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的时间,虽然参加了部分的产品规划,但是在什么时间节点,完成神马功能,都是更高level的PM决定,作为新人,更多的从事需求执行;需求的执行并不是简单的来什么需求,就做神马样子的产品,需求从提出到交付研发,有一系列的论证过程,这里称作为需求大作战。
什么是需求
大家都在讲需求分析,但是什么是需求,软件工程中提供了一系列复杂的解释。我所理解的需求就是,用户用的不爽、不舒服、不合适的,我们就要去解决这样的问题。不管在产品的任何阶段,把用户放在首位,是否满足了用户需求,要么解决了痛点,要么带来快感,这才是必要的需求。
需求获取
需求获取有多种途径:用户访谈、调研问卷、其他渠道的反馈
用户访谈:通过6-8个(针对一个或者一段时间的产品迭代)用户访谈,定性了解用户的使用情况,最好的访谈形式,是在用户所熟悉的场景中,还原使用产品的整个过程;不过这样的成本确实蛮高,邀请一个用户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所以一般都是邀请用户到公司参加
测试、或者直接电话访谈的形式。
O2O的用户除了日常使用者之外,背后还有忽视掉的商户,而商户端的用户情况非常复杂,包含:服务员、前台、迎宾、收银、市场经理、店长、老板、连锁店老板、甚至公关营销和法务,所以针对商户端的用户访谈,电话是不合理的,除了跑到店里体验服务外,就是跟以上角色一对一聊,才会获取到一线的需求,以及产品的评价(这一系列
文章里面,考虑到专门有一篇,就是写用户访谈,一半重点会放在商户侧)。
调研问卷:访谈是定性的了解,那调研问卷就是定量的研究,针对访谈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调研问卷的方式,从更大规模的用户来论证,并根据调研问卷结果,将需求做优先级处理。有时候调研问卷不只是为了论证需求的存在,同样可以论证需求是否合理。
但是你如果直接问用户,如果我增加一个功能,你需要么?大部分用户回答都是需要(不管是访谈还是问卷),所以需要通过引导式的内容,或者问卷中,开放式的问题,来收集并论证新功能的必要性。如果真的是用户急需,肯定会有用户强烈提出(这部分天使用户需要好好珍惜)。
其他渠道的反馈:很多渠道的反馈,吐槽也好,表扬也罢,都说明天使用户对你产品的关心;除了产品自身的反馈渠道之外,还有论坛、围脖、知乎等等第三方网站;另外媒体渠道,现在的36kr等、可以看到竞品的报道,可以尝试分析下报道背后的原因,以及对自己报道后,各界对自己产品的反馈。现在不只是PM会关注围脖神马的,连各个公司大佬们都会积极去关注。
需求分析
通过种种方式,需求收集回来了,整理整理,to do list里面少则十几条,多则上百条;当然了调研问卷会帮你筛选出一批,可是剩下的部分,怎么去论证需求的合理性、必要性、甚至是否为无理需求呢,从实践以及跟前辈交流中,总结了以下三种方式:
用户怎么说:用户永远是对的;这句话对,也不对。用户会告诉你想要什么,但是用户不会告诉你他的需求是什么;所以需要从用户那挖掘需求。
馒头和海底捞的例子,小明说晚上我们去吃海底捞吧,为什么呢?因为他饿了,其实他的本质需求是饿了,给他两馒头,可能会不爽,但是绝对解决了小明的需求;同样的,老板说我请大家吃饭吧,让你安排,你安排馒头,会被所有人K死吧,相反,这时候海底捞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所有用户怎么说,只是描述用户的行为,使用习惯,以及所要的预期结果;真正如何去满足用户的这个预期结果,就是PM需要从用户深挖出需求,然后通过产品方式去解决。
数据:一切以数据说话,这是产品的准则,虽然数据有时候会骗人,也有很多为了数据好看故意掩盖的行为。但是真实可靠的数据,确实是能为产品增色,给用户带来方便。
举个例子:在做App的时候,第一版本是拍脑袋,根据竞品分析和自己判断,显示神马内容;上线一个月之后再进行优化,我就选取了大部分用户使用的几个场景和动作,分别做了匹配;交上去被骂了一顿(略夸张,不过自信心还是被打击到了),肯定有更好的方式来实现。我就静心仔细思考,用户在使用时,每天在不同时间段,他的动作和目标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将每天以小时分段,看每个时间段,用户都进行神马操作,发现在每个时间段中,60%甚至更高的用户都是一样的目标和操作;
所以就简单了,将24个小时前后有类似操作的时间段做个区分,用户在这个时间段打开App看到的内容,就是大部分人所操作的,可能影响小部分人,但是方便了更多的用户,毕竟产品永远是为大部分人去准备的。
竞争对手怎么做:有一句话说得好,我们不需要重复造轮子;圆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前辈们的产品和设计,也是他们赐予我们后辈的财富。在竞品分析的时候,就可以留意别人好的设计;可能有人会觉得不耻,不就是抄袭么?对的,世间那么多产品,对个功能的设计,你能抄袭或者借鉴到,至少说明一你有用心留意并观察别人的产品;二别人的产品至少被用户接受了;三他已经慢慢帮你培养了用户的使用习惯;四直接证明此需求存在。模仿是一种很稳妥的方式,毕竟世间就只有一个乔布斯;此外在模仿中升华,做出更完美的产品,岂不是更好。
当然了,不能盲目的去跟风,别人有,我也要有的思路是不对的。这里所讲的,是你通过别人的产品去论证需求,别人成功的产品,去实现你的需求。产品做加法一点都不难,难的是做减法,如果能在别人成功的产品上做减法,那还是需要严密的论证以及大胆的尝试。
对需求做决策
论证了需求的存在,以及必要性,下面就是对需求的优先级交付开发,有些需求,因为优先级低,可能永远处于被砍掉的部分,或者一直呆在to do list直至天荒地老。
需求优先级:
需求永远是做不完的,而研发资源永远是不够的,怎么办?所以PM需要对所有需求的优先级进行分类,研发按照需求优先级列表,一个个进入开发队列。如何划分优先级:MVP(最小化可用产品),快速迭代,迅速论证需求及产品的合理性。当每个需求出现在列表中时,不停的问,这个需求有必要么?有必要优先级这么高么?不做用户会不会发狂?不做产品是不是能run?不做是否不通过产品线下也有解决方案,成本和线上比怎么样?经过这一系列论证,某些是必须要做,而且立马要做;有些是必须要做,但是并没有那么紧急;有些甚至是必要,但是却不是当前阶段需要的。少即是多,所有功能的累加并不难;难的是只提供用户核心的功能和产品,并让用不离不开他,再在这样的功能上,轻松调整和扩展产品。
那些被砍掉的需求:
从参与工作的第一个月,就整理了一个feature list,都是大家脑暴,或者研究竞品给产品未来做的规划,现在回头来看,里面所描述的功能,绝大部分都没有去做。一方面的原因是产品还很小,没必要大而全;另一方面部分功能,完全拍脑袋决定,根本没有必要在产品中增加。
feature list是产品规划方面的需求,具体执行层面,每次需求评审,会故意放进很多需求;老板可以砍,技术可以砍,QA可以砍;需求多研发肯定会叫,象征性地砍掉不需要的需求,适当的把部分需求延期,只要保证你所要的核心需求,在这次迭代完成就好了,毕竟已经砍了一部分需求,不好意思一直砍。具体怎么交付技术需求,跟技术沟通会专门再写一篇。
交互视觉和重构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虽说PM应该是个70%的交互设计师,但是公司既然有了交互设计师,那交互的工作就十分信任地让他们去做;PM做的只是跟交互设计师描述清楚用户使用场景。当然作为新人,我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我这里需要加XX功能,而不是我要解决XX问题。视觉重构同理,PM就是要利用好这些资源,并充分地信任他们。
关注用户体验:产品要么给用户带来利益,要么方便用户使用;脱离了这两点的产品都是耍流氓。若一款产品既给用户带来利益又有非凡的体验,才是最成功的。用户体验为啥重要,因为体验会影响用户口碑,口碑影响产品成败,产品成败决定一切。用户体验包含用户所看到的一切元素,以及交互过程,除了显性的特性外,体验上隐性传递给用户的信息,会给造成暗示,如某处金额现实为负时,传递出的隐性情感肯定是偏向负面的。
PM要学会讲故事:这里讲故事的意思,是跟UED的童鞋进行沟通,感性的传达肯定比理性的说教要好。某天交互设计师发了这样一条微博:我总是忽略一件事,PM同学提出的究竟是需求,还是ta出于对需求的认知而拟定的一种解决方案。老大回复的是:往往是后者,junior PM因为junior所以会是后者,senior PM因为senior所以还是后者。
作为一个刚刚入门,还在摸索阶段的junior PM,反思下平时的工作,面对所有需求时,第一直觉都是想到,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描述用户的使用场景,在这样情况下用户所表现的焦虑和拙计,并将此问题抛给交互,让他以专业的知识来解决。交互设计师不是单纯的画原型图,他们能赋予产品生命和灵感,让用户体验到极致,所以让他们发挥ownership来解决问题,远比执行要好。
需求文档
刚刚开始实习时(不是在点评),写过半年左右的需求文档,当时因为瀑布模型开发,一期需求写一个月,评审后交付开发;然后二期需求文档同时进入编写。当时情形不做评价,对个人的锻炼就是文档算是入门鸟,正式工作后,文档方面也没有任何专门培训,写过几个之后,老大、技术、QA表示还行,半年时间,项目的大部分需求文档都是我产品,当然需求也是我在跟,少说也有几百页,正当我粘粘自喜的时候,发现......
发现啥呢,研发基本不会关注的文档,他们都是按照他们的想法和思路进行开发,只有在进行不下去的时候,才会去关注下细节;或者在出现争议的时候,通过需求文档来check;可能文档唯一的读者只剩下QA了,因为他们要写测试用例;看了我们敬业的QA的case,我回过头看我的需求文档,瞬间汗颜。
之前犯的错误是,觉得需求文档一定要按照格式来写,当然了这对新人上手有好处;写多了会发现,其实是没必要的工作。文档只需要清晰传递要完成的功能,以及详细的描述就够了,具体啥形式,是无所谓的。
以前犯傻,写过的一篇关于如何写需求文档。
那些年犯过的错误
1、替技术思考问题:因为在学校专业是计算机和软件,所以会不由自主地帮技术思考问题,前两个月在需求评审时,会说这个需求工作量不大;甚至会说这个可以这样实现;这是个不好的习惯,还好慢慢改掉了,主要伤害了他们的ownership。
2、忽视用户体验:在App端,擅自做决定,界面看似更简洁,但是实际增加了用户的操作成本,这件事情被狠P了一顿,从此长记性了。
3、需求没有详细的论证:拍脑袋想一些需求,或者论证的数据不够全面,只看到表面数据,并没有深挖背后实际需求。
4、过分强调文档的作用:刚刚入门的PM,对于所有人都忽视你的PRD,那种惆怅是无法言语的,调整好自己心态就好了,一切为了产品。
5、木有传递业务价值:不是所有技术都关注业务,但是在传达需求时,需要讲清楚需求的背景、数据、以及原由;如果不做这些,技术就沦为彻底的码农,接受需求,然后开发出来,具体的价值体现,以及自我满足,需要从产品这里得到。
犯过的错还有很多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此外,今天再翻一遍身边产品的书,发现大多会讲产品规划,很少讲需求如何具体执行。产品规划确实不是我这个level所需要花精力考虑的,所以这篇主要目的是需求执行、论证,以及交付技术,下一篇准备详细写,如何跟技术沟通并保证产品上线。
English » | | | | | | | | |
English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