毘婆尸佛坐波波罗树下,成最正觉。尸弃佛坐分陀利树下,成最正觉。毘舍婆佛坐沙罗树下,成最正觉。拘楼孙佛坐尸利沙树下,成最正觉。拘那含佛坐优昙波罗树下,成最正觉。迦叶佛坐尼拘律树下,成最正觉。我今如来至真,坐钵多树下,成最正觉。
毘婆尸佛是打坐在波波罗(重叶)树的树下,成就无上的正觉--佛陀的。尸弃佛是打座在分陀利(白莲花)树的树下,完成最上的正觉的。毘舍婆佛是在沙罗(坚固)树的树下坐禅,而成就最上的正觉的。拘楼孙佛即禅坐在尸利沙(吉祥)树的树下成就最上的正觉。拘那含佛是在优昙波罗(灵瑞)树的树下打座,而成就最上的正觉。迦叶佛即坐禅在于尼拘律(无节)树的树下成就最上的正觉的。而现在的我──释迦如来至真佛陀,是在钵多(毕钵罗,思惟)树的树下打座,得以成就最上的正觉!
「毘婆尸佛,坐波波罗树下,成最正觉」。波波罗(波咤厘)树译为重叶树、重生树,类似于此方的楸树。在春季里,会开紫色的花,会放芳香。『法华经』第六法师功德品所谓的波罗罗华香,就是此种树华所制之香。又『大般涅盘经』第九之波咤罗树,在春季开敷时,即有蜜蜂飞来接取其色香细味,也是指这种树。毘婆尸佛最后成佛的机缘,是在重叶树的树下,入于禅定,而了悟宇宙人生的真理,而脱离一切苦恼的。此经都说成就最上的正觉,也就是成为佛陀。而窗传的『大本经』,即说「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可见得所谓佛陀,也是指解脱生死,不再轮回于三界六道的觉悟者──阿罗汉(无生)。原始佛教的阿罗汉,也是一位得达真理的境地之人,也是大家都想完成的果位。
「尸弃佛坐分陀利树下,成最正觉」。芬陀利(迦)译为白莲华,通常都以水中的莲华举出,甚至因水中莲华更奥妙,而以莲华之譬为经名,如『妙法莲华经』是。也许莲华确是一不可多得的奇妙之华,故诸经都采之而为妙法真理之喻。尸弃佛之完成正觉,是坐在芬陀利的树下,故虽然都说芬陀利为白莲华,也就是池中莲华之一种。但是这里所指的是名叫白莲华之树,而不一定是池中的莲华。
「毘舍婆佛,坐沙罗树下,成最正觉」。沙罗树译为坚固树。『慧苑音义』下,即译为高远。因其林木森竦出于余树之上,故名。释尊入涅盘时,是在这种树木的树林里,是在双株的娑罗树的中间,故通常都以娑罗双树而有名。释尊入灭时,在此种树下,而毘舍婆佛即在这种树木之下完成佛陀的正觉。
「拘楼孙佛,坐尸利沙树下,成最正觉」。尸利沙译为吉祥,是吾国之合昏树,俗名为夜合树。吉祥树又有头树之称,因其果实好像人头之故。此树种类有二,若名尸利沙,即叶果很大。若名尸利驶,则叶果很小。此树时生人间,关东下里家。误名沙罗树。又译为合欢树,南本『涅盘经』卅二说:如尸利沙果,光无形质,见昂星时,果则出生,身长五寸。拘楼孙佛之成道,是在这种树下。
「拘那含佛,坐优昙婆罗树下,成最正觉」。优昙婆罗译为灵瑞、瑞应。其叶似梨,果大如拳头,其味甘,无花而结实。亦有花而难植,故经中常当做希有之喻。在印度,有此种树,而无其花,都说,轮王出世,此花始现。通常都说三千年始开一次花。拘那含佛就是在这种树的树下成就正觉的。
「迦叶佛,坐尼拘律树下,成最正觉」。尼拘律译为无节,或纵广。此树端直无节,圆满可爱,去地三丈余,方有枝叶,其子微细,如柳花子。原语有生长于下之树的意义,如此间的榕树。迦叶佛就是坐在这种树的树下成就正觉的。
「我今如来至真,坐钵多树下,成最正觉」。钵多罗为毕钵罗之误。钵多罗是比丘六物之一,是食器,所谓钵,所谓应量器是。毕钵罗才是树名。释尊在这种树的树下成就菩提正觉,故通常都以菩提树而名,译为道树,一名思惟树。茎干黄白,枝叶青翠,经冬不凋,至佛入灭之日,变色凋落,过后,又生(详见大般涅盘经)。菩提树为常绿乔木,多产于粤东,高二丈余,叶卵形,端甚尖长。花隐于花托中,实圆质坚不朽。今琼山县谓之金刚子,可作念珠,而有大圈。文如月周罗,细点如星,谓之星月菩提。
佛时颂曰:
毘婆尸如来,往诣波罗树,即于彼处所。得成最正觉。
尸弃分陀树,成道灭有原,毘舍婆如来,坐娑罗树下,
获解脱知见,神足无所碍。拘楼孙如来,坐尸利婆树,
一切智清净,无染无所著。拘那含牟尼,坐优昙树下,
即于彼处所,灭诸贪忧恼。迦叶如来坐,尼拘楼树下,
即于彼处所,除灭诸有本。我今释迦文,坐于钵多树,
如来十力尊,断灭诸结使,摧伏众魔怨,在众演大明。
七佛精进力,放光灭闇冥,各各坐诸树,于中成正觉。
释尊这时以偈颂说:
毘婆尸佛最后到达波波罗树的树下,就在那个地方,得以成就最上的正觉的。尸弃佛即在分陀利树的树下,成就佛道,灭除诸「有」之原。毘舍婆佛是坐在娑罗树的树下,获得解脱,得到佛陀的正知正见,得其神足适,而自在无碍。拘楼孙佛即坐在尸利沙树的树下,达成清净的一切智,到达无染、无所著的佛陀境地。拘那含牟尼佛是坐在优昙树的树下,就在那个地方,灭除诸贪欲,忧悲苦恼。迦叶佛最后禅坐的地方,是尼拘楼树的树下,就在那个地方,除灭诸有之本。现在释迦牟尼我,是打坐于毕钵多罗树的树下,成就如来,而拥有十力的世尊,已断灭诸结使,摧伏众魔怨,在众多众生之前,演说大智光明的真理。由于过去七佛有精进之力,故能放出智光,消灭闇冥。他们各各都坐在各各的树下,在各树下成就正觉。
「毘婆尸如来,往诣波罗树,即于彼处所,得成最正觉。」往就是赴,诣就是到,往诣均为到达之意。毘婆尸佛成道的地方。是在波波罗树的树下,也就是到达一株叫做重叶树之处,在那株树木的树下打坐用功,最后完成佛陀的果位。偈中虽然并不提到怎样成道,但是每位佛陀既同样的成就最上的正觉,即知是怎样一回事。因有释尊成就果觉的经过,故以释尊成道的过程以推,总不会有多大的出入,故不重述。
「尸弃分陀树,成道灭有原」。有原就是生死相续之源。「有」是由于吾人的贪爱执取不舍而有的,也是造作将来的果报之业,有此业力,才会永恒的寄托在三界六道里,不得解脱,而在三有、九有、二十五有中打转,也就是常为三界六道里轮回旋转不息的有情(众生)。尸弃佛最后成佛的机缘,是在分陀利树(白莲华树)的树下打坐用功而完成的。他成道成佛后,实时灭除「有」源,也就是完成涅盘寂灭,不免再受生死的羁绊!
「毘舍婆如来,坐娑罗树下,获解脱知见,神足无所碍」。解脱为离开系缚,而得自在之意。是解惑业之系缚,脱三界之苦果。解脱也名三昧(等持、禅定),也名神足。如令修短改度,或令巨细相容,都能变化随意,于法自在!知见为佛陀的认知识见。佛陀的知见,是三智(知)、五眼(见),纯粹是智慧的作用,不像吾人所谓意识云知,眼诫曰见那种凡情的作用。解脱与知见合起来,既已被并入在五分法身(五种功德法成佛身)之第五里,即知已实解脱(解脱知见法身)。所谓后得智是也。神足为神足通,此种神通有游涉往来自在的通力,故名。又云神境智证通,因有变现不思议境界的通力之故。其它如「身如意通」、「身通」(自身得变现自在的神力)等,均就其能量之力而名的。至于无所碍,则是神通之总称,是作用自在无碍之意。总而言之,毘舍婆佛得开正觉,成就佛道,是在娑罗树的树下打坐而完成的。
「拘楼孙如来,坐尸利沙树,(切智清净,无染无所著」。一切智是了知一切法的智慧,是佛陀的智慧。法华经药草喻品说:「我是一切智者,一切见者,智度者,开道者,说道者」。清则无染,净则不离,清净是离恶行之过失,离烦恼之垢染,也是佛陀的尊号,所谓「清净人」是。无染则不被一切事物所染,如莲华出于淤泥,而不染是也。无所著即无着,是无执着于事物之念。拘楼孙佛最后成就这种佛道,是在尸利沙树的树下打坐而完成的。
「拘那含牟尼,坐优昙树下,即于彼处所,灭诸贪忧恼」。牟尼如前述,译为寂静。本为寂止身口意三业之学道者的尊号,自释尊成道后,即为佛陀的异名。贪为染着五欲之境而不离之谓。世人多贪,致不解脱,也就是说,大家都贪爱世间的财色名食睡等境,不知厌离的缘故,致在六道里,如车轮之旋转不息一样,不知解脱为何物。佛陀则与此相反,佛陀因离一切贪爱,已因智慧的启发,而看透一切,自不会被诸贪爱之念所扰,因此,心平气和,已没有半点的忧悲苦恼等凡尘劳累。拘那含牟尼佛是打坐在优昙钵树的树下,而灭除一切贪欲,而得达没有忧悲苦恼的佛陀的境地的。
「迦叶如来坐,尼拘楼树下,即于彼处所。除灭诸有本」。有本和有原同样,如上述。是在在之义,也是异熟的果体,和能招引此种业之谓。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以及本有、死有、中有、生有等,是指众同分,以及随众同分的有情数之五蕴。有,也是指一切有漏之法,如识食能生起后有,是结生之心,及眷属。又业能相续后有,是能引后有之思。其它有关于有之事,都散在诸经论,其主要在说明有情的异熟的果体之众同分、随众同分的有情数之五蕴,以及招引这种异熟果之结业。迦叶佛最后成道时,是在尼拘楼树下打坐用功,在那里灭除一切生死之根本。
「我今释迦文,坐于钵多树,如来十力尊,断灭诸结使,摧伏众魔怨,在众演大明」。十力为佛陀的十智力,十力尊即为佛陀的尊号。佛陀具有如下的十智力:
1.知觉处非处智力(处为道理之义,是知物的道理、非道理的智力)。
2.知三世业报智力(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
3.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禅定及八解脱三三昧的智力)。
4.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一切众生之根机优劣等智力)。
5.知种种解智力(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
6.知种种界智力(于世间众生种种境界不同而如实普知的智力)。
7.知一切至所道智力(知五戒十善之行至人间天上八正道之无漏法至涅盘等,各知其行因所至)。
8.知天眼无碍智力(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无障碍之智力)。
9.知宿命无漏智力(知众生宿命,又知无漏涅盘的智力)。
10.知永断习气智力(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的智力)。
诸结使均为烦恼的异名。魔本为麻罗之略。唐朝时才在麻下加一鬼字为魔,嗣后则以魔字当做麻罗之用,久而久之,已成为华语似的被广泛使用。麻罗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是害慧命,障碍他人的善事等意。佛经里常以第六天的天主为魔王,其眷属则为魔臣魔民。因为他化自在天(第六层天)有大神力,会留难修出世法之人之故,并不是甚么令人害怕的魔王。也许佛陀成道后,发见此天会障碍人的道心,会夺人的慧命,是修道者的怨敌,才有魔怨之称。魔虽有八魔、十魔等类,而如下之四种魔,才是最为普遍的被知用:
1.烦恼魔(贪等烦恼,能恼害身心故)。
2.五阴魔(色受想行识等五阴,能生种种苦恼,故名)。
3.死魔(死能断人的命根,故名)。
4.天魔(自在天能障害人的善事,故名)。
此中天魔为唯一的外来之魔,其它都是内在之魔。大明之明为智慧的别名。反之而无明,即为黑暗无智。会沦落为众生,就是由于无明而来。智慧既为光明,即能破灭诸闇,所谓佛日破诸暗,也就是能灭烦恼之冥闇。释尊说他最后禅坐在毕钵罗树的树下开悟,成为十种智力的佛陀。在那里灭除一切烦恼,摧灭降伏所有的魔怨,而在大众当中演说大智者的真理!
「七佛精进力,放光灭闇冥,各各坐诸树,于中成正觉」。精为精纯无恶杂,进为升进不懈怠,是勇猛的进修诸善法之意。精进为修道的根元,故三十七道品中,立此为四正勤之一,或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里面均立有其一支。精进者能得法益故,心常欢乐,反之而懈怠,则恶法覆心故,恒怀苦恼。又精进者,念念于中,恒常增长善法,没有减损,其极,则得最胜之处,是诸佛之道。精进力则为信力、精进力(勤力)、念力,定力、慧力等五力之一,是发生圣道之力用的一种。如根为能生善法,力则能破恶法,根不倾动,力能摧伏,故精进力是属于上位。不过这里所指的精进力,是过去七佛精进于佛道之力,也是在各各的树下用功精进后,所得而来的智慧之力,因之而能够发生功用,而放出智能光明,除灭无明的冥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