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你听够了有关Google的事,你还是可以从书中找到这家公司重量级的新信息。
“混乱的Google!”,最新一期的《财富》如此评价人们心目中的搜索英雄。数年来,几乎所有媒体都不忘从报道Google的新闻中来赢取更多的关注,对于Google的评价更是五花八门,糟糕、丑恶、顽固、自大、贪婪、还有恶魔……可笑的是,用这些奇怪的词作为Google的前缀竟然很难产生一种贬义和讽刺,用“恶”来形容“不作恶”的 Google,多么滑稽而可笑。
或许是人们对Google的期望过高,或许是过多关于Google的消息让人们开始麻木,亦或是如此一个“游乐园”式的公司与其1400亿美元的市值相去甚远,总之,除了对它敬若神明的用户们,Google似乎很难成为一个让人100%满意的公司。上市前,Google的神秘令人着迷,上市后,Google一如既往的神秘引来的是质疑和狂躁,这就是Google的魅力,有人对它恨之入骨,有人对它如痴如醉。惟一的原因只能是,你还不了解Google,或者更直白地说,你根本无法完全了解Google。
无论它是否是你的默认首页或是搜索引擎,你都不得不承认,仅仅只有不足10年发展史的Google确实拥有太多太多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为什么网络泡沫中Google丝毫无损,甚而壮大?为什么Google的股价可以突破每股400美元而毫不费力?为什么Google的市值能够超过那些前辈级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甚至是一些国家的股市市值?Google凭什么吸引全球最优秀的人才而成为硅谷每平方米博士最密集的公司?
只要有心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永远的秘密可言,这场关于Google的调查因戴维·怀斯(David A. Vise)和马克·马西德(Mark Maiseed)的介入而进入了更高境界,同Google的出人意料一样,他们俩不是来自更关心Google股价和内幕的《华尔街日报》,而是相对传统和更会讲故事的《华盛顿邮报》。一部《The Google Story》的诞生就这样顺理成章,尽管这本书拥有一个更具煽动性的中文名《撬动地球的Google》,但更多的老兵还是喜欢原汁原味地称它为《Google故事》,就像两位创使人布尔和佩奇所推崇的“小就是大”,讲故事远比说教和唱高调更得人心。
“如果你发现书中的很多故事你已经了解,那这本书就不应该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怀斯自信他讲的Google故事一定是你没有听过的,至少也是你不熟悉的。“如果你要的是情节,而不是网页评比的统计数字,《The Google Story》是你目前为止可以获得的最佳选择”,如果这本书不够精彩,《巴尔的摩太阳报》的评价也没有必要这么夸张。显然,对150多人的采访、录像、录音、笔记、公共和私人文件、网上贴子和电子邮件的收集让这本书的内容相当丰满,他们来自Google现在和过去的投资人、客户、竞争对手,有Google 的董事和经理,也有美国在线、微软、雅虎的高层。故事从布尔遇到佩奇的大学开始,采访从华盛顿向硅谷、加利福尼亚等美国城市及欧洲、南美洲、以色列、西非延伸,在时间和空间的推移中,我们亲身感觉到Google的成长和全球化扩张的步伐是这样地稳且快,转眼之间,Google的烙印就打在了整个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上,兴奋点就在其中的每一处细节中。
了解一个公司,就必须要了解这个公司的管理者,为什么Google总是难以琢磨,因为两个20多岁的大男孩做的事是没有任何道理而言的。迄今为止,最深入的Google报道恐怕不是来自《MIT技术评论》、《纽约时报》,或是《财富》和《福布斯》。用纯技术和商业眼光来打量Google和两个男孩,当然只有一头雾水。这点,怀斯和马西德比他们聪明得多,他们大量地参考了《纽约客》专栏作家约翰·海勒曼(John Heilemann)的《Google中心游记》,深深体会到那种革命性的、憎恨邪恶、钱包满满而且可能会自我毁灭的微妙感觉。他们更仔细地描述出这两个男孩坐客充斥着赤裸和情欲图片的《花花公子》时那种近乎于意淫式的自我陶醉,甚至将这篇《花花公子》的专访提交给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中,作为一种象征着男人成熟的荣耀。当然,更多的商业文化内涵还是属于《新闻周刊》、《金融时报》、《经济学人》或是《连线》,现实中,Google需要被神化,商业领域中更需要既盖茨之后的另类偶像。
不会再有人愚蠢地向读者去介绍Google了,怀斯并不是偏执狂,但有一点很明确,无论是褒还是贬,到今天还不知道Google的人,也无需再搭理他。他不希望自己是Google的传教士,向人们宣传Google的各种优点,把布尔、佩奇、埃里克·施米特、或是李开复等热门人物捧在天上、挂在嘴边,“即使你听够了有关Google的事,你还是可以从中找到这家重量级公司的新信息”,怀斯和马西德对《休斯敦纪事报》的评价相当欣赏,并把这段话印在了书的封底上当作招牌。显然,他们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本《Google故事》改变Google那种过于神秘的气质。很多事情其实并不神秘,只是你不知道罢了。
Google的成功是运气吗?别以为布尔和佩奇是一帆风顺的暴发户,如果当初他们真的顺利地将Google的搜索技术卖给了雅虎、美国在线或是已经消失的搜索技术前辈AltaVista,谁还会知道Google是个什么东西,要知道,当初布尔定的价格只是他心中的“天价”100万美元,无人问津的结果只能是两个技术傻小子自己成立公司用它赚点小钱,他们真的是有眼光的天才吗?为什么盖茨那么憎恨Google,“如果他们专做搜索,那与我无关,但Google也在做软件,我不可能装看不见”,而事实上,Google不但在做软件,还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硬件的野心,在Google设在硅谷的太空时代总部Googleplex中,有许多戒备森严的研究室,答案就藏在这里。单纯的人是无法在商业竞争中胜出的,布尔和佩奇的父母都是技术界的名人,一层一层关系让人呼吸困难。另一个细节是,盖茨大楼是学生时代的佩奇经常出没的地方,特定的时代和敏感的地点,没有一个美国学生不想成为盖茨式的人物。这里没有弗洛伊德式的玄奥,但绝对没有普通人想得那么简单。
揭穿秘密不如带着读者去寻找答案,作者从不避讳谈起书中的一些资料完全来源于互联网,当然包括Google自己的搜索结果。你也许能猜到,Sun公司名字是福坦福大学网络(Stanford University Network)的缩写,也知道Google的名字代表1后面跟着100个“0”,但你绝对想不到,Google的出现完全源于拼写错误,正确的拼写应该是“Googol”,天知道这两个男孩在注册域名时在想些什么。一个奇怪的网站,两个奇怪的男孩,上百名技术和商业天才,和一大群拥护者,这就是 Google。也许某一天,Google将从地球上消失,人们很快就会选择另一个搜索网站来满足信息上的需求,但来自Google的那份感情上的慰藉是一时无法被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