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29日

把这个类放到和hibernate.cfg.xml一个目录下,编译执行,注意把需要的包(dom4j)引进去

操作xml基本上就这么东西,你仔细看看,很简单的

import java.io.File;
import java.io.FileOutputStream;
import java.util.Iterator;
import java.util.List;

import org.dom4j.Document;
import org.dom4j.Element;
import org.dom4j.Node;
import org.dom4j.io.SAXReader;
import org.dom4j.io.XMLWriter;

public class HiberCFG {

 /**
  * @param args
  */
 
 public void readXML(){
  try{
   String fname="hibernate.cfg.xml";
   SAXReader reader=new SAXReader();
   Document document=reader.read(new File(fname));
   Element root=document.getRootElement();
   List list=root.selectNodes("/hibernate-configuration/session-factory/property");
   for(Iterator it=list.iterator();it.hasNext();){
    Node node=(Node)it.next();
    if(node.valueOf("@name").equals("hibernate.connection.url")){
     //原url
     String url=node.getText(); 
     System.out.println(url);
     //IP地址前的部分
     String a1=url.substring(0,url.indexOf("//")+2);     
     System.out.println(a1);
     //IP地址后部分
     String a2=url.substring(url.indexOf(":",(url.indexOf("//")+2)),url.length());
     System.out.println(a2);
     
     String newIP="192.168.0.1";
     
     //修改后的url
     String newUrl=a1+newIP+a2;
     System.out.println(newUrl);
     
     //将新url替换
     node.setText(newUrl);
     
     
    }
   }
   
   
   //将文件保存
   String indent="  ";//缩进符号
   boolean newLines=true;// 是否产生新行(即一个元素一行)
   XMLWriter writer=new XMLWriter(new FileOutputStream(fname),new org.dom4j.io.OutputFormat(indent,newLines,"utf-8"));
   writer.write(document);
      writer.flush();
      writer.close();
      System.out.println("成功");
  }
  catch(Exception ex){
   System.out.println("失败");
   ex.printStackTrace();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HiberCFG h=new HiberCFG();
  h.readXML();

 }

}

posted @ 2006-03-13 13:59 丁丁 阅读(732) | 评论 (2)编辑 收藏

1.Duplicated Code

  代码重复几乎是最常见的异味了。他也是Refactoring的主要目标之一。代码重复往往来自于copy-and-paste的编程风格。与他相对应OAOO是一个好系统的重要标志。

  2.Long method

  它是传统结构化的“遗毒”。一个方法应当具有自我独立的意图,不要把几个意图放在一起。

  3.Large Class

  大类就是你把太多的责任交给了一个类。这里的规则是One Class One Responsibility.

  4.Divergent Change

  一个类里面的内容变化率不同。某些状态一个小时变一次,某些则几个月一年才变一次;某些状态因为这方面的原因发生变化,而另一些则因为其他方面的原因变一次。面向对象的抽象就是把相对不变的和相对变化相隔离。把问题变化的一方面和另一方面相隔离。这使得这些相对不变的可以重用。问题变化的每个方面都可以单独重用。这种相异变化的共存使得重用非常困难。

  5.Shotgun Surgery

  这正好和上面相反。对系统一个地方的改变涉及到其他许多地方的相关改变。这些变化率和变化内容相似的状态和行为通常应当放在同一个类中。

  6.Feature Envy

  对象的目的就是封装状态以及与这些状态紧密相关的行为。如果一个类的方法频繁用get 方法存取其他类的状态进行计算,那么你要考虑把行为移到涉及状态数目最多的那个类。

  7.Data Clumps

  某些数据通常像孩子一样成群玩耍:一起出现在很多类的成员变量中,一起出现在许多方法的参数中,这些数据或许应该自己独立形成对象。

  8.Primitive Obsession

  面向对象的新手通常习惯使用几个原始类型的数据来表示一个概念。譬如对于范围,他们会使用两个数字。对于Money,他们会用一个浮点数来表示。因为你没有使用对象来表达问题中存在的概念,这使得代码变的难以理解,解决问题的难度大大增加。好的习惯是扩充语言所能提供原始类型,用小对象来表示范围、金额、转化率、邮政编码等等。

  9.Switch Statement

  基于常量的开关语句是OO 的大敌,你应当把他变为子类、state或strategy.

  10. Parallel Inheritance Hierarchies

  并行的继承层次是shotgun surgery的特殊情况。因为当你改变一个层次中的某一个类时,你必须同时改变另外一个层次的并行子类。

  11. Lazy Class

  一个干活不多的类。类的维护需要额外的开销,如果一个类承担了太少的责任,应当消除它。

  12. Speculative Generality

  一个类实现了从未用到的功能和通用性。通常这样的类或方法唯一的用户是testcase.不要犹豫,删除它。

  13. Temporary Field

  一个对象的属性可能只在某些情况下才有意义。这样的代码将难以理解。专门建立一个对象来持有这样的孤儿属性,把只和他相关的行为移到该类。最常见的是一个特定的算法需要某些只有该算法才有用的变量。

  14. Message Chain

  消息链发生于当一个客户向一个对象要求另一个对象,然后客户又向这另一对象要求另一个对象,再向这另一个对象要求另一个对象,如此如此。这时,你需要隐藏分派。

  15. Middle Man

  对象的基本特性之一就是封装,而你经常会通过分派去实现封装。但是这一步不能走得太远,如果你发现一个类接口的一大半方法都在做分派,你可能需要移去这个中间人。

  16. Inappropriate Intimacy

  某些类相互之间太亲密,它们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去砖研别人的私有部分。对人类而言,我们也许不应该太假正经,但我们应当让自己的类严格遵守禁欲主义。

  17. Alternative Classes with Different Interfaces

  做相同事情的方法有不同的函数signature,一致把它们往类层次上移,直至协议一致。

  18. Incomplete Library Class

  要建立一个好的类库非常困难。我们大量的程序工作都基于类库实现。然而,如此广泛而又相异的目标对库构建者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库构建者也不是万能的。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库类无法实现我们需要的功能。而直接对库类的修改有非常困难。这时候就需要用各种手段进行Refactoring.

  19. Data Class

  对象包括状态和行为。如果一个类只有状态没有行为,那么肯定有什么地方出问题了。

  20. Refused Bequest

  超类传下来很多行为和状态,而子类只是用了其中的很小一部分。这通常意味着你的类层次有问题。

  21. Comments

  经常觉得要写很多注释表示你的代码难以理解。如果这种感觉太多,表示你需要Refactoring。

posted @ 2005-12-29 09:20 丁丁 阅读(349) | 评论 (0)编辑 收藏


posts - 9, comments - 6, trackbacks - 0, articles - 1

Copyright © 丁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