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应选一个中国处于世界第一或者一流的市场。在这个市场做个测试点,冒些风险,做些新的投资,不管这个投资是新的网上服务、
手机软件甚至硬件也有可能。因为中国具有很大的市场,中国的
软件商占有一个优势,先开发,先尝试,中国成功后自然推到
国外。除此之外,为了铺好基础,中国公司也应该愿意借一些较基础的项目,例如
软件测试。
从上到下树立诚信至上的观念,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做到诚实准确。
相对可以说,外包才是市场真正需要的核心技术,有人说操作系统是最核心的技术,有多少外包的工作和有多少人需要的工作是操作系统的工作?大部分人需要的是财务软件、数据库合成等方面的工作,这些才是真的有市场价值的。
《李开复谈软件外包及软件安全》 ChinaByte 2003年11月05日
中国的软件产业在21世纪将拥有很多机会,但同时也会伴随诸多挑战。
第一个机会,中国的经济发展将为软件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印度相比,虽然中国目前的软件行业总产值远小于印度,在软件开发管理等方面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但中国却拥有世界上成长最快的国民经济和传统企业。而中国传统企业的信息化,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个机会是外包。外包已成为全球IT业的一个趋势,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希望将更多的IT工作外包到印度或中国,这会产生很多商机。
外包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但是不该是最终的目标。中国可以利用外包,训练出一批优秀的技术人员。中国也可以利用外包,训练一批在商业、业务、流程等方面有经验的管理人员。
第三个机会,中国可以获得跨越世界的领导机会。当世界上大部分人在做应用软件开发的时候,网络服务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即开发通过网络服务来运行的软件。
另外,中国可以以中国市场的特色和优势,获得跨越世界的领导机会。美国之所以在网络和软件如此的强,很大的一个理由是美国在10-20年前有最好的条件 - 世界最多的计算机和世界最好的网络。而今天,中国也有类似的条件。
第四个机会,中国拥有非常优秀的人才。我们在微软亚洲工程院看到中国IT方面的人才是世界上无法相比的。但同样的挑战是IT编程员未必有很好的管理能力、足够的创业和创新的能力。中国拥有的多是单一化的技术人才,中国的软件教育偏重于科技和开发,不够全面和普及。
机遇和挑战并存是中国软件产业发展过程中最鲜明的特点。
《李开复:中国软件产业的机会与挑战》新浪科技 2004年09月20日
成长中的中国软件业需要出现3万-5万人的大公司。中国软件公司数量比印度多一倍,但公司规模却远不及后者。在未来3年内,印度的4家软件公司将达到20万人的规模。这是中国软件人"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作坊老板"心态阻碍了中国软件业的成长。
《微软副总裁李开复:中国软件业需要航母型企业》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2004年10月29日
下面是本文中提炼出来的,我个人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建议:
·管理方面:
积极为公司长远目标投资,悉心地学习研究、开发的机制。
作专注的公司,不要急于发展而分散了管理者的注意力。
用SMART的目标来衡量每个人负责的工作:
·S - Specific (特定的、范围明确的,而不是宽泛的)
·M - Measurable (可以度量的,不是模糊的)
·A - Attainable (可实现的,不是理想化的)
·R - Result-based (基于结果而非行为或过程)
·T - Time-based (有时间限制,而不是遥遥无期的)
要求产品的开发人员直接接触客户,才能真的理解客户的困难和痛苦。
·最高领导层方面:
理解领军人物的重要性。
有"希望雇佣到比自己强的人才"的胸怀,有"最优秀的人属于公司,支持他们离开自己的麾下"的无私作风。
提倡以身作则的管理方式,不让领导拥有"特殊"待遇,不让领导游离于公司的法规和措施之外。
有足够的自觉。
要认识到中国软件企业在管理上与跨国公司的巨大差距,要大胆引进海外人才和职业经理人,并积极营造使他们充分发挥作用的环境。
·人才方面: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三顾茅庐的精神去挖掘人才,用长远的眼光培养人才。能够理解"一流的人雇佣一流的人,二流的人雇佣三流的人"。
引入人才管理、评估,培养的制度。
引入职业管理人才机制,在公司战略,营销等领域使用受过正规企业管理培训的专业人才。
真正重视技术人才。
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和培训,让优秀的人才没有后顾之忧。
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员工优胜劣汰机制。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利用股票期权等机制将员工与公司的长期利益联系在一起。
·文化和价值观方面:
发展良好的文化与价值观,并将其灌输到企业的每一部分,要求员工用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来引导各项工作。
以令人振奋的前景目标和巨大挑战激发员工的热情和斗志。
杜绝官僚作风,创立灵活、平等的文化。
公司、领导和员工都自觉追寻卓越的文化;有接受批评的胸怀、承认错误的勇气和扭转劣势的魄力。
http://column.chinabyte.com/355/200035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