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7日

现在浏览器端以 JavaScript 为核心,基于各种 Web 标准(即:早已完成标准化的XHTML/CSS/DOM/XML/XSLT 和正在进行标准化的XMLHTTP)的技术正在加速整合,Ajax 就是这一系列技术的一个统称。

虽 然网络上已经有大量的相关资源,但是为了打好基础,认真读上几本书还是很有必要的。好在 Ajax 并不是什么全新的技术,它仅仅是传统技术的发展和增值,是对于这些基于 Web 标准的传统技术的重新包装,使其更加适合于企业应用,并且和服务器端结合地更加紧密。因此学习 Ajax,首先就要从深入学习这些传统的技术开始。我由浅入深地列出一些我读过的书籍,提供给大家做参考:

1、XHTML 教程(XHTML)

作者:Chelsea Valentine, Chris Minnick

New Riders 原版,人民邮电出版社中文版

是的,今天你最应该学习的是 XHTML,而不是 HTML。HTML 4.x 已经是一个被废弃了的标准,今天的标准是 XHTML 1.0。XHTML 1.0 也不是 XHTML 最新的版本,但是它是目前唯一得到浏览器广泛支持和唯一实用的 XHTML 版本。

2、JavaScript 权威指南第四版(JavaScript: The Definitive Guide)

作者:David Flanagan

O'Reilly 原版,中国电力出版社中文版

JavaScript 爱好者亲切地称之为“犀牛书”,因为 O'Reilly 以犀牛作为这本书的封面。这是目前 JavaScript 领域最深入和最权威的入门书。与其它 JavaScript 相关书籍的区别是这本书一半以上的篇幅着重于深入介绍 JavaScript 语言本身的基础知识,而不是象其它的书一样把基础知识和与 HTML 相结合做 Web 开发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偏重于细节,使得其篇幅很容易就超出了 1000 页,例如《JavaScript Bible》)混杂在一起。对于刚刚开始学习 JavaScript 的初学者,这本书毫无疑问是最佳的入门书。

3、XML 高级编程(Professional XML)

Didier Martin等著

Wrox 原版,机械工业出版社中文版

这本书是关于 XML 开发技术非常详尽的著作。虽然因为作者众多(第一版 12 个人,第二版好像又多了几个),无法摆脱 Wrox 红皮书系列大杂烩的印记,但是这本书可以说是红皮书系列中少有的精品。

这本书可以作为 XML 技术参考书,虽然很厚,但是没有必要从头到尾全部读完。其中与 Ajax 相关的内容包括 XML DOM、XSLT 等等。

4、网站重构(Designing with Web Standards)

作者:Jeffrey Zeldman

New Riders 原版,电子工业出版社中文版

这 本书详细地介绍了如何摒弃远古时代(按照我的理解,3 年以前吧)不符合标准,专门针对某种浏览器(90%以上的情况下是 IE)做开发的恶习,真正采用符合标准的方式来做开发,最终走上向后兼容(注意:不是与浏览器以前不能完整支持 Web 标准的版本相兼容,而是与浏览器以后的版本相兼容)的平坦大路上来。这本书虽然不是 CSS 的专著,但是其中充分展示了使用 CSS 的一些高级技巧。尤其是最后一章展示了完全基于 CSS 做布局,摒弃使用 table 做布局的老方法的具体做法。

非常遗憾的是这本书的中文版翻译的非常烂,如果不对照原文,很容易误入歧途。读这本书有任何疑问的朋友都可以直接和我联系。

上面列出的是与 Ajax 涉及到的技术相关的书籍。我没有列出 CSS 的书,是因为我并没有专门读过一本 CSS 方面的专著。附件是网上流传很广的 CSS 2.0 中文手册,可以作为这方面的参考。

读了以上这些书,你已经在技术方面打下了极为坚实的基础,你还需要有一个经常的讨论场所,JavaEye 毫无疑问是你最值得来的地方。

下面我再列出几本与技术没有直接关系的书籍。

5、面向使用的软件设计(Software for Use)

作者:Larry Contantine, Lucy Lockwood

ACM Press 原版,机械工业出版社中文版

大 部分的软件都是给人使用的。我在 BEA User Group上的演讲中说到,Ajax 为什么会越来越流行,主要的原因就是它能比传统的基于 HTML FORM 的交互模式带给用户更好的交互体验,也就是 Ajax 可以实现更好的 Web 可用性(Web Usability,这是目前国外的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这才是 Ajax 最大的价值。软件的可用性永远都是一个大的话题,《面向使用的软件设计》正是这方面最权威的专著。我们只要在做最终用户直接使用(有一个可视的界面)的软 件开发,提高可用性就是我们需要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

6、软件创新之路(Inmates Are Running the Asylum)

作者:Alan Cooper

Sams Publishing 原版,电子工业出版社中文版

7、About Face 2.0

作者:Alan Cooper

John Wiley & Sons 原版,中文版即将出版

上面两本书都是交互设计大师 Alan Cooper 的名著,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 Alan Cooper 的大名,这两本书是交互设计爱好者必读的著作。

posted @ 2006-04-14 20:12 neurolandcn 阅读(150) | 评论 (0)编辑 收藏

内因类

  一、网站是否能满足较多用户的需求。

  这里的较多不是一个绝对的量,要依情况而定。如Flickr满足人们分享、存储图像的需求,这个人群是非常大的。而Linkist满足人们建立 人脉的需求,有这个需要的人群也很大。但你要说一个绝对的量,就不好估计了。总之,网站要能满足较多用户的某种(或几种)需要。而那种只针对小圈子的服 务,和Web 2.0的根本要求就有些差距了,这里不涉及。

jed3t101mcsv.jpg

二、网站的易用性、用户体验是否够好。

  一个针对广大群众的网站,其对易用性的考虑是必要的。如果你的操作流程,功能实现等设计得太过于复杂,那么,是会吓跑用户的。而好的用户体验, 才是用户持续使用你的服务,并愿意为你贡献信息和资源的重要前提。所以,对于网站经营者、建设者来说,这是一个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而且,这也会催生UI 设计师这一个新个职业的出现。

  用户体验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

  •   品牌内涵形象。(如google)
  •   操作是否简便。(如del.icio.us)
  •   功能是否够用。(如flickr)
  •   界面是否美观。(如digg、last.fm)
  •   速度和稳定性。(如豆瓣)

  三、已有资源的质量和数量。

  只有当已有资源够多够好时,才会有更多的用户愿意加入进来,因此,Web 2.0网站最初的内容建设是非常关键的,而且也是战胜对手、摆脱追兵和模仿者的重要基础。

  四、网站本身是否有足够的、持续的吸引力。

  只有当网站有足够的、持续的吸引力时,它的经营、发展才是稳定的、增长的。事实上,满足上面三大要素,问题就不大了。

  外因类

  一、用户的数量是否够多。

  更多的用户数量,说明有更多有人在关注网站,说明网站有更大的潜力,说明影响力的多少,这些注册用户是网站最重要的有生资源。但我们也要注意的 是,注册用户的量对Web 2.0网站的建设和发展来说,并不是最关键的外因。活跃的、能够不断贡献资源和信息的注册用户才是。至于怎么让这一部分人不遗余力地去做贡献,则是网站经 营者需要去深入考虑的问题之一了。

  二、用户是否愿意为网站贡献资源。

  用户创造资源,是Web2.0的关键特性。这些资源是网站最重要东西。它们可有多种形式: 图片、音频、视频、文章,甚至是关系。任何一个好的Web 2.0都是能够充分地调动用户的积极,不断地为其贡献信息和资源的,这是一个Web 2.0网站成功的关键因素,甚至可以说是重中之重。

  要让用户免费为网站贡献资源和信息,有三点是很重要的:

  •   对用户自身有什么意义、好处。
  •   用户体验是否够好。(如操作方便)
  •   网站是否会诱导。

  如果Web 2.0网站不能很好的利用用户创造信息和资源,那么,它就只有等死了。不要怪现实残酷,事实就是这样。

  附加信息: 用户为什么自愿免费贡献内容给一个网站?

  •   期望被周围亲近的朋友们关注
  •   期望被更有 power 的人关注
  •   把自己的秘密在网上挖个洞埋进去,心情会变好(有多少人觉得这样的方式有效?)
  •   炫耀自己拥有的或者自己知道的,或者说共享(大部分人这样做)
  •   学术性的交流(很少人这样做)
  •   通过 Google AdSense 挣钱(极少人这样做)
  •   SEO(确实有效,但是只有极少极少的人这样做)

  (via livid.cn)

  三、网站的知名度是否够高

  有更多的人知道你的网站及其提供的服务,那么,那目标用户需要由你的网站提供的那种服务的时候,他们选择你的网站的机率就大大的提高了。从而,使网站的规模、实力、潜力,都一点点地得到增强。

  要让更多人知道你的网站,就主要靠广告宣传和口碑宣传了:

  广告宣传:比如淘宝和eBay易趣,双方都猛打广告,其目的就是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们。而当这些人有买卖商品的需要时,自然就是奔向它们了。

  口碑宣传:

  •   媒体吹捧(在线媒体、门户的宣传,传统电视台、电台、纸媒的宣传等)。
  •   用户推广(如有名的病毒式营销、Blogger们的介绍、用户介绍朋友等)。



posted @ 2006-04-14 20:10 neurolandcn 阅读(162) | 评论 (0)编辑 收藏

商务社交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 Service,简称SNS),又称商务交友网站,正在改变商业世界的游戏规则,促使其向Web2.0时代升级。

  西门子市场经理张欧(化名)要从上海出差到北京,他在商务交友网站Wealink(若邻)上向朋友发送了留言,他到了北京以后,几位朋友便主动打电话给他,进行了会面。

  最近,风险投资商维众投资CEO余蔚通过Wealink 找到了几个项目:需要风投的公司通过余蔚的朋友找到了他,余蔚觉得项目不错,双方就开始了接洽,这都是通过Wealink的服务完成的。

  Web2.0 式关系

  “只要真正应用好商务SNS网站,就会对其产生依赖感。” Wealink CEO邹岭认为,对商务人士而言,商务SNS网站未来会成为与电子邮件和MSN处于同等地位的基础设施。

  首先,Wealink网站提供通讯录与联络管理,这项服务以电子名片的形式开展,用户通讯信息的任何变动,成百上千个与其建立连接的商务朋友都会自动更新,无须打电话和发邮件另行通知。同时,用户也可以自动获得所有连接朋友的电子名片更新。

  构建以个人为中心的商务平台也是一大功能。博客、照片、视频、音乐等形式的个人信息都可以发布到网站上,职业生涯、特长等所有信息都可以多方面地表达出来,同时朋友的评价也附加在其中。

  邹岭通过Wealink找到了公司超过10%的员工,他通过与之链接的朋友,找到别人的信息,通过阅读博客和评价等手段获取信息,对其未来的员工进行了解。

  同时,几乎所有传统的人际功能都可以在这个平台实现。在Wealink上通过朋友的引荐认识朋友获取帮助,可以降低风险、提高成功率。

  用户需要帮助时,可以通过了解朋友的圈子获取帮助,如选择主动与对方进行联络,还能通过朋友传递联络的信息,共享彼此的人际关系。

  向人际网络发布求助信息也是其功能之一,商务用户通过线上的朋友渠道可以更快、更可靠地解决问题。

  商务交友网站提供的服务几乎涵盖了商业世界的一切:寻找工作机会,招聘猎头,提供产品服务、话题圆桌讨论,寻找业务伙伴、投资机会和投资机构……

  线上关系银行

  “商务SNS就像是商务人士的关系银行。”Wealink CEO邹岭表示,将你的社会关系存入商务SNS网站,就能使其保值增值。

  商务SNS的“存款”规则是,只有把真实的关系信息投射到网络中才能有效,同时商务人士的人际网络的管理和拓展则可以用低成本高收益的形式实现。

  在这个体系中,用户可以安全地同信任的人群分享自己的联络方式、信息和知识,利用信任关系拓展自己的社会性网络,达成更加有价值的沟通和协作。

  网站中会逐步形成有效的社会评价体系,人们的社会性资本(Social Capital)可以累积,这样的体系未来可以服务于各种社会活动,并带来巨大的商业和社会价值。

  这个体系将具备个人数据中心服务(PDH)、个人社会关系管理服务(SNS)、可信的商业信息共享服务等。

  师从欧美

  中国商务交友网站的兴起,与欧美市场的“时差”不到一年。

  欧洲最大的商务SNS服务商OpenBC在用户基数还相当小的时候就已经实现了净现金流入。2005年,该网站在用户数仅有70余万的情况下仅 靠收取会费便实现了700万欧元的销售收入。中国商务SNS网站也准备在今年大干一场,目前天际网、联络家、Wealink都在进行类似的服务,也都有千 万美元级别的风投介入。

  在邹岭看来,商务人士都有自己现实的圈子,线上主要起到辅助作用,功能不能相互替代。即使是陈天桥、牛根生这样的高管,也可以找到令其满意的应用。邹岭的朋友链接中就有400多个CEO。

  以Wealink为例,该网站在2006年1月正式运营,至今有5万多注册用户,平均每天增长近万人,预计年底达到100万人。

  “我们不想成长过快。”邹岭表示,要控制好节奏才能保持商务交友网站信息的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加入的用户都保持活跃和产生依赖感。

  邹岭强调,商务交友网站将成为商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种平台服务,这种服务可以与任何通讯手段和互联网服务结合,如通过手机获取信息,更新通讯录,通过RSS、电子邮件等手段阅读、定制、讨论,所有信息的接收和发送都充分体现个性化。

  风投人士认为,只要商务交友网站的网络和用户保持健康增长,盈利模式并不是问题,网络广告、猎头搜索,甚至印制名片、贺卡都可以赚到可观的利润。

posted @ 2006-04-14 19:44 neurolandcn 阅读(169) | 评论 (0)编辑 收藏

对企业应用而言,异步JavaScript和XML的优点绝不仅仅在于为用户界面增添功能。

不难明白为什么异步JavaScript和XML(AJAX)让那么多的Web开发人员为之心驰神往。基于浏览器的用户界面头一回内容丰富、功能齐全,足以让人扔掉所谓的胖客户端桌面应用。

AJAX鼓励开发人员把网页分成几部分独立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独立于整个网页来进行更新,并且鼓励开发人员编写在浏览器 里面而不是服务器上对数据进行操作的应用软件。毕竟,既然浏览器本身拥有足够强的处理功能来运行简单的任务,浏览器干嘛要请求服务器来完成这项工作?结果 就是,大大减少了在网络上传送的数据和显示信息。

 在开始使用JackBe工具后的几个月里,Longoria的队伍就开发成了一套系统,在一台服务器上就可以高效运 行。Longoria说:“我们的顾客对我们的服务感到很开心,至少感到很满意。我们可以录入订单、开账单、收取账款、进行促销及跟踪库存——而且我们每 周可以从每个分销商处得到200个订单,有时所有分销商同时使用系统,但系统的响应速度仍很快。”

  使用AJAX减少网络流量的现象正在迅速普及,尤其是在顾客和客户并不总是能够通过宽带连接访问应用的地区。在过 去的两年间,JackBe已经帮助十多家拉美公司部署及推广基于AJAX的应用。这些公司并非无名之辈,譬如墨西哥国家银行(Banamex)、墨西哥水 泥公司(Cemex)以及拉美天空电视台(Sky Latin America)如今都在使用AJAX。

集两者之所长

  除了提高网络运行效率外,AJAX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它让部署零占用空间(zero-footprint)的软件 成为可能。IT人员可以在一个地方维护代码,通过Web部署到任何有需要用户的桌面系统上,用不着在办公室的每一个桌面系统上安装一份应用软件。同样,修 正版和软件更新也可以自动分发给每个用户。

  多年来,企业应用软件厂商一直在向顾客许诺这种美好前景,但传统的HTML和JavaScript界面存在一些局限,这使得基于Web的应用软件很难与桌面软件相竞争。所以,其中一些厂商正率先利用AJAX消除这两类软件之间的差距也就不足为奇了。

 Scalix的首席技术官Andy Palay说:“AJAX集两者之所长。从用户角度来看,用不着面临从一种状态变换到另一种状态的巨大变化。而从管理员角度来看,它拥有这项神奇特性,即用不着为把软件安装到每台计算机上而操心。”

正如JackBe帮助了Tupperware墨西哥公司那样,Scalix和NetSuite也都在使用AJAX,以减轻服 务器负担和网络流量。对Scalix来说,这是一个卖点:如果顾客发现与竞争方案相比,AJAX可以提高网络运行效率、减轻服务器负担,可能更有兴趣购买 该公司的产品。对NetSuite来说,AJAX是确保公司顺畅运作的一个利器,哪怕顾客在不断扩大业务。


ajax.gif

  Ajax应用程序与传统的Web应用程序之间的主要区别在,Ajax应用程序可以处理用户的交互而无需页面重新加载。例如,通过XMLHttpRequest对象从服务器载入数据,或者使用JavaScript来处理拖放客户端。


我真正用Ajax时间了一个商业化的Java中型项目,

所有的表现层完全通过HttpService + Script来完成,现在回顾得失,可以对Ajax进行总结:

(一)Ajax适合什么时候来使用:
Ajax适合对动态性要求强,而业务逻辑不过于复杂的场合,否则,你会发现,最终很难维护,我的表现层开发工程师差点辞职,呵呵,而且项目进度一拖再拖。

(二)Ajax应该如何去用:
应该说,千万不要放弃JSP + Struts,Ajax只能作为有益的补充,当你需要不刷新页面的时候,比如维持一颗不用提交的树等,这是适当的

(三)Ajax会导致的问题:
过分使用Ajax,会导致Web Browser 的性能严重下降,内存飚升,由于目前IE的内存回收机制并不好,往往一个含有大量信息的Ajax页面,在多次交互后,会达到上百M的内存占用。

所以,在经历这些之后,我毅然决然地第二个版本中回到了Struts + JSP,通过精巧地设计,开发效率大大提升。

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去追风,不要被某些所谓的技术专家迷惑,好多时候,这里面有商业目的的。开发Java应用首先是要追求维护型、效率和可扩展性。好多时候,并不是用了某个技术,用户就满意的,用户永远关注的是需求,业务层才是核心价值所在。



posted @ 2006-04-14 19:42 neurolandcn 阅读(185) | 评论 (0)编辑 收藏

美食1 寿司的做法

posted @ 2006-04-06 18:45 neurolandcn 阅读(150) | 评论 (0)编辑 收藏


posts - 5, comments - 0, trackbacks - 0, articles - 1

Copyright © neurolan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