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AN ZONE

你越挣扎我就越兴奋

BlogJava 首页 新随笔 联系 聚合 管理
  0 Posts :: 282 Stories :: 0 Comments :: 0 Trackbacks
关于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又称精神病态,或病态人格
一般情况下,诊断人格障碍,其症状标准至少要符合:
  • 患者有特殊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通常表现在多方面,如情感、警觉性、感知和思维方式等,有明显与众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 患者具有的特殊行为模式是长期的、持续性的,不限于精神疾病发作期;
  • 患者的特殊行为模式具有普遍性,使得患者社交适应不良
人格障碍与性行为障碍的诊治一直不受重视,患者又极少去精神专科就诊,因此实际患病例数要远比普查数字为多。
人格障碍与正常人格一样,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因此应该强调预防为主的原则。人格障碍的治疗是着重于使患者更多地适应环境.减少矛盾冲突。
    药物治疗只有临时对症的效果,镇静药、抗焦虑药、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物等均可对症适量选用,如分裂型人格障碍和偏执人格障碍可给予酚噻嗪类药物,有焦虑表现可给予抗焦虑药物如苯二氮卓类,具有冲动和攻击行为者可用碳酸理等。
对大多数人格障碍患者来说,心理治疗并不适用,但在某些方面,心理治疗可能会发挥作用,诸如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调整和改善人际关系,以此使其接受教诲,确立生活目标,发挥特长等。但是治疗需要较长时间与耐心,同是要防止患者的依赖和纠缠。
    集体治疗方式被证明比个别心理治疗有效。实际上是使患者通过一种生活和学习环境,参加多种集体活动以控制和改善他们的偏离行为,患者之间相互交流,探索新型的较适合的康复方法。多数学者指出惩罚是无效的,多方面紧密配合,对他们提供长期而稳定的服务和管理,特别是卫生部门和教养系统的配合是很必要的。

目录:
1   早期心理障碍的信号
2   偏执型人格障碍
3   分裂型人格障碍   
4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5   攻击型人格障碍   
6   癔病型人格障碍   
7   强迫型人格障碍   
8   回避型人格障碍   
9   依赖型人格障碍   
10   自恋型人格障碍   

1 早期心理障碍的信号

  1. 无缘无故地担心会发生不幸的事情,为一点小事而忐忑不安,夜不成眠,食不知味,心慌意乱。
  2. 闷闷不乐,不愿见人,对周围事物毫无兴趣,悲观厌世。
  3. 动作古怪,行为异端,破口骂人,喜怒无常,嗜睡。
  4. 感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均被别人控制,自己头脑里所想的什么都被别人所知,深怕别人知其隐私,惶恐不已。
  5. 莫名其妙地情绪高昂,高度兴奋,声音高扬,花钱大方,爱管闲事。
  6. 总以为某异性对自己有好感,屡遭拒绝,而仍紧追不舍。
  7. 毫无根据地怀疑爱人有外遇,对无根据怀疑的“第三者”追迹跟踪。
  8. 无端怀疑有人加害于自己,处处与自己作对,昼夜防范,不敢出行。

2 偏执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又称妄想型人格。其特征是对别人充满猜疑和偏执,认为他人的动机都是恶意的。症状至少符合3项,可诊断为偏执型人格障碍。
  1. 广泛猜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对自己的敌意或歧视,或无足够根据就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卫;
  2. 将周围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并可成为超价观念;
  3. 易产生病态嫉妒;
  4. 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他人,总是认为自己正确。
  5. 好嫉恨别人,对他人的过错不能宽容;
  6. 脱离实际地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够合理的“权利”或利益;
  7. 忽视或不相信与自己想法不相符合的客观证据,因而很难以与之说理或用事实来改变其想法。
病例 25岁的张某在18岁读高中三年级时,学习成绩相当好。平常,他虽与同学进行交往,但他总觉得他们嫉妒自己的才能,总是用一种异样的目光看他,为此有的人不再主动亲近他。他经常顶撞班主任,觉得老师的想法总是错误的,而自己却一贯正确。他一向我行我素,说话办事全凭个人意愿,因为他觉得自己具有比别入更强的能力和智慧。若是出现了不尽人意的结果,他就把原因归结于客观,而从未对自己的能力有所怀疑。他不管别人的喜怒哀乐,从不在乎别人的感受,慢慢地,他连朋友也做得交了,更乐于自己独处。
他总是对别人充满怀疑。在读书时,他对任何人、包括班里任何同学,甚至自己的父亲,不管他们做什么事,说什么话,他都从心里怀疑。他总是想:为什么要信任他们呢?如果信任他们,说不定哪天他们就会利用我的信任加害于我。工作了依然如故。工作一段时间后,他被调离机关去一个下属公司当了一名普通工作人员。他断定有人搞鬼,嫉妒他的才干,为此他感到愤愤不平,觉得领导这样做实在是很不公平。于是他不断地给上级部门写信,直述自己所蒙受的耻辱,直述对领导的看法,并扬言非把他搞垮不可。 张某是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现在虽然程度并不太重,但却有向严重发展的明显倾向。
治疗与调适
治疗及调适目标:通过心理治疗与自我调适,克服其多疑、敏感、固执、不安全感和自我中心的人格缺陷。
    1、认知提高法。患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对别人不信任,且不会接受任何善意的忠告,因而首先要做到相信别人,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交流情感。周围的人要向他们全面介绍其自身人格障碍的性质、特点、危害性及纠正方法,患者也要对自己有正确、客观的认识,并自觉自愿地产生要求改变自身人格缺陷的愿望。这是进一步进行心理治疗的先决条件。
    2、交友训练法。积极主动地进行交友活动,在交友中学会信任别人,消除不安感。交友训练的原则和要领是: 1.以诚交友。患者必须以诚心诚意、肝胆相照的态度积极地交友。要相信大多数人是友好的和比较好的,可以信赖的,不应该对朋友,尤其是知己朋友存在偏见和不信任态度。必须明确,交友的目的在于克服偏执心理。寻求友谊,获得帮助,交流思想感情,心理障碍才会得以消除。 2.交往中尽量主动给予知心朋友各种帮助。这有助于以心换心,取得对方的信任和巩固友谊。尤其当别人有困难时,更应鼎力相助。 3.注意交友的“心理相容原理”。性格、脾气的相似和一致,有助于心理相容,使朋友关系和谐而充满乐趣。另外,性别、年龄、职业、文化修养、经济水平、社会地位和兴趣爱好等亦存在“心理相容”的问题。但是最基本的心理相容的条件是思想意识和人生观价值观的相似和一致,所谓“志同道合”,这是发展合作、巩固友谊的心理基础。
    3、自我疗法。 具有偏执型人格的人喜欢走极端,这与其头脑里跳出的非理性观念密切相关。因此,要改变偏执行为,患者必须首先分析自己的非理性观念。如:
  • 我不能容忍别人一丝一毫的不忠; 世上没有好人,我只相信自己;
  • 对别人的进攻,我必须立即予以强烈反击,要让他知道我比他更强;
  • 我不能表现出温柔,这会给人一种不强健的感觉;
现在对这些观念加以改变,以除去其中极端偏激的成分。
  • 这世上又不是只有我一个人,为什么要求人人忠实于我?别太苛求了。
  • 世上好人总比坏人多,我应该相信那些好人,而且我的亲人和朋友对我真诚、友善。
  • 为什么要对别人的进攻马上做出反应呢?也许没这个必要,而且我必须首先辨清自己是否真的受到了攻击。
  • 我不敢流露真实的情感,这本身就是虚弱的表现。
在本子上多记一些此类内容相对立的句子,并告诉自己,改变后的句子是正确的。每当出现偏执的意念时,就应该把改造过的合理化观念默念一次,以此来阻止自己的偏激行为。有时自己不知不觉表现出了偏激行为,事后应重新分析当时的想法,找出当时的非理性观念,然后加以改造,以防下次再犯。
    4、敌意纠正训练法。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易对他人和周围环境充满敌意和不信任感,采取以下训练方法,有助于克服敌意对抗心理。
            1、经常提醒自己不要陷于“敌对心理”的漩涡中。事先自我提醒和警告,待人处世时注意纠正,这样会明显减轻敌意心理和强烈的情绪反应。
            2、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尊重。要学会对那些帮助过你的人多说几句感谢的话,而不要不疼不痒地说一声“谢谢”,更不能认为理所当然。
            3、要学会向你认识的所有人微笑。可能开始时你很不习惯,做得不自然,但必须这样做,而且努力去做好。要在生活中学会忍让和有耐心。生活在复杂的大千世界中,冲突、纠纷和摩擦是难免的。学会克制和缓解怒气,不能让敌对的怒火烧得自己晕头转向。

3 分裂型人格障碍

分裂型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和医学心理咨询门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调查资料显示,分裂型人格障碍占人格障碍患者总数的29%左右,且男性多于女性。
分裂型人格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另一个词:精神分裂症。一般认为,分裂型人格容易诱发精神分裂症,但一直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明。分裂型人格与精神分裂症和遗传的关系尚待证实。分裂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一般与人的早期心理发展有很大关系。人出生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尚不能独立,需要父母的照顾。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占重要地位。儿童就是在与父母的关系中建立自己的早期人格的。在成长过程中,尽管每个儿童不免要受到一些指责,但只要他感觉到周围有人爱他,就不会产生心理上的偏差。但如果终日不断被责骂、被批评,得不到父母的爱,儿童就会觉得自已毫无价值,如果父母对子女不公正,就会使儿童是非观念不稳定,产生心理上的焦虑和敌对情绪。有些儿童因此而孤僻、叛逆,逃避与父母身体和情感的接触,也不愿与其他人和事物进行接触,这样就极易形成分裂型人格。
症状至少符合其中的3项,就可诊断为分裂型人格障碍。
    1、有奇异的信念,或与文化背景不相称的行为,如相信透视力、心灵感应、特异功能和第六感官;
    2、奇怪的、反常的、特殊的行为或外貌,如服饰奇特。不修边幅、行为不合时宜、习惯或目的不明确;
    3、言语怪异,如离题、用词不要、繁简失当、表达意见不清,并非文化程度或智能障碍等因素所引起;
    4、不寻常的知觉体验,如错觉、幻觉、看见不存在的人等体验;
    5、对人冷淡,对亲属也不例外,缺少温暖体贴;
    6、表情淡漠,缺乏深刻或生动的情感体验;
    7、多单独活动,主动与人交往仅限于生活或工作中必需的接触,除直系亲属外无亲密友人。
病例张某,男,27岁。读书时学习成绩一度很优秀,可在高中时,逐渐变得孤僻、不合群,父母发现他喜欢照镜子,他还时常莫名其妙地对父母发脾气,怀疑女同学看不起他,极为自卑,不愿与同学交往,上课时也低着头,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参加工作后症状加重,脾气暴躁,经常毁弃物品,谩骂亲人和同事。不愿结交朋友,也不谈恋爱,工作不求上进,认为自己没有前途。
治疗及调适 目标:纠正患者孤独离群性、情感淡漠和与周围环境的分离性。
    1、社交训练法。此方法可以纠正患者的孤独不合群性。
            1.提高认知能力,认清孤独不合群、严重内向的危害,自觉投入心理训练。学会训练的方法、步骤、目的和注意事项,并积极配合实施。
            2.制定社交训练评分表。自我评分,每天小结,每周总结。8-12周为一疗程。施治者(医生、专业人员、家长等)每周核对记录,并做出评价。
自我评分标准:0分无变化;1分稍有进步;2分明显进步;3分孤独消失。
每日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为3分,每周最高分为18分。奖励表扬为主。
            3、训练内容和目标。训练内容由简到繁,从易到难。开始时由施治者和患者共同商定,以一位朋友(同学或同事)为交谈对象,要求患者每次主动与他交谈5分钟,交谈内容和方式不限,逐渐做到主动、自然、融洽地随便交谈。进而逐步增加交谈的时间(5分钟增加到20分钟、半小时);交谈对象由 1入增加到5人。
训练成功后,改变训练内容,患者应鼓足勇气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投入现实生活。
    2、兴趣培养法。兴趣是指积极探究某种事物而给予优先注意的认识倾向,并具有向往的良好情感。兴趣培养有助于克服兴趣索然、情感淡漠的人格。具体做法如下:
            1.提高认知。患者应有意识地分析自己,确定积极人生的理想和追求目标。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求快乐,发现真知,使生活充满乐趣和活力。
            2.参加社会实践。要创造条件,有意识地接触社会实际生活,接受大量的社会信息,促使兴趣多样化。 3.参加兴趣小组活动。这是培养兴趣的较好形式,如绘画、歌唱、舞蹈、艺术体操、体育锻炼、科技活动等。

4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也称精神病态或社会病态、悖德性人格等。在人格障碍的各种类型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所最为重视的。
反社会人格特征都是在青年早期就出现了,最晚不迟于25岁。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在童年时期就有所表现,如偷窃、任性、逃学、离家出走、积习不改、流浪和对一切权威的反抗行为;少年时期过早出现性行为或性犯罪;常有酗酒和破坏公物、不遵守规章制度等不良习惯;成年后工作表现差,常旷工,对家庭不负责任,在外欠款不还,常犯规违法;30岁以后大约有30%-40%的患者有缓解或明显改善。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具有如下历个特征
    1、外表迷人,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智力水平。初次相识给人很好的印象,能帮助别人消除烦忧、解决困难;
    2、没有通常被认为是精神病症状的非理性和其他表现,没有幻觉、妄想和其他思维障碍;
    3、没有神经症性焦虑;对一般人心神不宁的情绪感觉不敏感;
    4、他们是不可靠的人,对朋友无信义,对妻子(丈夫)不忠实;
    5、对事情不论大小,都无责任感;
    6、无后悔之心,也无羞耻之感;
    7、有反社会行为但缺乏契合的动机;叙述事实真相时态度随便,即使谎言将被识破也是泰然自若;
    8、判别能力差,常常不能吃一堑长一智;
    9、病态的自我中心,自私,心理发育不成熟,没有爱和依恋能力;
    10、麻木不仁,对重要事件的情感反应淡漠;
    11、缺乏真正的洞察力,不能自知问题的性质;
    12、对一般的人际关系无反应;
    13、做出幻想性的或使人讨厌的行为。对他人给予的关心和善意无动于衷;
    14、无真正企图自杀的历史;
    15、生活无计划,老是和自己过不去,没有任何生活规律,没有稳定的生活目的。他们的犯罪行为也是突然迸发的,而不是在严密计划和准备下进行的。
在做出反社会型人格的诊断时,所要考虑的最关键方面是个人对自己的反社会行为的反应。在上述特征中,无责任感和无羞耻心特别重要。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即便在做了大多数人通常会感到可耻和罪恶的事后,在情感上也无反应。
病例香港电视连续剧《还我今生》中的世杰,他8岁时因意外患上抽搐症,处于半植物人状态,其兄在父亲残疾、母亲另嫁的情况下,呕心沥血地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并不惜一切代价使其起死回生。而他康复后,为了满足私欲,先是抢占了哥哥的未婚妻,又认仇人为父,气死生身父亲,最后发展到逼死母亲、谋杀亲哥哥等一系列行为,可谓丧尽天良,毫无人性。
治疗与调适
由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病因相当复杂、目前对此症的治疗尚缺乏十分有效的方法。如使用镇静剂和抗精神类药物治疗,只能治标不治本,且疗效不显著;而心理治疗对那些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而成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又毫无作用。但在实践中发现,对那些由于环境影响形成的、程度较轻的患者,实施认知领悟疗法有一定疗效。
施治者可帮助患者提高认识,了解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培养患者的责任感,使他们担负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提高患者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使他们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努力增强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这些措施对减少患者的反社会行为有一定效果。
少数家庭关系极为恶劣而与社会相处尚可的患者,可以在学校或机关住集体宿舍或到亲友家寄养,以减少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个别威胁家庭与社会安全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可送入少年工读学校或成人劳动教养机构,参加劳动并限制其自由。对情节特别恶劣、屡教不改的患者,可采用行为治疗中的厌恶疗法。
当患者出现反社会行为时,给予强制性的惩罚(如电击、禁闭等),使其产生痛苦的体验,实施多次以后,患者一产生反社会行为的冲动,就会感到厌恶,全身不舒服,减少其反社会的行为。然后再根据其行为矫正的实际表现,放宽限制,逐步恢复其正常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

5 攻击型人格障碍

    攻击型人格障碍是青少年和中青年期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患者情绪高度不稳定,极易产生兴奋和冲动,处世鲁莽,缺乏自制自控能力,稍有不顺便大打出手,不计后果。患者心理发育不成熟,判断分析能力差,容易被人挑唆怂恿,对他人和社会表现出敌意、攻击和破坏行为。攻击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行为和情绪具有明显冲动性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又称为暴发型或冲动型人格障碍。
表现
1、主动攻击型:
  • 情绪急躁易怒,存在无法自控的冲动和驱动力;
  • 性格上常表现出向外攻击、鲁莽和盲动性;
  • 冲动的动机形成可以是有意识的,亦可以是无意识的;
  • 行动反复无常,可以是有计划的,亦可以是无计划的。行动之前有强烈的紧张感,行动之后体验到愉快、满足或放松感,无真正的悔恨、自卑或罪恶感;
  • 心理发育不健全和不成熟,经常导致心理不平衡;
  • 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和犯罪的倾向;
2、被动攻击型:
以被动的方式表现其强烈的攻击倾向。外表表现得被动和服从、百依百顺,内心却充满敌意和攻击性。
例如,故意晚到;故意不回电话或回信;故意拆台使工作无法进行;顽固执着,不听调动;拖延时间;暗地破坏或阻扰。仇视情感与攻击倾向十分强烈,但又不敢直接表露于外,他们虽然牢骚满腹,但心里又很依赖权威。
病例 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是一位敢爱敢恨、热情奔放,又具备典型的攻击型人格特征的少女。表现为意志力薄弱,属于主动攻击型人格障碍,且屡教难改,明知故犯,常以损人不利己的失败结局告终,且不能吸取经验教训。
大量动物实验与临床资料表明,攻击行为有其生理基础。攻击型人格的犯罪者中,脑电波异常者多,特别是颞叶的慢波活动与正相尖波比正常人高10%- 20%,内分泌腺和雄性激素分泌较多。小燕子除可能有以上生理原因外,更主要的是心理原因。她是个孤儿,从小就在受压迫、反压迫中艰难生存,由于常遭主人和有钱人的打骂,心理受到压抑,长期郁结于内心的不满情绪一旦爆发出来,往往会选择较为激烈的行为来发泄积怨。她有一颗善良朴实的心,遇到不平事就会拔刀相助,打抱不平。她从小受人欺侮,有强烈的自卑感,说谎、骗人。吹牛和使用暴力既可自卫,又能满足自尊心。另外,社会的动荡和不平等,使她过早地体验到 “老实人吃亏”的道理,养成做什么事都不服输的习惯,挫折越大越可能激发攻击行为。
治疗与调适
    1、学习青春期有关生理、心理方面的知识,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外部的变化和心理的变化。进入青春期后,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自己身体的某些外部特征和外部行为表现的认识上,还要经常反躬自问和独立反省,完善自我,把精力用到学习、成才上去。
    2、参加多种形式的业余文化、体育活动,让体内的内在能量寻找一个正常的释放渠道。另外,培养各种爱好和兴趣,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3、正确对待挫折。人生在世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挫折,要正视挫折。总结经验,找到受挫折的原因并加以分析,而不是一遇挫折就采取攻击行为。增强承受能力,并能对挫折采取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措施。
一是培养必要的涵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将心比心,互相尊重;适度容忍、宽以待人,避免产生攻击行为。
二是注重升华作用。即使受挫,也要尽量转移到较高的需要与目标上去,把攻击的能量转移到学习、工作上来。
三是受挫后,尽量用另一种可能成功的目标来补偿代替,以获得集体、他人对自己的承认,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获得心理上的快慰感。
四是学习好的行为榜样,从积极的方面纠正自己的偏差行为。
    4、运用行为治疗的系统脱敏技术,克服行为的冲动性。首先,施治者需找出一系列让患者感到冲动的事件,通常这是靠患者的口头叙述完成的,让患者给出他对这些情境事件感到的主观干扰程度,即 SUD。
治疗者按各事件的SUD将它们排列为一个等级,这个等级被称为冲动事件层次。
治疗开始,首先让患者放松三五分钟。施治者可以用语言暗示帮助患者放松。例如,施治者可以说:“你感到你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轻松,你身上的肌肉变得越来越轻松。你的手臂变得越来越轻松,你的双肩变得越来越轻松…你感到全身越来越放松。你感到非常舒适,非常愉快,非常轻松。”然后,施治者继续指示患者:“当你感觉非常舒适和轻松时,就请抬起右手的食指示意一下。当患者开始做这一动作时,施治者口头指示患者想像冲动事件层次中SUD程度最轻的事件,让患者口头报告在该情境清晰地出现在头脑中时,他所体验的SUD程度。然后施治者指示患者再次进入放松状态,重复前面的过程,让患者再想像刚才的事件,报告 SUD程度。
这样多次反复,如果患者对这一冲动事件报告的SUD逐渐下降至某一较低水平且不再下降时,则可以认为患者对这一事件的冲动已经消失。施治者便可换用冲动事件层次中的下一个事件,直至患者对所有事件的冲动均基本消失。

6 癔病型人格障碍

癔病型人格障碍又称为表演型、戏剧化人格障碍,这种类型的性格多见于女性,各种年龄层都可能发生,但以青少年和中年女性多见。男性患者较为少见,并且常在25岁以下。
表现
    1、引人注意,情绪带有戏剧化色彩。这类人常好表现自己,而且有较好的艺术表现才能,唱说哭笑,演技逼真,有一定的感染力。有人称她们为“伟大的模仿者”、“表演家”。她们常常表现出过分做作和夸张的行为,甚至装腔作势,以引人注意;
    2、高度的暗示性和幻想性。这类人不仅有很强的自我暗示性,还带有较强的被他人暗示性。她们常好幻想,把想像当成现实,当缺乏足够的现实刺激时便利用幻想激发内心的情绪体验;
    3、情感易变化。这类人情感丰富,热情有余,而稳定不足;情感炽热,但不深,因此情感变化无常,容易情绪失衡。对于轻微的刺激,可有情绪激动的反应,大惊小怪,缺乏固定的情感体验,情感活动几乎都是反射性的。由于情绪反应过分,往往给人一种肤浅,没有真情实感和装腔作势甚至无病呻吟的印象;
    4、把玩弄别人作为达到自我目的的手段。玩弄多种花招使人就范,如任性、强求、说谎欺骗、献殷勤、诌媚,有时甚至使用操纵性的自杀威胁。他们的人际关系肤浅,表面上待人亲切、聪明、令人心动,实际上完全不顾他人的需要和利益;
    5、高度的自我中心。喜欢别人注意和夸奖,只有别人投其所好和取悦他时才合这类人的心意,表现出欣喜若狂,否则会攻击他人,不遗余力。
此外,此类患者性心理发育不成熟,表现为性冷淡或性过分敏感,女性患者往往天真地展示性感,用过分娇羞样的诱惑勾引他人而不自觉。
症状至少符合其中的3项,就可诊断为瘟病型人格障碍:
    1、表情像演戏一样夸张,装腔作势,情感体验肤浅;
    2、暗示性高,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
    3、自我中心,强求别人符合其需要或意志,不如意就给别人难堪或表示强烈不满;
    4、经常渴望表扬和同情,感情易波动;
    5、寻求刺激,过多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6、需要别人经常注意,为了引起注意,不惜哗众取宠,危言耸听,或者在外貌和行为方面表现得过分吸引他人;
    7、情感反应强烈易变,完全按个人的情感判断好坏;
    8、说话夸大其词,掺杂幻想情节,缺乏具体的真实细节,难以核对。
病例王敏工作学习都不错,可有一点与众不同,总喜欢高谈阔论,有意无意标榜自己。在爱情方面,吹嘘帅哥们是如何欣赏她,追求她,而她又是如何刁难他们。为了引人注目,甚至不顾个人尊严。而且,平时喜怒无常,高兴时嘻嘻哈哈,劲头十足,稍不顺心,大吵大闹,弄得人际关系十分紧张。一天,正当她瞎吹时,经一位朋友提醒,她顿时觉得自己并非勉力超群,立刻萎靡不振,非常难过。然而伤心归伤心,以后她依然我行我素。
治疗与调适
1、提高认识,了解自己人格中的缺陷。正视自己,扬长避短以适应社会环境。如果不能正视自己的缺陷,自我膨胀,放任自流,就会处处碰壁,导致病情发作。
2、情绪自我调整法。瘟症型人格的情绪表达太过分,旁人常无法接受。所以具有此种人格的人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便是向自己的亲朋好友做一番调查,听听他们对这种情绪表达的看法。对他们提出的看法,千万不要反驳,要扪心自问,这些情绪表现哪些是有意识的,哪些是无意识的;哪些是别人喜欢的,哪些是别人讨厌的。对别人讨厌的要坚决予以改进,而别人喜欢的则在表现强度上力求适中,对无意识的表现,可将其写下来,放在醒目处,不时自我提醒。此外,还可请好友在关键时刻提醒一下,或在事后请好友对自己今天的表现做出评价,然后从中体会自己情绪表达过火之处,并适当控制,达到自然、适度的效果。
3、升华法。 癔病症型人格患者有一定的艺术表演才能,不妨‘将计就计”,将兴趣转移到表演艺术中去,这样患者原有的淤积能量就会在表演中得到升华。事实上,许多艺术表演都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为了使观众沉浸到剧情中去,演员必须用自己的表情、语言去打动他们。因此,癔病症型人格的人投身于表演艺术是一条很有效的自我完善之路。

7 强迫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是一种较常见的人格障碍,据1988年上海市青少年心理卫生调查,此类型人格占心理障碍总人数的5%。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一般在幼年时期,与家庭教育和生活经历直接有关;幼年时期受到较强的挫折和刺激,也可能产生强迫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与遗传也有关系。一般来说,强迫型人格障碍受强烈刺激或持续的精神压力,容易导致强迫性神经症。
表现 强迫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就是要求严格和完美,容易把冲突理智化,具有强烈的自制心理和自控行为。
    1、过分的疑虑,患者经常焦虑不安和顾虑,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总担心发生意外变故,惶惶不可终日;
    2、对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拘泥于事物的细节,做事循规蹈矩,否则就焦躁不安,往往沉溺于某职责或道德规范的苛求上难以自拔;
    3、平时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往往避免或推迟做出决定;
    4、不合理地坚持要求别人严格地服从或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否则感到极不愉快;
    5、平时对自己过分严格要求,表现过分拘谨、刻板、没有业余爱好,缺少友谊交往,缺乏愉快和满足体验,容易内疚和悔恨;
    6、经常检查自己的工作细节等,惟恐出错。

症状至少符合其中的5项,就可诊断为强迫型人格障碍。
    1、过分追求完美以致于无法完成任务;
    2、注重细枝末节,忽略关键要点;
    3、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强令他人按照自己的特殊要求行事;
    4、循规蹈矩,不知变通;为工作不惜放弃闲暇娱乐及与朋友交往;
    5、优柔寡断,总是借故拖延、回避;
    6、情感表达拘束;
    7、当没有获得个人好处时,不能大度地奉献时间、金钱、礼物;
    8、对破旧物品或无价值之物,即使是毫无感情价值的,也绝不愿意抛弃。
病例出纳员李某任职3年,工作没出过差错,领导很赞赏她。可是同事和朋友们却说她呆板、不好相处。这并不是她严格遵守财物制度引起某些想要她帮忙或通融的人不满,而是她的言行让大家觉得难以理解。她生怕工作出差错,上班从不离开工作的办公桌,她的钥匙也不让任何人碰。有次一个同事拿她钥匙串上的指甲钳修剪指甲,她马上夺回来不让用,说是把钥匙弄丢了怎么办;下班时经常走出门口又回来检查保险柜和抽屉是否锁好;女伴们也觉得她不活泼,不会玩,可又喜欢评论别人的发型、服饰、举止或某件事,说话不讨人喜欢。
 
治疗与调适 对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治疗,主要应采用自我心理疗法。
    1、听其自然法。由于强迫型人格的主要特征是把冲突理智化,过分压抑和控制自己,因此,对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纠正主要是减轻和放松精神压力,最有效的方式是任何事听其自然,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做了以后就不再去想它,也不要对做过的事进行评价。比如担心门没有关好,就让它没关好;课桌上的东西没有收拾干净,就让它不干净;字写得别扭,也由它去,与自己无任何关系。开始时可能会由此带来焦虑的情绪反应,但由于患者的强迫行为还远没有达到强迫症的无法自控的程度,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自己意志的努力,症状是会消除的。
    2、当头棒唱法。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把行动的自主权交给了“规矩与习惯”,把自己活泼的心智锁进了牢笼。因此要砸开锁链,打开牢笼,让曾被囚禁的自由思想主宰自己的行为。当头棒喝便是打开牢笼的妙法。所谓“棒喝”是借用禅宗中的“德山棒,临济喝”的说法。德山常以大棒惊吓学生,使执迷不悟的学生顿然开悟,而临济则以模棱两可的问题问学生,学生犹豫不能作答时,临济则大喝一声以示警醒。那些弟子为何会执迷不悟呢?原因是他们过分依赖自己头脑中呆板的教条。当一个人过分执着于经典与规矩时,他对活生生的多变的现实就常会感到无所适从。属强迫型人格的人已经习惯于按教条办事,总是按“应该如何,必须如何”的准则去做,在某种程度上像个机器人。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努力寻找生活中的独特事件,让这些独特事件带来新的观念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以起到“当头捧喝”的作用,改变以往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的习惯。
另外,自己也可以制造一些“棒喝”,当感到将要不能控制某些行为时,对自己大喝一声“停”或“不”,都是有效的。这时人的思维、行为的习惯被打乱,自我意识就能起作用了。如自己对他人办事不放心,迟疑着不肯把事情交给手下人去办时,就可以对自己大喝一声“当断则断”。在那一瞬间抛弃所有的顾虑,把任务快速下达给下级。有时发现自己叫停的力量不足,还可以请自己的好朋友、同事甚至上司在必要时“棒喝”一下。

8 回避型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点是长期、全面地脱离人际关系,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力应付。
表现 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被批评指责后,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陷于痛苦中,且很难从中解脱出来。他们害怕参加社交活动,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当而被人讥笑讽刺,因而,即使参加集体活动,也多是躲在一旁沉默寡言。在处理某个一般性问题时,他们往往也表现得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常常是等到下定决心,却又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时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多安分守己,从不做那些冒险的事情,除了每日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和学习外,很少去参加社交活动,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精力不足。这些人在单位一般都被领导视为积极肯干、工作认真的好职员,因此,经常得到领导和同事的称赞,可是当领导委以重任时,他们却想方设法推辞,从不接受过多的社会工作。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与分裂型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不同:前者并不安于或欣赏自己的孤独,不与人来往并非出自于自己的本愿,他们行为的退缩源于心理的自卑。想与人来往,又怕被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因害羞而不敢亲近。
症状至少符合其中的4项,就可诊断为回避型人格障碍。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2、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己(或仅有一个);
    3、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
    4、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
    5、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
    6、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行为范畴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病例
艾咏的智商并不低,他兴趣广趣,思维敏捷,然而1999年高考时,他却名落孙山。后来艾咏去了南方,在广州一家电脑公司做营销工作。营销工作虽然辛苦,但收入颇丰。艾咏的工作也很出色,业绩好,多次受到老总的嘉奖,并担任了营销主管。一年后,公司招进了3名大学本科生,其中一人做了他的助手。
有一名大学生做他的助手,本来可以使他的事业如虎添翼。然而艾咏却陷入了自卑的泥淖。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情绪低落,不爱讲话,工作劲头大打折扣。
几个月后,老总看到他的业务成绩下降,便撤了他的营销主管职务,并让艾咏的助手来接替他。这以后,艾咏便每况愈下,他不与任何人说话,看到人总是低着头,当别人主动与他接近时,他总是有意回避。
有一次,公司举办客户歌咏会。原则上,所有的人都要参加。但惟艾咏一个人执意去。公司领导动员他参加,他也就和大家一块参加排练了,但正式演出时,他却一个人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治疗与调适

1、消除自卑感。
    第一,要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形成自卑感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因此要消除自卑心理,须从改变认识入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认识到他人也会有不足之处。只有提高自我评价,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第二,要正确认识自卑感的利与弊,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有的人把自卑心理看做是一种有弊无利的不治之症,因而感到悲观绝望,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它不仅不利于自卑心理的消除,反而会加重。心理学家认为,自卑的人不仅要正确认识自己各方面的特长,而且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自卑心理。自卑的人往往都很谦虚,善于体谅人,不会与人争名夺利,安分随和,善于思考,做事谨慎,一般人都较相信他们,并乐于与之相处。自卑者认清自身的这些优点,不是要保持自卑,而是要使自己明白,自卑感也有其有利的一面,不要因自卑感而绝望,从而增强生活的信心,为消除自卑感奠定心理基础。
    第三,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相信事在人为。当面临某种情况感到自信心不足时,不妨自己给自己壮胆:“我一定会成功!一定会的!”或者不妨自问:“别人都能干,我为什么不能干?我不也是人吗?”如果怀着“豁出去了”的心理去从事自己的活动,事先不过多地体验失败后的情绪,就会产生自信心。

2、克服人际交往障碍
回避型人格的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因此必须按梯级任务作业的要求给自己定一个交朋友的计划。起始的级别比较低,任务比较简单,以后逐步加深难度。
例如:
    第星期,每天与同事(或邻居、亲戚、室友等)聊天10分钟;
    第星期,每天与他人聊天20分钟,同时与其中某一位多聊10分钟;
    第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找一位朋友进行不计时的随意谈心;
    第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找几位朋友在周末小聚一次,随意聊天,或举行家宴,或郊游;
    第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积极参加各种思想交流、学术、技术交流等;
    第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尝试去与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交往。
一般说来,上述梯级任务看似轻松,但认真做起来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最好找一个监督员,让他来评定执行情况,并督促自己坚持下去。
其实,第六星期的任务已超出常人的生活习惯,但作为治疗手段,在强度上超出常规生活是适宜的。

9 依赖型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人格障碍,患者一般缺乏自信、自以为难以独立、自愿从属别人、任凭别人左右。
表现
    1、深感自己软弱无助,有一种“我多渺小可怜”的感觉。当要自己拿主意时,便感到一筹莫展,像一只迷失了港湾的小船;
    2、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比自己优秀,比自己有吸引力,比自己更高明;
    3、无意识地倾向于以别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
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对亲近与归属有过分的渴求,渴求是强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与真实的感情无关。依赖型人格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趣味、人生规,只要能找到一座靠山,时刻得到别人对他的温情就心满意足了。依赖型人格的这种处世方式使得他越来越懒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由于处处委曲求全,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压抑感。这种压抑感阻止着自己做事或个人爱好。
症状至少符合其中的5项,就可诊断为依赖型人格障碍。
    1、在没有从他人处得到大量的建议和保证之前,对日常事物不能做出决策;
    2、无助感,让别人为自己做大多数的重要决定,如在何处生活,该选什么职业等;
    3、被遗弃感。明知他人错了,也随声附和,因为害怕被别人遗弃;
    4、无独立性,很难单独展开计划或做事;
    5、过度容忍,为讨好他人甘愿做低下的或自己不愿做的事;
    6、独处时有不适和无助感,或竭尽全力以逃避孤独感;
    7、当亲密的关系中止时感到无助或崩溃;
    8、经常被遭人遗弃的念头所折磨;
    9、很容易因未得到赞许或遭到批评而受到伤害。
病例 晓茵,女,24岁。小时候不愿上幼儿园,父母送她去时,每每哭闹。后来直到上大学,仍恋家严重而无法任校读书。生活中她凡事都依赖家人,缺乏独立性。报考研究生时,因找不到具体考试地点而慌张着急,竟乘车回到远离学校十余里的家中向父母求救,而延误考试时间40多分钟,被监考老师取消考试资格。
治疗与调适
1、习惯纠正法。
依赖型人格的依赖行为已成为一种习惯,必须破除这种不良习惯。清查一下自己的行为中哪些是习惯性地依赖别人去做,哪些是自己做出决定的。你可以每天做记录,记满一个星期,然后将这些事件按自主意识较强、中等、较差分为三等,每周一小结。
对自主意识强的事件,以后遇到同类情况应坚持自己做。如某天按自己的意愿穿鲜艳的衣服上班,那么以后就坚持穿上几天,而不要因为别人的闲话而放弃,直到自己不再喜欢穿这类衣服为止。事情虽然很小,但正是你改正不良习惯的突破口。
对自主意识中等的事件,你应提出改进的方法,并在以后的行动中逐步实施。如:在制订工作计划时,你听从了朋友的意见,但对这些意见你并不欣赏,便应把自己不欣赏的理由说出来,说给你的朋友听。这样,在工作计划中便掺入了你自己的意见,随着自己意见的增多,便能从听从别人的意见逐步转为完全自己做出决定。
对自主意识较差的事件,你可以采取诡控制法逐步强化、提高自主意识。诡控制法是指在别人要求的行为之下增加自我创造的色彩。例如,你从爱人的暗示中得知她喜欢玫瑰花,你为她买一枝花,似乎有完成任务之嫌。但这类事情的次数逐渐增多以后,你会觉得这样做也会给自己带来快乐。你如果主动提议带爱人去植物园度周末,或带爱人去参观插花表演,就证明你的自主意识已大为强化了。
依赖行为并不是轻易可以消除的,一旦形成习惯,你会发现要自己决定每件事还是很难,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回到老路上去。为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简单的方法是找一个监督者,最好是找自己最依赖的人。
2、重建自信法。
如果只简单地破除了依赖的习惯,而不从根本上找原因,那么依赖行为也可能复发。重建自信法便是从根本上加以矫正,治疗依赖型人格障碍。
    第一步,消除童年不良印迹。依赖型的人缺乏自信,自我意识十分低下,这与童年期的不良教育在心中留下的自卑痕迹有关。你可以回忆童年时父母、长辈、朋友对自己说过的具有不良影响的话,例如:“你真笨,什么也不会做。”“瞧你笨手笨脚的,让我来帮你做。”你把这些话语仔细整理出来,然后一条一条加以认知重构,并将这些话语转告给你的朋友、亲人,让他们在你试着干一些事情时,不要用这些话语来指责你,而要热情地鼓励、帮助你。
    第二步,重建勇气。你可以选做一些略带冒险性的事,每周做一件,例如:独自一人到附近的风景点做短途旅行;独自一人去参加一项娱乐活动或每周规定一天“自主日”,这一天不论什么事情,绝不依赖他人。通过做这些事情,可以增加你的勇气,改变你事事依赖他人的弱点。

10 自恋型人格障碍

古希腊有个神话故事:英俊的美少年纳喀索斯,有一天在水中发现了自己的影子,便一见倾心,再也无心顾及其他人和事,一直留在水边不忍离去,最后终于憔悴而死。后来,人们便以纳喀索斯的名字来命名自恋症。自恋型人格障碍是指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表现 自恋型人格在许多方面与愿症型人格的表现相似,如情感戏剧化,有时还喜欢性挑逗等。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想症型人格的人性格外向、热情,而自恋型人格的人性格内向、冷漠。
自恋型人格的自我中心特点大多表现为自我重视、夸大、缺乏同情心、对别人的评价过分敏感等等。他们一听到别人的赞美之辞,就沾沾自喜,反之,则会暴跳如雷。他们对别人的才智十分嫉妒,有一种“我不好,也不让你好”的心理。在和别人相处时,很少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的情感和需要。由于缺乏同情心,所以人际关系很糟,容易产生孤独抑郁的心情,加之他们有不切实际的高目标,往往易在各方面遭受失败。
症状至少符合其中的5项,就可诊断为自恋型人格障碍。
    1、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
    2、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3、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人特别关注;
    4、坚信他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5、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6、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
    7、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强的嫉妒心。
病例 志申,男,34岁,博士。从小学起便一帆风顺,保送读大学,推荐读硕士。约在半年前,在读博士后期间写毕业论文时,有一件事令他十分苦恼。起因是他写了一篇自认为有价值的论文,并深信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但当他完成过半时,却很难继续下去。因为他的导师对他的文章不以为然,并且说他的研究行不通,劝他停止。而他认为,这是导师嫉妒他,怕他超过自己,颜面无光而加以制止。为此,他白天紧张,晚上失眠。
据调查,他的导师及同学都认为志申的论文非常一般,几乎没有什么新的见解,论据也不全面。平时他总是以一种优越感与人相处,稍有不如别人的时候,使会妒性大发,或把别人贬得一钱不值。志申患了自恋型人格障碍。

治疗与调适

1.解除自我中心观

自恋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人生中最为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是婴儿时期。由此可见,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实际上退化到了婴儿期。朱迪斯·维尔斯特在他的《必要的丧失》一书中说到:“一个迷恋于摇篮的人不愿丧失童年,也就不能适应成人的世界”。因此,要治疗自恋型人格,必须了解那些婴儿化的行为。你可把自己认为不讨人喜欢的人格特征和别人对你的批评罗列下来,看看有多少婴儿期的成分。例如:

  • 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一旦不被注意便采取偏激的行为。
  • 喜欢指使别人,把自己看成是至高无上的。
  • 对别人的好东西垂涎欲滴,对别人的成功无比嫉妒。
通过回忆自己的童年,你可发现以上人格特点在童年便有其原型。例如:
  • 总是渴望父母的关注与赞美,每当父母忽视这一点时,便耍无赖、捣蛋或做些异想天开的动作以吸引父母的注意。
  • 童年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 总想占有一切,别的小朋友有的,自己也想有。
明白了自己的行为是童年幼稚行为的翻版后,你便要时常告诫自己:
  • 我必须努力工作,以优异的成绩来吸引别人的关注与赞美。我不再是儿童了,许多事都要自己动手去做。
  •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好东西,我要争取我应得到的,但不嫉妒别人应得的。
还可以请一位和你亲近的人作为你的监督者,一旦你出现自我中心的行为,便给予警告和提示,督促你及时改正。通过这些努力,自我中心观是会慢慢消除的。
2、学会爱别人。
对于自恋型人格的人来说,仅仅抛弃自我中心观念还不够,还必须学会去爱别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放弃自我中心观的重要性,因为你要获得爱首先必须付出爱。弗洛姆在他的《爱的艺术》一书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幼儿的爱遵循“我爱因为我被爱”的原则;成熟的爱遵循“我被爱因为我爱” 的原则。不成熟的爱认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认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维尔斯特认为,通过爱,人们可以超越人生。自恋型的爱就像是幼儿的爱、不成熟的爱,因此,要努力加以改正。
生活中最简单的爱的行为便是关心别人,尤其是当别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当别人生病后及时送上一份问候,病人会真诚地感激你;当别人在经济上有困难时,你力所能及地解囊相助,便自然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只要你在生活中多一份对他人的爱心,你的自恋症便会自然减轻。
 
posted on 2008-06-20 22:57 CONAN 阅读(1013) 评论(0)  编辑  收藏 所属分类: 新闻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