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ta

回顾※展望                     潜心技术&&不再搁浅

  BlogJava :: 首页 :: 联系 :: 聚合  :: 管理
  12 Posts :: 1 Stories :: 13 Comments :: 0 Trackbacks
通过分析SQL语句的执行计划优化SQL(总结)

做DBA快7年了,中间感悟很多。在DBA的日常工作中,调整个别性能较差的SQL语句时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得到SQL语句的执行计划和如何从SQL语句的执行计划中发现问题。总是想将日常经验的点点滴滴总结一下,但是直到最近才下定决心,总共花了3个周末时间,才将其整理成册,便于自己日常工作。不好意思独享,所以将其贴出来。

第一章、第2章 并不是很重要,是自己的一些想法,关于如何做一个稳定、高效的应用系统的一些想法。

第三章以后都是比较重要的。

附录的内容也是比较重要的。我常用该部分的内容。

                                                前言
      本文档主要介绍与SQL调整有关的内容,内容涉及多个方面:SQL语句执行的过程、ORACLE优化器,表之间的关联,如何得到SQL执行计划,如何分析执行计划等内容,从而由浅到深的方式了解SQL优化的过程,使大家逐步步入SQL调整之门,然后你将发现……。

        该文档的不当之处,敬请指出,以便进一步改正。请将其发往我的信箱:xu_yu_jin2000@sina.com

        如果引用本文的内容,请著名出处!

                                                作者:徐玉金
                                                                                                MSN:sunny_xyj@hotmail.com
                                                                                                Email: xu_yu_jin2000@sina.com
                                                                                                日期:2005.12.12
                                                                                                活跃于:www.cnoug.org  SunnyXu
                                                    目录
第1章 性能调整综述
第2章 有效的应用设计
第3章  SQL语句处理的过程
第4章 ORACLE的优化器
第5章 ORACLE的执行计划
        访问路径(方法) -- access path
        表之间的连接
        如何产生执行计划
        如何分析执行计划
        如何干预执行计划 - - 使用hints提示
        具体案例分析
第6章 其它注意事项
附录

第1章 性能调整综述
   
    Oracle数据库是高度可调的数据库产品。本章描述调整的过程和那些人员应与Oracle服务器的调整有关,以及与调整相关联的操作系统硬件和软件。本章包括以下方面:
l        谁来调整系统?
l        什么时候调整?
l        建立有效调整的目标
l        在设计和开发时的调整
l        调整产品系统
l        监控产品系统

谁来调整系统:
  为了有效地调整系统,若干类人员必须交换信息并牵涉到系统调整中,例如:
l        应用设计人员必须传达应用系统的设计,使得每个人都清楚应用中的数据流动.
l        应用开发人员必须传达他们选择的实现策略,使得语句调整的过程中能快速、容易地识别有问题的应用模块和可疑的SQL语句.
l        数据库管理人员必须仔细地监控系统活动并提供它们的资料,使得异常的系统性能可被快速得识别和纠正.
l        硬件/软件管理人员必须传达系统的硬件、软件配置并提供它们的资料,使得相关人员能有效地设计和管理系统。

    简而言之,与系统涉及的每个人都在调整过程中起某些作用,当上面提及的那些人员传达了系统的特性并提供了它们的资料,调整就能相对的容易和更快一些。

     不幸的是,事实上的结果是:数据库管理员对调整负有全部或主要的责任。但是,数据库管理员很少有合适的系统方面的资料,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数据库管理员往往是在实施阶段才介入数据库,这就给调整工作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因为在设计阶段的缺陷是不能通过DBA的调整而得以解决,而设计阶段的缺陷往往对数据库性能造成极大的影响。
      其实,在真正成熟的开发环境下,开发人员作为纯代码编写人员时,对性能的影响最小,此时大部分的工作应由应用设计人员完成,而且数据库管理员往往在前期的需求管理阶段就介入,为设计人员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调整并不是数据库管理员的专利,相反大部分应该是设计人员和开发人员的工作,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和开发人员具体必要的数据库知识,这样才能组成一个高效的团队,然而事实上往往并非如此。

什么时候作调整?
     多数人认为当用户感觉性能差时才进行调整,这对调整过程中使用某些最有效的调整策略来说往往是太迟了。此时,如果你不愿意重新设计应用的话,你只能通过重新分配内存(调整SGA)和调整I/O的办法或多或少地提高性能。Oracle提供了许多特性,这些特性只有应用到正确地设计的系统中时才能够很大地提高性能。

      应用设计人员需要在设计阶段设置应用的性能期望值。然后在设计和开发期间,应用设计人员应考虑哪些Oracle 特性可以对系统有好处,并使用这些特性。
通过良好的系统设计,你就可以在应用的生命周期中消除性能调整的代价和挫折。图1-1图1-2说明在应用的生命周期中调整的相对代价和收益,正如你见到的,最有效的调整时间是在设计阶段。在设计期间的调整能以最低的代价给你最大的收益。


图1-1 在应用生命周期中调整的代价 



      图1-2  在应用生命周期中调整的收益
   
    当然,即使在设计很好的系统中,也可能有性能降低。但这些性能降低应该是可控的和可以预见的。

调整目标
      不管你正在设计或维护系统,你应该建立专门的性能目标,它使你知道何时要作调整。如果你试图胡乱地改动初始化参数或SQl 语句,你可能会浪费调整系统的时间,而且无什么大的收益。调整你的系统的最有效方法如下:
l        当设计系统时考虑性能
l        调整操作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l        识别性能瓶颈
l        确定问题的原因
l        采取纠正的动作
当你设计系统时,制定专门的目标;例如,响应时间小于3秒。当应用不能满足此目标时,识别造成变慢的瓶颈(例如,I/O竞争),确定原因,采取纠正动作。在开发期间,你应测试应用研究,确定在采取应用之前是否满足设计的性能目标。

     当你正在维护生产库系统时,有多种快速有效的方法来识别性能瓶颈。
不管怎样,调整通常是一系列开销。一旦你已确定了瓶颈,你可能要牺牲一些其它方面的指标来达到所要的结果。例如,如果I/O有问题,你可能需要更多内存或磁盘。如果不可能买,你可能要限制系统的并发性,来获取所需的性能。然而,如果你已经明确地定义了性能的目标,那用什么来交换高性能的决策就变的很容易的,因为你已经确定了哪些方面是最重要的,如过我的目标为高性能,可能牺牲一些空间资源。

     随着应用的越来越庞大,硬件性能的提高,全面的调整应用逐渐变成代价高昂的行为,在这样情况下,要取得最大的投入/效率之比,较好的办法是调整应用的关键部分,使其达到比较高的性能,这样从总体上来说,整个系统的性能也是比较高的。这也就是有名的20/80原则,调整应用的20%(关键部分),能解决80%的问题。

在设计和开发系统时作调整
     良好设计的系统可以防止在应用生命周期中产生性能问题。系统设计人员和应用开发人员必须了解Oracle的查询处理机制以便写出高效的SQL语句。“第2章 有效的应用设计”讨论了你的系统中各种可用的配置,以及每种配置更适合哪种类型的应用。“第5章 优化器”讨论了Oracle的查询优化器,以及如何写语句以获取最快的结果。

当设计你的系统时,使用下列优化性能的准则:
l        消除客户机/服务器应用中不必要的网络传输。-- 使用存储过程。
l        使用适合你系统的相应Oracle服务器选件(例如,并行查询或分布式数据库)。
l        除非你的应用有特殊的需要,否则使用缺省的Oracle锁。
l        利用数据库记住应用模块,以便你能以每个模块为基础来追踪性能。
l        选择你的数据块的最佳大小。  -- 原则上来说大一些的性能较好。
l        分布你的数据,使得一个节点使用的数据本地存贮在该节点中。

调整产品系统
     本节描述对应用系统快速、容易地找出性能瓶颈,并决定纠正动作的方法。这种方法依赖于对Oracle服务器体系结构和特性的了解程度。在试图调整你的系统前,你应熟悉Oracle调整的内容。

为调整你已有的系统,遵从下列步骤:
l        调整操作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l        通过查询V $SESSION_WAIT视图,识别性能的瓶颈,这个动态性能视图列出了造成会话(session)等待的事件。
l        通过分析V $SESSION_WAIT中的数据,决定瓶颈的原因。
l        纠正存在的问题。

监控应用系统
这主要是通过监控oracle的动态视图来完成。
各种有用的动态视图:如v$session_wait, v$session_event等。


                                      第2章 有效的应用设计
        我们通常将最常用的应用分为2种类型:联机事务处理类型(OLTP),决策支持系统(DSS)。

联机事务处理(OLTP)
        该类型的应用是高吞吐量,插入、更新、删除操作比较多的系统,这些系统以不断增长的大容量数据为特征,它们提供给成百用户同时存取,典型的OLTP系统是订票系统,银行的业务系统,订单系统。OTLP的主要目标是可用性、速度、并发性和可恢复性。
        当设计这类系统时,必须确保大量的并发用户不能干扰系统的性能。还需要避免使用过量的索引与cluster 表,因为这些结构会使插入和更新操作变慢。

决策支持(DSS)
        该类型的应用将大量信息进行提取形成报告,协助决策者作出正确的判断。典型的情况是:决策支持系统将OLTP应用收集的大量数据进行查询。典型的应用为客户行为分析系统(超市,保险等)。
        决策支持的关键目标是速度、精确性和可用性。
        该种类型的设计往往与OLTP设计的理念背道而驰,一般建议使用数据冗余、大量索引、cluster table、并行查询等。
        近年来,该类型的应用逐渐与OLAP、数据仓库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的一个新的应用方向。

第3章  SQL语句处理的过程

              在调整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背景知识,只有知道这些背景知识,我们才能更好的去调整sql语句。
本节介绍了SQL语句处理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
·        查询语句处理
·        DML语句处理(insert, update, delete)
·        DDL 语句处理(create .. , drop .. , alter .. , )
·        事务控制(commit, rollback)

SQL 语句的执行过程(SQL Statement Execution)
             图3-1 概要的列出了处理和运行一个sql语句的需要各个重要阶段。在某些情况下,Oracle运行sql的过程可能与下面列出的各个阶段的顺序有所不同。如DEFINE阶段可能在FETCH阶段之前,这主要依赖你如何书写代码。

            对许多oracle的工具来说,其中某些阶段会自动执行。绝大多数用户不需要关心各个阶段的细节问题,然而,知道执行的各个阶段还是有必要的,这会帮助你写出更高效的SQL语句来,而且还可以让你猜测出性能差的SQL语句主要是由于哪一个阶段造成的,然后我们针对这个具体的阶段,找出解决的办法。



图 3-1  SQL语句处理的各个阶段

DML语句的处理
      本节给出一个例子来说明在DML语句处理的各个阶段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假设你使用Pro*C程序来为指定部门的所有职员增加工资。程序已经连到正确的用户,你可以在你的程序中嵌入如下的SQL语句:
EXEC SQL UPDATE employees
SET salary = 1.10 * salary
            WHERE department_id = :var_department_id;
var_department_id是程序变量,里面包含部门号,我们要修改该部门的职员的工资。当这个SQL语句执行时,使用该变量的值。
每种类型的语句都需要如下阶段:
·        第1步: Create a Cursor     创建游标
·        第2步: Parse the Statement  分析语句
·        第5步: Bind Any Variables    绑定变量
·        第7步: Run the Statement    运行语句
·        第9步: Close the Cursor     关闭游标
如果使用了并行功能,还会包含下面这个阶段:
·        第6步: Parallelize the Statement   并行执行语句
如果是查询语句,则需要以下几个额外的步骤,如图 3所示:
·        第3步: Describe Results of a Query   描述查询的结果集
·        第4步: Define Output of a Query      定义查询的输出数据
·        第8步: Fetch Rows of a Query        取查询出来的行

下面具体说一下每一步中都发生了什么事情:.
第1步: 创建游标(Create a Cursor)
        由程序接口调用创建一个游标(cursor)。任何SQL语句都会创建它,特别在运行DML语句时,都是自动创建游标的,不需要开发人员干预。多数应用中,游标的创建是自动的。然而,在预编译程序(pro*c)中游标的创建,可能是隐含的,也可能显式的创建。在存储过程中也是这样的。

第2步:分析语句(Parse the Statement)
       在语法分析期间,SQL语句从用户进程传送到Oracle,SQL语句经语法分析后,SQL语句本身与分析的信息都被装入到共享SQL区。在该阶段中,可以解决许多类型的错误。

语法分析分别执行下列操作:
l        翻译SQL语句,验证它是合法的语句,即书写正确
l        实现数据字典的查找,以验证是否符合表和列的定义
l        在所要求的对象上获取语法分析锁,使得在语句的语法分析过程中不改变这些对象的定义
l        验证为存取所涉及的模式对象所需的权限是否满足
l        决定此语句最佳的执行计划
l        将它装入共享SQL区
l        对分布的语句来说,把语句的全部或部分路由到包含所涉及数据的远程节点
      以上任何一步出现错误,都将导致语句报错,中止执行。

      只有在共享池中不存在等价SQL语句的情况下,才对SQL语句作语法分析。在这种情况下,数据库内核重新为该语句分配新的共享SQL区,并对语句进行语法分析。进行语法分析需要耗费较多的资源,所以要尽量避免进行语法分析,这是优化的技巧之一。

      语法分析阶段包含了不管此语句将执行多少次,而只需分析一次的处理要求。Oracle只对每个SQL语句翻译一次,在以后再次执行该语句时,只要该语句还在共享SQL区中,就可以避免对该语句重新进行语法分析,也就是此时可以直接使用其对应的执行计划对数据进行存取。这主要是通过绑定变量(bind variable)实现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共享SQL,后面会给出共享SQL的概念。

     虽然语法分析验证了SQL语句的正确性,但语法分析只能识别在SQL语句执行之前所能发现的错误(如书写错误、权限不足等)。因此,有些错误通过语法分析是抓不到的。例如,在数据转换中的错误或在数据中的错(如企图在主键中插入重复的值)以及死锁等均是只有在语句执行阶段期间才能遇到和报告的错误或情况。

查询语句的处理
      查询与其它类型的SQL语句不同,因为在成功执行后作为结果将返回数据。其它语句只是简单地返回成功或失败,而查询则能返回一行或许多行数据。查询的结果均采用表格形式,结果行被一次一行或者批量地被检索出来。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批量的fetch数据可以降低网络开销,所以批量的fetch也是优化的技巧之一。

       有些问题只与查询处理相关,查询不仅仅指SELECT语句,同样也包括在其它SQL语句中的隐含查询。例如,下面的每个语句都需要把查询作为它执行的一部分:
INSERT INTO table SELECT...
UPDATE table SET x = y WHERE...
DELETE FROM table WHERE...
CREATE table AS SELECT...
具体来说,查询
·        要求读一致性
·        可能使用回滚段作中间处理
·        可能要求SQL语句处理描述、定义和取数据阶段

第3步: 描述查询结果(Describe Results of a Query)
      描述阶段只有在查询结果的各个列是未知时才需要;例如,当查询由用户交互地输入需要输出的列名。在这种情况要用描述阶段来决定查询结果的特征(数据类型,长度和名字)。

第4步: 定义查询的输出数据(Define Output of a Query)  
       在查询的定义阶段,你指定与查询出的列值对应的接收变量的位置、大小和数据类型,这样我们通过接收变量就可以得到查询结果。如果必要的话,Oracle会自动实现数据类型的转换。这是将接收变量的类型与对应的列类型相比较决定的。

第5步: 绑定变量(Bind Any Variables)
      此时,Oracle知道了SQL语句的意思,但仍没有足够的信息用于执行该语句。Oracle 需要得到在语句中列出的所有变量的值。在该例中,Oracle需要得到对department_id列进行限定的值。得到这个值的过程就叫绑定变量(binding variables)

      此过程称之为将变量值捆绑进来。程序必须指出可以找到该数值的变量名(该变量被称为捆绑变量,变量名实质上是一个内存地址,相当于指针)。应用的最终用户可能并没有发觉他们正在指定捆绑变量,因为Oracle 的程序可能只是简单地指示他们输入新的值,其实这一切都在程序中自动做了。

      因为你指定了变量名,在你再次执行之前无须重新捆绑变量。你可以改变绑定变量的值,而Oracle在每次执行时,仅仅使用内存地址来查找此值。

       如果Oracle 需要实现自动数据类型转换的话(除非它们是隐含的或缺省的),你还必须对每个值指定数据类型和长度。关于这些信息可以参考oracle的相关文档,如Oracle Call Interface Programmer's Guide

第6步: 并行执行语句(Parallelize the Statement )
     ORACLE 可以在SELECTs, INSERTs, UPDATEs, MERGEs, DELETEs语句中执行相应并行查询操作,对于某些DDL操作,如创建索引、用子查询创建表、在分区表上的操作,也可以执行并行操作。并行化可以导致多个服务器进程(oracle server processes)为同一个SQL语句工作,使该SQL语句可以快速完成,但是会耗费更多的资源,所以除非很有必要,否则不要使用并行查询。

第7步: 执行语句(Run the Statement)
      到了现在这个时候,Oracle拥有所有需要的信息与资源,因此可以真正运行SQL语句了。如果该语句为SELECT查询或INSERT语句,则不需要锁定任何行,因为没有数据需要被改变。然而,如果语句为UPDATE或DELETE语句,则该语句影响的所有行都被锁定,防止该用户提交或回滚之前,别的用户对这些数据进行修改。这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

     对于某些语句,你可以指定执行的次数,这称为批处理(array processing)。指定执行N次,则绑定变量与定义变量被定义为大小为N的数组的开始位置,这种方法可以减少网络开销,也是优化的技巧之一。

第8步: 取出查询的行(Fetch Rows of a Query)
      在fetch阶段,行数据被取出来,每个后续的存取操作检索结果集中的下一行数据,直到最后一行被取出来。上面提到过,批量的fetch是优化的技巧之一。

第9步: 关闭游标(Close the Cursor)
      SQL语句处理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关闭游标

DDL语句的处理(DDL Statement Processing)
     DDL语句的执行不同与DML语句和查询语句的执行,这是因为DDL语句执行成功后需要对数据字典数据进行修改。对于DDL语句,语句的分析阶段实际上包括分析、查找数据字典信息和执行。

     事务管理语句、会话管理语句、系统管理语句只有分析与执行阶段,为了重新执行该语句,会重新分析与执行该语句。

事务控制(Control of Transactions)
      一般来说,只有使用ORACLE编程接口的应用设计人员才关心操作的类型,并把相关的操作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事务。一般来说,我门必须定义事务,这样在一个逻辑单元中的所有工作可以同时被提交或回滚,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一个事务应该由逻辑单元中的所有必须部分组成,不应该多一个,也不应该少一个。
·        在事务开始和结束的这段时间内,所有被引用表中的数据都应该在一致的状态(或可以被回溯到一致的状态)
·        事务应该只包含可以对数据进行一致更改(one consistent change to the data)的SQL语句

      例如,在两个帐号之间的转帐(这是一个事务或逻辑工作单元),应该包含从一个帐号中借钱(由一个SQL完成),然后将借的钱存入另一个帐号(由另一个SQL完成)。这2个操作作为一个逻辑单元,应该同时成功或同时失败。其它不相关的操作,如向一个帐户中存钱,不应该包含在这个转帐事务中。

      在设计应用时,除了需要决定哪种类型的操作组成一个事务外,还需要决定使用BEGIN_DISCRETE_TRANSACTIO存储过程是否对提高小的、非分布式的事务的性能有作用。

第4章 ORACLE的优化器

        优化器有时也被称为查询优化器,这是因为查询是影响数据库性能最主要的部分,不要以为只有SELECT语句是查询。实际上,带有任何WHERE条件的DML(INSERT、UPDATE、DELETE)语句中都包含查询要求,在后面的文章中,当说到查询时,不一定只是指SELECT语句,也有可能指DML语句中的查询部分。优化器是所有关系数据库引擎中的最神秘、最富挑战性的部件之一,从性能的角度看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它性能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数据库性能的好坏。

        我们知道,SQL语句同其它语言(如C语言)的语句不一样,它是非过程化(non-procedural)的语句,即当你要取数据时,不需要告诉数据库通过何种途径去取数据,如到底是通过索引取数据,还是应该将表中的每行数据都取出来,然后再通过一一比较的方式取数据(即全表扫描),这是由数据库的优化器决定的,这就是非过程化的含义,也就是说,如何取数据是由优化器决定,而不是应用开发者通过编程决定。在处理SQL的SELECT、UPDATE、INSERT或DELETE语句时,Oracle 必须访问语句所涉及的数据,Oracle的优化器部分用来决定访问数据的有效路径,使得语句执行所需的I/O和处理时间最小。

        为了实现一个查询,内核必须为每个查询定制一个查询策略,或为取出符合条件的数据生成一个执行计划(execution plan)。典型的,对于同一个查询,可能有几个执行计划都符合要求,都能得到符合条件的数据。例如,参与连接的表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连接方法,这取决于连接条件和优化器采用的连接方法。为了在多个执行计划中选择最优的执行计划,优化器必须使用一些实际的指标来衡量每个执行计划使用的资源(I/0次数、CPU等),这些资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代价(cost)。如果一个执行计划使用的资源多,我们就说使用执行计划的代价大。以执行计划的代价大小作为衡量标准,优化器选择代价最小的执行计划作为真正执行该查询的执行计划,并抛弃其它的执行计划。

        在ORACLE的发展过程中,一共开发过2种类型的优化器:基于规则的优化器和基于代价的优化器。这2种优化器的不同之处关键在于:取得代价的方法与衡量代价的大小不同。现对每种优化器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基于规则的优化器 -- Rule Based (Heuristic) Optimization(简称RBO):
        在ORACLE7之前,主要是使用基于规则的优化器。ORACLE在基于规则的优化器中采用启发式的方法(Heuristic Approach)或规则(Rules)来生成执行计划。例如,如果一个查询的where条件(where clause)包含一个谓词(predicate,其实就是一个判断条件,如”=”, “>”, ”<”等),而且该谓词上引用的列上有有效索引,那么优化器将使用索引访问这个表,而不考虑其它因素,如表中数据的多少、表中数据的易变性、索引的可选择性等。此时数据库中没有关于表与索引数据的统计性描述,如表中有多上行,每行的可选择性等。优化器也不考虑实例参数,如multi block i/o、可用排序内存的大小等,所以优化器有时就选择了次优化的计划作为真正的执行计划,导致系统性能不高。
        如,对于
        select * from emp where deptno = 10;
        这个查询来说,如果是使用基于规则的优化器,而且deptno列上有有效的索引,则会通过deptno列上的索引来访问emp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是比较高效的,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使用索引访问也有比较低效的时候,现举例说明:
        1) emp表比较小,该表的数据只存放在几个数据块中。此时使用全表扫描比使用索引访问emp表反而要好。因为表比较小,极有可能数据全在内存中,所以此时做全表扫描是最快的。而如果使用索引扫描,需要先从索引中找到符合条件记录的rowid,然后再一一根据这些rowid从emp中将数据取出来,在这种条件下,效率就会比全表扫描的效率要差一些。

        2) emp表比较大时,而且deptno = 10条件能查询出表中大部分的数据如(50%)。如该表共有4000万行数据,共放在有500000个数据块中,每个数据块为8k,则该表共有约4G,则这么多的数据不可能全放在内存中,绝大多数需要放在硬盘上。此时如果该查询通过索引查询,则是你梦魇的开始。db_file_multiblock_read_count参数的值200。如果采用全表扫描,则需要500000/db_file_multiblock_read_count=500000/200=2500次I/O。但是如果采用索引扫描,假设deptno列上的索引都已经cache到内存中,所以可以将访问索引的开销忽略不计。因为要读出4000万x 50% = 2000万数据,假设在读这2000万数据时,有99.9%的命中率,则还是需要20000次I/O,比上面的全表扫描需要的2500次多多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用索引扫描反而性能会差很多。在这样的情况下,用全表扫描的时间是固定的,但是用索引扫描的时间会随着选出数据的增多使查询时间相应的延长。

        上面是枯燥的假设数据,现在以具体的实例给予验证:
        环境: oracle 817 + linux + 阵列柜,表SWD_BILLDETAIL有3200多万数据;
                表的id列、cn列上都有索引
        经查看执行计划,发现执行select count(id) from SWD_BILLDETAIL;使用全表扫描,执行完用了大约1.50分钟(4次执行取平均,每次分别为1.45 1.51 2.00 1.46)。而执行select count(id) from SWD_BILLDETAIL where cn <'6';却用了2个小时还没有执行完,经分析该语句使用了cn列上的索引,然后利用查询出的rowid再从表中查询数据。我为什么不使用select count(cn) from SWD_BILLDETAIL where cn <'6';呢?后面在分析执行路径的索引扫描时时会给出说明。

        下面就是基于规则的优化器使用的执行路径与各个路径对应的等级:
        RBO Path 1: Single Row by Rowid(等级最高)
        RBO Path 2: Single Row by Cluster Join
        RBO Path 3: Single Row by Hash Cluster Key with Unique or Primary Key
        RBO Path 4: Single Row by Unique or Primary Key
        RBO Path 5: Clustered Join
        RBO Path 6: Hash Cluster Key
        RBO Path 7: Indexed Cluster Key
        RBO Path 8: Composite Index
        RBO Path 9: Single-Column Indexes
        RBO Path 10: Bounded Range Search on Indexed Columns
        RBO Path 11: Unbounded Range Search on Indexed Columns
        RBO Path 12: Sort Merge Join
        RBO Path 13: MAX or MIN of Indexed Column
        RBO Path 14: ORDER BY on Indexed Column
        RBO Path 15: Full Table Scan(等级最低)

        上面的执行路径中,RBO认为越往下执行的代价越大,即等级越低。在RBO生成执行计划时,如果它发现有等级高的执行路径可用,则肯定会使用等级高的路径,而不管任何其它影响性能的元素,即RBO通过上面的路径的等级决定执行路径的代价,执行路径的等级越高,则使用该执行路径的代价越小。如上面2个例子所述,如果使用RBO,则肯定使用索引访问表,也就是选择了比较差的执行计划,这样会给数据库性能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ORACLE 7开始oracle引入了基于代价的优化器,下面给出了介绍。

基于代价的优化器 -- Cost Based Optimization(简称CBO)
        Oracle把一个代价引擎(Cost Engine)集成到数据库内核中,用来估计每个执行计划需要的代价,该代价将每个执行计划所耗费的资源进行量化,从而CBO可以根据这个代价选择出最优的执行计划。一个查询耗费的资源可以被分成3个基本组成部分:I/O代价、CPU代价、network代价。I/O代价是将数据从磁盘读入内存所需的代价。访问数据包括将数据文件中数据块的内容读入到SGA的数据高速缓存中,在一般情况下,该代价是处理一个查询所需要的最主要代价,所以我们在优化时,一个基本原则就是降低查询所产生的I/O总次数。CPU代价是处理在内存中数据所需要的代价,如一旦数据被读入内存,则我们在识别出我们需要的数据后,在这些数据上执行排序(sort)或连接(join)操作,这需要耗费CPU资源。

        对于需要访问跨节点(即通常说的服务器)数据库上数据的查询来说,存在network代价,用来量化传输操作耗费的资源。查询远程表的查询或执行分布式连接的查询会在network代价方面花费比较大。

        在使用CBO时,需要有表和索引的统计数据(分析数据)作为基础数据,有了这些数据,CBO才能为各个执行计划计算出相对准确的代价,从而使CBO选择最佳的执行计划。所以定期的对表、索引进行分析是绝对必要的,这样才能使统计数据反映数据库中的真实情况。否则就会使CBO选择较差的执行计划,影响数据库的性能。分析操作不必做的太频繁,一般来说,每星期一次就足够了。切记如果想使用CBO,则必须定期对表和索引进行分析。

        对于分析用的命令,随着数据库版本的升级,用的命令也发生了变换,在oracle 8i以前,主要是用ANALYZE命令。在ORACLE 8I以后,又引入了DBMS_STATS存储包来进行分析。幸运的是从ORACLE 10G以后,分析工作变成自动的了,这减轻的DBA的负担,不过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还需要一些手工分析。

        如果采用了CBO优化器,而没有对表和索引进行分析,没有统计数据,则ORACLE使用缺省的统计数据(至少在ORACLE 9I中是这样),这可以从oracle的文档上找到。使用的缺省值肯定与系统的实际统计值不一致,这可能会导致优化器选择错误的执行计划,影响数据库的性能。

        要注意的是:虽然CBO的功能随着ORACLE新版本的推出,功能越来越强,但它不是能包治百病的神药,否则就不再需要DBA了,那我就惨了!!!实际上任何一个语句,随着硬件环境与应用数据的不同,该语句的执行计划可能需要随之发生变化,这样才能取得最好的性能。所以有时候不在具体的环境下而进行SQL性能调整是徒劳的。

        在ORACLE8I推出的时候,ORACLE极力建议大家使用CBO,说CBO有种种好处,但是在那是ORACLE开发的应用系统还是使用基于规则的优化器,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 如果团队的数据库水平很高而且都熟悉应用数据的特点,RBO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性能。2)CBO不是很稳定,但是一个比较有前途的优化器,Oracle极力建议大家用是为了让大家尽快发现它的BUG,以便进一步改善,但是ORACLE为了对自己开发的应用系统负责,他们还是使用了比较熟悉而且成熟的RBO。从这个事情上给我们的启发就是:我们在以后的开发中,应该尽量采用我们熟悉并且成熟的技术,而不要一味的采用新技术,一味采用新技术并不一定能开发出好的产品。幸运的是从ORACLE 10G后,CBO已经足够的强大与智能,大家可以放心的使用该技术,因为ORACLE 10G后,Oracle自己开发的应用系统也使用CBO优化器了。而且ORACLE规定,从ORACLE 10G开始,开始废弃RBO优化器。这句话并不是指在ORACLE 10G中不能使用RBO,而是从ORACLE 10G开始开始,不再为RBO的BUG提供修补服务。

        在上面的第2个例子中,如果采用CBO优化器,它就会考虑emp表的行数,deptno列的统计数据,发现对该列做查询会查询出过多的数据,并且考虑db_file_multiblock_read_count参数的设置,发现用全表扫描的代价比用索引扫描的代价要小,从而使用全表扫描从而取得良好的执行性能。
       
判断当前数据库使用何种优化器:
        主要是由optimizer_mode初始化参数决定的。该参数可能的取值为:first_rows_[1 | 10 | 100 | 1000] | first_rows | all_rows | choose | rule。具体解释如下:
        RULE为使用RBO优化器。
        CHOOSE则是根据实际情况,如果数据字典中包含被引用的表的统计数据,即引用的对象已经被分析,则就使用CBO优化器,否则为RBO优化器。
        ALL_ROWS为CBO优化器使用的第一种具体的优化方法,是以数据的吞吐量为主要目标,以便可以使用最少的资源完成语句。
        FIRST_ROWS为优化器使用的第二种具体的优化方法,是以数据的响应时间为主要目标,以便快速查询出开始的几行数据。
        FIRST_ROWS_[1 | 10 | 100 | 1000] 为优化器使用的第三种具体的优化方法,让优化器选择一个能够把响应时间减到最小的查询执行计划,以迅速产生查询结果的前 n 行。该参数为ORACLE 9I新引入的。

        从ORACLE V7以来,optimizer_mode参数的缺省设置应是"choose",即如果对已分析的表查询的话选择CBO,否则选择RBO。在此种设置中,如果采用了CBO,则缺省为CBO中的all_rows模式。

        注意:即使指定数据库使用RBO优化器,但有时ORACLE数据库还是会采用CBO优化器,这并不是ORACLE的BUG,主要是由于从ORACLE 8I后引入的许多新特性都必须在CBO下才能使用,而你的SQL语句可能正好使用了这些新特性,此时数据库会自动转为使用CBO优化器执行这些语句。


什么是优化
       优化是选择最有效的执行计划来执行SQL语句的过程,这是在处理任何数据的语句(SELECT,INSERT,UPDATE或DELETE)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对Oracle来说,执行这样的语句有许多不同的方法,譬如说,将随着以什么顺序访问哪些表或索引的不同而不同。所使用的执行计划可以决定语句能执行得有多快。Oracle中称之为优化器(Optimizer)的组件用来选择这种它认为最有效的执行计划。

       由于一系列因素都会会影响语句的执行,优化器综合权衡各个因素,在众多的执行计划中选择认为是最佳的执行计划。然而,应用设计人员通常比优化器更知道关于特定应用的数据特点。无论优化器多么智能,在某些情况下开发人员能选择出比优化器选择的最优执行计划还要好的执行计划。这是需要人工干预数据库优化的主要原因。事实表明,在某些情况下,确实需要DBA对某些语句进行手工优化。

注:从Oracle的一个版本到另一个版本,优化器可能对同一语句生成不同的执行计划。在将来的Oracle 版本中,优化器可能会基于它可以用的更好、更理想的信息,作出更优的决策,从而导致为语句产生更优的执行计划。

         第5章 ORACLE的执行计划
背景知识:
        为了更好的进行下面的内容我们必须了解一些概念性的术语:
共享sql语句

    为了不重复解析相同的SQL语句(因为解析操作比较费资源,会导致性能下降),在第一次解析之后,ORACLE将SQL语句及解析后得到的执行计划存放在内存中。这块位于系统全局区域SGA(system global area)的共享池(shared buffer pool)中的内存可以被所有的数据库用户共享。因此,当你执行一个SQL语句(有时被称为一个游标)时,如果该语句和之前的执行过的某一语句完全相同,并且之前执行的该语句与其执行计划仍然在内存中存在,则ORACLE就不需要再进行分析,直接得到该语句的执行路径。ORACLE的这个功能大大地提高了SQL的执行性能并大大节省了内存的使用。使用这个功能的关键是将执行过的语句尽可能放到内存中,所以这要求有大的共享池(通过设置shared buffer pool参数值)和尽可能的使用绑定变量的方法执行SQL语句。

    当你向ORACLE 提交一个SQL语句,ORACLE会首先在共享内存中查找是否有相同的语句。这里需要注明的是,ORACLE对两者采取的是一种严格匹配,要达成共享,SQL语句必须完全相同(包括空格,换行等)。

    下面是判断SQL语句是否与共享内存中某一SQL相同的步骤:
1). 对所发出语句的文本串进行hashed。如果hash值与已在共享池中SQL语句的hash值相同,则进行第2步:
        2)         将所发出语句的文本串(包括大小写、空白和注释)与在第1步中识别的所有
        已存在的SQL语句相比较。
        例如:
        SELECT * FROM emp WHERE empno = 1000;
        和下列每一个都不同
        SELECT * from emp WHERE empno = 1000;
        SELECT * FROM EMP WHERE empno = 1000;
        SELECT * FROM emp WHERE empno = 2000;
        在上面的语句中列值都是直接SQL语句中的,今后我们将这类sql成为硬编码SQL
        或字面值SQL
       
        使用绑定变量的SQL语句中必须使用相同的名字的绑定变量(bind variables) ,
例如:
        a. 该2个sql语句被认为相同
        select pin , name from people where pin = :blk1.pin;
        select pin , name from people where pin = :blk1.pin;
        b. 该2个sql语句被认为不相同
        select pin , name from people where pin = :blk1.ot_ind;
        select pin , name from people where pin = :blk1.ov_ind;
        今后我们将上面的这类语句称为绑定变量SQL。

        3). 将所发出语句中涉及的对象与第2步中识别的已存在语句所涉及对象相比较。
           例如:
           如用户user1与用户user2下都有EMP表,则
           用户user1发出的语句:SELECT * FROM EMP; 与
           用户user2发出的语句:SELECT * FROM EMP; 被认为是不相同的语句,
           因为两个语句中引用的EMP不是指同一个表。
   
        4). 在SQL语句中使用的捆绑变量的捆绑类型必须一致。

        如果语句与当前在共享池中的另一个语句是等同的话,Oracle并不对它进行语法分析。而直接执行该语句,提高了执行效率,因为语法分析比较耗费资源。

        注意的是,从oracle 8i开始,新引入了一个CURSOR_SHARING参数,该参数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在编程过程中已大量使用的硬编码SQL问题。因为在实际开发中,很多程序人员为了提高开发速度,而采用类似下面的开发方法:
str_sql string;
int_empno int;
int_empno = 2000;
str_sql = ‘SELECT * FROM emp WHERE empno = ‘ + int_empno;
…………
int_empno = 1000;
str_sql = ‘SELECT * FROM emp WHERE empno = ‘ + int_empno;
        上面的代码实际上使用了硬编码SQL,使我们不能使用共享SQL的功能,结果是数据库效率不高。但是从上面的2个语句来看,产生的硬编码SQL只是列值不同,其它部分都是相同的,如果仅仅因为列值不同而导致这2个语句不能共享是很可惜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引入了CURSOR_SHARING参数,使这类问题也可以使用共享SQL,从而使这样的开发也可以利用共享SQL功能。听起来不错,ORACLE真为用户着想,使用户在不改变代码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共享SQL的功能。真的如此吗?天上不会无缘无故的掉一个馅饼的,ORACLE对该参数的使用做了说明,建议在经过实际测试后再改该参数的值(缺省情况下,该参数的值为EXACT,语句完全一致才使用共享SQL)。因为有可能该变该值后,你的硬编码SQL是可以使用共享SQL了,但数据库的性能反而会下降。 我在实际应用中已经遇到这种情况。所以建议编写需要稳定运行程序的开发人员最好还是一开始就使用绑定变量的SQL。

Rowid的概念:
      rowid是一个伪列,既然是伪列,那么这个列就不是用户定义,而是系统自己给加上的。对每个表都有一个rowid的伪列,但是表中并不物理存储ROWID列的值。不过你可以像使用其它列那样使用它,但是不能删除改列,也不能对该列的值进行修改、插入。一旦一行数据插入数据库,则rowid在该行的生命周期内是唯一的,即即使该行产生行迁移,行的rowid也不会改变。

为什么使用ROWID
     rowid对访问一个表中的给定的行提供了最快的访问方法,通过ROWID可以直接定位到相应的数据块上,然后将其读到内存。我们创建一个索引时,该索引不但存储索引列的值,而且也存储索引值所对应的行的ROWID,这样我们通过索引快速找到相应行的ROWID后,通过该ROWID,就可以迅速将数据查询出来。这也就是我们使用索引查询时,速度比较快的原因。

       在ORACLE8以前的版本中,ROWID由FILE 、BLOCK、ROW NUMBER构成。随着oracle8中对象概念的扩展,ROWID发生了变化,ROWID由OBJECT、FILE、BLOCK、ROW NUMBER构成。利用DBMS_ROWID可以将rowid分解成上述的各部分,也可以将上述的各部分组成一个有效的rowid。

Recursive SQL概念
        有时为了执行用户发出的一个sql语句,Oracle必须执行一些额外的语句,我们将这些额外的语句称之为'recursive calls'或'recursive SQL statements'。如当一个DDL语句发出后,ORACLE总是隐含的发出一些recursive SQL语句,来修改数据字典信息,以便用户可以成功的执行该DDL语句。当需要的数据字典信息没有在共享内存中时,经常会发生Recursive calls,这些Recursive calls会将数据字典信息从硬盘读入内存中。用户不比关心这些recursive SQL语句的执行情况,在需要的时候,ORACLE会自动的在内部执行这些语句。当然DML语句与SELECT都可能引起recursive SQL。简单的说,我们可以将触发器视为recursive SQL。

Row Source(行源)
        用在查询中,由上一操作返回的符合条件的行的集合,即可以是表的全部行数据的集合;也可以是表的部分行数据的集合;也可以为对上2个row source进行连接操作(如join连接)后得到的行数据集合。

Predicate(谓词)
        一个查询中的WHERE限制条件

Driving Table(驱动表)
        该表又称为外层表(OUTER TABLE)。这个概念用于嵌套与HASH连接中。如果该row source返回较多的行数据,则对所有的后续操作有负面影响。注意此处虽然翻译为驱动表,但实际上翻译为驱动行源(driving row source)更为确切。一般说来,是应用查询的限制条件后,返回较少行源的表作为驱动表,所以如果一个大表在WHERE条件有有限制条件(如等值限制),则该大表作为驱动表也是合适的,所以并不是只有较小的表可以作为驱动表,正确说法应该为应用查询的限制条件后,返回较少行源的表作为驱动表。在执行计划中,应该为靠上的那个row source,后面会给出具体说明。在我们后面的描述中,一般将该表称为连接操作的row source 1。

Probed Table(被探查表)
        该表又称为内层表(INNER TABLE)。在我们从驱动表中得到具体一行的数据后,在该表中寻找符合连接条件的行。所以该表应当为大表(实际上应该为返回较大row source的表)且相应的列上应该有索引。在我们后面的描述中,一般将该表称为连接操作的row source 2。

组合索引(concatenated index)
        由多个列构成的索引,如create index idx_emp on emp(col1, col2, col3, ……),则我们称idx_emp索引为组合索引。在组合索引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引导列(leading column),在上面的例子中,col1列为引导列。当我们进行查询时可以使用”where col1 = ? ”,也可以使用”where col1 = ? and col2 = ?”,这样的限制条件都会使用索引,但是”where col2 = ? ”查询就不会使用该索引。所以限制条件中包含先导列时,该限制条件才会使用该组合索引。

可选择性(selectivity):
        比较一下列中唯一键的数量和表中的行数,就可以判断该列的可选择性。如果该列的”唯一键的数量/表中的行数”的比值越接近1,则该列的可选择性越高,该列就越适合创建索引,同样索引的可选择性也越高。在可选择性高的列上进行查询时,返回的数据就较少,比较适合使用索引查询。


        有了这些背景知识后就开始介绍执行计划。为了执行语句,Oracle可能必须实现许多步骤。这些步骤中的每一步可能是从数据库中物理检索数据行,或者用某种方法准备数据行,供发出语句的用户使用。Oracle用来执行语句的这些步骤的组合被称之为执行计划。执行计划是SQL优化中最为复杂也是最为关键的部分,只有知道了ORACLE在内部到底是如何执行该SQL语句后,我们才能知道优化器选择的执行计划是否为最优的。执行计划对于DBA来说,就象财务报表对于财务人员一样重要。所以我们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如何得到执行计划;如何分析执行计划,从而找出影响性能的主要问题。下面先从分析树型执行计划开始介绍,然后介绍如何得到执行计划,再介绍如何分析执行计划。
       
举例:
这个例子显示关于下面SQL语句的执行计划。
SELECT ename, job, sal, dname
   FROM emp, dept
WHERE emp.deptno = derpt.deptno
   AND NOT EXISTS
     ( SELECT *
FROM salgrade
WHERE emp.sal BETWEEN losal AND hisal );
        此语句查询薪水不在任何建议薪水范围内的所有雇员的名字,工作,薪水和部门名。
下图5-1显示了一个执行计划的图形表示:



执行计划的步骤
         执行计划的每一步返回一组行,它们或者为下一步所使用,或者在最后一步时返回给发出SQL语句的用户或应用。由每一步返回的一组行叫做行源(row source)。图5-1树状图显示了从一步到另一步行数据的流动情况。每步的编号反映了在你观察执行计划时所示步骤的顺序(如何观察执行计划将被简短地说明)。一般来说这并不是每一步被执行的先后顺序。执行计划的每一步或者从数据库中检索行,或者接收来自一个或多个行源的行数据作为输入:
由红色字框指出的步骤从数据库中的数据文件中物理检索数据。这种步骤被称之为存取路径,后面会详细介绍在Oracle可以使用的存取路径:
l        第3步和第6步分别的从EMP表和SALGRADE表读所有的行。
l        第5步在PK_DEPTNO索引中查找由步骤3返回的每个DEPTNO值。它找出与DEPT表中相关联的那些行的ROWID。
l        第4步从DEPT表中检索出ROWID为第5步返回的那些行。
由黑色字框指出的步骤在行源上操作,如做2表之间的关联,排序,或过滤等操作,后面也会给出详细的介绍:
l        第2步实现嵌套的循环操作(相当于C语句中的嵌套循环),接收从第3步和第4步来的行源,把来自第3步源的每一行与它第4步中相应的行连接在一起,返回结果行到第1步。
l        第1步完成一个过滤器操作。它接收来自第2步和第6步的行源,消除掉第2步中来的,在第6步有相应行的那些行,并将来自第2步的剩下的行返回给发出语句的用户或应用。

实现执行计划步骤的顺序
执行计划中的步骤不是按照它们编号的顺序来实现的:Oracle首先实现图5-1树结构图形里作为叶子出现的那些步骤(例如步骤3、5、6)。由每一步返回的行称为它下一步骤的行源。然后Oracle实现父步骤。

举例来说,为了执行图5-1中的语句,Oracle以下列顺序实现这些步骤:
l        首先,Oracle实现步骤3,并一行一行地将结果行返回给第2步。
l        对第3步返回的每一行,Oracle实现这些步骤:
-- Oracle实现步骤5,并将结果ROWID返回给第4步。
-- Oracle实现步骤4,并将结果行返回给第2步。
-- Oracle实现步骤2,将接受来自第3步的一行和来自第4步的一行,并返回
给第1步一行。
-- Oracle实现步骤6,如果有结果行的话,将它返回给第1步。
-- Oracle实现步骤1,如果从步骤6返回行,Oracle将来自第2步的行返回给
发出SQL语句的用户。

       注意Oracle对由第3步返回的每一行实现步骤5,4,2,6一次。许多父步骤在它们能执行之前只需要来自它们子步骤的单一行。对这样的父步骤来说,只要从子步骤已返回单一行时立即实现父步骤(可能还有执行计划的其余部分)。如果该父步骤的父步骤同样可以通过单一行返回激活的话,那么它也同样被执行。所以,执行可以在树上串联上去,可能包含执行计划的余下部分。对于这样的操作,可以使用first_rows作为优化目标以便于实现快速响应用户的请求。
对每个由子步骤依次检索出来的每一行,Oracle就实现父步骤及所有串联在一起的步骤一次。对由子步骤返回的每一行所触发的父步骤包括表存取,索引存取,嵌套的循环连接和过滤器。

        有些父步骤在它们被实现之前需要来自子步骤的所有行。对这样的父步骤,直到所有行从子步骤返回之前Oracle不能实现该父步骤。这样的父步骤包括排序,排序一合并的连接,组功能和总计。对于这样的操作,不能使用first_rows作为优化目标,而可以用all_rows作为优化目标,使该中类型的操作耗费的资源最少。

      有时语句执行时,并不是象上面说的那样一步一步有先有后的进行,而是可能并行运行,如在实际环境中,3、5、4步可能并行运行,以便取得更好的效率。从上面的树型图上,是很难看出各个操作执行的先后顺序,而通过ORACLE生成的另一种形式的执行计划,则可以很容易的看出哪个操作先执行,哪个后执行,这样的执行计划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后面会给出详细说明。现在先来看一些预备知识。

访问路径(方法) -- access path
      优化器在形成执行计划时需要做的一个重要选择是如何从数据库查询出需要的数据。对于SQL语句存取的任何表中的任何行,可能存在许多存取路径(存取方法),通过它们可以定位和查询出需要的数据。优化器选择其中自认为是最优化的路径。
        在物理层,oracle读取数据,一次读取的最小单位为数据库块(由多个连续的操作系统块组成),一次读取的最大值由操作系统一次I/O的最大值与multiblock参数共同决定,所以即使只需要一行数据,也是将该行所在的数据库块读入内存。逻辑上,oracle用如下存取方法访问数据:

1) 全表扫描(Full Table Scans, FTS)
        为实现全表扫描,Oracle读取表中所有的行,并检查每一行是否满足语句的WHERE限制条件。Oracle顺序地读取分配给表的每个数据块,直到读到表的最高水线处(high water mark, HWM,标识表的最后一个数据块)。一个多块读操作可以使一次I/O能读取多块数据块(db_block_multiblock_read_count参数设定),而不是只读取一个数据块,这极大的减少了I/O总次数,提高了系统的吞吐量,所以利用多块读的方法可以十分高效地实现全表扫描,而且只有在全表扫描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多块读操作。在这种访问模式下,每个数据块只被读一次。由于HWM标识最后一块被读入的数据,而delete操作不影响HWM值,所以一个表的所有数据被delete后,其全表扫描的时间不会有改善,一般我们需要使用truncate命令来使HWM值归为0。幸运的是oracle 10G后,可以人工收缩HWM的值。

           由FTS模式读入的数据被放到高速缓存的Least Recently Used (LRU)列表的尾部,这样可以使其快速交换出内存,从而不使内存重要的数据被交换出内存。
        使用FTS的前提条件:在较大的表上不建议使用全表扫描,除非取出数据的比较多,超过总量的5% -- 10%,或你想使用并行查询功能时。
        使用全表扫描的例子:
        ~~~~~~~~~~~~~~~~~~~~~~~~
        SQL> explain plan for select * from dual;
        Query Plan
        -----------------------------------------
        SELECT STATEMENT     [CHOOSE] Cost=
          TABLE ACCESS FULL DUAL

2) 通过ROWID的表存取(Table Access by ROWID或rowid lookup)
       行的ROWID指出了该行所在的数据文件、数据块以及行在该块中的位置,所以通过ROWID来存取数据可以快速定位到目标数据上,是Oracle存取单行数据的最快方法。
        为了通过ROWID存取表,Oracle 首先要获取被选择行的ROWID,或者从语句的WHERE子句中得到,或者通过表的一个或多个索引的索引扫描得到。Oracle然后以得到的ROWID为依据定位每个被选择的行。
        这种存取方法不会用到多块读操作,一次I/O只能读取一个数据块。我们会经常在执行计划中看到该存取方法,如通过索引查询数据。
使用ROWID存取的方法:
SQL> explain plan for select * from dept where rowid = 'AAAAyGAADAAAAATAAF';
Query Plan
------------------------------------
SELECT STATEMENT [CHOOSE] Cost=1
TABLE ACCESS BY ROWID DEPT [ANALYZED]

3)索引扫描(Index Scan或index lookup)
      我们先通过index查找到数据对应的rowid值(对于非唯一索引可能返回多个rowid值),然后根据rowid直接从表中得到具体的数据,这种查找方式称为索引扫描或索引查找(index lookup)。一个rowid唯一的表示一行数据,该行对应的数据块是通过一次i/o得到的,在此情况下该次i/o只会读取一个数据库块。

      在索引中,除了存储每个索引的值外,索引还存储具有此值的行对应的ROWID值。索引扫描可以由2步组成:(1) 扫描索引得到对应的rowid值。 (2) 通过找到的rowid从表中读出具体的数据。每步都是单独的一次I/O,但是对于索引,由于经常使用,绝大多数都已经CACHE到内存中,所以第1步的I/O经常是逻辑I/O,即数据可以从内存中得到。但是对于第2步来说,如果表比较大,则其数据不可能全在内存中,所以其I/O很有可能是物理I/O,这是一个机械操作,相对逻辑I/O来说,是极其费时间的。所以如果多大表进行索引扫描,取出的数据如果大于总量的5% -- 10%,使用索引扫描会效率下降很多。
如下列所示:
SQL> explain plan for select empno, ename from emp where empno=10;
Query Plan
------------------------------------
SELECT STATEMENT [CHOOSE] Cost=1
TABLE ACCESS BY ROWID EMP [ANALYZED]
    INDEX UNIQUE SCAN EMP_I1
        注意TABLE ACCESS BY ROWID EMP部分,这表明这不是通过FTS存取路径访问数据,而是通过rowid lookup存取路径访问数据的。在此例中,所需要的rowid是由于在索引查找empno列的值得到的,这种方式是INDEX UNIQUE SCAN查找,后面给予介绍,EMP_I1为使用的进行索引查找的索引名字。

        但是如果查询的数据能全在索引中找到,就可以避免进行第2步操作,避免了不必要的I/O,此时即使通过索引扫描取出的数据比较多,效率还是很高的,因为这只会在索引中读取。所以上面我在介绍基于规则的优化器时,使用了select count(id) from SWD_BILLDETAIL where cn <'6',而没有使用select count(cn) from SWD_BILLDETAIL where cn <'6'。因为在实际情况中,只查询被索引列的值的情况极为少,所以,如果我在查询中使用count(cn),则不具有代表性。

SQL> explain plan for select empno from emp where empno=10;  -- 只查询empno列值
Query Plan
------------------------------------
SELECT STATEMENT [CHOOSE] Cost=1
  INDEX UNIQUE SCAN EMP_I1

        进一步讲,如果sql语句中对索引列进行排序,因为索引已经预先排序好了,所以在执行计划中不需要再对索引列进行排序
SQL> explain plan for select empno, ename from emp
where empno > 7876 order by empno;
Query Plan
--------------------------------------------------------------------------------
SELECT STATEMENT   [CHOOSE] Cost=1   
TABLE ACCESS BY ROWID EMP [ANALYZED]
  INDEX RANGE SCAN EMP_I1 [ANALYZED]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因为索引是已经排序了的,所以将按照索引的顺序查询出符合条件的行,因此避免了进一步排序操作。

根据索引的类型与where限制条件的不同,有4种类型的索引扫描:
        索引唯一扫描(index unique scan)
        索引范围扫描(index range scan)
        索引全扫描(index full scan)
        索引快速扫描(index fast full scan)
       
        (1) 索引唯一扫描(index unique scan)
                通过唯一索引查找一个数值经常返回单个ROWID。如果该唯一索引有多个列组成(即组合索引),则至少要有组合索引的引导列参与到该查询中,如创建一个索引:create index idx_test on emp(ename, deptno, loc)。则select ename from emp where ename = ‘JACK’ and deptno = ‘DEV’语句可以使用该索引。如果该语句只返回一行,则存取方法称为索引唯一扫描。而select ename from emp where deptno = ‘DEV’语句则不会使用该索引,因为where子句种没有引导列。如果存在UNIQUE 或PRIMARY KEY 约束(它保证了语句只存取单行)的话,Oracle经常实现唯一性扫描。
        使用唯一性约束的例子:
        SQL> explain plan for
        select empno,ename from emp where empno=10;
        Query Plan
        ------------------------------------
        SELECT STATEMENT [CHOOSE] Cost=1
        TABLE ACCESS BY ROWID EMP [ANALYZED]
            INDEX UNIQUE SCAN EMP_I1
       
        (2) 索引范围扫描(index range scan)
                使用一个索引存取多行数据,同上面一样,如果索引是组合索引,如(1)所示,而且select ename from emp where ename = ‘JACK’ and deptno = ‘DEV’语句返回多行数据,虽然该语句还是使用该组合索引进行查询,可此时的存取方法称为索引范围扫描。在唯一索引上使用索引范围扫描的典型情况下是在谓词(where限制条件)中使用了范围操作符(如>、<、<>、>=、<=、between)
                使用索引范围扫描的例子:
SQL> explain plan for select empno,ename from emp
where empno > 7876 order by empno;
Query Plan
--------------------------------------------------------------------------------
SELECT STATEMENT   [CHOOSE] Cost=1
TABLE ACCESS BY ROWID EMP [ANALYZED]
  INDEX RANGE SCAN EMP_I1 [ANALYZED]
       
在非唯一索引上,谓词col = 5可能返回多行数据,所以在非唯一索引上都使用索引范围扫描。
        使用index rang scan的3种情况:
        (a) 在唯一索引列上使用了range操作符(> < <> >= <= between)
        (b) 在组合索引上,只使用部分列进行查询,导致查询出多行
        (c) 对非唯一索引列上进行的任何查询。
       
        (3) 索引全扫描(index full scan)
        与全表扫描对应,也有相应的全索引扫描。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进行全索引扫描而不是范围扫描,需要注意的是全索引扫描只在CBO模式下才有效。CBO根据统计数值得知进行全索引扫描比进行全表扫描更有效时,才进行全索引扫描,而且此时查询出的数据都必须从索引中可以直接得到。
全索引扫描的例子:
An Index full scan will not perform single block i/o's and so it may prove to be inefficient.

e.g.
Index BE_IX is a concatenated index on big_emp (empno, ename)

SQL> explain plan for select empno, ename from big_emp order by empno,ename;
Query Plan
--------------------------------------------------------------------------------
SELECT STATEMENT   [CHOOSE] Cost=26
  INDEX FULL SCAN BE_IX [ANALYZED]

        (4) 索引快速扫描(index fast full scan)
        扫描索引中的所有的数据块,与 index full scan很类似,但是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它不对查询出的数据进行排序,即数据不是以排序顺序被返回。在这种存取方法中,可以使用多块读功能,也可以使用并行读入,以便获得最大吞吐量与缩短执行时间。

索引快速扫描的例子:
BE_IX索引是一个多列索引:big_emp (empno,ename)

SQL> explain plan for select empno,ename from big_emp;
Query Plan
------------------------------------------
SELECT STATEMENT   [CHOOSE] Cost=1
  INDEX FAST FULL SCAN BE_IX [ANALYZED]

只选择多列索引的第2列:
SQL> explain plan for select ename from big_emp;
Query Plan
------------------------------------------
SELECT STATEMENT   [CHOOSE] Cost=1
  INDEX FAST FULL SCAN BE_IX [ANALYZED]


表之间的连接
        Join是一种试图将两个表结合在一起的谓词,一次只能连接2个表,表连接也可以被称为表关联。在后面的叙述中,我们将会使用”row source”来代替”表”,因为使用row source更严谨一些,并且将参与连接的2个row source分别称为row source1和row source 2。Join过程的各个步骤经常是串行操作,即使相关的row source可以被并行访问,即可以并行的读取做join连接的两个row source的数据,但是在将表中符合限制条件的数据读入到内存形成row source后,join的其它步骤一般是串行的。有多种方法可以将2个表连接起来,当然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每种连接类型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会发挥出其最大优势。

        row source(表)之间的连接顺序对于查询的效率有非常大的影响。通过首先存取特定的表,即将该表作为驱动表,这样可以先应用某些限制条件,从而得到一个较小的row source,使连接的效率较高,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先执行限制条件的原因。一般是在将表读入内存时,应用where子句中对该表的限制条件。
        根据2个row source的连接条件的中操作符的不同,可以将连接分为等值连接(如WHERE A.COL3 = B.COL4)、非等值连接(WHERE A.COL3 > B.COL4)、外连接(WHERE A.COL3 = B.COL4(+))。上面的各个连接的连接原理都基本一样,所以为了简单期间,下面以等值连接为例进行介绍。在后面的介绍中,都已:
        SELECT A.COL1, B.COL2
        FROM A, B
        WHERE A.COL3 = B.COL4;
        为例进行说明,假设A表为Row Soruce1,则其对应的连接操作关联列为COL 3;B表为Row Soruce2,则其对应的连接操作关联列为COL 4;

连接类型:
目前为止,无论连接操作符如何,典型的连接类型共有3种:
排序 - - 合并连接(Sort Merge Join (SMJ) )
嵌套循环(Nested Loops (NL) )
哈希连接(Hash Join)

排序 - - 合并连接(Sort Merge Join, SMJ)
内部连接过程:
1) 首先生成row source1需要的数据,然后对这些数据按照连接操作关联列(如A.col3)进行排序。
2) 随后生成row source2需要的数据,然后对这些数据按照与sort source1对应的连接操作关联列(如B.col4)进行排序。
3) 最后两边已排序的行被放在一起执行合并操作,即将2个row source按照连接条件连接起来
下面是连接步骤的图形表示:
                         MERGE
                         /       \
               SORT       SORT
                  |                   |
        Row Source 1         Row Source 2

                如果row source已经在连接关联列上被排序,则该连接操作就不需要再进行sort操作,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这种连接操作的连接速度,因为排序是个极其费资源的操作,特别是对于较大的表。 预先排序的row source包括已经被索引的列(如a.col3或b.col4上有索引)或row source已经在前面的步骤中被排序了。尽管合并两个row source的过程是串行的,但是可以并行访问这两个row source(如并行读入数据,并行排序).

SMJ连接的例子:
SQL> explain plan for
select /*+ ordered */ e.deptno, d.deptno
from emp e, dept d
where e.deptno = d.deptno
order by e.deptno, d.deptno;

Query Plan
-------------------------------------
SELECT STATEMENT [CHOOSE] Cost=17
  MERGE JOIN
    SORT JOIN
      TABLE ACCESS FULL EMP [ANALYZED]
    SORT JOIN
      TABLE ACCESS FULL DEPT [ANALYZED]

                排序是一个费时、费资源的操作,特别对于大表。基于这个原因,SMJ经常不是一个特别有效的连接方法,但是如果2个row source都已经预先排序,则这种连接方法的效率也是蛮高的。

嵌套循环(Nested Loops, NL)
        这个连接方法有驱动表(外部表)的概念。其实,该连接过程就是一个2层嵌套循环,所以外层循环的次数越少越好,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将小表或返回较小row source的表作为驱动表(用于外层循环)的理论依据。但是这个理论只是一般指导原则,因为遵循这个理论并不能总保证使语句产生的I/O次数最少。有时不遵守这个理论依据,反而会获得更好的效率。如果使用这种方法,决定使用哪个表作为驱动表很重要。有时如果驱动表选择不正确,将会导致语句的性能很差、很差。

内部连接过程:
Row source1的Row 1 --------------       -- Probe ->       Row source 2
Row source1的Row 2 --------------       -- Probe ->       Row source 2
Row source1的Row 3 --------------       -- Probe ->       Row source 2
…….
Row source1的Row n --------------       -- Probe ->       Row source 2
        从内部连接过程来看,需要用row source1中的每一行,去匹配row source2中的所有行,所以此时保持row source1尽可能的小与高效的访问row source2(一般通过索引实现)是影响这个连接效率的关键问题。这只是理论指导原则,目的是使整个连接操作产生最少的物理I/O次数,而且如果遵守这个原则,一般也会使总的物理I/O数最少。但是如果不遵从这个指导原则,反而能用更少的物理I/O实现连接操作,那尽管违反指导原则吧!因为最少的物理I/O次数才是我们应该遵从的真正的指导原则,在后面的具体案例分析中就给出这样的例子。

        在上面的连接过程中,我们称Row source1为驱动表或外部表。Row Source2被称为被探查表或内部表。

        在NESTED LOOPS连接中,Oracle读取row source1中的每一行,然后在row sourc2中检查是否有匹配的行,所有被匹配的行都被放到结果集中,然后处理row source1中的下一行。这个过程一直继续,直到row source1中的所有行都被处理。这是从连接操作中可以得到第一个匹配行的最快的方法之一,这种类型的连接可以用在需要快速响应的语句中,以响应速度为主要目标。

        如果driving row source(外部表)比较小,并且在inner row source(内部表)上有唯一索引,或有高选择性非唯一索引时,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得到较好的效率。NESTED LOOPS有其它连接方法没有的的一个优点是:可以先返回已经连接的行,而不必等待所有的连接操作处理完才返回数据,这可以实现快速的响应时间。

        如果不使用并行操作,最好的驱动表是那些应用了where 限制条件后,可以返回较少行数据的的表,所以大表也可能称为驱动表,关键看限制条件。对于并行查询,我们经常选择大表作为驱动表,因为大表可以充分利用并行功能。当然,有时对查询使用并行操作并不一定会比查询不使用并行操作效率高,因为最后可能每个表只有很少的行符合限制条件,而且还要看你的硬件配置是否可以支持并行(如是否有多个CPU,多个硬盘控制器),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NL连接的例子:
SQL> explain plan for
select a.dname,b.sql
from dept a,emp b
where a.deptno = b.deptno;

Query Plan
-------------------------
SELECT STATEMENT [CHOOSE] Cost=5
  NESTED LOOPS
    TABLE ACCESS FULL DEPT [ANALYZED]
    TABLE ACCESS FULL EMP [ANALYZED]

哈希连接(Hash Join, HJ)
        这种连接是在oracle 7.3以后引入的,从理论上来说比NL与SMJ更高效,而且只用在CBO优化器中。
        较小的row source被用来构建hash table与bitmap,第2个row source被用来被hansed,并与第一个row source生成的hash table进行匹配,以便进行进一步的连接。Bitmap被用来作为一种比较快的查找方法,来检查在hash table中是否有匹配的行。特别的,当hash table比较大而不能全部容纳在内存中时,这种查找方法更为有用。这种连接方法也有NL连接中所谓的驱动表的概念,被构建为hash table与bitmap的表为驱动表,当被构建的hash table与bitmap能被容纳在内存中时,这种连接方式的效率极高。

HASH连接的例子:
SQL> explain plan for
select /*+ use_hash(emp) */ empno
from emp, dept
where emp.deptno = dept.deptno;

Query Plan
----------------------------
SELECT STATEMENT  [CHOOSE] Cost=3
  HASH JOIN
    TABLE ACCESS FULL DEPT
    TABLE ACCESS FULL EMP

        要使哈希连接有效,需要设置HASH_JOIN_ENABLED=TRUE,缺省情况下该参数为TRUE,另外,不要忘了还要设置hash_area_size参数,以使哈希连接高效运行,因为哈希连接会在该参数指定大小的内存中运行,过小的参数会使哈希连接的性能比其他连接方式还要低。

总结一下,在哪种情况下用哪种连接方法比较好:
排序 - - 合并连接(Sort Merge Join, SMJ):
        a) 对于非等值连接,这种连接方式的效率是比较高的。
        b) 如果在关联的列上都有索引,效果更好。
        c) 对于将2个较大的row source做连接,该连接方法比NL连接要好一些。
        d) 但是如果sort merge返回的row source过大,则又会导致使用过多的rowid在表中查询数据时,数据库性能下降,因为过多的I/O。
嵌套循环(Nested Loops, NL):
        a) 如果driving row source(外部表)比较小,并且在inner row source(内部表)上
有唯一索引,或有高选择性非唯一索引时,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得到较好的效率。
        b) NESTED LOOPS有其它连接方法没有的的一个优点是:可以先返回已经
连接的行,而不必等待所有的连接操作处理完才返回数据,
这可以实现快速的响应时间。
哈希连接(Hash Join, HJ):
        a) 这种方法是在oracle7后来引入的,使用了比较先进的连接理论,
        一般来说,其效率应该好于其它2种连接,但是这种连接只能用在
        CBO优化器中,而且需要设置合适的hash_area_size参数,
        才能取得较好的性能。
b) 在2个较大的row source之间连接时会取得相对较好的效率,在一个
row source较小时则能取得更好的效率。
c) 只能用于等值连接中

笛卡儿乘积(Cartesian Product)
        当两个row source做连接,但是它们之间没有关联条件时,就会在两个row source中做笛卡儿乘积,这通常由编写代码疏漏造成(即程序员忘了写关联条件)。笛卡尔乘积是一个表的每一行依次与另一个表中的所有行匹配。在特殊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笛卡儿乘积,如在星形连接中,除此之外,我们要尽量使用笛卡儿乘积,否则,自己想结果是什么吧!

注意在下面的语句中,在2个表之间没有连接。
SQL> explain plan for
select emp.deptno,dept,deptno
from emp,dept

Query Plan
------------------------------
SLECT STATEMENT [CHOOSE] Cost=5
  MERGE JOIN CARTESIAN
    TABLE ACCESS FULL DEPT
    SORT JOIN
      TABLE ACCESS FULL EMP

CARTESIAN关键字指出了在2个表之间做笛卡尔乘积。假如表emp有n行,dept表有m行,笛卡尔乘积的结果就是得到n * m行结果。

[center]如何产生执行计划[/center]

要为一个语句生成执行计划,可以有3种方法:
1).最简单的办法

Sql> set autotrace on
Sql> select * from dual;
执行完语句后,会显示explain plan 与 统计信息。
这个语句的优点就是它的缺点,这样在用该方法查看执行时间较长的sql语句时,需要等待该语句执行成功后,才返回执行计划,使优化的周期大大增长。

如果不想执行语句而只是想得到执行计划可以采用:
Sql> set autotrace traceonly
这样,就只会列出执行计划,而不会真正的执行语句,大大减少了优化时间。虽然也列出了统计信息,但是因为没有执行语句,所以该统计信息没有用处,


如果执行该语句时遇到错误,解决方法为:
(1)在要分析的用户下:
Sqlplus > @ ?\rdbms\admin\utlxplan.sql
(2) 用sys用户登陆
Sqlplus > @ ?\sqlplus\admin\plustrce.sql
Sqlplus > grant plustrace to user_name;  - - user_name是上面所说的分析用户

2).用explain plan命令
(1) sqlplus > @ ?\rdbms\admin\utlxplan.sql
(2) sqlplus > explain plan set statement_id =’???’ for select ………………
注意,用此方法时,并不执行sql语句,所以只会列出执行计划,不会列出统计信息,并且执行计划只存在plan_table中。所以该语句比起set autotrace traceonly可用性要差。需要用下面的命令格式化输出,所以这种方式我用的不多:

set linesize 150
set pagesize 500
col PLANLINE for a120
SELECT EXECORD EXEC_ORDER, PLANLINE
  FROM (SELECT PLANLINE, ROWNUM EXECORD, ID, RID
        FROM (SELECT PLANLINE, ID, RID, LEV
              FROM (SELECT lpad(' ',2*(LEVEL),rpad(' ',80,'     '))||
                           OPERATION||'  '||                 -- Operation
                           DECODE(OPTIONS,NULL,'','('||OPTIONS || ') ')||  -- Options
                           DECODE(OBJECT_OWNER,null,'','OF '''|| OBJECT_OWNER||'.')||  -- Owner
                           DECODE(OBJECT_NAME,null,'',OBJECT_NAME|| ''' ')|| -- Object Name
                           DECODE(OBJECT_TYPE,null,'','('||OBJECT_TYPE|| ') ')||  -- Object Type
                           DECODE(ID,0,'OPT_MODE:')||       -- Optimizer
                           DECODE(OPTIMIZER,null,'','ANALYZED','', OPTIMIZER)||
                           DECODE(NVL(COST,0)+NVL(CARDINALITY,0)+NVL(BYTES,0),
                           0,null,' (COST='||TO_CHAR(COST)||',CARD='||
                           TO_CHAR(CARDINALITY)||',BYTES='||TO_CHAR(BYTES)||')')
                           PLANLINE, ID, LEVEL LEV,
                           (SELECT MAX(ID)
                            FROM PLAN_TABLE PL2
                            CONNECT BY PRIOR ID = PARENT_ID
                                 AND PRIOR STATEMENT_ID = STATEMENT_ID
                            START WITH ID = PL1.ID
                                 AND STATEMENT_ID = PL1.STATEMENT_ID) RID
                    FROM PLAN_TABLE PL1
                    CONNECT BY PRIOR ID = PARENT_ID
                        AND PRIOR STATEMENT_ID = STATEMENT_ID
                    START WITH ID = 0
                        AND STATEMENT_ID = 'aaa')
                 ORDER BY RID, -LEV))
ORDER BY ID;

上面这2种方法只能为在本会话中正在运行的语句产生执行计划,即我们需要已经知道了哪条语句运行的效率很差,我们是有目的只对这条SQL语句去优化。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只会听一个客户抱怨说现在系统运行很慢,而我们不知道是哪个SQL引起的。此时有许多现成的语句可以找出耗费资源比较多的语句,如:
SELECT ADDRESS,
       substr(SQL_TEXT,1,20) Text,
       buffer_gets,
       executions,
       buffer_gets/executions AVG
FROM   v$sqlarea
WHERE  executions>0
AND    buffer_gets > 100000
ORDER BY 5;
        从而对找出的语句进行进一步优化。当然我们还可以为一个正在运行的会话中运行的所有SQL语句生成执行计划,这需要对该会话进行跟踪,产生trace文件,然后对该文件用tkprof程序格式化一下,这种得到执行计划的方式很有用,因为它包含其它额外信息,如SQL语句执行的每个阶段(如Parse、Execute、Fetch)分别耗费的各个资源情况(如CPU、DISK、elapsed等)。

3).用dbms_system存储过程生成执行计划
        因为使用dbms_system存储过程可以跟踪另一个会话发出的sql语句,并记录所使用的执行计划,而且还提供其它对性能调整有用的信息。因其使用方式与上面2种方式有些不太一样,所以在附录中单独介绍。这种方法是对SQL进行调整比较有用的方式之一,有些情况下非它不可。具体内容参见附录。



[center]如何分析执行计划[/center]

例1:
   假设LARGE_TABLE是一个较大的表,且username列上没有索引,则运行下面的语句:
SQL> SELECT * FROM LARGE_TABLE where USERNAME = ‘TEST’;
Query Plan
-----------------------------------------
SELECT STATEMENT     Optimizer=CHOOSE (Cost=1234 Card=1 Bytes=14)
  TABLE ACCESS FULL LARGE_TABLE [:Q65001] [ANALYZED]

        在这个例子中,TABLE ACCESS FULL LARGE_TABLE是第一个操作,意思是在LARGE_TABLE表上做全表扫描。当这个操作完成之后,产生的row source中的数据被送往下一步骤进行处理,在此例中,SELECT STATEMENT操作是这个查询语句的最后一步。

                Optimizer=CHOOSE 指明这个查询的optimizer_mode,即optimizer_mode初始化参数指定的值,它并不是指语句执行时真的使用了该优化器。决定该语句使用何种优化器的唯一方法是看后面的cost部分。例如,如果给出的是下面的形式,则表明使用的是CBO优化器,此处的cost表示优化器认为该执行计划的代价:
SELECT STATEMENT     Optimizer=CHOOSE (Cost=1234 Card=1 Bytes=14)

        然而假如执行计划中给出的是类似下面的信息,则表明是使用RBO优化器,因为cost部分的值为空,或者压根就没有cost部分。
SELECT STATEMENT     Optimizer=CHOOSE Cost=
SELECT STATEMENT     Optimizer=CHOOSE
        这样我们从Optimizer后面的信息中可以得出执行该语句时到底用了什么样的优化器。特别的,如果Optimizer=ALL_ROWS| FIRST_ROWS| FIRST_ROWS_n,则使用的是CBO优化器;如果Optimizer=RULE,则使用的是RBO优化器。

        cost属性的值是一个在oracle内部用来比较各个执行计划所耗费的代价的值,从而使优化器可以选择最好的执行计划。不同语句的cost值不具有可比性,只能对同一个语句的不同执行计划的cost值进行比较。

[:Q65001] 表明该部分查询是以并行方式运行的。里面的数据表示这个操作是由并行查询的一个slave进程处理的,以便该操作可以区别于串行执行的操作。

[ANALYZED] 表明操作中引用的对象被分析过了,在数据字典中有该对象的统计信息可以供CBO使用。

例2:
        假定A、B、C都是不是小表,且在A表上一个组合索引:A(a.col1,a.col2) ,注意a.col1列为索引的引导列。
考虑下面的查询:
select  A.col4
from   A , B , C
where  B.col3 = 10   and  A.col1 = B.col1  and  A.col2 = C.col2  and  C.col3 = 5
Execution Plan
----------------------------------------------------------
   0      SELECT STATEMENT Optimizer=CHOOSE
   1    0   MERGE JOIN
   2    1     SORT (JOIN)
   3    2       NESTED LOOPS
   4    3         TABLE ACCESS (FULL) OF 'B'
   5    3         TABLE ACCESS (BY INDEX ROWID) OF 'A'
   6    5           INDEX (RANGE SCAN) OF 'INX_COL12A' (NON-UNIQUE)
   7    1     SORT (JOIN)
   8    7       TABLE ACCESS (FULL) OF 'C'

Statistics
----------------------------------------------------------
          0  recursive calls
          8  db block gets
          6  consistent gets
          0  physical reads
          0  redo size
        551  bytes sent via SQL*Net to client
        430  bytes received via SQL*Net from client
          2  SQL*Net roundtrips to/from client
          2  sorts (memory)
          0  sorts (disk)
          6  rows processed

        在表做连接时,只能2个表先做连接,然后将连接后的结果作为一个row source,与剩下的表做连接,在上面的例子中,连接顺序为B与A先连接,然后再与C连接:
   B     <---> A <--->    C
col3=10                col3=5

        如果没有执行计划,分析一下,上面的3个表应该拿哪一个作为第一个驱动表?从SQL语句看来,只有B表与C表上有限制条件,所以第一个驱动表应该为这2个表中的一个,到底是哪一个呢?

        B表有谓词B.col3 = 10,这样在对B表做全表扫描的时候就将where子句中的限制条件(B.col3 = 10)用上,从而得到一个较小的row source, 所以B表应该作为第一个驱动表。而且这样的话,如果再与A表做关联,可以有效利用A表的索引(因为A表的col1列为leading column)。

        当然上面的查询中C表上也有谓词(C.col3 = 5),有人可能认为C表作为第一个驱动表也能获得较好的性能。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如果C表作为第一个驱动表,则能保证驱动表生成很小的row source,但是看看连接条件A.col2 = C.col2,此时就没有机会利用A表的索引,因为A表的col2列不为leading column,这样nested loop的效率很差,从而导致查询的效率很差。所以对于NL连接选择正确的驱动表很重要。

        因此上面查询比较好的连接顺序为(B - - > A) - - > C。如果数据库是基于代价的优化器,它会利用计算出的代价来决定合适的驱动表与合适的连接顺序。一般来说,CBO都会选择正确的连接顺序,如果CBO选择了比较差的连接顺序,我们还可以使用ORACLE提供的hints来让CBO采用正确的连接顺序。如下所示:

select /*+ ordered */ A.col4
from   B,A,C
where  B.col3 = 10
and    A.col1 = B.col1
and    A.col2 = C.col2
and    C.col3 = 5

        既然选择正确的驱动表这么重要,那么让我们来看一下执行计划,到底各个表之间是如何关联的,从而得到执行计划中哪个表应该为驱动表:
        在执行计划中,需要知道哪个操作是先执行的,哪个操作是后执行的,这对于判断哪个表为驱动表有用处。判断之前,如果对表的访问是通过rowid,且该rowid的值是从索引扫描中得来得,则将该索引扫描先从执行计划中暂时去掉。然后在执行计划剩下的部分中,判断执行顺序的指导原则就是:最右、最上的操作先执行。具体解释如下:
得到去除妨碍判断的索引扫描后的执行计划:
Execution Plan
----------------------------------------------------------
   0      SELECT STATEMENT Optimizer=CHOOSE
   1    0   MERGE JOIN
   2    1     SORT (JOIN)
   3    2       NESTED LOOPS
   4    3         TABLE ACCESS (FULL) OF 'B'
   5    3         TABLE ACCESS (BY INDEX ROWID) OF 'A'
   7    1     SORT (JOIN)
   8    7       TABLE ACCESS (FULL) OF 'C'
        看执行计划的第3列,即字母部分,每列值的左面有空格作为缩进字符。在该列值左边的空格越多,说明该列值的缩进越多,该列值也越靠右。如上面的执行计划所示:第一列值为6的行的缩进最多,即该行最靠右;第一列值为4、5的行的缩进一样,其靠右的程度也一样,但是第一列值为4的行比第一列值为5的行靠上;谈论上下关系时,只对连续的、缩进一致的行有效。

        从这个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NESTED LOOPS部分,最右、最上的操作是TABLE ACCESS (FULL) OF 'B',所以这一操作先执行,所以该操作对应的B表为第一个驱动表(外部表),自然,A表就为内部表了。从图中还可以看出,B与A表做嵌套循环后生成了新的row source ,对该row source进行来排序后,与C表对应的排序了的row source(应用了C.col3 = 5限制条件)进行MSJ连接操作。所以从上面可以得出如下事实:B表先与A表做嵌套循环,然后将生成的row source与C表做排序—合并连接。

        通过分析上面的执行计划,我们不能说C表一定在B、A表之后才被读取,事实上,B表有可能与C表同时被读入内存,因为将表中的数据读入内存的操作可能为并行的。事实上许多操作可能为交叉进行的,因为ORACLE读取数据时,如果就是需要一行数据也是将该行所在的整个数据块读入内存,而且还有可能为多块读。
        看执行计划时,我们的关键不是看哪个操作先执行,哪个操作后执行,而是关键看表之间连接的顺序(如得知哪个为驱动表,这需要从操作的顺序进行判断)、使用了何种类型的关联及具体的存取路径(如判断是否利用了索引)

        在从执行计划中判断出哪个表为驱动表后,根据我们的知识判断该表作为驱动表(就像上面判断ABC表那样)是否合适,如果不合适,对SQL语句进行更改,使优化器可以选择正确的驱动表。

对于RBO优化器:
        在ORACLE文档上说:对于RBO来说,以from 子句中从右到左的顺序选择驱动表,即最右边的表为第一个驱动表,这是其英文原文:All things being equal RBO chooses the driving order by taking the tables in the FROM clause RIGHT to LEFT。不过,在我做的测试中,从来也没有验证过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我认为,即使在RBO中,也是有一套规则来决定使用哪种连接类型和哪个表作为驱动表,在选择时肯定会考虑当前索引的情况,还可能会考虑where 中的限制条件,但是肯定是与where中限制条件的位置无关。

测试:
如果我创建3个表:
create table A(col1 number(4,0),col2 number(4,0), col4 char(30));
create table B(col1 number(4,0),col3 number(4,0), name_b char(30));
create table C(col2 number(4,0),col3 number(4,0), name_c char(30));
create index inx_col12A on a(col1,col2);
执行查询:
select A.col4
from   B, A, C
where  B.col3 = 10
and    A.col1 = B.col1
and    A.col2 = C.col2
and    C.col3 = 5;
Execution Plan
----------------------------------------------------------
   0      SELECT STATEMENT Optimizer=RULE
   1    0   MERGE JOIN
   2    1     SORT (JOIN)
   3    2       NESTED LOOPS
   4    3         TABLE ACCESS (FULL) OF 'B'
   5    3         TABLE ACCESS (BY INDEX ROWID) OF 'A'
   6    5           INDEX (RANGE SCAN) OF 'INX_COL12A' (NON-UNIQUE)
   7    1     SORT (JOIN)
   8    7       TABLE ACCESS (FULL) OF 'C'

select A.col4
from   B, A, C
where  A.col1 = B.col1
and    A.col2 = C.col2;
Execution Plan
----------------------------------------------------------
   0      SELECT STATEMENT Optimizer=RULE
   1    0   MERGE JOIN
   2    1     SORT (JOIN)
   3    2       NESTED LOOPS
   4    3         TABLE ACCESS (FULL) OF 'B'
   5    3         TABLE ACCESS (BY INDEX ROWID) OF 'A'
   6    5           INDEX (RANGE SCAN) OF 'INX_COL12A' (NON-UNIQUE)
   7    1     SORT (JOIN)
   8    7       TABLE ACCESS (FULL) OF 'C'

将A表上的索引inx_col12A删除后:
select A.col4
from   B, A, C
where  A.col1 = B.col1
and    A.col2 = C.col2;
Execution Plan
----------------------------------------------------------
   0      SELECT STATEMENT Optimizer=RULE
   1    0   MERGE JOIN
   2    1     SORT (JOIN)
   3    2       MERGE JOIN
   4    3         SORT (JOIN)
   5    4           TABLE ACCESS (FULL) OF 'C'
   6    3         SORT (JOIN)
   7    6           TABLE ACCESS (FULL) OF 'A'
   8    1     SORT (JOIN)
   9    8       TABLE ACCESS (FULL) OF 'B'

        通过上面的这些例子,使我对oracle文档上的” All things being equal RBO chooses the driving order by taking the tables in the FROM clause RIGHT to LEFT”这句话持怀疑态度。此时,我也不能使用hints来强制优化器使用nested loop,如果使用了hints,这样就自动使用CBO优化器,而不是RBO优化器了。

对于CBO优化器:
        CBO根据统计信息选择驱动表,假如没有统计信息,则在from 子句中从左到右的顺序选择驱动表。这与RBO选择的顺序正好相反。这是英文原文(CBO determines join order from costs derived from gathered statistics. If there are no stats then CBO chooses the driving order of tables from LEFT to RIGHT in the FROM clause.  This is OPPOSITE to the RBO) 。我还是没法证实这句话的正确性。不过经过验证:“如果用ordered 提示(此时肯定用CBO),则以from 子句中按从左到右的顺序选择驱动表”这句话是正确的。实际上在CBO中,如果有统计数据(即对表与索引进行了分析),则优化器会自动根据cost值决定采用哪种连接类型,并选择合适的驱动表,这与where子句中各个限制条件的位置没有任何关系。如果我们要改变优化器选择的连接类型或驱动表,则就需要使用hints了,具体hints的用法在后面会给予介绍。

测试:
如果我创建的3个表:
create table A(col1 number(4,0),col2 number(4,0), col4 char(30));
create table B(col1 number(4,0),col3 number(4,0), name_b char(30));
create table C(col2 number(4,0),col3 number(4,0), name_c char(30));
create index inx_col12A on a(col1,col2);

执行查询:
select A.col4
from   B, A, C
where  B.col3 = 10
and    A.col1 = B.col1
and    A.col2 = C.col2
and    C.col3 = 5;
Execution Plan
----------------------------------------------------------
   0      SELECT STATEMENT Optimizer=ALL_ROWS (Cost=3 Card=1 Bytes=110)
   1    0   NESTED LOOPS (Cost=3 Card=1 Bytes=110)
   2    1     MERGE JOIN (CARTESIAN) (Cost=2 Card=1 Bytes=52)
   3    2       TABLE ACCESS (FULL) OF 'B' (Cost=1 Card=1 Bytes=26)
   4    2       SORT (JOIN) (Cost=1 Card=1 Bytes=26)
   5    4         TABLE ACCESS (FULL) OF 'C' (Cost=1 Card=1 Bytes=26)
   6    1     TABLE ACCESS (FULL) OF 'A' (Cost=1 Card=82 Bytes=4756)

select A.col4
from   B, A, C
where  A.col1 = B.col1
and    A.col2 = C.col2;
Execution Plan
----------------------------------------------------------
   0      SELECT STATEMENT Optimizer=ALL_ROWS (Cost=5 Card=55 Bytes=4620)
   1    0   HASH JOIN (Cost=5 Card=55 Bytes=4620)
   2    1     HASH JOIN (Cost=3 Card=67 Bytes=4757)
   3    2       TABLE ACCESS (FULL) OF 'B' (Cost=1 Card=82 Bytes=1066)
   4    2       TABLE ACCESS (FULL) OF 'A' (Cost=1 Card=82 Bytes=4756)
   5    1     TABLE ACCESS (FULL) OF 'C' (Cost=1 Card=82 Bytes=1066)

将A表上的索引inx_col12A删除后:
select A.col4
from   B, A, C
where  A.col1 = B.col1
and    A.col2 = C.col2;
Execution Plan
----------------------------------------------------------
   0      SELECT STATEMENT Optimizer=ALL_ROWS (Cost=5 Card=55 Bytes=4620)
   1    0   HASH JOIN (Cost=5 Card=55 Bytes=4620)
   2    1     HASH JOIN (Cost=3 Card=67 Bytes=4757)
   3    2       TABLE ACCESS (FULL) OF 'B' (Cost=1 Card=82 Bytes=1066)
   4    2       TABLE ACCESS (FULL) OF 'A' (Cost=1 Card=82 Bytes=4756)
   5    1     TABLE ACCESS (FULL) OF 'C' (Cost=1 Card=82 Bytes=1066)

select /*+ ORDERED */A.col4
from   C, A, B
where  B.col3 = 10
and    A.col1 = B.col1
and    A.col2 = C.col2
and    C.col3 = 5;
Execution Plan
----------------------------------------------------------
   0      SELECT STATEMENT Optimizer=ALL_ROWS (Cost=3 Card=1 Bytes=110)
   1    0   NESTED LOOPS (Cost=3 Card=1 Bytes=110)
   2    1     NESTED LOOPS (Cost=2 Card=1 Bytes=84)
   3    2       TABLE ACCESS (FULL) OF 'C' (Cost=1 Card=1 Bytes=26)
   4    2       TABLE ACCESS (FULL) OF 'A' (Cost=1 Card=82 Bytes=4756)
   5    1     TABLE ACCESS (FULL) OF 'B' (Cost=1 Card=1 Bytes=26)
        这个查询验证了通过ORDERED提示可以正确的提示优化器选择哪个表作为优化器。


如何干预执行计划 - - 使用hints提示
         基于代价的优化器是很聪明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会选择正确的优化器,减轻了DBA的负担。但有时它也聪明反被聪明误,选择了很差的执行计划,使某个语句的执行变得奇慢无比。此时就需要DBA进行人为的干预,告诉优化器使用我们指定的存取路径或连接类型生成执行计划,从而使语句高效的运行。例如,如果我们认为对于一个特定的语句,执行全表扫描要比执行索引扫描更有效,则我们就可以指示优化器使用全表扫描。在ORACLE中,是通过为语句添加hints(提示)来实现干预优化器优化的目的。

         hints是oracle提供的一种机制,用来告诉优化器按照我们的告诉它的方式生成执行计划。我们可以用hints来实现:
1) 使用的优化器的类型
2) 基于代价的优化器的优化目标,是all_rows还是first_rows。
3) 表的访问路径,是全表扫描,还是索引扫描,还是直接利用rowid。
4) 表之间的连接类型
5) 表之间的连接顺序
6) 语句的并行程度

       除了”RULE”提示外,一旦使用的别的提示,语句就会自动的改为使用CBO优化器,此时如果你的数据字典中没有统计数据,就会使用缺省的统计数据。所以建议大家如果使用CBO或HINTS提示,则最好对表和索引进行定期的分析。

如何使用hints:
Hints只应用在它们所在sql语句块(statement block,由select、update、delete关键字标识)上,对其它SQL语句或语句的其它部分没有影响。如:对于使用union操作的2个sql语句,如果只在一个sql语句上有hints,则该hints不会影响另一个sql语句。

我们可以使用注释(comment)来为一个语句添加hints,一个语句块只能有一个注释,而且注释只能放在SELECT, UPDATE, or DELETE关键字的后面

使用hints的语法:
{DELETE|INSERT|SELECT|UPDATE} /*+ hint [text] [hint[text]]... */
or
{DELETE|INSERT|SELECT|UPDATE} --+ hint [text] [hint[text]]...
注解:
1) DELETE、INSERT、SELECT和UPDATE是标识一个语句块开始的关键字,包含提示的注释只能出现在这些关键字的后面,否则提示无效。
2) “+”号表示该注释是一个hints,该加号必须立即跟在”/*”的后面,中间不能有空格。
3) hint是下面介绍的具体提示之一,如果包含多个提示,则每个提示之间需要用一个或多个空格隔开。
4) text 是其它说明hint的注释性文本

如果你没有正确的指定hints,Oracle将忽略该hints,并且不会给出任何错误。


使用全套的hints:
          当使用hints时,在某些情况下,为了确保让优化器产生最优的执行计划,我们可能指定全套的hints。例如,如果有一个复杂的查询,包含多个表连接,如果你只为某个表指定了INDEX提示(指示存取路径在该表上使用索引),优化器需要来决定其它应该使用的访问路径和相应的连接方法。因此,即使你给出了一个INDEX提示,优化器可能觉得没有必要使用该提示。这是由于我们让优化器选择了其它连接方法和存取路径,而基于这些连接方法和存取路径,优化器认为用户给出的INDEX提示无用。为了防止这种情况,我们要使用全套的hints,如:不但指定要使用的索引,而且也指定连接的方法与连接的顺序等。

        下面是一个使用全套hints的例子,ORDERED提示指出了连接的顺序,而且为不同的表指定了连接方法:
SELECT /*+ ORDERED INDEX (b, jl_br_balances_n1) USE_NL (j b)
USE_NL (glcc glf) USE_MERGE (gp gsb) */
b.application_id, b.set_of_books_id ,
b.personnel_id, p.vendor_id Personnel,
p.segment1 PersonnelNumber, p.vendor_name Name
FROM jl_br_journals j, jl_br_balances b,
gl_code_combinations glcc, fnd_flex_values_vl glf,
gl_periods gp, gl_sets_of_books gsb, po_vendors p
WHERE ...

指示优化器的方法与目标的hints:
        ALL_ROWS       -- 基于代价的优化器,以吞吐量为目标
        FIRST_ROWS(n)   -- 基于代价的优化器,以响应时间为目标
        CHOOSE          -- 根据是否有统计信息,选择不同的优化器
        RULE             -- 使用基于规则的优化器

        例子:
        SELECT /*+ FIRST_ROWS(10) */ employee_id, last_name, salary, job_id
        FROM employees
        WHERE department_id = 20;
       
        SELECT /*+ CHOOSE */ employee_id, last_name, salary, job_id
        FROM employees
        WHERE employee_id = 7566;

        SELECT /*+ RULE */ employee_id, last_name, salary, job_id
        FROM employees
        WHERE employee_id = 7566;

指示存储路径的hints:
FULL           /*+ FULL ( table ) */
                指定该表使用全表扫描
ROWID          /*+ ROWID ( table ) */
                指定对该表使用rowid存取方法,该提示用的较少
INDEX          /*+ INDEX ( table [index]) */
                使用该表上指定的索引对表进行索引扫描
INDEX_FFS      /*+ INDEX_FFS ( table [index]) */
                使用快速全表扫描
NO_INDEX       /*+ NO_INDEX ( table [index]) */
                不使用该表上指定的索引进行存取,仍然可以使用其它的索引进行索引扫描

SELECT /*+ FULL(e) */ employee_id, last_name
FROM employees e
WHERE last_name LIKE :b1;

SELECT /*+ROWID(employees)*/ *
FROM employees
WHERE rowid > 'AAAAtkAABAAAFNTAAA' AND employee_id = 155;

SELECT /*+ INDEX(A sex_index) use sex_index because there are few
male patients */ A.name, A.height, A.weight
FROM patients A
WHERE A.sex = ’m’;

SELECT /*+NO_INDEX(employees emp_empid)*/ employee_id
FROM employees
WHERE employee_id > 200;

指示连接顺序的hints:
ORDERED  /*+ ORDERED */
        按from 字句中表的顺序从左到右的连接
STAR      /*+ STAR */
                指示优化器使用星型查询
       
        SELECT /*+ORDERED */ o.order_id, c.customer_id, l.unit_price * l.quantity
FROM customers c, order_items l, orders o
WHERE c.cust_last_name = :b1
AND o.customer_id = c.customer_id
AND o.order_id = l.order_id;
       
/*+ ORDERED USE_NL(FACTS) INDEX(facts fact_concat) */

指示连接类型的hints:
        USE_NL         /*+ USE_NL ( table [,table, ...] ) */
        使用嵌套连接
USE_MERGE     /*+ USE_MERGE ( table [,table, ...]) */
        使用排序- -合并连接
USE_HASH       /*+ USE_HASH ( table [,table, ...]) */
                使用HASH连接
        注意:如果表有alias(别名),则上面的table指的是表的别名,而不是真实的表名
       
具体的测试实例:
create table A(col1 number(4,0),col2 number(4,0), col4 char(30));
create table B(col1 number(4,0),col3 number(4,0), name_b char(30));
create table C(col2 number(4,0),col3 number(4,0), name_c char(30));

select A.col4
from   C , A , B
where  C.col3 = 5   and  A.col1 = B.col1  and  A.col2 = C.col2
and    B.col3 = 10;
Execution Plan
----------------------------------------------------------
   0      SELECT STATEMENT Optimizer=CHOOSE
   1    0   MERGE JOIN
   2    1     SORT (JOIN)
   3    2       MERGE JOIN
   4    3         SORT (JOIN)
   5    4           TABLE ACCESS (FULL) OF 'B'
   6    3         SORT (JOIN)
   7    6           TABLE ACCESS (FULL) OF 'A'
   8    1     SORT (JOIN)
   9    8       TABLE ACCESS (FULL) OF 'C'

select /*+ ORDERED */ A.col4
from   C , A , B
where  C.col3 = 5   and  A.col1 = B.col1  and  A.col2 = C.col2
and    B.col3 = 10;
Execution Plan
----------------------------------------------------------
   0      SELECT STATEMENT Optimizer=CHOOSE (Cost=5 Card=1 Bytes=110)
   1    0   HASH JOIN (Cost=5 Card=1 Bytes=110)
   2    1     HASH JOIN (Cost=3 Card=1 Bytes=84)
   3    2       TABLE ACCESS (FULL) OF 'C' (Cost=1 Card=1 Bytes=26)
   4    2       TABLE ACCESS (FULL) OF 'A' (Cost=1 Card=82 Bytes=4756)
   5    1     TABLE ACCESS (FULL) OF 'B' (Cost=1 Card=1 Bytes=26)

select /*+ ORDERED USE_NL (A C)*/ A.col4
from   C , A , B
where  C.col3 = 5   and  A.col1 = B.col1  and  A.col2 = C.col2
and    B.col3 = 10;
Execution Plan
----------------------------------------------------------
   0      SELECT STATEMENT Optimizer=CHOOSE (Cost=4 Card=1 Bytes=110)
   1    0   HASH JOIN (Cost=4 Card=1 Bytes=110)
   2    1     NESTED LOOPS (Cost=2 Card=1 Bytes=84)
   3    2       TABLE ACCESS (FULL) OF 'C' (Cost=1 Card=1 Bytes=26)
   4    2       TABLE ACCESS (FULL) OF 'A' (Cost=1 Card=82 Bytes=4756)
   5    1     TABLE ACCESS (FULL) OF 'B' (Cost=1 Card=1 Bytes=26)

创建索引:
create index inx_col12A on a(col1,col2);
select A.col4
from   C , A , B
where  C.col3 = 5   and  A.col1 = B.col1  and  A.col2 = C.col2
and    B.col3 = 10;
Execution Plan
----------------------------------------------------------
   0      SELECT STATEMENT Optimizer=CHOOSE
   1    0   MERGE JOIN
   2    1     SORT (JOIN)
   3    2       NESTED LOOPS
   4    3         TABLE ACCESS (FULL) OF 'B'
   5    3         TABLE ACCESS (BY INDEX ROWID) OF 'A'
   6    5           INDEX (RANGE SCAN) OF 'INX_COL12A' (NON-UNIQUE)
   7    1     SORT (JOIN)
   8    7       TABLE ACCESS (FULL) OF 'C'

select /*+ ORDERED */ A.col4
from   C , A , B
where  C.col3 = 5   and  A.col1 = B.col1  and  A.col2 = C.col2
and    B.col3 = 10;
Execution Plan
----------------------------------------------------------
   0      SELECT STATEMENT Optimizer=CHOOSE (Cost=5 Card=1 Bytes=110)
   1    0   HASH JOIN (Cost=5 Card=1 Bytes=110)
   2    1     HASH JOIN (Cost=3 Card=1 Bytes=84)
   3    2       TABLE ACCESS (FULL) OF 'C' (Cost=1 Card=1 Bytes=26)
   4    2       TABLE ACCESS (FULL) OF 'A' (Cost=1 Card=82 Bytes=4756)
   5    1     TABLE ACCESS (FULL) OF 'B' (Cost=1 Card=1 Bytes=26)

select /*+ ORDERED USE_NL (A C)*/ A.col4
from   C , A , B
where  C.col3 = 5   and  A.col1 = B.col1  and  A.col2 = C.col2
and    B.col3 = 10;
Execution Plan
----------------------------------------------------------
   0      SELECT STATEMENT Optimizer=CHOOSE (Cost=4 Card=1 Bytes=110)
   1    0   HASH JOIN (Cost=4 Card=1 Bytes=110)
   2    1     NESTED LOOPS (Cost=2 Card=1 Bytes=84)
   3    2       TABLE ACCESS (FULL) OF 'C' (Cost=1 Card=1 Bytes=26)
   4    2       TABLE ACCESS (FULL) OF 'A' (Cost=1 Card=82 Bytes=4756)
   5    1     TABLE ACCESS (FULL) OF 'B' (Cost=1 Card=1 Bytes=26)

select /*+ USE_NL (A C)*/ A.col4
from   C , A , B
where  C.col3 = 5   and  A.col1 = B.col1  and  A.col2 = C.col2
and    B.col3 = 10;
我们这个查询的意思是让A、C表做NL连接,并且让A表作为内表,但是从执行计划来看,没有达到我们的目的。
Execution Plan
----------------------------------------------------------
   0      SELECT STATEMENT Optimizer=CHOOSE (Cost=3 Card=1 Bytes=110)
   1    0   NESTED LOOPS (Cost=3 Card=1 Bytes=110)
   2    1     MERGE JOIN (CARTESIAN) (Cost=2 Card=1 Bytes=52)
   3    2       TABLE ACCESS (FULL) OF 'C' (Cost=1 Card=1 Bytes=26)
   4    2       SORT (JOIN) (Cost=1 Card=1 Bytes=26)
   5    4         TABLE ACCESS (FULL) OF 'B' (Cost=1 Card=1 Bytes=26)
   6    1     TABLE ACCESS (FULL) OF 'A' (Cost=1 Card=82 Bytes=4756)

对对象进行分析后:
analyze table a compute statistics;
analyze table b compute statistics;
analyze table c compute statistics;
analyze index inx_col12A compute statistics;
select A.col4
from   C , A , B
where  C.col3 = 5   and  A.col1 = B.col1  and  A.col2 = C.col2
and    B.col3 = 10;
Execution Plan
----------------------------------------------------------
   0      SELECT STATEMENT Optimizer=CHOOSE (Cost=5 Card=8 Bytes=336)
   1    0   HASH JOIN (Cost=5 Card=8 Bytes=336)
   2    1     MERGE JOIN (CARTESIAN) (Cost=3 Card=8 Bytes=64)
   3    2       TABLE ACCESS (FULL) OF 'B' (Cost=1 Card=2 Bytes=8)
   4    2       SORT (JOIN) (Cost=2 Card=4 Bytes=16)
   5    4         TABLE ACCESS (FULL) OF 'C' (Cost=1 Card=4 Bytes=16)
   6    1     TABLE ACCESS (FULL) OF 'A' (Cost=1 Card=30 Bytes=1020)

select /*+ ORDERED */ A.col4
from   C , A , B
where  C.col3 = 5   and  A.col1 = B.col1  and  A.col2 = C.col2
and    B.col3 = 10;
Execution Plan
----------------------------------------------------------
   0      SELECT STATEMENT Optimizer=CHOOSE (Cost=5 Card=9 Bytes=378)
   1    0   HASH JOIN (Cost=5 Card=9 Bytes=378)
   2    1     HASH JOIN (Cost=3 Card=30 Bytes=1140)
   3    2       TABLE ACCESS (FULL) OF 'C' (Cost=1 Card=4 Bytes=16)
   4    2       TABLE ACCESS (FULL) OF 'A' (Cost=1 Card=30 Bytes=1020)
   5    1     TABLE ACCESS (FULL) OF 'B' (Cost=1 Card=2 Bytes=8)

select /*+ ORDERED USE_NL (A C)*/ A.col4
from   C , A , B
where  C.col3 = 5   and  A.col1 = B.col1  and  A.col2 = C.col2
and    B.col3 = 10;
Execution Plan
----------------------------------------------------------
   0      SELECT STATEMENT Optimizer=CHOOSE (Cost=7 Card=9 Bytes=378)
   1    0   HASH JOIN (Cost=7 Card=9 Bytes=378)
   2    1     NESTED LOOPS (Cost=5 Card=30 Bytes=1140)
   3    2       TABLE ACCESS (FULL) OF 'C' (Cost=1 Card=4 Bytes=16)
   4    2       TABLE ACCESS (FULL) OF 'A' (Cost=1 Card=30 Bytes=1020)
   5    1     TABLE ACCESS (FULL) OF 'B' (Cost=1 Card=2 Bytes=8)

select /*+ USE_NL (A C)*/ A.col4
from   C , A , B
where  C.col3 = 5   and  A.col1 = B.col1  and  A.col2 = C.col2
and    B.col3 = 10;
Execution Plan
----------------------------------------------------------
   0      SELECT STATEMENT Optimizer=CHOOSE (Cost=7 Card=9 Bytes=378)
   1    0   HASH JOIN (Cost=7 Card=9 Bytes=378)
   2    1     NESTED LOOPS (Cost=5 Card=30 Bytes=1140)
   3    2       TABLE ACCESS (FULL) OF 'C' (Cost=1 Card=4 Bytes=16)
   4    2       TABLE ACCESS (FULL) OF 'A' (Cost=1 Card=30 Bytes=1020)
   5    1     TABLE ACCESS (FULL) OF 'B' (Cost=1 Card=2 Bytes=8)

select /*+ ORDERED USE_NL (A B C) */ A.col4
from   C , A , B
where  C.col3 = 5   and  A.col1 = B.col1  and  A.col2 = C.col2
and    B.col3 = 10;
Execution Plan
----------------------------------------------------------
   0      SELECT STATEMENT Optimizer=CHOOSE (Cost=35 Card=9 Bytes=378)
   1    0   NESTED LOOPS (Cost=35 Card=9 Bytes=378)
   2    1     NESTED LOOPS (Cost=5 Card=30 Bytes=1140)
   3    2       TABLE ACCESS (FULL) OF 'C' (Cost=1 Card=4 Bytes=16)
   4    2       TABLE ACCESS (FULL) OF 'A' (Cost=1 Card=30 Bytes=1020)
   5    1     TABLE ACCESS (FULL) OF 'B' (Cost=1 Card=2 Bytes=8)

对于这个查询我无论如何也没有得到类似下面这样的执行计划:
Execution Plan
----------------------------------------------------------
   0      SELECT STATEMENT Optimizer=CHOOSE (Cost=35 Card=9 Bytes=378)
   1    0   NESTED LOOPS (Cost=35 Card=9 Bytes=378)
   2    1     TABLE ACCESS (FULL) OF 'B' (Cost=1 Card=2 Bytes=8)
   3    1     NESTED LOOPS (Cost=5 Card=30 Bytes=1140)
   4    3       TABLE ACCESS (FULL) OF 'C' (Cost=1 Card=4 Bytes=16)
   5    3       TABLE ACCESS (FULL) OF 'A' (Cost=1 Card=30 Bytes=1020)

       从上面的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通过给语句添加HINTS,让其按照我们的意愿执行,有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需要不断的尝试各种不同的hints。对于USE_NL与USE_HASH提示,建议同ORDERED提示一起使用,否则不容易指定那个表为驱动表。


[center]具体案例分析:[/center]

环境:oracle 817 + linux + 阵列柜
swd_billdetail 表5000万条数据
SUPER_USER 表2800条数据
连接列上都有索引,而且super_user中的一条对应于swd_billdetail表中的很多条记录
表与索引都做了分析。

实际应用的查询为:
select a.CHANNEL, B.user_class
from  swd_billdetail B, SUPER_USER A
where A.cn = B.cn;

这样在分析时导致查询出的数据过多,不方便,所以用count(a.CHANNEL||B.user_class)来代替,而且count(a.CHANNEL||B.user_class)操作本身并不占用过多的时间,所以可以接受此种替代。

利用索引查询出SWD_BILLDETAIL表中所有记录的方法
SQL> select count(id) from SWD_BILLDETAIL;
COUNT(ID)
----------
  53923574
Elapsed: 00:02:166.00
Execution Plan
----------------------------------------------------------
0      SELECT STATEMENT Optimizer=CHOOSE (Cost=18051 Card=1)
1    0   SORT (AGGREGATE)
2    1     INDEX (FAST FULL SCAN) OF 'SYS_C001851' (UNIQUE) (Cost=18051 Card=54863946)

Statistics
----------------------------------------------------------
          0  recursive calls
       1952  db block gets
     158776  consistent gets
     158779  physical reads
       1004  redo size
        295  bytes sent via SQL*Net to client
        421  bytes received via SQL*Net from client
          2  SQL*Net roundtrips to/from client
          1  sorts (memory)
          0  sorts (disk)
          1  rows processed


利用全表扫描从SWD_BILLDETAIL表中取出全部数据的方法。
SQL> select count(user_class) from swd_billdetail;
COUNT(USER_CLASS)
-----------------
         53923574
Elapsed: 00:11:703.07
Execution Plan
----------------------------------------------------------
0      SELECT STATEMENT Optimizer=CHOOSE (Cost=165412 Card=1 Bytes=2)
1    0   SORT (AGGREGATE)
2    1     TABLE ACCESS (FULL) OF 'SWD_BILLDETAIL' (Cost=165412 Card=54863946 Bytes=109727892)

Statistics
----------------------------------------------------------
          0  recursive calls
       8823  db block gets
    1431070  consistent gets
    1419520  physical reads
          0  redo size
        303  bytes sent via SQL*Net to client
        421  bytes received via SQL*Net from client
          2  SQL*Net roundtrips to/from client
          1  sorts (memory)
          0  sorts (disk)
          1  rows processed


select count(a.CHANNEL||B.user_class)
from  swd_billdetail B, SUPER_USER A
where A.cn = B.cn;
EXEC_ORDER PLANLINE
---------- -----------------------------------------------------------------------------------------------------------
         6   SELECT STATEMENT  OPT_MODE:CHOOSE (COST=108968,CARD=1,BYTES=21)
         5     SORT  (AGGREGATE)  (COST=,CARD=1,BYTES=21)
         4       NESTED LOOPS   (COST=108968,CARD=1213745,BYTES=25488645)
         1         TABLE ACCESS  (FULL) OF 'SWORD.SUPER_USER'  (COST=2,CARD=2794,BYTES=27940)
         3         TABLE ACCESS  (BY INDEX ROWID) OF 'SWORD.SWD_BILLDETAIL'  (COST=39,CARD=54863946,BYTES=603503406)
         2           INDEX  (RANGE SCAN) OF 'SWORD.IDX_DETAIL_CN' (NON-UNIQUE)  (COST=3,CARD=54863946,BYTES=)

这个查询耗费的时间很长,需要1个多小时。
运行后的信息如下:
COUNT(A.CHANNEL||B.USER_CLASS)
------------------------------
                       1186387

Elapsed: 01:107:6429.87

Execution Plan
----------------------------------------------------------
   0      SELECT STATEMENT Optimizer=CHOOSE (Cost=108968 Card=1 Bytes=21)
   1    0   SORT (AGGREGATE)
   2    1     NESTED LOOPS (Cost=108968 Card=1213745 Bytes=25488645)
   3    2       TABLE ACCESS (FULL) OF 'SUPER_USER' (Cost=2 Card=2794Bytes=27940)
   4    2       TABLE ACCESS (BY INDEX ROWID) OF 'SWD_BILLDETAIL' (Cost=39 Card=54863946 Bytes=603503406)
   5    4         INDEX (RANGE SCAN) OF 'IDX_DETAIL_CN' (NON-UNIQUE) (Cost=3 Card=54863946)

Statistics
----------------------------------------------------------
          0  recursive calls
          4  db block gets
    1196954  consistent gets
    1165726  physical reads
          0  redo size
        316  bytes sent via SQL*Net to client
        421  bytes received via SQL*Net from client
          2  SQL*Net roundtrips to/from client
          2  sorts (memory)
          0  sorts (disk)
          1  rows processed

将语句中加入hints,让oracle的优化器使用嵌套循环,并且大表作为驱动表,生成新的执行计划:
select /*+ ORDERED USE_NL(A) */ count(a.CHANNEL||B.user_class)
from  swd_billdetail B, SUPER_USER A
where A.cn = B.cn;

EXEC_ORDER PLANLINE
---------- -----------------------------------------------------------------------------------------------------
         6   SELECT STATEMENT  OPT_MODE:CHOOSE (COST=109893304,CARD=1,BYTES=21)
         5     SORT  (AGGREGATE)  (COST=,CARD=1,BYTES=21)
         4       NESTED LOOPS   (COST=109893304,CARD=1213745,BYTES=25488645)
         1         TABLE ACCESS  (FULL) OF 'SWORD.SWD_BILLDETAIL'  (COST=165412,CARD=54863946,BYTES=603503406)
         3         TABLE ACCESS  (BY INDEX ROWID) OF 'SWORD.SUPER_USER'  (COST=2,CARD=2794,BYTES=27940)
         2           INDEX  (RANGE SCAN) OF 'SWORD.IDX_SUPER_USER_CN' (NON-UNIQUE)  (COST=1,CARD=2794,BYTES=)

这个查询耗费的时间较短,才20分钟,性能比较好。
运行后的信息如下:
COUNT(A.CHANNEL||B.USER_CLASS)
------------------------------
                       1186387

Elapsed: 00:20:1208.87

Execution Plan
----------------------------------------------------------
   0      SELECT STATEMENT Optimizer=CHOOSE (Cost=109893304 Card=1 Bytes=21)
   1    0   SORT (AGGREGATE)
   2    1     NESTED LOOPS (Cost=109893304 Card=1213745 Bytes=25488645)
   3    2       TABLE ACCESS (FULL) OF 'SWD_BILLDETAIL' (Cost=165412 Card=54863946 Bytes=603503406)
   4    2       TABLE ACCESS (BY INDEX ROWID) OF 'SUPER_USER' (Cost=2Card=2794 Bytes=27940)
   5    4         INDEX (RANGE SCAN) OF 'IDX_SUPER_USER_CN' (NON-UNIQUE) (Cost=1 Card=2794)

Statistics
----------------------------------------------------------
          0  recursive calls
       8823  db block gets
   56650250  consistent gets
    1413250  physical reads
          0  redo size
        316  bytes sent via SQL*Net to client
        421  bytes received via SQL*Net from client
          2  SQL*Net roundtrips to/from client
          2  sorts (memory)
          0  sorts (disk)
          1  rows processed

总结:
        因为上两个查询都是采用nested loop循环,这时采用哪个表作为driving table就很重要。在第一个sql中,小表(SUPER_USER)作为driving table,符合oracle优化的建议,但是由于SWD_BILLDETAIL表中cn列的值有很多重复的,这样对于SUPER_USER中的每一行,都会在SWD_BILLDETAIL中有很多行,利用索引查询出这些行的rowid很快,但是再利用这些rowid去查询SWD_BILLDETAIL表中的user_class列的值,就比较慢了。原因是这些rowid是随机的,而且该表比较大,不可能缓存到内存,所以几乎每次按照rowid查询都需要读物理磁盘,这就是该执行计划比较慢的真正原因。从结果可以得到验证:查询出1186387行,需要利用rowid从SWD_BILLDETAIL表中读取1186387次,而且大部分为从硬盘上读取。

        反其道而行之,利用大表(SWD_BILLDETAIL)作为driving表,这样大表只需要做一次全表扫描(而且会使用多块读功能,每次物理I/O都会读取几个oracle数据块,从而一次读取很多行,加快了执行效率),对于读出的每一行,都与SUPER_USER中的行进行匹配,因为SUPER_USER表很小,所以可以全部放到内存中,这样匹配操作就极快,所以该sql执行的时间与SWD_BILLDETAIL表全表扫描的时间差不多(SWD_BILLDETAIL全表用11分钟,而此查询用20分钟)。

        另外:如果SWD_BILLDETAIL表中cn列的值唯一,则第一个sql执行计划执行的结果或许也会不错。如果SUPER_USER表也很大,如500万行,则第2个sql执行计划执行的结果反而又可能会差。其实,如果SUPER_USER表很小,则第2个sql语句的执行计划如果不利用SUPER_USER表的索引,查询或许会更快一些,我没有对此进行测试。

        所以在进行性能调整时,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center]第6章 其它注意事项[/center]

1. 不要认为将optimizer_mode参数设为rule,就认为所有的语句都使用基于规则的优化器
        不管optimizer_mode参数如何设置,只要满足下面3个条件,就一定使用CBO。
                1) 如果使用Index Only Tables(IOTs), 自动使用CBO.
                2) Oracle 7.3以后,如果表上的Paralle degree option设为>1,
                  则自动使用CBO, 而不管是否用rule hints.  
                3) 除rlue以外的任何hints都将导致自动使用CBO来执行语句
                 
总结一下,一个语句在运行时到底使用何种优化器可以从下面的表格中识别出来,从上到下看你的语句到底是否满足description列中描述的条件:
        Description                                                        对象是否被分析        优化器的类型
        ~~~~~~~~~~~                                                ~~~~~~~~~~~~        ~~~~~~~~~
        Non-RBO Object (Eg:IOT)                                n/a                                #1
        Parallelism > 1                                                n/a                                #1
        RULE hint                                                    n/a                                RULE
        ALL_ROWS hint                                                n/a                                ALL_ROWS
        FIRST_ROWS hint                                        n/a                                FIRST_ROWS
        *Other Hint                                                        n/a                                #1
        OPTIMIZER_GOAL=RULE                         n/a                                RULE
        OPTIMIZER_GOAL=ALL_ROWS                n/a                                ALL_ROWS
        OPTIMIZER_GOAL=FIRST_ROWS                n/a                                FIRST_ROWS
        OPTIMIZER_GOAL=CHOOSE                        NO                                RULE
        OPTIMIZER_GOAL=CHOOSE                        YES                        ALL_ROWS

        #1 表示除非OPTIMIZER_GOAL 被设置为FIRST_ROWS ,否则将使用ALL_ROWS。在PL/SQL中,则一直是使用ALL_ROWS

*Other Hint 表示是指除RULE、ALL_ROWS 和FIRST_ROWS以外的其它提示

2) 当CBO选择了一个次优化的执行计划时, 不要同CBO过意不去, 先采取如下措施:
a) 检查是否在表与索引上又最新的统计数据
b) 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分析,而不是只分析一部分数据
c) 检查是否引用的数据字典表,在oracle 10G之前,缺省情况下是不对数据字典表进行分析的。
d) 试试RBO优化器,看语句执行的效率如何,有时RBO能比CBO产生的更好的执行计划
e) 如果还不行,跟踪该语句的执行,生成trace信息,然后用tkprof格式化trace信息,这样可以得到全面的供优化的信息。

3) 假如利用附录的方法对另一个会话进行trace,则该会话应该为专用连接

4) 不要认为绑定变量(bind variables)的缺点只有书写麻烦,而优点多多,实际上使用绑定变量虽然避免了重复parse,但是它导致优化器不能使用数据库中的列统计,从而选择了较差的执行计划。而使用硬编码的SQL则可以使用列统计。当然随着CBO功能的越来越强,这种情况会得到改善。目前就已经实现了在第一次运行绑定变量的sql语句时,考虑列统计。

5) 如果一个row source 超过10000行数据,则可以被认为大row source

6) 有(+)的表不是driving table,注意:如果有外联接,而且order hint指定的顺序与外联结决定的顺序冲突,则忽略order hint

7) 影响CBO选择execution plan的初始化参数:
        这些参数会影响cost值
ALWAYS_ANTI_JOIN
B_TREE_BITMAP_PLANS
COMPLEX_VIEW_MERGING
DB_FILE_MULTIBLOCK_READ_COUNT
FAST_FULL_SCAN_ENABLED
HASH_AREA_SIZE
HASH_JOIN_ENABLED
HASH_MULTIBLOCK_IO_COUNT
OPTIMIZER_FEATURES_ENABLE
OPTIMIZER_INDEX_CACHING
OPTIMIZER_INDEX_COST_ADJ
OPTIMIZER_MODE> / GOAL
OPTIMIZER_PERCENT_PARALLEL
OPTIMIZER_SEARCH_LIMIT
PARTITION_VIEW_ENABLED
PUSH_JOIN_PREDICATE
SORT_AREA_SIZE
SORT_DIRECT_WRITES
SORT_WRITE_BUFFER_SIZE
STAR_TRANSFORMATION_ENABLED
V733_PLANS_ENABLED
CURSOR_SHARING
posted on 2006-12-13 19:32 Vista 阅读(3445) 评论(0)  编辑  收藏 所属分类: 数据库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