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19  评论-128  文章-1  trackbacks-0
 

James Gosling : Java之父
文/陶文

作为Java之父,James Gosling的名字可谓是耳熟能详。当人们评论一种编程语言时,总喜欢捎带着把下蛋的母鸡一起带上。Java做为中国的编程语言学习者餐桌上有限的那么几样餐点中的流行款式,自然是让James Gosling风光不已。虽然James Gosling现在已经不是领导Java发展潮流的领军人物了,做为Sun的开发者产品组的CTO,怎么算来也是身居高位了,俗事缠身吧,但是这并不妨碍其对于Java一如既往的爱护,表达着各式各样鲜明的观点,引发一场又一场的争论。
James Gosling是很爱Java的——是啊,哪有当父母的不爱自己的孩子的呢。James Gosling也是很爱Sun的——是啊,哪有当领导的不爱自己的公司的呢。于是我们在批评.NET的安全性的队伍前头,在褒扬Java性能的队伍前头,在抨击SWT开倒车的队伍前头,在给NetBeans大唱赞歌的队伍前头,我们都看到了James Gosling的身影。无论对错、偏见或者固执,至少说明了Gosling的鲜明个性丝毫没有受到年龄的影响。也许也只有这种天才而偏执的人物才能创造出Java这般伟大的语言来吧。

Bill Joy : 软件业的爱迪生
文/徐昊

Joy生于1954年,1982年与Vinod Khosla, Scott McNealy和Andy Bechtolsheim一起创建了Sun Microsystems,并从那时起担任首席科学家,直到2003年离开。他是一位令人崇敬的软件天才,他在软件和硬件的历史上留下了无数令人仰止的传奇。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DARPA与BBN达成协议,准备将Vinton Cerf和Bob Kahn设计的TCP/IP协议添加到Berkeley UNIX中。Bill Joy被委派来完成这项任务,然而他却拒绝将BBN的TCP/IP协议栈添加到BSD中,因为在他的眼中BBN的TCP/IP实现还远不够好,于是他就写了一个高性能的TCP/IP协议栈。John Gage回忆道,“BBN和DARPA签署了巨额合同来实现TCP/IP协议,然而他们的员工所编写的代码远没有一个研究生所做的好。于是他们邀请Bill Joy参加他们的一个会议,这位研究生穿着一件T-Shirt就出现了,他们询问他,‘你是如何做到的呢?’Bill回答说,‘这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你读一下协议然后就可以编码了’”。除了TCP/IP协议,基于分页的虚拟内存系统最早也是由Bill Joy添加到Berkeley UNIX内核当中的。同时他还是vi、csh、早期Pascal编译器的作者。
关于Bill Joy惊人的软件才能流传最广的一个传奇是,据说他在上研究生的时候,想看看自己能不能写一个操作系统出来,于是就在三天里写了一个非常简陋,但是可以使用的Unix系统, 传说就是BSD的前身。虽然如此夸张的才情令人难以置信,但是考虑到主角是Bill Joy,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Bill Joy硕士毕业之后,决定到工业界发展,于是就到了当时只有一间办公室的Sun, 他作为主要设计者参与了SPARC微处理器的设计,负责设计最为关键的一部分电路。这样兼精软硬件的天才实在是让人不得不佩服啊。1995年,Sun发布了轰动世界的Java语言。当然,Bill Joy对Java也作出了不少的贡献,首先是JINI——一种针对分布式服务的基础连接技术。任何可以内嵌JVM的电子设备都可以通过JINI相互连接;JXTA是基于Java的P2P协议,允许互联网上的软件进行点对点交流和协作。
这个其貌不扬的瘦高个,有着凌乱的亚麻色头发,被《财富》杂志誉为“网络时代的爱迪生”的技术狂人,在短短的二十年间,创造了无数令人心动的软件。在MIT的BBS上曾有一个帖子,说微软电话面试有一道题,问“Who do you think is the best coder, and why?”虽然回复的帖子中大家都声明列举的best coder排名不分先后,然而大多数人仍把Bill Joy列在第一位,或许可以从一个侧面验证Bill Joy在广大Programmer心目中的地位吧。

Joshua Bloch : Java 2 元勋

早在1996年,适逢Java刚刚崭露头角,年内好事连连。先是1月份发布JDK 1.0,然后是5月底在旧金山召开首届JavaOne大会,年末又是JDK 1.1紧跟其后。正是在Java技术如火如荼、大展拳脚的背景之下,Joshua Bloch来到了Sun,开始了他带领Java社区步入“迦南美地”的漫长历程。
很快,他被从安全组调入核心平台组,从事底层API设计。至此以后,每逢JDK的重大版本发布,总能在其中见到Joshua的“妙笔”。JDK 1.1中的java.math、1.4中的assertions,还有大家所熟识的Collections Framework皆是Joshua一手打造。其中的Collections Framework还获得了当年的Jolt大奖。到了J2SE 5.0研发阶段,身为平台组构架师的Joshua接掌了Tiger大旗,其核心地位已然无人可以替代。作为Tiger的代言人和领路人,没有谁比Joshua更清楚Tiger。相信大家一定还记得Joshua当年仿效英国诗人William Blake所做的咏Tiger诗八首,优雅的笔调,透出大师深厚底蕴的同时,也道出了Tiger的几大重要特性,这些特性是自JDK 1.1引入Inner Class以来,Java最大的语法改进。
Java风雨十年,从JDK 1.1到J2SE 5.0,Joshua实在功不可没。难怪有人戏言,假如将James Gosling比作Java之父,那么Joshua就是一手将Java “哺育”成人的Java之母。Joshua对Java的贡献还不止于JDK,提起他的大作《Effective Java》(Addison Wesley, 2001),相信Java粉丝们一定耳熟能详。该书荣膺2002年度Jolt大奖,且备受James Gosling推崇。书中57条颇具实用价值的经验规则,来自Joshua多年来在JDK开发工作中,尤其是Collections Framework设计中的实践心得,各个有理有据,剖析深入,也足见其深厚功力。该书对Java社群的影响,犹如C++社群中的《Effective C++》。Joshua对JCP的贡献也不小。他是JSR201和JSR175的领导者,前者包含了Tiger四大语言特性,后者则为Java提供了元数据支持。此外,他还是JSR166的发起人之一(该JSR由Doug Lea领导),并且是许多其他JSR的参与者。Joshua目前是JCP为数不多的几个执行委员会成员之一。
Joshua Bloch给人的印象是谦逊平和,行事低调而不喜抛头露面,一个典型的技术人员和实干家。不过即便如此,也丝毫不会减弱他对Java技术的卓越贡献和对Java社区的绝对影响力。有人说,如果他能更彰显一些,就很有可能成为Java开发者中的领军人物,就有如Don Box之于微软社群。
2004年7月初,就在Tiger发布在即之时,就在Jusha Bloch刚刚荣获Sun“杰出工程师(Distinguished Engineer)”的称号之时,他突然离开Sun而去了正值发展态势迅猛的Google。当他离开Sun的消息在TSS发布之后,众多拥趸表达了怀念与不舍之情。一年过去了,我们还没有获知Joshua的任何近闻,似乎又是他行事低调的一贯作风所致,不知他在Google状况如何。希望Joshua依然能继续“摩西未尽的事业”,以他的影响力推动Java社群继续前行。据称,《Effective Java》的下一版会加入Java 5.0的部分,让我们翘首以待吧。


Bruce Eckel : 功勋卓著的机会主义分子

Bruce Eckel原本是一位普通的汇编程序员。不知道是什么因缘际会,他转行去写计算机技术图书,却在此大红大紫。他成功的秘诀不外乎两点:超人的表达能力和捕捉机会的能力。他最早的一本书是1990年代初期的《C++ Inside & Out》,随后,在1995年他写出了改变自己命运的《Thinking in C++》。如果说这本书充分表现了他作为优秀技术作家的一面,那么随后他写作《Thinking in Java》并因此步入顶级技术作家行列,则体现了他作为优秀的机会主义分子善于捕捉机会的另一面。写作中擅长举浅显直接的小例子来说明问题,语言生动,娓娓道来,特别适合于缺乏实践经验的初学者。因此《Thinking in Java》俨然成为天字第一号的Java教科书,对Java的普及与发展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不过公允地说,Bruce Eckel的书欠深刻。比如在“Thinking in…”系列中对设计模式的解说就有失大师水准。这一方面是因为书的定位非常清晰,另一方面也是因为Bruce太过分心赶潮流,未能深入之故。TIJ之后,他预言Python将火,就匆匆跑去写了半本《Thinking in Python》。后来Python并未如期而旺,于是他也就把书稿撂在那里不过问了,机会主义的一面暴露无遗。我们也可以善意的猜测一下,他的下一个投机对象会是什么呢?Ruby?.NET?MDA?总之,是什么我都不奇怪。


Rickard Oberg :J2EE奇才

Oberg的作品很多,流行的代码生成工具XDoclet和MVC框架WebWork都出自他的手笔。这两个框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的功能虽然简单,但设计都非常优雅灵活,能够很方便地扩展新功能甚至移植到新环境下使用。优雅的设计源自Oberg的过人才华,简单的功能则折射出他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正是这两种特质的融合,才造就了这个不世出的奇才。
1999年,JDK 1.3发布,其中带来了一个重要的新特性:动态代理(Dynamic Proxy)。当所有人都还在对这项新技术的用途感到迷惑时,Oberg发现用它便可以轻松攻克EJB容器实现中的一些难关。这一发现的产物就是一本《Mastering RMI》,以及大名鼎鼎的JBoss应用服务器。但Oberg很快又让世人见识了他的玩世不恭。由于和总经理Marc Fleury在经营理念上不合,Oberg抱怨“法国的天空总让我感到压抑”,甩手离开了自己一手打造的JBoss。此后的几年里,他和老友Hani Suleiman不断地对JBoss的“专业开源”模式和Marc Fleury的商人味道冷嘲热讽,让众人为他的孩子气扼腕叹息。
2002年10月,微软推出Petstore示例应用的.NET版本,并宣称其性能比Java Petstore高出数倍。正是Oberg深入分析这个示例应用的源代码,在第一时间指出它大量运用了SQL Server专有的特性,性能对比根本不具参考价值。后来Oberg又先后关注了AOP和IoC容器,两者都成为了J2EE架构的新宠。

Doug Lea : 世界上对Java影响力最大的个人
文/KIT

如果IT的历史,是以人为主体串接起来的话,那么肯定少不了Doug Lea。这个鼻梁挂着眼镜,留着德王威廉二世的胡子,脸上永远挂着谦逊腼腆笑容,服务于纽约州立大学Oswego分校计算器科学系的老大爷。
说他是这个世界上对Java影响力最大的个人,一点也不为过。因为两次Java历史上的大变革,他都间接或直接的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脚色。一次是由JDK 1.1到JDK 1.2,JDK1.2很重要的一项新创举就是Collections,其Collection的概念可以说承袭自Doug Lea于1995年发布的第一个被广泛应用的collections;一次是2004年所推出的Tiger。Tiger广纳了15项JSRs(Java Specification Requests)的语法及标准,其中一项便是JSR-166。JSR-166是来自于Doug编写的util.concurrent包。
值得一提的是: Doug Lea也是JCP (Java小区项目)中的一员。
Doug是一个无私的人,他深知分享知识和分享苹果是不一样的,苹果会越分越少,而自己的知识并不会因为给了别人就减少了,知识的分享更能激荡出不一样的火花。《Effective JAVA》这本Java经典之作的作者Joshua Blosh便在书中特别感谢Doug是此书中许多构想的共鸣板,感谢Doug大方分享丰富而又宝贵的知识。这位并发编程的大师级人物的下一步,将会带给Java怎样的冲击,不禁令人屏息以待。

Scott McNealy :SUN十年来的掌舵者
文/KIT

McNealy,Sun的CEO、总裁兼董事长。他曾经狂傲的说:“摧毁微软是我们每个人的任务。”这位英勇的硅谷英雄,似乎带头起义,试图组织一个反微软阵线联盟,以对抗微软这股庞大的托拉斯恶势力。他时常口出惊人之语,在公开场合大肆的批评微软,并曾经说微软的.NET是.NOT。
Scott McNealy先后毕业于哈佛大学及史丹佛大学,分别持有经济学学士学位及企管硕士。1982年MBA毕业的他和三个同学共同合伙创建了Sun,并于1984年成为Sun的执行官。“要么吞了别人,不然就被别人吞了”是Scott McNealy的名言录之一。他擅长以信念带动员工,鼓舞士气。极富自信的他,对于认定的事,总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因此有人形容他是一个刚愎自用的决策者。
身为Sun这艘船的掌舵者,Scott McNealy能够看多远,Sun就能走多远。Scott McNealy认为将来软件界是一个只有服务,没有产品的世代。他希望打造出Sun不是一个纯靠硬件赚钱的公司。从Open Source到Open Solaris,Sun希望可以成为提供整合性解决方案的服务厂商。Solaris 10 + UltraSPARC是否可以像Scott McNealy希望的是下一匹世纪黑马呢?Sun是否能以股价来证明华尔街分析师及普罗大众的诽短流长?Scott McNealy是否能带领着Sun成为继微软之后的下一个巨人,一场场IT界的争霸战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Rod Johnson : 用一本书改变了Java世界的人

Rod在悉尼大学不仅获得了计算机学位,同时还获得了音乐学位。更令人吃惊的是在回到软件开发领域之前,他还获得了音乐学的博士学位。有着相当丰富的C/C++技术背景的Rod早在1996年就开始了对Java服务器端技术的研究。他是一个在保险、电子商务和金融行业有着丰富经验的技术顾问,同时也是JSR-154(Servlet 2.4)和JDO 2.0的规范专家、JCP的积极成员。
真正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的,是在2002年Rod Johnson根据多年经验撰写的《Expert One-on-One J2EE Design and Development》。其中对正统J2EE架构的臃肿、低效的质疑,引发了人们对正统J2EE的反思。这本书也体现了Rod Johnson对技术的态度,技术的选择应该基于实证或是自身的经验,而不是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或者门户之见。正是这本书真正地改变了Java世界。基于这本书的代码,Rod Johnson创建了轻量级的容器Spring。Spring的出现,使得正统J2EE架构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基于Struts+Hibernate+Spring的J2EE架构也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甚至在大型的项目架构中也逐渐开始应用。
Rod Johnson的新作《Expert One-on-one J2EE Development without JEB》则更让人吃惊,单单“Without EJB”一词就会让大多数J2EE架构师大跌眼镜了。不过Rod Johnson可能仅仅是想通过“Without EJB”一词表明应该放开门户之见。这也是Rod Johnson一贯的作风,。也许正是这种思想,促使得Rod Johnson创建了Spring,真正改变了Java世界。

 

Alan Kay :Java的精神先锋

Sun的官方Java教材中有一句话,说Java是“C++的语法与Smalltalk语义的结合”。而Smalltalk的创造者就是Alan Kay。
Alan Kay于1970年加入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早在70年代初期,Alan Kay等人开发了世界上第二个面向对象语言Smalltalk,因此,Alan Kay被誉为Smalltalk之父。2003年,Alan Key因为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上的杰出贡献,获得了有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ACM Turing Award。
Alan Kay成名于Smapltalk和OOP,而Java虽然在语言上类似于C,但是在语义上非常接近Smalltalk,很多Java中的设计思想在Alan Kay的文献中找到根源,也有些人将Alan Kay尊为Java思想的先驱。不过遗憾的是似乎Alan Kay老先生对Java并不买账,反倒攻击说Java是存在致命缺陷的编程语言,Java的成功不是由于Java本身的内在价值,而是其商业化的成功。Alan Kay欣赏的是Lisp,他认为Lisp是软件的麦克斯韦方程,其中的许多想法是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一部分。看来拥有Alan Kay这样一位重量级的Java先驱仍是我们Java一厢情愿的单恋吧。


Kent Beck : 领导的敏捷潮

Beck全家似乎都弥漫着技术的味道。生长在硅谷, 有着一个对无线电痴迷的祖父,以及一个电器工程师父亲。从小就引导Kent Beck成为了业余无线电爱好者。
在俄勒冈州大学读本科期间,Kent Beck就开始研究起模式。然而在他最终拿到计算机学位之前,他却是在计算机和音乐中交替学习。似乎Java大师都能够有这样的能耐,另一Java大牛Rod Johnson同样也拥有音乐学的博士学位。
Kent Beck一直倡导软件开发的模式定义。早在1993年,他就和Grady Booch(UML之父)发起了一个团队进行这个方面的研究。虽然著有了《Smalltalk Best Practice Patterns》一书,但这可能并不是Kent Beck最大的贡献。他于1996年在DaimlerChrysler启动的关于软件开发的项目,才真正地影响后来的软件开发。这次的杰作就是XP(极限编程)的方法学。
和软件开发大师Martin Fowler合著的《Planning Extreme Programming》可谓是关于XP的奠基之作。从此,一系列的作品如《Test Driven Development: By Example》,《Extreme Programming Explained: Embrace Change》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了极限编程的精髓,也逐步导致了极限编程的流行。
Kent Beck的贡献远不仅如此。对于众多的Java程序员来说,他和Erich Gamma共同打造的JUnit,意义更加重大。也许正式这个简单而又强大的工具,让众多的程序员更加认可和信赖极限编程,从而引起了Java敏捷开发的狂潮吧。



转载人员:Nicholas
posted @ 2010-08-30 11:27 obpm 阅读(192) | 评论 (0)编辑 收藏

功能:在线拍照
简介:用flex与java结合实现在线拍照
需求:为了满足希望通过摄像头拍照的图片,然后通过服务器来展示需要
效果:
            后台: 

            前台:


实现代码:
flex: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mx:Application xmlns:mx="http://www.adobe.com/2006/mxml" layout="absolute" width="388" height="222" creationComplete="initApp()" backgroundColor="#A6C9E2">
     
<mx:Style>
         Alert{font-size:12px;}
     
</mx:Style>
     
<mx:Script>
         
<![CDATA[
             import mx.events.CloseEvent;
             import mx.rpc.events.FaultEvent;
             import mx.rpc.events.ResultEvent;
             import mx.controls.Alert;
             import mx.core.Application;
            
             private static const DEFAULT_CAMERA_WIDTH:Number = 160; //摄像头显示宽度
             private static const DEFAULT_CAMERA_HEIGHT:Number = 120; //摄像头显示高度
             private var DEFAULT_WEBSERVICE_URL:String = ""; //WebService地址
             private var str:String;
            
             private var m_camera:Camera; //定义一个摄像头
             private var m_localVideo:Video; //定义一个本地视频
             private var m_pictureBitmapData:BitmapData //定义视频截图
             [Bindable]
             private var m_pictureData:String;
            
             private function initApp():void
             {
                 t_btn_Shooting.enabled = false;
                 t_ban_Save.enabled = false;
                 initCamera();
                 DEFAULT_WEBSERVICE_URL = Application.application.parameters.contextPath+"/onLineTakePhotoServlet";
                 t_ws_SavePicture.url=DEFAULT_WEBSERVICE_URL;
             }
            
             //初始化摄像头
             private function initCamera():void
             {
                 m_camera = Camera.getCamera();
                 if(m_camera != null)
                 {
                     m_camera.addEventListener(StatusEvent.STATUS,__onCameraStatusHandler);
                    
                     m_camera.setMode(DEFAULT_CAMERA_WIDTH,DEFAULT_CAMERA_HEIGHT,30);
                     m_localVideo = new Video();
                     m_localVideo.width = DEFAULT_CAMERA_WIDTH;
                     m_localVideo.height = DEFAULT_CAMERA_HEIGHT;
                     m_localVideo.attachCamera(m_camera);
                     t_vd_Video.addChild(m_localVideo);
                 }
                 else
                 {
                     Alert.show("没有找到摄像头,是否重新查找。","提示:",Alert.OK|Alert.NO,this,__InitCamera);
                     return;
                 }
             }
            
             //拍照按钮事件,进行视频截图
             private function SnapshotPicture():void
             {
                 m_pictureBitmapData = new BitmapData(DEFAULT_CAMERA_WIDTH,DEFAULT_CAMERA_HEIGHT);
                 m_pictureBitmapData.draw(t_vd_Video,new Matrix());
                
                 var m_pictureBitmap:Bitmap = new Bitmap(m_pictureBitmapData);
                 t_img_Picture.addChild(m_pictureBitmap);
                
                 t_panel_Picture.visible = true;
                 t_ban_Save.enabled = true;
             }
            
             //保存按钮事件,保存视频截图
             //通过WebService保存
             private function SavePicture():void
             {
                 m_pictureData = "";
                 for(var i:int = 0; i < DEFAULT_CAMERA_WIDTH; i++)
                 {
                     for(var j:int = 0; j < DEFAULT_CAMERA_HEIGHT; j++)
                     {
                         if(m_pictureData.length > 0)
                         {
                             m_pictureData += "," + m_pictureBitmapData.getPixel32(i,j).toString();
                         }
                         else
                         {
                             m_pictureData = m_pictureBitmapData.getPixel32(i,j).toString();
                         }
                     }
                 }
                 
                 var params:URLVariables = new URLVariables();
     params.width = DEFAULT_CAMERA_WIDTH;
     params.height = DEFAULT_CAMERA_HEIGHT;
     params.bitmap_data = m_pictureData;
     t_ws_SavePicture.send(params);
             }
            
             //检测摄像头权限事件
             private function __onCameraStatusHandler(event:StatusEvent):void
             {
                 if(!m_camera.muted)
                 {
                     t_btn_Shooting.enabled = true;
                 }
                 else
                 {
                     Alert.show("无法链接到活动摄像头,是否重新检测。","提示:",Alert.OK|Alert.NO,this,__InitCamera);
                 }
                 m_camera.removeEventListener(StatusEvent.STATUS,__onCameraStatusHandler);
             }
            
             //当摄像头不存在,或连接不正常时重新获取
             private function __InitCamera(event:CloseEvent):void
             {
                 if(event.detail == Alert.OK)
                 {
                     initApp();
                 }
             }
            
             //WebService保存图片成功事件
             private function __onSavePictureResult(event:ResultEvent):void
             {
                 //trace(event.result);
                 if(event.result.toString() != "保存失败")
                 {
                   str = event.result.toString();
                   
                     Alert.show("保存成功,是否关闭窗口?","提示",3,this,__onAlertCloseHandler);
                 }
                 else
                 {
                     Alert.show(event.result.toString(),"提示",Alert.OK);
                 }
             }
            
             //连接WebService失败事件
             private function __onSavePictureFault(event:FaultEvent):void
             {
                 //Alert.show(event.fault.toString(),"提示",Alert.OK);
                 Alert.show("连接服务器失败。","提示",Alert.OK);
             }
            
             //保存图片成功后的弹出窗口确认事件
             private function __onAlertCloseHandler(event:CloseEvent):void
             {
                 if(event.detail == Alert.YES)
                 {
                    ExternalInterface.call("setValueToField",str);
                 }
             }
         
]]>
     
</mx:Script>
     
<mx:HTTPService id="t_ws_SavePicture" showBusyCursor="true" method="POST" useProxy="false" result="__onSavePictureResult(event)" fault="__onSavePictureFault(event)"/>
     
<mx:Panel x="10" y="10" width="180" height="200" layout="absolute" title="视频拍照" fontSize="12">
         
<mx:VideoDisplay id="t_vd_Video" width="160" height="120"/>
         
<mx:ControlBar horizontalAlign="right">
             
<mx:Button id="t_btn_Shooting" label="拍照" click="SnapshotPicture()"/>
         
</mx:ControlBar>
     
</mx:Panel>
     
<mx:Panel id="t_panel_Picture" x="198" y="10" width="180" height="200" layout="absolute" title="拍照图片" fontSize="12" visible="false">
         
<mx:Image id="t_img_Picture" x="0" y="0" width="160" height="120"/>
         
<mx:ControlBar   horizontalAlign="right">
             
<mx:Button id="t_ban_Save" label="保存" click="SavePicture()" />
         
</mx:ControlBar>
     
</mx:Panel>
</mx:Application>



java:

package cn.myapps.core.onlinetakephoto;

import java.awt.Color;
import java.awt.image.BufferedImage;
import java.io.ByteArrayOutputStream;
import java.io.DataOutputStream;
import java.io.File;
import java.io.FileOutputStream;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import javax.imageio.ImageIO;
import javax.servlet.ServletException;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Request;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Response;

import cn.myapps.constans.Environment;
import cn.myapps.util.sequence.Sequence;

/**
 * Servlet implementation class onLineTakePhotoServlet
 
*/
public class onLineTakePhotoServlet extends HttpServlet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serialVersionUID = 1L;
    
 
private Environment env = Environment.getInstance();
 
 
public void doGet(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    
 processRequest(request, response);    
 }    
   
 
public void doPost(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    
 processRequest(request, response);    
 }    
 
 
public void processRequest(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
  response.setContentType(
"text/html;charset=UTF-8");   
        response.setHeader(
"Pragma""No-cache");   
        response.setHeader(
"Cache-Control""no-cache");   
        response.setDateHeader(
"Expires"0);   
  
        String bitmap_data 
= request.getParameter("bitmap_data");   
        
int width = Integer.parseInt(request.getParameter("width"));   
        
int height = Integer.parseInt(request.getParameter("height"));   
        BufferedImage img 
= new BufferedImage(width, height,BufferedImage.TYPE_INT_RGB);   
  
try {   
            
int w = width;   
            
int h = height;   
            
int[] pixels = new int[w * h];   
            String[] m_tempPics 
= bitmap_data.split(",");   
            
for (int x = 0; x < w; x++) {   
                
for (int y = 0; y < h; y++) {   
                    Long pic_argb 
= Long.parseLong(m_tempPics[x * h + y]);   
                    
int a = (int) (pic_argb >> 24 & 0xFF);   
                    
int r = (int) (pic_argb >> 16 & 0xFF);   
                    
int g = (int) (pic_argb >> 8 & 0xFF);   
                    
int b = (int) (pic_argb & 0xFF);   
                    pixels[y 
* w + x] = new Color(r, g, b, a).getRGB();   
                }   
            }   
            img.setRGB(
00, w, h, pixels, 0, w);   
            img.flush();   
            ByteArrayOutputStream bao 
= new ByteArrayOutputStream();   
            ImageIO.write(img, 
"jpg", bao);   
            
byte[] data = bao.toByteArray();  
            String filePath 
= env.getRealPath("/uploads/photo");
            
//判断路径是否存在,若不存在则创建路径
            File upDir = new File(filePath);
            
if (!upDir.exists())
            {
                upDir.mkdir();
            }
            
//生成随机文件名
            String saveName = Sequence.getSequence();
            String fileName 
= saveName + ".jpg";
            
//写图片
            File f = new File(filePath+"\\" + fileName);
      DataOutputStream dos 
= new DataOutputStream(new FileOutputStream(f));
      dos.write(data);
      dos.flush();
      dos.close();
      response.setContentType(
"text/xml");   
            response.getWriter().write(
"/uploads/photo/" + fileName);   
        }
        
catch(Exception ex)
        {
         response.setContentType(
"text/xml");   
            response.getWriter().write(
"保存失败");   
        }
 }

}

 


源码:/Files/obpm/onlinetakephoto.rar

 原创人员:Denny

posted @ 2010-08-29 21:52 obpm 阅读(5504) | 评论 (5)编辑 收藏

LDAP快速入门

1. LDAP简介

  LDAP(轻量级目录访问协议,Lightweight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是实现提供被称为目录服务的信息服务。目录服务是一种特殊的数据库系统,其专门针对读取,浏览和搜索操作进行了特定的优化。目录一般用来包含描述性的,基于属性的信息并支持精细复杂的过滤能力。目录一般不支持通用数据库针对大量更新操作操作需要的复杂的事务管理或回卷策略。而目录服务的更新则一般都非常简单。这种目录可以存储包括个人信息、web链结、jpeg图像等各种信息。为了访问存储在目录中的信息,就需要使用运行在TCP/IP 之上的访问协议—LDAP。

 

  LDAP目录中的信息是是按照树型结构组织,具体信息存储在条目(entry)的数据结构中。条目相当于关系数据库中表的记录;条目是具有区别名DN (Distinguished Name)的属性(Attribute),DN是用来引用条目的,DN相当于关系数据库表中的关键字(Primary Key)。属性由类型(Type)和一个或多个值(Values)组成,相当于关系数据库中的字段(Field)由字段名和数据类型组成,只是为了方便检索的需要,LDAP中的Type可以有多个Value,而不是关系数据库中为降低数据的冗余性要求实现的各个域必须是不相关的。LDAP中条目的组织一般按照地理位置和组织关系进行组织,非常的直观。LDAP把数据存放在文件中,为提高效率可以使用基于索引的文件数据库,而不是关系数据库。类型的一个例子就是mail,其值将是一个电子邮件地址。

 

LDAP的信息是以树型结构存储的,在树根一般定义国家(c=CN)或域名(dc=com),在其下则往往定义一个或多个组织 (organization)(o=Acme)或组织单元(organizational units) (ou=People)。一个组织单元可能包含诸如所有雇员、大楼内的所有打印机等信息。此外,LDAP支持对条目能够和必须支持哪些属性进行控制,这是有一个特殊的称为对象类别(objectClass)的属性来实现的。该属性的值决定了该条目必须遵循的一些规则,其规定了该条目能够及至少应该包含哪些属性。例如:inetorgPerson对象类需要支持sn(surname)和cn(common name)属性,但也可以包含可选的如邮件,电话号码等属性。

 

2. LDAP简称对应

  1. o– organization(组织-公司)
  2. ou – organization unit(组织单元-部门)
  3. c - countryName(国家)
  4. dc - domainComponent(域名)
  5. sn – suer name(真实名称)
  6. cn - common name(常用名称)

 

3. 目录设计

设计目录结构是LDAP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如何设计合理的目录结构。该例子将通过Netscape地址薄来访文。假设有一个位于美国US(c=US)而且跨越多个州的名为Acme(o=Acme)的公司。Acme希望为所有的雇员实现一个小型的地址薄服务器。

 

  我们从一个简单的组织DN开始: 

    dn: o=Acme, c=US

 

  Acme所有的组织分类和属性将存储在该DN之下,这个DN在该存储在该服务器的目录是唯一的。Acme希望将其雇员的信息分为两类:管理者(ou= Managers)和普通雇员(ou=Employees),这种分类产生的相对区别名(RDN,relative distinguished names。表示相对于顶点DN)就shi :

 

    dn: ou=Managers, o=Acme, c=US

    dn: ou=Employees, o=Acme, c=US

 

  在下面我们将会看到分层结构的组成:顶点是US的Acme,下面是管理者组织单元和雇员组织单元。因此包括Managers和Employees的DN组成为:

    dn: cn=Jason H. Smith, ou=Managers, o=Acme, c=US

    dn: cn=Ray D. Jones, ou=Employees, o=Acme, c=US

    dn: cn=Eric S. Woods, ou=Employees, o=Acme, c=US

 

  为了引用Jason H. Smith的通用名(common name )条目,LDAP将采用cn=Jason H. Smith的RDN。然后将前面的父条目结合在一起就形成如下的树型结构:

 

    cn=Jason H. Smith

        + ou=Managers

            + o=Acme

                + c=US

                               -> dn: cn=Jason H. Smith,ou=Managers,o=Acme,c=US

 

 

  现在已经定义好了目录结构,下一步就需要导入目录信息数据。目录信息数据将被存放在LDIF文件中,其是导入目录信息数据的默认存放文件。用户可以方便的编写Perl脚本来从例如/etc/passwd、NIS等系统文件中自动创建LDIF文件。

 

  下面的实例保存目录信息数据为testdate.ldif文件,该文件的格式说明将可以在man ldif中得到。

  在添加任何组织单元以前,必须首先定义Acme DN: 

    dn: o=Acme, c=US

    objectClass: organization

 

  这里o属性是必须的

    o: Acme

 

  下面是管理组单元的DN,在添加任何管理者信息以前,必须先定义该条目。

    dn: ou=Managers, o=Acme, c=US

    objectClass: organizationalUnit

这里ou属性是必须的。

 

ou: Managers

  第一个管理者DN:

    dn: cn=Jason H. Smith, ou=Managers, o=Acme, c=US

    objectClass: inetOrgPerson

  cn和sn都是必须的属性:

    cn: Jason H. Smith

    sn: Smith

  但是还可以定义一些可选的属性:

    telephoneNumber: 111-222-9999

    mail: headhauncho@acme.com

    localityName: Houston

 

  可以定义另外一个组织单元:

    dn: ou=Employees, o=Acme, c=US

    objectClass: organizationalUnit

    ou: Employees

 

  并添加雇员信息如下:

    dn: cn=Ray D. Jones, ou=Employees, o=Acme, c=US

    objectClass: inetOrgPerson

    cn: Ray D. Jones

    sn: Jones

    telephoneNumber: 444-555-6767

    mail: jonesrd@acme.com

    localityName: Houston

    dn: cn=Eric S. Woods, ou=Employees, o=Acme, c=US

    objectClass: inetOrgPerson

    cn: Eric S. Woods

    sn: Woods

    telephoneNumber: 444-555-6768

    mail: woodses@acme.com

    localityName: Houston

 

 

4. 配置OpenLDAP

本文实践了在 Windows 下安装配 openldap,并添加一个条目,LdapBrowser 浏览,及 Java 程序连接 openldap 的全过程。

 

1. 下载安装 openldap for windows,当前版本2.2.29下载地址:http://download.bergmans.us/openldap/openldap-2.2.29/openldap-2.2.29-db-4.3.29-openssl-0.9.8a-win32_Setup.exe

    相关链接:http://lucas.bergmans.us/hacks/openldap/

   安装很简单,一路 next 即可,假设我们安装在 c:\openldap

 

2. 配置 openldap,编辑 sldap.conf 文件

   1) 打开 c:\openldap\sldap.conf,找到

    include  C:/openldap/etc/schema/core.schema,在它后面添加

    include  C:/openldap/etc/schema/cosine.schema

    include  C:/openldap/etc/schema/inetorgperson.schema

 

    接下来的例子只需要用到以上三个 schema,当然,如果你觉得需要的话,你可以把其他的 schema 全部添加进来

    include  C:/openldap/etc/schema/corba.schema

    include  C:/openldap/etc/schema/dyngroup.schema

    include  C:/openldap/etc/schema/java.schema

    include  C:/openldap/etc/schema/misc.schema

    include  C:/openldap/etc/schema/nis.schema

    include  C:/openldap/etc/schema/openldap.schema

 

   2) 还是在 sldap.conf 文件中,找到

    suffix  "dc=my-domain,dc=com"

    rootdn  "cn=Manager,dc=my-domain,dc=com"

    把这两行改为

    suffix "o=teemlink,c=cn" 

    rootdn "cn=Manager,o=teemlink,dc=cn"

 

    suffix 就是看自己如何定义了,后面步骤的 ldif 文件就必须与它定义了。还要注意到这个配置文件中有一个 rootpw  secret,这个 secret 是 cn=Manager 的密码,以后会用到,不过这里是明文密码,你可以用命令: slappasswd -h {MD5} -s secret 算出加密的密码 {MD5}Xr4ilOzQ4PCOq3aQ0qbuaQ== 取代配置中的 secret。

 

3. 启动 openldap

    CMD 进入到 c:\openldap 下,运行命令 sldapd -d 1

    用可以看到控制台下打印一片信息,openldap 默认是用的 Berkeley DB 数据库存储目录数据的。

 

4. 建立条目,编辑导入 ldif 文件

   1) 新建一个 ldif(LDAP Data Interchanged Format) 文件(纯文本格式),例如 test.ldif,文件内容如下:

   

dn: o=teemlink

objectclass: top

objectclass: organization

o: develop

 

   2) 执行命令:ldapadd -l test.ldif

 

5. 使用LDAP Browser进行访问

       5.1安装LDAP Browser2.6软件,进行如下操作:

   

  

 

5.2显示效果

 

 

5. Java操作LDAP

 

5.1 用JNDI进访问

package cn.myapps.test;

import java.util.Hashtable;
import javax.naming.Context;
import javax.naming.NamingException;
import javax.naming.directory.Attributes;
import javax.naming.directory.DirContext;
import javax.naming.directory.InitialDirContext;

public class LdapTest {
public void JNDILookup() {
String root
= "o=teemlink,c=cn";
Hashtable env
= new Hashtable();
env.put(Context.INITIAL_CONTEXT_FACTORY,
"com.sun.jndi.ldap.LdapCtxFactory");
env.put(Context.PROVIDER_URL,
"ldap://192.168.0.30/" + root);
env.put(Context.SECURITY_AUTHENTICATION,
"simple");
env.put(Context.SECURITY_PRINCIPAL,
"cn=Nicholas,ou=develop,o=teemlink,c=cn");
env.put(Context.SECURITY_CREDENTIALS,
"123456");
DirContext ctx
= null;

try {
ctx
= new InitialDirContext(env);
Attributes attrs
= ctx.getAttributes("cn=Nicholas,ou=develop");
System.out.println(
"Last Name: " + attrs.get("sn").get());
System.out.println(
"认证成功");
}
catch (javax.naming.Authentication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System.out.println(
"认证失败");
}
catch (Exception e) {
System.out.println(
"认证出错:");
e.printStackTrace();
}
if (ctx != null) {
try {
ctx.close();
}
catch (NamingException e) {
// ignore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dapTest LDAPTest
= new LdapTest();
LDAPTest.JNDILookup();
}
}

 

5.2 用JLDAP进访问

访问地址:http://www.openldap.org/jldap/ 并下载相关lib

 

import com.novell.ldap.*;

import java.io.UnsupportedEncodingException;

public class Li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ldapPort = LDAPConnection.DEFAULT_PORT;
int searchScope = LDAPConnection.SCOPE_ONE;
int ldapVersion = LDAPConnection.LDAP_V3;
boolean attributeOnly = false;
String attrs[]
= null;
String ldapHost
= "192.168.0.30";
String loginDN
= "cn=Manager,o=teemlink,c=cn";
String password
= "secret";
String searchBase
= "ou=develop,o=teemlink,c=cn";
String searchFilter
= "objectClass=*";

LDAPConnection lc
= new LDAPConnection();
try {
// connect to the server
lc.connect(ldapHost, ldapPort);

// bind to the server
lc.bind(ldapVersion, loginDN, password.getBytes("UTF8"));

LDAPSearchResults searchResults
=

lc.search(searchBase,
// container to search
searchScope, // search scope
searchFilter, // search filter
attrs, // "1.1" returns entry name only
attributeOnly); // no attributes are returned

// print out all the objects
while (searchResults.hasMore()) {
LDAPEntry nextEntry
= null;
try {
nextEntry
= searchResults.next();
System.out.println(
"\n" + nextEntry.getDN());
System.out.println(nextEntry.getAttributeSet());
}
catch (LDAPException e) {
System.out.println(
"Error: " + e.toString());
// Exception is thrown, go for next entry
continue;
}
}

// disconnect with the server
lc.disconnect();

}
catch (LDAPException e) {
System.out.println(
"Error: " + e.toString());
}
catch (UnsupportedEncodingException e) {
System.out.println(
"Error: " + e.toString());
}
System.exit(
0);
}
}

 

5.3 用JDBC-LDAP进访问

访问地址:http://www.openldap.org/jdbcldap/ 并下载相关lib

 

package jdbcldap;

import java.sql.Connection;
import java.sql.DriverManager;
import java.sql.ResultSet;
import java.sql.Statement;

public class JdbcLdap {

/**
*
@param args
*
@throws Excep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Class.forName(
"com.octetstring.jdbcLdap.sql.JdbcLdapDriver");
String ldapConnectString
= "jdbc:ldap://192.168.0.30/o=teemlink,c=cn?SEARCH_SCOPE:=subTreeScope";
Connection con
= DriverManager.getConnection(ldapConnectString, "cn=Manager,o=teemlink,c=cn", "secret");

String sql
= "SELECT * FROM ou=develop,o=teemlink,c=cn";

Statement sat
= con.createStatement();
ResultSet rs
= sta.executeQuery(sql);
while (rs.next()) {
System.out.println(rs.getString(
1));
}

if (con != null)
con.close();
}
}

 

原创人员:Nicholas

 

 


文章来源:http://www.cnblogs.com/obpm/archive/2010/08/28/1811065.html
posted @ 2010-08-28 14:38 obpm 阅读(1916) | 评论 (0)编辑 收藏

以子类取代类型编码

 Replace Type Code with Subclasses

1. 何谓重构

 

1.1名词解释

  对软件内部结构的㆒种调整,目的是在不改变「软件之可察行为」前提下,提高其可理解性,降低其修改成本。

  

1.2动词解释

  使用一系列重构准则(手法),在不改变「软件之可察行为」前提下,调整其结构。

 

2. 为何重构

 

2.1「重构」改进软件设计

  同样完成一件事,设计不良的程序往往需要更多代码,这常常是因为代码在不同的方使用完全相同的语句做同样的事。因此改进设计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消除重复代码(Duplicate Code)

 

2.2「重构」使软件更易被理解

  你的源码还有其它读者:数个月之后可能会有另一位程序员尝试读懂你的代码并做一些修改。我们很容易忘记这第二位读者,但他才是最重要的。计算器是否多花了数个钟头进行编译,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一个程序员花费一周时间来修改某段代码,那才关系重大— 如果他理解你的代码,这个修改原本只需一小时

 

2.3「重构」助你找到臭虫 ( bugs)

  Kent Beck 经常形容自己的㆒句话:『我不是个伟大的程序员;我只是个有着些优秀习惯的好程序员而已。』重构能够帮助我更有效地写出强固稳健(robust)的代码。 

 

2.4「重构」助你提高编程速度

  终于,前面的一切都归结到了这最后一点:重构帮助你更快速地开发程序。听起来有违反直觉。当我谈到重构,人们很容易看出它能够提高质量。改善设计、提升可读性、减少错误,这些都是提高质量。但这难道不会降低开发速度吗?我强烈相信:良好设计是快速软件开发的根本。事实上拥有良好设计才可能达成快速的开发。如果没有良好设计,或许某段时间内你的进展迅速,但恶劣的设计很快就让你的速度慢来。你会把时间花在调试面,无法添加新功能。修改时间愈来愈长,因为你必须花愈来愈多的时间去理解系统、寻找重复代码。随着你给最初程序打上一个又一个的补丁(patch),新特性需要更多代码才能实现。真是个恶性循环。

 

3.何时重构?

  重构本来就不是一件「特别拨出时间做」的事情,重构应该随时随地进行。你不应该为重构而重构,你之所以重构,是因为你想做别的什么事,而重构可以帮助你把那些事做好

 

3.1三次法则(The Rule of Three)

  Don Roberts 给了我一条准则:第一次做某件事时只管去做;第二次做类似的事会产生反感,但无论如何还是做了;第三次再做类似的事,你就应该重构。

  ☆ 事不过则重构。(Three strikes and you refactor.

 

3.2重构时机

  添加功能时一并重构

  修补错误时一并重构

  复审代码时一并重构

 

-以上章节摘抄自《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

 

4.平台重构案例

 

4.1重构动机

  1. 实例模块为View,重构元素为ViewAction、ViewProcessBean、View,以下为关系图。

  

  2. 由于View存在多种editMode(编辑模式),而每个调用的地方都需要进行type code(类型码)判断,然后再进行相应的业务逻辑处理,最终在每个调用的地方都形成了大量的if-else代码,大大减弱了代码的可读性,和逻辑清晰度。

 

  3. 调用的地方:

  

4.2重构作法

  

 

如上图所示,将每种type code重构成subclass,加强了每种类型处理业务逻辑的能力。

 

View-版本1566代码片段:

 

public EditMode getEditModeType() {
if (EDIT_MODE_CODE_DQL.equals(getEditMode())) {
return new DQLEditMode(this);
}
else if (EDIT_MODE_CODE_SQL.equals(getEditMode())) {
return new SQLEditMode(this);
}
else if (EDIT_MODE_DESIGN.equals(getEditMode())) {
return new DesignEditMode(this);
}

return new NullEditMode(this);
}

说明:调用者无需了解具体的类型,由View自身作判断,返回EditMode接口,从而实现多态调用。

 

 

ViewProcessBean代码片段:

重构前-版本1503:

 

public String expDocToExcel(String viewid, WebUser user, ParamsTable params) throws Exception {
if (view.getEditMode().equals(View.EDIT_MODE_DESIGN)) {
datas
= dp.queryBySQLPage(sql, params, tempPage, LINES, user.getDomainid());
}
else if (view.getEditMode().equals(View.EDIT_MODE_CODE_DQL)) {
datas
= dp.queryByDQLPage(dql, params, tempPage, LINES, user.getDomainid());
}
else if (view.getEditMode().endsWith(View.EDIT_MODE_CODE_SQL)) {
datas
= dp.queryBySQLPage(sql, params, tempPage, LINES, user.getDomainid());
}
}

 

重构后-版本1566:

 

public String expDocToExcel(String viewid, WebUser user, ParamsTable params) throws Exception {
datas
= view.getEditModeType().getDataPackage(params, tempPage, LINES, user, currdoc);
//其他业务逻辑
}

 

 

5.结语

  由上述案例可看到,引入subclass代替type code可以大大减少if-else判断,而且可以把责任内聚到每种type中,使代码结构更清晰易懂。

 

6.其他

       在本案例中引入了空类型概念,即NullEditMode,代码如下:

  

/**
*
*
@author nicholas zhen
*
*/
public class NullEditMode extends AbstractEditMode implements EditMode {

public NullEditMode(View view) {
super(view);
}

public String getQueryString(ParamsTable params, WebUser user, Document sDoc) {
return "";
}

public DataPackage getDataPackage(ParamsTable params, WebUser user, Document doc) throws Exception {
return new DataPackage();
}

public DataPackage getDataPackage(ParamsTable params, int page, int lines, WebUser user, Document doc) throws Exception {
return new DataPackage();
}

public long count(ParamsTable params, WebUser user, Document doc) throws Exception {
return 0;
}
}

说明:空类型保证了调用每个方法都有默认值返回,而不需要进行非空判断,当View没有类型时,即返回默认的空类型

 

原创人员:Nicholas


文章来源:http://www.cnblogs.com/obpm/archive/2010/07/13/1776856.html
posted @ 2010-07-13 23:22 obpm 阅读(213) | 评论 (0)编辑 收藏

不会画流程图的,看了这个就懂了,绝对经典!

 

 

 

 

转载人员:Nicholas


文章来源:http://www.cnblogs.com/obpm/archive/2010/07/12/1776058.html
posted @ 2010-07-12 21:34 obpm 阅读(263) | 评论 (0)编辑 收藏
创建型模式

1、FACTORY —追MM少不了请吃饭了,麦当劳的鸡翅和肯德基的鸡翅都是MM爱吃的东西,虽然口味有所不同,但不管你带MM去麦当劳或肯德基,只管向服务员说“来四个鸡翅”就行了。麦当劳和肯德基就是生产鸡翅的Factory

工厂模式:客户类和工厂类分开。消费者任何时候需要某种产品,只需向工厂请求即可。消费者无须修改就可以接纳新产品。缺点是当产品修改时,工厂类也要做相应的修改。如:如何创建及如何向客户端提供。

2、BUILDER  —MM最爱听的就是“我爱你”这句话了,见到不同地方的MM,要能够用她们的方言跟她说这句话哦,我有一个多种语言翻译机,上面每种语言都有一个按键,见到MM我只要按对应的键,它就能够用相应的语言说出“我爱你”这句话了,国外的MM也可以轻松搞掂,这就是我的“我爱你”builder。(这一定比美军在伊拉克用的翻译机好卖)

建造模式:将产品的内部表象和产品的生成过程分割开来,从而使一个建造过程生成具有不同的内部表象的产品对象。建造模式使得产品内部表象可以独立的变化,客户不必知道产品内部组成的细节。建造模式可以强制实行一种分步骤进行的建造过程。

3、FACTORY METHOD —请MM去麦当劳吃汉堡,不同的MM有不同的口味,要每个都记住是一件烦人的事情,我一般采用Factory Method模式,带着MM到服务员那儿,说“要一个汉堡”,具体要什么样的汉堡呢,让MM直接跟服务员说就行了。

工厂方法模式:核心工厂类不再负责所有产品的创建,而是将具体创建的工作交给子类去做,成为一个抽象工厂角色,仅负责给出具体工厂类必须实现的接口,而不接触哪一个产品类应当被实例化这种细节。

4、PROTOTYPE —跟MM用QQ聊天,一定要说些深情的话语了,我搜集了好多肉麻的情话,需要时只要copy出来放到QQ里面就行了,这就是我的情话prototype了。(100块钱一份,你要不要)

原始模型模式:通过给出一个原型对象来指明所要创建的对象的类型,然后用复制这个原型对象的方法创建出更多同类型的对象。原始模型模式允许动态的增加或减少产品类,产品类不需要非得有任何事先确定的等级结构,原始模型模式适用于任何的等级结构。缺点是每一个类都必须配备一个克隆方法。

5、SINGLETON —俺有6个漂亮的老婆,她们的老公都是我,我就是我们家里的老公Sigleton,她们只要说道“老公”,都是指的同一个人,那就是我(刚才做了个梦啦,哪有这么好的事)

单例模式:单例模式确保某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而且自行实例化并向整个系统提供这个实例单例模式。单例模式只应在有真正的“单一实例”的需求时才可使用。

结构型模式

6、ADAPTER —在朋友聚会上碰到了一个美女Sarah,从香港来的,可我不会说粤语,她不会说普通话,只好求助于我的朋友kent了,他作为我和Sarah之间的Adapter,让我和Sarah可以相互交谈了(也不知道他会不会耍我)

适配器模式:把一个类的接口变换成客户端所期待的另一种接口,从而使原本因接口原因不匹配而无法一起工作的两个类能够一起工作。适配类可以根据参数返还一个合适的实例给客户端。

7、BRIDGE —早上碰到MM,要说早上好,晚上碰到MM,要说晚上好;碰到MM穿了件新衣服,要说你的衣服好漂亮哦,碰到MM新做的发型,要说你的头发好漂亮哦。不要问我“早上碰到MM新做了个发型怎么说”这种问题,自己用BRIDGE组合一下不就行了

桥梁模式:将抽象化与实现化脱耦,使得二者可以独立的变化,也就是说将他们之间的强关联变成弱关联,也就是指在一个软件系统的抽象化和实现化之间使用组合/聚合关系而不是继承关系,从而使两者可以独立的变化。

8、COMPOSITE —Mary今天过生日。“我过生日,你要送我一件礼物。”“嗯,好吧,去商店,你自己挑。”“这件T恤挺漂亮,买,这条裙子好看,买,这个包也不错,买。”“喂,买了三件了呀,我只答应送一件礼物的哦。”“什么呀,T恤加裙子加包包,正好配成一套呀,小姐,麻烦你包起来。”“……”,MM都会用Composite模式了,你会了没有?

合成模式:合成模式将对象组织到树结构中,可以用来描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合成模式就是一个处理对象的树结构的模式。合成模式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用树结构表示出来。合成模式使得客户端把一个个单独的成分对象和由他们复合而成的合成对象同等看待。

9、DECORATOR —Mary过完轮到Sarly过生日,还是不要叫她自己挑了,不然这个月伙食费肯定玩完,拿出我去年在华山顶上照的照片,在背面写上“最好的的礼物,就是爱你的Fita”,再到街上礼品店买了个像框(卖礼品的MM也很漂亮哦),再找隔壁搞美术设计的Mike设计了一个漂亮的盒子装起来……,我们都是Decorator,最终都在修饰我这个人呀,怎么样,看懂了吗?

装饰模式:装饰模式以对客户端透明的方式扩展对象的功能,是继承关系的一个替代方案,提供比继承更多的灵活性。动态给一个对象增加功能,这些功能可以再动态的撤消。增加由一些基本功能的排列组合而产生的非常大量的功能。

10、FAÇADE —我有一个专业的Nikon相机,我就喜欢自己手动调光圈、快门,这样照出来的照片才专业,但MM可不懂这些,教了半天也不会。幸好相机有Facade设计模式,把相机调整到自动档,只要对准目标按快门就行了,一切由相机自动调整,这样MM也可以用这个相机给我拍张照片了。

门面模式:外部与一个子系统的通信必须通过一个统一的门面对象进行。门面模式提供一个高层次的接口,使得子系统更易于使用。每一个子系统只有一个门面类,而且此门面类只有一个实例,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单例模式。但整个系统可以有多个门面类。

11、FLYWEIGHT —每天跟MM发短信,手指都累死了,最近买了个新手机,可以把一些常用的句子存在手机里,要用的时候,直接拿出来,在前面加上MM的名字就可以发送了,再不用一个字一个字敲了。共享的句子就是Flyweight,MM的名字就是提取出来的外部特征,根据上下文情况使用。

享元模式:FLYWEIGHT在拳击比赛中指最轻量级。享元模式以共享的方式高效的支持大量的细粒度对象。享元模式能做到共享的关键是区分内蕴状态和外蕴状态。内蕴状态存储在享元内部,不会随环境的改变而有所不同。外蕴状态是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外蕴状态不能影响内蕴状态,它们是相互独立的。将可以共享的状态和不可以共享的状态从常规类中区分开来,将不可以共享的状态从类里剔除出去。客户端不可以直接创建被共享的对象,而应当使用一个工厂对象负责创建被共享的对象。享元模式大幅度的降低内存中对象的数量。

12、PROXY —跟MM在网上聊天,一开头总是“hi,你好”,“你从哪儿来呀?”“你多大了?”“身高多少呀?”这些话,真烦人,写个程序做为我的Proxy吧,凡是接收到这些话都设置好了自动的回答,接收到其他的话时再通知我回答,怎么样,酷吧。

代理模式:代理模式给某一个对象提供一个代理对象,并由代理对象控制对源对象的引用。代理就是一个人或一个机构代表另一个人或者一个机构采取行动。某些情况下,客户不想或者不能够直接引用一个对象,代理对象可以在客户和目标对象直接起到中介的作用。客户端分辨不出代理主题对象与真实主题对象。代理模式可以并不知道真正的被代理对象,而仅仅持有一个被代理对象的接口,这时候代理对象不能够创建被代理对象,被代理对象必须有系统的其他角色代为创建并传入。

行为模式

13、CHAIN OF RESPONSIBLEITY —晚上去上英语课,为了好开溜坐到了最后一排,哇,前面坐了好几个漂亮的MM哎,找张纸条,写上“Hi,可以做我的女朋友吗?如果不愿意请向前传”,纸条就一个接一个的传上去了,糟糕,传到第一排的MM把纸条传给老师了,听说是个老处女呀,快跑!

责任链模式:在责任链模式中,很多对象由每一个对象对其下家的引用而接起来形成一条链。请求在这个链上传递,直到链上的某一个对象决定处理此请求。客户并不知道链上的哪一个对象最终处理这个请求,系统可以在不影响客户端的情况下动态的重新组织链和分配责任。处理者有两个选择:承担责任或者把责任推给下家。一个请求可以最终不被任何接收端对象所接受。

14、COMMAND —俺有一个MM家里管得特别严,没法见面,只好借助于她弟弟在我们俩之间传送信息,她对我有什么指示,就写一张纸条让她弟弟带给我。这不,她弟弟又传送过来一个COMMAND,为了感谢他,我请他吃了碗杂酱面,哪知道他说:“我同时给我姐姐三个男朋友送COMMAND,就数你最小气,才请我吃面。”,

命令模式:命令模式把一个请求或者操作封装到一个对象中。命令模式把发出命令的责任和执行命令的责任分割开,委派给不同的对象。命令模式允许请求的一方和发送的一方独立开来,使得请求的一方不必知道接收请求的一方的接口,更不必知道请求是怎么被接收,以及操作是否执行,何时被执行以及是怎么被执行的。系统支持命令的撤消。

15、INTERPRETER —俺有一个《泡MM真经》,上面有各种泡MM的攻略,比如说去吃西餐的步骤、去看电影的方法等等,跟MM约会时,只要做一个Interpreter,照着上面的脚本执行就可以了。

解释器模式:给定一个语言后,解释器模式可以定义出其文法的一种表示,并同时提供一个解释器。客户端可以使用这个解释器来解释这个语言中的句子。解释器模式将描述怎样在有了一个简单的文法后,使用模式设计解释这些语句。在解释器模式里面提到的语言是指任何解释器对象能够解释的任何组合。在解释器模式中需要定义一个代表文法的命令类的等级结构,也就是一系列的组合规则。每一个命令对象都有一个解释方法,代表对命令对象的解释。命令对象的等级结构中的对象的任何排列组合都是一个语言。

16、ITERATOR —我爱上了Mary,不顾一切的向她求婚。
   Mary:“想要我跟你结婚,得答应我的条件”
   我:“什么条件我都答应,你说吧”
   Mary:“我看上了那个一克拉的钻石”
   我:“我买,我买,还有吗?”
   Mary:“我看上了湖边的那栋别墅”
   我:“我买,我买,还有吗?”
   Mary:“你的小弟弟必须要有50cm长”
   我脑袋嗡的一声,坐在椅子上,一咬牙:“我剪,我剪,还有吗?”
   ……

迭代子模式:迭代子模式可以顺序访问一个聚集中的元素而不必暴露聚集的内部表象。多个对象聚在一起形成的总体称之为聚集,聚集对象是能够包容一组对象的容器对象。迭代子模式将迭代逻辑封装到一个独立的子对象中,从而与聚集本身隔开。迭代子模式简化了聚集的界面。每一个聚集对象都可以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迭代子对象,每一个迭代子的迭代状态可以是彼此独立的。迭代算法可以独立于聚集角色变化。

17、MEDIATOR —四个MM打麻将,相互之间谁应该给谁多少钱算不清楚了,幸亏当时我在旁边,按照各自的筹码数算钱,赚了钱的从我这里拿,赔了钱的也付给我,一切就OK啦,俺得到了四个MM的电话。

调停者模式:调停者模式包装了一系列对象相互作用的方式,使得这些对象不必相互明显作用。从而使他们可以松散偶合。当某些对象之间的作用发生改变时,不会立即影响其他的一些对象之间的作用。保证这些作用可以彼此独立的变化。调停者模式将多对多的相互作用转化为一对多的相互作用。调停者模式将对象的行为和协作抽象化,把对象在小尺度的行为上与其他对象的相互作用分开处理。

18、MEMENTO —同时跟几个MM聊天时,一定要记清楚刚才跟MM说了些什么话,不然MM发现了会不高兴的哦,幸亏我有个备忘录,刚才与哪个MM说了什么话我都拷贝一份放到备忘录里面保存,这样可以随时察看以前的记录啦。

备忘录模式:备忘录对象是一个用来存储另外一个对象内部状态的快照的对象。备忘录模式的用意是在不破坏封装的条件下,将一个对象的状态捉住,并外部化,存储起来,从而可以在将来合适的时候把这个对象还原到存储起来的状态。

19、OBSERVER  —想知道咱们公司最新MM情报吗?加入公司的MM情报邮件组就行了,tom负责搜集情报,他发现的新情报不用一个一个通知我们,直接发布给邮件组,我们作为订阅者(观察者)就可以及时收到情报啦

观察者模式:观察者模式定义了一种一队多的依赖关系,让多个观察者对象同时监听某一个主题对象。这个主题对象在状态上发生变化时,会通知所有观察者对象,使他们能够自动更新自己。

20、STATE —跟MM交往时,一定要注意她的状态哦,在不同的状态时她的行为会有不同,比如你约她今天晚上去看电影,对你没兴趣的MM就会说“有事情啦”,对你不讨厌但还没喜欢上的MM就会说“好啊,不过可以带上我同事么?”,已经喜欢上你的MM就会说“几点钟?看完电影再去泡吧怎么样?”,当然你看电影过程中表现良好的话,也可以把MM的状态从不讨厌不喜欢变成喜欢哦。

状态模式:状态模式允许一个对象在其内部状态改变的时候改变行为。这个对象看上去象是改变了它的类一样。状态模式把所研究的对象的行为包装在不同的状态对象里,每一个状态对象都属于一个抽象状态类的一个子类。状态模式的意图是让一个对象在其内部状态改变的时候,其行为也随之改变。状态模式需要对每一个系统可能取得的状态创立一个状态类的子类。当系统的状态变化时,系统便改变所选的子类。

21、STRATEGY —跟不同类型的MM约会,要用不同的策略,有的请电影比较好,有的则去吃小吃效果不错,有的去海边浪漫最合适,单目的都是为了得到MM的芳心,我的追MM锦囊中有好多Strategy哦。

策略模式:策略模式针对一组算法,将每一个算法封装到具有共同接口的独立的类中,从而使得它们可以相互替换。策略模式使得算法可以在不影响到客户端的情况下发生变化。策略模式把行为和环境分开。环境类负责维持和查询行为类,各种算法在具体的策略类中提供。由于算法和环境独立开来,算法的增减,修改都不会影响到环境和客户端。

22、TEMPLATE METHOD ——看过《如何说服女生上床》这部经典文章吗?女生从认识到上床的不变的步骤分为巧遇、打破僵局、展开追求、接吻、前戏、动手、爱抚、进去八大步骤(Template method),但每个步骤针对不同的情况,都有不一样的做法,这就要看你随机应变啦(具体实现);

模板方法模式:模板方法模式准备一个抽象类,将部分逻辑以具体方法以及具体构造子的形式实现,然后声明一些抽象方法来迫使子类实现剩余的逻辑。不同的子类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实现这些抽象方法,从而对剩余的逻辑有不同的实现。先制定一个顶级逻辑框架,而将逻辑的细节留给具体的子类去实现。

23、VISITOR —情人节到了,要给每个MM送一束鲜花和一张卡片,可是每个MM送的花都要针对她个人的特点,每张卡片也要根据个人的特点来挑,我一个人哪搞得清楚,还是找花店老板和礼品店老板做一下Visitor,让花店老板根据MM的特点选一束花,让礼品店老板也根据每个人特点选一张卡,这样就轻松多了;

访问者模式:访问者模式的目的是封装一些施加于某种数据结构元素之上的操作。一旦这些操作需要修改的话,接受这个操作的数据结构可以保持不变。访问者模式适用于数据结构相对未定的系统,它把数据结构和作用于结构上的操作之间的耦合解脱开,使得操作集合可以相对自由的演化。访问者模式使得增加新的操作变的很容易,就是增加一个新的访问者类。访问者模式将有关的行为集中到一个访问者对象中,而不是分散到一个个的节点类中。当使用访问者模式时,要将尽可能多的对象浏览逻辑放在访问者类中,而不是放到它的子类中。访问者模式可以跨过几个类的等级结构访问属于不同的等级结构的成员类。
转载人员:Nicholas

文章来源:http://www.cnblogs.com/obpm/archive/2010/07/12/1776045.html
posted @ 2010-07-12 21:10 obpm 阅读(123) | 评论 (0)编辑 收藏

obpm一键生成视图功能原理

在obpm系统后台表单右上角有一个“一键生成视图”功能。实现它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后台管理人员方便从实现好的表单中快速生成所有带值的列的视图。这样管理人员就不需要手工新建视图,然后再添加视图中的带值的列。

实现原理图:

在实现原理图中,我们发现没有视图中并没有不带值Field4相应的Column4在视图中,这是因为在视图中是要根据不同Column显示不同的值的。如果Column是不带值的话,那么视图中就不应该要这个Column,即使是要了,在视图中没有意义了。

实现原理代码:

其中代码路径是:src-java-cn-myapps-core-dynaform-form-ejb-FormProcessBean.java

/**

     * 根据表单编号来生成视图

     * @param formid 表单编号

     * @throws Exception

     */

    public Form oneKeyCreateView(String formid) throws Exception {

           FormProcess formPross = (FormProcess) ProcessFactory.createProcess(FormProcess.class);

           ViewProcess viewPross = (ViewProcess) ProcessFactory.createProcess(ViewProcess.class);

          

           Form form = (Form) formPross.doView(formid);//获得form

           Collection formfield=form.getValueStoreFields();//获得form存储值的field

          

           //新建视图

           View view = new View();

           if (view.getId() == null || view.getId().trim().length() <= 0) {

              view.setId(Sequence.getSequence());//设置视图的ID

              view.setSortId(Sequence.getTimeSequence());//设置视图的排序ID     }

            view.setName(form.getName());//把表单的名字赋给视图

            view.setOpenType(view.OPEN_TYPE_NORMAL); //设置视图打开类型-普通类型

            view.setLastmodifytime(new Date());//最后修改日期

            view.setApplicationid(form.getApplicationid());//把表单应用程序Id赋给视图的应用程序Id

            view.setModule(form.getModule());//把表单模块Id赋给视图的模块ID

            view.setPagelines("10");//设置视图的分页每页显示10条数据

            view.setShowTotalRow(true); //是否显示总共条数数据

            view.setPagination(true); //是否分页显示

            view.setRelatedForm(form.getId());//把表单ID赋给视图的映射表单,从而映射了该表单

          

           

            //将表单中对应有值的列转换为视图的列

            int i=0;

           for(Iterator iterator=formfield.iterator();iterator.hasNext();){

              FormField field=(FormField)iterator.next();

             

              Column column = new Column();

              if (column.getId() == null || column.getId().trim().length() <= 0) {

              column.setId(Sequence.getSequence());

              column.setOrderno(i);

              }

              if(field.getDiscript()!=null && !field.getDiscript().equals("")){//如果该表单中带值Field有描述的话,就作为视图Column,否则的用Field名称

              column.setName(field.getDiscript());

                  }else{

              column.setName(field.getName());

                  }

              column.setFormid(form.getId());//把表单中的ID赋给Column的表单ID

              column.setApplicationid(form.getApplicationid());//把表单中应用程序的ID赋给Column的表单应用程序ID

 

              column.setFieldName(field.getName());  //把表单中的名称赋给Column的表单名称

 

              column.setParentView(view.getId());//将视图ID赋给Column的父视图

 

             

              view.getColumns().add(column); //将视图和Column关联

              i++;

           }

          

          

           //分别创建两个按钮  新建,删除

           Activity activityCreate = new Activity();

           if (activityCreate.getId() == null || activityCreate.getId().trim().length() <= 0) {

              activityCreate.setId(Sequence.getSequence());

              activityCreate.setOrderno(0);

           }

           activityCreate.setApplicationid(form.getApplicationid());

           activityCreate.setName("新建");

           activityCreate.setParentView(view.getId());

           activityCreate.setType(ActivityType.DOCUMENT_CREATE);

           activityCreate.setOnActionForm(form.getId());

          

           view.getActivitys().add(activityCreate); //将视图和新建按钮关联

          

          

           Activity activityDelete = new Activity();

           if (activityDelete.getId() == null || activityDelete.getId().trim().length() <= 0) {

              activityDelete.setId(Sequence.getSequence());

              activityDelete.setOrderno(1);

           }

           activityDelete.setApplicationid(form.getApplicationid());

           activityDelete.setName("删除");

           activityDelete.setParentView(view.getId());

           activityDelete.setType(ActivityType.DOCUMENT_DELETE);

          

           view.getActivitys().add(activityDelete); //将视图和删除按钮关联

          

          

           viewPross.doCreate(view); //创建视图

            return form;

    }

 

后台效果图:

表单:

视图:

视图列:

视图按钮:

前台效果:

视图:

 

表单:

 

 

原创人员:Denny


文章来源:http://www.cnblogs.com/obpm/archive/2010/07/12/1775453.html
posted @ 2010-07-12 02:08 obpm 阅读(410) | 评论 (0)编辑 收藏

锁( locking )
业务逻辑的实现过程中,往往需要保证数据访问的排他性。如在金融系统的日终结算处理中,我们希望针对某个 cut-off 时间点的数据进行处理,而不希望在结算进行过程中(可能是几秒种,也可能是几个小时),数据再发生变化。此时,我们就需要通过一些机制来保证这些数据在某个操作过程中不会被外界修改,这样的机制,在这里,也就是所谓的 “锁” ,即给我们选定的目标数据上锁,使其无法被其他程序修改。Hibernate 支持两种锁机制:即通常所说的 “悲观锁( Pessimistic Locking )”和 “乐观锁( Optimistic Locking )” 。

悲观锁( Pessimistic Locking )
悲观锁,正如其名,它指的是对数据被外界(包括本系统当前的其他事务,以及来自外部系统的事务处理)修改持保守态度,因此,在整个数据处理过程中,将数据处于锁定状态。悲观锁的实现,往往依靠数据库提供的锁机制(也只有数据库层提供的锁机制才能真正保证数据访问的排他性,否则,即使在本系统中实现了加锁机制,也无法保证外部系统不会修改数据)。
一个典型的倚赖数据库的悲观锁调用:
select * from account where name=”Erica” for update
这条 sql 语句锁定了 account 表中所有符合检索条件(name=”Erica”)的记录。本次事务提交之前(事务提交时会释放事务过程中的锁),外界无法修改这些记录。Hibernate 的悲观锁,也是基于数据库的锁机制实现。
下面的代码实现了对查询记录的加锁:
String hqlStr ="from TUser as user where user.name='Erica'";
Query query = session.createQuery(hqlStr);
query.setLockMode("user",LockMode.UPGRADE); // 加锁
List userList = query.list();// 执行查询,获取数据

query.setLockMode 对查询语句中,特定别名所对应的记录进行加锁(我们为TUser 类指定了一个别名 “user” ),这里也就是对返回的所有 user 记录进行加锁。
观察运行期 Hibernate 生成的 SQL 语句:
select tuser0_.id as id, tuser0_.name as name, tuser0_.group_id
as group_id, tuser0_.user_type as user_type, tuser0_.sex as sex
from t_user tuser0_ where (tuser0_.name='Erica' ) for update

这里 Hibernate 通过使用数据库的 for update 子句实现了悲观锁机制。
Hibernate 的加锁模式有:
LockMode.NONE : 无锁机制。
LockMode.WRITE : Hibernate 在 Insert 和 Update 记录的时候会自动获取。
LockMode.READ : Hibernate 在读取记录的时候会自动获取。
以上这三种锁机制一般由 Hibernate 内部使用,如 Hibernate 为了保证 Update过程中对象不会被外界修改,会在 save 方法实现中自动为目标对象加上 WRITE 锁。
LockMode.UPGRADE :利用数据库的 for update 子句加锁。
LockMode. UPGRADE_NOWAIT : Oracle 的特定实现,利用 Oracle 的 for update nowait 子句实现加锁。
上面这两种锁机制是我们在应用层较为常用的,加锁一般通过以下方法实现:
Criteria.setLockMode
Query.setLockMode
Session.lock

注意,只有在查询开始之前(也就是 Hiberate 生成 SQL 之前)设定加锁,才会真正通过数据库的锁机制进行加锁处理,否则,数据已经通过不包含 for update 子句的 Select SQL 加载进来,所谓数据库加锁也就无从谈起。

乐观锁( Optimistic Locking )
相对悲观锁而言,乐观锁机制采取了更加宽松的加锁机制。悲观锁大多数情况下依靠数据库的锁机制实现,以保证操作最大程度的独占性。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数据库性能的大量开销,特别是对长事务而言,这样的开销往往无法承受。
如一个金融系统,当某个操作员读取用户的数据,并在读出的用户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时如更改用户帐户余额),如果采用悲观锁机制,也就意味着整个操作过程中(从操作员读出数、开始修改直至提交修改结果的全过程,甚至还包括操作员中途去煮咖啡的时间),数据库记录始终处于加锁状态,可以想见,如果面对几百上千个并发,这样的情况将导致怎样的后果。乐观锁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乐观锁,大多是基于数据版本( Version )记录机制实现。何谓数据版本?即为数据增加一个版本标识,在基于数据库表的版本解决方案中,一般是通过为数据库表增加一个 “version” 字段来实现。
读取出数据时,将此版本号一同读出,之后更新时,对此版本号加一。此时,将提交数据的版本数据与数据库表对应记录的当前版本信息进行比对,如果提交的数据版本号大于数据库表当前版本号,则予以更新,否则认为是过期数据。
对于上面修改用户帐户信息的例子而言,假设数据库中帐户信息表中有一个version 字段,当前值为 1 ;而当前帐户余额字段(balance)为 $100 。
1 操作员 A 此时将其读出(version=1),并从其帐户余额中扣除 $50($100-$50)。
2 在操作员 A 操作的过程中,操作员 B 也读入此用户信息(version=1),并从其帐户余额中扣除 $20 ($100-$20)。
3 操作员 A 完成了修改工作,将数据版本号加一(version=2),连同帐户扣除后余额(balance=$50),提交至数据库更新,此时由于提交数据版本大于数据库记录当前版本,数据被更新,数据库记录 version 更新为 2 。
4 操作员 B 完成了操作,也将版本号加一(version=2)试图向数据库提交数据(balance=$80),但此时比对数据库记录版本时发现,操作员 B 提交的数据版本号为 2 ,数据库记录当前版本也为 2 ,不满足“ 提交版本必须大于记录当前版本才能执行更新“ 的乐观锁策略,因此,操作员 B 的提交被驳回。这样,就避免了操作员 B 用基于 version=1 的旧数据修改的结果覆盖操作员 A 的操作结果的可能。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乐观锁机制避免了长事务中的数据库加锁开销(操作员 A 和操作员 B 操作过程中,都没有对数据库数据加锁),大大提升了大并发量下的系统整体性能表现。需要注意的是,乐观锁机制往往基于系统中的数据存储逻辑,因此也具备一定的局限性,如在上例中,由于乐观锁机制是在我们的系统中实现,来自外部系统的用户余额更新操作不受我们系统的控制,因此可能会造成脏数据被更新到数据库中。在系统设计阶段,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情况出现的可能性,并进行相应调整(如将乐观锁策略在数据库存储过程中实现,对外只开放基于此存储过程的数据更新途径,而不是将数据库表直接对外公开)。
Hibernate 在其数据访问引擎中内置了乐观锁实现。如果不用考虑外部系统对数据库的更新操作,利用 Hibernate 提供的透明化乐观锁实现,将大大提升我们的生产力。
Hibernate 中可以通过 class 描述符的 optimistic-lock 属性结合 version描述符指定。

现在,我们为之前示例中的 TUser 加上乐观锁机制。
1 . 首先为 TUser 的 class 描述符添加 optimistic-lock 属性:
<hibernate-mapping>
<class name="org.hibernate.sample.TUser" table="t_user" dynamic-update="true"
dynamic-insert="true" optimistic-lock="version">
……
</class>
</hibernate-mapping>

optimistic-lock 属性有如下可选取值: 
none:无乐观锁 
version:通过版本机制实现乐观锁
dirty:通过检查发生变动过的属性实现乐观锁
all:通过检查所有属性实现乐观锁
其中通过 version 实现的乐观锁机制是 Hibernate 官方推荐的乐观锁实现,同时也是 Hibernate 中,目前唯一在数据对象脱离 Session 发生修改的情况下依然有效的锁机制。因此,一般情况下,我们都选择 version 方式作为 Hibernate 乐观锁实现机制。
2 . 添加一个 Version 属性描述符
<hibernate-mapping>
<class name="org.hibernate.sample.TUser" table="t_user" dynamic-update="true" dynamic-insert="true"
optimistic-lock="version">
<id name="id" column="id" type="java.lang.Integer">
<generator class="native">
</generator>
</id>
<version column="version" name="version" type="java.lang.Integer"/>
……
</class>
</hibernate-mapping>

注意 version 节点必须出现在 ID 节点之后。这里我们声明了一个 version 属性,用于存放用户的版本信息,保存在 TUser 表的version 字段中。
此时如果我们尝试编写一段代码,更新 TUser 表中记录数据,如:
Criteria criteria = session.createCriteria(TUser.class);
criteria.add(Expression.eq("name","Erica"));
List userList = criteria.list();
TUser user =(TUser)userList.get(0);
Transaction tx = session.beginTransaction();
user.setUserType(1); // 更新 UserType 字段
tx.commit();

每次对 TUser 进行更新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数据库中的 version 都在递增。而如果我们尝试在 tx.commit 之前,启动另外一个 Session ,对名为 Erica 的用户进行操作,以模拟并发更新时的情形:
Session session= getSession();
Criteria criteria = session.createCriteria(TUser.class);
criteria.add(Expression.eq("name","Erica"));
Session session2 = getSession();
Criteria criteria2 = session2.createCriteria(TUser.class);
criteria2.add(Expression.eq("name","Erica"));
List userList = criteria.list();
List userList2 = criteria2.list();TUser user =(TUser)userList.get(0);
TUser user2 =(TUser)userList2.get(0);
Transaction tx = session.beginTransaction();
Transaction tx2 = session2.beginTransaction();
user2.setUserType(99);
tx2.commit();
user.setUserType(1);
tx.commit();
执行以上代码,代码将在 tx.commit() 处抛出 StaleObjectStateException 异常,并指出版本检查失败,当前事务正在试图提交一个过期数据。通过捕捉这个异常,我们就可以在乐观锁校验失败时进行相应处理。

 

转载人员:Nicholas


文章来源:http://www.cnblogs.com/obpm/archive/2010/07/11/1775120.html
posted @ 2010-07-11 09:58 obpm 阅读(233) | 评论 (0)编辑 收藏
仅列出标题
共2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