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是笔者打算写的J2se部分的最后一篇了,这篇结束之后,再写J2ee部分,不知道是否还合适写在这个版块?大家可以给点意见,谢谢大家对小弟这么鼓励一路写完前六篇
Java杂谈的J2se部分。最后这篇打算谈一谈
Java中的RMI机制和JVM沙箱
安全框架。
1. Java中的RMI机制
RMI的全称是远程方法调用,相信不少朋友都听说过,基本的思路可以用一个经典比方来解释:A计算机想要计算一个两个数的加法,但A自己做不了,于是叫另外一台计算机B帮忙,B有计算加法的功能,A调用它就像调用这个功能是自己的一样方便。这个就叫做远程方法调用了。
远程方法调用是EJB实现的支柱,建立分布式应用的核心思想。这个很好理解,再拿上面的计算加法例子,A只知道去call计算机B的方法,自己并没有B的那些功能,所以A计算机端就无法看到B执行这段功能的过程和代码,因为看都看不到,所以既没有机会窃取也没有机会去改动方法代码。EJB正式基于这样的思想来完成它的任务的。当简单的加法变成复杂的数据库操作和电子商务交易应用的时候,这样的安全性和分布式应用的便利性就表现出来优势了。
好了,回到细节上,要如何实现远程方法调用呢?我希望大家学习任何技术的时候可以试着依赖自己的下意识判断,只要你的想法是合理健壮的,那么很可能实际上它就是这么做的,毕竟真理都蕴藏在平凡的生活细节中。这样只要带着一些薄弱的Java基础来思考RMI,其实也可以想出个大概来。
a) 需要有一个服务器角色,它拥有真正的功能代码方法。例如B,它提供加法服务b) 如果想远程使用B的功能,需要知道B的IP地址c) 如果想远程使用B的功能,还需要知道B中那个特定服务的名字
我们很自然可以想到这些,虽然不完善,但已经很接近正确的做法了。实际上RMI要得以实现还得意于Java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Java反射机制。我们需要知道服务的名字,但又必须隐藏实现的代码,如何去做呢?答案就是:接口!
举个例子:public interface Person(){ public void sayHello();}
Public class PersonImplA implements Person{ public PersonImplA(){}
public void sayHello(){ System.out.println(“Hello!”);} }
Public class PersonImplB implements Person{ public PersonImplB(){}
public void sayHello(){ System.out.println(“Nice to meet you!”);} }
客户端:Person p = Naming.lookup(“PersonService”);p.sayHello();
就这几段代码就包含了几乎所有的实现技术,大家相信么?客户端请求一个say hello服务,服务器运行时接到这个请求,利用Java反射机制的Class.newInstance()返回一个对象,但客户端不知道服务器返回的是 ImplA还是ImplB,它接受用的参数签名是Person,它知道实现了Person接口的对象一定有sayHello()方法,这就意味着客户端并不知道服务器真正如何去实现的,但它通过了解Person接口明确了它要用的服务方法名字叫做sayHello()。
如此类推,服务器只需要暴露自己的接口出来供客户端,所有客户端就可以自己选择需要的服务。这就像餐馆只要拿出自己的菜单出来让客户选择,就可以在后台厨房一道道的按需做出来,它怎么做的通常是不让客户知道的!(祖传菜谱吧,^_^)
最后一点是我调用lookup,查找一个叫PersonService名字的对象,服务器只要看到这个名字,在自己的目录(相当于电话簿)中找到对应的对象名字提供服务就可以了,这个目录就叫做JNDI (Java命名与目录接口),相信大家也听过的。
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自己做个RMI的应用,很多前辈的博客中有简单的例子。提示一下利用Jdk的bin目录中rmi.exe和 rmiregistry.exe两个命令就可以自己建起一个服务器,提供远程服务。因为例子很容易找,我就不自己举例子了!
2. JVM沙箱&框架
RMI罗唆得太多了,实在是尽力想把它说清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最后的最后,给大家简单讲一下JVM框架,我们叫做Java沙箱。Java沙箱的基本组件如下:a) 类装载器结构b) class文件检验器c) 内置于Java虚拟机的安全特性d) 安全管理器及Java API
其中类装载器在3个方面对Java沙箱起作用:a. 它防止恶意代码去干涉善意的代码b. 它守护了被信任的类库边界c. 它将代码归入保护域,确定了代码可以进行哪些操作
虚拟机为不同的类加载器载入的类提供不同的命名空间,命名空间由一系列唯一的名称组成,每一个被装载的类将有一个名字,这个命名空间是由Java虚拟机为每一个类装载器维护的,它们互相之间甚至不可见。
我们常说的包(package)是在Java虚拟机第2版的规范第一次出现,正确定义是由同一个类装载器装载的、属于同一个包、多个类型的集合。类装载器采用的机制是双亲委派模式。具体的加载器框架我在Java杂谈(一)中已经解释过了,当时说最外层的加载器是AppClassLoader,其实算上网络层的话AppClassLoader也可以作为parent,还有更外层的加载器URLClassLoader.为了防止恶意攻击由URL加载进来的类文件我们当然需要分不同的访问命名空间,并且制定最安全的加载次序,简单来说就是两点:
a. 从最内层JVM自带类加载器开始加载,外层恶意同名类得不到先加载而无法使用b. 由于严格通过包来区分了访问域,外层恶意的类通过内置代码也无法获得权限访问到内层类,破坏代码就自然无法生效。
附:关于Java的平台无关性,有一个例子可以很明显的说明这个特性:一般来说,C或C++中的int占位宽度是根据目标平台的字长来决定的,这就意味着针对不同的平台编译同一个C++程序在运行时会有不同的行为。然而对于 Java中的int都是32位的二进制补码标识的有符号整数,而float都是遵守IEEE 754浮点标准的32位浮点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