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ljava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千多年前韩愈在《师说》里讲的这句话,几乎成了教师职业的定义,直到今天,我们很多中小学老师仍然常常以“传道授业解惑”者自居,却不知韩老先生说的“传道授业解惑”,本不是指的中小学老师。

     韩愈在《师说》中说得很清楚:“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那些小孩子的老师,是教孩子读书,掌握句读的,并不是我所谓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的人)古代所谓的“童子”,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未成年人,也就是中小学生。这些孩子的老师的工作,在韩愈眼里,是谈不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可见,今天中小学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者自居,并不符合韩老先生的本意。
     韩愈的这种态度说明了什么呢?我想,这一方面说明了韩愈对基础教育的轻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的清醒。我国古代的教育,基本上是成人教育,孔子的学生好像没有未成年人,都是大老爷们。所以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都是成人教育思想,那时的教育家们,对于儿童心理和儿童的成长规律,比较生疏,也不屑于研究,这应该说是一个缺点。这也提醒我们,在继承古代教育思想的时候,要注意有所分析、改造和取舍,不能盲目传承。

     今天的中小学教师,张口就说什么“传道授业解惑”,这是比较盲目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韩愈的这种态度自有一定的合理性。他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期望值不算高,相较于今日每天高喊“人文主义”的教育者们,我觉得韩愈的头脑没有发热,他并不指望孩子小小年纪就能入“道”。韩愈的要求或许低了点,基础教育确有影响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作用,但是,把“立人”的千钧重担都放在或主要放在中小学教师的身上,显然缺乏合理性。

    不过,传道授业解惑这种提法,用于今日,毛病还是很大的。传,授,解,分明是一副教师中心,居高临下的姿态,抹杀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有明显的灌输色彩。这种教育姿态,无论在成人教育、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中,都是落后的。

    要“解惑”当然必须学习,但学习不等于必须“从师”,“从师”而学只是学习的一部分,或者一小部分。离开学习就没有老师,离开老师却有学习。“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等于宣布学生不可能超过老师,也就等于否定了革新和创造,剩下的只有继承。这是一种将人际关系凌驾于智慧之上的思维方式,是学习领域中的“人治”。它当然会抑制智慧的发展。这是一种封闭的思维方式,它只有单向的传递,没有双向的交流。它当然会抑制科学的进步。西方的哲人却另有一种思维方式:“我爱老师,但更爱真理!”这是一种真理高于人际关系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开放的、双向的思维方式。它推动了西方智慧的发展,科学的进步。
    往事越千年。在我们的学校里,绝大部分老师至今还姓“韩”,学生还是在等着老师来“解惑”,甚至连他们的“惑”都是老师提出的,只是一种“解惑表演。”(考试不就是这样吗)我见到有的博士生,一接触到和导师不同的见解,立刻噤若寒蝉,一副“若为尊师故,真理亦可抛”的架式。你看这人际关系有多么厉害!要想鼓励创新,只好对“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的思维方式进行改革,没有办法。
转载至:http://hnpx.cersp.com/article/browse/102634.jspx

posted on 2013-03-25 13:10 何云隆 阅读(216) 评论(0)  编辑  收藏 所属分类: 哲理故事与管理之道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