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近工作中的问题所想到的

Posted on 2009-06-14 21:02 thui 阅读(269) 评论(0)  编辑  收藏 所属分类: 思考的艺术

最近电信CDMA大规模版本升级,作为升级期间研发的技术支持,遇到了很多问题,一个最普遍的问题,也是各个地市升级都出现过的问题:NMS(第三方开发的网管系统)在基站断站大面积恢复时没有收到我方网管北向接口上报的告警恢复消息、或者延迟收到告警恢复消息,引来电信的一阵投诉,用服把问题反馈到我们研发,限期解决,压力很大。这个问题当时我也分析了并也给了一些方案,但是似乎效果不好,现在捋一捋当时遇到问题的处理过程,刚好今天仔细拜读了刘未鹏大虾的关于思考的文章[很有深度的博客,值得大家一读],发现自己在思维方式上有很多的问题,作为一个反思,也为了更尽快的提高,记在这里:
1.错误的联想,当遇到上述问题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想起了之前在印度出现过的一个告警延迟的问题,那个问题也是局方NMS收到Corba告警通知有延时,后来分析原因是底层平台的Corba通知服务存在大量的订购垃圾,影响了通知的发送效率,清除了订购垃圾后,问题解决。由于表层现象的极度相似性使我认为目前的问题和印度的问题一样,于是乎给了相同的解决方法,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联想类比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考方式,对于一个未知的问题,我们无从下手,联想可以让我们借鉴以往的经验,但是有些现象只是表面类似,有些表像不同,当本质相同,只有当本质相同时我们的前车之鉴才可以采用。

引自刘未鹏Blog类似的题目也许有类似的结构,类似的性质,类似的解方案。通过考察或回忆一个类似的题目是如何解决的,也许就能够借用一些重要的点子。然而如何在大脑中提取出真正类似的题目是一个问题。所谓真正类似的题目,是指那些抽象结构一样的题目。很多问题表面看是类似的,然而抽象结构却不是类似的;另一些题目表面看根本不像,然而抽象层面却是一致的。表面一致抽象不一致会导致错误的、无效的类比;而表面不一致(抽象一致)则会阻碍真正有用的类比。《Psychology of Problem Solving》里面对此有详细 的介绍。后面也会提到,为了便于脑中的知识结构真正能够“迁移”,在记忆掌握和分析问题的时候都应该尽量抽象的去看待,这样才能够建立知识的本质联系,才能够最大化联想空间。
 2.对问题没有深入的分析,接1的话题,错误的联想在于对问题缺乏深入的分析,这是我犯的最严重的错误,遇到的问题定要深入分析,切勿匆匆下结论,要学会批判的思考.
思维的缺点和偏见(转)不要盲目质疑权威,可能是过去被无良的权威欺骗了很多年(现在还是在被欺骗着),在当今的年代,质疑权威变成了一种时尚(如屡有民科质疑见诸报端)。但对于求知的人,有一条原则还­是不变的:在发表与主流相反的观点前,要多作调查和思考。不要凭自己的直觉去胡乱质疑 。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你都不太可能是遇该问题的幸运第一人"。如果仅凭直觉去质疑,往往会闹出笑话。甚至伟大如爱因斯坦者,在他做出过巨大成就的物理学上­,曾经靠直觉指导学术研究,高举反对量子物理的大旗,但还是被无情地击败(Aspect experiment),被后人作为了反面典型,甚至有人笑称: "如果爱因斯坦自191x年开始以钓鱼为业度过余生,对科学界也没有任何损失"。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何思考是我们面对的一大难题,之前引用过的"总结波利亚在书中提到的思维方法"有所提到,今天读了刘未鹏的博客的一篇文章:"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对这个观点我很是赞同,其实博客是一个很好的东西,我现在已经养成习惯了,只要是我学习过的东西,都要背着书和资料在博客里写出来,而且当你写的时候你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老师,要像老师一样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把它讲出来,如果你能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把一个知识讲出来或者写出来,那说明你理解了这个东西的本质,其实在写或者给别人讲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会有这样的体会,本来自己觉得理解了东西,在讲或写的时候发现自己在某个地方卡住了,或者被别人的问题问到了,这说明你还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要把自己的思路记录下来,关于它的好处,刘未鹏大虾的博客说得很好:
  • 书写的好处
    • 书写是对思维的备忘:人在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就像是在黑暗中打着电筒往前走(事实上,我们的工作记忆资源是有限的,有研究证明我们只能在工作记忆里面持有7加减2个项目;此外认知负荷也是有极限的),每一步推导都将我们往前挪一小步,然而电筒的光亮能照到的范围是有限的,我们走了几步发现后面又黑了,想到后面就忘了前面的,想到某个分支上去就忘了另一个分支,我们常常想着想着就想岔了,想岔了也就罢了,问题是一旦想岔了太远,就很难回到当初岔开的地方了。有时候,我们是如此努力地试图一下就走出很远,同时又老是怕忘记目前已经取得的进展和重要结论,结果意识的微光就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打转,始终无法往前走出很远。而将思维过程记录下来,则给了我们完全的回溯自己的思维轨迹的可能。举个具体的例子,平时面对一个问题我们常常首先会想出几个主要的、关键的思考方向,但是这个时候如果没有笔记,就只能一个一个展开思考,结果展开思考了一个,却忘掉了第二点是什么了。如果记笔记,我就会先一二三的罗列出思考的关键方向,然后逐一展开。思考任何一个分支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但一时间没有剩余的思维去细想的话,就先用关键字记在一旁,一会回头再仔细思考。某种程度上这里笔记起到了备忘的作用。
    • 书写是对思维的缓存:正因为我们的工作记忆有限,所以我们在头脑中思考问题的时候就往往只能将几个最重要的核心概念保持在工作记忆中,导致想来想去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打转,思维总是走不太远。这方面我就有强烈的感觉,平时在走路的时候虽然也思考问题,但总是觉得思维的广度很有限。我们不妨设想数学家如果没有纸和笔的话,数学的发展会遭受到多大的阻碍,也许爱因斯坦能够在大脑中构思一个证明的最关键环节,但是你是否能够设想不用纸笔来“缓存”思维的中间步骤,而完全在大脑中证明费马大定理呢?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能够用纸笔缓存思考的中间结果正是人类的理性之光能够走得如此之远的最重要条件。上一篇文章其实我原本的简记只有一半,另一半(更重要的那部分)却是在写成文章的时候自己冒出来的。
    • 书写是与自己的对话:在书写的时候,你不断地观察自笔端流出的信息,一行文字被你写下来之后,你就不用再将其费力地保持在大脑的临时记忆中,因为这行黑底白字会不断主动地通过视觉刺激来提醒你它的存在,于是你就可以将空出来的思维精力用于反思你自己的观点。不信你可以自己观察一下,如果不用纸笔,仅用大脑,是否很难在思考一个问题的同时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反思呢?
    • 书写是与别人的交流:每个人的思维都有一些盲点,盲点之所以为盲点就是自己很难觉察得到,虽然我用了很长的时间来训练思维的客观和清晰,但总是不断发现自己的思维仍然还是时不时不自觉地陷入某个盲区,当我对人类思维的特点了解的越多,我就越是从心底里谦卑地认识到与人讨论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每个人的盲点不一样,你的盲点可以在别人那里得到补充,别人的盲点也可以被你纠正。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的含义便在于此。写下来,与别人交流,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此。除了盲点之外,我们对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的缺口一般是很难觉知的,如果自己的思考因为对某个重要知识的无知,犯了严重的错误,一般自己是难以反省出来的——如果你不知道一个东西,很大的可能性是你也不知道你自己不知道它。而把自己的思考写出来让别人发现漏洞,则是对自己知识体系的善莫大焉。
    • 有时候,语言自己也会思考:在没有付诸笔端的时候,思想在脑海中的存在形式往往较为模糊、抽象,有时甚至是图像的形式,然而,如果需要写出来,甚至写出来给别人看和别人交流的话,就必须使用文字符号,文字符号其实有自己的一套系统,计算语言学上称为语义网络,同一个概念,在大脑中模糊的感觉,和明确地表达成某个特定的词语,是不一样的。你会因为用了某个特定的词语从而想到另一个词语,你写着写着就会发现一些词语就像本身有灵性一样,将其他的词语都带出来了。有时候,这种效应会导致书写变成一场文字游戏,但好的一面是有些时候也是有益于拓宽或启发思维的。
差不多了,闲话一句:我的博客怎么就没有路人回复呢?非常愿意和大家交流,本来写这些东西也是为了躲交流....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网站导航:
 

posts - 11, comments - 8, trackbacks - 0, articles - 4

Copyright © t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