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中与激励机制相关的管理理论

Posted on 2010-02-27 23:39 POPGIS 阅读(412) 评论(0)  编辑  收藏 所属分类: 项目管理
  1. X理论与Y理论
    X理论与Y理论均由美国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提出,都是基于对人性的假设。
    X理论假设“人之初,性本恶”,人对于工作的态度是消极被迫的,需要组织强制。在这种理论基础下需要将“组织要求”看得比“个人需要”重要。只有强有力的权力、严格的管理制度、严密的监督机制是保证组织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
    Y理论假设“人之初,如白纸”,人对于工作的态度是积极的,受组织环境的影响。在这种理论基础下需要“组织要求”与“个人需要”同等对待。只有对员工尊重与信任,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才能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超Y理论是1970年由美国管理心理学家约翰·莫尔斯(John.J.Morse)和杰伊·洛希(Jay.W.Lorscn)结合X理论与Y理论提出,强调组织目标需要将环境、组织、工作、个人等因素作最佳的配合才能实现。有的人是消极的,而有的人是积极的,需要针对不同的人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不同的员工在不同的时期对于所处的需求层次不同,组织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激励方法。
  3. 双因素激励理论
    双因素激励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双因素分别指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因此又叫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e Theory)。
    激励因素包括工作本身、认可、成就和责任,这些因素涉及对工作的积极感情,又和工作本身的内容有关。工作中存在激励因素就可以起到积极作用,但是没有激励因素也不会导致消极后果。
    保键因素包括公司政策和管理、技术监督、薪水、工作条件以及人际关系等。组织如果缺乏保健因素,会对工作产生消极影响,但如果有保健因素也不一定会起到积极作用。
  4.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
    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由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Vroom)提出。弗鲁姆认为激励(motivation)取决于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即“效价”valence)和其对应的期望值(expectancy)的乘积: M = V * E 。
    所以要使激励达到最佳,需要关注人的期望,而人的期望遵从一定的模式,即:个人努力―>个人绩效―>组织奖励―>个人需要。也就是说个人通过努力就可以达到某种绩效,对于好的绩效需要进行奖励,而这种奖励需要考虑个人的需要。
  5. 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通过对人的需求和动机进行研究。麦克利兰把人的高层次需求归纳为对成就、权力和亲和的需求。
    麦克兰认为有强烈成就需求的人更容易追求完善,不注重成功带来的物质奖励。权力需求高的人喜欢对人“发号施令”,更注重地位。高亲和需求者喜欢合作而不是竞争的环境。
    组织应当正确评价不同个体的三种需求类型,并根据对三种需求程度安排不同的职位和工作,并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同时组织应当积极引导与激发个人向有利需求方向进行转化。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网站导航:
 

posts - 2, comments - 0, trackbacks - 0, articles - 1

Copyright © POPG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