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的IT世界

每天进步一点点,努力做好自己

 

2008年1月8日

想搬家了

想搬到BlogBus 去

理由如下:

1、BlogBus 速度很快
2、BlogBus 可以提供很好的API 调用,我可以利用JavaScript 整合许多别的应用功能
3、BlogJava 这里的编辑器老出问题,还是我的FireFox 有问题?整得我很不爽
4、我的博客现在不光只有技术了,也不光只关注Java系列的了

新的地址为http://phoenixtoday.blogbus.com/

posted @ 2008-01-16 21:28 朱雀 阅读(204) | 评论 (0)编辑 收藏

额滴神啊

今天无意间又发现了一本是TWer 翻译的书《Don't Make Me Think》,才发现自己看的好多书都是公司同事的杰作,额滴神啊,额究竟进入咧一个何等怪兽的公司啊?真的是要好好向他们学习了,希望我能在未来的一年中更上一层楼(更上几层楼最好啦,哇哈哈)。

列举下我们同事的杰作(只限我翻过的),为他们捧场打气!(其中的人名只包含我们同事呦,呵呵,其他的就暂时略去吧,现在这里说个抱歉啦,我懒嘛)

《重构》:作者Martin Fowler (TW 的传奇人物——TW首席科学家)
译者:熊节(gigix 熟悉敏捷的中国人,对他没有不知道的吧)
简介:一本很好的改善代码的开山力作,想让你的代码更清晰者必读之作,也是我第一次接触的TWer 的作品,特此纪念



《企业应用架构模式》:
作者:Martin Fowler
译者:熊节
简介:讲企业应用架构的,内容挺经典的,不过可惜我只是翻过,无法详细描述下,有时间一定再仔细的品味



《软件工艺》
译者:熊节
简介:其实我也认为软件开发是艺术,程序员普遍具有工匠情结,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告诉你软件也是工艺也是艺术哦


《与熊共舞》
译者:熊节
简介:讲项目风险控制的,我也只是翻了翻,已被列入我今年的计划了,要看滴要看滴!



《Don't Make Me Think》
译者:蒋芳(Windy 姐姐)
简介:我个人很喜欢Web 开发,也喜欢做出来的东西很实用美观,这是本很好的书,它告诉你如何以用户为中心,设计出实用美观的Web 界面,这就是我们应有的专业精神



嗯,未来的列表会更新的更多的,同事们里强人太多了,出的书简直不可计数,光Martin 一个人的书就好多好多,而且大部分都挺经典的,外国的同事里好多出的书我也不太知道,就算看过那本书,也不知道那个人就是我的同事,呵呵,中国的已经不少了。以后每看过一本我就会在这里把它们记录下来,给我的同事们打气,也向他们学习。

posted @ 2008-01-16 12:39 朱雀 阅读(252) | 评论 (0)编辑 收藏

弹琴是要给自己的!如果你弹不出自己的舒伯特,迟早有一天,舒伯特会找你要回曲谱

看了部电影《钢琴之森》,却被它感动了,触动很大,或许有些话说到心坎里了吧。

故事讲述了两个孩子,一个叫“海”,另一个叫“修”。他们都会弹钢琴,“海”家里穷,却从小与森林里的钢琴一起长大,对他来说钢琴是亲人,是乐趣,是享受,钢琴是给自己弹的,钢琴是存在于他每一个细胞中的;“修”从小练钢琴,从生下来,钢琴对他意味着日本第一,意味着成功,但钢琴就是他的敌人,为了钢琴,他放弃了太多太多,他刻苦练琴只为超越别人,拿得第一,弹钢琴意味着只要不出错,就是完美。森林里的钢琴却只有“海”才能弹响,无论“修”如何努力,森里的钢琴选择的只是“海”。

这个电影,先引发了我的回忆。记得小学我第一次拥有的学习机,大部分时间,我是把它当成游戏机的,可是看着那些动来动去的小人,心里总会犯嘀咕。后来,就照着学习机书本上的,照猫画虎的写了那么几十行还是上百行的类Basic 程序,看着自己写出来的“超级玛莉”可以左右移动,还真的是有些激动,可是那时候的激动,却远远及不上本科之后的那一次。第一次接触真的电脑是在初一,一个电脑培训班里,对电脑有了概念,大致上就明白了一些基本操作和原理;后来有时会去网吧,再后来在初三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电脑,从此才走上了正轨。有了第一台电脑后,不光用它来玩游戏,还开始买《大众软件》,慢慢的会的基础知识越来越多,游戏也玩的越来越多,可是却远远满足不了自己的好奇心,到底这些游戏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初三的那一年,我将自己的理想从“科学家”细化为“计算机软件学家”,呵呵,当时真的不知道有程序员这个词。大学报志愿,义无反顾的报考了计算机专业,大一第一学期末,用C 语言写出了自己平生第一个程序,望着几百行的main 函数,看着屏幕上闪动的“Welcome” 心里真的激动的不知道说什么好了。本科的计算机真的是偏理论也偏硬件,让一向好强的我,为了在学业上有所作为,硬啃那些不喜欢的东西,好不费力!大一、大二真的是迷茫,走了不少弯路,直到大三开始学Java ,开始自己寻找兴趣的出路,才逐渐有了自己的发展。从小到现在,这条路走的还真的弯弯曲曲,没有得到多少人的帮助,没有得到好老师的指导,一切靠自己摸索,就为了心中那两个字“喜欢”。

“海”的那句“弹琴是为自己弹得,不是为别人”,让我想到了自己。是啊,我写程序,研究技术,从来没有想过为任何人,就为了自己那份喜欢,当然这不是说,我写好的程序给别人带来了快乐,减少了别人的工作量我不开心,而是当初就压根没想到,就是想这个场景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技术,可以这么做,可以做的更好,可以解决以前遇到的问题。而这几年,身边遇到了很多朋友,有时也跟他们交谈,大部分人给我说他当初选择计算机的原因是因为“热门”,少部分的人则是因为“这个行业可以赚钱”,还有几个人我认为是为了“超越身边的人”。这些人,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真喜欢这个行业,这样做是有趣的,他们的动机都是由外在因素引起的,必然不会长久,无法坚持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因为热门的条件会改变,别的赚钱的机会未来会更多,身边的强人你永远超越不完。扪心自问,这真的是你喜欢的吗,它对你来说真的是有趣的吗?如果这个行业只能给你保证温饱,就像很多数学家穷得叮当响,你也会义无反顾的坚守吗?

“如果你弹不出自己的舒伯特,迟早有一天,舒伯特会找你要回曲谱”,是啊,如果你设计不出自己真正想做的程序,那么你的所学所做,又有什么意义呢?而你如果不喜欢自己现在所做,那么将来,你还能做出自己想做的吗?“海”为了弹出自己的舒伯特,每天除了练琴还是练琴,加上自己固有的灵性,最后终于成功。“兴趣”和“爱好”对于你所要坚持的行业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你能够在别人享受生活的时候,自己安静的看书吗?你能真的为了一个目标,每天坚持写代码吗?前几天被同学笑了,因为我说“我过年和平时一样的,看看书,写写程序,没啥不同的”,然后他们笑我“你的生活还真的无趣”,o(∩_∩)o...,其实他们不知道,这才对我是最有趣的,我每天都在享受着,每天都在过年。越深入这个行业,越发现自己所学太少,时间太少,还有很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每一门想精深的东西,都还有那么多那么多知识。真的想早一些谱出自己的舒伯特,真的向往那一天,不知道何时真的能达到?努力吧!加油!

posted @ 2008-01-12 20:52 朱雀 阅读(459) | 评论 (4)编辑 收藏

一点重构心得

昨天,要写一段程序完成一个定时任务,是有关Socket 发送的。胖子给我发了一段现成的程序,这段程序基本上的功能是实现了,但是表达的并不是那么清晰,因此我想重构一下。没想到重构的过程竟然花了一个多小时,从晚上八点多,一下就写到了十点,但是重构完后,感觉清晰多了。仔细想想收获颇多,因此在这里写写经验进行总结。

重构程序的目的,不是因为程序不能用才要你去重构,重构的目的是因为一、你的代码,被人看的次数,远比它用到的次数多;二、重构有利于你发现问题,让你的程序结构优化,因此可复用性更强,遵守了知识的唯一性,DRY 原则;三、如果你要改动这段代码,那么先重构,使得你的代码好改,这实际是在为你的未来减少工作量,而且一段优秀的代码,带给你的价值,远比你每次都要Ctrl+C,Ctrl+V 大得多。

写代码,要让你的代码第一次呈现在别人面前的时候,像读英语一般,那么你的代码功底是足够了。你的代码就可以称作你最好的文档了,其余什么文档,大可不必!

基于昨天的经验,我新总结了两条:
一、经常使用重构方法extract method 的人,会发现,总是可以省掉一些临时变量。这是好事,但这可能会造成如下的结果:

method_one(method_two(method_three(method_four())))

也就是说,很可能会导致这种长串的嵌套,导致程序可读性的下降,使人看的晕头转向。那么如何解决呢,其实是一个度的问题。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临界点是三个函数这样级联起来,如果超过三个,我就将它们拆开。比如说上面这个小例子,我会拆成:

arg = method_three(method(four));
method_one(method_two(arg));

虽然浪费了一个临时变量,但是这样就可以让人一眼看懂我的意思,可读性提升,修改起来自然也会容易些。

二、写过Java I/O 的人,肯定看到过这样的程序:

Reader in = null;
Writer out = null;
try
{
    in = new InputStreamReader(socket.getInputStream(),"utf8");
    out = new OutputStreamWriter(socket.getOutputStream(),"utf8");

/**
 * some TODOs here
 *
**/
}catch(IOException ioe)
{
    System.err.println("error message");
    ioe.printStackTrace();
}
finally
{
   try
    {
        if(in != null)
           in.close();
        if(out != null)
           out.close();
    }catch(IOException ioe2)
    {
       System.err.println("some error message");
       ioe2.printStackTrace();
    }
}


怎么说呢,这段代码看上去,其实是够好了,其实不重构也是可以的。也许我偏执吧,我认为它不够好,因为:首先,大段的try catch 的确会捕获异常,但是这段代码至少有好几段是会独立抛出异常的,这里包含了四个IO 实例的创建和销毁,这四段代码如果出错都会抛出异常,那么你捕获的到底是哪个呢?其次,没有把功能段合理分开,这段代码的逻辑功能实际上是两个,一个是读,一个是写,那么合并在一起,首先顺序很乱,其次容易让阅读的人产生困惑,从而造成代码可读性差。我是这样做的:

private void writeFile(String fileName, String outStr)
        {
            Writer writer = null;
            try
            {
                writer = new OutputStreamWriter(new FileOutputStream(fileName),
                        "utf8");
            }
            catch (UnsupportedEncodingException e)
            {
                System.err.println("不支持的编码方式");
                e.printStackTrace();
            }
            catch (FileNotFoundException e)
            {
                System.err.println("初始化文件失败,或路径不存在:" + fileName);
                e.printStackTrace();
            }
            try
            {
                writer.write(outStr);
                writer.flush();
            }
            catch (IOException e)
            {
                System.err.println("写文件失败");
                e.printStackTrace();
            }
            finally
            {
                try
                {
                    if(writer != null)
                        writer.close();
                }
                catch (IOException e)
                {
                    System.err.println("关闭文件失败");
                    e.printStackTrace();
                }

            }
        }


类似的,也将读的逻辑独立抽出来,虽然,这不但没使代码的量减少,却增加了很多try catch 模块,不过逻辑上很完整,而且发挥了每个try catch 的最佳功效。我把它起名曰,我个人的偏执情节吧。

困了,要睡觉了,本来还想将代码从最初模样,到最后模样的过程复述一遍,改天有机会再说,精华都已经说了。嘿嘿

posted @ 2008-01-08 23:56 朱雀 阅读(339) | 评论 (0)编辑 收藏

导航

统计

常用链接

留言簿(5)

随笔分类

随笔档案

搜索

最新评论

阅读排行榜

评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