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牌手表,何时再入大众视野
不知道上海牌手表的生产商——上海表业有限公司对上海牌手表变成收藏品的现实是该高兴还是悲伤?
根据商业规律,如果长期没有新品的支撑,以“吃老本”的形式存在于市场的上海牌手表的品牌很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亡
在香港某知名企业里任职的林先生最近要被调回香港,临走前,他来到已经光顾多次的位于上海徐汇区天钥桥路的汇联商厦。
林先生此行目的非常明确。他走到那个熟悉的柜台前,直接指着那款没有表链、看上去很“老土”的上海牌手表说:“拿两盒!”付款后掉头就走了。据售货员后来介绍,“这位先生之前来过,几乎这里所有的上海牌手表款式他都买过”。
到这里买上海牌手表的港、台客人特别多,经常一买就是好几块。“主要送人或者自己收藏”。记者在那个专售上海牌手表的柜台看到,一个一米见长的玻璃柜台里,实际摆放着上海牌手表的地方只有其中的三分之一,约30余种款式。
据售货员介绍,在柜台里,销售情况最好的,是那三款没有表链的老式上海牌。一位站在旁边的售货员颇为兴奋地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这款就是当年最流行的售价120元的那款上海牌。”见到记者茫然的表情,她有点失望:“哦,你们年纪太小了,可能没有听说过。”
一去难返的辉煌
不知道上海牌手表的生产商——上海表业有限公司(下称“表业公司”)对上海牌手表变成收藏品的现实是该高兴还是悲伤?
根据商业规律,如果长期没有新品的支撑,以“吃老本”的形式存在于市场的上海牌手表的品牌很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亡。
不过,对于上海摩士达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摩士达”)而言,上海牌仍是一个有价值的品牌。在1999年上海手表行业的重组中,原来的上海钟表公司重组为现在的摩士达,同时变身为一家投资性质的公司,之后,原来生产上海牌手表的上海手表厂改制成为表业公司,接收了上海手表厂的原班技术人员,但不拥有上海牌经营权。
据了解,去年底,表业公司生产出我国钟表史上第一块全钻面陀飞轮男表。业内对这块表的诞生评价颇高:标志着上海牌已不仅能够生产多功能的复杂机械表,而且还能制作更高品质、要求更高的收藏级工艺表。可是,这一新闻昙花一现,上海牌手表并没有就此走入大众视野。
上世纪60~80年代期间上海牌手表的累计产销量超过1亿块,最高峰时达到年产700万块,一度占领了国内市场的25%。
上海80年代末期,石英表的出现对机械表市场开始产生巨大冲击,以机械表技术见长的上海手表厂在市场冲击下也曾经试图转型生产石英表。
彼时,正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最热烈时期,一大批私营的石英表生产企业涌现,出现了大量的组装石英表品牌,当时运作比较成功的是目前在国内手表市场上仍占有一定份额的“飞亚达”和“罗西尼”。
据蔡辉明介绍,在此之前的计划经济时期,上海几大手表厂之间分工相对明确,每个厂都运作一个品牌。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几个手表厂之间也开始互相竞争。“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从外形上看,所有的手表基本上都是一个样,之后就陷入了价格战。”
上海几大手表厂相继走向破产。与上海牌手表同时于上世纪60年代风靡国内的钻石牌手表,当时由上海手表四厂生产,现在已随着上海手表四厂的破产而烟消云散。
产量与销售额的反差
在进口品牌“大军压境”的情况下,以机械表技术见长的表业公司不得不收缩成表的生产线,坚守机芯的研制和生产。目前其一年销售收入8000万元,利润在1500万元左右。由于成表生产数量日渐减少,上海牌手表也逐渐失去与消费者“亲密接触”的机会。
上海牌手表的没落实际上代表的是国内整个手表行业的状况。行业资料显示,我国各类手表产量已经达到世界总量的75%,与此同时,销售额却不及世界手表总销售额的6%。这意味着我国的手表制造业并没有进入行业利润集中的研发及流通环节,只能以OEM或ODM的形式,“为他人作嫁衣裳”。
据蔡辉明透露,在表业公司内部,他们对重振上海牌手表实际上已有时间表。但记者致电表业公司时被告知,公司总经理正在国外出差,无法安排采访。
蔡辉明认为,表业公司面临的困难仍然明显。他说,即使是现在开始对上海牌手表进行重新包装,“需要投入几倍甚至几十倍于进口品牌的精力和资金,而且还不一定能打造成功。”作为消费商品,手表同时具有时尚、装饰、体现身份的特征,“在目前进口品牌基本全部瓜分国内市场份额的情况下,国产品牌要想突破比较困难。”
(北京青年报 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