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页面并不总是向用户显示数据输出的最好方式,有时候需要生成不可改变的文件打印,PDF可能是种不错的选择。
Spring支持从数据动态生成PDF或Excel文件
下面这个简单实现的例子实现了spring输出PDF和Excel文件,为了使用Excel电子表格,你需要在你的classpath中加入poi-2.5.1.jar库文件,而对PDF文件,则需要iText.jar文件。它们都包含在Spring的主发布包中。
下面是测试项目代码:
1、控制器配置代码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DOCTYPE beans PUBLIC "-//SPRING//DTD BEAN//EN"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dtd/spring-beans.dtd">
<beans>
<bean id="beanNameViewResolver"
class="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view.BeanNameViewResolver" />
<bean id="viewController" class="com.zhupan.spring.ViewController" />
<bean id="urlMapping"
class="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handler.SimpleUrlHandlerMapping">
<property name="mappings">
<props>
<prop key="/view*.shtml">viewController</prop>
</props>
</property>
</bean>
</beans>
3、用于Excel视图的视图子类化
为了在生成输出文档的过程中实现定制的行为,我们将继承合适的抽象类。对于Excel,这包括提供一个 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view.document.AbstractExcelView的子类,并实现 buildExcelDocument方法。
package com.zhupan.view;
import java.util.Date;
import java.util.Map;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Request;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Response;
import org.apache.poi.hssf.usermodel.HSSFCell;
import org.apache.poi.hssf.usermodel.HSSFCellStyle;
import org.apache.poi.hssf.usermodel.HSSFDataFormat;
import org.apache.poi.hssf.usermodel.HSSFRow;
import org.apache.poi.hssf.usermodel.HSSFSheet;
import org.apache.poi.hssf.usermodel.HSSFWorkbook;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view.document.AbstractExcelView;
public class ViewExcel extends AbstractExcelView {
public void buildExcelDocument(
Map model, HSSFWorkbook workbook,
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Exception {
HSSFSheet sheet = workbook.createSheet("list");
sheet.setDefaultColumnWidth((short) 12);
HSSFCell cell = getCell(sheet, 0, 0);
setText(cell, "Spring Excel test");
HSSFCellStyle dateStyle = workbook.createCellStyle();
dateStyle.setDataFormat(HSSFDataFormat.getBuiltinFormat("m/d/yy"));
cell = getCell(sheet, 1, 0);
cell.setCellValue(new Date());
cell.setCellStyle(dateStyle);
getCell(sheet, 2, 0).setCellValue(458);
HSSFRow sheetRow = sheet.createRow(3);
for (short i = 0; i < 10; i++) {
sheetRow.createCell(i).setCellValue(i * 10);
}
}
}
4、用于PDF视图的视图子类化
需要象下面一样继承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view.document.AbstractPdfView,并实现buildPdfDocument()方法。
package com.zhupan.view;
import java.util.List;
import java.util.Map;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Request;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Response;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view.document.AbstractPdfView;
import com.lowagie.text.Document;
import com.lowagie.text.Paragraph;
import com.lowagie.text.pdf.PdfWriter;
public class ViewPDF extends AbstractPdfView {
public void buildPdfDocument(Map model, Document document,
PdfWriter writer, 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Exception {
List list = (List) model.get("list");
for (int i = 0; i < list.size(); i++)
document.add(new Paragraph((String) list.get(i)));
}
}
5、其他文件
1)控制器ViewController
package com.zhupan.spring;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java.util.HashMap;
import java.util.List;
import java.util.Map;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Request;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Response;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ModelAndView;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mvc.multiaction.MultiActionController;
import com.zhupan.view.ViewExcel;
import com.zhupan.view.ViewPDF;
public class ViewController extends MultiActionController{
public ModelAndView viewPDF(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Exception {
List list = new ArrayList();
Map model=new HashMap();
list.add("test1");
list.add("test2");
model.put("list",list);
ViewPDF viewPDF=new ViewPDF();
return new ModelAndView(viewPDF,model);
}
public ModelAndView viewExcel(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Exception {
List list = new ArrayList();
Map model=new HashMap();
list.add("test1");
list.add("test2");
model.put("list",list);
ViewExcel viewExcel=new ViewExcel();
return new ModelAndView(viewExcel,model);
}
} 2)web.xml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web-app version="2.4" xmlns="http://java.sun.com/xml/ns/j2ee"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xsi:schemaLocation="http://java.sun.com/xml/ns/j2ee
http://java.sun.com/xml/ns/j2ee/web-app_2_4.xsd">
<display-name>springPDFTest</display-name>
<servlet>
<servlet-name>springPDFTest</servlet-name>
<servlet-class>
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DispatcherServlet
</servlet-class>
<load-on-startup>1</load-on-startup>
</servlet>
<servlet-mapping>
<servlet-name>springPDFTest</servlet-name>
<url-pattern>*.shtml</url-pattern>
</servlet-mapping>
<welcome-file-list>
<welcome-file>index.jsp</welcome-file>
</welcome-file-list>
</web-app>
3)index.jsp
<%@ page contentType="text/html; charset=gb2312"%>
<a href="viewPDF.shtml">PDF视图打开 </a>
<br>
<a href="viewExcel.shtml">Excel视图打开</a>
posted @
2006-10-06 15:07 xzc 阅读(803) |
评论 (0) |
编辑 收藏
成功配置环境Tomcat5.0.28+MSSQLServer2000+MS JDBC Driver
一、 安装Tomcat5.0.28二、 安装MS JDBC Driver假设安装路径是F:\green\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 JDBC,那么在F:\green\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 JDBC\lib下面有三个文件msbase.jar、sqlserver.jar、msutil.jar,并将此三个文件复制到%TOMMCAT_HOME%\common\lib目录下
三、 注册JNDI数据源修改%TOMCAT_HOME%\conf\Catalina\localhost\目录下您的应用程序对应的配置文件
如:我的一个应用WebDemo.xml文件如下: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Context workDir="work\Catalina\localhost\WebDemo" path="/WebDemo" docBase="D:\jakarta-tomcat-5.0.28\webapps\WebDemo">
<Resource type="javax.sql.DataSource" auth="Container" name="jdbc/northwind"/>
<ResourceParams name="jdbc/northwind">
<parameter>
<name>maxWait</name>
<value>5000</value>
</parameter>
<parameter>
<name>maxActive</name>
<value>4</value>
</parameter>
<parameter>
<name>password</name>
<value>jckjdkmcj</value>
</parameter>
<parameter>
<name>url</name>
<value>jdbc:microsoft:sqlserver://10.0.0.168:1433;databaseName=northwind</value>
</parameter>
<parameter>
<name>driverClassName</name>
<value>com.microsoft.jdbc.sqlserver.SQLServerDriver</value>
</parameter>
<parameter>
<name>maxIdle</name>
<value>2</value>
</parameter>
<parameter>
<name>username</name>
<value>sa</value>
</parameter>
</ResourceParams>
<Resource type="javax.sql.DataSource" name="jdbc/zydb"/>
<ResourceParams name="jdbc/zydb">
<parameter>
<name>url</name>
<value>jdbc:oracle:thin:@10.0.0.168:1521:ZYDB</value>
</parameter>
<parameter>
<name>password</name>
<value>jckjdkmcj</value>
</parameter>
<parameter>
<name>maxActive</name>
<value>4</value>
</parameter>
<parameter>
<name>maxWait</name>
<value>5000</value>
</parameter>
<parameter>
<name>driverClassName</name>
<value>oracle.jdbc.driver.OracleDriver</value>
</parameter>
<parameter>
<name>username</name>
<value>zhangyi</value>
</parameter>
<parameter>
<name>maxIdle</name>
<value>2</value>
</parameter>
</ResourceParams>
</Context>
四、 如果你在Eclipse或JBuilder中开发的话,你需要在你的Web应用程序的WEB-INF\Web.xml文件中注册数据源,文件添加如下内容:
<resource-ref>
<res-ref-name>jdbc/northwind</res-ref-name>
<res-type>javax.sql.DataSource</res-type>
<res-auth>Container</res-auth>
</resource-ref>
一定注意:同时检查一下你部署到Tomcat中对应的
彩色的加粗文字是添加上的,用来注册数据源的JNDI,在这我注册了两个数据源,一个是oracle的,一个是MSSQL Server 2000的。
在做任何配置时最好不要修改Tomcat服务器的任何文件,如servel.xml或web.xml文件,而所有的操作和配置都可以在你自己的应用配置文件中来完成,这样即使培植错误也不至于服务器的崩溃。
按以上步骤就可以完成数据源的配置,你可以写一些程序来测试。
用JSP来测试,Index.jsp文件程序如下:
<%@ page language="java" import="java.util.*" %>
<%@ page import="javax.sql.*" %>
<%@ page import="java.sql.*" %>
<%@ page import="javax.naming.*" %>
<%
String path = request.getContextPath();
String basePath = request.getScheme()+"://"+request.getServerName()+":"+request.getServerPort()+path+"/";
out.println(basePath);
%>
<!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HTML 4.01 Transitional//EN">
<html>
<head>
<base href="<%=basePath%>">
<title>My JSP 'index.jsp' starting page</title>
<meta http-equiv="pragma" content="no-cache">
<meta http-equiv="cache-control" content="no-cache">
<meta http-equiv="expires" content="0">
<meta http-equiv="keywords" content="keyword1,keyword2,keyword3">
<meta http-equiv="description" content="This is my page">
<!--
<link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href="styles.css">
-->
</head>
<body>
This is my JSP page. <br>
<%
Context ctx=null;
Connection cnn=null;
java.sql.Statement stmt=null;
ResultSet rs=null;
try
{
ctx=new InitialContext();
if(ctx==null)
throw new Exception("initialize the Context failed");
DataSource ds=(DataSource)ctx.lookup("java:comp/env/jdbc/northwind");
out.println(ds);
if(ds==null)
throw new Exception("datasource is null");
try{
cnn=ds.getConnection();
out.println("<br> connection:"+cnn);
}catch(Exception e){
e.printStackTrace();
}
}
finally
{
if(rs!=null)
rs.close();
if(stmt!=null)
stmt.close();
if(cnn!=null)
cnn.close();
if(ctx!=null)
ctx.close();
}
%>
</body>
</html>
在你的浏览器中运行http://10.0.0.168:8888/WebDemo/web/即可以看到结果:如下:
你看到连接成功的标志,就意味这你的数据源配置成功!!!
记住:要想配置成功,就要认真检查需要配置的每一个细节。
posted @
2006-10-06 14:55 xzc 阅读(277) |
评论 (0) |
编辑 收藏
基于JNDI的应用开发
JNDI(The Java Naming and Directory Interface,Java命名和目录接口)是一组在Java应用中访问命名和目录服务的API.命名服务将名称和对象联系起来,使得我们可以用名称访问对象。目录服务是一种命名服务,在这种服务里,对象不但有名称,还有属性。
命名或目录服务使你可以集中存储共有信息,这一点在网络应用中是重要的,因为这使得这样的应用更协调、更容易管理。例如,可以将打印机设置存储在目录服务中,以便被与打印机有关的应用使用。
本文用代码示例的方式给出了一个快速教程,使你可以开始使用JNDI.它:
l 提供了JNDI概述 l 描述了JNDI的特点 l 体验了一下用JNDI开发应用 l 表明了如何利用JNDI访问LDAP服务器,例如,Sun ONE 目录服务器 l 表明了如何利用JNDI访问J2EE服务 l 提供了示例代码,你可以将其改编为自己的应用
JNDI概述
我们大家每天都不知不觉地使用了命名服务。例如,当你在web浏览器输入URL,http://java.sun.com时,DNS(Domain Name System,域名系统)将这个符号URL名转换成通讯标识(IP地址)。命名系统中的对象可以是DNS记录中的名称、应用服务器中的EJB组件(Enterprise JavaBeans Component)、LDAP(Lightweight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中的用户Profile.
目录服务是命名服务的自然扩展。两者之间的关键差别是目录服务中对象可以有属性(例如,用户有email地址),而命名服务中对象没有属性。因此,在目录服务中,你可以根据属性搜索对象。JNDI允许你访问文件系统中的文件,定位远程RMI注册的对象,访问象LDAP这样的目录服务,定位网络上的EJB组件。
对于象LDAP 客户端、应用launcher、类浏览器、网络管理实用程序,甚至地址薄这样的应用来说,JNDI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JNDI架构
JNDI架构提供了一组标准的独立于命名系统的API,这些API构建在与命名系统有关的驱动之上。这一层有助于将应用与实际数据源分离,因此不管应用访问的是LDAP、RMI、DNS、还是其他的目录服务。换句话说,JNDI独立于目录服务的具体实现,只要你有目录的服务提供接口(或驱动),你就可以使用目录。如图1所示。 图1:JNDI架构
关于JNDI要注意的重要一点是,它提供了应用编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和服务提供者接口(service provider interface,SPI)。这一点的真正含义是,要让你的应用与命名服务或目录服务交互,必须有这个服务的JNDI服务提供者,这正是JNDI SPI发挥作用的地方。服务提供者基本上是一组类,这些类为各种具体的命名和目录服务实现了JNDI接口?很象JDBC驱动为各种具体的数据库系统实现了JDBC接口一样。作为一个应用开发者,你不必操心JNDI SPI.你只需要确认你要使用的每一个命名或目录服务都有服务提供者。
J2SE和JNDI
Java 2 SDK 1.3及以上的版本包含了JNDI.对于JDK 1.1和1.2也有一个标准的扩展。Java 2 SDK 1.4.x的最新版本包括了几个增强和下面的命名/目录服务提供者:
l LDAP(Lightweight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服务提供者 l CORBA COS(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 Common Object Services)命名服务提供者 l RMI(Java Remote Method Invocation)注册服务提供者 l DNS(Domain Name System)服务提供者
更多的服务提供者
可以在如下网址找到可以下载的服务提供者列表:
http://java.sun.com/products/jndi/serviceproviders.html 特别有意思的或许是如下网址提供的Windows 注册表JNDI服务提供者:http://cogentlogic.com/cocoon/CogentLogicCorporation/JNDI.xml 这个服务提供者使你可以访问Windows XP/2000/NT/Me/9x的windows注册表。
也可以在如下网址下载JNDI/LDAP Booster Pack:http://java.sun.com/products/jndi/ 这个Booster Pack包含了对流行的LDAP控制的支持和扩展。它代替了与LDAP 1.2.1服务提供者捆绑在一起的booster pack.关于控制和扩展的更多信息可以在如下网站看到: http://java.sun.com/products/jndi/tutorial/ldap/ext/index.html 另一个有趣的服务提供者是Sun的支持DSML v2.0(Directory Service Markup Language,目录服务标记语言)的服务提供者。DSML的目的是在目录服务和XML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JNDI API
JNDI API由5个包组成:
l Javax.naming:包含了访问命名服务的类和接口。例如,它定义了Context接口,这是命名服务执行查询的入口。 l Javax.naming.directory:对命名包的扩充,提供了访问目录服务的类和接口。例如,它为属性增加了新的类,提供了表示目录上下文的DirContext接口,定义了检查和更新目录对象的属性的方法。 l Javax.naming.event:提供了对访问命名和目录服务时的时间通知的支持。例如,定义了NamingEvent类,这个类用来表示命名/目录服务产生的事件,定义了侦听NamingEvents的NamingListener接口。 l Javax.naming.ldap:这个包提供了对LDAP 版本3扩充的操作和控制的支持,通用包javax.naming.directory没有包含这些操作和控制。 l Javax.naming.spi:这个包提供了一个方法,通过javax.naming和有关包动态增加对访问命名和目录服务的支持。这个包是为有兴趣创建服务提供者的开发者提供的。
JNDI 上下文
正如在前面提到的,命名服务将名称和对象联系起来。这种联系称之为绑定(binding)。一组这样的绑定称之为上下文(context),上下文提供了解析(即返回对象的查找操作)。其他操作包括:名称的绑定和取消绑定,列出绑定的名称。注意到一个上下文对象的名称可以绑定到有同样的命名约定的另一个上下文对象。这称之为子上下文。例如,如果UNIX中目录/home是一个上下文,那么相对于这个目录的子目录就是子上下文?例如,/home/guests中guests就是home的子上下文。在JNDI中,上下文用接口javax.naming.Context表示,这个接口是与命名服务交互的关键接口。在Context(或稍后讨论的
DirContext)接口中的每一个命名方法都有两种重载形式:
l Lookup(String name):接受串名 l Lookup(javax.naming.Name):接受结构名,例如,CompositeName(跨越了多个命名系统的名称)或CompondName(单个命名系统中的名称);它们都实现了Name接口。Compound name的一个例子是:cn=mydir,cn=Q Mahmoud,ou=People,composite name的一个例子是:cn=mydir,cn=Q Mahmoud,ou=People/myfiles/max.txt(这里,myfiles/max.txt是表示第二部分的文件名) Javax.naming.InitialContext是实现了Context接口的类。用这个类作为命名服务的入口。为了创建InitialContext对象,构造器以java.util.Hashtable或者是其子类(例如,Properties)的形式设置一组属性。下面给出了一个例子:
Hashtable env = new Hashtable(); // select a service provider factory env.put(Context.INITIAL_CONTEXT_FACTORY, "com.sun.jndi.fscontext.RefFSContext"); // create the initial context Context contxt = new InitialContext(env);
INITIAL_CONTEXT_FACTORY指定了JNDI服务提供者中工厂类(factory class)的名称。Factory负责为其服务创建适当的InitialContext对象。在上面的代码片断中,为文件系统服务提供者指定了工厂类。表1给出了所支持的服务提供者的工厂类。要注意的是文件系统服务提供者的工厂类需要从Sun公司单独下载,J2SE 1.4.x没有包含这些类。
表1:上下文INITIAL_CONTEXT_FACTORY的值 Name Service Provider Factory File System com.sun.jndi.fscontext.RefFSContextFactory LDAP com.sun.jndi.ldap.LdapCtxFactory RMI com.sun.jndi.rmi.registry.RegistryContextFactory CORBA com.sun.jndi.cosnaming.CNCtxFactory DNS com.sun.jndi.dns.DnsContextFactory
为了用名称从命名服务或目录中取得或解析对象,使用Context的lookup方法:Object obj=contxt.lookup(name)。Lookup方法返回一个对象,这个对象表示的是你想要找的上下文的儿子。
转载:转载请保留本信息,本文来自http://www.matrix.org.cn/resource/article/1/1038.html感谢译者的辛勤工作,请大家参加Matrix的翻译计划:http://www.matrix.org.cn/translation/Wiki.jsp?page=Main
posted @
2006-10-02 18:08 xzc 阅读(287) |
评论 (0) |
编辑 收藏
{关键字}
测试驱动开发/Test Driven Development/TDD
测试用例/TestCase/TC
设计/Design
重构/Refactoring
{TDD的目标}
Clean Code That Works
这句话的含义是,事实上我们只做两件事情:让代码奏效(Work)和让代码洁净(Clean),前者是把事情做对,后者是把事情做好。想想看,其实我们平时所做的所有工作,除去无用的工作和错误的工作以外,真正正确的工作,并且是真正有意义的工作,其实也就只有两大类:增加功能和提升设计,而TDD 正是在这个原则上产生的。如果您的工作并非我们想象的这样,(这意味着您还存在第三类正确有意义的工作,或者您所要做的根本和我们在说的是两回事),那么这告诉我们您并不需要TDD,或者不适用TDD。而如果我们偶然猜对(这对于我来说是偶然,而对于Kent Beck和Martin Fowler这样的大师来说则是辛勤工作的成果),那么恭喜您,TDD有可能成为您显著提升工作效率的一件法宝。请不要将信将疑,若即若离,因为任何一项新的技术——只要是从根本上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技术——就必然使得相信它的人越来越相信,不信的人越来越不信。这就好比学游泳,唯一能学会游泳的途径就是亲自下去游,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这也好比成功学,即使把卡耐基或希尔博士的书倒背如流也不能拥有积极的心态,可当你以积极的心态去成就了一番事业之后,你就再也离不开它了。相信我,TDD也是这样!想试用TDD的人们,请遵循下面的步骤:
编写TestCase |
--> |
实现TestCase |
--> |
重构 |
(确定范围和目标) |
|
(增加功能) |
|
(提升设计) |
[友情提示:敏捷建模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实践被称为:Prove it With Code,这种想法和TDD不谋而合。]
{TDD的优点}
『充满吸引力的优点』
- 完工时完工。表明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自己的这段工作已经结束了,而传统的方式很难知道什么时候编码工作结束了。
- 全面正确的认识代码和利用代码,而传统的方式没有这个机会。
- 为利用你成果的人提供Sample,无论它是要利用你的源代码,还是直接重用你提供的组件。
- 开发小组间降低了交流成本,提高了相互信赖程度。
- 避免了过渡设计。
- 系统可以与详尽的测试集一起发布,从而对程序的将来版本的修改和扩展提供方便。
- TDD给了我们自信,让我们今天的问题今天解决,明天的问题明天解决,今天不能解决明天的问题,因为明天的问题还没有出现(没有TestCase),除非有TestCase否则我决不写任何代码;明天也不必担心今天的问题,只要我亮了绿灯。
『不显而易见的优点』
- 逃避了设计角色。对于一个敏捷的开发小组,每个人都在做设计。
- 大部分时间代码处在高质量状态,100%的时间里成果是可见的。
- 由于可以保证编写测试和编写代码的是相同的程序员,降低了理解代码所花费的成本。
- 为减少文档和代码之间存在的细微的差别和由这种差别所引入的Bug作出杰出贡献。
- 在预先设计和紧急设计之间建立一种平衡点,为你区分哪些设计该事先做、哪些设计该迭代时做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判断依据。
『有争议的优点』
- 事实上提高了开发效率。每一个正在使用TDD并相信TDD的人都会相信这一点,但观望者则不同,不相信TDD的人甚至坚决反对这一点,这很正常,世界总是这样。
- 发现比传统测试方式更多的Bug。
- 使IDE的调试功能失去意义,或者应该说,避免了令人头痛的调试和节约了调试的时间。
- 总是处在要么编程要么重构的状态下,不会使人抓狂。(两顶帽子)
- 单元测试非常有趣。
{TDD的步骤}
编写TestCase |
--> |
实现TestCase |
--> |
重构 |
(不可运行) |
|
(可运行) |
|
(重构) |
步骤 |
制品 |
(1)快速新增一个测试用例 |
新的TestCase |
(2)编译所有代码,刚刚写的那个测试很可能编译不通过 |
原始的TODO List |
(3)做尽可能少的改动,让编译通过 |
Interface |
(4)运行所有的测试,发现最新的测试不能编译通过 |
-(Red Bar) |
(5)做尽可能少的改动,让测试通过 |
Implementation |
(6)运行所有的测试,保证每个都能通过 |
-(Green Bar) |
(7)重构代码,以消除重复设计 |
Clean Code That Works |
{FAQ}
[什么时候重构?]
如果您在软件公司工作,就意味着您成天都会和想通过重构改善代码质量的想法打交道,不仅您如此,您的大部分同事也都如此。可是,究竟什么时候该重构,什么情况下应该重构呢?我相信您和您的同事可能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最常见的答案是“该重构时重构”,“写不下去的时候重构”,和“下一次迭代开始之前重构”,或者干脆就是“最近没时间,就不重构了,下次有时间的时候重构吧”。正如您已经预见到我想说的——这些想法都是对重构的误解。重构不是一种构建软件的工具,不是一种设计软件的模式,也不是一个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环节,正确理解重构的人应该把重构看成一种书写代码的方式,或习惯,重构时时刻刻有可能发生。在TDD中,除去编写测试用例和实现测试用例之外的所有工作都是重构,所以,没有重构任何设计都不能实现。至于什么时候重构嘛,还要分开看,有三句话是我的经验:实现测试用例时重构代码,完成某个特性时重构设计,产品的重构完成后还要记得重构一下测试用例哦。
[什么时候设计?]
这个问题比前面一个要难回答的多,实话实说,本人在依照TDD开发软件的时候也常常被这个问题困扰,总是觉得有些问题应该在写测试用例之前定下来,而有些问题应该在新增一个一个测试用例的过程中自然出现,水到渠成。所以,我的建议是,设计的时机应该由开发者自己把握,不要受到TDD方式的限制,但是,不需要事先确定的事一定不能事先确定,免得捆住了自己的手脚。
[什么时候增加新的TestCase?]
没事做的时候。通常我们认为,如果你要增加一个新的功能,那么先写一个不能通过的 TestCase;如果你发现了一个bug,那么先写一个不能通过的TestCase;如果你现在什么都没有,从0开始,请先写一个不能通过的 TestCase。所有的工作都是从一个TestCase开始。此外,还要注意的是,一些大师要求我们每次只允许有一个TestCase亮红灯,在这个 TestCase没有Green之前不可以写别的TestCase,这种要求可以适当考虑,但即使有多个TestCase亮红灯也不要紧,并未违反TDD 的主要精神。
[TestCase该怎么写?]
测试用例的编写实际上就是两个过程:使用尚不存在的代码和定义这些代码的执行结果。所以一个 TestCase也就应该包括两个部分——场景和断言。第一次写TestCase的人会有很大的不适应的感觉,因为你之前所写的所有东西都是在解决问题,现在要你提出问题确实不大习惯,不过不用担心,你正在做正确的事情,而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也不在于如何解决问题,而在于ask the right question!
[TDD能帮助我消除Bug吗?]
答:不能!千万不要把“测试”和“除虫”混为一谈!“除虫”是指程序员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减少bug的数量(消除bug这样的字眼我们还是不要讲为好^_^),而“测试”是指程序员书写产品以外的一段代码来确保产品能有效工作。虽然TDD所编写的测试用例在一定程度上为寻找bug提供了依据,但事实上,按照TDD的方式进行的软件开发是不可能通过TDD再找到bug的(想想我们前面说的“完工时完工”),你想啊,当我们的代码完成的时候,所有的测试用例都亮了绿灯,这时隐藏在代码中的bug一个都不会露出马脚来。
但是,如果要问“测试”和“除虫”之间有什么联系,我相信还是有很多话可以讲的,比如TDD事实上减少了bug的数量,把查找bug战役的关注点从全线战场提升到代码战场以上。还有,bug的最可怕之处不在于隐藏之深,而在于满天遍野。如果你发现了一个用户很不容易才能发现的bug,那么不一定对工作做出了什么杰出贡献,但是如果你发现一段代码中,bug的密度或离散程度过高,那么恭喜你,你应该抛弃并重写这段代码了。TDD避免了这种情况,所以将寻找bug的工作降低到了一个新的低度。
[我该为一个Feature编写TestCase还是为一个类编写TestCase?]
初学者常问的问题。虽然我们从TDD 的说明书上看到应该为一个特性编写相应的TestCase,但为什么著名的TDD大师所写的TestCase都是和类/方法一一对应的呢?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和我的同事们都做了很多试验,最后我们得到了一个结论,虽然我不知道是否正确,但是如果您没有答案,可以姑且相信我们。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通常在一个特性的开发开始时,我们针对特性编写测试用例,如果您发现这个特性无法用TestCase表达,那么请将这个特性细分,直至您可以为手上的特性写出TestCase为止。从这里开始是最安全的,它不会导致任何设计上重大的失误。但是,随着您不断的重构代码,不断的重构 TestCase,不断的依据TDD的思想做下去,最后当产品伴随测试用例集一起发布的时候,您就会不经意的发现经过重构以后的测试用例很可能是和产品中的类/方法一一对应的。
[什么时候应该将全部测试都运行一遍?]
Good Question!大师们要求我们每次重构之后都要完整的运行一遍测试用例。这个要求可以理解,因为重构很可能会改变整个代码的结构或设计,从而导致不可预见的后果,但是如果我正在开发的是一个ERP怎么办?运行一遍完整的测试用例可能将花费数个小时,况且现在很多重构都是由工具做到的,这个要求的可行性和前提条件都有所动摇。所以我认为原则上你可以挑几个你觉得可能受到本次重构影响的TestCase去run,但是如果运行整个测试包只要花费数秒的时间,那么不介意你按大师的要求去做。
[什么时候改进一个TestCase?]
增加的测试用例或重构以后的代码导致了原来的TestCase的失去了效果,变得无意义,甚至可能导致错误的结果,这时是改进TestCase的最好时机。但是有时你会发现,这样做仅仅导致了原来的TestCase在设计上是臃肿的,或者是冗余的,这都不要紧,只要它没有失效,你仍然不用去改进它。记住,TestCase不是你的产品,它不要好看,也不要怎么太科学,甚至没有性能要求,它只要能完成它的使命就可以了——这也证明了我们后面所说的“用Ctrl-C/Ctrl-V编写测试用例”的可行性。
但是,美国人的想法其实跟我们还是不太一样,拿托尼巴赞的MindMap来说吧,其实画MindMap只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思路,或记忆某些重要的事情,但托尼却建议大家把MindMap画成一件艺术品,甚至还有很多艺术家把自己画的抽象派MindMap拿出来帮助托尼做宣传。同样,大师们也要求我们把TestCase写的跟代码一样质量精良,可我想说的是,现在国内有几个公司能把产品的代码写的精良??还是一步一步慢慢来吧。
[为什么原来通过的测试用例现在不能通过了?]
这是一个警报,Red Alert!它可能表达了两层意思——都不是什么好意思——1)你刚刚进行的重构可能失败了,或存在一些错误未被发现,至少重构的结果和原来的代码不等价了。2)你刚刚增加的TestCase所表达的意思跟前面已经有的TestCase相冲突,也就是说,新增的功能违背了已有的设计,这种情况大部分可能是之前的设计错了。但无论哪错了,无论是那层意思,想找到这个问题的根源都比TDD的正常工作要难。
[我怎么知道那里该有一个方法还是该有一个类?]
这个问题也是常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无论你是第一次接触TDD或者已经成为 TDD专家,这个问题都会缠绕着你不放。不过问题的答案可以参考前面的“什么时候设计”一节,答案不是唯一的。其实多数时候你不必考虑未来,今天只做今天的事,只要有重构工具,从方法到类和从类到方法都很容易。
[我要写一个TestCase,可是不知道从哪里开始?]
从最重要的事开始,what matters most?从脚下开始,从手头上的工作开始,从眼前的事开始。从一个没有UI的核心特性开始,从算法开始,或者从最有可能耽误时间的模块开始,从一个最严重的bug开始。这是TDD主义者和鼠目寸光者的一个共同点,不同点是前者早已成竹在胸。
[为什么我的测试总是看起来有点愚蠢?]
哦?是吗?来,握个手,我的也是!不必担心这一点,事实上,大师们给的例子也相当愚蠢,比如一个极端的例子是要写一个两个int变量相加的方法,大师先断言2+3=5,再断言5+5=10,难道这些代码不是很愚蠢吗?其实这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当你初次接触TDD时,写这样的代码没什么不好,以后当你熟练时就会发现这样写没必要了,要记住,谦虚是通往TDD的必经之路!从经典开发方法转向TDD就像从面向过程转向面向对象一样困难,你可能什么都懂,但你写出来的类没有一个纯OO的!我的同事还告诉我真正的太极拳,其速度是很快的,不比任何一个快拳要慢,但是初学者(通常是指学习太极拳的前10年)太不容易把每个姿势都做对,所以只能慢慢来。
[什么场合不适用TDD?]
问的好,确实有很多场合不适合使用TDD。比如对软件质量要求极高的军事或科研产品——神州六号,人命关天的软件——医疗设备,等等,再比如设计很重要必须提前做好的软件,这些都不适合TDD,但是不适合TDD不代表不能写TestCase,只是作用不同,地位不同罢了。
{Best Practise}
[微笑面对编译错误]
学生时代最害怕的就是编译错误,编译错误可能会被老师视为上课不认真听课的证据,或者同学间相互嘲笑的砝码。甚至离开学校很多年的老程序员依然害怕它就像害怕迟到一样,潜意识里似乎编译错误极有可能和工资挂钩(或者和智商挂钩,反正都不是什么好事)。其实,只要提交到版本管理的代码没有编译错误就可以了,不要担心自己手上的代码的编译错误,通常,编译错误都集中在下面三个方面:
(1)你的代码存在低级错误
(2)由于某些Interface的实现尚不存在,所以被测试代码无法编译
(3)由于某些代码尚不存在,所以测试代码无法编译
请注意第二点与第三点完全不同,前者表明设计已存在,而实现不存在导致的编译错误;后者则指仅有TestCase而其它什么都没有的情况,设计和实现都不存在,没有Interface也没有Implementation。
另外,编译器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以最敏捷的身手告诉你,你的代码中有那些错误。当然如果你拥有Eclipse这样可以及时提示编译错误的IDE,就不需要这样的功能了。
[重视你的计划清单]
在非TDD的情况下,尤其是传统的瀑布模型的情况下,程序员不会不知道该做什么,事实上,总是有设计或者别的什么制品在引导程序员开发。但是在TDD的情况下,这种优势没有了,所以一个计划清单对你来说十分重要,因为你必须自己发现该做什么。不同性格的人对于这一点会有不同的反应,我相信平时做事没什么计划要依靠别人安排的人(所谓将才)可能略有不适应,不过不要紧,Tasks和Calendar(又称效率手册)早已成为现代上班族的必备工具了;而平时工作生活就很有计划性的人,比如我:),就会更喜欢这种自己可以掌控Plan的方式了。
[废黜每日代码质量检查]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PSP对于个人代码检查的要求是蛮严格的,而同样是在针对个人的问题上, TDD却建议你废黜每日代码质量检查,别起疑心,因为你总是在做TestCase要求你做的事情,并且总是有办法(自动的)检查代码有没有做到这些事情 ——红灯停绿灯行,所以每日代码检查的时间可能被节省,对于一个严格的PSP实践者来说,这个成本还是很可观的!
此外,对于每日代码质量检查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帮助你认识自己的代码,全面的从宏观、微观、各个角度审视自己的成果,现在,当你依照TDD做事时,这个优点也不需要了,还记得前面说的TDD的第二个优点吗,因为你已经全面的使用了一遍你的代码,这完全可以达到目的。
但是,问题往往也并不那么简单,现在有没有人能告诉我,我如何全面审视我所写的测试用例呢?别忘了,它们也是以代码的形式存在的哦。呵呵,但愿这个问题没有把你吓到,因为我相信到目前为止,它还不是瓶颈问题,况且在编写产品代码的时候你还是会自主的发现很多测试代码上的没考虑到的地方,可以就此修改一下。道理就是如此,世界上没有任何方法能代替你思考的过程,所以也没有任何方法能阻止你犯错误,TDD仅能让你更容易发现这些错误而已。
[如果无法完成一个大的测试,就从最小的开始]
如果我无法开始怎么办,教科书上有个很好的例子:我要写一个电影列表的类,我不知道如何下手,如何写测试用例,不要紧,首先想象静态的结果,如果我的电影列表刚刚建立呢,那么它应该是空的,OK,就写这个断言吧,断言一个刚刚初始化的电影列表是空的。这不是愚蠢,这是细节,奥运会五项全能的金牌得主玛丽莲·金是这样说的:“成功人士的共同点在于……如果目标不够清晰,他们会首先做通往成功道路上的每一个细小步骤……”。
[尝试编写自己的xUnit]
Kent Beck建议大家每当接触一个新的语言或开发平台的时候,就自己写这个语言或平台的xUnit,其实几乎所有常用的语言和平台都已经有了自己的 xUnit,而且都是大同小异,但是为什么大师给出了这样的建议呢。其实Kent Beck的意思是说通过这样的方式你可以很快的了解这个语言或平台的特性,而且xUnit确实很简单,只要知道原理很快就能写出来。这对于那些喜欢自己写底层代码的人,或者喜欢控制力的人而言是个好消息。
[善于使用Ctrl-C/Ctrl-V来编写TestCase]
不必担心TestCase会有代码冗余的问题,让它冗余好了。
[永远都是功能First,改进可以稍后进行]
上面这个标题还可以改成另外一句话:避免过渡设计!
[淘汰陈旧的用例]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不要可惜陈旧的用例,因为它们可能从概念上已经是错误的了,或仅仅会得出错误的结果,或者在某次重构之后失去了意义。当然也不一定非要删除它们,从TestSuite中除去(JUnit)或加上Ignored(NUnit)标签也是一个好办法。
[用TestCase做试验]
如果你在开始某个特性或产品的开发之前对某个领域不太熟悉或一无所知,或者对自己在该领域里的能力一无所知,那么你一定会选择做试验,在有单元测试作工具的情况下,建议你用TestCase做试验,这看起来就像你在写一个验证功能是否实现的 TestCase一样,而事实上也一样,只不过你所验证的不是代码本身,而是这些代码所依赖的环境。
[TestCase之间应该尽量独立]
保证单独运行一个TestCase是有意义的。
[不仅测试必须要通过的代码,还要测试必须不能通过的代码]
这是一个小技巧,也是不同于设计思路的东西。像越界的值或者乱码,或者类型不符的变量,这些输入都可能会导致某个异常的抛出,或者导致一个标示“illegal parameters”的返回值,这两种情况你都应该测试。当然我们无法枚举所有错误的输入或外部环境,这就像我们无法枚举所有正确的输入和外部环境一样,只要TestCase能说明问题就可以了。
[编写代码的第一步,是在TestCase中用Ctrl-C]
这是一个高级技巧,呃,是的,我是这个意思,我不是说这个技巧难以掌握,而是说这个技巧当且仅当你已经是一个TDD高手时,你才能体会到它的魅力。多次使用TDD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既然我的TestCase已经写的很好了,很能说明问题,为什么我的代码不能从TestCase拷贝一些东西来呢。当然,这要求你的TestCase已经具有很好的表达能力,比如断言f (5)=125的方式显然没有断言f(5)=5^(5-2)表达更多的内容。
[测试用例包应该尽量设计成可以自动运行的]
如果产品是需要交付源代码的,那我们应该允许用户对代码进行修改或扩充后在自己的环境下run整个测试用例包。既然通常情况下的产品是可以自动运行的,那为什么同样作为交付用户的制品,测试用例包就不是自动运行的呢?即使产品不需要交付源代码,测试用例包也应该设计成可以自动运行的,这为测试部门或下一版本的开发人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只亮一盏红灯]
大师的建议,前面已经提到了,仅仅是建议。
[用TestCase描述你发现的bug]
如果你在另一个部门的同事使用了你的代码,并且,他发现了一个bug,你猜他会怎么做?他会立即走到你的工位边上,大声斥责说:“你有bug!”吗?如果他胆敢这样对你,对不起,你一定要冷静下来,不要当面回骂他,相反你可以微微一笑,然后心平气和的对他说:“哦,是吗?那么好吧,给我一个TestCase证明一下。”现在局势已经倒向你这一边了,如果他还没有准备好回答你这致命的一击,我猜他会感到非常羞愧,并在内心责怪自己太莽撞。事实上,如果他的TestCase没有过多的要求你的代码(而是按你们事前的契约),并且亮了红灯,那么就可以确定是你的bug,反之,对方则无理了。用TestCase描述bug的另一个好处是,不会因为以后的修改而再次暴露这个bug,它已经成为你发布每一个版本之前所必须检查的内容了。
{关于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的目标是
Keep the bar green to keep the code clean
这句话的含义是,事实上我们只做两件事情:让代码奏效(Keep the bar green)和让代码洁净(Keep the code clean),前者是把事情做对,后者是把事情做好,两者既是TDD中的两顶帽子,又是xUnit架构中的因果关系。
单元测试作为软件测试的一个类别,并非是xUnit架构创造的,而是很早就有了。但是xUnit架构使得单元测试变得直接、简单、高效和规范,这也是单元测试最近几年飞速发展成为衡量一个开发工具和环境的主要指标之一的原因。正如Martin Fowler所说:“软件工程有史以来从没有如此众多的人大大收益于如此简单的代码!”而且多数语言和平台的xUnit架构都是大同小异,有的仅是语言不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JUnit和NUnit,后者是前者的创新和扩展。一个单元测试框架xUnit应该:1)使每个TestCase独立运行;2)使每个TestCase可以独立检测和报告错误;3)易于在每次运行之前选择TestCase。下面是我枚举出的xUnit框架的概念,这些概念构成了当前业界单元测试理论和工具的核心:
[测试方法/TestMethod]
测试的最小单位,直接表示为代码。
[测试用例/TestCase]
由多个测试方法组成,是一个完整的对象,是很多TestRunner执行的最小单位。
[测试容器/TestSuite]
由多个测试用例构成,意在把相同含义的测试用例手动安排在一起,TestSuite可以呈树状结构因而便于管理。在实现时,TestSuite形式上往往也是一个TestCase或TestFixture。
[断言/Assertion]
断言一般有三类,分别是比较断言(如assertEquals),条件断言(如isTrue),和断言工具(如fail)。
[测试设备/TestFixture]
为每个测试用例安排一个SetUp方法和一个TearDown方法,前者用于在执行该测试用例或该用例中的每个测试方法前调用以初始化某些内容,后者在执行该测试用例或该用例中的每个方法之后调用,通常用来消除测试对系统所做的修改。
[期望异常/Expected Exception]
期望该测试方法抛出某种指定的异常,作为一个“断言”内容,同时也防止因为合情合理的异常而意外的终止了测试过程。
[种类/Category]
为测试用例分类,实际使用时一般有TestSuite就不再使用Category,有Category就不再使用TestSuite。
[忽略/Ignored]
设定该测试用例或测试方法被忽略,也就是不执行的意思。有些被抛弃的TestCase不愿删除,可以定为Ignored。
[测试执行器/TestRunner]
执行测试的工具,表示以何种方式执行测试,别误会,这可不是在代码中规定的,完全是与测试内容无关的行为。比如文本方式,AWT方式,swing方式,或者Eclipse的一个视图等等。
{实例:Fibonacci数列}
下面的Sample展示TDDer是如何编写一个旨在产生Fibonacci数列的方法。
(1)首先写一个TC,断言fib(1) = 1;fib(2) = 1;这表示该数列的第一个元素和第二个元素都是1。
public
void
testFab() {
assertEquals(
1
, fib(
1
));
assertEquals(
1
, fib(
2
));
}
(2)上面这段代码不能编译通过,Great!——是的,我是说Great!当然,如果你正在用的是Eclipse那你不需要编译,Eclipse 会告诉你不存在fib方法,单击mark会问你要不要新建一个fib方法,Oh,当然!为了让上面那个TC能通过,我们这样写:
public
int
fib(
int
n ) {
return
1
;
}
(3)现在那个TC亮了绿灯,wow!应该庆祝一下了。接下来要增加TC的难度了,测第三个元素。
public
void
testFab() {
assertEquals(
1
, fib(
1
));
assertEquals(
1
, fib(
2
));
assertEquals(
2
, fib(
3
));
}
不过这样写还不太好看,不如这样写:
public
void
testFab() {
assertEquals(
1
, fib(
1
));
assertEquals(
1
, fib(
2
));
assertEquals(fib(
1
)
+
fib(
2
), fib(
3
));
}
(4)新增加的断言导致了红灯,为了扭转这一局势我们这样修改fib方法,其中部分代码是从上面的代码中Ctrl-C/Ctrl-V来的:
public
int
fib(
int
n ) {
if
( n
==
3
)
return
fib(
1
)
+
fib(
2
);
return
1
;
}
(5)天哪,这真是个贱人写的代码!是啊,不是吗?因为TC就是产品的蓝本,产品只要恰好满足TC就ok。所以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不是fib方法的错,而是TC的错,于是TC还要进一步要求:
public
void
testFab() {
assertEquals(
1
, fib(
1
));
assertEquals(
1
, fib(
2
));
assertEquals(fib(
1
)
+
fib(
2
), fib(
3
));
assertEquals(fib(
2
)
+
fib(
3
), fib(
4
));
}
(6)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public
int
fib(
int
n ) {
if
( n
==
3
)
return
fib(
1
)
+
fib(
2
);
if
( n
==
4
)
return
fib(
2
)
+
fib(
3
);
return
1
;
}
(7)好了,不玩了。现在已经不是贱不贱的问题了,现在的问题是代码出现了冗余,所以我们要做的是——重构:
public
int
fib(
int
n ) {
if
( n
==
1
||
n
==
2
)
return
1
;
else
return
fib( n
-
1
)
+
fib( n
-
2
);
}
(8)好,现在你已经fib方法已经写完了吗?错了,一个危险的错误,你忘了错误的输入了。我们令0表示Fibonacci中没有这一项。
public
void
testFab() {
assertEquals(
1
, fib(
1
));
assertEquals(
1
, fib(
2
));
assertEquals(fib(
1
)
+
fib(
2
), fib(
3
));
assertEquals(fib(
2
)
+
fib(
3
), fib(
4
));
assertEquals(
0
, fib(
0
));
assertEquals(
0
, fib(
-
1
));
}
then change the method fib to make the bar grean:
public
int
fib(
int
n ) {
if
( n
<=
0
)
return
0
;
if
( n
==
1
||
n
==
2
)
return
1
;
else
return
fib( n
-
1
)
+
fib( n
-
2
);
}
(9)下班前最后一件事情,把TC也重构一下:
public
void
testFab() {
int
cases[][]
=
{
{
0
,
0
}, {
-
1
,
0
},
//
the wrong parameters
{
1
,
1
}, {
2
,
1
}};
//
the first 2 elements
for
(
int
i
=
0
; i
<
cases.length; i
++
)
assertEquals( cases[i][
1
], fib(cases[i][
0
]) );
//
the rest elements
for
(
int
i
=
3
; i
<
20
; i
++
)
assertEquals(fib(i
-
1
)
+
fib(i
-
2
), fib(i));
}
(10)打完收工。
{关于本文的写作}
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作者也用到了TDD的思维,事实上作者先构思要写一篇什么样的文章,然后写出这篇文章应该满足的几个要求,包括功能的要求(要写些什么)和性能的要求(可读性如何)和质量的要求(文字的要求),这些要求起初是一个也达不到的(因为正文还一个字没有),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的文章无法编译通过,为了达到这些要求,作者不停的写啊写啊,终于在花尽了两个月的心血之后完成了当初既定的所有要求(make the bar green),随后作者整理了一下文章的结构(重构),在满意的提交给了Blog系统之后,作者穿上了一件绿色的汗衫,趴在地上,学了两声青蛙叫。。。。。。。^_^
{后记:Martin Fowler在中国}
从本文正式完成到发表的几个小时里,我偶然读到了Martin Fowler先生北京访谈录,其间提到了很多对测试驱动开发的看法,摘抄在此:
Martin Fowler:当然(值得花一半的时间来写单元测试)!因为单元测试能够使你更快的完成工作。无数次的实践已经证明这一点。你的时间越是紧张,就越要写单元测试,它看上去慢,但实际上能够帮助你更快、更舒服地达到目的。
Martin Fowler:什么叫重要?什么叫不重要?这是需要逐渐认识的,不是想当然的。我为绝大多数的模块写单元测试,是有点烦人,但是当你意识到这工作的价值时,你会欣然的。
Martin Fowler:对全世界的程序员我都是那么几条建议:……第二,学习测试驱动开发,这种新的方法会改变你对于软件开发的看法。……
——《程序员》,2005年7月刊
{鸣谢}
fhawk
Dennis Chen
般若菩提
Kent Beck
Martin Fowler
c2.com
(转载本文需注明出处:Brian Sun @ 爬树的泡泡[http://www.blogjava.net/briansun])
posted @
2006-09-29 11:43 xzc 阅读(410) |
评论 (0) |
编辑 收藏
MD5算法是将数据进行不可逆加密的算法有较好的安全性,在国内如寿信的安全支付平台就采用此算法。
源代码如下
/************************************************
MD5 算法的Java Bean
Last Modified:10,Mar,2001
*************************************************/
import java.lang.reflect.*;
/*************************************************
md5 类实现了RSA Data Security, Inc.在提交给IETF
的RFC1321中的MD5 message-digest 算法。
*************************************************/
public class MD5 {
/* 下面这些S11-S44实际上是一个4*4的矩阵,在原始的C实现中是用#define 实现的,
这里把它们实现成为static final是表示了只读,切能在同一个进程空间内的多个
Instance间共享*/
static final int S11 = 7;
static final int S12 = 12;
static final int S13 = 17;
static final int S14 = 22;
static final int S21 = 5;
static final int S22 = 9;
static final int S23 = 14;
static final int S24 = 20;
static final int S31 = 4;
static final int S32 = 11;
static final int S33 = 16;
static final int S34 = 23;
static final int S41 = 6;
static final int S42 = 10;
static final int S43 = 15;
static final int S44 = 21;
static final byte[] PADDING = { -128,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
/* 下面的三个成员是MD5计算过程中用到的3个核心数据,在原始的C实现中
被定义到MD5_CTX结构中
*/
private long[] state = new long[4]; // state (ABCD)
private long[] count = new long[2]; // number of bits, modulo 2^64 (lsb first)
private byte[] buffer = new byte[64]; // input buffer
/* digestHexStr是MD5的唯一一个公共成员,是最新一次计算结果的
16进制ASCII表示.
*/
public String digestHexStr;
/* digest,是最新一次计算结果的2进制内部表示,表示128bit的MD5值.
*/
private byte[] digest = new byte[16];
/*
getMD5ofStr是类MD5最主要的公共方法,入口参数是你想要进行MD5变换的字符串
返回的是变换完的结果,这个结果是从公共成员digestHexStr取得的.
*/
public String getMD5ofStr(String inbuf) {
md5Init();
md5update(inbuf.getBytes(), inbuf.length());
md5Final();
digestHexStr = "";
for (int i = 0; i < 16; i++) {
digestHexStr += byteHEX(digest[i]);
}
return digestHexStr;
}
// 这是MD5这个类的标准构造函数,JavaBean要求有一个public的并且没有参数的构造函数
public MD5() {
md5Init();
return;
}
/* md5Init是一个初始化函数,初始化核心变量,装入标准的幻数 */
private void md5Init() {
count[0] = 0L;
count[1] = 0L;
///* Load magic initialization constants.
state[0] = 0x67452301L;
state[1] = 0xefcdab89L;
state[2] = 0x98badcfeL;
state[3] = 0x10325476L;
return;
}
/* F, G, H ,I 是4个基本的MD5函数,在原始的MD5的C实现中,由于它们是
简单的位运算,可能出于效率的考虑把它们实现成了宏,在java中,我们把它们
实现成了private方法,名字保持了原来C中的。 */
private long F(long x, long y, long z) {
return (x & y) | ((~x) & z);
}
private long G(long x, long y, long z) {
return (x & z) | (y & (~z));
}
private long H(long x, long y, long z) {
return x ^ y ^ z;
}
private long I(long x, long y, long z) {
return y ^ (x | (~z));
}
/*
FF,GG,HH和II将调用F,G,H,I进行近一步变换
FF, GG, HH, and II transformations for rounds 1, 2, 3, and 4.
Rotation is separate from addition to prevent recomputation.
*/
private long FF(long a, long b, long c, long d, long x, long s,
long ac) {
a += F (b, c, d) + x + ac;
a = ((int) a << s) | ((int) a >>> (32 - s));
a += b;
return a;
}
private long GG(long a, long b, long c, long d, long x, long s,
long ac) {
a += G (b, c, d) + x + ac;
a = ((int) a << s) | ((int) a >>> (32 - s));
a += b;
return a;
}
private long HH(long a, long b, long c, long d, long x, long s,
long ac) {
a += H (b, c, d) + x + ac;
a = ((int) a << s) | ((int) a >>> (32 - s));
a += b;
return a;
}
private long II(long a, long b, long c, long d, long x, long s,
long ac) {
a += I (b, c, d) + x + ac;
a = ((int) a << s) | ((int) a >>> (32 - s));
a += b;
return a;
}
/*
md5update是MD5的主计算过程,inbuf是要变换的字节串,inputlen是长度,这个
函数由getMD5ofStr调用,调用之前需要调用md5init,因此把它设计成private的
*/
private void md5update(byte[] inbuf, int inputLen) {
int i, index, partLen;
byte[] block = new byte[64];
index = (int)(count[0] >>> 3) & 0x3F;
// /* update number of bits */
if ((count[0] += (inputLen << 3)) < (inputLen << 3))
count[1]++;
count[1] += (inputLen >>> 29);
partLen = 64 - index;
// Transform as many times as possible.
if (inputLen >= partLen) {
md5Memcpy(buffer, inbuf, index, 0, partLen);
md5Transform(buffer);
for (i = partLen; i + 63 < inputLen; i += 64) {
md5Memcpy(block, inbuf, 0, i, 64);
md5Transform (block);
}
index = 0;
} else
i = 0;
///* Buffer remaining input */
md5Memcpy(buffer, inbuf, index, i, inputLen - i);
}
/*
md5Final整理和填写输出结果
*/
private void md5Final () {
byte[] bits = new byte[8];
int index, padLen;
///* Save number of bits */
Encode (bits, count, 8);
///* Pad out to 56 mod 64.
index = (int)(count[0] >>> 3) & 0x3f;
padLen = (index < 56) ? (56 - index) : (120 - index);
md5update (PADDING, padLen);
///* Append length (before padding) */
md5update(bits, 8);
///* Store state in digest */
Encode (digest, state, 16);
}
/* md5Memcpy是一个内部使用的byte数组的块拷贝函数,从input的inpos开始把len长度的
字节拷贝到output的outpos位置开始
*/
private void md5Memcpy (byte[] output, byte[] input,
int outpos, int inpos, int len)
{
int i;
for (i = 0; i < len; i++)
output[outpos + i] = input[inpos + i];
}
/*
md5Transform是MD5核心变换程序,有md5update调用,block是分块的原始字节
*/
private void md5Transform (byte block[]) {
long a = state[0], b = state[1], c = state[2], d = state[3];
long[] x = new long[16];
Decode (x, block, 64);
/* Round 1 */
a = FF (a, b, c, d, x[0], S11, 0xd76aa478L); /* 1 */
d = FF (d, a, b, c, x[1], S12, 0xe8c7b756L); /* 2 */
c = FF (c, d, a, b, x[2], S13, 0x242070dbL); /* 3 */
b = FF (b, c, d, a, x[3], S14, 0xc1bdceeeL); /* 4 */
a = FF (a, b, c, d, x[4], S11, 0xf57c0fafL); /* 5 */
d = FF (d, a, b, c, x[5], S12, 0x4787c62aL); /* 6 */
c = FF (c, d, a, b, x[6], S13, 0xa8304613L); /* 7 */
b = FF (b, c, d, a, x[7], S14, 0xfd469501L); /* 8 */
a = FF (a, b, c, d, x[8], S11, 0x698098d8L); /* 9 */
d = FF (d, a, b, c, x[9], S12, 0x8b44f7afL); /* 10 */
c = FF (c, d, a, b, x[10], S13, 0xffff5bb1L); /* 11 */
b = FF (b, c, d, a, x[11], S14, 0x895cd7beL); /* 12 */
a = FF (a, b, c, d, x[12], S11, 0x6b901122L); /* 13 */
d = FF (d, a, b, c, x[13], S12, 0xfd987193L); /* 14 */
c = FF (c, d, a, b, x[14], S13, 0xa679438eL); /* 15 */
b = FF (b, c, d, a, x[15], S14, 0x49b40821L); /* 16 */
/* Round 2 */
a = GG (a, b, c, d, x[1], S21, 0xf61e2562L); /* 17 */
d = GG (d, a, b, c, x[6], S22, 0xc040b340L); /* 18 */
c = GG (c, d, a, b, x[11], S23, 0x265e5a51L); /* 19 */
b = GG (b, c, d, a, x[0], S24, 0xe9b6c7aaL); /* 20 */
a = GG (a, b, c, d, x[5], S21, 0xd62f105dL); /* 21 */
d = GG (d, a, b, c, x[10], S22, 0x2441453L); /* 22 */
c = GG (c, d, a, b, x[15], S23, 0xd8a1e681L); /* 23 */
b = GG (b, c, d, a, x[4], S24, 0xe7d3fbc8L); /* 24 */
a = GG (a, b, c, d, x[9], S21, 0x21e1cde6L); /* 25 */
d = GG (d, a, b, c, x[14], S22, 0xc33707d6L); /* 26 */
c = GG (c, d, a, b, x[3], S23, 0xf4d50d87L); /* 27 */
b = GG (b, c, d, a, x[8], S24, 0x455a14edL); /* 28 */
a = GG (a, b, c, d, x[13], S21, 0xa9e3e905L); /* 29 */
d = GG (d, a, b, c, x[2], S22, 0xfcefa3f8L); /* 30 */
c = GG (c, d, a, b, x[7], S23, 0x676f02d9L); /* 31 */
b = GG (b, c, d, a, x[12], S24, 0x8d2a4c8aL); /* 32 */
/* Round 3 */
a = HH (a, b, c, d, x[5], S31, 0xfffa3942L); /* 33 */
d = HH (d, a, b, c, x[8], S32, 0x8771f681L); /* 34 */
c = HH (c, d, a, b, x[11], S33, 0x6d9d6122L); /* 35 */
b = HH (b, c, d, a, x[14], S34, 0xfde5380cL); /* 36 */
a = HH (a, b, c, d, x[1], S31, 0xa4beea44L); /* 37 */
d = HH (d, a, b, c, x[4], S32, 0x4bdecfa9L); /* 38 */
c = HH (c, d, a, b, x[7], S33, 0xf6bb4b60L); /* 39 */
b = HH (b, c, d, a, x[10], S34, 0xbebfbc70L); /* 40 */
a = HH (a, b, c, d, x[13], S31, 0x289b7ec6L); /* 41 */
d = HH (d, a, b, c, x[0], S32, 0xeaa127faL); /* 42 */
c = HH (c, d, a, b, x[3], S33, 0xd4ef3085L); /* 43 */
b = HH (b, c, d, a, x[6], S34, 0x4881d05L); /* 44 */
a = HH (a, b, c, d, x[9], S31, 0xd9d4d039L); /* 45 */
d = HH (d, a, b, c, x[12], S32, 0xe6db99e5L); /* 46 */
c = HH (c, d, a, b, x[15], S33, 0x1fa27cf8L); /* 47 */
b = HH (b, c, d, a, x[2], S34, 0xc4ac5665L); /* 48 */
/* Round 4 */
a = II (a, b, c, d, x[0], S41, 0xf4292244L); /* 49 */
d = II (d, a, b, c, x[7], S42, 0x432aff97L); /* 50 */
c = II (c, d, a, b, x[14], S43, 0xab9423a7L); /* 51 */
b = II (b, c, d, a, x[5], S44, 0xfc93a039L); /* 52 */
a = II (a, b, c, d, x[12], S41, 0x655b59c3L); /* 53 */
d = II (d, a, b, c, x[3], S42, 0x8f0ccc92L); /* 54 */
c = II (c, d, a, b, x[10], S43, 0xffeff47dL); /* 55 */
b = II (b, c, d, a, x[1], S44, 0x85845dd1L); /* 56 */
a = II (a, b, c, d, x[8], S41, 0x6fa87e4fL); /* 57 */
d = II (d, a, b, c, x[15], S42, 0xfe2ce6e0L); /* 58 */
c = II (c, d, a, b, x[6], S43, 0xa3014314L); /* 59 */
b = II (b, c, d, a, x[13], S44, 0x4e0811a1L); /* 60 */
a = II (a, b, c, d, x[4], S41, 0xf7537e82L); /* 61 */
d = II (d, a, b, c, x[11], S42, 0xbd3af235L); /* 62 */
c = II (c, d, a, b, x[2], S43, 0x2ad7d2bbL); /* 63 */
b = II (b, c, d, a, x[9], S44, 0xeb86d391L); /* 64 */
state[0] += a;
state[1] += b;
state[2] += c;
state[3] += d;
}
/*Encode把long数组按顺序拆成byte数组,因为java的long类型是64bit的,
只拆低32bit,以适应原始C实现的用途
*/
private void Encode (byte[] output, long[] input, int len) {
int i, j;
for (i = 0, j = 0; j < len; i++, j += 4) {
output[j] = (byte)(input[i] & 0xffL);
output[j + 1] = (byte)((input[i] >>> 8) & 0xffL);
output[j + 2] = (byte)((input[i] >>> 16) & 0xffL);
output[j + 3] = (byte)((input[i] >>> 24) & 0xffL);
}
}
/*Decode把byte数组按顺序合成成long数组,因为java的long类型是64bit的,
只合成低32bit,高32bit清零,以适应原始C实现的用途
*/
private void Decode (long[] output, byte[] input, int len) {
int i, j;
for (i = 0, j = 0; j < len; i++, j += 4)
output[i] = b2iu(input[j]) |
(b2iu(input[j + 1]) << 8) |
(b2iu(input[j + 2]) << 16) |
(b2iu(input[j + 3]) << 24);
return;
}
/*
b2iu是我写的一个把byte按照不考虑正负号的原则的"升位"程序,因为java没有unsigned运算
*/
public static long b2iu(byte b) {
return b < 0 ? b & 0x7F + 128 : b;
}
/*byteHEX(),用来把一个byte类型的数转换成十六进制的ASCII表示,
因为java中的byte的toString无法实现这一点,我们又没有C语言中的
sprintf(outbuf,"%02X",ib)
*/
public static String byteHEX(byte ib) {
char[] Digit = { 0,1,2,3,4,5,6,7,8,9,
A,B,C,D,E,F };
char [] ob = new char[2];
ob[0] = Digit[(ib >>> 4) & 0X0F];
ob[1] = Digit[ib & 0X0F];
String s = new String(ob);
return s;
}
}
posted on 2006-09-28 14:09
圣域飞侠
阅读(435)
评论(1)
编辑
收藏
收藏至365Key
FeedBack:
2006-09-29 08:41 |
/**
* Alipay.com Inc. Copyright (c) 2004-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
* <p>
* Created on 2005-7-9
* </p>
*/
import java.security.MessageDigest;
import java.security.NoSuchAlgorithmException;
/**
* MD5加密算法
*/
public class Md5Encrypt {
/**
* 对字符串进行MD5加密
*
* @param text 明文
*
* @return 密文
*/
public static String md5(String text) {
MessageDigest msgDigest = null;
try {
msgDigest = MessageDigest.getInstance("MD5");
} catch (NoSuchAlgorithmException e) {
throw new IllegalStateException("System doesn't support MD5 algorithm.");
}
msgDigest.update(text.getBytes());
byte[] bytes = msgDigest.digest();
byte tb;
char low;
char high;
char tmpChar;
String md5Str = new String();
for (int i = 0; i < bytes.length; i++) {
tb = bytes[i];
tmpChar = (char) ((tb >>> 4) & 0x000f);
if (tmpChar >= 10) {
high = (char) (('a' + tmpChar) - 10);
} else {
high = (char) ('0' + tmpChar);
}
md5Str += high;
tmpChar = (char) (tb & 0x000f);
if (tmpChar >= 10) {
low = (char) (('a' + tmpChar) - 10);
} else {
low = (char) ('0' + tmpChar);
}
md5Str += low;
}
return md5Str;
}
}
posted @
2006-09-29 11:35 xzc 阅读(195) |
评论 (0) |
编辑 收藏
这几天花了点时间弄了个 db4o 连接池,比较简单,连接池原型是论坛上面的一篇文章。很简单,欢迎拍砖。
从 servlet 开始,在这里初始化连接池:
package
com;
import
java.io.File;
import
java.util.Enumeration;
import
javax.servlet.ServletConfig;
import
javax.servlet.ServletException;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
public
class
ConnectionPollServlet
extends
HttpServlet {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XML_FILE_PROPERTY
=
"
xmlFile
"
;
/**
* servlet init
*/
public
void
init(ServletConfig servletConfig)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super
.init(servletConfig);
String appDir
=
servletConfig.getServletContext().getRealPath(
"
/
"
);
Enumeration names
=
servletConfig.getInitParameterNames();
while
(names.hasMoreElements()){
String name
=
(String) names.nextElement();
String value
=
servletConfig.getInitParameter(name);
if
(name.equals(XML_FILE_PROPERTY)) {
File file
=
new
File(value);
if
(file.isAbsolute()) {
XMLReader.configure(value);
}
else
{
XMLReader.configure(appDir
+
File.separator
+
value);
}
}
}
}
/**
* servlet destroy
*/
public
void
destroy() {
super
.destroy();
ConnectionPoll.destroy();
}
}
然后是 XML 解析类:
package com;
import java.io.File;
import org.dom4j.Document;
import org.dom4j.DocumentException;
import org.dom4j.Element;
import org.dom4j.io.SAXReader;
public class XMLReader {
/**
* parse XML file
* @param xmlFileName
*/
public static void configure(String xmlFileName) {
try {
File file = new File(xmlFileName);
SAXReader reader = new SAXReader();
Document doc = reader.read(file);
Element root = doc.getRootElement();
String fileName = file.getParent()+"\\"
+root.elementText("fileName");
String sport = root.elementText("port");
String sminConn = root.elementText("minConn");
String sidelTime = root.elementText("idelTime");
int port = Integer.parseInt(sport);
int minConn = Integer.parseInt(sminConn);
int idelTime = Integer.parseInt(sidelTime);
ConnectionPoll.init(fileName,port,minConn,idelTime);
} catch (Document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连接池类:
package com;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ConcurrentLinkedQueue;
import com.db4o.Db4o;
import com.db4o.ObjectContainer;
import com.db4o.ObjectServer;
public class ConnectionPoll {
private static int idelTime;
private static ConcurrentLinkedQueue<ObjectContainer> connectionQueue;
private ConnectionPoll(){
}
/**
* init pool
*/
protected static void init(String fileName,int port,int minConn,int it) {
idelTime=it;
ObjectServer objectServer = Db4o.openServer(fileName,port);
connectionQueue = new ConcurrentLinkedQueue<ObjectContainer>();
for (int i = 0; i<minConn; i++) {
connectionQueue.offer(objectServer.openClient());
}
}
/**
* get connection
* @return ObjectContainer
* @throws ConnectionTimeoutException
*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public static synchronized ObjectContainer getConnection() throws ConnectionTimeoutException{
long expiration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idelTime;
while (connectionQueue.isEmpty())
{
if (expiration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throw new ConnectionTimeoutException("connection timeout!");
}
}
ObjectContainer objectContainer = connectionQueue.poll();
return objectContainer;
}
/**
* release connection
* @return ObjectContainer
*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public static synchronized void releaseConnection(ObjectContainer objectContainer) {
connectionQueue.offer(objectContainer);
}
/**
* destroy connection
*
*/
protected static void destroy() {
while (connectionQueue.iterator().hasNext()){
ObjectContainer objectContainer = connectionQueue.poll();
objectContainer.close();
}
}
}
超时异常类:
package com;
public class ConnectionTimeoutException extends Exception{
public ConnectionTimeoutException()
{
}
public ConnectionTimeoutException(String s)
{
super(s);
}
}
XML 配置文件,从上到下依次是,数据库文件名、端口、初始连接数、等待时间: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config>
<fileName>auto.yap</fileName>
<port>1010</port>
<minConn>10</minConn>
<idelTime>1000</idelTime>
</config>
web.xml 用于初始化的时候加载: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DOCTYPE web-app PUBLIC "-//Sun Microsystems, Inc.//DTD Web Application 2.3//EN" "http://java.sun.com/dtd/web-app_2_3.dtd">
<web-app>
<servlet>
<servlet-name>ConnectionPoll</servlet-name>
<servlet-class>com.ConnectionPollServlet</servlet-class>
<init-param>
<param-name>xmlFile</param-name>
<param-value>WEB-INF/poolConfig.xml</param-value>
</init-param>
<load-on-startup>1</load-on-startup>
</servlet>
</web-app>
数据库文件和参数配置文件都放在 WEB-INF 文件夹下。这个连接池还未实现 maxConn(最大连接数)和对多数据库文件的支持以及日志等。
posted @
2006-09-28 17:19 xzc 阅读(260) |
评论 (0) |
编辑 收藏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这就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人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
人到了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
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posted @
2006-09-20 17:40 xzc 阅读(283) |
评论 (0) |
编辑 收藏
package com.hoten.util;
import java.util.*;
import java.io.*;
/**
* <p>Title: Time </p>
* <p>Description: </p>
* 此类主要用来取得本地系统的系统时间并用下面5种格式显示
* 1. YYMMDDHH 8位
* 2. YYMMDDHHmm 10位
* 3. YYMMDDHHmmss 12位
* 4. YYYYMMDDHHmmss 14位
* 5. YYMMDDHHmmssxxx 15位 (最后的xxx 是毫秒)
* <p>Copyright: Copyright (c) 2003</p>
* <p>Company: c-platform</p>
* @author WuJiaQian
* @version 1.0
*/
public class CTime {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YYMMDDhhmmssxxx = 15;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YYYYMMDDhhmmss = 14;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YYMMDDhhmmss = 12;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YYMMDDhhmm = 10;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YYMMDDhh = 8;
/**
* 取得本地系统的时间,时间格式由参数决定
* @param format 时间格式由常量决定
* @return String 具有format格式的字符串
*/
public static String getTime(int format) {
StringBuffer cTime = new StringBuffer(15);
Calendar time = Calendar.getInstance();
int miltime = time.get(Calendar.MILLISECOND);
int second = time.get(Calendar.SECOND);
int minute = time.get(Calendar.MINUTE);
int hour = time.get(Calendar.HOUR_OF_DAY);
int day = time.get(Calendar.DAY_OF_MONTH);
int month = time.get(Calendar.MONTH) + 1;
int year = time.get(Calendar.YEAR);
time = null;
if (format != 14) {
if (year >= 2000) year = year - 2000;
else year = year - 1900;
}
if (format >= 2) {
if (format == 14) cTime.append(year);
else cTime.append(getFormatTime(year, 2));
}
if (format >= 4)
cTime.append(getFormatTime(month, 2));
if (format >= 6)
cTime.append(getFormatTime(day, 2));
if (format >= 8)
cTime.append(getFormatTime(hour, 2));
if (format >= 10)
cTime.append(getFormatTime(minute, 2));
if (format >= 12)
cTime.append(getFormatTime(second, 2));
if (format >= 15)
cTime.append(getFormatTime(miltime, 3));
return cTime.toString().trim();
}
/**
* 产生任意位的字符串
* @param time int 要转换格式的时间
* @param format int 转换的格式
* @return String 转换的时间
*/
public synchronized static String getYearAdd(int format, int iyear) {
StringBuffer cTime = new StringBuffer(10);
Calendar time = Calendar.getInstance();
time.add(Calendar.YEAR, iyear);
int miltime = time.get(Calendar.MILLISECOND);
int second = time.get(Calendar.SECOND);
int minute = time.get(Calendar.MINUTE);
int hour = time.get(Calendar.HOUR_OF_DAY);
int day = time.get(Calendar.DAY_OF_MONTH);
int month = time.get(Calendar.MONTH) + 1;
int year = time.get(Calendar.YEAR);
if (format != 14) {
if (year >= 2000) year = year - 2000;
else year = year - 1900;
}
if (format >= 2) {
if (format == 14) cTime.append(year);
else cTime.append(getFormatTime(year, 2));
}
if (format >= 4)
cTime.append(getFormatTime(month, 2));
if (format >= 6)
cTime.append(getFormatTime(day, 2));
if (format >= 8)
cTime.append(getFormatTime(hour, 2));
if (format >= 10)
cTime.append(getFormatTime(minute, 2));
if (format >= 12)
cTime.append(getFormatTime(second, 2));
if (format >= 15)
cTime.append(getFormatTime(miltime, 3));
return cTime.toString();
}
/**
* 产生任意位的字符串
* @param time int 要转换格式的时间
* @param format int 转换的格式
* @return String 转换的时间
*/
private static String getFormatTime(int time, int format) {
StringBuffer numm = new StringBuffer(format);
int length = String.valueOf(time).length();
if (format < length)return null;
for (int i = 0; i < format - length; i++) {
numm.append("0");
}
numm.append(time);
return numm.toString().trim();
}
/**
* 本函数主要作用是返回当前年份
* @param len int 要转换年的位数
* @return String 处理后的年
*/
public static String getYear(int len) {
Calendar time = Calendar.getInstance();
int year = time.get(Calendar.YEAR);
String djyear = Integer.toString(year);
if (len == 2) {
djyear = djyear.substring(2);
}
return djyear;
}
/*
#本函数作用是返回当前月份(2位)
*/
public static String getMonth() {
Calendar time = Calendar.getInstance();
int month = time.get(Calendar.MONTH) + 1;
String djmonth = "";
if (month < 10) {
djmonth = "0" + Integer.toString(month);
}
else {
djmonth = Integer.toString(month);
}
return djmonth;
}
/*
#本函数作用是返回上个月份(2位)
*/
public static String getPreMonth() {
Calendar time = Calendar.getInstance();
int month = time.get(Calendar.MONTH);
if (month == 0) month = 12;
String djmonth = "";
if (month < 10) {
djmonth = "0" + Integer.toString(month);
}
else {
djmonth = Integer.toString(month);
}
return djmonth;
}
/*
#本函数主要作用是返回当前天数
*/
public static String getDay() {
Calendar time = Calendar.getInstance();
int day = time.get(Calendar.DAY_OF_MONTH);
String djday = "";
if (day < 10) {
djday = "0" + Integer.toString(day);
}
else {
djday = Integer.toString(day);
}
return djday;
}
/*
本函数作用是返回当前小时
*/
public static String getHour() {
Calendar time = Calendar.getInstance();
int hour = time.get(Calendar.HOUR_OF_DAY);
String djhour = "";
if (hour < 10) {
djhour = "0" + Integer.toString(hour);
}
else {
djhour = Integer.toString(hour);
}
return djhour;
}
/*
#本函数作用是返回当前分钟
*/
public static String getMin() {
Calendar time = Calendar.getInstance();
int min = time.get(Calendar.MINUTE);
String djmin = "";
if (min < 10) {
djmin = "0" + Integer.toString(min);
}
else {
djmin = Integer.toString(min);
}
return djmin;
}
/*
#本函数的主要功能是格式化时间,以便于页面显示
#time 时间 可为6位、8位、12位、15位
#return 返回格式化后的时间
#6位 YY年MM月DD日
#8位 YYYY年MM月DD日
#12位 YY年MM月DD日 HH:II:SS
#15位 YY年MM月DD日 HH:II:SS:CCC
*/
public static String formattime(String time) {
int length = 0;
length = time.length();
String renstr = "";
switch (length) {
case 6:
renstr = time.substring(0, 2) + "年" + time.substring(2, 4) +
"月" + time.substring(4) + "日";
break;
case 8:
renstr = time.substring(0, 4) + "年" + time.substring(4, 6) +
"月" + time.substring(6, 8) + "日";
break;
case 12:
renstr = time.substring(0, 2) + "年" + time.substring(2, 4) +
"月" + time.substring(4, 6) + "日 " + time.substring(6, 8) +
"时" + time.substring(8, 10) + "分" +
time.substring(10, 12) + "秒";
break;
case 14:
renstr = time.substring(0, 4) + "-" + time.substring(4, 6) +
"-" + time.substring(6, 8) + " " + time.substring(8, 10) +
":" + time.substring(10, 12) + ":" +
time.substring(12, 14) + "";
break;
case 15:
renstr = time.substring(0, 2) + "年" + time.substring(2, 4) +
"月" + time.substring(4, 6) + "日 " + time.substring(6, 8) +
":" + time.substring(8, 10) + ":" +
time.substring(10, 12) + ":" + time.substring(12);
break;
default:
renstr = time.substring(0, 2) + "年" + time.substring(2, 4) +
"月" + time.substring(4) + "日";
break;
}
return renstr;
}
}
posted @
2006-09-19 19:32 xzc 阅读(272) |
评论 (0) |
编辑 收藏
如果你曾经用过Perl或任何其他内建正则表达式支持的语言,你一定知道用正则表达式处理文本和匹配模式是多么简单。如果你不熟悉这个术语,那么“正则表达式”(Regular Expression)就是一个字符构成的串,它定义了一个用来搜索匹配字符串的模式。
许多语言,包括Perl、PHP、Python、JavaScript和JScript,都支持用正则表达式处理文本,一些文本编辑器用正则表达式实现高级“搜索-替换”功能。那么Java又怎样呢?
本文写作时,一个包含了用正则表达式进行文本处理的Java规范需求(Specification Request)已经得到认可,你可以期待在JDK的下一版本中看到它。
然而,如果现在就需要使用正则表达式,又该怎么办呢?你可以从Apache.org下载源代码开放的Jakarta-ORO库。本文接下来的内容先简要地介绍正则表达式的入门知识,然后以Jakarta-ORO API为例介绍如何使用正则表达式。
一、正则表达式基础知识
我们先从简单的开始。假设你要搜索一个包含字符“cat”的字符串,搜索用的正则表达式就是“cat”。如果搜索对大小写不敏感,单词“ctalog”、“Catherine”、“sophisticated”都可以匹配。也就是说:
1.1 句点符号
假设你在玩英文拼字游戏,想要找出三个字母的单词,而且这些单词必须以“t”字母开头,以“n”字母结束。另外,假设有一本英文字典,你可以用正则表达式搜索它的全部内容。要构造出这个正则表达式,你可以使用一个通配符——句点符号“。”。这样,完整的表达式就是“t.n”,它匹配“tan”、“ten”、“tin”和“ton”,还匹配“t#n”、“tpn”甚至“t n”,还有其他许多无意义的组合。这是因为句点符号匹配所有字符,包括空格、Tab字符甚至换行符:
1.2 方括号符号
为了解决句点符号匹配范围过于广泛这一问题,你可以在方括号(“[]”)里面指定看来有意义的字符。此时,只有方括号里面指定的字符才参与匹配。也就是说,正则表达式“t[aeio]n”只匹配“tan”、“Ten”、“tin”和“ton”。但“Toon”不匹配,因为在方括号之内你只能匹配单个字符:
1.3 “或”符号
如果除了上面匹配的所有单词之外,你还想要匹配“toon”,那么,你可以使用“|”操作符。“|”操作符的基本意义就是“或”运算。要匹配“toon”,使用“t(a|e|i|o|oo)n”正则表达式。这里不能使用方扩号,因为方括号只允许匹配单个字符;这里必须使用圆括号“()”。圆括号还可以用来分组,具体请参见后面介绍。
1.4 表示匹配次数的符号
表一显示了表示匹配次数的符号,这些符号用来确定紧靠该符号左边的符号出现的次数:
假设我们要在文本文件中搜索美国的社会安全号码。这个号码的格式是999-99-9999.用来匹配它的正则表达式如图一所示。在正则表达式中,连字符(“-”)有着特殊的意义,它表示一个范围,比如从0到9.因此,匹配社会安全号码中的连字符号时,它的前面要加上一个转义字符“\”。
图一:匹配所有123-12-1234形式的社会安全号码
假设进行搜索的时候,你希望连字符号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即,999-99-9999和999999999都属于正确的格式。这时,你可以在连字符号后面加上“?”数量限定符号,如图二所示:
图二:匹配所有123-12-1234和123121234形式的社会安全号码
下面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例子。美国汽车牌照的一种格式是四个数字加上二个字母。它的正则表达式前面是数字部分“[0-9]{4}”,再加上字母部分“[A-Z]{2}”。图三显示了完整的正则表达式。
图三:匹配典型的美国汽车牌照号码,如8836KV
1.5 “否”符号
“^”符号称为“否”符号。如果用在方括号内,“^”表示不想要匹配的字符。例如,图四的正则表达式匹配所有单词,但以“X”字母开头的单词除外。
图四:匹配所有单词,但“X”开头的除外
1.6 圆括号和空白符号
假设要从格式为“June 26, 1951”的生日日期中提取出月份部分,用来匹配该日期的正则表达式可以如图五所示:
图五:匹配所有Moth DD,YYYY格式的日期
新出现的“\s”符号是空白符号,匹配所有的空白字符,包括Tab字符。如果字符串正确匹配,接下来如何提取出月份部分呢?只需在月份周围加上一个圆括号创建一个组,然后用ORO API(本文后面详细讨论)提取出它的值。修改后的正则表达式如图六所示:
图六:匹配所有Month DD,YYYY格式的日期,定义月份值为第一个组
1.7 其它符号
为简便起见,你可以使用一些为常见正则表达式创建的快捷符号。如表二所示:
表二:常用符号
例如,在前面社会安全号码的例子中,所有出现“[0-9]”的地方我们都可以使用“\d”。修改后的正则表达式如图七所示:
图七:匹配所有123-12-1234格式的社会安全号码二、Jakarta-ORO库
二、Jakarta-ORO库
有许多源代码开放的正则表达式库可供Java程序员使用,而且它们中的许多支持Perl 5兼容的正则表达式语法。我在这里选用的是Jakarta-ORO正则表达式库,它是最全面的正则表达式API之一,而且它与Perl 5正则表达式完全兼容。另外,它也是优化得最好的API之一。
Jakarta-ORO库以前叫做OROMatcher,Daniel Savarese大方地把它赠送给了Jakarta Project.你可以按照本文最后参考资源的说明下载它。
我首先将简要介绍使用Jakarta-ORO库时你必须创建和访问的对象,然后介绍如何使用Jakarta-ORO API.
▲ PatternCompiler对象
首先,创建一个Perl5Compiler类的实例,并把它赋值给PatternCompiler接口对象。Perl5Compiler是PatternCompiler接口的一个实现,允许你把正则表达式编译成用来匹配的Pattern对象。
Pattern对象
要把正则表达式编译成Pattern对象,调用compiler对象的compile()方法,并在调用参数中指定正则表达式。例如,你可以按照下面这种方式编译正则表达式“t[aeio]n”:
默认情况下,编译器创建一个大小写敏感的模式(pattern)。因此,上面代码编译得到的模式只匹配“tin”、“tan”、 “ten”和“ton”,但不匹配“Tin”和“taN”。要创建一个大小写不敏感的模式,你应该在调用编译器的时候指定一个额外的参数:
创建好Pattern对象之后,你就可以通过PatternMatcher类用该Pattern对象进行模式匹配。
▲ PatternMatcher对象
PatternMatcher对象根据Pattern对象和字符串进行匹配检查。你要实例化一个Perl5Matcher类并把结果赋值给PatternMatcher接口。Perl5Matcher类是PatternMatcher接口的一个实现,它根据Perl 5正则表达式语法进行模式匹配:
用PatternMatcher对象,你可以用多个方法进行匹配操作,这些方法的第一个参数都是需要根据正则表达式进行匹配的字符串:
“· boolean matches(String input, Pattern pattern):当输入字符串和正则表达式要精确匹配时使用。换句话说,正则表达式必须完整地描述输入字符串。
· boolean matchesPrefix(String input, Pattern pattern):当正则表达式匹配输入字符串起始部分时使用。
· boolean contains(String input, Pattern pattern):当正则表达式要匹配输入字符串的一部分时使用(即,它必须是一个子串)。
另外,在上面三个方法调用中,你还可以用PatternMatcherInput对象作为参数替代String对象;这时,你可以从字符串中最后一次匹配的位置开始继续进行匹配。当字符串可能有多个子串匹配给定的正则表达式时,用PatternMatcherInput对象作为参数就很有用了。用PatternMatcherInput对象作为参数替代String时,上述三个方法的语法如下:。 boolean matches(PatternMatcherInput input, Pattern pattern)。 boolean matchesPrefix(PatternMatcherInput input, Pattern pattern)。 boolean contains(PatternMatcherInput input, Pattern pattern)
三、应用实例
下面我们来看看Jakarta-ORO库的一些应用实例。
3.1 日志文件处理
任务:分析一个Web服务器日志文件,确定每一个用户花在网站上的时间。在典型的BEA WebLogic日志文件中,日志记录的格式如下:
分析这个日志记录,可以发现,要从这个日志文件提取的内容有两项:IP地址和页面访问时间。你可以用分组符号(圆括号)从日志记录提取出IP地址和时间标记。
首先我们来看看IP地址。IP地址有4个字节构成,每一个字节的值在0到255之间,各个字节通过一个句点分隔。因此,IP地址中的每一个字节有至少一个、最多三个数字。图八显示了为IP地址编写的正则表达式:
图八:匹配IP地址
IP地址中的句点字符必须进行转义处理(前面加上“\”),因为IP地址中的句点具有它本来的含义,而不是采用正则表达式语法中的特殊含义。句点在正则表达式中的特殊含义本文前面已经介绍。
日志记录的时间部分由一对方括号包围。你可以按照如下思路提取出方括号里面的所有内容:首先搜索起始方括号字符(“[”),提取出所有不超过结束方括号字符(“]”)的内容,向前寻找直至找到结束方括号字符。图九显示了这部分的正则表达式。
图九:匹配至少一个字符,直至找到“]”
现在,把上述两个正则表达式加上分组符号(圆括号)后合并成单个表达式,这样就可以从日志记录提取出IP地址和时间。注意,为了匹配“- -”(但不提取它),正则表达式中间加入了“\s-\s-\s”。完整的正则表达式如图十所示。
图十:匹配IP地址和时间标记
现在正则表达式已经编写完毕,接下来可以编写使用正则表达式库的Java代码了。
为使用Jakarta-ORO库,首先创建正则表达式字符串和待分析的日志记录字符串:
这里使用的正则表达式与图十的正则表达式差不多完全相同,但有一点例外:在Java中,你必须对每一个向前的斜杠(“\”)进行转义处理。图十不是Java的表示形式,所以我们要在每个“\”前面加上一个“\”以免出现编译错误。遗憾的是,转义处理过程很容易出现错误,所以应该小心谨慎。你可以首先输入未经转义处理的正则表达式,然后从左到右依次把每一个“\”替换成“\\”。如果要复检,你可以试着把它输出到屏幕上。
初始化字符串之后,实例化PatternCompiler对象,用PatternCompiler编译正则表达式创建一个Pattern对象:
现在,创建PatternMatcher对象,调用PatternMatcher接口的contain()方法检查匹配情况:
接下来,利用PatternMatcher接口返回的MatchResult对象,输出匹配的组。由于logEntry字符串包含匹配的内容,你可以看到类如下面的输出:
3.2 HTML处理实例一
下面一个任务是分析HTML页面内FONT标记的所有属性。HTML页面内典型的FONT标记如下所示:
程序将按照如下形式,输出每一个FONT标记的属性:
在这种情况下,我建议你使用两个正则表达式。第一个如图十一所示,它从字体标记提取出“"face="Arial, Serif" size="+2" color="red"”。
图十一:匹配FONT标记的所有属性
第二个正则表达式如图十二所示,它把各个属性分割成名字-值对。
图十二:匹配单个属性,并把它分割成名字-值对
分割结果为:
现在我们来看看完成这个任务的Java代码。首先创建两个正则表达式字符串,用Perl5Compiler把它们编译成Pattern对象。编译正则表达式的时候,指定Perl5Compiler.CASE_INSENSITIVE_MASK选项,使得匹配操作不区分大小写。
接下来,创建一个执行匹配操作的Perl5Matcher对象。
假设有一个String类型的变量html,它代表了HTML文件中的一行内容。如果html字符串包含FONT标记,匹配器将返回true.此时,你可以用匹配器对象返回的MatchResult对象获得第一个组,它包含了FONT的所有属性:
接下来创建一个PatternMatcherInput对象。这个对象允许你从最后一次匹配的位置开始继续进行匹配操作,因此,它很适合于提取FONT标记内属性的名字-值对。创建PatternMatcherInput对象,以参数形式传入待匹配的字符串。然后,用匹配器实例提取出每一个FONT的属性。这通过指定PatternMatcherInput对象(而不是字符串对象)为参数,反复地调用PatternMatcher对象的contains()方法完成。PatternMatcherInput对象之中的每一次迭代将把它内部的指针向前移动,下一次检测将从前一次匹配位置的后面开始。
本例的输出结果如下:
3.3 HTML处理实例二
下面我们来看看另一个处理HTML的例子。这一次,我们假定Web服务器从widgets.acme.com移到了newserver.acme.com.现在你要修改一些页面中的链接:
执行这个搜索的正则表达式如图十三所示:
图十三:匹配修改前的链接
如果能够匹配这个正则表达式,你可以用下面的内容替换图十三的链接:
注意#字符的后面加上了$1.Perl正则表达式语法用$1、$2等表示已经匹配且提取出来的组。图十三的表达式把所有作为一个组匹配和提取出来的内容附加到链接的后面。
现在,返回Java.就象前面我们所做的那样,你必须创建测试字符串,创建把正则表达式编译到Pattern对象所必需的对象,以及创建一个PatternMatcher对象:
接下来,用com.oroinc.text.regex包Util类的substitute()静态方法进行替换,输出结果字符串:
Util.substitute()方法的语法如下:
这个调用的前两个参数是以前创建的PatternMatcher和Pattern对象。第三个参数是一个Substiution对象,它决定了替换操作如何进行。本例使用的是Perl5Substitution对象,它能够进行Perl5风格的替换。第四个参数是想要进行替换操作的字符串,最后一个参数允许指定是否替换模式的所有匹配子串(Util.SUBSTITUTE_ALL),或只替换指定的次数。
「结束语」
在这篇文章中,我为你介绍了正则表达式的强大功能。只要正确运用,正则表达式能够在字符串提取和文本修改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另外,我还介绍了如何在Java程序中通过Jakarta-ORO库利用正则表达式。至于最终采用老式的字符串处理方式(使用StringTokenizer,charAt,和substring),还是采用正则表达式,这就有待你自己决定了。
posted @
2006-09-19 19:31 xzc 阅读(17842) |
评论 (5) |
编辑 收藏
权限往往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但也可简单表述为这样的逻辑表达式:判断“Who对What(Which)进行How的操作”的逻辑表达式是否为真。针对不同的应用,需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架构,在维护性、灵活性、完整性等N多个方案之间比较权衡,选择符合的方案。
目标:
直观,因为系统最终会由最终用户来维护,权限分配的直观和容易理解,显得比较重要,系统不辞劳苦的实现了组的继承,除了功能的必须,更主要的就是因为它足够直观。
简单,包括概念数量上的简单和意义上的简单还有功能上的简单。想用一个权限系统解决所有的权限问题是不现实的。设计中将常常变化的“定制”特点比较强的部分判断为业务逻辑,而将常常相同的“通用”特点比较强的部分判断为权限逻辑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路。
扩展,采用可继承在扩展上的困难。的Group概念在支持权限以组方式定义的同时有效避免了重定义时
现状:
对于在企业环境中的访问控制方法,一般有三种:
1.自主型访问控制方法。目前在我国的大多数的信息系统中的访问控制模块中基本是借助于自主型访问控制方法中的访问控制列表(ACLs)。
2.强制型访问控制方法。用于多层次安全级别的军事应用。
3.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方法(RBAC)。是目前公认的解决大型企业的统一资源访问控制的有效方法。其显著的两大特征是:1.减小授权管理的复杂性,降低管理开销。2.灵活地支持企业的安全策略,并对企业的变化有很大的伸缩性。
名词:
粗粒度:表示类别级,即仅考虑对象的类别(the type of object),不考虑对象的某个特
定实例。比如,用户管理中,创建、删除,对所有的用户都一视同仁,并不区分操作的具体对象实例。
细粒度:表示实例级,即需要考虑具体对象的实例(the instance of object),当然,细
粒度是在考虑粗粒度的对象类别之后才再考虑特定实例。比如,合同管理中,列表、删除,需要区分该合同实例是否为当前用户所创建。
原则:
权限逻辑配合业务逻辑。即权限系统以为业务逻辑提供服务为目标。相当多细粒度的权限问题因其极其独特而不具通用意义,它们也能被理解为是“业务逻辑”的一部分。比如,要求:“合同资源只能被它的创建者删除,与创建者同组的用户可以修改,所有的用户能够浏览”。这既可以认为是一个细粒度的权限问题,也可以认为是一个业务逻辑问题。在这里它是业务逻辑问题,在整个权限系统的架构设计之中不予过多考虑。当然,权限系统的架构也必须要能支持这样的控制判断。或者说,系统提供足够多但不是完全的控制能力。即,设计原则归结为:“系统只提供粗粒度的权限,细粒度的权限被认为是业务逻辑的职责”。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这里表述的权限系统仅是一个“不完全”的权限系统,即,它不提供所有关于权限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它提供一个基础,并解决那些具有“共性”的(或者说粗粒度的)部分。在这个基础之上,根据“业务逻辑”的独特权限需求,编码实现剩余部分(或者说细粒度的)部分,才算完整。回到权限的问题公式,通用的设计仅解决了Who+What+How 的问题,其他的权限问题留给业务逻辑解决。
概念:
Who:权限的拥用者或主体(Principal、User、Group、Role、Actor等等)
What:权限针对的对象或资源(Resource、Class)。
How:具体的权限(Privilege, 正向授权与负向授权)。
Role:是角色,拥有一定数量的权限。
Operator:操作。表明对What的How 操作。
说明:
User:与 Role 相关,用户仅仅是纯粹的用户,权限是被分离出去了的。User是不能与 Privilege 直接相关的,User 要拥有对某种资源的权限,必须通过Role去关联。解决 Who 的问题。
Resource:就是系统的资源,比如部门新闻,文档等各种可以被提供给用户访问的对象。资源可以反向包含自身,即树状结构,每一个资源节点可以与若干指定权限类别相关可定义是否将其权限应用于子节点。
Privilege:是Resource Related的权限。就是指,这个权限是绑定在特定的资源实例上的。比如说部门新闻的发布权限,叫做"部门新闻发布权限"。这就表明,该Privilege是一个发布权限,而且是针对部门新闻这种资源的一种发布权限。Privilege是由Creator在做开发时就确定的。权限,包括系统定义权限和用户自定义权限用户自定义权限之间可以指定排斥和包含关系(如:读取,修改,管理三个权限,管理 权限 包含 前两种权限)。Privilege 如"删除" 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当它不与任何具体的 Object 或 Resource 绑定在一起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拿新闻发布来说,发布是一种权限,但是只说发布它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不知道发布可以操作的对象是什么。只有当发布与新闻结合在一起时,才会产生真正的 Privilege。这就是 Privilege Instance。权限系统根据需求的不同可以延伸生很多不同的版本。
Role:是粗粒度和细粒度(业务逻辑)的接口,一个基于粗粒度控制的权限框架软件,对外的接口应该是Role,具体业务实现可以直接继承或拓展丰富Role的内容,Role不是如同User或Group的具体实体,它是接口概念,抽象的通称。
Group:用户组,权限分配的单位与载体。权限不考虑分配给特定的用户。组可以包括组(以实现权限的继承)。组可以包含用户,组内用户继承组的权限。Group要实现继承。即在创建时必须要指定该Group的Parent是什么Group。在粗粒度控制上,可以认为,只要某用户直接或者间接的属于某个Group那么它就具备这个Group的所有操作许可。细粒度控制上,在业务逻辑的判断中,User仅应关注其直接属于的Group,用来判断是否“同组” 。Group是可继承的,对于一个分级的权限实现,某个Group通过“继承”就已经直接获得了其父Group所拥有的所有“权限集合”,对这个Group而言,需要与权限建立直接关联的,仅是它比起其父Group需要“扩展”的那部分权限。子组继承父组的所有权限,规则来得更简单,同时意味着管理更容易。为了更进一步实现权限的继承,最直接的就是在Group上引入“父子关系”。
User与Group是多对多的关系。即一个User可以属于多个Group之中,一个Group可以包括多个User。子Group与父Group是多对一的关系。Operator某种意义上类似于Resource + Privilege概念,但这里的Resource仅包括Resource Type不表示Resource Instance。Group 可以直接映射组织结构,Role 可以直接映射组织结构中的业务角色,比较直观,而且也足够灵活。Role对系统的贡献实质上就是提供了一个比较粗颗粒的分配单位。
Group与Operator是多对多的关系。各概念的关系图示如下:
解释:
Operator的定义包括了Resource Type和Method概念。即,What和How的概念。之所以将What和How绑定在一起作为一个Operator概念而不是分开建模再建立关联,这是因为很多的How对于某What才有意义。比如,发布操作对新闻对象才有意义,对用户对象则没有意义。
How本身的意义也有所不同,具体来说,对于每一个What可以定义N种操作。比如,对于合同这类对象,可以定义创建操作、提交操作、检查冲突操作等。可以认为,How概念对应于每一个商业方法。其中,与具体用户身份相关的操作既可以定义在操作的业务逻辑之中,也可以定义在操作级别。比如,创建者的浏览视图与普通用户的浏览视图要求内容不同。既可以在外部定义两个操作方法,也可以在一个操作方法的内部根据具体逻辑进行处理。具体应用哪一种方式应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这样的架构,应能在易于理解和管理的情况下,满足绝大部分粗粒度权限控制的功能需要。但是除了粗粒度权限,系统中必然还会包括无数对具体Instance的细粒度权限。这些问题,被留给业务逻辑来解决,这样的考虑基于以下两点:
一方面,细粒度的权限判断必须要在资源上建模权限分配的支持信息才可能得以实现。比如,如果要求创建者和普通用户看到不同的信息内容,那么,资源本身应该有其创建者的信息。另一方面,细粒度的权限常常具有相当大的业务逻辑相关性。对不同的业务逻辑,常常意味着完全不同的权限判定原则和策略。相比之下,粗粒度的权限更具通用性,将其实现为一个架构,更有重用价值;而将细粒度的权限判断实现为一个架构级别的东西就显得繁琐,而且不是那么的有必要,用定制的代码来实现就更简洁,更灵活。
所以细粒度控制应该在底层解决,Resource在实例化的时候,必需指定Owner和GroupPrivilege在对Resource进行操作时也必然会确定约束类型:究竟是OwnerOK还是GroupOK还是AllOK。Group应和Role严格分离User和Group是多对多的关系,Group只用于对用户分类,不包含任何Role的意义;Role只授予User,而不是Group。如果用户需要还没有的多种Privilege的组合,必须新增Role。Privilege必须能够访问Resource,同时带User参数,这样权限控制就完备了。
思想:
权限系统的核心由以下三部分构成:1.创造权限,2.分配权限,3.使用权限,然后,系统各部分的主要参与者对照如下:1.创造权限 - Creator创造,2.分配权限 - Administrator 分配,3.使用权限 - User:
1. Creator 创造 Privilege, Creator 在设计和实现系统时会划分,一个子系统或称为模块,应该有哪些权限。这里完成的是 Privilege 与 Resource 的对象声明,并没有真正将 Privilege 与具体Resource 实例联系在一起,形成Operator。
2. Administrator 指定 Privilege 与 Resource Instance 的关联。在这一步, 权限真正与资源实例联系到了一起, 产生了Operator(Privilege Instance)。Administrator利用Operator这个基本元素,来创造他理想中的权限模型。如,创建角色,创建用户组,给用户组分配用户,将用户组与角色关联等等...这些操作都是由 Administrator 来完成的。
3. User 使用 Administrator 分配给的权限去使用各个子系统。Administrator 是用户,在他的心目中有一个比较适合他管理和维护的权限模型。于是,程序员只要回答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权限可以访问什么资源,也就是前面说的 Operator。程序员提供 Operator 就意味着给系统穿上了盔甲。Administrator 就可以按照他的意愿来建立他所希望的权限框架可以自行增加,删除,管理Resource和Privilege之间关系。可以自行设定用户User和角色Role的对应关系。(如果将 Creator看作是 Basic 的发明者, Administrator 就是 Basic 的使用者,他可以做一些脚本式的编程) Operator是这个系统中最关键的部分,它是一个纽带,一个系在Programmer,Administrator,User之间的纽带。
用一个功能模块来举例子。
一.建立角色功能并做分配:
1.如果现在要做一个员工管理的模块(即Resources),这个模块有三个功能,分别是:增加,修改,删除。给这三个功能各自分配一个ID,这个ID叫做功能代号:
Emp_addEmp,Emp_deleteEmp,Emp_updateEmp。
2.建立一个角色(Role),把上面的功能代码加到这个角色拥有的权限中,并保存到数据库中。角色包括系统管理员,测试人员等。
3.建立一个员工的账号,并把一种或几种角色赋给这个员工。比如说这个员工既可以是公司管理人员,也可以是测试人员等。这样他登录到系统中将会只看到他拥有权限的那些模块。
二.把身份信息加到Session中。
登录时,先到数据库中查找是否存在这个员工,如果存在,再根据员工的sn查找员工的权限信息,把员工所有的权限信息都入到一个Hashmap中,比如就把上面的Emp_addEmp等放到这个Hashmap中。然后把Hashmap保存在一个UserInfoBean中。最后把这个UserInfoBean放到Session中,这样在整个程序的运行过程中,系统随时都可以取得这个用户的身份信息。
三.根据用户的权限做出不同的显示。
可以对比当前员工的权限和给这个菜单分配的“功能ID”判断当前用户是否有打开这个菜单的权限。例如:如果保存员工权限的Hashmap中没有这三个ID的任何一个,那这个菜单就不会显示,如果员工的Hashmap中有任何一个ID,那这个菜单都会显示。
对于一个新闻系统(Resouce),假设它有这样的功能(Privilege):查看,发布,删除,修改;假设对于删除,有"新闻系统管理者只能删除一月前发布的,而超级管理员可删除所有的这样的限制,这属于业务逻辑(Business logic),而不属于用户权限范围。也就是说权限负责有没有删除的Permission,至于能删除哪些内容应该根据UserRole or UserGroup来决定(当然给UserRole or UserGroup分配权限时就应该包含上面两条业务逻辑)。
一个用户可以拥有多种角色,但同一时刻用户只能用一种角色进入系统。角色的划分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划分,按部门或机构进行划分的,至于角色拥有多少权限,这就看系统管理员赋给他多少的权限了。用户—角色—权限的关键是角色。用户登录时是以用户和角色两种属性进行登录的(因为一个用户可以拥有多种角色,但同一时刻只能扮演一种角色),根据角色得到用户的权限,登录后进行初始化。这其中的技巧是同一时刻某一用户只能用一种角色进行登录。
针对不同的“角色”动态的建立不同的组,每个项目建立一个单独的Group,对于新的项目,建立新的 Group 即可。在权限判断部分,应在商业方法上予以控制。比如:不同用户的“操作能力”是不同的(粗粒度的控制应能满足要求),不同用户的“可视区域”是不同的(体现在对被操作的对象的权限数据,是否允许当前用户访问,这需要对业务数据建模的时候考虑权限控制需要)。
扩展性:
有了用户/权限管理的基本框架,Who(User/Group)的概念是不会经常需要扩展的。变化的可能是系统中引入新的 What (新的Resource类型)或者新的How(新的操作方式)。那在三个基本概念中,仅在Permission上进行扩展是不够的。这样的设计中Permission实质上解决了How 的问题,即表示了“怎样”的操作。那么这个“怎样”是在哪一个层次上的定义呢?将Permission定义在“商业方法”级别比较合适。比如,发布、购买、取消。每一个商业方法可以意味着用户进行的一个“动作”。定义在商业逻辑的层次上,一方面保证了数据访问代码的“纯洁性”,另一方面在功能上也是“足够”的。也就是说,对更低层次,能自由的访问数据,对更高层次,也能比较精细的控制权限。
确定了Permission定义的合适层次,更进一步,能够发现Permission实际上还隐含了What的概念。也就是说,对于What的How操作才会是一个完整的Operator。比如,“发布”操作,隐含了“信息”的“发布”概念,而对于“商品”而言发布操作是没有意义的。同样的,“购买”操作,隐含了“商品”的“购买”概念。这里的绑定还体现在大量通用的同名的操作上,比如,需要区分“商品的删除”与“信息的删除”这两个同名为“删除”的不同操作。
提供权限系统的扩展能力是在Operator (Resource + Permission)的概念上进行扩展。Proxy 模式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实现方式。实现大致如下:在业务逻辑层(EJB Session Facade [Stateful SessionBean]中),取得该商业方法的Methodname,再根据Classname和 Methodname 检索Operator 数据,然后依据这个Operator信息和Stateful中保存的User信息判断当前用户是否具备该方法的操作权限。
应用在 EJB 模式下,可以定义一个很明确的 Business层次,而一个Business 可能意味着不同的视图,当多个视图都对应于一个业务逻辑的时候,比如,Swing Client以及 Jsp Client 访问的是同一个 EJB 实现的 Business。在 Business 层上应用权限较能提供集中的控制能力。实际上,如果权限系统提供了查询能力,那么会发现,在视图层次已经可以不去理解权限,它只需要根据查询结果控制界面就可以了。
灵活性:
Group和Role,只是一种辅助实现的手段,不是必需的。如果系统的Role很多,逐个授权违背了“简单,方便”的目的,那就引入Group,将权限相同的Role组成一个Group进行集中授权。Role也一样,是某一类Operator的集合,是为了简化针对多个Operator的操作。
Role把具体的用户和组从权限中解放出来。一个用户可以承担不同的角色,从而实现授权的灵活性。当然,Group也可以实现类似的功能。但实际业务中,Group划分多以行政组织结构或业务功能划分;如果为了权限管理强行将一个用户加入不同的组,会导致管理的复杂性。
Domain的应用。为了授权更灵活,可以将Where或者Scope抽象出来,称之为Domain,真正的授权是在Domain的范围内进行,具体的Resource将分属于不同的Domain。比如:一个新闻机构有国内与国外两大分支,两大分支内又都有不同的资源(体育类、生活类、时事政治类)。假如所有国内新闻的权限规则都是一样的,所有国外新闻的权限规则也相同。则可以建立两个域,分别授权,然后只要将各类新闻与不同的域关联,受域上的权限控制,从而使之简化。
权限系统还应该考虑将功能性的授权与资源性的授权分开。很多系统都只有对系统中的数据(资源)的维护有权限控制,但没有对系统功能的权限控制。
权限系统最好是可以分层管理而不是集中管理。大多客户希望不同的部门能且仅能管理其部门内部的事务,而不是什么都需要一个集中的Administrator或Administrators组来管理。虽然你可以将不同部门的人都加入Administrators组,但他们的权限过大,可以管理整个系统资源而不是该部门资源。
正向授权与负向授权:正向授权在开始时假定主体没有任何权限,然后根据需要授予权限,适合于权限要求严格的系统。负向授权在开始时假定主体有所有权限,然后将某些特殊权限收回。
权限计算策略:系统中User,Group,Role都可以授权,权限可以有正负向之分,在计算用户的净权限时定义一套策略。
系统中应该有一个集中管理权限的AccessService,负责权限的维护(业务管理员、安全管理模块)与使用(最终用户、各功能模块),该AccessService在实现时要同时考虑一般权限与特殊权限。虽然在具体实现上可以有很多,比如用Proxy模式,但应该使这些Proxy依赖于AccessService。各模块功能中调用AccessService来检查是否有相应的权限。所以说,权限管理不是安全管理模块自己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与系统各功能模块都有关系。每个功能模块的开发人员都应该熟悉安全管理模块,当然,也要从业务上熟悉本模块的安全规则。
技术实现:
1.表单式认证,这是常用的,但用户到达一个不被授权访问的资源时,Web容器就发
出一个html页面,要求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2.一个基于Servlet Sign in/Sign out来集中处理所有的Request,缺点是必须由应用程序自己来处理。
3.用Filter防止用户访问一些未被授权的资源,Filter会截取所有Request/Response,
然后放置一个验证通过的标识在用户的Session中,然后Filter每次依靠这个标识来决定是否放行Response。
这个模式分为:
Gatekeeper :采取Filter或统一Servlet的方式。
Authenticator: 在Web中使用JAAS自己来实现。
用户资格存储LDAP或数据库:
1. Gatekeeper拦截检查每个到达受保护的资源。首先检查这个用户是否有已经创建
好的Login Session,如果没有,Gatekeeper 检查是否有一个全局的和Authenticator相关的session?
2. 如果没有全局的session,这个用户被导向到Authenticator的Sign-on 页面,
要求提供用户名和密码。
3. Authenticator接受用户名和密码,通过用户的资格系统验证用户。
4. 如果验证成功,Authenticator将创建一个全局Login session,并且导向Gatekeeper
来为这个用户在他的web应用中创建一个Login Session。
5. Authenticator和Gatekeepers联合分享Cookie,或者使用Tokens在Query字符里。
————————————————————————————————————
权限表及相关内容大体可以用六个表来描述,如下:
1 角色(即用户组)表:包括三个字段,ID,角色名,对该角色的描述;
2 用户表:包括三个或以上字段,ID,用户名,对该用户的描述,其它(如地址、电话等信息);
3 角色-用户对应表:该表记录用户与角色之间的对应关系,一个用户可以隶属于多个角色,一个角色组也可拥有多个用户。包括三个字段,ID,角色ID,用户ID;
4 权限列表:该表记录所有要加以控制的权限,如录入、修改、删除、执行等,也包括三个字段,ID,名称,描述;
5 权限-角色对应表:该表记录权限与角色之间的对应关系,一个角色可以拥有多个权限,一个权限也可以隶属多个角色。包括三个字段,ID, 角色ID,权限ID;
posted @
2006-09-18 20:48 xzc 阅读(397) |
评论 (0) |
编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