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周梦蝶

生活、程序、未来
   :: 首页 ::  ::  :: 聚合  :: 管理

sicp 4.2.2小节部分习题

Posted on 2008-11-02 01:18 dennis 阅读(1815) 评论(0)  编辑  收藏 所属分类: 计算机科学与基础

4.27,

;;; L-Eval input:
(define count 
0)

;;; L
-Eval value:
ok

;;; L
-Eval input:
(define (id x)
  (set
! count (+ 1 count))
  x)

;;; L
-Eval value:
ok

;;; L
-Eval input:
(define w (id (id 
10)))

;;; L
-Eval value:
ok

;;; L
-Eval input:
count

;;; L
-Eval value:
1

;;; L
-Eval input:
w

;;; L
-Eval value:
10

;;; L
-Eval input:
count

;;; L
-Eval value:
2

至于原因,w在没有强迫求值前,仅仅执行了一步(id 10),因此此时count为1,当要求打印w的时候force执行了第二步(id 10),因此count增加为2。

4.28,当参数也是函数的时候,例如:
(define square (lambda(x) (* x x)))
(define (test proc a)
  (proc a))
(test square 
3)

如果对operator不采用actual-value,那么square将延时求值,在执行(proc a)时无法辨认eval的过程类型。

4.29,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树形递归的斐波那契数列:
(define (fib n)
  (cond ((
= 0 n) 0)
            ((
= 1 n) 1)
            (
else
              (
+ (fib (- n 1)) (fib (- n 2))))))
不带记忆功能和带记忆功能的force-it之间的性能差距非常明显。

第二问,有趣的地方在于square过程,注意到(define (square x) (* x x)),x在body出现了两次,那么如果是使用不带记忆功能的force-it, x将被求值两次,如果x本身带有副作用(例如例子里面的id过程),那么显然副作用也将被调用两次,因此答案不言自明。带记忆功能的force-it版本中,count将仍然是1,而在不带记忆功能的版本中count将增长到2。

4.30,第一问,我也谈不出所以然为什么ben的说法是正确的,关注下第二问的两个过程在不同eval-sequence下的表现,(p1 1)的结果没有改变都是(1 2),而(p2 1)在原始版本的eval-sequence中结果是1,而在Cy修改后的版本中(对中间步骤采用actual-value)结果是(1 2),也就是说在原始版本中的(set! x (cons x '(2)))的副作用根本没有实现,而在修改后的版本中实现了。俺觉的这个问题很迷惑,惰性求值与side effect相互作用很奇特,不过我更偏向原始版本,因为我觉的这样的实现更容易看清代码的意图,也就是说在透明性上更好,例如我分析p2过程就可以认为直接返回参数x;而实现副作用很容易让人掉入陷阱,并且很可能引进难以查找的bug。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