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 80,comments - 749,trackbacks - 2
[转贴 自http://mmm.china-pub.com/]

1. 护士看到病人在病房喝酒,就走过去小声叮嘱说:“小心肝!”病人微笑道:“小宝贝。”

2. 有位大嫂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位即将下车的男人掉了包烟在踏板上,于是赶紧对那男人说:“同志,你烟掉了!”男人大怒:“你才阉掉了!”
  
3.某男入厕便秘,忽见一人飞奔而入,顷刻风雨交加。“哥们儿,真羡慕你呀,那么快。”“羡慕啥,没脱裤子呢 !”

4.某公司招聘,下一位该面试的女孩的英文名是“spring”。秘书欲借机卖弄一下自己的英语水平,喊道:“hi!那个叫‘春’的,轮到你了!”

5.公交车上,站着的孕妇对身旁坐着的陌生男子说:“你不知道我怀孕了吗?”只见男子很紧张的样子道:“可孩子不是我的呀! ”

6.民:“军中有军妓吗?”军:“有呀,没有军纪怎么行!”民:“真的!要付钱吗?”军:“这还要什么钱呀,我们的军纪都是统一由上面传下来的。 ”

7.一个男人怒气冲冲的冲进某单位,嚷道:“这里是动物保护协会吗?”工作人员:“是啊,请问是谁欺负你了? ”

8.农夫:“我晚上上床后常感觉发冷。”医生:“我也有过,那时我会搂着我太太,就会暖和了。”农夫:“这办法不错,但您太太什么时候方便呢? ”

9.女秘书:“老板,你太太来电话,她说要在电话里吻你。”老板:“你先替我收一下,一会过来交给我。 ”

10.王太太怀了四胞胎,并到处向街坊邻居炫耀,说怀四胞胎很不容易,平均要六万次才会发生一例。李太太很惊异:“那你还有空做家务吗? ”

11.孩子正考虑有关“遗传与环境“的问题。母亲插话道:“这个问题很简单嘛,大家都知道如果孩子像父亲,那就是遗传;像邻居,那就是环境。”

12.赫鲁晓夫参观农场,记者照了一张他在猪圈和猪一起的照片。次日见报,旁边有附言:左起第三位为赫鲁晓夫同志。

13.女说:“你为什么看上去那么老气呀?”男说:“如果你喜欢人民币的话,还会在乎它是哪一年发行的?”

开心泡泡


posted @ 2005-03-17 15:12 Brian Sun 阅读(1943) | 评论 (13)编辑 收藏
自我的blog开通始我就添加了“辩论”这个类别,因为辩论是我热爱的事业,就像我对软件开发、企业管理和看电影一样热爱。可是到今天已经一个多月了我从 来没写过一篇关于辩论的文章,原因?没灵感。辩论是一件非常需要灵感的事业,我每天都沉浸在Java和C#的代码世界里,哪里能有探讨辩论的欲望。

可是这两天我们项目组在讨论一些关于软件设计上的分歧时,我突然有了在辩论的感觉,感觉辩论像是充斥在软件开发的每一个角落。人们每天都在讨论一个个关键 词的概念,由概念再分出表现和本质,再由。。。。。。。高潮是两两之间相互发表意见,就是自由辩论阶段,最后当一致的意见达成时由一个人将总结呈词整理成 语言,写成spec的形式,这就算是现场阶段结束了,但是别忘了,还有一段领导的发言作为专家点评存在。好在我们项目不在领导的眼皮底下。

每一天每个人都在辩论,或在做与辩论有关的事情,也许人生就是这样,我不知道。有时我也在想,倘若我不懂辩论会怎么样呢?答案可能有点清高。倘若我不懂辩论,就会别的应届毕业生一样每天都陷入和无意义的讨论中。

辩手泡泡


posted @ 2005-03-16 18:44 Brian Sun 阅读(1444) | 评论 (3)编辑 收藏
很荣幸能在3月15日这一天写我的blog,既然今天是消费者维权日,那就让我们来谈谈关于消费者权力的问题,并将这篇随笔作为我很久没更新的管理一栏的新文章吧。

我个人认为消费者的权力需要进一步通过制度上的优化来保障,而不是通过建立消费者协会或规范行业市场行为或增加对侵权者的惩罚措施能够解决的事情,基本上 我认为保护消费者的权力应该出台下面两类制度,也可以说只要有了下面下类制度或市场规律,消费者的权力就一定能得到保障。

1。生产与销售分离,高利润环节承担更大的责任。
举个例子,NIKE产品的质量全球用户都知道,可是NIKE是一个没有自己的工厂的企业啊,他怎么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呢?其实很简单,能生产NIKE的产品 的企业都是NIKE的许可加盟工厂,如果哪一家工厂质量好,NIKE就会把更多的设计图纸交给这家工厂生产,这家工厂就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因为NIKE的 设计对于他生产自有品牌的产品有很大的帮助);如果客户发现哪一件产品质量差,NIKE就会根据它的生产批号查处是哪家工厂生产的,这家工厂就会被警告甚 至摘牌停止生产NIKE。在这个案例中,NIKE既是设计者又是销售者,且利润率极高,工厂则是生产者,利润率不高,所以当客户发现质量问题时,NIKE 除了给这家工厂停牌外,几乎承担了几乎其它所有责任。

2。卖方信用与买方信用并存。
同样举例说明,我们现在去商店买东西可以使用信用卡付款,但是国内的信用卡还停留在只有买方信用的阶段。这种消费方式的含义是,我买了东西但是没有支付货 款,银行保证我的信用,我会在适当的时候支付货款。但是一旦卖方信用存在,情况就不同了,消费者去店铺买东西,首先看他能不能刷卡,如果能用信用卡,就表 明存在卖方信用(如果店铺不遵守银行的卖方信用条款,银行就不允许其信用卡支付机与其联网),于是消费者可以放心大胆的买东西,如果东西有质量问题,消费 者可以首先要求银行取回货款,再要求店铺退货。这种消费方式的含义是,我卖了东西,银行帮我待收了货款,一旦买方要求退货,银行保证我的信用,我会立即退 还所有货款,因为它还在银行的控制下。

学管理的泡泡

posted @ 2005-03-15 06:56 Brian Sun 阅读(1322) | 评论 (3)编辑 收藏
评点这个词好像太过了,要不改成“小品”吧。昨天夜里和朋友、朋友的老婆、领导一行去喝茶,其间谈到Microsoft,大家都发表了一下看发,我的想法比较容易总结,还是总结出来供大家评点吧。

Microsoft自己最引以为豪的产品应该是Office而不是Windows,这点意见似乎每个软件人都保持一致。关于Office的创作过程每个专 家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总结出一条相同点就是——Office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言下之意在于Office几乎没有一个子产品来源于“卖块肉Soft”自己 的工程师的灵感,几乎全是外来之笔,但Microsoft独特的理念和商业模式把他们整合到一起,使他们成为世界上最棒的软件。几乎没有软件能比 Office更忠实于客户的使用习惯,并不断推出丰富多彩的界面风格和易用的交互设计,其技术含量也不容小视,比如“宏录制”就是他的一项贡献。我至今仍 然不太明白为什么Office的宏可以录制出if和for语句出来?!很多产品也是神来之笔,Word和Publisher的标准化,Infopath和 Powerpoint的易用性都是铁证。Access经过多次战略调整已经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工作组级DBMS,而Excel则从制表软件发展为经典二维 数据库,很多大学建议学生使用Excel记录并处理临时的试验数据,很多著名的商业提案最初也就是一个xls文件。Onenote似乎为平板电脑的下一步 发展提供了砝码,而Visio的出众表现使得谁也说不清它到底能不能以通用软件的身份胜任专业软件的工作。只有Outlook和Frontpage在某些 方面次于竞争对手,但于其它Office组件的完美集成,又使它们充满生机。

现在的问题是,Microsoft——一个到处生产令我们作呕的软件的企业——凭什么能做出这么好的产品?我的答案来自商业逻辑,认真分析客户的需求和及 时有效的资产重组才使这些奇迹得以发生。技术往往只能成就Notes和StarOffice这样的软件,但市场成就了Office。据说 Microsoft已经停止了Office的发展,这个“停止”的意义是指“除非战略上有必要,否则不再发布Office的下一个版本”。这有点像 IE6.0之后,Microsoft已经不再想更新它的功能了,但是Firefox出现了,挑战它的霸权,于是Microsoft又提出了IE7.0的计 划。观察下面的产品特性表,你就会知道Office的每一个版本都需要创意和激情的点燃。

Office 95                微软第一次将多个产品捆绑销售,并支持Windows 95。
Office 97                解决了其多个产品间的集成问题。
Office 2000             大规模集成WEB。
Office xp                引入SmartTag。
Office System 2003   引入了.NET支持。

最近又听说Microsoft收购了一个做ERP的小公司,并且已经推出了自己的ERP产品,还有人说其英文版已经开始出售了,名字大概叫做“B1” (BusinessOne),我相信微软早就有这个想法了,只是不知道这个计划是否会进入Office的发展计划中,倘若如此,我到想看看B1究竟会是什 么样子,或许是和其它Office组件一样是个可以集成的产品;或者是更高端的平台,建立在Office众多组件之上。

做软件的泡泡

posted @ 2005-03-14 14:29 Brian Sun 阅读(1881) | 评论 (4)编辑 收藏
最近又有机会,回了趟合肥,和几个老朋友聚了一下,酒席间有人提到OMG,我吓了一跳,难道我的朋友们都开始搞软件了??!!一问方才知道,原来OMG在俚语中就是“Oh My God”的标准缩写,幸好我没直接问,差点出洋相,OMG!

后来我告诉他们在软件界,OMG可不能随便乱说,它是个权威组织,权威到你能想到的大型软件供应商都是它的会员,以至于像Microsoft和IBM这样 的企业都不能左右它的标准。为了再次感受一下OMG的权威,我去了它的网站,这一去又使我感触颇深。OMG最引以为豪的四大标准体系赫然列在其网站的抬 头:MDA, CORBA, UML, CWM。

搞软件的都知道UML, 正是这个东西使整个软件开发过程进入现代文明阶段,也促使开发工具供应商重新洗牌。这可谓CASE领域的一大发明,其普及速度也令人瞠目结舌,现在谁要敢 宣称他不用UML,那他立即就会被剥夺“软件工程师”的胸牌,或被迫将胸牌上的字改成“程序员(初级)”!UML似乎已势不可挡的成为软件人的唯一选择。 但是现在也有一些程序大师建议大家不要对UML过于信任,不要过于热情。这就好像我们当年对C语言的热情一般,好像有了C就有了一切,可是10年过去了, 当初寓言即将被C淘汰的Pascal、Fortran和Cobol依然存在,甚至没有减少的势头,而C却经历了起承转合,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在我记忆中国 外的很多大师,尤其Kent Beck、Martin Fowlor一样的人物还是建议大家慎重使用UML,在某些不适合UML的场合不要使用,比如个体软件工程中推荐使用CRC卡,需求分析的早期阶段适合使 用Mind Map,每次向客户演示或展现工作内容时用不规范的Visio图等等。

CORBA是 足以使它的发明者荣耀终身的发明。它确实太出色了,它为整个软件界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无论最终J2EE是否成为这个领域的霸主,它都不得不叫CORBA 一声“前辈”!遗憾的是,当CORBA成为企业应用的开山鼻祖而受到众多程序员仰视的时候,它也悄悄成了商业政治谋杀技术标准的教学案例。过于庞大的内核 只为了兼容更多大型厂商的产品,满足其“私人欲望”,并最终迫使其标准的创立班子离开另起炉灶。

MDA是 个伟大的理想,它可以让非程序员轻松创建符合自己个性和需求的应用程序,without any coding。但是,伟大的理想往往有时超越了现实的可能性。在我眼里MDA到底能不能实现实现和人类究竟能不能进行时间旅行属于同一类问题。也许我的语 气有些夸张,请原谅,因为我觉得MDA还有大量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甚至没有澄清,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MDA的可行性,比如在软件市场中有哪些角 色,每个角色有哪些权力和义务,就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现在几乎每个大型软件供应商都没有把“将MDA进行到底”的口号作为自己的宣传大旗!

CWM也是个伟大的创举,当且仅当MDA能够实现。所以对CWM我没什么可以点评的,只是有一个额外的想法。因为我是一向主张人工智能将来一定会在商务应 用上展露头角的,所以我猜想,CWM将来有可能成为某个知识库的一部分,通过人工智能引擎直接发挥作用,而不再需要MDA的支持。可能也正是这个原因或某 个相似的原因使OMG考虑把CWM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个发展项目的吧。

做软件的泡泡


posted @ 2005-03-14 12:47 Brian Sun 阅读(2437) | 评论 (4)编辑 收藏
这篇日记类的随笔来自几天前在北京公司遇到的一群人和想到的一些思路,但由于当时工作很紧,没时间记录,今日补上。

我原以为本公司没有UI部门。因为我刚到公司时接手的就是一个UI项目,而且这个项目居然是由某个部门经理发起的,平台组是完成这个项目的主要成员,所以我认为公司可能没有UI部门,或者平台组就是高管层眼中的UI部门。

直到到了北京的某一天,项目主管突然告诉我下午要见见UI部门的人,向他们演示一下我做的demo,并讲解一下我们新的UI组件的优势和特点,这时我感觉 UI部门可能是担当着类似公司“产品管理部”一样的角色,他们检查各个产品组的产品有没有UI问题,合不合规范等等。虽然此时的我有点摸不着头脑,但倘若 公司真的有一些管理分离的制度我也不觉得奇怪,毕竟是个大企业嘛。

可是直到我见到了这个传说中的UI组的全部成员时——仅三个人——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想象力有多么狭隘,公司在我心目中头一次恢复了大企业的形象,自从我来 到北京以后。这个小组是由几个做网页很强的人组成的,或至少她们做网页很强,她们懂技术不多,也不需要太多,她们的责任是制作公司每个产品线的UI规范, 这种规范包括用户最终见到的字体、图片、颜色、各种部件的间距等等。遗憾的是她们刚刚成立,人数太少,缺乏强制执行力,又不太容易和技术力量衔接,所以很 多工作还不能有效开展。

这件事使我有了这样的想法,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接触UI系统,可是我们对UI的理解却大相径庭,简单列举一下,至少有下面三种。

1。产品的最终用户界面。
既通常人们所说的“软件设计”,最近有一本不错的书叫<<Bringing design to software>>,讲的就是这种意义上的UI。它包括用户的最终体验,是技术、艺术与人体工程学、用户心理学等等领域的结合。

2。支持最终用户界面显示元素的平台。
比如AWT、Swing、SWT、Windows Forms等等,规模庞大的还有HTML+Browser、Flash、Eclipse UI、GEF等等。这些都是技术上的解决方案,与实际显示效果无关。但是由于绝大多数的平台使用者都原意重用平台提供的UI组件,所以平台对组件的缺省实 现对开发者意义重大,比如用VB开发的应用程序都希望能有Windows XP的界面风格。这时就派生出了另一种技术模式——skinnable。

3。最终用户界面的显示元素的抽象标准。
往往是艺术工作者和技术工作者共同的工作,就像我前面提出的字体、图片、颜色、各种部件的间距等等,这些一般都是以规范的方式提供的,很少涉及实现方法。

这三种对UI这个缩写的解释分别意味着UI系统的需求、实现和标准。这使得我们(正在做UI系统的所有人)有必要坐下来好好考虑考虑什么是一个完整的UI系统。

做UI的泡泡


posted @ 2005-03-12 12:17 Brian Sun 阅读(2422) | 评论 (21)编辑 收藏
原贴:
http://www.china-pub.com/computers/bbs/addfollow.asp?id=52065&rootid=2&boardid=1

不知道今日怎么会误打误撞到这张帖子,也真没想到国内居然有这么多人无聊到在这里讨论这个由一个疯子发起的无聊的问题,好吧,就让我也无聊一回,写个帖子 吧。这张页面我看了很久,(我指的很久是我的胃能承受的最长时间,不是由我主观决定的,但由于我自幼犯有胃病,估计不会太久),终于在精神崩溃之前归纳出 了张先生自始至终批评别人(所有人)的三大理由,尽供参考,欢迎继续批评:

1。如果一个人讲不过“我”,那就说明“我”是对的,而“他”是错的!


与程序员的称谓比较,我更喜欢别人说我是辩手,因为大学时代我确实是个专业辩手,还是个不错的辩手。但作为辩手我忠告天下所有喜欢辩论的人,在现实生活中 你只有能力证明自己是对的,没有能力证明别人是错的!也许张先生的翻译真的很不错,很能表达原作者的本意,但这并不代表别的译本就是错误的。

2。因为考英语的时候英汉翻译都有标准答案,所以所有与标准答案有字节级差异的都是错误答案!

我就不明白:为什么一个单词不能有两个翻译?!为什么一个英文句子不能有两个汉语句子相对应?!为什么不会出现一句翻译无论怎样也无法表达它的原意?!不 知道张先生认为<<指环王>>和<<魔戒>>哪个翻译正确哪个翻译错误?如果张先生也抱着这样的态度看 过<<指环王3>>,那他一定记得这个下面的场景和对白:女伴男装的公主在战场上遇到黑骑士,两人各说一句:
     —— ......no man can kill me !
     —— I am no man !
如果张先生有空的话可以翻翻这句话,别让黑骑士在中国观众的心目中死的太冤,相信现在的评论家都不是眼高手低吧。另外,恕我多一句嘴,根据刚刚列出的第一条,假如您对这句话翻译的不能让我说不出话来,我又能不能说您是错的而我是对的呢?

3。评价一本书好不好的唯一标准是看它有没有错误,尤其是翻译上的错误!

这个观点乍一看就不那么顺眼,我到china-pub上来从来就没想过要买书回去学英语,更没想过要买书回去学中文!我来这里——同绝大多数来这里的人一 样——是想买一些好书回去学技术、学思想、学大师们的眼光,如果我想挑同一本书的两个译本,那我一定会找有思想有见地的IT界人士翻译的书,而不会去选一 个英语系老学究翻译的东西——即使他完全忠实于原作我还怕自己误解了呢,这个社会需要的是精神的一致而不是刻板的风格。按照张先生的逻辑,评价一个国家的 强大与否主要看他的居民平时写不写别字,评价一个软件的好坏主要看它的bugzilla上有多少条记录,评价一道菜的口味主要看它有没有按菜谱来做,评价 一个人的对错应该看他有没有和“我”的逻辑相冲突对不对?你看,又回到了第一条。

我猜想张先生是只听纯音乐不听带歌词的,(或者他连纯音乐都不听),因为任何一首歌的歌词都能被他找出几个语病来,有些甚至没有一句是通顺的。我还猜想张 先生一定不看国内翻译的电影,因为为了对口形国内的电影往往会少翻几个词或多翻几个词,而张先生的存在就意味着这些译制片厂将关门大吉。

写到这我突然有个疑问,百思不得其解,张先生为什么要研究三年熊节呢?好像这不是个有明显好处的活,我推荐张先生找个刚刚上映的影片,好好研究一下,在影视评论上发表一篇它的翻译错误和您的正确翻译,顺便再帮盗版厂商提供一下文字轨,以后的DVD市场就是您的了!

(作者:本文尊称原贴的作者为“张先生”,但根据第二条理由,这并不代表他不可能是“张小姐”,处于和他一样的严谨,特此声明。还好,由于第三条理由的存在,我们可以不必关心他的性别)

逛网站想买书的泡泡

posted @ 2005-03-12 00:38 Brian Sun 阅读(2332) | 评论 (8)编辑 收藏


自从协议签过以后,在合肥和南京的这段时间我没买任何书,也没订任何杂志,因为与其买了带到北京来,不如到北京来再买。加上到了北京的前几天都在适应环境,也没顾的上这桩子事。算算看来已经有四个月没看<<程序员>><<程序员>>的很多概念已经在我脑海中淡化了,(天哪,这样不好!),前两天遇到潘加宇,居然问他“你有没有给<<程序员>>写过文章?”话一问出来连我自己都觉得搞笑!潘加宇早就是<<程序员>>的专栏作家了!幸好我们当时没吃米饭,否则肯定两个人对喷。

为了不再丢人,我一口气把几个月的<<程序员>>都买了,好好补补血。遗憾的是我还是没有逃脱我不喜欢的论调和文章,就是那种看过了特别想把刚才吃的都吐出来的那种文章。比如2005年第二期的杂志就有这样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大意是说原本很被技术界看好的JDO 2.0标准被很多大公司集体否决了,所以就认为商业政治谋杀了技术标准,而事实上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根本就没有搞清楚这场纷争背后的意义。

先让我们来看看JCP投票的情况:

SE/EE
Apache Software Foundation Yes
Apple Computer, Inc. Yes
BEA Systems No
Borland Software Corporation Yes
Fujitsu Limited No
Google Inc. Abstain
Hewlett-Packard No
IBM No
IONA Technologies PLC No
Intel Corp. No
JBoss, Inc. No
Lea, Doug Yes
Nortel Networks No
Oracle No
SAP AG No
Sun Microsystems, Inc. Yes

Icon Legend
Yes Yes
No No
Abstain Abstain
Not voted Not voted

从实际情况上来看,好像是和EJB的利益有关的人都投了反对票,希望技术开放和公平竞争的人都投了赞成票,于是那篇文章的作者就得到一个结论:大公司们希望自己的服务器硬件和应用服务器能卖上好价钱,所以就谋杀了JDO 2.0。为澄清这个问题,我同那篇文章的作者采取同样的方法——考察故事的背景。在java社群里最闪耀的O/R mapping明星有两个:JDOHibernate。他们互为竞争对手,将java的O/R mapping工具集划分为两个阵营,而他们共同的竞争对手又是EJB 2.x中的entity bean。这场战争是三大技术标准的公平较量,或者可以说成是封建贵族、改良派新贵族和革命派之间的较量,战争的结局众人皆知——Hibernate获得了最高的荣誉和程序员心目中的领导地位,JDO虽不可与之并驾齐驱,但也差不到哪去,培养了一群重视粉丝,而臭名昭著的entity bean则被列入“不推荐使用(或推荐不使用)的技术名单”,挂上“战败国”的牌子。

下面我沿用那篇文章作者的用语“商业政治”。商业政治家们觉得Hibernate作为一种开源软件确实不是其大规模推广的最好方式,(假如Hibernate能加入ApacheEclipse之类的社群兴许好一些),而他又确实很棒,所以为Hibernate争取一个适当的名分让其继续统治者的地位是迫在眉睫的事。注意,这里并不是说商业政治家们有多高尚,相反,作者也觉得他们都长着一副丑陋的像铜钱一样的面孔,可是作者同时也相信他们永远都会把股东放在第一,客户放在第二,而把程序员放在第三。当IBM/SAP等意识到自己所提供的高端软件中有一部分不如开源产品他们会立即得到客户的抱怨声,如来自BMWCitibank的声音,他们会立即用尽三十六计以提升这部分产品的竞争力。这次商业政治家们采用的方法是“挖人”!将Hibernate的老大挖到EJB来,鼓励他创新,分阶段的抛弃EJB 2.x的一些设计,在EJB 3.0中集成Hibernate的思路,以求为客户提供唯一的也是目前最好的解决方案,要知道,技术界的很多成本都耗在了技术分歧上面。此时的JDO还在第二名的花环中沾沾自喜,可当他发现本次比赛的三个人在下次比赛中将变成两个人时他立即意识到“第二名=最后一名”!这就好像苏联吞并和很多战败国,这让盟军十分恼火。JDO决定推出2.0版以适应形式的需要,但是这个决定在前面提到的投票中被否决了。

原因很简单,我们不需要两个相同程度80%的规范在市场上并行,这为很多产品带来了更多的成本。除非JDO 2.0从另一个角度切入市场,并在规范中澄清如何解决其与EJB 3.0的竞争,否则不能标准化。那篇文章的作者认为这是因为大公司希望自己价格昂贵的应用服务器能继续出售,所以才否决JDO 2.0,我不知道他如何得到这个诡异的想法。事实上商业策略往往是不随技术标准而变化的,即使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过EJB 3.0,也没有Hibernate,IBM也一样能把他的小型机+AIX+WebSphere卖出去!而倘若他同时批准了EJB 3.0JDO 2.0,那就更好了,IBM现在可以提供两套产品了,业务面岂不是更广,要知道,对IBM来说真正的核心客户是不会在乎IBM的应用服务器有几种的,他们依然照单全收!比如BMWCitibank。而大企业们这样做恰恰是为了维护市场的稳定,减轻客户CIO和IT部门的压力,他们否决JDO 2.0的出台也正是希望EJB 3.0系列产品能抢先占领市场,让昨日的山大王真正成为明日的技术皇帝!

最后,模仿那位作者,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谁投了赞成票,以及他们的出发点:
1。Apache,在java的战场上,apache永远都是赢家,因为他根本就是在扮演一个军火商的角色,无论谁赢谁输都得大量使用apache的组件构建商业平台。而作为java社群的领导者之一,apache相信技术的对立面越多,技术本身就会越繁荣,java不能结束世界大战的局面。
2。Apple,这种分歧跟他基本没什么关系。但机遇对于苹果通常都会比对于其它同等规模的企业要重要一些。
3。Borland,一直希望能在应用服务器市场上分一杯羹。事实上除了VB以外的任何一种开发类标准对borland都是有吸引力的。
4。Doug Lea先生,作为java社群领导者中的自然人之一,“平等竞争”是个很重要的学术话题。
5。Sun,稍稍读一些IT发展史就会知道,Sun从来就不是商业路线的成功者。

总结起来,那篇文章犯了两个基本的逻辑错误:
1。其作者本能的以为老企业一定会维护老产品的权威,却没有意识到这一次JDO的竞争对手不是上一次圣战的战败国,而是一个拥有Hibernate血统的全新的EJB 3.0。
2。开放和竞争确实对技术的发展很有好处,可是“过度竞争”却会违反“客户利益至上”的经济学不二法则。这使我想起了我曾经有幸聆听了北大光华的一位院长的讲座,他告诉我们“垄断有效率损失,竞争一样有效率损失”,不能用单一的标准来衡量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经济学出身的泡泡

posted @ 2005-03-07 09:28 Brian Sun 阅读(2022) | 评论 (4)编辑 收藏

已经好多天没有写blog了,原因是从南京转到北京工作,还不太习惯,工作也很忙,上班时间不可以登陆blogjava这样的网站,下班后又要会会多年没见的一些老朋友(或者从来就没有见过的朋友),回到酒店又没有上网的条件——“上帝啊!上地大厦居然不能上宽带!”

随着这两天工作的深入,我们项目组遇到了一些问题,我将其中一个我认为很有价值又很有争议的问题抽象出来写在下面,供大家讨论。

项目组已经决定了要在后台系统的组织上采用Facade+懒加载的形式。这个方案意味着要为Facade提供多个多级多层次的get方法,以便上层业务能根据自己的需要直接获得关心的组件或关心的对象。并且如果在整个运气期都没有一个对象去get某个对象的话,后者很可能不被装载,其它的对象和组件也只在需要时载入并运行。这个方案基本通过。现在的问题是有人提出少数组件应该具有伸缩性,所以应该采用容器+Service的形式实现,事实上Facade太死板不够灵活,服务模式有很多能力是Facade模式所没有的,所以应该加入。反对者(包括作者)认为既然已经有了一种解决方案,为什么还要另一种方案的参与呢。争论使得项目组的所有成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约一个多小时)都没能做其它事情。现在我把这个难题交给blogjava的朋友们,希望回帖讨论,谢谢。

做平台的泡泡

posted @ 2005-03-07 09:09 Brian Sun 阅读(1246) | 评论 (3)编辑 收藏
前一天来自芒果的一篇文章(当然也是她从别的地方摘来的)让我开始深入的思考起ERP系统的未来了,因为,毕竟现在园长正在从事ERP的软件公司工作。

其实,关于ERP没有未来的想法我也有过,毕竟,人不是机械和理智的动物。ERP将一切都搞的非常正式化,机械化,理性化,这种方式(如论它的程度有多深)必然还是不合人性的方式。芒果摘来的文章这样说:

“。。。。。。管理软件之所以被企业广泛采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能够忠实地体现管理的智能。当管理需求发生变化时,其重心也要随之变化。传统ERP所呈现出的越来越多的局限性,已渐渐成为制约其发展的软肋。。。。。。”

首先让我们来考虑考虑什么叫做“管理需求的变化”?这个短语的意思是管理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变化的,那么好,OK,怎么变?是不是一定以我们不可预知的方式变化呢?再考虑一下,一个企业管理的方式可以突然发生翻天复地的变化吗?不会,变化一定是渐进的,缓式的。就像<<谁动了我的奶酪 >>里面描述的一样,人们通常觉得变化来得太快,变化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事,就像奶酪没有了,“它一定是被哪个人偷走了”。

这篇文章还告诉我们:

    “。。。。。
首先是适应性。企业竞争环境不断发生变化,需要管理软件及时调整,而这种调整一定要从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入手,一味对软件修修补补是不可取的。

  其次是适用性。传统ERP起源于制造业,并主要用于制造业,ERP的先进性和优越性能得以充分发挥。虽然ERP现已扩展延伸到各行各业,但大多通过改制软件来迎合客户,不具备通用性,同时也使得软件成本过高。另一方面,用管理工厂的思路去管理一般性经营结构,从词汇、专业术语、界面等多个方面来看,都有牵强附会的感觉。

  再次是可发展性。传统ERP管理模式是一种“腰斩型”管理模式,它向下切断了自动化控制等作业环节,向上切断了知识管理等决策环节,不能与底层软件及顶端软件实现无缝集成。比如说,作为管理软件系统,传统ERP软件从来不涉及工厂基础自动化控制部分。
。。。。。”

对于这一点我是这样想的,上面三个方面其实都在讲一个问题:“ERP缺乏自适性”。那让我们来看看什么软件不缺乏自适性。首先,一般意义上的管理软件都缺乏自适性。但是会计类软件不是,因为这类软件往往需要使用者遵守严格的规范,真实不加任何处理的反映企业运作中的真实情况,因而也就谈不上什么变化。财务软件可能就不同了,它向管理者反映企业运行中的财务情况,为管理者作出决策提供依据。还有,人工智能可以实现我们所说的自适性,因为这类软件本身就为了适应变化而产生,如专家系统可以帮助我们理财等等。

等等,这一分析的中间状态给了我很大的启事,有没有可能是这样的:ERP之所以缺乏自适应性就是因为它处在两个极端应用之间?它既不是复杂困难灵活多变的应用,也不是规范严格井然有序的工作。而是一种中间状态的应用,既不需要在微小的变化发生时采取果断的措施,也不需要因日夜遵循同一个标准而变得规范。所以它才会让人们有一种缺乏适应性的错觉。

天哪,我在想什么?!假如这个假设成立的话,(如果不成立就当我白说了白想了,反正也没死多少脑细胞),那我已经寓言了ERP软件下一步的发展方向——走高或走低。走高是指走向高复杂度的产品,使其更具备适应性,当管理需求发生上面所说的那种变化时,管理软件能迅速的采取果断的行动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反应”方式,和组织方式。走低是指低成本,低成本意味着短期收益成为可能,我们期待着能出现用完就扔的ERP软件,就像我们当年迎接“用完就扔的 PC”来临的年代一样。低成本使ERP软件更少的依赖于自适性,既然我只是为了完成这个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这个特定领域的问题才买的这套产品,那么当发生它不能适应下一个时期或下一个环境或下一个任务的情况发生时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但是,正如Esther Dyson所说,经济领域的模式进化不是达尔文式的,而是拉马克式的。没有哪个商业模式会完全消亡,它们只会衰落,或者再度兴起。中间状态的ERP软件会不会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保留下来呢?我想会的。

做软件的泡泡


posted @ 2005-03-01 19:39 Brian Sun 阅读(2409) | 评论 (8)编辑 收藏
仅列出标题
共8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