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ial

lost memory
数据加载中……

zz - 谈自动化测试与CI中一些常见的谬见

作者:
flybird88
转自:
现在对于自动化测试与CI往往有一些很常见的谬见,包括一些专门从事相关工作的人都未必清楚。在实际的工作中感触颇深,所以想撰文讨论一下。
第一,自动化测试就是给CI服务的,或者自动化测试不太能发现问题。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建议他们去看看Google或者Microsoft的相关测试研究的文章,或者GTAC( Google Test Automation Conference),也许可以拓宽我们考虑这个问题的思路。
他们的测试对象是搜索引擎,海量的数据库信息,或者提供的各种服务,比如Google Map,Navigation。他们研究的是搜索引擎对于海量的数据库处理起来是否有效,搜索结果是否准确 。

下面举几个例子:
比如Google会提供一种 ‘Auto Completion'的功能,你只要在搜索框里敲入一个词,google会根据与这个词的相关性大小,以及该关键词被搜索的热度,自动补全一些关键词,并提示给你。这样,你就可以参考或者直接用别人的搜索条件。那大家有没有考虑过,这种功能应该如何测试呢?
还有导航系统,怎么确保从A点到B点找出来的路径都是正确的呢?而不是说你要找一个当地的餐馆,导航却告诉你要来一次跨国旅行呢?

面对这些海量的测试数据,并且基本上也无法预先给不同的测试数据定义好期望的测试结果。所以他们无法采用我们这样的静态的自动化测试,而且通常Manual Testing也无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他们必须采用动态的大规模的自动化测试,或者叫计算计辅助测试。


他们的做法就是采取一种叫HBT( Heuristics Based Testing)的技术,测试工程师找出一些测试是否成功的判断法则,而不是像传统的自动化测试一定要明确规定静态的期望结果,并把这种判断规则用代码实现。
通过这种方法,再加上一些并行的测试技术,他们也许一天可测上千万个case,并且在一种判断法则已经不太能有效地发现问题的时候,可以随时调整或者寻找新的判断成功与否的法则。
而寻找 “测试是否成功的判断法则”,也就是常说的Test Oracle的时候,则很类似传统手工测试做manual exploratory testing的过程。测试人员做手工测试的时候,不是重复地去敲键盘,点鼠标,而是寻找系统的失效模型,然后利用自动化测试技术实现,并把这个失效模型放大到尽可能大的范围。 这部分工作,往往是测试工作中最有意思,最有创造性,往往也是最考测试人员功力的。
我曾经看过一个他们的例子,Microsoft 的Principal Test Engineer写的,他们用这种方法,一天执行了2200万个测试用例,发现了20多个可能的问题,然后和相关stakeholder讨论。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Test Automation其实完全不受限于CI这种模式的下的测试,完全可以借助自动化测试的手段来做Exploratory Testing.
第二:CI中的测试一定要保证测试的全覆盖。
  首先,测试的全覆盖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从来也没有一种测试可以做到全覆盖。测试人员要解决的是在测试设备有限,测试人员有限,测试时间也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能够让组织在测试的投入上,达到最高的ROI。
  然后回到CI,我们来看一下CI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在传统的开发模式下,软件组织在Integration的时候往往会发现模块的接口定义或者理解有不一致,然后需要返工,甚至因此要改模块的内部设计。在各个模块都各自完成以后,想让他们在一起能工作,给客户提供一个完整的功能,往往还要等待很长的时间
既然集成这么麻烦,那我们就提倡尽早集成,尽快测试,以期待尽快发现问题。同时开发人员在实现代码的时候,如果能够尽快给他们的实现提供反馈,这对他们避免在后来的开发中犯同样的错误,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这种反馈的成本比较低,那我们就可以让这种反馈尽可能频繁。
具体来说,如果让尽可能多的测试都自动化了,那我们在降低反馈的成本上就走出了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但是大家要思考一下,反馈的速度,频率和反馈的价值是不是完全等同?
开发人员的开发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犯错误,又不断纠正的过程。
比如说IDE会频繁告诉他们的一些语法错误,然后在编译链接的时候又会发现一些问题,然后在执行UT的时候又会发现一些问题,然后在后面的Smoke Testing,Function Testing,System Testing又会得到一些反馈,然后从最终的客户那里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反馈。
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比如更好的IDE,更好的UT,更好的自动化测试,开发人员在不断地降低得到反馈的成本,提高反馈的效率。但是,我们可以问问周边的开发人员,特别是那些资深的开发人员,在他们的开发生涯中,让他们印象最深的一个Bug,是怎么发现的?
我会怀疑让开发人员得到的一个印象很深的Bug,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反馈,往往是一个好的测试人员给他的。
在我们的组织里,一个好的测试人员是很受开发人员尊重的,因为他不光光是发现产品Bug那么简单,他还不断地给开发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反馈,不断地让开发人员以该更加周全思路来考虑问题,也促使开发人员不断地成长。

但是CI模式下完全依赖机器的执行,不强调人的介入的自动化测试,会是给开发人员提供反馈的唯一途径吗?
通过我们的经验来看:
1. 有些team抱怨这种模式的测试,我们也叫CRT( Continuous Regression Test)基本发现不了软件问题。
2. 个别Team的经验是CRT可以帮助他们发现很多问题,但估计和模块工作的领域有关,比如该模块本身就是问题比较多的模块。
3.即便是上述第2种情况的模块,也发现许多软件深层次的问题,比如一些设计上考虑不太周到的地方,往往也是一些Senior Tester才能发现的。
4.往往一个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在另外一些测试用例里面会被重复发现。意味着我们的测试用例发现问题的能力往往是有冗余的。


在这种情况下,再强调在CI的模式下要保证测试的全覆盖,我们来看一下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首先,你的测试用例越加越多,你的测试周期势必越来越长,也就无法给他们提供及时的反馈。而CI的精华之一就是强调给开发人员提供及时的反馈。
其二, 如果你考虑并行测试的话,势必要增大测试设备的投入。在电信领域,测试设备往往是很贵的,往往比请几个测试人员还贵。当你的自动化测试不能持续给开发人员提供有价值和有深度的反馈,你还不断要求管理层给你加大测试的投入,往往也是不现实的。根据我们的经验,很多采用静态测试技术的自动化项目,往往都会碰到类似的问题。

所以CI天生是用来解决Integration的问题的,因为Integration给软件开发带来了很多的问题,是开发工作中很大的一个bottleneck,所以采取了Continuous Integration的方式去做。而Test Coverage则是测试中另外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意指在测试阶段尽可能保证全面的测试覆盖,以避免软件Deploy到客户现场,被客户发现问题。CI作为一种很好的Practice,应该被我们很好地应用,但是如果片面追求CI的Test Coverage,反而有可能会丧失掉CI本身的优势。

posted on 2012-03-01 14:38 rosial 阅读(194) 评论(0)  编辑  收藏 所属分类: 技术转帖留存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