (nonrepeatable read)事务T1读取一行记录,紧接着事务T2修改 了T1刚才读取的那一行记录。然后T1又再次读取这行记录,发现与刚才读取的结果不同。这就称为“不可重复”读,因为T1原来读取的那行记录已经发生了变化。
幻像读取 (phantom read)事务T1读取一条指定的WHERE子句所返回的结果集。然后事务T2新插入 一行记录,这行记录恰好可以满足T1所使用的查询条件中的WHERE 子句的条件。然后T1又使用相同的查询再次对表进行检索,但是此时却看到了事务T2刚才插入的新行。这个新行就称为“幻像”,因为对T1来说这一行就像突 然出现的一样。
2.事务的隔离级别
从级别低到高依次为:
READ UNCOMMITTED 幻像读、不可重复读和脏读都允许。
READ COMMITTED 允许幻像读、不可重复读,但不允许脏读。
REPEATABLE READ 允许幻像读,但不允许不可重复读和脏读。InnoDB默认级别
SERIALIZABLE 幻像读、不可重复读和脏读都不允许。
但是InnoDB的可重复读隔离级别和其他数据库的可重复读是有区别的,不会造成幻象读(phantom read)。
ORACLE数据库支持 READ COMMITTED 和 SERIALIZABLE ,不支持 READ UNCOMMITTED 和 REPEATABLE READ 。
3.测试:
1)并发更新 ,表tab1 的一条记录id=1 num=1,两个session分别执行事务1,2
分别输入下面的语句
事务1 (session1) :
start transaction;
update tab1 set num=num+1 where id=1;
=========
一条记录被更新,select发现num=2;
事务2 (session2):
start transaction;
update tab1 set num=num+1 where id=1;
=========
事务2会被阻塞,然后session1输入commit;提交事务1。此时事务2更新成功。
session1 select一下会发现num还是2(不允许脏读 );session2 select 一下 num 为3(update可以得到最新提交过的数据然后更新,但是如果没有update,一直是select 的话select得到的num一直是1 ),然后commit;
session1 select 发现num为3 ,session2 select 发现num为3;
所以,事务中update是有行写锁(排他锁)的,不会发生: 脏读和不可重复读(对于自身有update的事务,update之后是可以读到最新数据的,这属于例外?^_^ ),
2)关于幻象读 ,innodb默认事务隔离级别是不会出现的;摘自网上,测试通过:
mysql> set autocommit=off;
Query OK, 0 rows affected (0.00 sec)
session 1 创建表并插入测试数据
mysql> create table test(i int) engine=innodb;
Query OK, 0 rows affected (0.00 sec)
mysql> insert into test values(1);
Query OK, 1 row affected (0.00 sec)
session 2 查询,没有数据,正常,session1没有提交,不允许脏读
mysql> select * from test;
Empty set (0.00 sec)
session 1 提交事务
mysql> commit;
Query OK, 0 rows affected (0.00 sec)
session 2 查询,还是没有数据,没有产生幻象读
mysql> select * from test;
Empty set (0.00 sec)
4.最后,现在应该知道数据库并发控制并不复杂,交给数据库的事务就行,mysql 选用innodb引擎,不会出现:“不可重复读”(就是在事务1进行数据修改的时候,事务2读取的数据是没修改 之前的数据,事务1提交的时候,事务2再次读取的时候得到的是修改后的数据,单个事务内所读数据不一致),“脏读”,“幻象读”;
关于innodb锁机制的详细解释,参见《mysql手册》-“15.2.10 . InnoDB 事务模型和锁定”。
本文来自CSDN博客,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blog.csdn.net/todd_liu/archive/2010/09/10/5875650.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