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terat

  BlogJava :: 首页 :: 新随笔 :: 联系 :: 聚合  :: 管理 ::
  54 随笔 :: 0 文章 :: 15 评论 :: 0 Trackbacks

#

这些东西都是Java Script大部分都是由老外写的,并且封装得很好,在运用上也很方便,而且也都兼容FF与OPERA,档案中少部分是由中国的高手写的。

 

  一、多样化摺叠菜单:下载

  一个由老外写的折叠式垂直菜单,多样化,多功能,可自订,使用容易,支持FF。

国内外 Java Script 经典封装
图1

  二、CSS圆角边框:下载

  以CSS为主要,用Java Script封装的相当完整,也是老外写的,支持多浏览器,可以自订样式,目前有十多种可以运用。

国内外 Java Script 经典封装
图2

国内外 Java Script 经典封装
图3

  三、模拟视窗:下载

  用层模拟的视窗,是一个中国高手写的,Java Script封装的相当好,使用上也很容易

国内外 Java Script 经典封装
图4
  

  四、支持FF的省略符:下载

  说到省略符,那非CSS莫属,有个老外用Java Script来实现,并且是批量处理的,重点是支持FF。

国内外 Java Script 经典封装
图5

  五、TAB选项卡:下载

  用Java Script模仿各种作业系统的选项卡,老外就是牛,不仅支援多样式的即时切换,同时也支援每个选项卡是否附带图示的切换选项,选项卡也可以上下切换。

国内外 Java Script 经典封装
图6
  

  六、最佳化多样式Windows:下载

  用层模拟视窗的最佳代表作,这是我看过功能最多的模拟式窗,内附多达74项功能与样式,你完完全全可以把它当成是一个真正的视窗来应用,可以根据你的需求来应用,快丢掉你那认为好用的层视窗,这套封装非常完整的视窗绝对可以满足你的各种需求。

国内外 Java Script 经典封装
图7

国内外 Java Script 经典封装
图8

  七、多样化的垂直菜单:附件

  别具风格的方块式垂直折叠菜单,目前有8种风格可以运用,如果你已经厌烦WEB上平凡的菜单,这套在国外颇受欢迎的菜单肯定是你的最佳首选。

国内外 Java Script 经典封装
图9
  

  八、多样化的连结提示效果:下载

  这个连结提示样式允许你直接写入css与html,共有14项功能可以让你自订。

国内外 Java Script 经典封装
图10

  九、侧栏式折叠菜单:下载

  这是一个侧栏式的折叠菜单,它允许你设置它是否有过渡效果、侧栏菜单是否自动伸缩、菜单项切换是否允许动画过渡、是否轮替切换等多项设置,并且也有多种样式可以运用。

  这个脚本有个很好玩的东东,下载并且解压後,请进入samples的目录并打show.html看看效果,我不知道这效果容不容易实现,但是这效果很牛,菜单全自动运行的~

国内外 Java Script 经典封装
图11
  

  十、图形滚动条:下载

  老外写的图形滚动条,有多种样式,在ie里头还支持滚轮滚动。

国内外 Java Script 经典封装
图12

  十一、图片倒影效果:下载
  说到图片倒影,不外乎就是直接作成图片跟css滤镜来实现,但是这个是用Java Script实现的,值得借镜。

国内外 Java Script 经典封装
图13

  十二、代码自动高亮:下载

  虽说这不是什麽新东西,但总是会有人需要吧,而且想学正则表达的人,这肯定是最佳借镜的作品。

国内外 Java Script 经典封装
图14
  
  

  十三、酷似flash效果的图片展示:下载

  这个老外牛到有点变态,这图片展示效果已经跟FLASH没什麽两样,用Java Script写的耶。

国内外 Java Script 经典封装
图15

  十四、让ie6支援png图档:下载

国内外 Java Script 经典封装
图16

  这个问题之前被很多人讨论过,我就不多说什麽了,有需要下吧。

posted @ 2007-12-13 17:29 比特鼠 阅读(5330) | 评论 (5)编辑 收藏

在一个老外的Blog上看到了这个网站,发现原来是一个以C语言为基准的性能比较网站!

Java还算不错,Ruby就不怎么样了, 在脚本语言中居然排在了最后!

看来,解析性的语言玩起来是简单方便了,可是却是以损失性能为代价的!
posted @ 2007-12-13 16:34 比特鼠 阅读(458) | 评论 (0)编辑 收藏

BIG-ENDIAN(大字节序、高字节序)
LITTLE-ENDIAN(小字节序、低字节序)
主机字节序
网络字节顺序
JAVA字节序

1.BIG-ENDIAN、LITTLE-ENDIAN跟多字节类型的数据有关的比如int,short,long型,而对单字节数据byte却没有影响。BIG-ENDIAN就是低位字节排放在内存的低端,高位字节排放在内存的高端。而LITTLE-ENDIAN正好相反。
比如 int a = 0x05060708
在BIG-ENDIAN的情况下存放为:
字节号 0 1 2 3
数据 05 06 07 08
在LITTLE-ENDIAN的情况下存放为:
字节号 0 1 2 3
数据 08 07 06 05

2.BIG-ENDIAN、LITTLE-ENDIAN、跟CPU有关的,每一种CPU不是BIG-ENDIAN就是LITTLE-ENDIAN、。IA架构的CPU中是Little-Endian,而PowerPC 、SPARC和Motorola处理器。这其实就是所谓的主机字节序。而网络字节序是指数据在网络上传输时是大头还是小头的,在Internet的网络字节序是BIG-ENDIAN。所谓的JAVA字节序指的是在JAVA虚拟机中多字节类型数据的存放顺序,JAVA字节序也是BIG-ENDIAN。

3.所以在用C/C++写通信程序时,在发送数据前务必用htonl和htons去把整型和短整型的数据进行从主机字节序到网络字节序的转换,而接收数据后对于整型和短整型数据则必须调用ntohl和ntohs实现从网络字节序到主机字节序的转换。如果通信的一方是JAVA程序、一方是C/C++程序时,则需要在C/C++一侧使用以上几个方法进行字节序的转换,而JAVA一侧,则不需要做任何处理,因为JAVA字节序与网络字节序都是BIG-ENDIAN,只要C/C++一侧能正确进行转换即可(发送前从主机序到网络序,接收时反变换)。如果通信的双方都是JAVA,则根本不用考虑字节序的问题了。

4.如果网络上全部是PowerPC,SPARC和Motorola CPU的主机那么不会出现任何问题,但由于实际存在大量的IA架构的CPU,所以经常出现数据传输错误。

5.文章开头所提出的问题,就是因为程序运行在X86架构的PC SERVER上,发送数据的一端用C实现的,接收一端是用JAVA实现的,而发送端在发送数据前未进行从主机字节序到网络字节序的转换,这样接收端接收到的是LITTLE-ENDIAN的数据,数据解释自然出错。
具体数据如下,实际发送的数据为23578
发送端发送数据: 1A 5C
接收端接收到数据后,按BIG-ENDIAN进行解释具体数据是多少?你们自己去计算并比较吧!


===============================================================================================

Big Endian and Little Endian

    谈到字节序的问题,必然牵涉到两大CPU派系。那就是Motorola的PowerPC系列CPU和Intel的x86系列CPU。PowerPC系列采用big endian方式存储数据,而x86系列则采用little endian方式存储数据。那么究竟什么是big endian,什么又是little endian呢?

    其实big endian是指低地址存放最高有效字节(MSB),而little endian则是低地址存放最低有效字节(LSB),即常说的低位在先,高位在后。
    用文字说明可能比较抽象,下面用图像加以说明。比如数字0x12345678在两种不同字节序CPU中的存储顺序如下所示:

Big Endian

  低地址                           高地址
  ----------------------------------------->
  +-+-+-+-+-+-+-+-+-+-+-+-+-+-+-+-+-+-+
  |     12     |      34    |     56      |     78    |
  +-+-+-+-+-+-+-+-+-+-+-+-+-+-+-+-+-+-+

Little Endian

  低地址                           高地址
  ----------------------------------------->
  +-+-+-+-+-+-+-+-+-+-+-+-+-+-+-+-+-+-+
  |     78     |      56    |     34      |     12    |
  +-+-+-+-+-+-+-+-+-+-+-+-+-+-+-+-+-+-+

    从上面两图可以看出,采用big endian方式存储数据是符合我们人类的思维习惯的。而little endian,!@#$%^&*,见鬼去吧 -_-|||

    为什么要注意字节序的问题呢?你可能这么问。当然,如果你写的程序只在单机环境下面运行,并且不和别人的程序打交道,那么你完全可以忽略字节序的存在。但是,如果你的程序要跟别人的程序产生交互呢?尤其是当你把你在微机上运算的结果运用到计算机群上去的话。在这里我想说说两种语言。C/C++语言编写的程序里数据存储顺序是跟编译平台所在的CPU相关的,而JAVA编写的程序则唯一采用big endian方式来存储数据。试想,如果你用C/C++语言在x86平台下编写的程序跟别人的JAVA程序互通时会产生什么结果?就拿上面的 0x12345678来说,你的程序传递给别人的一个数据,将指向0x12345678的指针传给了JAVA程序,由于JAVA采取big endian方式存储数据,很自然的它会将你的数据翻译为0x78563412。什么?竟然变成另外一个数字了?是的,就是这种后果。因此,在你的C程序传给JAVA程序之前有必要进行字节序的转换工作。

    无独有偶,所有网络协议也都是采用big endian的方式来传输数据的。所以有时我们也会把big endian方式称之为网络字节序。当两台采用不同字节序的主机通信时,在发送数据之前都必须经过字节序的转换成为网络字节序后再进行传输。ANSI C中提供了四个转换字节序的宏。


========================================================================================================

/**
* 通信格式转换
*
* Java和一些windows编程语言如c、c++、delphi所写的网络程序进行通讯时,需要进行相应的转换
* 高、低字节之间的转换
* windows的字节序为低字节开头
* linux,unix的字节序为高字节开头
* java则无论平台变化,都是高字节开头
*/

public class FormatTransfer {
/**
  * 将int转为低字节在前,高字节在后的byte数组
  * @param n int
  * @return byte[]
  */
public static byte[] toLH(int n) {
  byte[] b = new byte[4];
  b[0] = (byte) (n & 0xff);
  b[1] = (byte) (n >> 8 & 0xff);
  b[2] = (byte) (n >> 16 & 0xff);
  b[3] = (byte) (n >> 24 & 0xff);
  return b;
}

/**
  * 将int转为高字节在前,低字节在后的byte数组
  * @param n int
  * @return byte[]
  */
public static byte[] toHH(int n) {
  byte[] b = new byte[4];
  b[3] = (byte) (n & 0xff);
  b[2] = (byte) (n >> 8 & 0xff);
  b[1] = (byte) (n >> 16 & 0xff);
  b[0] = (byte) (n >> 24 & 0xff);
  return b;
}

/**
  * 将short转为低字节在前,高字节在后的byte数组
  * @param n short
  * @return byte[]
  */
public static byte[] toLH(short n) {
  byte[] b = new byte[2];
  b[0] = (byte) (n & 0xff);
  b[1] = (byte) (n >> 8 & 0xff);
  return b;
}

/**
  * 将short转为高字节在前,低字节在后的byte数组
  * @param n short
  * @return byte[]
  */
public static byte[] toHH(short n) {
  byte[] b = new byte[2];
  b[1] = (byte) (n & 0xff);
  b[0] = (byte) (n >> 8 & 0xff);
  return b;
}

 

/**
  * 将将int转为高字节在前,低字节在后的byte数组

public static byte[] toHH(int number) {
  int temp = number;
  byte[] b = new byte[4];
  for (int i = b.length - 1; i > -1; i--) {
    b = new Integer(temp & 0xff).byteValue();
    temp = temp >> 8;
  }
  return b;
}

public static byte[] IntToByteArray(int i) {
    byte[] abyte0 = new byte[4];
    abyte0[3] = (byte) (0xff & i);
    abyte0[2] = (byte) ((0xff00 & i) >> 8);
    abyte0[1] = (byte) ((0xff0000 & i) >> 16);
    abyte0[0] = (byte) ((0xff000000 & i) >> 24);
    return abyte0;
}


*/

/**
  * 将float转为低字节在前,高字节在后的byte数组
  */
public static byte[] toLH(float f) {
  return toLH(Float.floatToRawIntBits(f));
}

/**
  * 将float转为高字节在前,低字节在后的byte数组
  */
public static byte[] toHH(float f) {
  return toHH(Float.floatToRawIntBits(f));
}

/**
  * 将String转为byte数组
  */
public static byte[] stringToBytes(String s, int length) {
  while (s.getBytes().length < length) {
    s += " ";
  }
  return s.getBytes();
}


/**
  * 将字节数组转换为String
  * @param b byte[]
  * @return String
  */
public static String bytesToString(byte[] b) {
  StringBuffer result = new StringBuffer("");
  int length = b.length;
  for (int i=0; i<length; i++) {
    result.append((char)(b & 0xff));
  }
  return result.toString();
}

/**
  * 将字符串转换为byte数组
  * @param s String
  * @return byte[]
  */
public static byte[] stringToBytes(String s) {
  return s.getBytes();
}

/**
  * 将高字节数组转换为int
  * @param b byte[]
  * @return int
  */
public static int hBytesToInt(byte[] b) {
  int s = 0;
  for (int i = 0; i < 3; i++) {
    if (b >= 0) {
    s = s + b;
    } else {
    s = s + 256 + b;
    }
    s = s * 256;
  }
  if (b[3] >= 0) {
    s = s + b[3];
  } else {
    s = s + 256 + b[3];
  }
  return s;
}

/**
  * 将低字节数组转换为int
  * @param b byte[]
  * @return int
  */
public static int lBytesToInt(byte[] b) {
  int s = 0;
  for (int i = 0; i < 3; i++) {
    if (b[3-i] >= 0) {
    s = s + b[3-i];
    } else {
    s = s + 256 + b[3-i];
    }
    s = s * 256;
  }
  if (b[0] >= 0) {
    s = s + b[0];
  } else {
    s = s + 256 + b[0];
  }
  return s;
}


/**
  * 高字节数组到short的转换
  * @param b byte[]
  * @return short
  */
public static short hBytesToShort(byte[] b) {
  int s = 0;
  if (b[0] >= 0) {
    s = s + b[0];
    } else {
    s = s + 256 + b[0];
    }
    s = s * 256;
  if (b[1] >= 0) {
    s = s + b[1];
  } else {
    s = s + 256 + b[1];
  }
  short result = (short)s;
  return result;
}

/**
  * 低字节数组到short的转换
  * @param b byte[]
  * @return short
  */
public static short lBytesToShort(byte[] b) {
  int s = 0;
  if (b[1] >= 0) {
    s = s + b[1];
    } else {
    s = s + 256 + b[1];
    }
    s = s * 256;
  if (b[0] >= 0) {
    s = s + b[0];
  } else {
    s = s + 256 + b[0];
  }
  short result = (short)s;
  return result;
}

/**
  * 高字节数组转换为float
  * @param b byte[]
  * @return float
  */
public static float hBytesToFloat(byte[] b) {
  int i = 0;
  Float F = new Float(0.0);
  i = ((((b[0]&0xff)<<8 | (b[1]&0xff))<<8) | (b[2]&0xff))<<8 | (b[3]&0xff);
  return F.intBitsToFloat(i);
}

/**
  * 低字节数组转换为float
  * @param b byte[]
  * @return float
  */
public static float lBytesToFloat(byte[] b) {
  int i = 0;
  Float F = new Float(0.0);
  i = ((((b[3]&0xff)<<8 | (b[2]&0xff))<<8) | (b[1]&0xff))<<8 | (b[0]&0xff);
  return F.intBitsToFloat(i);
}

/**
  * 将byte数组中的元素倒序排列
  */
public static byte[] bytesReverseOrder(byte[] b) {
  int length = b.length;
  byte[] result = new byte[length];
  for(int i=0; i<length; i++) {
    result[length-i-1] = b;
  }
  return result;
}

/**
  * 打印byte数组
  */
public static void printBytes(byte[] bb) {
  int length = bb.length;
  for (int i=0; i<length; i++) {
    System.out.print(bb + " ");
  }
  System.out.println("");
}

public static void logBytes(byte[] bb) {
  int length = bb.length;
  String ut = "";
  for (int i=0; i<length; i++) {
    ut = out + bb + " ";
  }

}

/**
  * 将int类型的值转换为字节序颠倒过来对应的int值
  * @param i int
  * @return int
  */
public static int reverseInt(int i) {
  int result = FormatTransfer.hBytesToInt(FormatTransfer.toLH(i));
  return result;
}

/**
  * 将short类型的值转换为字节序颠倒过来对应的short值
  * @param s short
  * @return short
  */
public static short reverseShort(short s) {
  short result = FormatTransfer.hBytesToShort(FormatTransfer.toLH(s));
  return result;
}

/**
  * 将float类型的值转换为字节序颠倒过来对应的float值
  * @param f float
  * @return float
  */
public static float reverseFloat(float f) {
  float result = FormatTransfer.hBytesToFloat(FormatTransfer.toLH(f));
  return result;
}

}

posted @ 2007-10-24 09:57 比特鼠 阅读(3401) | 评论 (0)编辑 收藏

实现Leader/Fellows模式的项目--CAJ, 地址是:http://caj.cosylab.com/
posted @ 2007-10-23 14:57 比特鼠 阅读(195) | 评论 (0)编辑 收藏

网址:http://httpd.apache.org/docs/2.0/programs/ab.html
posted @ 2007-10-23 14:53 比特鼠 阅读(268) | 评论 (0)编辑 收藏

缓冲区基础

抽象类Buffer是java.nio包支持缓冲区的基础。 Buffer 的工作方式就象内存中用于读写基本数据类型的 RandomAccessFile 。象 RandomAccessFile 一样,使用 Buffer ,所执行的下一个操作(读/写)在当前某个位置发生。执行读/写操作中的任一个都会改变那个位置,所以在写操作之后进行读操作不会读到刚才所写的内容,而会读到刚才所写内容之后的数据。 Buffer 提供了四个指示方法,用于访问线性结构(从最高值到最低值):

capacity() :表明缓冲区的容量大小, 一旦确定了大小, 将不能再改变;
limit() :告诉您到目前为止已经往缓冲区填了多少字节,或者让您用 :limit(int newLimit) 来改变这个限制
position() :告诉您当前的位置,以执行下一个读/写操作
mark() :为了稍后用 reset() 进行重新设置而记住某个位置
flip() :交换限制指针和位置指针,然后将位置置为 0,并废弃已经做的mark标记

缓冲区的基本操作是读 get() 和写 put() ;然而,这些方法在子类中都是针对每种数据类型的特定方法。为了说明这一情况,让我们研究一个简单示例,该示例演示了从同一个缓冲区读和写一个字符。在清单 1 中, flip() 方法交换限制和位置,然后将位置置为 0,并废弃标记,让您读刚才所写的数据:


清单 1. 读/写示例
import java.nio.*;
...
CharBuffer buff = ...;
buff.put('A');
buff.flip();
char c = buff.get();
System.out.println("An A: " + c);
 


现在让我们研究一些具体的 Buffer 子类。

 

缓冲区类型

Merlin 具有 7 种特定的 Buffer 类型,每种类型对应着一个基本数据类型(不包括 boolean):

ByteBuffer       //存放任何除boolean类型外的其他基本类型
CharBuffer       //存放char
DoubleBuffer     //存放double
FloatBuffer      //存放float
IntBuffer        //存放int
LongBuffer       //存放long
ShortBuffer      //存放short

在本文后面,我将讨论第 8 种类型 MappedByteBuffer ,它用于内存映射文件。如果您必须使用的类型不是这些基本类型,则可以先从 ByteBuffer 获得字节类型,然后将其转换成 Object 或其它任何类型。


创建缓冲区
一共有两种类型的缓冲区,直接缓冲区和非直接缓冲区。

在创建缓冲区时,可以要求创建直接缓冲区,创建直接缓冲区的成本要比创建间接缓冲区高,但这可以使运行时环境直接在该缓冲区上进行较快的本机 I/O 操作。因为创建直接缓冲区所增加的成本,所以直接缓冲区只用于长生存期的缓冲区,而不用于短生存期、一次性且用完就丢弃的缓冲区。而且,只能在 ByteBuffer 这个级别上创建直接缓冲区,如果希望使用其它类型,则必须将 Buffer 转换成更具体的类型。

判断一个缓冲区是否是直接缓冲区,可以调用isDirect()方法。

有三种方式来获取一个缓冲区的对象:
a. 调用allocate()或者allocateDirect()方法直接分配,其中allocateDirect()返回的是直接缓冲区。
b. 包装一个数组,如:
      byte[] b = new byte[1024];
      ByteBuffer bb = ByteBuffer.wrap(b);
c. 内存映射,即调用FileChannel的map()方法。

缓冲区基本属性
这几个属性是每个缓冲区都有的并且是常用的操作。
a. 容量(capacity),缓冲区大小
b. 限制(limit),第一个不应被读取或写入的字节的索引,总是小于容量。
c. 位置(position),下一个被读取或写入的字节的索引,总是小于限制。
d. clear()方法:设置limit为capacity,position为0。
e. filp()方法:设置limit为当前position,然后设置position为0。
f. rewind()方法:保持limit不变,设置position为0。

缓冲区数据操作
操作包括了读取和写入数据两种。
读取数据使用get()及其系列方法,除boolean外,每一种类型包括了对应的get()方法,如getInt(),getChar()等,get()方法用来读取字节,支持相对和绝对索引两种方式。
写入数据使用put()及其系列方法,和get()方法是对应的。

package nio;

import java.io.FileInputStream;
import java.io.FileOutputStream;
import java.nio.ByteBuffer;
import java.nio.channels.FileChannel;

public class Buffer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分配一个非直接缓冲区
        ByteBuffer bb = ByteBuffer.allocate(100);
        //向缓冲区写入0到100的字节制
        for(int i = 0; i <100; i++)...{
            byte b = (byte) (Math.random() * 100);
            bb.put(b);
        }
        
        System.out.println("写入文件前的缓冲区数据");
        bb.flip();
        while(bb.hasRemaining())
            System.out.print(bb.get() + " ");
        System.out.println();
        
        //获取一个关联到文件buffer.txt的信道
        FileChannel fc = new FileOutputStream("buffer.txt").getChannel();
        //将缓冲区数据写到文件中
        bb.flip();
        fc.write(bb);
        //防止缓存
        fc.force(true);
        //关闭信道
        fc.close();
        bb = null;
        fc = null;
        
        //下面从文件中读取数据
        fc = new FileInputStream("buffer.txt").getChannel();
        ByteBuffer bb2 = ByteBuffer.allocate((int) fc.size());
        fc.read(bb2);
        System.out.println("从文件读取的缓冲区数据");
        bb2.flip();
        while(bb2.hasRemaining())
            System.out.print(bb2.get() + " ");
        System.out.println();
        fc.close();
        bb2 = null;
        fc = null;
        

    }

}

内存映射文件

第 8 种 Buffer 类型 MappedByteBuffer 只是一种特殊的 ByteBuffer 。 MappedByteBuffer 将文件所在区域直接映射到内存。通常,该区域包含整个文件,但也可以只映射部分文件。所以,必须指定要映射文件的哪部分。而且,与其它 Buffer 对象一样,这里没有构造函数;必须让 java.nio.channels.FileChannel 的 map() 方法来获取 MappedByteBuffer 。此外,无需过多涉及通道就可以用 getChannel() 方法从 FileInputStream 或 FileOutputStream 获取 FileChannel 。通过从命令行传入文件名来读取文本文件的内容,清单 4 显示了 MappedByteBuffer :


清单 4. 读取内存映射文本文件
import java.io.*;
import java.nio.*;
import java.nio.channels.*;
import java.nio.charset.*;
public class ReadFileBuff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OException {
     if (args.length != 0) {
      String filename = args[0];
      FileInputStream fis = new FileInputStream(filename);
      FileChannel channel = fis.getChannel();
      int length = (int)channel.size();
      MappedByteBuffer byteBuffer =
        channel.map(FileChannel.MapMode.READ_ONLY, 0, length);
      Charset charset = Charset.forName("ISO-8859-1");
      CharsetDecoder decoder = charset.newDecoder();
      CharBuffer charBuffer = decoder.decode(byteBuffer);
      for (int i=0, n=charBuffer.length(); i<n; i++) {
        System.out.print(charBuffer.get());
      }
    }
  }
}

posted @ 2007-08-01 11:13 比特鼠 阅读(3819) | 评论 (0)编辑 收藏

  1. 左移操作: x << n
    x可以是byte, short, char, int, long基本类型, n(位移量)只能是int型

    编译器的执行步骤:
    1) 如果x是byte, short, char类型, 则将x提升为int;
    2) 如果x是byte, short, char, int类型, 则n被重新赋值(过程是:取n的补码的低5位再转成十进制的int值,相当对n取32模: n=n%32);
       如果x是long型, 则n被重新赋值(过程是:取n的补码的低6位再转成十进制的int值,相当对n取64模: n=n%64);
       (因为int类型为4个字节,即32位,移动32位将没有任何意义.对于long则是模64)
    3) 对x左移n个位数, 整个表达式产生一个新值(x的值不变);
  2. <<是左移符号,列x<<1,就是x的内容左移一位(x的内容并不改变)
  3. >>是带符号位的右移符号,x>>1就是x的内容右移一位,如果开头是1则补1,是0责补0,(x的内容并不改变).
  4. >>>是不带符号位的右移,x>>>1就是x的内容右移一位,开头补0(x的内容并不改变)
posted @ 2007-08-01 10:12 比特鼠 阅读(2799) | 评论 (0)编辑 收藏

原文地址 http://www.programbbs.com/doc/2433.htm
为什么会排队等待?

下面的这个简单的 Java 程序完成四项不相关的任务。这样的程序有单个控制线程,控制在这四个任务之间线性地移动。此外,因为所需的资源 — 打印机、磁盘、数据库和显示屏 -- 由于硬件和软件的限制都有内在的潜伏时间,所以每项任务都包含明显的等待时间。因此,程序在访问数据库之前必须等待打印机完成打印文件的任务,等等。如果您正在等待程序的完成,则这是对计算资源和您的时间的一种拙劣使用。改进此程序的一种方法是使它成为多线程的。
 
四项不相关的任务
 

class myclass {
    static publ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print_a_file();
        manipulate_another_file();
        access_database();
        draw_picture_on_screen();
    }
}

在本例中,每项任务在开始之前必须等待前一项任务完成,即使所涉及的任务毫不相关也是这样。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多线程模型。我们在处理某些任务的同时也可以让孩子、配偶和父母完成别的任务。例如,我在写信的同时可能打发我的儿子去邮局买邮票。用软件术语来说,这称为多个控制(或执行)线程。

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获得多个控制线程:

多个进程
在大多数操作系统中都可以创建多个进程。当一个程序启动时,它可以为即将开始的每项任务创建一个进程,并允许它们同时运行。当一个程序因等待网络访问或用户输入而被阻塞时,另一个程序还可以运行,这样就增加了资源利用率。但是,按照这种方式创建每个进程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设置一个进程要占用相当一部分处理器时间和内存资源。而且,大多数操作系统不允许进程访问其他进程的内存空间。因此,进程间的通信很不方便,并且也不会将它自己提供给容易的编程模型。


线程
线程也称为轻型进程 (LWP)。因为线程只能在单个进程的作用域内活动,所以创建线程比创建进程要廉价得多。这样,因为线程允许协作和数据交换,并且在计算资源方面非常廉价,所以线程比进程更可取。线程需要操作系统的支持,因此不是所有的机器都提供线程。Java 编程语言,作为相当新的一种语言,已将线程支持与语言本身合为一体,这样就对线程提供了强健的支持。


使用 Java 编程语言实现线程
Java 编程语言使多线程如此简单有效,以致于某些程序员说它实际上是自然的。尽管在 Java 中使用线程比在其他语言中要容易得多,仍然有一些概念需要掌握。要记住的一件重要的事情是 main() 函数也是一个线程,并可用来做有用的工作。程序员只有在需要多个线程时才需要创建新的线程。

Thread 类
Thread 类是一个具体的类,即不是抽象类,该类封装了线程的行为。要创建一个线程,程序员必须创建一个从 Thread 类导出的新类。程序员必须覆盖 Thread 的 run() 函数来完成有用的工作。用户并不直接调用此函数;而是必须调用 Thread 的 start() 函数,该函数再调用 run()。下面的代码说明了它的用法:

创建两个新线程

import java.util.*;

class TimePrinter extends Thread {
    int pauseTime;

    String name;

    public TimePrinter(int x, String n) {
        pauseTime = x;
        name = n;
    }

    public void run() {
        while (true) {
            try {
                System.out.println(name + ":"
                        + new Date(System.currentTimeMillis()));
                Thread.sleep(pauseTime);
            } catch (Exception e) {
                System.out.println(e);
            }
        }
    }

    static publ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imePrinter tp1 = new TimePrinter(1000, "Fast Guy");
        tp1.start();
        TimePrinter tp2 = new TimePrinter(3000, "Slow Guy");
        tp2.start();

    }
}

在本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简单的程序,它按两个不同的时间间隔(1 秒和 3 秒)在屏幕上显示当前时间。这是通过创建两个新线程来完成的,包括 main() 共三个线程。但是,因为有时要作为线程运行的类可能已经是某个类层次的一部分,所以就不能再按这种机制创建线程。虽然在同一个类中可以实现任意数量的接口,但 Java 编程语言只允许一个类有一个父类。同时,某些程序员避免从 Thread 类导出,因为它强加了类层次。对于这种情况,就要 runnable 接口。

Runnable 接口
此接口只有一个函数,run(),此函数必须由实现了此接口的类实现。但是,就运行这个类而论,其语义与前一个示例稍有不同。我们可以用 runnable 接口改写前一个示例。(不同的部分用黑体表示。)

创建两个新线程而不强加类层次

import java.util.*;

class TimePrinter implements Runnable {
    int pauseTime;

    String name;

    public TimePrinter(int x, String n) {
        pauseTime = x;
        name = n;
    }

    public void run() {
        while (true) {
            try {
                System.out.println(name + ":"
                        + new Date(System.currentTimeMillis()));
                Thread.sleep(pauseTime);
            } catch (Exception e) {
                System.out.println(e);
            }
        }
    }

    static publ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hread t1 = new Thread(new TimePrinter(1000, "Fast Guy"));
        t1.start();
        Thread t2 = new Thread(new TimePrinter(3000, "Slow Guy"));
        t2.start();

    }
}

请注意,当使用 runnable 接口时,您不能直接创建所需类的对象并运行它;必须从 Thread 类的一个实例内部运行它。许多程序员更喜欢 runnable 接口,因为从 Thread 类继承会强加类层次。

synchronized 关键字
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示例都只是以非常简单的方式来利用线程。只有最小的数据流,而且不会出现两个线程访问同一个对象的情况。但是,在大多数有用的程序中,线程之间通常有信息流。试考虑一个金融应用程序,它有一个 Account 对象,如下例中所示:

一个银行中的多项活动

public class Account {
    String holderName;

    float amount;

    public Account(String name, float amt) {
        holderName = name;
        amount = amt;
    }

    public void deposit(float amt) {
        amount += amt;
    }

    public void withdraw(float amt) {
        amount -= amt;
    }

    public float checkBalance() {
        return amount;
    }
}

在此代码样例中潜伏着一个错误。如果此类用于单线程应用程序,不会有任何问题。但是,在多线程应用程序的情况中,不同的线程就有可能同时访问同一个 Account 对象,比如说一个联合帐户的所有者在不同的 ATM 上同时进行访问。在这种情况下,存入和支出就可能以这样的方式发生:一个事务被另一个事务覆盖。这种情况将是灾难性的。但是,Java 编程语言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机制来防止发生这种覆盖。每个对象在运行时都有一个关联的锁。这个锁可通过为方法添加关键字 synchronized 来获得。这样,修订过的 Account 对象(如下所示)将不会遭受像数据损坏这样的错误:

对一个银行中的多项活动进行同步处理

public class Account {
    String holderName;

    float amount;

    public Account(String name, float amt) {
        holderName = name;
        amount = amt;
    }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deposit(float amt) {
        amount += amt;
    }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withdraw(float amt) {
        amount -= amt;
    }

    public float checkBalance() {
        return amount;
    }
}

deposit() 和 withdraw() 函数都需要这个锁来进行操作,所以当一个函数运行时,另一个函数就被阻塞。请注意,checkBalance() 未作更改,它严格是一个读函数。因为 checkBalance() 未作同步处理,所以任何其他方法都不会阻塞它,它也不会阻塞任何其他方法,不管那些方法是否进行了同步处理。

Java 编程语言中的高级多线程支持

线程组
线程是被个别创建的,但可以将它们归类到线程组中,以便于调试和监视。只能在创建线程的同时将它与一个线程组相关联。在使用大量线程的程序中,使用线程组组织线程可能很有帮助。可以将它们看作是计算机上的目录和文件结构。

线程间发信
当线程在继续执行前需要等待一个条件时,仅有 synchronized 关键字是不够的。虽然 synchronized 关键字阻止并发更新一个对象,但它没有实现线程间发信。Object 类为此提供了三个函数:wait()、notify() 和 notifyAll()。以全球气候预测程序为例。这些程序通过将地球分为许多单元,在每个循环中,每个单元的计算都是隔离进行的,直到这些值趋于稳定,然后相邻单元之间就会交换一些数据。所以,从本质上讲,在每个循环中各个线程都必须等待所有线程完成各自的任务以后才能进入下一个循环。这个模型称为屏蔽同步,下例说明了这个模型:

屏蔽同步

public class BSync {
    int totalThreads;

    int currentThreads;

    public BSync(int x) {
        totalThreads = x;
        currentThreads = 0;
    }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waitForAll() {
        currentThreads++;
        if (currentThreads < totalThreads) {
            try {
                wait();
            } catch (Exception e) {
            }
        } else {
            currentThreads = 0;
            notifyAll();
        }
    }
}

当对一个线程调用 wait() 时,该线程就被有效阻塞,只到另一个线程对同一个对象调用 notify() 或 notifyAll() 为止。因此,在前一个示例中,不同的线程在完成它们的工作以后将调用 waitForAll() 函数,最后一个线程将触发 notifyAll() 函数,该函数将释放所有的线程。第三个函数 notify() 只通知一个正在等待的线程,当对每次只能由一个线程使用的资源进行访问限制时,这个函数很有用。但是,不可能预知哪个线程会获得这个通知,因为这取决于 Java 虚拟机 (JVM) 调度算法。

将 CPU 让给另一个线程
当线程放弃某个稀有的资源(如数据库连接或网络端口)时,它可能调用 yield() 函数临时降低自己的优先级,以便某个其他线程能够运行。

守护线程
有两类线程:用户线程和守护线程。用户线程是那些完成有用工作的线程。守护线程是那些仅提供辅助功能的线程。Thread 类提供了 setDaemon() 函数。Java 程序将运行到所有用户线程终止,然后它将破坏所有的守护线程。在 Java 虚拟机 (JVM) 中,即使在 main 结束以后,如果另一个用户线程仍在运行,则程序仍然可以继续运行。

避免不提倡使用的方法
不提倡使用的方法是为支持向后兼容性而保留的那些方法,它们在以后的版本中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Java 多线程支持在版本 1.1 和版本 1.2 中做了重大修订,stop()、suspend() 和 resume() 函数已不提倡使用。这些函数在 JVM 中可能引入微妙的错误。虽然函数名可能听起来很诱人,但请抵制诱惑不要使用它们。

调试线程化的程序
在线程化的程序中,可能发生的某些常见而讨厌的情况是死锁、活锁、内存损坏和资源耗尽。

死锁
死锁可能是多线程程序最常见的问题。当一个线程需要一个资源而另一个线程持有该资源的锁时,就会发生死锁。这种情况通常很难检测。但是,解决方案却相当好:在所有的线程中按相同的次序获取所有资源锁。例如,如果有四个资源 —A、B、C 和 D — 并且一个线程可能要获取四个资源中任何一个资源的锁,则请确保在获取对 B 的锁之前首先获取对 A 的锁,依此类推。如果“线程 1”希望获取对 B 和 C 的锁,而“线程 2”获取了 A、C 和 D 的锁,则这一技术可能导致阻塞,但它永远不会在这四个锁上造成死锁。

活锁
当一个线程忙于接受新任务以致它永远没有机会完成任何任务时,就会发生活锁。这个线程最终将超出缓冲区并导致程序崩溃。试想一个秘书需要录入一封信,但她一直在忙于接电话,所以这封信永远不会被录入。

内存损坏
如果明智地使用 synchronized 关键字,则完全可以避免内存错误这种气死人的问题。

资源耗尽
某些系统资源是有限的,如文件描述符。多线程程序可能耗尽资源,因为每个线程都可能希望有一个这样的资源。如果线程数相当大,或者某个资源的侯选线程数远远超过了可用的资源数,则最好使用资源池。一个最好的示例是数据库连接池。只要线程需要使用一个数据库连接,它就从池中取出一个,使用以后再将它返回池中。资源池也称为资源库。

调试大量的线程
有时一个程序因为有大量的线程在运行而极难调试。在这种情况下,下面的这个类可能会派上用场:

public class Probe extends Thread {
    public Probe() {
    }

    public void run() {

        while (true) {
            Thread[] x = new Thread[100];
            Thread.enumerate(x);

            for (int i = 0; i < 100; i++) {
                Thread t = x[i];
                if (t == null)
                    break;
                else
                    System.out.println(t.getName() + "\t" + t.getPriority()
                            + "\t" + t.isAlive() + "\t" + t.isDaemon());
            }
        }
    }
}

限制线程优先级和调度
Java 线程模型涉及可以动态更改的线程优先级。本质上,线程的优先级是从 1 到 10 之间的一个数字,数字越大表明任务越紧急。JVM 标准首先调用优先级较高的线程,然后才调用优先级较低的线程。但是,该标准对具有相同优先级的线程的处理是随机的。如何处理这些线程取决于基层的操作系统策略。在某些情况下,优先级相同的线程分时运行;在另一些情况下,线程将一直运行到结束。请记住,Java 支持 10 个优先级,基层操作系统支持的优先级可能要少得多,这样会造成一些混乱。因此,只能将优先级作为一种很粗略的工具使用。最后的控制可以通过明智地使用 yield() 函数来完成。通常情况下,请不要依靠线程优先级来控制线程的状态。

小结
本文说明了在 Java 程序中如何使用线程。像是否应该使用线程这样的更重要的问题在很大程序上取决于手头的应用程序。决定是否在应用程序中使用多线程的一种方法是,估计可以并行运行的代码量。并记住以下几点:

使用多线程不会增加 CPU 的能力。但是如果使用 JVM 的本地线程实现,则不同的线程可以在不同的处理器上同时运行(在多 CPU 的机器中),从而使多 CPU 机器得到充分利用。
如果应用程序是计算密集型的,并受 CPU 功能的制约,则只有多 CPU 机器能够从更多的线程中受益。
当应用程序必须等待缓慢的资源(如网络连接或数据库连接)时,或者当应用程序是非交互式的时,多线程通常是有利的。
基于 Internet 的软件有必要是多线程的;否则,用户将感觉应用程序反映迟钝。例如,当开发要支持大量客户机的服务器时,多线程可以使编程较为容易。在这种情况下,每个线程可以为不同的客户或客户组服务,从而缩短了响应时间。

某些程序员可能在 C 和其他语言中使用过线程,在那些语言中对线程没有语言支持。这些程序员可能通常都被搞得对线程失去了信心。

posted @ 2007-07-30 09:36 比特鼠 阅读(204) | 评论 (0)编辑 收藏

众所周知, Java在从XML文件中装载内容到内存过程中,不论用何种方式,IO操作的开销都无可避免。本文尝试比较dom4j中的XPP3和SAX两种方式装载XML文件的性能,以便将IO操作的开销降到最小!

package gz.lwm;

import java.io.File;
import org.apache.log4j.Logger;
import org.dom4j.Document;
import org.dom4j.DocumentHelper;
import org.dom4j.io.SAXReader;
import org.dom4j.io.XPP3Reader;

public class TestDom4j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gger log = Logger.getLogger(TestDom4j.class);
 private static long bt;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Document doc = DocumentHelper.createDocument();   
  //先运行getXmlSAX()
  bt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String strXml = getXmlSAX("xml/test.xml");
  if(log.isDebugEnabled()){
   log.debug("\ngetXmlSAX() use time: "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bt) + " millis\n");
  }

  //再运行getXmlXPP3()
  bt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String s1 =getXmlXPP3("xml/test.xml");
  if(log.isDebugEnabled()){
   log.debug("\ngetXmlXPP3() use time: "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bt) + " millis\n");
  }
  
  
 }
 
 public static String getXmlSAX(String xmlFile){
  String result = "";
  try {
   SAXReader reader = new SAXReader();
   Document document = reader.read(new File(xmlFile));
   result = document.asXML();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return result;
 }
 
 public static String getXmlXPP3(String xmlFile){
  String result = "";
  try {
   XPP3Reader reader = new XPP3Reader();
   Document document = reader.read(new File(xmlFile));
   result = document.asXML();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return result;
 }


 
}

有没有这一句"Document doc = DocumentHelper.createDocument()",对性能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对大xml文件(尽管并没有使用doc)

另外, getXmlXSAX()和getXmlXPP3()运行的先后次序对性能的影响也很大!

测试:
    在我的机器上,对一个100k左右的XML文件进行多次测试后的均值结果为:

    getXmlXPP3() use time: 265 millis
    ...
    getXmlXSAX() use time: 359 millis
    ...

结论:
    通过比较,在读取XML文件上,XPP3略为优于SAX!


注意:

要运行例子,classpath需包含:
dom4j-1.6.1.jar
jaxen-1.1-beta-10.jar
log4j-1.2.9.jar
pull-parser-2.1.10.jar
xpp3-1.1.4c.jar


参考:
dom4j :  http://www.dom4j.org/
XPP   :  http://www.extreme.indiana.edu/xgws/xsoap/xpp/

posted @ 2007-05-19 00:39 比特鼠 阅读(2502) | 评论 (0)编辑 收藏

   Namespace namespace ...

   //第一种方法
   Document doc = DocumentHelper.createDocument();
   Element root = doc.addElement("Root", namespace.getURI());
   Element eResultMessage = root.addElement("ResultMessage");

   结果为:
   <Root xmlns="http://aaaaaa"><ResultMessage>...</ResultMessage></Root>



   //第二种方法
   Document doc = DocumentHelper.createDocument();
   Element root = doc.addElement(("Root");
   root.add(namespace);
   Element eResultMessage = root.addElement("ResultMessage");
   
   结果为:
   <Root xmlns="
http://aaaaaa"><ResultMessage xmlns="">...</ResultMessage></Root>

posted @ 2007-05-17 21:08 比特鼠 阅读(2652) | 评论 (0)编辑 收藏

仅列出标题
共6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