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人生

好好工作,好好生活

BlogJava 首页 新随笔 联系 聚合 管理
  147 Posts :: 0 Stories :: 250 Comments :: 0 Trackbacks

小时候听说洋鬼子来中国做生意会水土不服,因为他们不懂什么叫做“关系”。现在看到不少国人,居然学习着SNS,看来关于“关系”,鬼子不但已经懂,还开始让我们反过来去学。

一开始我以为“关系”是1.0,而SNS是2.0,很是敬佩,学了半天一度六度,发现SNS其实很肤浅,完全不如“关系”这种1.0的东西。

“关系”很简单,完全东方式,只可意会无法言传。一定要“定义”它的话,勉强可以说:

所谓关系,就是围绕某种利益目的而搭建的价值传递载体。

最多通过六个人,我可以认识拉登,也许,不过绝对是空话。相反,如果我能够提供百万个活体炸弹,拉登应该马上会来找我。这就是“关系”比SNS理论强的地方。

依稀记得,当年城里只要有了一张二十吨鸡爪的批文,这个信息传递到我这个不做批文的圈外人手里时,让我以为城里有了千万吨的鸡爪进口许可。每个人都说他有这个批文,都在找买家。在这个传递过程中,信息是不完整和不对称的,可能中间有人要了其中的10吨,想找另外一个买家来合作。所以,有人说他有5吨,有人说他有15吨。如果我把总量加起来,去兜售千万吨鸡爪的批文,到头来,会发现只剩下5吨的额度。传递链条中的每个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增量价值,都不可能直接把源头供出。我不知道SNS理论,如何定义这中间的变量。

当我曾经在云南看到很多某主席,某参谋长的纸条时,刚出校门的我很兴奋,觉得自己离中央真近。不过很快就发现,那些拿着纸条的人,其实很多也都没有和那个签名有过任何接触以及任何信息传递,他们也知道不可能,而且一般做完事情就结束掉,以后提都不提。

在国内,对于那些营造商业圈的SNS模式,我没有办法看好,因为缺乏明确的“某种利益目的”。至于做男女交友的,可以看好,因为利益目的很明晰,是性交网。按照这个推理,做商业应用的SNS,只能垂直,比如批文网,证监会网,煤矿网,运营商网等等。这种推论,只有在“关系”这个1.0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完成。

SNS错误的地方,是犯了西方文明的老毛病,关注人本体,总是说节点。节点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利益目的。比如笨狸这个本体一点用处都没有,只有当笨狸被任命为局长的时候,参与到利益目的中去了,才能进入“关系”,当笨狸退休或者被双规,那么一般来说,就在这个“关系”中消失,特例就不讨论了。

SNS是一个个节点和一条条线,所以编织成所谓的社会关系网络,这种僵硬呆板的理论实在不值得研究。而“关系”是动态的一个个圈,有了某个利益目的中心,就泛一个美丽而秘密的小涟漪,涟漪消失之后,一切都没有痕迹。

a通过b找到了c办成了一个事情,不证明c就是a的二度关系,没有关系。只有a-b,b-c这两个小涟漪浮动了一下。

“关系”是模糊数学,混沌理论范畴的,也是实用的。巩固原有关系也好,拓展交际圈也好,主要在于“围绕某种利益目的”,然后忽略掉分享增值价值的所有环节吧。找到利益维系的中心,比找到认识的人更为重要。所以结论是:每个人都是共同利益之下的一度好友。



cplwj 发表于2005-09-01 10:23 AM  IP: 219.82.107.*
从”六度交友”理论想到的

从今年春天开始的对Web2.0的叫嚣, 从Web2.0引发的对网络SNS交友网络的狂热, 我们想到了很多. 现在到了该坐下来冷静思考的时候了.

一, 老生常谈的”六度理论”更多的是个数学理论

关于”六度理论”, 最近在互联网上多有描述, 这里不再赘述. 本人认为, “六度理论”与其说是一个社会学理论或心理学理论, 还不如把它归类为一个以数学理论为主而略具社会学或心理学特征的理论. 说它更多的具有的是数学理论的特性, 因为根据“六度分隔法”(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事实上可以将世界上的所有人联系起来。事实上,如果网络中的每个人都能新结识100个朋友,那么他们每人将拥有100万个“三度朋友”;如果再增加“两度”的话,整个个人关系网络的人数将超过全球人口。难怪乎, 有人说, 我们可以通过”六度理论””结识”克林顿和比尔盖茨.

二. “弱联系”在SNS交友网络和现实生活中的区别.

“六度理论”中极力推崇的”弱联系”或称”弱连接”在人类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我初次接触这一说法的时候曾经兴奋过一阵子, 认为SNS网络似乎真的在为我们提供一个快速便捷的社交平台. 后来一细想, 网络社交平台上的”弱连接”在互联网低成本高效率的背后无法真正达到”弱连接”本来应该具有的作用. 让我们回到现实社会,想一想这个弱连接是如何发挥作用. 比如我找到一个一度的朋友帮忙要解决某个问题, 一度朋友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乎他便打电话给他的二度朋友, 二度朋友可能再向三度朋友传递, 结果问题在三度朋友手上给解决了. 其实我跟这个”三度”完全是有一种微弱的关系维系着的. 但是由于这种”微弱关系”有了一层接一层的”打电话”的”加固”, 使得现实生活中的我们频频受惠于这”微弱关系”. 但请记住, 现实生活中的加固”微弱关系”的”打电话”的过程, 其实其成本是很高的. 这就是中国人通常所说的”人情债”, 这个成本是无法以金钱计算的.

让我们再回到SNS网络里提到的”微弱关系”, 这个微弱关系似乎可以通过互联网的低成本优势得以”加固”, 但是实际上这种通过”搜索”朋友圈里的联系人的看似低成本的方法, 它根本无法实现现实生活中的加固微弱关系的作用, 它反而成了对朋友的骚扰. 所以任何想”低成本”的加固”微弱关系”的尝试最终将是徒劳的.

三. 六度关系中传递的什么?

六度理论中宣称我们可以通过”朋友的朋友”认识可靠的朋友. 这个理论听起来似乎没错. 20 世纪60年代,耶鲁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Stanley Milgram)就设计了一个连锁信件实验。他将一套连锁信件随机发送给居住在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的160个人,信中放了一个波士顿股票经纪人的名字,信中要求每个收信人将这套信寄给自己认为是比较接近那个股票经纪人的朋友。朋友收信后照此办理。最终,大部分信在经过五、六个步骤后都抵达了该股票经纪人。六度理论(也叫“六度空间””六度分割”)的概念由此而来。这个故事很多六度的爱好者都知道,并奉为圣经。但是我请大家注意这个故事和我们现在流行的SNS网站的理念的重要区别。在这个故事里面,信到达了波士顿股票经纪人手里面没错,但是请注意整个过程中,每个人的朋友关系都没有发生改变。这个故事里面传递的信息,而我们现在看到的SNS网站希望在用户之间传递的是什么呢?是联系方式是朋友关系。但这个试验中传递的实际上是信息而已,而不是朋友关系。这也就是我们通过六度理论可以把”信息”传递给克林顿, 而无法打电话给老克一起共进早餐的原因.通过”六度”是无法传递”友情”的. 友谊和友情是有限的人群在亲密和共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真正的社交网络狭小而封闭:它是一个由栏杆围起的社区,而不是一个向地平线延伸的大都市。

四. 150人原则

上面提到的有限的人群的基础上的朋友感情, 实际上是个很狭小的空间. 这就是和六度理论一起经常提起的”150人原则”,这个原则说从人的精力来看,很难管理超过150人的关系. 而我们从小学开始成为一个社会人开始, 大都经历小学, 初中,高中和大学, 然后进入社会从事各类工作. 这么一个过程, 一个人能结识的比较”一度”的朋友也就150个人.当然这个数字随个人的性格而有差异.

五. 对”150人”关系管理的缺失

我们都承认我们有这”150人”的一度关系的存在.但是现实的现状是, 我们没有一个人把这个150人的一度关系管理好. 以一个刚刚走入工作岗位的人为例, 我们经历了各个学习阶段, 试问自己, 我们还有几个人还知道几个小学同学的联系方式? 几个初中同学的联系方式? 几个高中同学的联系方式? 再过五六年, 还有几个人还能随时联系得上大学的同学? 这里有必要提醒大家, 同学友谊是世间最纯洁的友谊之一, 它不带有任何功利的因素. 其实我们的同学, 以及以后认识的同事朋友分布在各行各业, 密切的维护这些关系对我们的事业和生活都已足够. 而在SNS叫嚣下的中国, 似乎只有二度三度甚至五度六度的朋友才是事业成功的基石. 我们在此是大错了. 新近的 www.LL51.com ”联络无忧”通讯录倒是为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是一个简单的通讯录工具, 是个互动的工具, 我们不妨可以冠之以”AddressBook2.0”, 这是一个维护”150人”一度朋友的工具. 每个人的联系方式有很多, 你在充分消除你对”隐私”的忧虑之后, 你只要留给你的一度朋友一个或多个能够随时找到你的联系方式, 如现在经常使用邮址, 如手机号码, 如QQ, 如MSN等等, 这样我们就不会间断和朋友的联系了!

罗里罗嗦写多了. 不妨让我们从叫嚣一阵子了的”六度理论”中走出来, 回到现实中去. 社交网络让我们一下子拥有几千个几万个几十万个“朋友”短时间内还感觉挺有趣的,但这种快乐最终将逐渐消失。更重要的是, 让我们管好眼前的朋友, 不要让培养多年的同学友情, 同事友情在岁月无情的涤荡中消失在我们的视野.

lucy@linkist 发表于2005-09-01 10:40 AM  IP: 218.1.194.*
呵呵,果然是刚出校门不久的社会人 :) 如果你将来走的是从政之路,那么这篇文章非常有道理,SNS对政客确实也没什么用。如果不小心走了国际化的商业之路,我是不太相信你过10年还象今天这么想。
“a通过b找到了c办成了一个事情,不证明c就是a的二度关系,没有关系。只有a-b,b-c这两个小涟漪浮动了一下。”
是不是二度关系并不重要,SNS的精髓也不在于确定a和c之间到底应该是几度。没有SNS,a为了找到c,只能一个个电话去询问所有的朋友,最后也许碰巧发现c能办事;而有了SNS,a一下就可以找到c了。至于c帮不帮,那是互联网外的事情了。
前两天有个朋友拜托我找人帮他递个简历给Cisco(听说Cisco对无介绍人的简历几乎不看,也从来不委托猎头招聘),没有SNS的话,也许花一年都找不到引荐人…… 你认为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很快地寻找到介绍人呢?


原文:http://blog.donews.com/banly/archive/2005/09/01/535403.aspx


posted on 2006-09-03 23:42 hopeshared 阅读(1002) 评论(0)  编辑  收藏 所属分类: Social Network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