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贴地址:http://spaces.msn.com/zbw25/
互联网投资的热潮已经过去了,由盛转衰的速度之快,实在令人心寒。其间言论众多,心态复杂,以至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定论,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没有人知道今后的发展方向,唯一的区别,就是有的人乐观些,有的人悲观些。
分析过去,理解过去,才有可能对将来的发展方向做出一个有价值的展望,本文希望能够通过对于互联网投资行为的分析、疏理,在总结以往投资行为、投资心态的基础上,探讨今后的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方向。
一、基本观点以及来源
1、 “反身性原理”“市场总是有偏向的”
亨利:20世纪最为成功的金融投资家,但是在《金融炼金术》一书中,笔者认为最有价值的,倒不是他本人的具体的一次一次的操作,而是在于他所提出的“反身性原理”。
将这一原理套用在现在互联网投资市场,得出的结论是:美国的纳斯达克的涨落,与美国互联网产业的实际情况是有区别的。纳斯达克的涨落与中国互联网市场的实际情况,关系就更小。那些看了NASDAQ指数就来评论中国互联网产业的评论家,看问题,只怕是简单了些。
2、张 宾《20世纪基金泡沫回顾》—“新的泡沫会在新的概念包装下粉墨登场”
历史往往惊人的相似,这句话不知被人使用了多少次,但是它总是能够被再一次的使用,而且能够一而再、再而三的正确,这就显得有点耐人寻味了。
3、《混沌经济学》及M.Wordlop 《复杂》—“从系统的角度分析问题”
在《复杂》这本书中,我们能够了解的是,经济领域肯定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看了这几本书之后,笔者得到了两个结论:首先,分析复杂系统,必须将其作为整体来看待,不能只顾一点,不及其他。其次,越是分析复杂的系统,数学工具就越是力不从心,宏观分析、全局把握以及经验的累积越来越重要。
二、基本分析
1、投资人、企业与用户的关系
我们可以首先区分出这样几种力量:投资人、互联网企业与用户。投资人与创业者的关系,可以说是我们这篇文章需要分析的重点,笔者将在第三节详细论述。至于互联网用户的作用,既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也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为什么会有这样自相矛盾的说法?说他们无关紧要,是因为在大多数时候,并不是用户左右了市场的方向,而是市场的冷热决定了用户的取舍。而说他们是决定性的,是因为在关键的时候,用户的实际情况是市场热度的试金石,任何泡沫之所以会最终破灭,用户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市场与理论的关系
还有一些间接的力量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首先是评论与理论的力量,这样的力量一直以来既是市场现象的解释者,又是市场发展的推动者。经常起作用的是评论,但是力量相对来说还不是很大,更有力量的是新的理论,这样的理论往往会强有力的改变市场的观念,以及人们对市场的看法。既可以称之为更有力,也可以称之为更危险的力量。我们可以在美国经济发展的这几年看到这样的现象,首先是经济的长时间的持续繁荣,逐渐的开始有了一个新的名词来称呼这样的时期:“新经济”,以与传统的经济周期及经济调控所描述的状态相区别。随后,人们发现,过去几年推动美国经济的首要因素之一是产业结构的迅速转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信息业的快速增长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电子商务发展。人们相信,新的电子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开掘正在改变以物质资源投入为主要支撑的"旧"的经济增长模式;新经济其实应当叫做“信息经济”或者干脆直接叫做“网络经济”。再进一步的说法就更表象化,直接称为“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只要一个网络公司能够吸引注意力,就能上市发行股票,获得巨大的收益。最后,这样的经济成了疯狂的“泡沫经济”。在这样的过程中,理论总结对于市场的刺激力量是可怕的。
3、市场与技术的关系
对于互联网市场来说,技术对市场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但是以往人们只看到了,技术通过企业给社会带来了财富,进而对市场造成的影响。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市场对技术的相信或者说迷信程度,决定了市场中某种技术的实际价格。在一个技术信任周期(指人们对技术的信任程度的变化周期)内,一般有这样一个变化过程:首先是漠不关心,然后是逐渐受到注意,然后人们开始相信这项技术能够带来大量的财富,然后人们开始愿意投资预计回收期越来越长的技术项目,然后出现了第一次反省,人们开始怀疑该技术或者说这类公司的盈利能力,很多公司就开始保证越来越短的投资回收期,但事实上,投资回收期不可能通过保证来缩短,于是,在最后的疯狂之后,投资人开始要求看到回报,而且越来越急,直到丧失所有的耐心,收回投资。最后,人们对于技术的信任程度也大大降低,泡沫破灭!
4、投资者分类
再进一步的分析,则投资者也是可以进行分类的,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划分,一是从时间的角度,二是从层次的角度。从时间的角度又可以分两个方面,一是投资同一个企业的先后时间,可以分为种子投资,孵化式投资,IPO投资和股票投资。二是投资整个互联网产业的先后时间,可以分为:试验者,成功者,暴富者,跟风者和失败者。前一种划分只有因为投资者财力的大小不同,而后一种划分,则人们往往都会说:“都是那些跟风者把事情搞糟了。”前一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个老牌风险投资公司对市场的评价,大概意思是:“都是那些后来的风险投资公司,盲目投资,坏了风险投资的规矩,导致市场成为泡沫。”但是,有一点他没有考虑到,如果没有后来的那么多跟风者,前面的人也不可能那么成功,正因为市场受到“神话”的激励,流入了大量资金,才能使早期风险投资的人通过IPO得到高额回报。也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早期的风险投资者,为了能够吸引后来的“接棒者”而夸大自己的成功,才引来了更多的资金与更加头脑发热的投资者。
从层次的角度,我们可以将投资者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人数最多的大众投资者,他们对市场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市场评论,股评家,媒体,杂志等等,他们对于市场基本上没有自己的见解,因此他们之间观点的差异,主要取决于他们更多的受到哪一种舆论、媒体的影响。第二类就是影响他们的人,股评家、理论家、各类基金、政策制定者,他们不断的对市场进行着评价,不断的发表着自己的意见,他们的有的悲观,有的乐观,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影响市场,但是他们的总体的偏向,引导着市场的发展。第三类是人数最少的,可以称之为高手,因为他们相信市场没有不变的规律,任何事情都必须随机应变,因此他们很少作出公开的评论,对市场的影响不是通过言论,而是通过行动来体现。但是总的来说,他们无法左右市场的趋势,因此,在这样一个投资者金字塔中,市场实际上是受金字塔的中层所左右的。
三、互联网投资各阶段
1、偶然事件及其必然性,点子阶段
技术在不断的进步,带给世界的是不断方便的生活,从这一点来说,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是必然的。但是没有人能够未卜先知,最早的对互联网企业的投资,都是偶然事件,甚至是一种赌博。风险投资的名字,十分恰当。但是,他们成功了,而且成功得激动人心。人们因此而忘记了与他们同时开始创业的更多的失败者,只记住了最闪光的几个名字。“据说”那时候,只要有好的点子,甚至只要一两页纸的说明,就有可能拿到风险投资。那是一个“黄金时代”。
2、理论的进化,PageView与注册用户数阶段
市场上出现了这样一种令人难以理解的现象,评论与理论必须能够跟上,前面已经提到过,从“新经济”到“知识经济”,然后到“网络经济”,然后是“注意力经济”的变化。最初的几个成功的公司,在没有市盈率的情况下,获得了市场的追捧,而这样的事实用以往的理论无法解释,于是就出现了“市梦”“信心指数”这样的指标。
投资人开始关注的不再是互联网企业的实际利润,因为都没有。他们开始关心网站的访问量(PageView),注册用户数,这样的关注,毕竟还是有一定的效果,访问量不高的网站,被首先挤出了“黄金时代”。也可以说,为了获取投资,网站开始注重自己的访问量,或者走正道,吸引注意力,或者走邪道,伪造访问量。
3、走向现实,商业计划书与管理团队阶段
投资人越来越多,要求投资的网站也越来越多,对于风险投资公司来说,从众多项目中,筛选出值得投资的项目,成为一件繁重,而且没有把握的工作。于是风险投资公司开始要求内容丰富,言之有据的商业计划书。写出一份好的商业计划书,成为创业者们努力的方向,在这个阶段,没有人被挤出“黄金时代”,因为商业计划书总可以一遍一遍的修改重写,直到成为天衣无缝的商业计划书。
于是风险投资人越来越谨慎,他们开始选择好的管理团队,同样的计划,不同的人能实现出不同的效果,这样的出发点极其正确,但是逐渐走上了极端,最终演变成了“非美国名校MBA毕业生的计划书不看”。好像“美国”、“名校”、“MBA”就能保证企业的管理水平。但事实上,绝大多数互联网创业者没有搞过实际的管理,或者说在拿到风险投资之前,从来没有管过那么多人,那么多钱。当然,这样的筛选还是有效果的,毕竟国内目前的不少著名网站,创始人的资历还是很拿得出手的。至于实际的管理效果,那就不知道了。
4、急切的心情,赢利模式阶段
风险投资者开始有些警觉了“只怕会是泡沫吧!”美国那边也传来一些不好的消息,XX网站居然也倒闭了,国内的几大门户网站在NASDAQ颜面扫地了,NASDAQ本身也是大幅震荡,一些悲观的经济学也发话了,但是与此同时,好消息也不少,B2B正是热门的时候,YAHOO也开始赢利了。全球包括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也在持续高速增长。正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时候,风险投资商们更加“谨慎” 了。他们开始要求在商业计划书中有明确的赢利模式。但是,商业计划书中的“赢利模式”,不过是包装得更好的假设与猜想罢了。为了能拿到投资,商业计划书中的赢利预期时间可以越写越短,盈利数额可以越写越大,所有的市场调查都可以不做,但是口气一定要坚定。这就是风险投资商们看到的“赢利模式”。
5、现状,蜜月结束
互联网创业者与风险投资者的蜜月已经结束了,从互相需要、互相欣赏、共同成长到互相猜疑,互相欺骗,互不信任。投资公司不断在怀疑创业报告的真实性,而创业公司的心态就是圈钱,同时在感叹:现在圈钱越来越难了。钱似乎还是有的,但是要想拿到,是没什么希望了。
四、对今后发展方向的探讨
市场是复杂的,预测将来的发展非常困难,笔者在这里冒昧提出一些看法,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1、软着陆与硬着陆
目前的互联网经济可以说已经进入了一个低谷,无论是美国的网络经济还是中国的互联网产业,都处于万马齐喑的境况,接下来的发展其实就是一个泡沫过后的着陆问题,是会软着陆还是会硬着陆?现在没有人知道,我们所知道的是千奇百怪的议论和互相矛盾的数据,今天来了一个消息,说明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糟。明天又传过来一组数据,证明经济危机已经不可避免。有的人很乐观,对于坏消息就理解成调整阶段的必然现象,有的人很悲观,对于好消息都不愿意相信。就看看国内吧,有不少网站的确是倒闭了,有不少网站的确是转型了,有不少网站的确在大量的裁员,有不少网站的确是有高层人士大变动。但是这会造成什么影响呢?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可以说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影响。中国的经济与市场,还没有建立在网络的基础上,而且互联网的用户数不会减少,互联网的硬件设施依然存在,IT从业人员依然能找到不错的工作,除了倒闭了一些花钱过快而没有收益的公司。
因此,我们可以说,软着陆还是硬着陆,这不是我们要担心的问题,而是美国经济要担心的问题。对于中国的互联网产业来说,这是一件好事,因为我们在还没有浪费大量的国内资金的情况下,就停止了“烧钱”,就已经开始反省,就已经认识到这个行业和所有的行业一样,不是只需要“点子”“资金”“知名度”就可以成功的。
2、投资热点的转移
无论美国经济对中国的互联网产业的实质影响有多么的小,从对互联网投资的角度来说,一定会受到影响。原来的投资模式已经受到质疑,但是对于互联网的前途(至少是长远的前途)依然被看好。投资的热点会发生转变,但是基于对风险投资的本质的认识,笔者对于风险投资的实际效果并不乐观。风险投资的本质是赚取利润之后能安全撤退,在成熟的风险投资规范中,退出机制可以有多种选择。风险投资商的考虑重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利润最大化,而是能够有足够的保障。前一段时间的投资的考虑是偏重于利润最大了,而对于安全退出的可能性做了过于乐观的估计。因此,接下来的调整,也许会矫枉过正,偏重于尽快的安全退出。风险投资商的投资热点会转移到目前已经赢利的网络公司,至少是号称马上就能赢利的公司,或者是看起来已经赢利的公司。这样的投资行为,相比起之前的投资,同样是短视的。
3、创业板市场的可能情况
眼下,创业板的出台已经进入了倒计时,但是又一再推迟。这样的现象同样说明了一种热潮过后的反思,一方面是无数家企业已经在创业板排队,另一方面是美国的NASDAQ已经一再降温。等到国内的创业板推出,只怕市场不再会有想象中的那么热闹,冷静的投资者会更多一些,盲目的跟风者会更少一些,在国内的创业板上市会更难一些,从过创业板能够筹集到的资金会更少一些。但是,这是一件好事。
2000年,发表于:互联网周刊
posted on 2006-06-06 10:35
OMG 阅读(200)
评论(0) 编辑 收藏 所属分类:
<思想>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