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于Memcached
的接触,还是在去年看了CSDN
的一系列国外大型网站架构设计而开始的。最初的时候只是简单的封装了Memcached Java
版的客户端,主要是对于配置的简化以及Memcached
多点备份作了一些工作,然后就作为ASF
的组件一部分提供给其他Team
使用。其实看过Memcached Java
客户端代码的人就会了解其实客户端的事情很简单,就是要有一套高性能的Socket
通信框架以及对Memcached
的私有协议实现的接口,自己去做这些事情也是很简单的,不过既然有可以满足自己需求的开源部分,那么就去实现自己需要的但没有实现的。这里我用的是Whalin
的客户端版本,这里为什么还要提出来讲这个,后面会提到。
在对Java客户端作了简单封装和扩展以后,由于其他Team使用的没有什么特殊需求,也就没有再去做太多的修改,直到最近自己的服务集成平台需要做服务访问控制,才重新丰富了Cache组件,也就是这个过程中对于Memcached的一些特性和小的细节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作为服务集成平台需要对服务有所监控,包括访问频率控制以及访问次数控制。频率控制其实很类似于硬件方面的频率控制,例如硬件可以对IP的高频率访问视为攻击,列入黑名单。而作为服务的访问,对于服务访问者的控制其实涉及到了业务参数,那么硬件就不是很适合去做这方面的控制,为此我也考虑了很久,最开始打算在Apache上做一个模块控制,但是最后觉得还是放在后面的业务框架上做这件事情。当然后面我说说的方案可能并不好,但是也算是一种想法。要把频繁的访问数据记录下来同时分析,那么数据库肯定是不行的,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采用Cache,又因为是集群范围内的控制,那么集中式Cache就非Memcached莫数了(分布式的Cache传播本身损耗太大,集中式Cache本来的最大缺点就是单点,但作简单的备份操作就可以基本解决此类问题)。
作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来说只需要实现两部分工作:访问计数器,定时任务。定时任务在我做日志分析框架的时候都是采用了Jdk5的Concurrent包里面的ScheduledExecutorService,这个作简单的循环任务足够用了,同时也是有很好的多线程异步支持,复杂一点么用Quartz。计数器就要靠Memcached来实现了,本来一般的Cache最大的问题就是高并发下的事务保证,如果采用Get+Set来完成计数的话,那么高并发下计数器就会出现读写不一致性的问题,幸好Memcached提供了计数累加功能,让这种累加动作能够在服务端一次做好,服务端控制并发写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下面就看看以下几个方法:
boolean storeCounter(String key, long count):存储key的计数器,值为count。
long getCounter(String key):获取key的计数器,如果不存在返回-1。
long addOrDecr(String key, long decr):计数器值减去decr,如果计数器不存在,保存decr作为计数器值
long addOrIncr(String key, long inc):计数器值增加inc,如果计数器不存在,保存inc作为计数器值
long decr(String key, long decr):与addOrDecr不同的是在计数器不存在的时候不保存任何值,返回-1
long incr(String key, long inc) :与addOrIncr不同的是在计数器不存在的时候不保存任何值,返回-1
这里需要说明几点:
storeCounter和普通的set方法不同,如果通过set方式置入key:value的话,getCounter等其他四个方法都认为技术器不存在。所以Counter的存储方式是和普通内容存储不同的。
在不同的场景要慎用addOrXXXX和XXXX的方法,两者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
计数器没有提供移除特殊方法,使用delete方法可以移除计数器,但是频繁的delete和addOrXXXX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奇怪的问题(例如同名的计数器就没有办法再次被创建,不过这个还需要进一步的去研究一下看看)。一般情况下如果计数器的key不是很多,同时也会被复用,那么可以通过置为0或者减去已经分析过的数量来复位。
有上面的一套计数器机制就可以很方便的实现Memcached的计数功能,但是又一个问题出现了,如何让定时任务去遍历计数器,分析计数器是否到了阀值,触发创建黑名单记录的工作。早先我同事希望我能够提供封装好的keySet接口,但是我自己觉得其实作为Cache来说简单就是最重要的,Cache不需要去遍历。首先使用Cache的角色就应该知道Key,然后去Cache里面找,找不到就去后台例如DB里面去搜索,然后将搜索的结果在考虑更新到Cache里面,这样才是最高效并且最可靠的,Cache靠不住阿,随时都可能会丢失或者崩溃,因此作为类似于一级缓存或者这类数据完整性要求不高,性能要求很高的场景使用最合适。当时就没有提供这样的接口,直到今天自己需要了,才考虑如何去做这件事情。
开始考虑是否能够将key都记录在另外的Cache中或者是Memcached中,首先在高并发下更新操作就是一大问题,再者Memcached的内存分配回收机制以及Value的大小限制都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如果使用数据库,那么频繁更新操作势必不可行,采用异步缓存刷新又有一个时间间隔期,同时更新也不是很方便。最后考虑如果能够让Memcached实现Keyset那么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案,网上搜索了一下,找到一种策略,然后自己优化了一下,优化后的代码如下:
@SuppressWarnings("unchecked")
public Set keySet(int limit,boolean fast)
{
Set<String> keys = new HashSet<String>();
Map<String,Integer> dumps = new HashMap<String,Integer>();
Map slabs = getCacheClient().statsItems();
if (slabs != null && slabs.keySet() != null)
{
Iterator itemsItr = slabs.keySet().iterator();
while(itemsItr.hasNext())
{
String server = itemsItr.next().toString();
Map itemNames = (Map) slabs.get(server);
Iterator itemNameItr = itemNames.keySet().iterator();
while(itemNameItr.hasNext())
{
String itemName = itemNameItr.next().toString();
// itemAtt[0] = itemname
// itemAtt[1] = number
// itemAtt[2] = field
String[] itemAtt = itemName.split(":");
if (itemAtt[2].startsWith("number"))
dumps.put(itemAtt[1], Integer.parseInt(itemAtt[1]));
}
}
if (!dumps.values().isEmpty())
{
Iterator<Integer> dumpIter = dumps.values().iterator();
while(dumpIter.hasNext())
{
int dump = dumpIter.next();
Map cacheDump = statsCacheDump(dump,limit);
Iterator entryIter = cacheDump.values().iterator();
while (entryIter.hasNext())
{
Map items = (Map)entryIter.next();
Iterator ks = items.keySet().iterator();
while(ks.hasNext())
{
String k = (String)ks.next();
try
{
k = URLDecoder.decode(k,"UTF-8");
}
catch(Exception ex)
{
Logger.error(ex);
}
if (k != null && !k.trim().equals(""))
{
if (fast)
keys.add(k);
else
if (containsKey(k))
keys.add(k);
}
}
}
}
}
}
return keys;
}
对于上面代码的了解需要从Memcached内存分配和回收机制开始,以前接触Memcached的时候只是了解,这部分代码写了以后就有些知道怎么回事了。Memcached为了提高内存的分配和回收效率,采用了slab和dump分区的概念。Memcached一大优势就是能够充分利用Memory资源,将同机器或者不同机器的Memcached服务端组合成为对客户端看似统一的存储空间,Memcached可以在一台机器上开多个端口作为服务端多个实例,也可以在多台机器上开多个服务实例,而slab就是Memcached的服务端。下面是我封装后的Cache配置: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memcached>
<client name="mclient0" compressEnable="true" defaultEncoding="UTF-8" socketpool="pool0">
<!--errorHandler></errorHandler-->
</client>
<client name="mclient1" compressEnable="true" defaultEncoding="UTF-8" socketpool="pool1">
<!--errorHandler></errorHandler-->
</client>
<client name="mclient11" compressEnable="true" defaultEncoding="UTF-8" socketpool="pool11">
<!--errorHandler></errorHandler-->
</client>
<socketpool name="pool0" failover="true" initConn="10" minConn="5" maxConn="250" maintSleep="0"
nagle="false" socketTO="3000" aliveCheck="true">
<servers>10.2.225.210:13000,10.2.225.210:13001,10.2.225.210:13002</servers>
</socketpool>
<socketpool name="pool1" failover="true" initConn="10" minConn="5" maxConn="250" maintSleep="0"
nagle="false" socketTO="3000" aliveCheck="true">
<servers>10.2.225.210:13000</servers>
</socketpool>
<socketpool name="pool11" failover="true" initConn="10" minConn="5" maxConn="250" maintSleep="0"
nagle="false" socketTO="3000" aliveCheck="true">
<servers>10.2.225.210:13000</servers>
</socketpool>
<cluster name="cluster1">
<memCachedClients>mclient1,mclient11</memCachedClients>
</cluster>
</memcached>
可以看到其实pool才是最终连接服务端的配置,看看pool0,它会连接10.2.225.210:13000,10.2.225.210:13001,10.2.225.210:13002这些机器和他们的端口,但是对于使用pool0的mclient0来说它仅仅只是知道有一个叫做mclient0的cache可以保存数据。此时slab就有三个:10.2.225.210:13000和10.2.225.210:13001和10.2.225.210:13002。
当一个key:value要被放入到Memcached中,首先Memcached会根据key的hash算法获取到hash值来选择被分配的slab,然后根据value选择适合的dump区。所谓dump区其实就是根据value的大小来将内存按照存储单元内容大小分页。这个是可以配置Memcached的,例如Memcached将slab中的内存划分成4个dump,第一dump区存储0-50k大小的数据,第二dump区存储50-100k的数据,第三dump区存储100-500k的数据,第四dump区存储500-1000K的数据。那么当key:value需要被写入的时候,很容易定位到value所处的dump,分配内存给value。这种分dump模式简化内存管理,加速了内存回收和分配。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几点就是,首先当你的应用场景中保存的数据大小离散度很高,那么就不是很适合Memcached的这种分配模式,容易造成浪费,例如第一dump区已经满了,第二第三dump区都还是只有一个数据,那么第二第三dump区不会被回收,第二第三dump区的空间就浪费了。同时Memcached对于value的大小支持到1M,大于1M的内容不适合Memcached存储。其实在Cache的设计中这样的情况发生本来就证明设计有问题,Cache只是加速,一般保存都是较小的id或者小对象,用来验证以及为数据定位作精准细化,而大数据量的内容还是在数据库等存储中。
知道了基本的分配机制以后再回过头来看看代码:
Map slabs = getCacheClient().statsItems();//获取所有的slab
//用来收集所有slab的dump号
while(itemsItr.hasNext())
{
String server = itemsItr.next().toString();
Map itemNames = (Map) slabs.get(server);
Iterator itemNameItr = itemNames.keySet().iterator();
while(itemNameItr.hasNext())
{
String itemName = itemNameItr.next().toString();
// itemAtt[0] = itemname
// itemAtt[1] = number
// itemAtt[2] = field
String[] itemAtt = itemName.split(":");
// 如果是itemName中是:number来表示,那么证明是一个存储数据的dump,还有一些是age的部分
if (itemAtt[2].startsWith("number"))
dumps.put(itemAtt[1], Integer.parseInt(itemAtt[1]));
}
}
//根据收集到的dump来获取keys
if (!dumps.values().isEmpty())
{
Iterator<Integer> dumpIter = dumps.values().iterator();
while(dumpIter.hasNext())
{
int dump = dumpIter.next();
// statsCacheDump支持三个参数String[],int,int,第一个参数可以省略,默认填入null,表示从那些slab中获取dump号为第二个参数的keys,如果是null就从当前所有的slab中获取。第二个参数表示dump号,第三个参数表示返回最多多少个结果。
Map cacheDump = statsCacheDump(dump,limit);
Iterator entryIter = cacheDump.values().iterator();
while (entryIter.hasNext())
{
Map items = (Map)entryIter.next();
Iterator ks = items.keySet().iterator();
while(ks.hasNext())
{
String k = (String)ks.next();
try
{
//这里为什么要作decode,因为其实在我使用的这个java客户端存储的时候,默认会把key都作encoding一次,所以必须要做,不然会出现问题。
k = URLDecoder.decode(k,"UTF-8");
}
catch(Exception ex)
{
Logger.error(ex);
}
if (k != null && !k.trim().equals(""))
{
//这里的fast参数是在方法参数中传入,作用是什么,其实采用这种搜索slab以及dump的方式获取keys会发现返回的可能还有一些已经移除的内容的keys,如果觉得需要准确的keys,就在做一次contains的检查,不过速度就会有一定的影响。
if (fast)
keys.add(k);
else
if (containsKey(k))
keys.add(k);
}
}
}
}
}
至此,整个keySet的问题解决了,对于即时监控也基本都作好了,这里需要把过程中的两件小事情说一下。
1. statsCacheDump始终不能用。
刚开始的时候statsCacheDump方法始终报错说连接超时,跟踪到了java客户端代码中发现并不是什么连接超时,只是服务端返回了错误信息,而客户端认为还没有结束一直等待,导致超时。我就顺手给java客户端的开发人员mail了信息求助(代码里面有email)。再仔细看了看出错信息,返回的是不认识该指令的错误,因此就去解压memcached的服务端,看了看它的协议说明,这个Stat方法还是有的,很奇怪,没有办法了,虽然自己对于c不是很懂,但起码大致看懂逻辑还是不难,下载了Memcached的源码一看,发现居然对于StatsCacheDump这个方法调用必须还有一个参数limit,在我手头的客户端代码里面就没有这个参数,所以错误了,本来想扩展一下那个方法,但是那个方法中实现的不是很好,都是private的不容易扩展,这时候居然收到其中一个客户端开发者的回复邮件,说我手头的代码太老了,同时不建议去实现keyset,认为这样比较低效。我去下载了一个新版本,看了看源码果然已经修复了,我就回了邮件表示感谢,同时也和他说明了这么做的原因。因此大家如果要和我一样写上面的代码,就需要它2.0.1的那个版本。这里对那些国外的开源工作者表示敬佩,对于开发者是很负责任的。
2.关于fast那个选项
这个是我加上去的,做了一下测试,例如我先执行如下代码:
Cache.set(“key1”,”value1”);
Cache.set(“key2”,”value2”);
Cache.flushAll(null);
Cache.set(“key3”,”value3”);
Cache.set(“key4”,”value4”);
Boolean fast = true;
Set keys = Cache.keySet(fast);
System.out.println(keys);
Fast = false;
keys = Cache.keySet(fast);
System.out.println(keys);
得到的结果为:
Key1,key2,key3,key4
Key3,key4
可以看到其实如果通过StatsCacheDump来获取得到的keys会参杂一些已经失效的keys,只是没有回收,本来尝试获取时间戳来做判断,不过还不如使用containsKey来的有效。
同时这里采用containsKey而不是用get,就是因为counter是不能用get获得的,即使counter存在。
这些就是今天在使用Memcached所收获的,分享一下,如果有一些理解上的偏差也希望能够被指出
转载:http://www.blogjava.net/cenwenchu/archive/2008/06/04/205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