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梁良 | LonBlog,这里记录下了我生活点点滴滴。
尊师重教自古以来都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传统美德,再穷不能穷教育的语录也被大家所认同。如今网络的兴起让大众受教的渠道也变得更加的宽泛,所谓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你甚至不用出国都可以学习到世界名校的课程,而这一些只需要你在互联网即可。在7月9日,VeryCD也与时俱进推出了教育频道,让知识通过分享产生力量。
2010年7月9日,这是一个值得VeryCD铭记的日子。
在这天,
我们谦卑而又高兴的给大家展示出我们筹备了许久的一个新频道——
教育。
是的,教育,这是一个有人喜欢,有人咒骂,
但是却没有人能够绕过去的话题。
其实所有的话题剥丝抽茧,就是归结到一个问题:什么是好的教育?
首先它应该是开放,分享的。教育不是某个族群的特权,
每个人都应该充分享有学习的权利。人类的文明是世代累积而成,
属于全人类的知识就应该被尽可能的推广和分享,
而不应该拘囿于只是一国一校的资源。作为把“分享互联网”
作为整个网站生存发展的立命之本的VeryCD来说,
在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分享上,义无反顾。
其次教育应该提倡学习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没有想象力只会照本宣科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VeryCD觉得想象力应该被鼓励,
所以在教育频道将来的内容提供上会鼓励让网友不拘一格来创造和发
布各种不一样的资源,希望通过这些内容能够开启我们的心智,
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创造更具包容性和想象力的世界。
教育同时应该强调社会责任感。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社会责任感因为它的稀缺而显得弥足珍贵,
教育应该提升每一个公民对社会的回馈的热情和风气。
VeryCD希望教育频道也能够做到这一点。
教育频道正因为承载着以上所说的价值,所以从一开始,
它就不仅仅是对站内旧有内容的一次整合,而是对新内容的拓展。
由2001年麻省理工大学率先提倡并得到上百所高校响应的开放式
课程将会是这个分类重要的内容来源。
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课程的整理、发布、
翻译能够带动起网上学习的热潮,
如果还能自下而上的推动国内院校的积极响应,
更是我们乐见其成的。
在整个频道筹备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兄弟网站的积极响应,
台湾的OOPS(最早提倡中文翻译开放式课程的网站);
国内的超星学术网;还有人人影视,
TLF等字幕组都在各自领域对课程内容的完整呈现上付出了最大的
支持,在这里表示感谢,教育从来不是一个网站的事情,
只有集合所有的力量,守望相助,才能迸发出无限的力量!
说了这么多,大家还等什么呢?
请大家去自由享用先进的文化科技知识并享受它给我们带来的愉悦吧
!
频道链接: http://www.verycd.com/sto/edu/
2010年7月9日,我们回望1919年5月4日,
会不会与有荣焉?
初夏的热浪 火辣而性情搬家了~
http://javablog.tk
SugarSync 已经全面更新
现在SugarSync已经全面支持中文了,无论软件界面还是网页版都有中文版了!本文写于较早时候,截图均为英文。
SugarSync 介绍文章
关于网络文件同步的软件在异次元已经介绍过 DropBox 和 SyncPlicity 两款免费工具了。今天再接再厉给大家介绍另外一款同样非常优秀的同步软件——SugarSync。它除了不支持Linux之外,几乎集了各家所长,是一个很值得推荐的服务。SugarSync 是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Sharpcast网络存储公司的产品,提供了2.5G免费网络硬盘空间 (推荐朋友注册可以增大自己的免费空间,很容易就能拥有10G以上的空间的),具有数据自动备份、同步、分享等功能,可以非常方便的将你指定的目录同步到你的SugarSync网盘中。相信了解DropBox或SyncPlicity的朋友都知道这类工具的作用了。
X-Force 现在是用 DropBox 来同步我的源代码、文档、工作上常用的文件等(喜欢它的版本控制功能),然后用 SugarSync 同步我的照片(好几个G呢) 和一些需要备份的文件夹,2款工具搭配一起用,很好很强大。如果真的不幸有一天我的硬盘坏了,起码最重要的东西都能重新下载回来了,没有了后顾之忧。而且在不同的电脑上我都能随时拿到我要用的东西,云计算的魅力啊……
说回SugarSync,它和 DropBox 一样,当你编辑文件或者改变了目录文件结构时,所有改动将会自动备份到网络上去。SugarSync 的存储空间非常稳定可靠、安全,并具有一定的文件分享功能。
SugarSync的免费帐户可支持2台电脑与网络硬盘空间同步。除了使用 SugarSync 提供的PC客户端/Mac客户端外,用户还可通过iPhone/黑莓/Windows Mobile等手机进行访问。(X-Force试过iPhone的客户端,做得真是超赞,非常漂亮而且很实用,可以方便地将手机的照片同步到SugarSync上去,也能下载SugarSync上的文件或者通过邮件发送给朋友,这点比 DropBox 和 SyncPlicity 都要爽!根据DropBox的官方消息,它们的 iPhone 应用也在开发中,期待呢。没用过其他手机版本的,但相信应该也是类似的功能吧。)
除了注册获得的2.5G初始空间,您还可以通过邀请朋友加入,从而获得额外的500M空间容量。点击这里进行注册,即可开始申请SugarSync的过程,并且同时为我带来500M的好友推荐奖励 首先填写Email和密码,并选择一个域名,如下图。申请成功后,您将会获得一个yourname.sugarsync.com格式的个人域名。
接下来返回邮箱接收验证邮件。同时系统会提示要下载客户端,你可以在本文尾部下载。下载完成并安装客户端后,初次运行,系统会要求指定至少一个本地同步文件夹,如下图。我用SugarSync同步我在校作业和文档的文件夹。
完成初始文件夹指定后,会显示如下图信息,提示您SugarSync的一些工作信息,主要意思是:正常网速下每天可同步约2至3G左右的文件;在后台运行SugarSync同步时基本不影响前台软件运行(经本人使用也的确感觉如此,不会特别卡);当用户关闭电脑时,下次重启会继续同步任务。
以下就是软件正式运行时的主界面。您可以随时添加需要同步的文件,系统即刻进行同步(进度条和状态在软件最下方)。关闭主窗口,软件会自动在后台运行,并在系统托盘显示控制台图标。
在没有安装或不方便安装客户端的电脑上想要使用你的文件,你可以登录SugarSync的网页版。它的网站管理后台如下图,您可以在这里有效组织并与朋友分享你同步的文件、音乐、照片等,或者下载你自己的文件。
我正在同步我的照片文件夹,有6G多,上传速度一直保持有3x~5x KB/s ,算是我家2M ADSL上传的正常速度了,同时在上传中我做其他事情,并不会感觉系统有任何的负担,一样流畅得很,这点也值得赞扬!如果你不需要多台电脑同步文件,用 SugarSync 单单作为文件备份工具也是很有用的。起码我觉得这是个值得我付钱的服务了,更别说它可以让我免费用了,呵呵。另外,官方也有一个与DropBox、MobileMe等服务的特性对比表格,大家可以去看看哟。
由于网络同步工具不少,X-Force 都介绍了3款了,可能大家会想知道哪款是最好的?其实选择什么工具要看你自己的实际需求,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大家应该亲身去体验一下它们,了解一下各自的优缺点,才能做出适合自己的判断。
相关文件下载地址
官方网站:http://www.sugarsync.com
相关链接: 注册SugarSync帐号 | SugarSync PC客户端 | 来自异次元 | Mac客户端 | 手机客户端
xhEditor是一个基于jQuery开发的简单迷你并且高效的可视化XHTML编辑器,基于网络访问并且兼容IE 6.0+,Firefox 3.0+,Opera 9.6+,Chrome 1.0+,Safari 3.22+。
在众多用户不断的问题回馈和意见反馈下,经过长达1年零3 个月的不断完善后,v1系列的正式版本v1.0.0 Final终于正式对外发布。经过这么久的不断开发修正和完善,v1.0.0 Final的BUG数量相对已经非常少,我们有自信可以给大家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我们不是最好的,但是我们会努力做的更好,我们愿意倾听和接受所有用户的心声。最后,大家在使用过程中若发现任何的问题,或者有比较好的创意和想法,可以随时向我们反馈(yanis.wang@gmail.com),我们会随时倾听大家的意见,xhEditor的发展离不开大家的支持。
查看最新版演示:http://xheditor.com/demo
更多官方在线演示:
1. 默认模式:http://xheditor.com/demos/demo01.html
2. 自定义按钮:http://xheditor.com/demos/demo02.html
3. 皮肤选择:http://xheditor.com/demos/demo03.html
4. 其它选项:http://xheditor.com/demos/demo04.html
5. Javascript交互:http://xheditor.com/demos/demo05.html
6. 非utf-8编码网页调用:http://xheditor.com/demos/demo06.html
7. UBB可视化编辑:http://xheditor.com/demos/demo07.html
8. Ajax文件上传:http://xheditor.com/demos/demo08.html
9. 插件扩展:http://xheditor.com/demos/demo09.html
10.iframe调用文件上传:http://xheditor.com/demos/demo10.html
11.异步加载:http://xheditor.com/demos/demo11.html
最新1.0.0 Final版本更新内容(2010-7-1):
1. 添加:添加html5Upload参数,用以关闭HTML5上传功能,若关闭HTML5上传,则upMultiple参数无效
2. 添加:添加delShortcuts API接口,以供插件或者外部动态的删除快捷键
1. 修正:UBB模块背景色在Firefox浏览器下某些情况会丢失问题的修正
2. 修正:IE6浏览器直接在标签内调用初始化JS代码失败问题的修正
3. 修正:插件代码在IE的某些特殊情况会造成焦点丢失问题的修正
4. 修正:Firefox浏览器下用jQuery的load动态加载带编辑器代码页面无效问题的修正
5. 修正:从Word文档粘贴内容在Chrome浏览器中清理不完全问题的修正
6. 修正:inlineStyle参数无效问题的修正
7. 修正:IE浏览器粘贴无法清理Word文档问题的修正
1. 调整:优化初始化代码以提高初始化速度
2. 调整:考虑到“关于”按钮自动显示容易影响正常用户使用体验,特关闭此按钮的自动显示功能
3. 调整:考虑php的json支持需要5.2版本以上才支持,对演示上传程序upload.php进行了适当的调节以提高兼容性,并同时优化了某些代码流程
4. 调整:upMultiple参数由原先的逻辑值,变更为数值型,代表允许一次最大上传文件数,允许值:大于0的整数,等于1代表关闭多文件选择
5. 调整:缩略图等参数分隔符逗号:“,”在非常多的特殊URL中容易出现,因此变更为:“||”
6. 调整:根据用户反馈意见,将默认表情变更为QQ表情
7. 调整:某些按钮的功能代码中使用title属性传值,会与某些toolTip插件冲突,因此变更传值属性值以提高兼容性
8. 调整:关闭所有textarea在Chrome浏览器中的拖动改变大小功能
最新v1.0.0 Final下载地址:
http://xheditor.com/download
1、开始→运行→输入regedit,打开注册表编辑器
2、找到HKEY_CLASSES_ROOT\http\shell\open\command,在右边的窗口中双击"默认",将要用浏览器的可执行文件的完全路径输入到这里,例如设置IE为默认浏览器:输入“C:\Program Files\Internet Explorer\iexplore.exe”
3、然后找到 HKEY_CLASSES_ROOT\http\shell\open\ddeexec\Application,在右边的窗口中双击"默认",设置浏览器名,如果是Firefox则输入Firefox,如果是IE则输入IExplore。(小提示:切记不能写错名称,如果你不知道浏览器的标准名称是什么,只需要到安装目录下查看该浏览器的名称即可)
为了庆祝Verizon Droid X的发布,Google公布了最新版Android 2.2 (Froyo) 源码,这套代码最早在5月份被披露,并试验性地运行在Nexus One上。
2.2版带来了提升后的性能,更快的浏览器,云到设备的消息传递和改进后的Android Market,并对微软Exchange提供了良好支持,目前共有60种Android设备可升级到该版本,以下是来自开发者博客的内容。
SDK Tools, ADT
访问:Android SDK
Android是基于Linux内核的软件平台和操作系统,是Google在2007年11月5日公布的手机系统平台,早期由Google开发,后由开放手机联盟(Open Handset Alliance)开发。它采用了软件堆层(software stack,又名以软件叠层)的架构,主要分为三部分。低层以Linux内核工作为基础,只提供基本功能,其他的应用软件则由各公司自行开发,以java作为编写程序的一部分。另外,为了推广此技术,Google和其它几十个手机公司建立了开放手机联盟(Open Handset Alliance)。Android在未公开之前常被传闻为Google电话或gPhone。大多传闻认为Google开发的是自己的手机电话产品,而不是一套软件平台。
而由于上网本市场的日益火爆,不甘局限于手机平台的Android操作系统也开始跃跃欲试,准备在X86平台上大展拳脚。据Google官方公布,支持x86平台的Live-Android项目0.2版本已经初步完成,现在已经开始提供LiveCD下载。用户只需要从官方下载ISO,刻录成光盘后重启用光盘引导,即可感受Google的这款手机操作系统。在我们等待Google Chrome操作系统之前,Android系统的LiveCD也许可以让我们提前感受一下Google的操作系统。另外,这款系统也支持VirtualBox或微软Virtual PC虚拟机,用户完全可以在虚拟机中进行尝试。
测试的是华硕为EEE-PC平台定制的eeepc-20090820版Android X86系统。感兴趣的用户可以在这里下载:http://android-x86.googlecode.com/files/eeepc-20090820.iso
平台的源代码可以从http://code.google.com/p/android-x86/wiki/GetSourceCode这里进行下载。
如果想要下载源代码进行编译,可以使用:
$ repo init -u git://git.android-x86.org/android-x86/platform/manifest.git
$ repo sync
$ make iso_img usb_img TARGET_PRODUCT=eeepc
Android系统中虽然包含了kernel tree但是在编译的时候完全用不到。事实上,kernel就是以prebuild binary(预先编译好的二进制档)的方式被加进最后产生的镜像文件中的。对于这种做法,在手机操作系统上没有任何问题,反正要编译什么功能都已经预先知道。然而对于X86平台来说,这样的做法显然不妥当。每个人的需求不相同,所需要的kernel也就不同。另外kernel的更新速度很快,尤其在X86平台。因此比较聪明的做法就是在编译Android的时候加入kernel编译,并直接将编译结果加入镜像文件中。新版的源代码加入了kernel编译规则(build/core/kernel.mk),给X86预设的config存档放在kernel/arch/x86/configs/android-x86_defconfig。在编译过程中,会以这个config为主,产生kernel和对应子组块。也可以单独编译kernel:
$ make kernel TARGET_PRODUCT=eeepc
也可以使用自己的config存档。只要将它放入kernel/arch/x86/configs中,并且指定变量TARGET_KERNEL_CONFIG 就好(假设config 存档名叫my_defconfig):
$ make iso_img TARGET_PRODUCT=eeepc TARGET_KERNEL_CONFIG=my_defconfig
这个全新的Android X86平台是由Beyounn和Cwhuang主持设计的。项目的主要目的在于为X86平台提供一套完整的Android系统解决方案。这个项目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可行源代码树,配套文档以及Live CD与Live USB。
系统的最新版本是发布于2009年7月的Android X86 V0.9。
这个系统实现了如下功能:
使用Kernel 2.6.29内核,并开启KMS功能。
支持提供了音效。
支持网络摄像头。
支持存储卡与移动存储设备的自动加载。
支持自动检测驱动模式。
支持Ethernet (DHCP)。
支持鼠标滚轮。
即时显示电池状况。
支持待机功能。
支持触摸屏幕。
支持压缩档案格式。
支持除错模式。
加入了BusyBox。
可以运行在虚拟机上如:Virtual Box, Qemu, VMware
发布了Live CD的ISO存档,以及Live USB Image存档。
支持无线网络并可从GUI开启并设定。
全新的安装模式,可以安装到ext3/ext2/ntfs/fat32磁盘格式。
可以载入firmware的hotplug。
改善键盘支持,可以使用usb键盘。
按下电源键可以开机。
而小组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在于改善以下几个方面:
对于Wifi无线网络更好的支持(目前可以较好的支持at15k和at19k,而对于其它类型的设备则需要进一步完善)。
对于蓝牙设备的支持。
更完善的安装程序和多重启动系统。
多平台支持。
Fn键的支持。
电源管理系统。
3D加速与高清设备的支持(目前已经由olv完成,需要进一步在平台上进行测试)。
多点触摸设备的支持。
3G移动设备的支持。
开发更多的第三方应用程序。
由此可见,Android X86版还处于雏形阶段,系统还需要很多完善的地方。但是经过我们的试用,发现这个系统在X86平台的移动终端上还是有很大潜力的。
PSPVC V3.91:PC用PSP电影转换软件
轻松转化PSP电影的软件确实有不少,但是很多都是需要注册,下面给大家介绍的一款就是由国外软件制作者发布的一款PSP用电影转化软件,用起来还不错,推荐给各位喜欢用小P看电影的发烧友。唯一遗憾的该软件不支持中文,不过只是转换电影啥的用起来应该影响不大。该软件特点就是支持下载你所输入的网址视频。
软件下载:
点击下载
安装说明:
点击查看
软件截图:
Apple和Google现在是两大推广HTML 5和WebKit的巨头,既然Apple有一个专门推广HTML 5的网站,那Google也不能落后,于是他们祭出了HTML5ROCKS。HTML5ROCKS里目 前有9个关于 HTML 5功能的指南,通过“代码练兵场”还能让你插入自己的代码进去实践──很显然Chrome对它们的支持是最好的,但Safari也没 问题(Google不像Apple那样小气还),对了别忘记被Chrome Frame强行插入的IE也能胜任哦。
Via Chromium Blog 谷奥
这个效果在IE和Mozilla浏览器上都可以工作,代码如下
1.HTML页面直接写
<img alt="powerbookg4.jpg" src="archives/images/powerbookg4.jpg" width="250" height="60" style="-moz-opacity:0.5; filter:alpha(opacity=50);cursor:pointer;" />
2.JS中写
在IE中需要通过"filter"来定义透明度"opacity",而在Mozilla中是可以直接解析"opacity",所以如果要使得这个效 果在两种浏览器中都得到支持,需要把两种设定都加进去。针对IE的设定:this.filters.alpha.opacity=50 而针对 Mozilla的设定:this.style.MozOpacity=0.5
3.CSS样式表中写
css代码里这样写就可以:
.div {
filter:alpha(opacity=50);/*IE*/
opacity:0.5;/*Mozilla*/
}
3.5版本是3.x系列的改进版本,除了修复3.4.4版本的BUG之外,还有表格编辑、界面优化,多语言、新API等功能的增加和改善,本次更新 对代码改动较大,不兼容低版本的皮肤,但兼容低版本的插件。
主要变化:
1)表格:插入表格采用dialog,可设置常用属性。插入表格后在表格上点击右键弹出表格控制菜单。
2)右键菜单(contextmenu):支持左侧小图标、分割线,外观更美观。
3)菜单(menu):标题、字体、文字大小、颜色可以反映当前状态。
4)表情:增加分页和预览,通过allowPreviewEmoticons属性可关闭预览表情功能。
5)弹出框(dialog):弹出框支持阴影效果,通过shadowMode可关闭阴影效果。
6)国际化:3.5版本开始所有中文都提取到一个js里,制作其它语言版本只需要翻译src/lang/zh_CN.js即可。
7)新接口:引入KE.html, KE.text, KE.selectedHtml, KE.insertHtml, KE.appendHtml, KE.isEmpty等函数。
其它改善和bugfix:
--------
* 改善: 编辑器底部显示向下拖动指示图标。
* 改善: 点击编辑器外的页面其它部位时关闭菜单。
* 改善: 移除编辑器时将编辑器内容设置到原来的textarea。
* 改善: 从外部粘贴内容时自动将font转换成span标签。
* 改善: ASP.NET程序改成ashx,使用时不需要编译。
* BUG: 改善了文章内容比较多时速度比较慢的问题。
* BUG: 修改了在IE上选中图片或表格后无法用backspace键删除的问题。
* BUG: 修改了在Firefox上全屏后浏览器一直处于加载状态的问题。
* BUG: 修改了在非IE上DOMContentLoaded事件不起作用的问题。
* BUG: 修改了删除编辑器时没有销毁事件的问题。
* BUG: 修改了设置成无颜色时其它样式也被删除的问题。
* BUG: 修改了拖动时拖到浏览器外面放开鼠标后会粘住的问题。
* BUG: 修改了在Firefox上pre标签自动生成br标签的问题。
* BUG: 修改了在IE6上用KE.cmd.wrap方法设置class属性后没有效果的问题。
* BUG: 修改了在P标签内没选中内容时无法插入超级链接的问题。
* BUG: 修改了使用快捷键加粗体、斜体、下划线时没有同步的问题。
演示:
--------
http://www.kindsoft.net/demo.php
下载:
--------
http://www.kindsoft.net/down.php
具体代码如下:
<?php
$head ='<?xml version="1.0" encoding="gb2312" ?>
<channel>';
$stp ='
<item>
<title>标题</title>
<link>网址</link>
<data>时间</data>
</item>
';
for($i=1;$i<=4;$i++){
$stp .=$stp;
}
$foot ='</channel>';
$cont =fopen("test.xml",'w');
fwrite($cont,$head.$stp.$foot);
fclose($cont);
?>
下面介绍的网络法则:逻辑通常不是严谨的,有的还很荒谬,它们仅仅是一些总结,感想或幽默,也许能提醒你陷入无意的骂战,或是加强某些看法。有句话讲,能广为流传的名言都是极端偏见的。
如同学习历史中常见到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网路也有类似的现象,可能就是这些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加强印证了此类法则。总之,You won’t find them here, but they certainly exist. 知道这些法则或许能:1.行为预测2.有效讨论 3.吸取教训 4.娱乐恶搞5.摆正心态。
当初Godwin是这样假设的:任何时候,当你把他人或他人的行为跟希特勒做比较对照时,你就”丧失了论据”。
后来衍生成网络版,定义如下:
在在线讨论不断变长的情况下,把用户或其言行与纳粹主义或希特勒类比的概率会趋于一(100%)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你可以想象,讨论中,一旦把带有邪恶的纳粹形象引入,不仅有侮辱对方的意思,还把讨论引向主观式的对错判断,而且比照的逻辑就是个谬论。当讨论渐长,不耐烦的人也渐多,攻击出现的概率倍涨。
早期的Usenet,在讨论中,如有一方纠缠到纳粹问题,play ”the Hitler card“,即宣告话题结束。没什么好谈了,论证变为主观性了。
你看到了,很多时候,把别人比作希特勒,相当于一种恐吓论据,其逻辑也是谬误的。在讨论中,有人故意用纳粹结束话题,也是备受谴责的。
国内网路上,很少用纳粹类比,通常代以另一个极端疯狂的事例,文革和脑残。典型的如:”你丫就个红卫兵,跟文化大革命时没区别”,SB脑残等。
从论证观点转换到主观性判断,由坚守阐述自己的观点转到挑对方的毛病,交流变成了诋毁。所以,我把国内的高德温法则表述成下图:
这图要加个前提,不适用troll类论坛,新闻跟帖。像mop,帖子专门找抽的,新闻跟帖有著名的二楼定律(自古二楼出傻逼)。
不是诗人爱伦坡的法则哈!poe’s law指的是:
没有表情的示意,或是其它明显的幽默表示,不可能创作一个讽刺原教旨主义的仿拟作品(parody),同时其他人又不会误解真实的含义。
坡法则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嘲笑原教旨主义者的观点,说明一些原教旨主义者的看法是多么的极端和荒唐,以至于连讽刺性模仿文(parody)不能分辨区别;
第二层则是说一些网民,无论讽刺作品做得多么的夸张荒谬无逻辑,某些时候,某些人总会上当,信以为真。
国内网路上也会经常性见到这样的情况,当你写出一篇支持政府的反讽作品时,真正的愤青会信以为真,而不是愤青的,则会理解讽刺文章的真实含义。
造成这种情况,就是因为某些人的极端原教旨主义倾向。而坡法则,最初是来自讨论宗教时的争执,后来多数的使用范围也是在宗教和政治方面。
可能你会说,我怎么没发现自己有某种偏见倾向?确实,单靠自身很难发现,更多是从别人身上认识自己。
除此之外,你可选择试下哈佛大学的内隐联系测试,内隐联系测验能测量那些人们不愿意或没能力报告的内隐态度或看法,更好更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偏见。
说来,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原教旨倾向,维舟在《人人都是原教旨主义者》中写到这个的原因:
我这么说是基于这样一个现实:任何人类思维都具有原教旨倾向。所有理论都倾向于造成一种自我完善的体系,可以运用它来解释和把握整个世界,最终它成为一个人看待和衡量世界的眼镜和尺子。
可见,当你偏见的时候,你还是会努力的维持完善自己的偏见,寻理由支援。
下面这个出色讽刺仿拟例子,就结合了高德温法则和坡法则。讽刺了把希特勒做类比的逻辑谬误,同时又耍了原教旨主义者,他们很可能分辨不出原意,真以为是讽刺欧巴马:
(更多例子via)
三. 史吉特法则(Skitt’s Law)
Skitt’s Law是墨菲定律(
Muphy’s Law)的网络版,注意,不要与
Murphy’slaw混淆。Muphry’s law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格言:
假如你写任何关于批评编辑或校对的文章,那么你的文章中必定会存在某种形式的错误。
后来在网络上衍变成了Skitt’s Law,意思是:
任何试图指责纠正另一个帖子拼写或语法错误的帖子,本身必定含有拼写或语法错误。
这法则的话外音就是说:假如你要在bbs或blog等发帖,纠正别人帖子里的拼写或语法错误,一定要注意把自己的发言检查3篇!
为什么会有此法则?初次听起来还有点荒谬,可是网络世界里却不断在上演。既然别人的帖子你读懂了,错字你也明白了,还有什么能让你愤怒,以致费时去批评别人拼写和语法?甚至人品?
当一个人混乱或忙于骂战别人拼写或语法时,他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方身上挖苦,此时,自己的拼写语法通常都抛至脑后,错误自然难免,最后造成比别人更为尴尬窘迫的下场。
要理解,这个法则不是阻止你纠错别字,而是提醒,心态很重要。
中文网路有句话:傻逼从来都是自证的。当你因某人的个别错字莫名兴奋时,谨记此法则。
四. 第34条定律(Rule 34)
(警告:一旦你熟悉Rule 34,整个人不仅完全认同Rule 34,并且看待事物的方式,人生观,都将产生变化,谨慎深入)
Rule 34是Rules of the Internet的第34条,是所有rules当中,唯一一条,几乎所有人都认同的法则。
Rule 34的定义是:
“If it exists, there is porn of it. No exceptions.” (如果它存在,一定可以色情化。沒有例外。)
就是这么条简单的定律,在互联网时代,它成立了。以前仅靠软文学,黄色笑话,AV等媒介,尚不足以印证此法则,而在互联网时代,一切你能想象的事物,都可以用图来使之色情化,毫无例外!
此法则的精髓在于毫无例外,因为当你试图质疑某个东西不能色情化的时候,你脑海中大概已经在酝酿着那东西的色情化了,此时的状态就是rule 35,”当你发现某个东西没有色情化时,它正在创造中”。
如果你没理解,可以反面想想:一个质疑拖鞋不能色情化的家伙,他得想过,看过多少色情化作品才会出此质疑?
中文网路里有句话精辟的阐述了Rule 34的状态:湿人眼中什么都是湿的,如有一颗淫荡的心,那么全世界都将为之淫荡。
当然,你在和谐世界里是不会发现rule 34的威力的。据我观察,中文网路里,rule 34的主要影响在文字方面,无数的荤笑话里边。
rule 34不能再细说了,这条法则完全展示出来对某些人是恐怖性的,原因如rule 28所说:There will always be more fucked up shit than what you just saw.
五.关于门户的定律
许多人上网初期最先接触到的就是门户网站,而且很可能你会一直浏览某个门户网站,不过在我看来,门户并不适合挑剔的网民。第一原因是”国内门户未被赋予新闻采访权”,因此基本属于贩售组织消息,除了专题的制作外;其二是糟糕的网站体验,相信你不会每次都在满屏的文字当中,选到感兴趣的新闻。最后一个原因就是众所周知的了。
关于门户还可看下土摩托写的三大定律:
一,三大门户网站都是流氓网站。
二,任何事情,国内的记者参与得越多,报道效果就越糟糕,因为三大门户总是会把所有报道中最差劲,最弱智的报道放到首页。
三,门户网站看多了,你一定会变成一个流氓。
以上偏激吗?如果你知道软文,推广,公关稿在门户是难以区分的,那么你自然会避而远之。另外还有位推友是这么总结的:
@tuidaogfw: 腾讯=太监+间谍 新浪=双面人 内外双重标准 凤凰=和事老 谁都不得罪爱打擦边球 网易=不食人间烟火 有一种追求真理的冲动 新华网=婊子 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无赖相
这就是门户的一些现状。当手里带一块表时,这就是准确的时间,而带着三块表的人,要用哪块表来跟别人对时间?
六.关于论坛的定律
论坛里,你我各有一个苹果,交换后还是各一个苹果;你我各有一种看法,交换后只有一种看法,对方傻逼。
每人心态都不同,有的带着战斗的激情,有的来娱乐,有的互比”苹果”:老子的苹果又大又红又专,老子手中的苹果砸过牛顿的头!
Danth’s Law这么描述:“假如你一味坚信你能在一场网络争论中胜利,很可能你会输得非常惨”。这就像通常说的,认真你就输了!在鱼目混杂的论坛里,一不小心就陷入troll里,莫名的来气。
因此,学会对话,识别坑,就要理解这流传已久的BBS十大定律:
第一定律:回复最多的帖子,是拥有马甲最多的人写的。
第二定律:帖子的价值和回复的人数成反比;与感叹号的多少成反比。
第三定律:网名的香艳煽情程度和该人的丑陋程度成正比 。
第四定律:在BBS上好不容易成名了,可又厌倦了。
第五定律:你拍过某人的一次板砖,以后就再也不会忘记他了。
第六定律:有人爱现实所以爱网络,有人因为恨现实才爱网络。
第七定律:争论中没有获胜的,与女性争论,没有不惨败的。
第八定律:拍你砖的人比捧你场的人更理解你的帖子。
第九定律:高手对垒,一开始比的是才气和知识,最终分高下的是人格因素。
第十定律:签名档越复杂,头脑越简单。
在论坛里要真正的实现平等有效交流,是很麻烦的事,于是有网友引入哈维尔等人在布拉格成立”公民论坛”制定的8条《对话守则》以期实现交流的效率:
1、对话的目的是寻求真理,不是为了斗争。
2、不做人身攻击。
3、保持主题。
4、辩论时要用证据。
5、不要坚持错误不改。
6、要分清对话与只准自己讲话的区别。
7、对话要有记录。
8、尽量理解对方。
由于中国特色的国情,很多不是本着交流,寻求真理的目的,而是来搅局,炫耀,抨击,奚落,他们分不清情绪与话语,于是网民又增加了第9条:遇到傻逼,还是要骂。
七.关于网络群体的定律
互联网就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事,那么现实的一些群体规律同样适用。
协同过滤:
网络时代,爆炸性的信息,我们不得不利用协同过滤来筛选信息,只订阅符合自己口味的博客,只混对味的论坛,只看Digg来的内容。而所作的这一切,都是使浏览到的信息更符合自己,其中一个负面就慢慢显现,过滤掉了所有反对的声音。
许多人是从完全安排好的电视报纸模式,突然转变到全自由选择信息的时代,很茫然,或很极端。
我想说的是,让一些随机化的信息能出现在阅读器,留给刺耳的声音点时间。
群体极化现象:
群体极化是指:群体讨论时,众人的观点并不总是均衡了,而是极化了,使大伙最初的偏见得以加强,最后变得更为极端。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更易成为极端主义的温床。 这在国外非常常见,一些典型的就是极端原教旨环保主义者。
当然,极端未必不是好事,如同恶搞,人受自身思维的限制,有时只有把平常的事件夸张化,极端化,人们才会发现问题所在和反思。但必须要有这个意识:有时团体决策不见得比个人好,在群体极化现象下可能更差。
八.微博定律
这是推友总结的两条定律:
微博第一定律:我关注你,未必指望你关注我;你关注我,也不能强求我关注你。
微博第二定律:你我均有权保持沉默或话痨 也都有取消对彼此关注的权利且无需事先获得任意一方批准。
其实以上可归结为“不要对我有幻想 “(via aiww)。
永远不要意淫别人应当如何发推,一但进入对某人的幻想,他发出不符你妄想的推时,大脑程序会自动进入混乱机制。轻者纠结,不满自己;重者叫妄想的破灭,反咬一口。
九.中文网络万用定律
09杀很大,10坐沙发。
除非注明,本博客文章均为原创,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
本文地址:
http://www.kenengba.com/post/2197.html
本文短网址:
http://knb.im/84
Twitter的价值只有在使用后才知道。今天下午我在Twitter上做了个抽样调查,邀请了1000多名推友参与了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学历、所在地”的调查。在去除了一些明显重复和捣乱的调查结果后,得到了以下较有参考价值的数据。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来源于2010年1月27日下午,可能并不具有普遍代表性,仅仅作为参考。下面我们来看看到底是哪些人在翻山越岭用Twitter,他们为什么用Twitter。
图片来自5Bird截图
一、性别分布
数据显示13%的受访者为女性,87%为男性。这与大多数人的预测基本吻合,中文Twitter圈子阳气过重,男性推友应该鼓励身边的女性朋友上Twitter,不然,按照这个比例,在Twitter上找到女朋友的几率不会很大。
男性的比例和近期流行的统计学黄金比例87.53%非常接近。
二、年龄分布
数据显示大多数推友的年龄在21-29岁之间,这部分推友占了将近70%的比例。以下是数据表格:
在接受调查的推友里,年龄最小的是12岁,最大的为55岁。下面是年龄分布直方图,很明显地,推友的年龄呈正态分布,24岁的推友最多。
三、学历分布
其实根据年龄分布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猜测到推友的学历,但一切还是应该以数据为准,下图为推友学历分布图:
结果显示,持有或即将持有本科学历的占了中文Twitter用户的绝大部分,硕士学历的推友是Twitter中文圈的第二大群体,接下来是大专学历的推友。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一群高中生正在向Web2.0拥抱。
若干年前,有着自由思想的大学生做了一件轰动的事。现在,掌权者怎么可能轻易让大学生上Twitter?
四、地域分布
为了让地域分布的数据看起来舒服一点,我没有按照大小排列。
从下面的图表可以看出,将近一半的受访推友来自北京、上海、广东三地,接下来分别是:浙江、江苏、福建。
这6个地区的推友占了总数的67%。从地图上看,这6个地区都位于沿海地区,经济相对比较发达。
五、职业分布
我同时还对推友的职业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从数据里可以看到,学生推友占了将近30%,然后是“计算机软、硬件”行业15%、“互联网产品相关”12.5%。如果将后两者归类为IT行业,那学生和IT人士占了推友的50%以上,他们是Twitter的主力军。
另外,调查还显示自由职业者、媒体人士也是Twitter的常客。也有不少教师、公务员潜伏在Twitter上。
六、上Twitter的理由
这是调查里的最后一项。因为Twitter在中国被屏蔽了,没有一定的折腾精神是不会上Twitter的,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中文Twitter圈子里的人一直坚守这个阵地呢?下面是一些理由:
1、了解真相,开拓视野
2、用微博客随时随地记录生活、分享生活
3、获取资讯,关注民主政治
4、因为饭否被关了
5、每周要给火星同事扫盲(误),把twitter作为各种八卦消息来源
6、开始是为了follow喜欢的球星,后来渐渐喜欢上twitter的一切!
7、觉得twitter的交流方式很有趣
8、在这里信息无审查,信息最原始的传递逻辑得以在twitter保留
9、打发时间
10、看腿叔(@kcome)
11、我从可能吧知道这个东西,我觉得作为一名党员应该尽可能的多了解世界。
12、在这儿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不用去考虑,这句话我该不该说,该怎么说。会不会说过了而触犯了什么“法律”。 这就是自由的味道,我喜欢这种味道。
13、在政治灌输很严重的军校,Twitter让我能保持独立的公民意识。
14、大学老师介绍
15、这里说谎的人少
16、工作需要
17、新闻系学生的必然选择
18、仅凭对新技术的热爱
19、最早是因为某暗恋的女生在上Twitter,所以我也…
20、为什么不上twitter?
从这20条理由里可以看到,有人因为工作需要所以上Twitter,有人在别人介绍下上了Twitter并在Twitter上活跃起来,有人为了自由地说话,也有人为了在Twitter上追求心仪的女生。
上面只是一些较有代表性的理由,1000个人里或许有1000个上Twitter的理由,但追求自由发言、追求事实真相的心永远是有交集的。
对于我个人来说,Twitter改变我太多了。
还没有Twitter?为什么不上?
除非注明,本博客文章均为原创,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
本文地址:
http://www.kenengba.com/post/2540.html
本文短网址:
http://knb.im/4m
信息过载可能产生于大量的垃圾信息夹杂到价值信息之中,如果垃圾信息的比例过高,接收者可能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才能找到价值信息。
昨天我和 @LEMONed 在Twitter上宣布将与将“RT”当作“回复”来使用的人切断关系时,得到了很大的反响,有些人表示支持,有些人则认为使用RT来回复比使用“@”回复更清晰。
RT是转发,@是回复。将“转发”与“回复”混淆使用并不仅仅存在于Twitter当中,新浪微博、网易微博里这种情况更为常见。对于混淆使用的本人来说,他可能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或者根本不了解Twitter的信息显示机制。但混淆使用对于信息的接收者来说可能是一种极大的干扰。
一、信息干扰
Web2.0时代产生的信息远远大于以往,尤其是博客、微博客的产生,使我们每天接收的信息量可能已经超越了自身的处理能力。因此就有了信息过载的概念,信息过载的产生除了因为信息太多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信息过于散乱、垃圾信息夹杂其中,寻找有价值的信息花费的时间过长。
因此,在Web2.0时代,我们必须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减少信息过载,同时也应该为减少接收者信息过载而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拿写博客来说,我自己写的文章即使不排版我也看得很舒畅,但我必须假设读者不会花大量的时间来思考我写了什么、不会对我写的整篇文章感兴趣,于是我写好篇文章后会对文章格式化,让读者可以快速找到文章的重点和感兴趣的部分。
微博客的信息虽然简短,但发布者也应该为接收者着想,不应在价值信息的周围附带太多干扰成分。
二、Twitter Home Timeline里显示哪些信息?
所谓Home Timeline是指你的关注者(followings)发布的更新:
在Home Timeline里你能看到2类信息:
1、关注者发布的所有不以“@”开头的信息
2、关注者A给关注者B的回复
有2类信息是不会出现在你的Home Timeline里的:
1、你的非关注者发布的信息(不包括其他人转发)
2、关注者A给非关注者C的回复。
也就是说,有一类信息即使你的关注者发布了,也不会显示在你的Home Timeline里:
如果你所关注的人A使用“@”回复了你没有关注的人C的一条微博,那么,这条回复是不会出现在你的Home Timeline里的。
打个比方,如果你没有关注的人C,发布了这样一条信息:
C:刚吃完饭,很饱。
然后你关注的人A发布了一条回复:
A:@C 我也是。
那么,A对C的回复是不会出现在你的Home Timeline里的。
Twitter、新浪微博、网易微博都采用了这种信息显示机制。Twitter是第一个这么做的,因为它认为:
A发布的回复是针对C的,而你没有关注C,你理应不对A针对C的回复感兴趣,他们的对话不应该显示到你的Home Timeline里,因为这对于你来说可能是一种信息干扰。
三、微博里被滥用的“转发”
让我们分别看看这3条微博信息,分别来自Twitter、新浪微博、网易微博:
1、Twitter
在这个例子里,信息末端的 @fqx 所发的微博已经无法显示,因为总字数已经超过了140字。另一方面, @ SidneyZhang 发布的这条微博显然是一条聊天记录,将它们拆分开来应该是这样的:
baby_1224: @fqx 嗯!我讨厌CV党!
Sidneyzhang: @baby_1224 CV是指复制吗?
mywinson: @Sidneyzhang ctrl+c ctrl+v
Sidneyzhang: @mywinson 我以为只是ctrl+v
如果他们按照拆分后的方式来发布微博,假设我只follow了@Sidneyzhang,这4条微博我都看不到。因为我并不关心他们的对话,那是他们小圈子的事情。然而,如果他们使用RT来回复,除非unfollow了@Sidneyzhang,否则我将被迫接收他们小圈子的对话。
更严重的是,由于他们这样RT来RT去,他们最原始的讨论点–@fqx发的信息已经被截断。follow了@Sidneyzhang看到这条信息会一头雾水,他们在讨论什么?
2、新浪微博
在这个例子里,最原始的 @沈小点 发的微博经过多次转发后依然被保留下来,但转发者 @窦婉茹 @南岛 @段钢 @宋燕 已经使用转发功能开展讨论了 。
转发者最原始、最首要的想法是转发 @沈小点 发布的信息,但经过多次转发后,已经变成了转发者以@沈小点 发布的信息为中心展开的聊天。对于信息的接收者来说,他所关心的是你转发了哪些价值信息,而非你在转发过程中与其他人聊了什么。
3、网易微博
在网易微博里,我关注了 @邋遢宝宝 ,当她看到 @XX 发布微博“北京木有红包拿”的时候,使用转发功能回复了2次,这2次都出现在我的Home Timeline里。
然而, @XX 是我并没有关注的,我被强迫灌输了两条他们的对话。
四、使用非官方RT弊端多
非官方RT是指使用英文字符 “RT” 来转发微博的行为,而非使用Twitter官方提供的 Retweet 功能。
图:官方的Retweet功能
使用非官方RT带来的弊端是多方面的:
1、RT回复不是回复
很多人认为使用非官方RT来回复会让信息的结构更清晰,比如这一条:
mg12: 我叫靓囡 RT: @jason5ng32: 一般我见到陌生女人都称呼美女。
似乎我能一眼就看出 @mg12 回复了我哪条微博。但是, @mg12 使用RT对我的回复根本不是回复。
Twitter官方的回复是@回复,使用@回复后任何对话都会生成依存关系,如下图所示,点击in reply to Geminidemon后就能看到我针对 @Geminidemon 哪条微博进行了回复。
而 @mg12 使用RT来回复的回复会被Twitter认为是纯文本,与其它微博没有依存关系。
2、不友好的强迫输出聊天
还是上面的例子,如果某人follow了 @mg12 ,但没有follow 我(@jason5ng32), @mg12 使用RT对我进行的回复将输出到这个人的Home Timeline,这对于他来说将是一种骚扰,好比不请自来的垃圾邮件。
3、信息结构错乱
前面举的例子只是简单的一重回复,如果在 @mg12 后有另外4个人同样使用了RT来回复,假设是这样:
D: 靓囡是哪里的叫法? RT @C 叫帅哥 RT @B 那男人叫什么? RT @A 我也是 RT @mg12: 我叫靓囡 RT: @jason5ng32: 一般我见到陌生女人都称呼美女
我们再假设A和B都是针对 @jason5ng32 的回复,C是针对B的回复,D是针对 @mg12 的回复。
这一条简单的微博就让人十分纠结,因为里面每个人的回复都没有依存关系,信息结构错乱,要分清楚谁针对谁回复需要花上大量的时间。另一方面,这条信息的重点在于 @jason5ng32 所说的“一般我见到陌生女人都称呼美女”,但大量的RT回复加入后,价值信息被严重地干扰了。
4、信息重复
即便使用非官方RT的人没有将其当作回复来使用,它依然会带来不必要的信息重复。
假设A关注的B、C、D、E都用非官方RT来转发一条信息,那么A的Home Timeline将会是这样的:
B:RT @jason5ng32:一般我见到陌生女人都称呼美女
C:RT @jason5ng32:一般我见到陌生女人都称呼美女
D:RT @jason5ng32:一般我见到陌生女人都称呼美女
E:RT @jason5ng32:一般我见到陌生女人都称呼美女
同一条信息,为什么A要看四次?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B、C、D、E的RT都被Twitter认为是一条独立微博,和 @jason5ng32 的微博没有任何关系。
而如果B、C、D、E都使用Twitter官方提供的Retweet功能,A的Home Timeline将会是这样的:
jason5ng32:一般我见到陌生女人都称呼美女(Retweeted by B and other 3 people)
这个时候,A只会看到一次 @jason5ng32 发的微博,同时Twitter列出了哪些A关注的人Retweet了这条微博。在这种情况里,B等人的Retweet动作与 @jason5ng32 发的微博是存在着直接关系的。
哪种更有优势一目了然。
5、价值信息被丢失
如果10个人分别使用非官方RT来转发 @jason5ng32 的微博,信息的呈现可能是这样:
RT@jason5ng40: RT@jason5ng39: RT@jason5ng38: RT@jason5ng37: RT@jason5ng36: RT@jason5ng35: RT@jason5ng34: RT@jason5ng33: RT @jason5ng32:一般我见到
因为总长度超过了140字, @jason5ng32 的原始信息被截断了,如果再来一个 RT @jason5ng41 ,最后微博就只剩下一串ID了。
五、倡议使用官方Retweet和@
有人说,怎样发微博是个人的事,喜欢用官方还是非官方RT都是个人的自由。当然,没有人禁止你使用非官方RT来回复和转发,但如果你想成为一个良好的信息传播者,你应该在学会如何给自己减少信息干扰的同时为别人着想,给别人提供尽可能低污染的价值信息。
所以,我建议大家以后在使用Twitter的时候,不要使用非官方的RT来转发和回复,这对于信息结构化是不利的,同时也会给人带来干扰。信息结构化良好的信息不但给人带来更大的价值,机器在处理的时候也能更为快捷高效。
所有的Twitter客户端都支持官方@回复,大部分都支持官方Retweet转发。到底应不应该为他人提供更优质的信息,权力在你手中。
除非注明,本博客文章均为原创,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
本文地址:
http://www.kenengba.com/post/2749.html
本文短网址:
http://knb.im/ns
今天约了国内某个知名的专门介绍新鲜事的博客两个blogger出来聊天,对他们摘要输出RSS我表达了强烈的抗议。
因为我认为内容是免费的,在互联网上,能盈利的是内容带来的附加价值,而内容应该是免费提供所有人的。所以我一直对默多克说要做收费新闻、人民日报要做收费新闻都嗤之以鼻,如果不是人们必须要使用的工具(内容),就不会有必须收费的理由。况且,内容产业的差异化很小,不看你的,我可以看别人的,如果你必须收费,我会义无反顾地抛弃你。
摘要输出RSS和网络新闻搞收费一样,虽然短期内不会看到负面影响,但我相信这对于品牌的建立来讲是有害无利的。
一、为什么要全文输出RSS?
RSS彻底改变了我们获得内容的习惯。一般来说,门户们是不提供全文RSS输出的,而大多数博客是提供全文输出的。
我认为,全文输出RSS的优势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阅读器备份
像Google Reader、有道阅读器、鲜果阅读器等,都能将RSS内容静态化到阅读器的数据库里,如果原文被删,阅读器里的数据会依然保留着。
比如韩寒这样的博客,文章经常被删除,如果他的博客不提供全文输出,那很有可能我们就无法读到他的文章了。
如果博客的文章是摘要输出的,然后文章又被删除了,那可能什么都不会留下了。
2、方便传播
像Google Reader这样的阅读器,提供了将文章发送到邮箱的功能,阅读者如果觉得文章值得分享给同事、同学、朋友,可以直接在阅读器里发送给他们。
试想,如果博客的RSS是摘要输出的,分享接收者打开邮件后还要再点击原文链接,而如果这个时候博客因为某种原因无法访问,那阅读体验将大打折扣。
3、易于社会化推荐
一篇摘要文章和一篇完整的文章,你会更愿意分享哪一篇?
对于我来说,我会毫无疑问选择后者。因为我希望接收到我的分享的人能一次性完成阅读的过程,而不需要再点击、再等待加载。
我在Twitter上做了一次小调查,问“如果一个网站的RSS是摘要输出,是否会降低你分享的欲望?”,结果显示很多人不会分享一篇文章的摘要,或者说截断。推友OurDearAmy甚至说:
或许这帮接受调查的Twitter用户不能代表大多数订阅者的想法,但我相信他们所代表的不会仅仅是一小撮人的想法。
在web2.0时代,如果一个网站缺少社会化分享,就会固死在原有的圈子里。
像“玩聚SR”(目前已被和谐), Feedzshare这样的服务,它们能收集各个用户在Google Reader等社会化工具里分享某个链接的次数,如果仅仅是因为摘要输出而降低了分享率,从而导致失去了额外的、意想不到的流量,是得不偿失的。
另一方面,社会化推广也是增加网站名气的一种方式,这种推广可能不会立竿见影带来成效,但在长远来看,是利多于弊的。
4、内容是免费的
免费是互联网之道,不但基础服务需要免费,内容服务也是免费的。虽然摘要输出的文章点击链接到原文后能看到全文,读者不需要付出金钱,但读者付出了时间成本。
免费的概念不仅仅是指节省用户的金钱支出,还尽可能节省用户所有的成本,让用户可以以最简单的方式就获得需要的东西。
我认为摘要输出RSS和电子报纸收费的理念多少是有些相同的,都是惧怕原创的内容不能带回流量,惧怕原创的内容被采集站用RSS来大量采集。
这是没有必要的担心,作为内容网站,对于用户来说,没有谁是用户在生活必不可少的,没有了谁用户都能找到类似的替代品,或直接不需要这个媒介。因此收费报纸在互联网是行不通的,同理,RSS摘要输出也只能是降低用户的阅读体验。
而对于中国特色的内容采集站,原创网站更不需要惧怕,因为你的内容永远是原创的,抄袭者自己得益的同时,也相当于给原创网站做了一次宣传。况且内容是免费的,又何必将心思放在那些无良的抄袭者身上,而不去思考如何将免费的内容转化为营收呢?
做出了口碑,免费的内容也能为网站带来非一般的价值。
二、RSS订阅者的价值
1、为两个独立的群体提供完整的服务
很多blogger摘要输出RSS都是为了增加流量,但是,从我的经验以及和其它blogger交谈中得知,订户和页面浏览者几乎是两个没有交集的群体,他们只有极少数会到页面上访问、留言。
那么,为什么要强迫订户跳转到页面上?为什么要强迫所有订户都转换成页面浏览者?既然站长想要更多的PV,为什么还要输出RSS?
既然订阅和页面浏览者是两个几乎独立的群体,那么,网站就应该为这两个群体提供完整的服务。如前面所说,订阅者能为网站带来额外的、意想不到的流量,为什么要放弃这些长期的利益,而追求那些眼浅的目标?
2、RSS订阅者的广告效益更高
我曾经分别在可能吧的侧栏和RSS Feed的底部放置同一广告,一个月下来的统计结果表明,RSS广告的点击次数为侧栏广告点击次数的3倍。当然,这可能仅仅是一个个案,但至少证明RSS订阅者是有价值的,是会给网站带来经济效益的。
另一方面,通过数据分析我还看到,该RSS广告的一部分点击来自“玩聚SR”(目前被和谐了),玩聚SR是一个统计Google Reader文章分享数的社会化推荐聚合网站。通过第一部分第3小点我们知道,全文RSS输出的分享率是更高的,所以这部分来自“玩聚SR”的广告点击率可以归功于可能吧的全文RSS输出。
谁说RSS订阅者没有价值?
三、将摘要输出改为全文输出
即便很多人认为全文RSS输出对读者、网站、广告主都更友好,但仍然有不少博客提供摘要(截断)输出,那么,有没有办法让这些网站的RSS输出从摘要变成全文呢?答案是有的,这里推荐3种方法。
FiveFilters的操作很简单,将摘要输出的RSS地址填到表单里,点击“Creat Feed”就能马上生成一个全文的Feed。
Mrss.dokoda.jp似乎被墙了,它的用法和FiveFilters一样,将要生成全文RSS Feed的摘要地址填写到表单里,按下Enter即能生成一个全文RSS地址。
FiveFilter和Mrss.dokoda.jp都是自动化制作全文RSS的,对于Wordpress博客来说,它们基本可以应付得来。
Yahoo提供了一个非常强大的RSS Feed操作台,在这个操作台上,你可以为任意一个不提供全文RSS输出的Feed制作一个全文的Feed。
至于如何使用,这里不详细介绍 ,搜索一下就有了。
四、两件小事
1、可能吧并非必须翻墙才能访问,有时你需要多观察。
2、可能吧正在参加德国之声博客大赛,请给可能吧投上一票:投票地址。在“Best Weblog Chinese”一栏,右侧选择“可能吧”,然后在左侧投票。
除非注明,本博客文章均为原创,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
本文地址:
http://www.kenengba.com/post/2843.html
本文短网址:
http://knb.im/2m6
1、编写4种WebService方法
[WebService(Namespace = "http://tempuri.org/")]
[WebServiceBinding(ConformsTo = WsiProfiles.BasicProfile1_1)]
[ScriptService] //令WebService成功传入Json参数,并以Json形式返回结果
[GenerateScriptType(typeof(Person))] //不是必要,但推荐添加(如果Person里面再嵌套另一个复杂类型,则必要声明)
[ToolboxItem(false)]
public class WebService1 : System.Web.Services.WebService
{
///
/// 无任何参数
///
///
[WebMethod]
public string HelloWorld()
{
return "Hello World";
}
///
/// 传入参数
///
///
///
[WebMethod]
public string Hello(string name)
{
return string.Format("Hello {0}", name);
}
///
/// 返回泛型列表
///
///
///
[WebMethod]
public List<int> CreateArray(int i)
{
List<int> list = new List<int>();
while (i >= 0)
{
list.Add(i--);
}
return list;
}
///
/// 返回复杂类型
///
///
///
///
[WebMethod]
public Person GetPerson(string name, int age)
{
return new Person()
{
Name = name,
Age = age
};
}
}
///
/// 复杂类型
///
public class Person
{
public string Name { get; set; }
public int Age { get; set; }
}
2、编写js调用以上方法
<%@ Page Language="C#" AutoEventWireup="true" CodeBehind="WebForm1.aspx.cs" Inherits="WebApplication1.WebForm1" %>
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XHTML 1.0 Transitional//EN" "http://www.w3.org/TR/xhtml1/DTD/xhtml1-transitional.dtd">
<html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head runat="server">
<title>无标题页title>
<style type="text/css">
input
{
width:200px;
}
<style>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jquery-1[1].2.6.min.js"></scrip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function(){
/*
1、WebService请求类型都为Post,WebService的Url为“[WebServiceUrl]/[WebMethod]”
2、contentType声明为Json
3、data要用Json的字符串格式传入
4、设置了dataType为json后,result就直接为返回的Json对象。
*/
//调用无参数方法
$("#btnHelloWorld").click(function(){
$.ajax({
type: "POST",
contentType:"application/json",
url:"WebService1.asmx/HelloWorld",
data:"{}",
dataType:'json',
success:function(result){
alert(result.d);
}
});
});
//传入1个参数
$("#btnHello").click(function(){
$.ajax({
type: "POST",
contentType:"application/json",
url:"WebService1.asmx/Hello",
data:"{name:'KiMoGiGi'}",
dataType:'json',
success:function(result){
alert(result.d);
}
});
});
//返回泛型列表
$("#btnArray").click(function(){
$.ajax({
type: "POST",
contentType:"application/json",
url:"WebService1.asmx/CreateArray",
data:"{i:10}",
dataType:'json',
success:function(result){
alert(result.d.join(" | "));
}
});
});
//返回复杂类型
$("#btnPerson").click(function(){
$.ajax({
type: "POST",
contentType:"application/json",
url:"WebService1.asmx/GetPerson",
data:"{name:'KiMoGiGi',age:26}",
dataType:'json',
success:function(result){
var person = result.d;
var showText = [];
for(var p in person){
showText.push(p + ":" + person[p]);
}
alert(showText.join("\r\n"));
}
});
});
});
</script>
<head>
<body>
<form id="form1" runat="server">
<p>
<input type="button" id="btnHelloWorld" value="HelloWorld" />
<p>
<p>
<input type="button" id="btnHello" value="Hello" />
<p>
<p>
<input type="button" id="btnArray" value="CreateArray" />
<p>
<p>
<input type="button" id="btnPerson" value="GetPerson" />
<p>
<form>
<body>
<html>
摘要: Douban是2.0 社区里面比较成功的一个产品, 里面ajax技术也做得不错, 把它的源码拿来研究了一下, 它在页面上使用了jquery, 我比较喜欢它的一体式的事件处理机制,不用写很多的事件绑定代码,只需要通过一定的命名规则就可以自动给页面元素加上一些功能, 它上面几乎所有的功能都通过这个实现, 配合jquery强大的选择器,代码看起来比较简洁清晰.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它...
阅读全文
前一阵发过一篇利用ExtJs的ScriptTagProxy实现Ajax跨域请求的文章(http://www.cnblogs.com/yjmyzz/archive/2008/09/14/1290789.html),这几天看了一下Jquery,发现如果用JQuery中的getScript其实更简单(jquery 1.2.6版本)
这里给出代码,希望对Ajax跨域感到棘手的朋友有所帮助:
代码
<html>
<head>
<title>JQuery学习</title>
<script src="jquery-1.2.6.min.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document).ready(function(){
var oBtnTest = $("#btnTest");
oBtnTest.click(function(){
oBtnTest.disabled = true;
var oResult = $("#result");
oResult.html("loading").css("color","red");
jQuery.getScript("http://app.cntvs.com/test/js.txt",
function(){
oResult.html("name:" + jimmy.name + "<br/>email:" + jimmy.email).css("color","black");
oBtnTest.disabled = false;
});
});
});
</script>
</head>
<body>
<button id="btnTest">BtnTest</button>
<div id="result"></div>
</body>
</html>
远程服务器端js.txt的内容为:
var jimmy = {name:"jimmy.yang",email:jimmy.yang@163.com}
感觉是不是比ExtJs的ScriptTagProxy还要简洁? 个人感觉Jquery简单明了,短小精干,ExtJs功能强大,组件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