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javayeye的帖子,http://www.javaeye.com/topic/18648?page=1,运用设计模式很重要一点:模式应该带来清晰并且易于理解的结构,而非大堆大堆的麻烦。如果是你发现变麻烦了,那是你的方法错了。设计模式的异同不是通过结构,而是通过意图和场景来理解,当然,如果真能达到应用中重神而非形的境界,就玄而又玄了。
工厂模式是最重要的模式,因为大多数模式都需要用到工厂模式。如果不能正确的运用工厂模式,那么可以说无法成为合格的架构师。
多数设计模式的内容讲解的都是如何设计接口。
接口如何产生呢?如果在客户代码(类库的使用者称之为客户)中直接使用具体类,那么就失去了接口的意义。因为接口的使用目的,就是要降低客户对具体类的依赖程度。如果在客户代码中直接使用接口,那么就造成了客户对具体类名称的依赖。(客户最终需要以某种方式指明所需要的具体类,如配置文件或代码,但是只需要指出一次,所以说降低对具体类的依赖程度)。要使客户代码不依赖具体类,唯一的方法,就是让客户代码不依赖具体类的部分不知道具体类的名称。知道具体类名称的部分,仅仅是配置部分。(配置文件或者配置代码)。
依赖不可能完全消除,除非二者毫无联系。但是可以将这种依赖的程度降到最低。
既然不能直接创建具体类,那么就需要通过一个创建者类来创建接口的实现类。这样就产生了工厂类。
那么现在已经知道工厂类存在的理由,抽象创建接口的过程。
这样,就可以使用简单工厂。
简单工厂,一般是两级结构。工厂类创建接口。
随着接口创建复杂性的增强,可能在接口创建的过程中,一个创建者类,无法承担创建所有的接口类的职责。
可能会有这样的情况,我们定义了一个接口,有6个实现类分别是123456号。但是,这六个实现类不可能用一个工厂创建出来,因为123号是 windows下的实现,而456号是linux上的实现。(假设我们使用的语言不是广大人民群众热爱的java语言),那么这个时候,我还需要客户方用相同的方式来创建这个借口,而不是在代码中到处写
代码
if (操作系统 == " windows " ){
}
else {
}
那样就太麻烦了。设计模式就是为了减少麻烦,而不是什么别的废话,比如什么太极八卦、天人合一、面向xx之类的。因为怕麻烦,
所以搞出设计模式这个咚咚减少麻烦。如果你发现用了设计模式更麻烦了,那么肯定是你用错了。 这个时候为了省事,我就把工厂也抽象成一个接口(因为我有两个相似的工厂,如果只有一个,我还废话什么呢),这样就成了工厂方法。
当然,既然工厂方法成了一个接口,那么当然也需要用一个工厂来创建它。这个时候,创建是三级结构,简单工厂(此时是工厂的工厂)创建工厂接口(本来是个类,现在因为进一步的抽象,成为接口了),工厂接口创建产品。
过了一段时间,随着我们的工厂业务不断发展,我们有了很多产品。
比如,我们有锤子和钉子两种产品。这两种产品都有windows品牌和linux品牌的。我们给锤子和钉子各自定义了一个创建的接口。
代码
interface 锤子工厂{
造锤子();
}
interface 钉子工厂{
造钉子();
}
可是,我们发现某些用户,用windows的锤子去敲linux的钉子,从而把程序敲出了bug。这当然是我们的错误,因为我们违反了一条金科玉律:
要想使你的程序稳定运行,你假设用户是猪。所以,我们把锤子和钉子的工厂合并,让一个工厂只能造出配套的锤子和钉子,这样猪就没有犯错误的机会了。
于是我们搞出一个抽象工厂:
interface 铁匠铺{
造锤子();
造钉子();
}
当然,这个铁匠铺是个接口,所以同样需要用一个工厂来创建它。所以,这个时候,工厂还是三级结构。
我们的工厂,业务很多,而且产品一般都是配套使用的(这样可以多骗点钱),所以,我们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使用抽象工厂和简单工厂。简单工厂用来创建工厂,抽象工厂创建产品。
工厂的作用,就是创建接口。其实我们不知道什么是设计模式,我们只是怕麻烦。什么是麻烦呢?
我们觉得把同样的代码写两遍就非常麻烦。所以,我们宁可多写几句,也要解决麻烦。猪不怕麻烦,可以日复一日的重复相同的事情,可是我们不是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