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进行系统规划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Ø 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1)制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进行的工作有:评价组织的目标和战略以及实现目标和战略的主要企业流程;根据组织的目标和战略确定管理信息系统的使命,对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或更新提出报告;对目前应用系统的功能、环境和现状进行评价;制定与整个组织的战略和目标协调一致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政策、目标和策略。
(2)确定组织的主要信息需求,形成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方案,安排项目开发计划。主要工作有:确定组织在决策支持和事务处理方面的信息需求,以便为整个组织或其主要部门提出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方案;根据发展战略和系统总体结构,确定系统和应用项目的开发次序和时间安排。
(3)分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可行性。当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和需求解决之后,必须证明相应系统的开发是可行的。可行性分析的任务是根据确定的问题,通过分析新系统需要的信息技术、可能发生的投资和费用、产生的效益,确定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成功的可能性。及早发现开发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提出计划和程序,采取措施以减少其影响。
(4)制定系统建设的资源分配计划。制定为实现开发计划而需要的软硬件资源、数据通信设备、人员、技术、服务、资金等计划,提出整个系统建设的概算。
Ø 针对系统规划的特点,在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系统规划时应注意如下问题:
(1)与企业和组织发展战略的一致性。管理信息系统与组织发展战略的一致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的关键之一。要面向组织管理问题,从整体上着眼于高层管理,兼顾中层与操作层规划方面的内容。
(2)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工作能否成功并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这项工作能否在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中见到实效,这就需要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项目对现实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在方案评价与技术选择时讲求实效。同时,由于管理信息系统复杂而庞大,在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方案中,应选用其中经济、简洁的实施方案。每一次开发的应用系统规模不宜过大。整个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周期长、任务重,只有踏实工作,逐步推进,才能减少延误与损失。
(3)适应变化的应变性。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外环境变化剧烈,用户需求日趋复杂,企业组织只有进行不断的调整与改革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求管理信息系统本身应有很强的应变和促进变革的能力,而且要求这项工作的效果应为增强组织的应变能力做出切实的贡献。应变能力的强弱可作为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之一。
(4)人、管理与技术的协调性。
2.系统规划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之间有什么关系?
现代社会组织、特别是企业的结构和活动内容都很复杂,实现企业的信息管理计算机化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因而需要对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规划,根据企业的目标和发展战略以及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客观规律,考虑到企业面临的内外环境,科学地制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总体方案,合理安排系统建设的进程。
企业信息化规划(Enterprise system planning)是关于企业信息化建设长远发展的计划,制定与企业发展战略相一致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具体而言,就是识别一个辅助组织实现其组织计划及其组织目标的计算机应用组合系统的规划过程.
3.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步骤一般有哪些?
Ø 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一般分为如下步骤:
(1)确定规划性质。检查企业的战略规划,确定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年限和规划方法。
(2)收集相关信息。收集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中的与战略规划有关的各种信息。
(3)进行战略分析。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目标、开发方法、功能结构、计划活动、信息部门情况、财务状况、所承担的风险程度和政策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4)定义约束条件。根据财务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设备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定义管理信息系统的约束条件和政策。
(5)明确战略目标。根据分析结果与约束条件,确定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目标,即在规划结束时,管理信息系统应具有的功能、服务范围和质量等。
(6)提出未来框图。选择来来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思想,勾画出未来管理信息系统的框图,做出子系统划分表等。
(7)选择开发方案。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分析,根据资源的限制,选择一些适宜的项目优先开发,制定出总体开发顺序。
(8)提出实施进度。根据项目的优先权、成本费用和人员要求,编制项目实施进度计划,列出开发进度表。
(9)通过战略规划。通过不断征求用户、管理信息系统工作者的意见,完成系统战略规划书。战略规划经企业领导批准后生效,并将它合并到企业战略规划中。
4.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为什么说战略规划是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核心问题?
Ø 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是确定企业的目标和方针,制定实现目标所需要的资源配置计划。一般来说,战略规划所需要的信息是经过高度概括的,主要是外部信息,信息的范围广泛多样。
Ø 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严格区分企业信息系统开发工作的阶段性,每个阶段必须规定明确的任务,提供响应的文档资料,作为下一个阶段的依据,这些原则都是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所积累的工作经验和教训。如不严格按阶段进行开发,将会给工作带来极大的混乱,以致返工或某些工作推倒从来.系统分析未完成之前,就匆忙地选机型,确定硬件配置,或系统设计未完成之前,就开始编写程序,这都是开发企业信息系统经常出现的情况,这样做,很可能造成浪费与返工。
5.系统规划阶段的成果有哪些?
Ø 在系统规划阶段的技术成果包括系统开发立项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系统开发计划书等技术文档。
(1)系统开发立项报告。是对新系统开发的初步设想。主要包括现行系统的描述及存在问题、新系统的期望目标和需求、项目经费预算及来源、开发进度和计划完成期限、项目验收标准和方法、可行性研究的组织及预算、有关文档和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2)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对所立项的系统就开发可能性与必要性的研究结果。主要包括新系统的预期目标、要求和约束,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原则、对现行系统分析的描述及主要存在问题,新系统对现行系统的影响,系统开发的投资和效益的分析,系统开发的各种可选方案及比较,可行性研究的有关结论等。
(3)系统开发计划书。是对正式批准立项的系统所制订的详细系统开发计划。内容主要有新系统开发的目标、基本方针、人员组织、开发阶段等的描述,各主要开发阶段的任务、人员分工及负责人、时间分配、资金设备投入计划等,各项工作任务的验收方法和标准,系统开发中的单位、人员、开发阶段、责任与权益等的衔接、协调方式及协调负责人。
6.在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系统规划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Ø 针对系统规划的特点,在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系统规划时应注意如下问题:
(1)与企业和组织发展战略的一致性。管理信息系统与组织发展战略的一致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的关键之一。要面向组织管理问题,从整体上着眼于高层管理,兼顾中层与操作层规划方面的内容。
(2)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工作能否成功并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这项工作能否在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中见到实效,这就需要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项目对现实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在方案评价与技术选择时讲求实效。同时,由于管理信息系统复杂而庞大,在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方案中,应选用其中经济、简洁的实施方案。每一次开发的应用系统规模不宜过大。整个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周期长、任务重,只有踏实工作,逐步推进,才能减少延误与损失。
(3)适应变化的应变性。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外环境变化剧烈,用户需求日趋复杂,企业组织只有进行不断的调整与改革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求管理信息系统本身应有很强的应变和促进变革的能力,而且要求这项工作的效果应为增强组织的应变能力做出切实的贡献。应变能力的强弱可作为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之一。
(4)人、管理与技术的协调性。人、组织管理与技术是信息化生产力的三个重要因素,也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三项关键资源。技术的进步,组织管理的变革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必须相互匹配,协同发展,才能促进组织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技术进步的幅度越大,组织变革就应越加深刻,因而对人的素质要求就越高。在进行系统规划过程中应尊重这一规律,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整个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中心环节,在此基础上做好技术的提高和管理的改革,使三者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以加速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进程。
7.制定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时,使用BSP方法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Ø BSP方法是将企业目标转化为管理信息系统战略的全过程,是为企业制定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BSP主要是基于用信息支持企业运行的思想,是一种自上而下识别系统目标,识别业务过程,识别数据,然后再自下而上设计系统,以支持目标的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方法。
8.战略数据规划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Ø 战略数据规划分为以下五个基本步骤:
(1)建立企业的业务活动模型。首先确定企业职能范围,要考虑企业的长期目标,预计可能发生的变化,审查当前系统是否包括企业未来目标。其次,对企业模型进一步扩展,看是否对企业业务活动的处理表示完整。最后,进一步对模型的职能按业务活动详细分析处理。针对企业业务过程职能划分,画出企业模型图。
(2)明确研究的边界。对于小型企业或密集型的一体化企业,研究的范围应包括整个企业。对于大型企业,规划的范围很大,会涉及到几个独立的单位,而且信息资源可能相互交叉在几个独立单位,并且会涉及到企业的管理方式。这种情况,研究边界可以独立单位先进行规划,然后对它们集中管理,从而再明确整个企业的研究边界。
(3)建立企业业务活动过程。核心小组可先确定每个职能将代表的业务过程,然后交给各职能范围下的业务人员去审查和精确化,再由核心小组进行汇集,改变一些不一致的表示,提交给最高管理者审批。这一步是后面不同方法实现的基础,是比较关键的一步。不仅要分析现有系统的业务活动过程,对未来系统应增加的业务过程也要预先考虑。
(4)确定实体与活动。由核心小组与用户密切配合来完成,也要求高级管理人员的参与。实体活动的划分也是使信息系统变成易于计算机处理的一个过程,可利用树结构来表示系统分层。
(5)对规划结果进行审查。规划结果由图形、图表表示。对它应由各职能管理人员和用户分析员进一步的审核,要经过多次的反复,并与BSP研究结合。
9.在企业环境中最稳定的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在企业环境中最稳定的因素是不受技术变化影响的稳定的数据模型。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以数据为中心,而不是以处理为中心;数据是稳定的,处理是多变的;自顶向下的信息资源规划和自底向上的数据库设计相结合;最终用户必须真正参加开发工作;良好的数据库设计可以提高数据处理效率。依据这个数据模型,管理信息系统为企业建立公用数据库并展开各项企业应用开发。
10.信息采集的内容、方法和过程是什么?
Ø 信息采集主要内容包括:
(1)企业概况。企业发展规模,行业性质,组织目标和结构,产、供、销的概貌,人员、设备与资金的现状,以及管理水平等。
(2)组织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外部单位之间的物质、资金或信息的来往关系等。
(3)现行信息系统概况。现行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技术水平、工作效率、可靠性、人才队伍、管理体制,现行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作用,存在问题等。
(4)认识问题。企业的领导者、管理部门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态度、支持的程度,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看法以及对信息的需求。
(5)资源情况。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人力、资金、环境、条件、时间等。
Ø 采集信息常用的方法有,召开由主管领导和上层管理人员介绍情况的调查会,印发调查提纲或调查表,走访企业的领导人和管理人员,有目的有选择地参加某些业务工作,阅读与分析现有系统的资料等。访谈、问卷调查是经常使用的方式。
11.为什么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是什么?
Ø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要求总是基于某种需求,在这种需求的实现之前必须认真地研究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两个方面的问题,即进行可行性研究(Feasibility Study)。在系统可行性研究中,系统分析人员和业务管理人员,根据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条件和环境,科学、实际地提出系统目标。
Ø 可行性研究的任务就是用最少的代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确定问题是否能够解决,可行性研究的目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确定问题是否值得去解。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分析几种主要的可能解法的利弊,从而判断原定的系统目标和规模是否现实,系统完成后所能带来的效益是否大到值得投资开发这个系统的程度。
Ø 系统可行性研究可从技术可行性(Technical Feasibility)、经济可行性(Economic Feasibility)和运行可行性(Operational Feasibility)三个方面来考虑。
(1)技术可行性。要确定使用现有的技术能否实现系统,就要对要开发系统的功能、性能、限制条件进行分析,确定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技术风险有多大,系统能否实现。这里的资源包括已有的或可得到的硬件、软件资源,现有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已有的工作基础。
(2)经济可行性。进行开发成本的估算以及了解取得效益的评估,确定要开发的系统是否值得投资开发。对于大多数系统,一般衡量经济上是否合算,应考虑一个最小利润值。经济可行性研究范围较广,包括成本-效益分析、公司经营长期策略、开发所需的成本和资源、潜在的市场前景等。
(3)运行可行性。包括法律可行性和操作使用可行性等方面。法律方面主要是指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各种合同、侵权、责任以及各种与法律相抵触的问题。操作使用方面主要指系统使用单位在行政管理、工作制度和人员素质等因素上能否满足系统操作方式的要求。
12.企业流程有什么特点?如何识别企业流程?
Ø 企业流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明确的起始活动和终止活动。企业流程为一个明确的价值目标而存在,其目标性和边界性很强,有着明确的起点和终点,边界清晰,输入和输出都确定且具体。
(2)特定的时间序列。企业流程中的活动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序列进行的,若违背这个序列,流程就不能正常实现。
(3)活动的粒度。企业流程是由若干活动组成的,活动间既有时间上的顺序性,也有空间上的层次性,每个活动可以在较细的粒度上分解为一个更细的流程。企业流程分析需要对活动进行区分和进一步细分,但并不要求对每个活动都细分到最底层。只需对关键活动进行细分,且分到满足系统设计和运行需求的层面就可以了。
(4)活动的自封闭性。企业流程中的活动可看作为一个黑箱,一个活动就是一个可执行单元,它有明确的输入、输出以及清楚的时空界限,在很大程度上该活动独立于其他的活动,对活动内部不了解也不会影响对流程的分析和识别。
(5)多样性与多变性。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规则定义,即使是同一个企业在不同条件下规则也可能会发生变化。规则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决定了企业流程的多样性与多变性。
(6)对信息处理工具的依赖性。
Ø 企业流程及活动的识别一般来说缺乏确定的方法,而主要依赖于系统分析员的经验以及向业务人员、管理人员的调查,其判断主要依据以下原则:
(1)一个企业流程有特定的输入和输出,这个输入和输出可能不是惟一的,但总可以虚拟地归纳成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因而识别流程首先就是确定其边界。
(2)流程是对“什么”的回答而不是对“怎样”的回答,因此应明确地对流程的主体和目标进行确认,而对具体的行动和手段不用太深入地了解。
(3)对同一流程而言,活动的粒度大小应尽量一致,因此流程中的活动应在同一个层面上进行划分,避免将不同层次的活动混淆在一起。
(4)由于资源共享和工作任务关系的缘故,企业内多种流程间实际上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企业流程应重视流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匹配。不仅是对单个流程进行合理的整合,还应注重流程网络的总体规划和建设,使流程间彼此协调,减少冲突和摩擦,将系统的内耗降到最小。对于管理信息系统而言,分析企业流程,就是要将各种信息的来龙去脉弄清楚,明确哪些是原始数据,哪些是加工后的数据,以及原始数据的入口等。
(5)管理流程和运作流程应该协调一致,管理流程是为运作流程服务的,它的存在是为了使运作流程更加畅通无阻,两者应该具有动态适应性。管理流程常常渗透到运作流程中,规范各种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数量和速度,尤其是高层的决策方式、控制手段及评价标准等,因而会对运作流程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运作流程的识别通常能为识别管理流程提供帮助。
(6)部门分工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管理方便而实行的。
企业流程识别有许多方法,例如基于时间维的识别方法、基于产品-服务-资源的生命周期识别法、逆推判别法、信息载体跟踪法等。
专题讨论
1.试述信息系统规划的目标与任务。联系我国信息化实际,论述系统规划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参考:
Ø 系统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制定管理信息系统的长期发展方案,决定管理信息系统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方向、规模和进程;保证建立的目标系统具有科学性、经济性、先进性和适用性;合理规划信息资源配置,使信息得到充分的利用,促进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深化。
Ø 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1)制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
(2)确定组织的主要信息需求,形成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方案,安排项目开发计划。
(3)分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可行性。
(4)制定系统建设的资源分配计划。
Ø 系统规划(System Planning)是对企业或组织总的信息系统目标、战略、信息系统资源和开发工作的一种综合性计划,其作用是保证管理信息系统支持组织的长期战略计划的实现,更有效地开发和管理组织的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资源,使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在统一的目标、战略及有序的环境下进行。认真地制订有充分根据的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是管理信息系统成功开发的前提。
2.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与企业计算机应用规划有什么不同?
参考:
信息系统的战略性规划就是要在企业战略规划的指导下,考虑企业管理环境和信息技术对信息系统的影响,对企业内部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开发工作进行合理安排,确定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地位以及结构关系,并制定出分阶段的发展目标、关键任务和主要内容。
企业计算机应用规划是信息系统的硬件与系统软件配置。它是说明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配置要求,系统软件的配置要求。其目的是通过系统配置可以比较准确地估计出系统的总投资,有利于领导对是否开发信息系统进行决策。
3.为什么说管理信息系统战略与企业战略的一致是系统建设成功的必要条件?
参考:
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是确定企业的目标和方针,制定实现目标所需要的资源配置计划。一般来说,战略规划所需要的信息是经过高度概括的,主要是外部信息,信息的范围广泛多样。
现代社会组织、特别是企业的结构和活动内容都很复杂,实现企业的信息管理计算机化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因而需要对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规划,根据企业的目标和发展战略以及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客观规律,考虑到企业面临的内外环境,科学地制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总体方案,合理安排系统建设的进程。
企业信息化规划是关于企业信息化建设长远发展的计划,制定与企业发展战略相一致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具体而言,就是识别一个辅助组织实现其组织计划及其组织目标的计算机应用组合系统的规划过程.
4.讨论以下事件发生的原因:
参考:在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系统规划时应注意如下问题:
(1)与企业和组织发展战略的一致性。管理信息系统与组织发展战略的一致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的关键之一。要面向组织管理问题,从整体上着眼于高层管理,兼顾中层与操作层规划方面的内容。
(2)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工作能否成功并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这项工作能否在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中见到实效,这就需要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项目对现实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在方案评价与技术选择时讲求实效。
(3)适应变化的应变性。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外环境变化剧烈,用户需求日趋复杂,企业组织只有进行不断的调整与改革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求管理信息系统本身应有很强的应变和促进变革的能力,而且要求这项工作的效果应为增强组织的应变能力做出切实的贡献。应变能力的强弱可作为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之一。
(4)人、管理与技术的协调性。人、组织管理与技术是信息化生产力的三个重要因素,也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三项关键资源。技术的进步,组织管理的变革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必须相互匹配,协同发展,才能促进组织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5.根据信息技术拓展人的信息处理能力以及企业流程的定义,分析当采用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企业流程时,可能引起企业流程的哪些变化。
参考:
管理信息系统并不是现行流程的简单实现,而是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的统一,是企业流程的优化。当用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企业运作和管理时,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纠正不合适的企业流程,对企业业务处理中的核心过程,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彻底设计,使企业的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各项关键性能指标同时得到极大提高。
根据对企业流程带来变动的程度,企业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可分为流程逐步改进与流程重新设计。
逐步改进: 取消、合并、重排、简化。
重新设计: “根本性”、“关键性”、“戏剧性”和“彻底性”
6.根据以下所述银行存取款流程的变化,说明流程变化表现在什么地方?这种变化会带来什么效果?
参考:
企业流程改进采用的基本原则即所谓的ECRS改进四原则,即取消(Eliminate)、合并(Combine)、重排(Rearrange)、简化(Simplify)。
(1)取消所有不必要的工作环节和内容。这是改善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的最高原则。
(2)合并必要的工作程序。不能取消的工作环节,如果已经不存在工作量的问题或专业分工的问题,那么就需要合并。
(3)重排所必需的工作程序。在取消和合并以后,还要将所有工作程序按照业务的逻辑或信息的流向进行重排顺序,或者在改变其他要素顺序后,重新安排工作顺序和步骤。在这一过程中还可进一步发现可以取消和可以合并的内容,使作业更有条理,工作效率更高。
(4)简化所必需的工作环节。对工作程序的改进,除去可取消和合并之外,余下的还可进行必要的简化。这种简化是对工作内容和处理环节本身的简化。
当用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企业运作和管理时,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纠正不合适的企业流程,对企业业务处理中的核心过程,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彻底设计,使企业的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各项关键性能指标同时得到极大提高。
来自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