毘婆尸佛有子,名曰方膺。尸弃佛有子,名曰无量。毘舍婆佛有子,名曰妙觉。拘楼孙佛有子,名曰上胜。拘那含佛有子,名曰导师。迦叶佛有子,名曰集军。今我有子,名曰罗睺罗。
毘婆尸佛未出家前生有一子,名叫方膺。尸弃佛也同样的有一子,名叫无量。毘舍婆之一子,名叫妙觉。拘楼孙之一子,名叫上胜。拘那含佛之一子,名叫导师。迦叶佛之一子,名叫集军。现在的我,也有一子,名叫罗睺罗。
「毘婆尸佛有子,名曰方膺」。过去六佛均和释尊同样的在未出家前,曾经娶过妻,带过子。这表示吾人的自性本体更真心,绝不会因吾人的身心已沦入在凡夫当中,过着凡情的生活,就此一刀两断的已不存在。吾人的身心虽在任何环境过惯任何的生活,但自性本体的真心,依然存在,一点也不会有损,只是暂时不予显现耳。如能把握机会,向着真理迈进不懈的话,吾人的真心觉性,仍然会显现出来,也就是会因用功精进,彻底磨练之行,而能和一切诸佛同样的会有觉悟宇宙真理,成佛作祖的一天。如果释尊是童真入道、而成就正觉的话,很可能会减少了好多欲学佛道之人。因为佛陀的一切,均为众生的轨范,不论是在家或出家,不管是言论或行动,都是众生之依止所在,故如佛陀不带妻子而出家成道时,就有许多不敢一试之人,以为学佛成佛,必需童真入道,才有可能,你看佛陀不是一个好的例子么?好哉,佛陀不但是为了当时欲学佛道之人着想,也为了永久之计,也就是佛陀在未出家前曾经娶过妻,带过子一事,是一种方便示范。是欲使那些被尘染污之人,也有学佛成佛的机会。不论何人,一旦用功之后,如能抗制一切,如不再被俗情所染的话,就会有成佛证道的可能!这实在是值得重视的一件事!因为凡夫总是只看眼前之事,事情一旦经久了。就会以为是传说,不然就是以为在讲神话,自己不能的事。目前又不碰到,就一概否认,或怀疑事情之真实性。佛陀知此,故设方便,以为永久之计,免得末法时代的众生,不敢冒试,以为曾经带过妻子之人,凭甚么资格学道成佛?佛陀未出家前有子一事,虽然其它还有好多的理由,但是真正的重点,尽在于此!
「尸弃佛有子,名无量」。不但是毘婆尸佛有子而已,就是尸弃佛在未出家前,也曾经娶过妻,带过子。也和毘婆尸佛一样,唯有一子,其子之名叫做无量。每位佛陀都有子,而且都只有一子,也是有相当的理由的。原来以一般人的观念来说,都是急需有子,以便有人能继其后,倘若无子,则已断其后嗣,是大为不当!尤其是不留个一子或女儿,就去出家的话,其双亲之痛,实在是难以形容!如果有子后才去出家,有时双亲还会因有哲嗣可继其后,而不会致于绝望,还会觉得可慰。有人以为这或者是对,不过如释尊虽留有一子才去出家,但是后来连那唯一的独生子也令他出家去,使净饭父王与耶输陀罗(释尊未出家前之妻室)痛苦难堪,这事情不是比没有留子还要令人苦痛了么?然而要知道!释尊这么做,是他成道后之事。一旦成道的人,即比常人还会爱护一切,视一切众生如自己的子女。一切众生既如自己的子女那样的爱护,焉有自己的骨肉不会爱护?所谓爱护悲愍,莫过于使他解脱。因为一旦解脱,即不会一再的在有相对的苦乐当中旋转不休。如果不然,只使他一时之快感,而随后依然免不了痛苦,这种世乐之乐,是无常迁易,随时都有相反的感受,故不是令人会得到真正的快乐。佛陀虽然使他的父王与妻室,一时觉得痛苦难堪似的把他们的独嗣也度去出家,但是他们的痛苦乃短暂的而已,不久就使他俩都得法喜充满,所以说,佛陀成道后之令子出家,并不是使人难堪,而是慈愍之心之所发扬!
「毘舍婆佛有子,名曰妙觉。拘楼孙佛有子,名曰上胜。拘那含佛有子,名曰导师。迦叶佛有子,名曰集军」。以上所举的每位佛陀在未出家前所生的儿子,都同样的唯有一子,只有各位佛陀之子之名字不同耳。佛陀留子的意义如上述,均为欲尽在俗时应有的义务。其用意是相当的正确。因为唯有这样做,才能博得大家的首肯。惟这里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问题:如过去的高僧大德,以及现代的出家人当中,并不都有结过婚,并不都是留子后才去学道,这岂不是和佛陀所提的留子后出家之道大勃其道了么?大家要知道!在佛教史传里,处处也有童贞出家学道的记载。在无量的众生当中,定有算不尽的机类之人。有人志愿这、有人志愿那,依各人的业力不同,而造出不同的心念。佛陀看透这一点,所以不但不加以阻止人家的志愿,还而会奖励其志愿,使他的心念依之而发扬广大,以便导引正道,令其皈入涅盘大海!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所谓善巧方便,都是欲导众生脱离苦海的一种方法,故佛陀视人而施,依人而教。自然的在佛教史传里,吾人可以看到童贞入道而证道的一类。这!不唯不违背佛意,还而是佛陀度化众生的真意所在。要知道,佛陀是开教者,开教者即需由头至尾,一举一动,均为众生范,绝对不会作出有点「悔之晚矣」的事情来。至于其它人,即需依照佛陀所开的法门,依各人所兴趣之道入门,自会达到解脱的目的。佛陀既开觉悟之教,即无论如何,总不会入于岐途,佛陀定会引你至于正道!佛陀自身是不想留个话柄给人,故曾经留子后出家,而教化众生时,所渡的群生里,早已包括那些童男童女。嗣后的佛教,仍然依样葫芦,一直相沿至今,故没有留后的出家人,也是依照佛陀的教训,并不能说他为违勃佛教。也许打从有了一念之善起,就应把它把握,令其不失,要使此念发扬广大,不然的话,机会不一定会有再来的一天!如有人想有了后嗣之后去出家,可是一旦结婚后,他的一念之善,不知飞到那里去了?也许以为年纪轻轻的,想学甚么道?时间有的是!并不知道有句「孤坟尽是少年人」的名训!
「今我有子,名曰罗睺罗」。释尊说他也和上面几位佛陀一样,在俗时曾经生个孩子,名叫罗睺罗,然后才去出家学道的。罗睺罗译为覆障,出家后为密行第一的尊者,也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释尊阐述过上面几位佛陀降生在世。在未出家前,均曾履行过人生应尽的义务,也就是结婚生子,是佛陀欲表明他的立场。因为他的结婚生子,是有其前例,不唯是前例,就是过去六佛们,均采同一步调,同一方式?并不是释尊自己要自圆其说!
佛时颂曰:
方膺无量子,妙觉及上胜,导师集军等,罗睺罗第七。
此诸豪贵子,绍继诸佛种。爱法好施惠,于圣法无畏。
佛陀这时以偈颂说:
方膺、无量、妙觉、上胜、导师、集军等,均为过去六佛的独子,罗睺罗为第七佛──释迦我未出家前的独子。这些豪贵的佛陀的嫡子,均能绍继佛陀大法之种子。他们爱好佛法,喜欢布施佛法与人,将真理惠于他人,有着自在无畏的精神。
「方膺」为过去七佛的第一位佛陀──毘婆尸佛未出家前,为了安慰父母,为了尽人之子之义务,而结婚所生的唯一嫡子,是遵循俗例,以表「人成,方有佛成」的道理。也就是说,欲成佛,必须先完成为人的人格。如连人都当不起,那能成佛的道理?佛陀觉悟之道,虽然是超出世间之法,可是所谓正觉,是不能离开世间之觉的。如「离世求正觉」的话,那就是「犹如觅兔角」的了!在佛经里,处处虽均谈论到深妙的真理,但是这是佛陀成道后的心境的表露,如欲达到这种境地,则另有其教法在,是由浅入深,自近至远,并不是叫人一口气完成佛道。因此,吾人如欲完成佛道,须从卑近的人道开始。由于人格的完满,才能谈到佛陀之道!佛陀自身就是一个模范,就是一个实验台!过去诸佛既这样做,释尊也就这样做!
名叫「无量」的佛「子」。是第二位佛陀──尸弃佛的嫡子。「妙觉」为第三位佛陀──毘舍婆佛的嫡子。「上胜」为第四位佛陀--拘楼孙佛的嫡子。「导师」为第五位佛陀──拘那含佛的嫡子。「集军」为第六位佛陀--迦叶佛的嫡子。至于「罗睺罗」,乃是排行「第七」,是第七位佛陀──释迦佛的嫡子。由此可知,佛佛道同,连佛子也都尽同,都是唯一无二!
「此诸豪贵子」。豪贵子为豪门出身的高贵的子弟,也就是出生在权贵的家庭里之人。如毘婆、尸弃、毘舍婆、释迦牟尼等佛。既出身于剎帝利(王族),他们之子当然也是属于权贵的皇族所出。其它如拘楼孙、拘那含、迦叶等佛,即降生在婆罗门的家庭里,是四姓的上位种姓,他们的孩子当然也是婆罗门种,可立享世人的尊敬。因此,过去七佛在俗时所生之子,均为是豪门出身的贵公子。不但如此。他们是很幸运的出生为佛的独子!如单指豪门出身的贵公子,即天下间,满满皆有,但是出生为佛之子,那是难中之难,是稀有中的稀有!尤其是他们不因为是佛子而过于娇傲,即使有之,也是在年幼无知之时,一旦到了知道世事之年龄时,就会比别人还要认真的追求真理。此之所以最为豪贵子弟之原因!他们每位都是善能「绍继诸佛种」的人!绍继佛种为善能续法,使佛法真理能够连绵不绝,永恒的留传于人间之意。诸位佛陀的独子,后来均随佛陀去出家。均能善继诸佛的法脉,使佛法不致于中断失传,是佛陀真理的接棒者!
「爱法好施惠」。诸位佛子出家后,经过一段时间,均能堪称为是密行第一之人,都是爱法如命,都是默默而修,都是善能守持身口意三业。也能将所得的道理施与他人,他人有困难时,即义不容辞的为人效劳。对于真理未能了解的,即为之解答,去解除人家的困扰。都是负起佛陀与众生的桥梁大任!
「于圣法无畏」。圣法即佛法。佛陀所说之法,是契于正理,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依之而能超出三界六道轮回,得大涅盘,而成为超出世间的圣人,故佛陀所阐述之法,叫做圣法。无畏为无所畏,如佛陀在大众中说法,有泰然无畏之德一样,诸位佛子已达到弘扬佛法无所畏忌的境地。也许他们的功行都已到家,都已善继佛种,绍隆佛法,故有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