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系统
1.2
测试目的
确定系统支持的最大并发用户数
序号
|
用途
|
硬件环境
|
软件环境
|
1
|
测试用机
|
CPU PIII733
RAM 256M
|
Win2000server + sp4
测试工具(
loadrunner7.5
)
|
2
|
web
服务器(被测系统)
|
CPU P4 1Ghz
RAM 256M
|
Win2000server + sp4
Weblogic 6.1
|
3
|
数据库服务器(被测系统)
|
CPU P4 1.7Ghz
RAM 512M
|
Win2000server + sp4
Oracle 9i
|
序号
|
名称
/
版本
|
编制日期
|
作者
/
来源
|
1
|
N/A
|
N/A
|
N/A
|
l
测试时间:一轮测试从开始到结束所使用的时间
l
并发线程数:测试时同时访问被测系统的线程数。注意,由于测试过程中,每个线程都是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发请求,与实际用户的使用有极大差别,所以,此数据不等同于实际使用时的并发用户数。
l
每次时间间隔:测试线程发出一个请求,并得到被测系统的响应后,间隔多少时间发出下一次请求。
l
平均响应时间:测试线程向被测系统发请求,所有请求的响应时间的平均值。
l
处理能力:在某一特定环境下,系统处理请求的速度。
l
cache
影响系数:测试数据未必如实际使用时分散,
cache
在测试过程中会比实际使用时发挥更大作用,从而使测试出的最高处理能力偏高,考虑到这个因素而引入的系数。
l
用户习惯操作频率:根据用户使用习惯估算出来的,单个用户在一段时间内,使用此类功能的次数。通常以一天内某段固定的高峰使用时间来统计,如果一天内没有哪段时间是固定的高峰使用时间,则以一天的工作时间来统计。
l
预期平均响应时间:由用户提出的,希望系统在多长时间内响应。注意,这个值并不是某一次访问的时间,而是一段时间多次访问后的平均值。
l
最大并发用户数:在给定的预期平均响应时间下,系统最多能支持多少个并发用户。这个数据就是实际可以同时使用系统的用户数。
l
成功率=成功次数
÷
(成功次数+失败次数)
l
处理能力=成功次数
÷
测试时间
l
最短平均响应时间=
MIN
(平均响应时间)
l
最高处理能力=
MAX
(处理能力)
×
(
1
-
cache
影响系数)
l
最大并发用户数=(最高处理能力-
1÷
(预期平均响应时间-最短平均响应时间+(
1÷
最高处理能力)))
÷
用户习惯操作频率,此公式要注意各时间单位的不同和转换
通过编写特定的测试流程,使用多线程技术,模拟多个浏览器持续一段时间并发访问被测系统,记录系统相关的一系列信息,计算出系统支持的最大并发用户数
测试时间
平均响应时间
成功次数
失败次数
web
服务器
CPU
利用率(平均、最大)
数据库服务器
CPU
利用率(平均、最大)
3.
测试用例
测试编号:1
|
测试项目:查看记录内容
|
预置条件:
XX
表中有
5,000,000
条记录,按条件查中的记录是
100
条
|
操作步骤:
1
:按某一条件查询
2
:向下翻
2
页
3
:选中一条记录,查看其内容
|
备注:
|
4.
测试结果
|
|
|
|
|
|
|
|
|
|
|
并发线程数
|
每次时间间隔
|
平均响应时间
|
成功次数
|
失败次数
|
成功率
|
处理能力
|
web
服务器CPU占用率(%)
|
数据库服务器
CPU
占用率(%)
|
平均
|
最大
|
平均
|
最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ache
影响系数
|
|
|
|
|
|
|
|
|
|
|
最短平均响应时间(秒)
|
|
|
|
|
|
|
|
|
|
|
最高处理能力(次
/
分)
|
|
|
|
|
|
|
|
|
|
|
用户习惯操作频率(次
/
天)
|
|
|
|
|
|
|
|
|
|
|
预期平均响应时间(秒)
|
|
|
|
|
|
|
|
|
|
|
最大并发用户数
|
|
|
|
|
|
|
|
|
|
|
测试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