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得

不求多得,只求一得 about java,hibernate,spring,design,database,Ror,ruby,快速开发
最近关心的内容:SSH,seam,flex,敏捷,TDD
本站的官方站点是:颠覆软件

  BlogJava :: 首页 :: 新随笔 :: 联系 :: 聚合  :: 管理 ::
  220 随笔 :: 9 文章 :: 421 评论 :: 0 Trackbacks

#

     摘要: 一般来说,我们碰到问题都是无非google,看相关文档,请教专家,问圈子里的朋友,等等。我这里说的主要是个人自己的解决思路。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7-08-18 12:17 Alex 阅读(1352) | 评论 (2)编辑 收藏

好久没有来这里了,blogjava的朋友们你们还好吗。

我的 blog搬家了,以后将主要在这里维护: www.foxlog.org 

需要和我交换连接的朋友请联系我 mail to me :  idea.wang@gmail.com,或者在我 blog留言
http://www.foxlog.org/%E7%BB%99%E6%88%91%E7%95%99%E8%A8%80
posted @ 2007-07-27 15:21 Alex 阅读(655) | 评论 (0)编辑 收藏

1.查看系统Swap空间使用

[root@jumper usr]# free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513980     493640      20340          0     143808     271780
-/+ buffers/cache:      78052     435928
Swap:      1052248      21256    1030992

2.在空间合适处创建swap文件

[root@jumper usr]# mkdir swap
[root@jumper usr]# cd swap
[root@jumper swap]# dd if=/dev/zero of=swapfile bs=1024 count=10000
10000+0 records in
10000+0 records out
[root@jumper swap]# ls -al
total 10024
drwxr-xr-x    2 root     root         4096  7月 28 14:58 .
drwxr-xr-x   19 root     root         4096  7月 28 14:57 ..
-rw-r--r--    1 root     root     10240000  7月 28 14:58 swapfile


[root@jumper swap]# mkswap swapfile
Setting up swapspace version 1, size = 9996 KiB


3.激活swap文件
[root@jumper swap]# swapon swapfile
[root@jumper swap]# ls -l
total 10016
-rw-r--r--    1 root     root     10240000  7月 28 14:58 swapfile
[root@jumper swap]# free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513980     505052       8928          0     143900     282288
-/+ buffers/cache:      78864     435116
Swap:      1062240      21256    1040984
[root@jumper swap]#  

 

 

Swap,即交换区,除了安装Linux的时候,有多少人关心过它呢?其实,Swap的调整对Linux服务器,特别是Web服务器的性能至关重要。通过调整Swap,有时可以越过系统性能瓶颈,节省系统升级费用。 

本文内容包括: 


Swap基本原理 

突破128M Swap限制 

Swap配置对性能的影响 

Swap性能监视 

有关Swap操作的系统命令 
Swap基本原理 

Swap的原理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需要大量的篇幅来说明。在这里只作简单的介绍,在以后的文章中将和大家详细讨论Swap实现的细节。 

众所周知,现代操作系统都实现了"虚拟内存"这一技术,不但在功能上突破了物理内存的限制,使程序可以操纵大于实际物理内存的空间,更重要的是,"虚拟内存"是隔离每个进程的安全保护网,使每个进程都不受其它程序的干扰。 

Swap 空间的作用可简单描述为:当系统的物理内存不够用的时候,就需要将物理内存中的一部分空间释放出来,以供当前运行的程序使用。那些被释放的空间可能来自一些很长时间没有什么操作的程序,这些被释放的空间被临时保存到Swap空间中,等到那些程序要运行时,再从Swap中恢复保存的数据到内存中。这样,系统总是在物理内存不够时,才进行Swap交换。 

计算机用户会经常遇这种现象。例如,在使用Windows系统时,可以同时运行多个程序,当你切换到一个很长时间没有理会的程序时,会听到硬盘"哗哗"直响。这是因为这个程序的内存被那些频繁运行的程序给"偷走"了,放到了Swap区中。因此,一旦此程序被放置到前端,它就会从Swap区取回自己的数据,将其放进内存,然后接着运行。 

需要说明一点,并不是所有从物理内存中交换出来的数据都会被放到Swap中(如果这样的话,Swap就会不堪重负),有相当一部分数据被直接交换到文件系统。例如,有的程序会打开一些文件,对文件进行读写(其实每个程序都至少要打开一个文件,那就是运行程序本身),当需要将这些程序的内存空间交换出去时,就没有必要将文件部分的数据放到 Swap空间中了,而可以直接将其放到文件里去。如果是读文件操作,那么内存数据被直接释放,不需要交换出来,因为下次需要时,可直接从文件系统恢复;如果是写文件,只需要将变化的数据保存到文件中,以便恢复。但是那些用malloc和new函数生成的对象的数据则不同,它们需要Swap空间,因为它们在文件系统中没有相应的"储备"文件,因此被称作"匿名"(Anonymous)内存数据。这类数据还包括堆栈中的一些状态和变量数据等。所以说,Swap 空间是"匿名"数据的交换空间。 

突破128M Swap限制 

经常看到有些Linux(国内汉化版)安装手册上有这样的说明:Swap空间不能超过128M。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在说明"128M"这个数字的来历之前,先给问题一个回答:现在根本不存在128M的限制!现在的限制是2G! 

Swap 空间是分页的,每一页的大小和内存页的大小一样,方便Swap空间和内存之间的数据交换。旧版本的Linux实现Swap空间时,用Swap空间的第一页作为所有Swap空间页的一个"位映射"(Bit map)。这就是说第一页的每一位,都对应着一页Swap空间。如果这一位是1,表示此页Swap可用;如果是0,表示此页是坏块,不能使用。这么说来,第一个Swap映射位应该是0,因为,第一页Swap是映射页。另外,最后10个映射位也被占用,用来表示Swap的版本(原来的版本是Swap_space ,现在的版本是swapspace2)。那么,如果说一页的大小为s,这种Swap的实现方法共能管理"8 * ( s - 10 ) - 1"个Swap页。对于i386系统来说s=4096,则空间大小共为133890048,如果认为 1 MB=2^20 Byte的话,大小正好为128M。 

之所以这样来实现Swap空间的管理,是要防止Swap空间中有坏块。如果系统检查到Swap中有坏块,则在相应的位映射上标记上0,表示此页不可用。这样在使用Swap时,不至于用到坏块,而使系统产生错误。 

现在的系统设计者认为: 

1.现在硬盘质量很好,坏块很少。 

2.就算有,也不多,只需要将坏块罗列出来,而不需要为每一页建立映射。 

3.如果有很多坏块,就不应该将此硬盘作为Swap空间使用。 

于是,现在的Linux取消了位映射的方法,也就取消了128M的限制。直接用地址访问,限制为2G。 

Swap配置对性能的影响 

分配太多的Swap空间会浪费磁盘空间,而Swap空间太少,则系统会发生错误。 

如果系统的物理内存用光了,系统就会跑得很慢,但仍能运行;如果Swap空间用光了,那么系统就会发生错误。例如,Web服务器能根据不同的请求数量衍生出多个服务进程(或线程),如果Swap空间用完,则服务进程无法启动,通常会出现"application is out of memory"的错误,严重时会造成服务进程的死锁。因此Swap空间的分配是很重要的。 

通常情况下,Swap空间应大于或等于物理内存的大小,最小不应小于64M,通常Swap空间的大小应是物理内存的2-2.5倍。但根据不同的应用,应有不同的配置:如果是小的桌面系统,则只需要较小的Swap空间,而大的服务器系统则视情况不同需要不同大小的Swap空间。特别是数据库服务器和Web服务器,随着访问量的增加,对Swap空间的要求也会增加,具体配置参见各服务器产品的说明。 

另外,Swap分区的数量对性能也有很大的影响。因为Swap交换的操作是磁盘IO的操作,如果有多个 Swap交换区,Swap空间的分配会以轮流的方式操作于所有的Swap,这样会大大均衡IO的负载,加快Swap交换的速度。如果只有一个交换区,所有的交换操作会使交换区变得很忙,使系统大多数时间处于等待状态,效率很低。用性能监视工具就会发现,此时的CPU并不很忙,而系统却慢。这说明,瓶颈在 IO上,依靠提高CPU的速度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系统性能监视 

Swap空间的分配固然很重要,而系统运行时的性能监控却更加有价值。通过性能监视工具,可以检查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找到系统性能的瓶颈。本文只介绍一下在Solaris下和Swap相关的一些命令和用途。 

最常用的是Vmstat命令(在大多数Unix平台下都有这样一些命令),此命令可以查看大多数性能指标。 

例如: 
# vmstat 3 
procs memory swap io system cpu 
r b w swpd free buff cache si so bi bo in cs us sy id 
0 0 0 0 93880 3304 19372 0 0 10 2 131 10 0 0 99 
0 0 0 0 93880 3304 19372 0 0 0 0 109 8 0 0 100 
0 0 0 0 93880 3304 19372 0 0 0 0 112 6 0 0 100 
............ 

命令说明: 
vmstat 后面的参数指定了性能指标捕获的时间间隔。3表示每三秒钟捕获一次。第一行数据不用看,没有价值,它仅反映开机以来的平均性能。从第二行开始,反映每三秒钟之内的系统性能指标。这些性能指标中和Swap有关的包括以下几项: 


procs下的w 
它表示当前(三秒钟之内)需要释放内存、交换出去的进程数量。 

memory下的swpd 
它表示使用的Swap空间的大小。 

Swap下的si,so 
si表示当前(三秒钟之内)每秒交换回内存(Swap in)的总量,单位为kbytes;so表示当前(三秒钟之内)每秒交换出内存(Swap out)的总量,单位为kbytes。 
以上的指标数量越大,表示系统越忙。这些指标所表现的系统繁忙程度,与系统具体的配置有关。系统管理员应该在平时系统正常运行时,记下这些指标的数值,在系统发生问题的时候,再进行比较,就会很快发现问题,并制定本系统正常运行的标准指标值,以供性能监控使用。 

另外,使用Swapon-s也能简单地查看当前Swap资源的使用情况。例如: 
# swapon -s 
Filename Type Size Used Priority 
/dev/hda9 partition 361420 0 3 

能够方便地看出Swap空间的已用和未用资源的大小。 

应该使Swap负载保持在30%以下,这样才能保证系统的良好性能。 

有关Swap操作的系统命令 


增加Swap空间,分以下几步: 
1)成为超级用户 
$su - root 

2)创建Swap文件 
# dd if=/dev/zero of=swapfile bs=1024 count=65536 

创建一个有连续空间的交换文件。 

3)激活Swap文件 
#/usr/sbin/swapon swapfile 

swapfile指的是上一步创建的交换文件。 4)现在新加的Swap文件已经起作用了,但系统重新启动以后,并不会记住前几步的操作。因此要在/etc/fstab文件中记录文件的名字,和Swap类型,如: 
/path/swapfile none Swap sw,pri=3 0 0 

5)检验Swap文件是否加上 
/usr/sbin/swapon -s 


删除多余的Swap空间。 
1)成为超级用户 

2)使用Swapoff命令收回Swap空间。 
#/usr/sbin/swapoff swapfile 

3)编辑/etc/fstab文件,去掉此Swap文件的实体。 

4)从文件系统中回收此文件。 
#rm swapfile 

5)当然,如果此Swap空间不是一个文件,而是一个分区,则需创建一个新的文件系统,再挂接到原来的文件系统上。

posted @ 2007-06-18 14:27 Alex 阅读(1011) | 评论 (0)编辑 收藏

     摘要: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7-06-13 16:43 Alex 阅读(3737) | 评论 (4)编辑 收藏


come from here

如果将需求分析阶段的工作归结为编写需求规格说明书,这种简化的做法往往是导致项目后期层出不穷问题的罪魁祸首。建议采用以下步骤形成软件需求:获取用户需求→分析用户需求→编写需求文档→评审需求文档→管理需求。下面我们先来讨论前两个步骤(获取用户需求、分析用户需求)的做法。

获取用户需求

  这是该阶段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以下为获取用户需求需要执行的活动(如图1所示)。

  ● 了解客户方的所有用户类型以及潜在的类型。然后,根据他们的要求来确定系统的整体目标和系统的工作范围。

  ● 对用户进行访谈和调研。交流的方式可以是会议、电话、电子邮件、小组讨论、模拟演示等不同形式。需要注意的是,每一次交流一定要有记录,对于交流的结果还可以进行分类,便于后续的分析活动。例如,可以将需求细分为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如响应时间、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自动恢复时间等)、环境限制、设计约束等类型。

  ● 需求分析人员对收集到的用户需求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整理。下面是几条常见的准则:

  ⑴对于用户提出的每个需求都要知道“为什么”,并判断用户提出的需求是否有充足的理由;

  

  图1 获取用户需求的活动

  ⑵将那种以“如何实现”的表述方式转换为“实现什么”的方式,因为需求分析阶段关注的目标是“做什么”,而不是“怎么做”;

  ⑶分析由用户需求衍生出的隐含需求,并识别用户没有明确提出来的隐含需求(有可能是实现用户需求的前提条件),这一点往往容易忽略掉,经常因为对隐含需求考虑得不够充分而引起需求变更。

  ● 需求分析人员将调研的用户需求以适当的方式呈交给用户方和开发方的相关人员。大家共同确认需求分析人员所提交的结果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用户的意图。需求分析人员在这个任务中需要执行下述活动:

  ⑴明确标识出那些未确定的需求项(在需求分析初期往往有很多这样的待定项);

  ⑵使需求符合系统的整体目标;

  ⑶保证需求项之间的一致性,解决需求项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

分析用户需求

  在很多情形下,分析用户需求是与获取用户需求并行的,主要通过建立模型的方式来描述用户的需求,为客户、用户、开发方等不同参与方提供一个交流的渠道。这些模型是对需求的抽象,以可视化的方式提供一个易于沟通的桥梁。用户需求的分析与获取用户需求有着相似的步骤,区别在于分析用户需求时使用模型来描述,以获取用户更明确的需求。分析用户需求需要执行下列活动:

  ● 以图形表示的方式描述系统的整体结构,包括系统的边界与接口;

  ● 通过原型、页面流或其它方式向用户提供可视化的界面,用户可以对需求做出自己的评价;

  ● 系统可行性分析,需求实现的技术可行性、环境分析、费用分析、时间分析等;

  ● 以模型描述系统的功能项、数据实体、外部实体、实体之间的关系、实体之间的状态转换等方面的内容。

  

  图2 DFD示意图

  用于需求建模的方法有很多种,最常用的包括数据流图(DFD)、实体关系图(ERD)和用例图(Use Case)三种方式。DFD作为结构化系统分析与设计的主要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DFD尤其适用于MIS系统的表述。DFD使用四种基本元素来描述系统的行为,过程、实体、数据流和数据存储。DFD方法直观易懂,使用者可以方便地得到系统的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但是从DFD图中无法判断活动的时序关系。图2描述的是某个项目的DFD示意图。

  ERD方法用于描述系统实体间的对应关系,需求分析阶段使用ERD描述系统中实体的逻辑关系,在设计阶段则使用ERD描述物理表之间的关系。需求分析阶段使用ERD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对象。ERD只关注系统中数据间的关系,而缺乏对系统功能的描述。如果将ERD与DFD两种方法相结合,则可以更准确地描述系统的需求。

  在面向对象分析的方法中通常使用Use Case来获取软件的需求。Use Case通过描述“系统”和“活动者”之间的交互来描述系统的行为。通过分解系统目标,Use Case描述活动者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而执行的所有步骤。Use Case方法最主要的优点,在于它是用户导向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所对应的Use Case来不断细化自己的需求。此外,使用Use Case还可以方便地得到系统功能的测试用例。

编写需求文档

  需求文档可以使用自然语言或形式化语言来描述,还可以添加图形的表述方式和模型表征的方式。需求文档应该包括用户的所有需求(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

评审需求文档

  需求文档完成后,需要经过正式评审,以便作为下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一般的评审分为用户评审和同行评审两类。用户和开发方对于软件项目内容的描述,是以需求规格说明书作为基础的;用户验收的标准则是依据需求规格说明书中的内容来制订,所以评审需求文档时用户的意见是第一位的。而同行评审的目的,是在软件项目初期发现那些潜在的缺陷或错误,避免这些错误和缺陷遗漏到项目的后续阶段。

管理需求

  

  图1 需求变更流程

  需求的变更是不可避免的,如何以可控的方式管理软件的需求,对于项目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匆匆忙忙地完成用户调研与分析,则往往意味着不稳定的需求。所以需求管理要保证需求分析各个活动都得到了充分的执行。对于需求变更的管理,则主要使用需求变更流程和需求跟踪矩阵的管理方式。需求变更流程和需求跟踪矩阵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图2 需求跟踪矩阵

  常见问题及建议

  Q、客户与最终用户的区别是什么?

  A、可以借助图3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

  

  图3 需求获取渠道示意图

  软件需求来自系统工程与客户两个方面,其中客户是主要的需求提供者(系统工程需求也来自于客户)。客户需要搜集其最终用户的需求并考虑自身的需求,然后再提供给开发方。假如客户并未去认真搜集最终用户的需求,开发方便需要做到这一点,因为系统最终要满足最终用户的需求。

  Q、如何进行用户访谈?

  A、首先,一定要事先确定访谈的目的和提纲。其次,因为用户往往并不知道应该提供哪些方面的需求,所以需要开发人员引导。

  Q、用户访谈内容是什么?

  A、首先,请用户描述他们如何完成自己当前的工作,并与用户一起抽象出一个工作流程或工作模型。然后,在得到用户的认可后,向用户解释自己是怎样来实现这些功能的,并说明哪些环节可以用自动化方式实现等。

  Q、采用哪一种方式做需求分析最好?

  A、不同的需求分析有不同的特点。还没有哪一种方法可以完全替代别的方法,否则,现在就不会存在不同的需求建模方式了。一般来说,可以使用DFD+ERD来描述那些功能层次比较清晰的需求;而USE CASE则适于描述功能结构复杂的需求。做需求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建立需求的模型,不同的子系统有可能使用不同的建模方法。

  Q、怎样做原型,原型的目的是什么?

  A、通常使用原型分析方法来帮助开发方进一步获取用户需求或让用户确认需求。开发方往往先向用户提供一个可视界面作为原型,并在界面上布置必要的元素以演示用户所需要的功能。可以使用第四代语言(例如Visual Basic、Delphi等)来快速生成用户界面,也可以使用FrontPage等网页制作工具来生成用户可视的页面流。

  原型的目的往往是获取需求。但有时也使用原型的方式来验证关键技术或技术难点。对于技术原型,界面则往往被忽略掉。

posted @ 2007-06-12 17:47 Alex 阅读(981) | 评论 (0)编辑 收藏

echo "begin to start oracle"
lsnrctl start
sqlplus /nolog 
<<EOF
connect /as sysdba
startup
exit
exit
echo "oracle have started"
posted @ 2007-06-12 09:13 Alex 阅读(1144) | 评论 (0)编辑 收藏

已经打印了,晚上看一下,感觉不错。

download

posted @ 2007-06-11 18:24 Alex 阅读(664) | 评论 (0)编辑 收藏

     摘要: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7-06-04 00:18 Alex 阅读(2069) | 评论 (0)编辑 收藏

     摘要: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7-06-02 11:50 Alex 阅读(962) | 评论 (0)编辑 收藏

     摘要: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7-05-29 11:32 Alex 阅读(1485) | 评论 (5)编辑 收藏

     摘要: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7-05-24 09:52 Alex 阅读(1204) | 评论 (2)编辑 收藏

     摘要: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7-05-14 09:05 Alex 阅读(13366) | 评论 (8)编辑 收藏

     摘要: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7-05-13 17:15 Alex 阅读(1921) | 评论 (3)编辑 收藏

     摘要: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7-05-13 16:41 Alex 阅读(5640) | 评论 (13)编辑 收藏

key words: jstl,struts,log4j

1.jstl
jstl的配置参考这篇文章:
http://foolmouse.cnblogs.com/archive/2006/04/20/380695.html

在iAS904服务器上的jstl的版本只能用1.0 的
"standard.jar和jstl.jar文件拷贝到\WEB-INF\lib\
"

2.struts
struts的配置主要是把 相关jar文件(struts.jar,struts-legacy.jar)拷贝到\WEB-INF\lib
,另外,struts需要用到一些apache的commons的包(commons-beanutils.jar,commons-collections-2.1.1.jar,commons-digester.jar)

3.log4j
log4j经常有莫名其妙的问题,有时候能出来log有时候又不能出来log,最后把log4j.xml统一改为log4j.properties,暂时看好像有效果。

4。web.xml配置

<taglib>
        
<taglib-uri>http://java.sun.com/jsp/jstl/core</taglib-uri>
        
<taglib-location>/WEB-INF/c-1_0.tld</taglib-location>
    
</taglib>
    
<taglib>
        
<taglib-uri>/WEB-INF/struts-bean.tld</taglib-uri>
        
<taglib-location>/WEB-INF/struts-bean.tld</taglib-location>
    
</taglib>
    
<taglib>
        
<taglib-uri>/WEB-INF/struts-html.tld</taglib-uri>
        
<taglib-location>/WEB-INF/struts-html.tld</taglib-location>
    
</taglib>
    
<taglib>
        
<taglib-uri>/WEB-INF/struts-logic.tld</taglib-uri>
        
<taglib-location>/WEB-INF/struts-logic.tld</taglib-location>
    
</taglib>


今天终于先在iAS里部署完了struts,下一步把hibernate放进去,上次部署过一次,没有成功,据说是和toplink有点冲突。 知道的兄弟分享下oc4j中部署hibernate
posted @ 2007-05-08 19:11 Alex 阅读(1341) | 评论 (0)编辑 收藏

仅列出标题
共15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L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