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P5.4正式前两天发布了,之前有看了一些PHP5.4主要特性相关文章,因此在这里小结一下。

其中好几点更新是由Laruence贡献的!本文部分内容也是源自Laruence的博客。

1. Buid-in web server
PHP5.4内置了一个简单的Web服务器,这样在做一些简单程序就方便多了,省去了环境配置的工作,特别对于初学者来说。
把当前目录作为Root Document只需要这条命令即可:

1
$ php -S localhost:3300

也可以指定其它路径:

1
$ php -S localhost:3300 -t /path/to/root

还可以指定路由:

1
$ php -S localhost:3300 router.php

参考:PHP: Build-in web server

2. Traits
Traits提供了一种灵活的代码重用机制,即不像interface一样只能定义方法但不能实现,又不能像class一样只能单继承。至于在实践中怎样使用,还需要深入思考。
官网的一个例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trait SayWorld {
        public function sayHello() {
                parent::sayHello();
                echo "World!\n";
                echo 'ID:' . $this->id . "\n";
        }
}
 
class Base {
        public function sayHello() {
                echo 'Hello ';
        }
}
 
class MyHelloWorld extends Base {
        private $id;
 
        public function __construct() {
                $this->id = 123456;
        }
 
        use SayWorld;
}
 
$o = new MyHelloWorld();
$o->sayHello();
 
/*will output:
Hello World!
ID:123456
 */

参考:http://cn.php.net/manual/en/language.oop5.traits.php

3. Short array syntax
PHP5.4提供了数组简短语法:

1
$arr = [1,'james', 'james@fwso.cn'];

4. Array dereferencing

1
2
3
function myfunc() {
    return array(1,'james', 'james@fwso.cn');
}

我认为比数组简短语法更方便的是dereferencing,以前我们需要这样:

1
2
$arr = myfunc();
echo $arr[1];

在PHP5.4中这样就行了:

1
echo myfunc()[1];

5. Upload progress
Session提供了上传进度支持,通过$_SESSION["upload_progress_name"]就可以获得当前文件上传的进度信息,结合Ajax就能很容易实现上传进度条了。

参考:http://www.laruence.com/2011/10/10/2217.html

6. JsonSerializable Interface
实现了JsonSerializable接口的类的实例在json_encode序列化的之前会调用jsonSerialize方法,而不是直接序列化对象的属性。
参考:http://www.laruence.com/2011/10/10/2204.html

7. Use mysqlnd by default
现在mysql, mysqli, pdo_mysql默认使用mysqlnd本地库,在PHP5.4以前需要:

1
$./configure --with-mysqli=mysqlnd

现在:

1
$./configure --with-mysqli

8. 更多
http://cn2.php.net/releases/NEWS_5_4_0_beta2.txt

posted @ 2012-06-12 13:22 小马歌 阅读(531) | 评论 (0)编辑 收藏
 
     摘要: from:http://www.cnblogs.com/lovecindywang/archive/2011/03/02/1969324.html 进行了一下Mongodb亿级数据量的性能测试,分别测试如下几个项目:(所有插入都是单线程进行,所有读取都是多线程进行)1) 普通插入性能 (插入的数据每条大约在1KB左右)2) 批量插入性能 (使用的是官方C#客户端的InsertBatch)...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2-06-07 22:44 小马歌 阅读(3932) | 评论 (0)编辑 收藏
 

from:http://hi.baidu.com/lzpsky/blog/category/Mongodb 
MongoDB 支持分布式部署,自然也支持自动分片。

一、MongoDB集群包括一定数量的mongod(分片存储数据)、mongos(路由处理)、config server、clients。以下会一一介绍。

1、shards:一个shard为一组mongod,通常一组为两台,主从或互为主从,这一组mongod中的数据时相同的,具体可见《mongodb分布式之数据复制》。数据分割按有序分割方式,每个分片上的数据为某一范围的数据块,故可支持指定分片的范围查询,这同google的BigTable 类似。数据块有指定的最大容量,一旦某个数据块的容量增长到最大容量时,这个数据块会切分成为两块;当分片的数据过多时,数据块将被迁移到系统的其他分片中。另外,新的分片加入时,数据块也会迁移。

2、mongos:可以有多个,相当于一个控制中心,负责路由和协调操作,使得集群像一个整体的系统。mongos可以运行在任何一台服务器上,有些选择放在shards服务器上,也有放在client 服务器上的。mongos启动时需要从config servers上获取基本信息,然后接受client端的请求,路由到shards服务器上,然后整理返回的结果发回给client服务器。

3、config server:存储集群的信息,包括分片和块数据信息。主要存储块数据信息,每个config server上都有一份所有块数据信息的拷贝,以保证每台config server上的数据的一致性。

4、shard key:为了分割数据集,需要制定分片key的格式,类似于用于索引的key格式,通常由一个或多个字段组成以分发数据,比如:

{ name : 1 }
{ _id : 1 }
{ lastname : 1, firstname : 1 }
{ tag : 1, timestamp : -1 }

      mongoDB的分片为有序存储(1为升序,-1为降序),shard key相邻的数据通常会存在同一台服务器(数据块)上。config server的db中存储的信息如下:



二、服务器部署可以有多种方式。首先,每台config server、mongos、mongod都可以是单独的服务器,但这样会导致某些服务器的浪费,比如config server。下图为物理机共享的集群部署,不需要额外加机器。


      当然也有其他的方案,比如把mongos部署在所有的mongod(server1-6)上,又或者在每个运用服务器(server7)上部署mongos。这样部署有个好处在于,appserver和mongos之间的通信建立在localhost interface上,减少了通信成本。当然,此乃官方说法,但本人有想法,尽管减少了appserver和mongos之间的通信成本,但mongos与mongod之间的通信成本却增加了,而且把mongos部署在appserver上并不是很利于sa管理,mongoDB应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与应用的耦合度应该尽量降到最低,万一应用想要换数据库,也能多少减少些工作量。当然,视个人习惯了。

posted @ 2012-06-07 22:37 小马歌 阅读(229) | 评论 (0)编辑 收藏
 
from: http://space.itpub.net/133735/viewspace-710117 
联合开发,运维,对mongodb 做了一个技术总结。 其中一些关于公司的数据,就擦去了,各位见谅。

生产环境最佳实践

1.linux 系统:
1】关闭文件系统/分区的atime 选项
Vi /etc/fstab
在对应的分区项后面添加noatime ,nodiratime
LABEL=/1 / ext3 defaults 1 1
LABEL=/data1 /data ext4 defaults,noatime,nodiratime 1 2
2】设置文件句柄4k+,目前该配置已经集成到启动脚本中。
Vi /etc/security/limit.conf
* soft nproc 65536
* hard nproc 65536
* soft nofile 65536
* hard nofile 65536
3】不要使用large vm page (不要使用大内存页选项)
Linux 大内存页参考:http://linuxgazette.net/155/krishnakumar.html
4】用dmesg 查看主机的信息。
2.linux 文件系统的选择:
Mongodb 采用预分配的大文件来存储数据,我们推荐
1】ext4
2】xfs
3.内核版本:
网络上对2.6.33-31 以及2.6.32 的表现持怀疑度, 而强力推荐2.6.36
4.线程堆栈的尺寸
默认的线程堆栈尺寸为10m ,调整为1m ,已经集成在启动脚本中。

项目过程中的总结与建议

1.大小写问题
mongodb 是默认区分大小写的,但是这会不会衍生出跟mysql 一样的问题?(mysql 区
分大小写,导致windows 与linux 下的表名,字段名不一致)。
如果无特别用途,建议表名,字段名全部用小写字母。

2.尽可能的缩短字段名的长度
mongodb 的schema free 导致了每笔数据都要存储他的key 以及属性,这导致了这些数
据的大量冗余。开发同事也许考虑到,从易读性出发设计的key 基本比较长,基本都是按
照起字面意思去设计的。这导致key 很长。对应的数据存储占用了很大的空间。
必要的时候,可以考虑建立一个key 与实际意义的map 表,尽量降低key 的长度。
示例定义:
// 基本信息
static final String _ID = "_id";
static final String STATUS_CODE = "sc";
// 缓冲
static final String DATE = "date";
static final String MAX_AGE = "age";
// 内容
static final String CONTENT = "content";
static final String CONTENT_TYPE = "ctype";
static final String CONTENT_LENGTH = "clen";
static final String ZIP = "zip";

3. mongodb 单表最大索引数为64
无索引排序的最大数据量为4M, 超过则报错退出。
建议where 条件尽量落在索引字段上,排序字段需要建立索引,索引的使用原则与oracle
mysql 一致,尽量降低索引数量,索引长度。
mongodb 的查询每次只能用到一个索引,对数据的查询不会“并发”执行
例如: db.tab.find({'id'=1,'name'=2}) 如果‘id’,‘name' 列上分别有索引
对查询效率提升意义不大,如果索引为('id','name') 则大幅提升效率。

4.mongodb 添加字段
如果添加字段且带有default 值,需要全部数据都要修改,这也是设计阶段需要考虑的
事情,这个问题的另外一种解法是应用代码里做一次判断。

5.测试过程的密码问题
对于用作数据库使用的Mongodb,在代码测试阶段都应加上密码验证,目前上线阶段基
本都会在密码验证方面出现问题(做缓存使用的可以不做密码验证)。

6.数据源连接方式
使用连接池模式,尽量减少认证带来的性能额外消耗
建议采用标准的uri 连接方式: mongodb://user:passwd@host:port,host:port/db

7.Mongodb日志量
正常情况下不需要开启-v 日志选项。
Mongodb 的-v 日志适合在开发环境的调试线上部署不建议采用这个参数,目前线上
部署的情况,-v 日志一天也会有几个G 的日志量,去掉这个参数,跟数据查询相关的操作
就不会记日志了,数据库的内部的重要操作还是会写日志的。

8.连接数大小的设置
Mongodb 驱动程序采用的连接池的方式连接到数据库,目前从观察到的情况是应用一
开启便根据变量的设置,建立全部连接,然后提供给程序使用,并且一旦其中某个连接
到数据库的访问失败,则会清空整个连接池到这台数据库的连接,并重新建立连接。
而mongodb 对中断连接的垃圾清理工作则是懒惰的被动清理方式,如果驱动程序端配
置的连接数过大,一旦发生重连,则会导致mongo 端堆积大量的垃圾连接数据,导致
主机资源耗尽。
建议: mongodb 驱动的连接池大小的设置一般应该控制100 以下,一般情况30-50 足
够支撑应用访问。

9.锁的问题
Mongodb 对数据库的访问全部加锁,如果是查询请求则设置共享锁,数据修改请求,
则设置全局排他锁,并且是实例级别的排他锁。并且写锁会阻塞读请求,如果长时间持有
写锁,会阻塞整个实例的读请求。
部署建议:
1】一般情况下,建议不同的应用不要合用一套示例。
2】如果资源不满足,需要合用,应该具有相同属性的应用合用一套实例。
例如合同mongo 的应用都是读多写少,防止一台写多应用阻塞读请求。

10.关于map/reduce问题
mongodb 对map/reduce 的支持是单线程的,我们不建议在前台使用该功能, group by
是通过map/reduce 实现的,开发过程中,要慎用。

11.安全问题
1】Mongodb 运行在mongodb 用户之上,并禁止mongodb 用户登录
2】使用Mongodb 自带的认证方法(adduser、auth)限制用户访问行为
3】将Mongodb 置于内网环境中
4】Mongodb 必须暴露在外网环境中的时候,使用IPTABLES 等网络层技术进行防护
5】网络层面内容为明文传输,可以考虑存储加密文档,应用端,加解密。

12.性能监控
Mongodb 自带有性能数据收集系统
Mongostat 实时采集数据库的多项指标,提供http console 端口号为应用端口号+1000。
关注的主要性能指标:
1】Faults:显示Mongodb 每秒页面故障的数量,这个是mongoDB 映射到虚拟地址空间,
而不是物理内存,这个值如果飙高的话,可能意味着机器没有足够的内存来
存储数据和索引。
2】Flushes:每秒做了多少次fsync,显示多少次数据被刷新进了磁盘
3】locked:写锁
4】idx miss:索引未命中比例
5】qr | qw:读写锁的请求队列长度。
6】conn: 当前已经建立的连接数。
其他命令:
Db.stat()
db.serverStatuse()
Db.collection.stats()

13.碎片问题
Mongodb 数据库如果数据修改很频繁,会出现比较严重的空间碎片问题,表现在磁盘
文件扩张与实际数据量不相符,内存不够用,索引命中率低,查询效率降低。
碎片整理,目前我们采用的版本没有太有效的方法。
可以用db.repaireDatabase() 来整理数据库,这个过程非常的慢
如果是Master-slave 模式则相当于执行一次主从切换,然后从新建立从库。
如果是replSet 架构可以停掉数据库,然后删除数据目录,从新从复制复制组中全同步数据,
这个时候要考虑oplog 的尺寸。
一个大体的步骤:
1.】先调用rs.freeze(1200),将每个不想让它成为primary 的机器让它在1200 秒内无法成为
primary(这步也可以不做)
2. 】将primary stepDown,不出意外新的primary 会起来.
3. 】将原primary kill 掉.
4. 】删掉所有data 数据(调用repair 很慢,真不如干掉重新来)
5. 】再重启动原primary 的进程
6. 】以此循环完成整个复制组的全部重建。

14.系统备份:
Mongodb 目前不支持在线备份,只能离线备份。
我们采用的架构为replSet 和Master-slave .
基于我们目前的架构以及数据一致性要求,我们没有安排相关的备份系统。

15.应用代码中Mongodb连接问题
在有些应用在使用Mongodb 过程中会存在以下两个小问题:
1. 在应用启动过程中,应用存在要求连接池中所有的连接都建立成功才让应用正
常启动,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存在网络问题、Mongodb 拒绝连接或Mongodb 假死情况,如
果没加外部try catch 做防护,则Resin 不断重启也不能正常启动端口。
2.有些应用在使用Mongodb 中连接池配置了safe=true,w=1;这种配置意味着客户端在
插入数据或更新数据的时候,要求mongodb 必须将所更新的数据写入磁盘并返回更新成功
的信息给程序。如果碰上应用程序访问压力大,mongodb 就会反应迟钝,并会发生假死可能,
针对此情况,需要评估数据的一致性需求,做出合适调整。我们一般建议关闭此选项。

16.补充开发方面的一些问题
1】skip+limit翻页,越往后面越慢,有资料说用数组元素的分页可以解决,目前还没
试过,比较靠谱的做法是,先找出上次的id,翻页的时候不用skip:
last_row_id = ObjectId(‘....’);
db.activity_stream->find({_id:{$lt: last_row_id },
user_id:20 } ).sort( {_id:-1} ).limit(10);
2】.只有真正需要的字段才select出来
3】.更新的某条数据的时候,先查出来再更新会减小锁的时间
4】.只有返回很少结果的查询才用索引,否则会加载太多数据,比没有用索引还慢
5】.属性比较多的时候,建立分层的关系能够提高查询效率,否则每个记录都要过一遍
才能找到要的属性

17.关于硬件资源的选择:
虚拟机可以很好的隔离资源,并可动态的扩展。
我们建议mongodb 的部署采用虚拟机的方式,每个虚拟机部署一个实例,使各节点分
散在不同的物理机上,根据应用的前期预测,平衡虚拟机的之间的i/o。
posted @ 2012-06-07 22:26 小马歌 阅读(1255) | 评论 (0)编辑 收藏
 
http://beforweb.com/taxonomy/term/7

开始第一篇。老规矩,先无聊的谈论天气一类的话题。十一长假,天气也终于开始有些秋天的味道,坐在屋里甚至觉得需要热咖啡。话说两年前也是在国庆假 期里开始做Joomla文档翻译的;长假好时光,总会可以抽出一两天,安静的窝在家里做做博客、学做些新东西,简直没有比这更舒心的事情。

说 正事儿。准备在近期的几篇里集中翻译学习一下“响应式Web设计”的相关话题,包括概念、实践方式、案例及观点讨论等方面。相比于从前做的文档译文,这些 文章篇幅要长的多(甚至要加分页了!...),今天放上的这篇几乎花掉了两天的“闲暇时间”;对耐力是个考验,努力提高喽。废话结束,here we go.

眼下,几乎每个新客户都希望他们的网站可以有专门的移动设备版本。最完美的情况呐,就是为iPhone、iPad、黑莓、 Kindle...各自打造一款——页面分辨率还必须兼容任何设备。谁知道未来5年内我们还需要为多少新发明的设备设计开发不同版本的页面?这种疯狂什么 时候算个头?

在Web设计和开发领域,很快的,我们将会无法跟上设备与分辨率革新的步伐。对于多数网站来说,为每种新设备及分辨率创建其独 立的版本根本就是不切实际的;结果就是,我们将会赢得使用某些设备的用户群,而失去那些使用其他设备的用户。不过,或许会有另外一种方式,可以帮助我们避 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响应式Web设计(Responsive Web design)的理念是,页面的设计与开发应当根据用户行为以及设备环境(系统平台、屏幕尺寸、屏幕定向等)进行相应的响应和调整。具体的实践方式由多方 面组成,包括弹性网格和布局、图片、CSS media query的使用等。无论用户正在使用笔记本还是iPad,我们的页面都应该能够自动切换分辨率、图片尺寸及相关脚本功能等,以适应不同设备;换句话说, 页面应该有能力去自动响应用户的设备环境。这样,我们就可以不必为不断到来的新设备做专门的版本设计和开发了

posted @ 2012-06-05 17:14 小马歌 阅读(140) | 评论 (0)编辑 收藏
 
随着3G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手机上网。

  移动设备正超过桌面设备,成为访问互联网的最常见终端。于是,网页设计师不得不面对一个难题:如何才能在不同大小的设备上呈现同样的网页?

0.jpg


  手机的屏幕比较小,宽度通常在600像素以下;PC的屏幕宽度,一般都在1000像素以上(目前主流宽度是1366×768),有的还达到了2000像素。同样的内容,要在大小迥异的屏幕上,都呈现出满意的效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很多网站的解决方法,是为不同的设备提供不同的网页,比如专门提供一个mobile版本,或者iPhone / iPad版本。这样做固然保证了效果,但是比较麻烦,同时要维护好几个版本,而且如果一个网站有多个portal(入口),会大大增加架构设计的复杂度。

  于是,很早就有人设想,能不能"一次设计,普遍适用",让同一张网页自动适应不同大小的屏幕,根据屏幕宽度,自动调整布局(layout)?

1.jpg


一、"自适应网页设计"的概念

  2010年,Ethan Marcotte提出了"自适应网页设计"(Responsive Web Design)这个名词,指可以自动识别屏幕宽度、并做出相应调整的网页设计。

  他制作了一个范例,里面是《福尔摩斯历险记》六个主人公的头像。如果屏幕宽度大于1300像素,则6张图片并排在一行。

2.jpg


  如果屏幕宽度在600像素到1300像素之间,则6张图片分成两行。

3.jpg


  如果屏幕宽度在400像素到600像素之间,则导航栏移到网页头部。

4.jpg


  如果屏幕宽度在400像素以下,则6张图片分成三行。

5.jpg


  mediaqueri.es上面有更多这样的例子。

  这里还有一个测试小工具,可以在一张网页上,同时显示不同分辨率屏幕的测试效果,我推荐安装。

二、允许网页宽度自动调整

  "自适应网页设计"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其实并不难。

  首先,在网页代码的头部,加入一行viewport元标签。

  viewport是网页默认的宽度和高度,上面这行代码的意思是,网页宽度默认等于屏幕宽度(width=device-width),原始缩放比例(initial-scale=1)为1.0,即网页初始大小占屏幕面积的100%。

  所有主流浏览器都支持这个设置,包括IE9。对于那些老式浏览器(主要是IE6、7、8),需要使用css3-mediaqueries.js。

三、不使用绝对宽度

  由于网页会根据屏幕宽度调整布局,所以不能使用绝对宽度的布局,也不能使用具有绝对宽度的元素。这一条非常重要。

  具体说,CSS代码不能指定像素宽度:

width:xxx px;

  只能指定百分比宽度:

width: xx%;

  或者

width:auto;

四、相对大小的字体

  字体也不能使用绝对大小(px),而只能使用相对大小(em)。

body {

font: normal 100%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

  上面的代码指定,字体大小是页面默认大小的100%,即16像素。

h1 {

font-size: 1.5em; 

}

  然后,h1的大小是默认大小的1.5倍,即24像素(24/16=1.5)。

small {

font-size: 0.875em;

}

  small元素的大小是默认大小的0.875倍,即14像素(14/16=0.875)。

五、流动布局(fluid grid)

  "流动布局"的含义是,各个区块的位置都是浮动的,不是固定不变的。

.main {

float: right;

width: 70%;

}

.leftBar {

float: left;

width: 25%;

}

  float的好处是,如果宽度太小,放不下两个元素,后面的元素会自动滚动到前面元素的下方,不会在水平方向overflow(溢出),避免了水平滚动条的出现。

  另外,绝对定位(position: absolute)的使用,也要非常小心。

六、选择加载CSS

  "自适应网页设计"的核心,就是CSS3引入的Media Query模块。

  它的意思就是,自动探测屏幕宽度,然后加载相应的CSS文件。

media="screen and (max-device-width: 400px)"

href="tinyScreen.css" />

  上面的代码意思是,如果屏幕宽度小于400像素(max-device-width: 400px),就加载tinyScreen.css文件。

media="screen and (min-width: 400px) and (max-device-width: 600px)"

href="smallScreen.css" />

  如果屏幕宽度在400像素到600像素之间,则加载smallScreen.css文件。

  除了用html标签加载CSS文件,还可以在现有CSS文件中加载。

@import url("tinyScreen.css") screen and (max-device-width: 400px);

七、CSS的@media规则

  同一个CSS文件中,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屏幕分辨率,选择应用不同的CSS规则。

@media screen and (max-device-width: 400px) {

.column {

float: none;

width:auto;

}

#sidebar {

display:none;

}

}

  上面的代码意思是,如果屏幕宽度小于400像素,则column块取消浮动(float:none)、宽度自动调节(width:auto),sidebar块不显示(display:none)。

八、图片的自适应(fluid image)

  除了布局和文本,"自适应网页设计"还必须实现图片的自动缩放。

  这只要一行CSS代码:

img { max-width: 100%;}

  这行代码对于大多数嵌入网页的视频也有效,所以可以写成:

img, object { max-width: 100%;}

  老版本的IE不支持max-width,所以只好写成:

img { width: 100%; }

  此外,windows平台缩放图片时,可能出现图像失真现象。这时,可以尝试使用IE的专有命令:

img { -ms-interpolation-mode: bicubic; }

  或者,Ethan Marcotte的imgSizer.js。

addLoadEvent(function() {

var imgs = document.getElementById("cont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

imgSizer.collate(imgs);

});

  不过,有条件的话,最好还是根据不同大小的屏幕,加载不同分辨率的图片。有很多方法可以做到这一条,服务器端和客户端都可以实现。
posted @ 2012-06-01 14:44 小马歌 阅读(179) | 评论 (0)编辑 收藏
 
     摘要: 很早之前读到的一篇IE的 Performance PM Peter Gurevich关于IE下性能优化的好文章,其实大多数的建议也适合其他的浏览器下的优化,很多Tips在Nicholas C. Zakas的《High Performance JavaScript》中也有提到。文章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链接地址: http://blogs.msdn.com/b/ie/arch...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2-05-30 19:45 小马歌 阅读(385) | 评论 (0)编辑 收藏
 




firefox

我是火狐,看我伪装的怎么样?

大概有两年没有去过chinaz的论坛了,昨天上去逛了逛。正好看到一个朋友在问百度是如何判断是不是手机登录的。有几个热心朋友回答的是js,我把百度首页的js看了下,没有找到一丝的手持设备判断的信息,我也就回答了两句,这里的判断应该属于程序部分的处理,不属于前端的范畴,是靠判断请求头信息(HTTP_USER_AGENT)进行判断的。不知道这位朋友能不能明白。

为了验证这个结论,这里我用firefox伪造请求头信息(主要是HTTP_USER_AGENT部分),来进行模拟手机访问百度网站。具体操作流程看下面。


如何用firefox伪造user agent来模拟手机访问网站

  1. 首先需要安装三个Firefox插件:wmlbrowser、XHTML Mobile Profile、User Agent Switcher;(我称它们为“伪娘三贱客”) 
    先来一睹“伪娘三贱客”的尊容
  2. 安装好后需要设置 User Agent Switcher ,点击菜单 工具 → Default User Agent → User Agent Switcher → Options → New→New User Agent… ,Description是你给它的一个称呼,比如小三,凹凸曼等等。关键的部分是User Agent里面的东西(这里是请求头主要的信息,程序会根据这个请求头进行判断你是否是手持设备),这里就需要把我们想要模拟的手持设备的信息填入了。
    user agent
    user agent
    user agent
  3. 添加好后一路确定,回到浏览器界面。工具 →default user agent  →选择你自己添加的那个 →在浏览器地址输入你想要访问的地址即可。
    十分大方这里你会看到几个选项,Default User Agent (浏览器默认的信息),Internet Explorer (可以模拟ie6,7,8的头信息),Search Robots (模拟谷歌,雅虎,msn的蜘蛛),iphone 3.0 (默认存在的一个),图片中的小三是我自己添加的一个(伪造Android的头信息)
  4. 下面列出几个比较常见手机的User Agent:(如果想要查询更多的手机user agent 信息的话,去看这里还有这里)
    iPhone3:
    Mozilla/5.0 (iPhone; U; CPU iPhone OS 3_0 like Mac OS X; en-us) AppleWebKit/528.18 (KHTML, like Gecko) Version/4.0 Mobile/7A341 Safari/528.16
    Android:
    Mozilla/5.0 (Linux; U; Android 2.2; en-us; Nexus One Build/FRF91) AppleWebKit/533.1 (KHTML, like Gecko) Version/4.0 Mobile Safari/533.1
    诺基亚N95:
    Mozilla/5.0 (SymbianOS/9.2; U; Series60/3.1 NokiaN95/30.0.015; Profile MIDP-2.0 Configuration/CLDC-1.1) AppleWebKit/413 (KHTML, like Gecko) Safari/413
    诺基亚N97:
    Mozilla/5.0 (SymbianOS/9.4; Series60/5.0 NokiaN97-1/20.0.019; Profile/MIDP-2.1 Configuration/CLDC-1.1) AppleWebKit/525 (KHTML, like Gecko) BrowserNG/7.1.18124

firefox伪造头信息,访问网站的效果

ok,当上面的几步你都熟悉了的话,就可以输入你想要造访的网站了。下面看我用我的“小三”拜访百度首页的情况(小三伪造的安卓的头)

伪造安卓手持设备的头信息

Now,看到了吧。百度首页变了吧。而且智能的判断出了这个采用安卓系统访问!你可以换成iphone试试,框中的部分是不同的!
这里你也许会发现用浏览器访问的百度页面好大啊,其实这里是它页面css的问题,为了实现自适应屏幕宽度。如果想要得到好的浏览效果的话,可以参考如何在电脑上模拟手机登陆网站(Opera Mobile Emulator)


查看firefox发送的头信息,进一步验证我的结论

我们用firebug查看一下请求头信息User-Agent的内容,发现就是我修改的安卓的user agent。而百度首页返回了不同的页面,ok结论成立。百度是通过服务端进行手持设备的判断,不过怎样判断的,代码是什么,这里我就不甚了了了。

firebug监测的请求头信息中的user_agent部分

 

转至:

http://www.niumowang.org/tools/forge-http-referer/

 

本文固定链接: http://www.kuaiwenba.com/article/524.html | ING

posted @ 2012-04-19 14:37 小马歌 阅读(3450) | 评论 (0)编辑 收藏
 
     摘要: 架站軟體的選項很多,為什麼要選擇 Plone 呢?最大的幾項優點包括:首先,它以 Python 語言開發而成,容易入門,具備企業級的功能彈性,能夠佈署在 VPS 或 Amazon EC2 雲端系統上。其次,它由廣大積極的社群朋友所支持,擁有絕佳的升級相容及系統安全記錄,並且支援多國語言。根據評比資料,Plone 在同類軟體裡,多個評分項目都拿到中上的成績,算是開放源碼裡的通才工具。 安裝...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2-04-18 09:54 小马歌 阅读(471) | 评论 (0)编辑 收藏
 

How to backup plone

There are config files and the Data.fs to back up with Plone.  One can use the following repozo script, in the bin folder, to backup the Data.fs to a directory of choice:

From http://wiki.zope.org/ZODB/FileStorageBackup

repozo -BvzQ -r /foo/backup -f /foo/Data.fs

-B tells repozo to do a backup. -v causes it to display messages about what it's doing. -z causes the backup files to be compressed, using gzip. -Q is an optimization using md5 checksums to skip large amounts of I/O; there is a vanishingly small chance that -Q will cause repozo to do a wrong thing, and you can omit -Q if that bothers you, at the cost of more I/O and longer runtime. -r and -f specify the backup directory and FileStorage to back up, respectively.

Data.fs can be in active use when you run repozo. repozo makes a read-only connection to the FileStorage, and backs up to the point of the most recent fully committed transaction at the time this connection is made.

repozo will make either a full backup or an incremental backup. You can force a full backup with the -F flag. Else repozo does a full backup only if necessary. For example, a full backup is necessary if this is the first time a backup has been made, or if the FileStorage has been packed since the last time a backup was made.

In the backup directory, repozo creates data files with names of the form YYYY-MM-DD-HH-MM-SS.$ext, where $ext is fsz for a compressed full backup, deltafsz for a compressed incremental backup, fs for an uncompressed full backup, or deltafs for an uncompressed incremental backup. It also creates, or appends to, a .dat file, which is an index containing metadata about the data files. The YYYY-MM-DD-HH-MM-SS part records the UTC (not local) time at which the backup was made.

repozo is also used to recreate an .fs file from the backup files:

repozo -Rv -r backup -D YYYY-MM-DD-HH-MM-SS -o Copy.fs
repozo -Rv -r backup -D YYYY-MM-DD-HH-MM-SS -o Copy.fs

-D is optional, and specifies a UTC (not local) time; by default, current time is used. If specified, the hour, minute, and second parts are optional. repozo recreates the originally backed-up FileStorage, to the state it had at the most recent backup at or before this time. The -o option specifies an output file path, the name of the reconstructed FileStorage. In the example, the recreated FileStorage is Copy.fs in the current directory.

repozo -BQ is fast, usually taking time proportional to the growth in the FileStorage since the last time it was run. It's a good idea to make backups daily; incremental repozo backups are made quickly enough that you may wish to run them more frequently.

Other Information

How to backup your content in the database file Data.fs

http://plone.org/documentation/kb/backup-and-recover-data-fs-in-linux/backup-plone/

posted @ 2012-04-13 11:29 小马歌 阅读(1177) | 评论 (0)编辑 收藏
仅列出标题
共95页: First 上一页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下一页 L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