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ngheng123456789

  BlogJava :: 首页 :: 联系 :: 聚合  :: 管理
  297 Posts :: 68 Stories :: 144 Comments :: 0 Trackbacks
 

佛时颂曰:

过九十一劫,有毘婆尸佛。次三十一劫,有佛名尸弃。

即于彼劫中,毘舍如来出。今此贤劫中,无数那维岁。

有四大仙人,愍众生故出。拘楼孙那含,迦叶释迦文。

佛陀这时用偈颂说明说:

过去九十一劫前时,有位毘婆尸(胜观)伸出境在世间。其次在过去三十一劫前的时候,有位佛陀,叫做尸弃(顶髻)的佛陀出现在世间。又在同一劫中,有位毘舍婆(毘舍浮。遍一切自在)佛出现在世间。视在的贤劫中,无数亿(那维、那由他)岁里,有四位大觉金仙--佛陀,因怜愍众生的缘故,出现于世间。所谓拘楼孙(拘留孙。所应断已断)佛、拘那含牟尼(金寂)佛、迦叶(饮光)佛、释迦(能仁)夫(牟尼。寂默)佛是也。

「过九十一劫,有毘婆尸佛」。过去九十一劫前,有位毘婆尸(胜观)佛,出现在世间,是过去七佛中的首位佛陀。上面已述过,北传的长阿含经里独具之处,就是采用许多的偈颂。也许佛经的编汇,虽然是以散文的体裁为主,但如果想使人背诵的话,还是以偈颂的体裁比较的容易,因为长文须一大堆,而偈颂即简短明爽,而且有韵律可以助兴,自然的在佛经里采用其体裁是非常的多。还有一种,就是可使民间当做民谣留传下来,自会家喻户晓,而收到广泛传诵的效用。也许古时的印度人,有的是诗歌的天才。这些人当不会放过在佛经里,以偈颂歌诗的方式,使其传流下去,致在佛经处处可以看到有好多偈颂的出现。佛教与文学,佛典之流传,当有其一份的功德!

「次三十一劫,有佛名尸弃」。其次,过去七佛的第二位佛陀,叫做尸弃(顶髻、火首)佛,是现在贤劫三十一劫前之事。「即于彼劫中,毘舍如来出」。在同一三十一劫前当中,还有一位佛陀出现过,那就是毘舍(遍一切自在)如来──佛陀。是过去七佛的第三位佛陀。每位佛陀的出现,并没有一定的间隔,如过去七佛的第一佛与第二佛,相隔有六十劫之久,而第二佛与第三佛,即同在一个劫中出现,可见得原始经典的记述。是释尊据实而说,其所用的数字并不像大乘经典里所用的那种含有特殊的意义,是朴实可爱!(如上述)

「今此贤劫中,无数那维岁」。那维为那由他之略,是巨大的数目,译为亿。古印度所谓之亿,不一定都是现在吾人所用的亿万之数,他们曾经以十万、百万、千万等,为亿的数字。无数那维岁即为算不尽的亿年,是表示一个贤劫是难以数目计出之久。也许所谓一劫,是指一个大劫而言,一个大劫里,有四个中劫,一个中劫,是以人寿十岁,每经百年增一岁,直增至人寿八万岁。人寿八万岁时,每经百年减一岁,直至人寿十岁,一增一减就是前述之一小劫,二十个小劫为一中劫,莫怪这种数目,是无数的亿单位!

「有四大仙人,愍众生故出」。仙为长寿不死之称,总名行者。佛陀就是正真正铭的长寿不死(无量寿)之人,故以大仙称之,所谓大觉金仙是。每位佛陀都是为了一大事因缘,才会出现于世,所谓普渡众生,成佛作祖是也。众生即众苦交迫之身,也是随其业力而永恒的在于三界六道当中,如车轮的旋转一样,不得解脱。佛陀有鉴于此,才以菩萨乘愿再来的恣态,也就是照见众生每受苦恼,不知离脱,而起大慈悲,怜愍众生,才会降生出现于世,藉以度化众生,皈成正觉。

现在贤劫中降生成道的大觉金仙--佛陀,有了如下之四位:「拘楼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释迦文为释迦文尼(牟尼)之略,释迦为姓,译为能仁,是剎帝利(王)种之一族,本称瞿昙氏(地最胜),因几分族而为释迦氏。文尼(牟尼)译为寂默,本为古时得道者的尊称,因释尊是释迦族里出身的圣者,故称之,久而久之,牟尼(文尼)即成为释尊的佛号,一称牟尼时,都是指释迦佛!

posted on 2010-08-25 09:25 哼哼 阅读(183) 评论(0)  编辑  收藏 所属分类: 如是我闻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