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康: 一个23岁的年轻人 一名在读的大四学生 一个三年30万的程序员 一家中关村新创软件公司的CEO

一个23岁的年轻人  
   
  一名在读的大四学生  
   
  一个三年30万的程序员  
   
  一家中关村新创软件公司的CEO  
   
  在经过800多天的日夜奋斗后,通过一套自编自创的共享软件,实现了一个普通大学生渴望却很难完成的创业梦想。  
   
     
   
  中国版“小鬼当家”  
   
     
   
  采访/本刊记者     李纯  
   
     
   
  尘封的日记本  
   
     
   
  戴志康哼着歌儿,收拾自己的办公室,准备搬家,搬到一个更新、更大的地方。  
   
  上地的阳光斜射在他脸上,这阳光专与陈腐气息作对,透明、招摇、活泼泼,光大过无数IT人士的英雄梦想。  
   
  咦,是什么?一个布满灰尘的日记本,他轻轻地翻开来——  
   
  “我有一个计划,第一,大学期间不再用家里的钱;第二,大三时,取得一定成果(成就);第三,考取研究生;第四,大学毕业时,自己挣钱买辆车;第五,开办在国外有分支机构的中国本土的软件公司……”  
   
  四年前,一个19岁的男孩子,在日记本里自信地落笔,这些“计划”看起来傻乎乎的,却又字字铿锵。因为年少,再大的诺言也不显得轻狂。“是我写的?”戴志康摸摸脑袋。  
   
  那首老歌怎么唱来着?yesterday   once   more,命运再次把19岁的诺言放在他手边——看他,是否一一兑现?  
   
  ……  
   
  19岁那年(2000年),戴志康考取了哈尔滨工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很热的专业。就在这里,戴志康陷入了人生的第一次迷惘。  
   
  谁说的,安分守己就能铸就栋梁之材。大一时,戴志康曾一门心思做学习精英,不过越学越觉得意兴阑珊,传统教育模式下理论家多于实干家。老师的训示使他匍匐:算、算、算,各个点的参数、电流,别怕繁冗。  
   
  对市场的需要,这个少年有敏锐的直觉,学的东西跟市场需求脱钩得很严重,外面很多设备都是国外进口的,只要会维护、懂得基本原理就行了,关键是要有机会参加大型的调试。很多同学对学习乐此不疲,挺有成就感,但戴志康害怕过与别人一样的生活;又不甘心做个边缘的“坏学生”,打游戏去迪厅消费前卫浪掷千金。在“非黑即白”的夹缝中,戴志康不快乐。  
   
  “别人喜欢做的,我偏偏不喜欢;别人不喜欢的,我反而能坚持。”大二到了,20岁的他功课平平,迷失了方向。  
   
     
   
  中国版的“小鬼当家”  
   
     
   
  只有在互联网上,小戴才觉得无拘无束。他的专业是通信,却对写程序情有独钟。大一到大二期间,他只做了一个用于支持论坛的软件,这个不起眼的东东,成为他后来事业的原点。  
   
  2001年底,一个香港女孩找到了他。她要为香港警察协会做一个论坛,先拜托一家香港的技术公司,对方说,一个月,她等了一个月,对方说做不了,退款了。她又找了家台湾公司,拖了一个月,还是没有什么结果。香港女孩急坏了,她最担心的不是钱的问题,是东西能不能及时地出来。“你能做吗?”  
   
  戴志康看了一下,好像不是很复杂:“应该可以。”  
   
  “需要多长时间?”“给我十天时间。”戴志康估计一个星期就能完活儿,因为他原有的系统正好与她的大致需求对应,只要在此基础上作一些调整以满足特定要求就可以了。  
   
  实际花费的时间只有两天,余下的几天,小戴每天等这位香港朋友的电话,一边聊天,一边按照后者的意见作一些修改。  
   
  十天后,香港朋友如约收到了这个年轻人传来的东西,她爽快地支付给戴志康3500元港币,还把感激之情换成惊异的表达:“你们大陆人真神奇。”  
   
  把知识变成货币的过程,让戴志康觉得   “享受”极了。  
   
  这不是小戴淘到的第一桶金,小戴的“淘金故事”就是中国版的小鬼当家。初中时,他与在妈妈单位里打工的大学生GG商量:“你们干不了的活儿,可不可以分给我做?”大学生们看看这个一脸稚气的“小鬼”,不肯相信。“这屋子里的电脑,都是我修的。”小戴拍着胸脯保证,“不就是做点儿简单的软件吗,财务管理、科研教学管理,我都熟!”  
   
  果然,他非常出色地完成了大学生们转手的任务,一个活儿能挣150元到200元。  
   
  小戴同学另一个赚钱绝招是写文章。1996年的《电脑》杂志学术性太强,深入浅出的文章比较少,他每天清晨7点多起床,写到10点多,12点寄出去,再等一个来月,稿费收回来,零零碎碎的,   “原始资本”攒到1000多块。  
   
  ……  
   
  香港人支付的3000多港币是他淘到的第二桶金,两天的时间、一个简单的程序换来这么多钱,他真是没想到。  
   
  他仿佛看到了第三桶金在哪里。边学边开发,也可以实现知识向资本的转变,他的PHP论坛系统,原本放在网上供网友们免费下载,起初只是为了好玩儿,如果把免费换成收费,应该是将来事业发展的一个方向。戴志康立刻着手修改了一些程序,   “老版本还是可以免费用,要是想用新版本,请付费。”  
   
  但这一个步骤比预期的提前了半年,会不会有人骂我?戴志康有些忐忑,又笑,别怕,论坛上有那么多哥们儿说我的产品不错,他们应该能理解我的选择。  
   
     
   
  在网上挨骂  
   
     
   
  第二天上论坛后,戴志康一下子蒙住了,电脑屏幕上荧光闪烁,骂声泛滥。  
   
  游客A说:“骗子吧!”  
   
  游客B说:“拿国外的一个免费程序,改一改就说是自己开发的……呵呵,骗得了外行,可是行内人都知道事实的真相……”包括他为了预防盗版给程序加密的做法,也有人骂:“有人盗你版,已经算瞧得起了,你给人磕头人都不干的事儿,现在有人干了……骂得最难听的是那么一句,“什么垃圾,还收费!”  
   
  单纯的戴志康想不通了。此前,身为坛主的他很受拥戴,他刻意汲取过新加坡一位同行的经验,那个年轻人技术做得挺棒,却因为狂妄丧失掉用户群。因此,戴志康很注意和网上的“兄弟”们打好关系。事实证明,他过于乐观了,   “兄弟关系”在收费的考验中颠簸,弯转得太急。  
   
  像一粒被曝晒过的种子,他的头低低低,一直低到尘埃里。连同学们都不理解他:“小戴啊小戴,你就是个自己找罪受的人。”父亲是博士生导师,母亲是机关干部,家中独子,条件优裕,瞎折腾什么呢?别人痴迷于电脑上QQ或打游戏也容易理解,他倒好,一天到晚鼓捣些与专业无关的程序又弄得灰头土脸。  
   
    戴志康没给家里打电话,父亲会说什么他清楚,“是男子汉,就要自己创造价值!”“挨骂的那段时间,是我生命中最惨烈的一段。”出去玩儿几天吧,去松花江边走走,放放风筝,回来以后,他继续琢磨这个事儿,直到有一天豁然开朗:“不也有这么多人说你好吗?那些说你不好的人,能搞得出来你这样的东西吗?要是放弃,就做不成事情了,基本上,大事你都做不了了。”  
   
  戴志康没有做鸵鸟,而是在谩骂声里倔强地飞,勤劳得像小蜜蜂,完善自己的版本,不管多忙,10点半睡觉的习惯,依然雷打不动。小戴赶在2003年10月把新版本开发了出来。因为他的生日就在10月底,他想用一个全新的产品来迎接22岁的到来。   
   
新产品出来了,该给它起个名吧,戴志康想了想,“发明”了Discuz这个词,来自   Discuss(讨论),又觉得意犹未尽,在后面加上一个“叹号”。“网络产业巨大的魅力使我惊奇。”至于互联网的另一面,暗流、辱骂、残酷的竞争……让人感慨万千的另一面,这个年轻人只是初见端倪,只能轻轻一笑。  
   
     
   
  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愁  
   
     
   
  随着Discuz!版本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客户接受了它,也认同了它的收费模式,中华网成为继香港人之后的第二个大客户,此后,还有网易、第九城市、金山……  
   
    “其实他们说我三年多挣30万,这个说法不准确。”  
   
  “夸张了?”  
   
  “应该说在2003年一年内,我挣到了30万,而其中尤其让我略感欣慰的就是在咬牙挺过年初低谷后下半年的业绩。”23岁的小戴一点也不谦虚,也不隐瞒。  
   
  30万?乍看起来不是特别多,但放在一个22岁的年轻人身上,却已显得惊人,其前提是赤手空拳自己创业,而不是依靠祖辈福荫。  
   
  2004年初,当其他同学为了找工作焦头烂额时,戴志康怀揣着亲手挣来的30万,悄悄上了北京,轻车熟路地在上地找了个简易的两居室。  
   
  麻烦旋即而来。租的房子居然不能上网,   “我是靠网络吃饭的,不能上网比什么都郁闷。”去电话局说,那里的人懒洋洋的,楼里线路太乱不给装。拆掉原来的电话行不行?可以啊,把原机主身份证拿来。可机主是原来租房子的人,早就找不到了。   “拜托拜托!公司马上要开张,不能上网怎么行?”  
   
  “叫你老板来!”电话局的老大不待见这个“小屁孩”。  
   
  “我就是老板!”小戴吼道。  
   
  ……  
   
  好,你不理我,我有办法,通信专业是我的本行。戴志康上网找到了电信条例,赫然发现所谓的“线路太乱”就是这个楼初装电话的时候有违规操作,人为地把线序搞乱而导致的。一鼓作气,把电话打到电话局的顶头上司信息产业部去。  
   
  电话局的人很尴尬,现在的“小屁孩”这么厉害,他们不习惯。三天之后,有人上门道歉,电话和网络很快装好。  
   
  新的诱惑比“一波三折”还要叫他为难。   电话装好之后,公司投入正常运转,一天,一个公司打来电话:“戴经理,我们想跟你谈一个大项目的合作,我们已经靠资本运作圈了百十来万的钱,计划在香港上市,看中你去做技术总监……”  
   
  “好啊,你们给我什么?”戴经理跃跃欲试。   “一支开发团队,并给一定的股份。”  
   
  “有什么条件?”“只有一个,前提是做到一定程度要放弃现在的事情,全心投入到那里去。”于是,小戴犹豫了,“这种事做好了,大家都高兴,做不好,没混出名堂,不了了之,自己这摊小事业又没了……年轻时,总觉得无事不可能,反而容易陷入贪心的‘陷阱’。   ”  
   
  机会,他也在经历,一个非常欣赏他的老板说,你到我这儿来干吧,年薪30万。他心动了,最后,还是放弃了,“因为我喜欢自己掌控自己作决策的感觉……”  
   
     
   
  至于孤独,倒是经常要面对的事  
   
     
   
  2004年6月的某一天,平安里到地安门,车流如织。  
   
  戴老板很小心地开着车——他自个儿刚刚买来的富康车——额头渗出了汗珠:“我最害怕在二环上开车,车太多,老要玩儿‘坡起’,很紧张!”小心谨慎,再加上胳膊下夹着公文包悠悠然跟人握手的做派……戴志康把“老板”的味道演绎得十足,只有笑容,纯真依旧。  
   
  “为什么戴志康能成功,而我不能?”网上,那些有志于创业的年轻人问。  
   
  技术领先?其实,人来人往的中关村从来不缺乏技术高手。表面上看,戴志康的成功源于他的“早慧”。   1994年妈妈的办公室里买来了“286”,13岁的小戴好似发现了最前卫的玩具,电脑是一个可以和人互动的精灵。没有书,也没人教,就自个儿看国外的HELP,英文能力和电脑技巧伴随着在摸索中提高。  
   
  ——孩子般的好奇心是最好的动力。  
   
  1000多块钱的第一桶金,干吗去了?从小到大开运动会,小戴都只蹭别人的零食吃,因为父母从不给零花钱,是有意忽略,还是要培养独立意识,现在想来,应该是后者。小戴先是自己挣钱买零食,然后自己挣钱开公司、买汽车,几天前,他刚刚买下90多万的房子(按揭)……  
   
  ——不仅要坚信、而且要敢于“想像”你的价值。  
   
  第一桶金的另一个用途是交罚金,上高中时老师说不做作业的人要交罚款,戴志康宁愿交罚款也不愿意把同学的作业拿来抄一下。老师无奈地说,好好好,你就这样吧,能否考上大学只能寄希望于你超常发挥了。  
   
  ——给自己点儿思考的时间比罚金更加“价值连城”。  
   
  那个说要罚款的班主任,看小戴这样索性也不罚款了,反倒特别地关照。在高考前最后那半个多月时间,小戴忽然特别想学习,老师给了他一把生物实验室的钥匙,那儿非常阴凉,以前只有个别尖子学生能进去,在那儿,小戴把别人半年学的东西都补回来了……  
   
  ——对待“学习”这种不喜欢的事情,能否寻找一种事半功倍的处理方法?那把钥匙成了戴志康验证这种设想的一个必要条件。    
   
  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些计划,除了“考研究生”以及尚未可知的第五个,其余都阴差阳错地实现了。  
   
  每天,戴志康都慢慢地开着车,对着地图在北京这个陌生的城市寻找每一个要去的地方。不止一次有人问他:“你是不是背着不属于你这个年龄的重负行走?”  
   
  “但我很享受,至于孤独,倒是经常要面对的事……”  
   
  记者又问:“决定一件事情做与否时,你的原则是喜欢不喜欢,还是应该不应该?”      
   
  “不是喜欢或不喜欢,也不是应该或不应该,而是值得与不值得。”  
   
  “打算折腾到什么时候?”  
   
  小戴把头歪到一边,想了一会儿,说:“二十八九岁吧。”他那副顽皮的神情会让你觉得二十八九岁多老了一样。  
   
  本文完稿之日,距戴志康拿到大学毕业证还有30天。     
    
      
    
     

posted on 2006-11-15 23:55 77 阅读(378) 评论(0)  编辑  收藏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网站导航:
 
<2006年11月>
293031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12
3456789

导航

统计

常用链接

留言簿(12)

随笔分类

随笔档案

文章分类

文章档案

新闻档案

相册

API文档

java开发与研究

にほん

上海房产

东京生活

数据库大全

编程与开发

美国开发生活

走向管理

搜索

最新评论

阅读排行榜

评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