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

美文收藏

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
     摘要: 引言

  曾三次获得“普利策奖”的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新近推出了一本名为《世界是平坦的:二十一世纪简史》的书。中国在这本书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量,其中几页还特别提到了我和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传奇。该书出版才几周就一跃成为了排行榜上的第一名。在书中,弗里德曼高度评价了中国人的天分和毅力。他还认为:“经过科技革命和世界性的合作,历史的潮流已将世界各地间的隔阂消除殆尽,如果你不努力赶上时代的潮流,你终将会被历史所遗弃。”

  我决定回到中国时,曾经与托马斯•弗里德曼有过一次深入的交谈。我提出:我非常赞赏他的“平坦的世界”的看法,其实,“平坦的世界”需要的是同样的人才,无论你在美国、中国、印度。我同意他提出美国青年需要进步,才能不被时代遗弃。但是,我提出他的书里面谈到的问题似乎把中国与印度的教育过于完美化了。我认为中国的教育和青年也需要同样的激励与进步,才能成为21世纪顶天立地的人才。同时,他也同意他可能为了唤醒美国青年与教育家,特别强调和加深了问题的严重性。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9-06-05 00:41 YeeYang 阅读(189) | 评论 (0)  编辑

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六封信——选择的智慧
     摘要: 引言

  《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为青年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和借鉴的,包含了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等三个层面的理论模型——“成功同心圆”。如果仅就“成功同心圆”中的每种态度或每种行为来说,我们其实很容易总结出许多明确的、可执行的理念、原则或方法,青年学生们也不难掌握。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面临的环境却往往是复杂和多变的,我们需要做出的选择也多半不会像“是”或“非”那样简单。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需要在多种要素的相互作用中选择最适合当时情景的解决方案。这时,在任何一个方向上的偏激或对任何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的忽略都是不明智的。以我和青年学生们的交流经验看来,许多中国学生缺少的恰恰是这种在复杂情况下做出理性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例如,许多学生不止一次地询问我与选择相关的问题,他们不知道该在何时表现得积极,何时表现得谦逊,他们不清楚该如何处理勇气和胸怀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也不太确定自信和自省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态度是否可以共存……

  我觉得,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具体的准则或方法,而是在复杂情况下权衡各种影响因素,并以最为智慧的方式做出正确抉择的能力。我把这种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9-06-04 01:10 YeeYang 阅读(206) | 评论 (0)  编辑

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你有选择的权利
     摘要: 引言

  中国很多学生有一个通病:凡事都需要别人来安排,凡事都需要依赖于别人。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从大学到就业,他们都是听家长的话、听老师的话的好孩子,但他们似乎从来都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样的生活,不知道自己在哪些问题上应该自主抉择。这样的学生也许可以在稳定乃至僵化的环境中按部就班地学习、生活,但却无法适应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我曾与《世界是平坦的(The World Is Flat)》一书的作者托马斯·福里德曼(Thomas Friedman)就网络时代人类所拥有的选择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谈。我们都同意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ker)的观点:“未来的历史学家会说,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术或网络的革新,而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重大改变。在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也就是说,Internet等信息技术的使用消弭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世界前所未有地“平坦”起来,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全部的信息,每个人也都可以在与他人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拥有选择自己的生活或行为方式的权利。在这样充满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9-06-03 00:20 YeeYang 阅读(225) | 评论 (0)  编辑

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该这么度过
     摘要: 引言

  2004年6月“开复学生网”开通之后,越来越多的学生在网上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我发现,除了我在前三封信中已经讨论过的问题以外,大家问得最多也最关心的主要是和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相关的话题。例如:怎样才能学好英语?虚度了光阴该怎么办?毕业时是选择出国还是选择就业?如何学好专业课程?如果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该怎么办?等等。

  此外,在那段时间里,我有机会参加了一些教育部举办的研讨会或类似的活动。通过与更多的老师和学生接触,我逐渐发现,中国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科学专业时存在不少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例如,许多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都只把课程内容当做书本上的知识来学习,很少想到要联系实际,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此外,还有的学生只重视与就业直接相关的知识,如具体的语言、平台等等,而不重视那些真正能锻炼和提高个人能力的基础知识,如数学、算法、数据结构等等。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9-06-02 08:06 YeeYang 阅读(160) | 评论 (0)  编辑

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
     摘要: 引 言

  有关这《第三封信》的故事,还要从2004年春天说起。当时我正在北京做演讲,清华大学一位名叫顾常超的学生找到我,说:“开复博士,您给中国学生的前两封信我都认真读过,它们对中国学生的教育意义非常大,真心地感谢您!但是我觉得,这两封信还无法涵盖大多数中国学生面临问题——其实,大部分学生最需要的并不是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而是如何走出迷茫,重树信心的指南!”我对顾常超的观点深表赞同,并请他提供一些更具体的建议。顾常超给我举了马加爵的例子,并专门将他自己搜集到的大量有关马加爵事件的相关报道送给了我。

  几乎就在同一时间,《中国青年》杂志一位名叫李纯的女记者对我做了一次采访。采访结束后,我们再一次探讨了马加爵事件对中国青年一代的影响。我当时对她说,这样的校园凶杀事件在美国也会发生。她立即反驳道:“中、美两国的背景不同。美国所谓的‘校园杀手’通常都有暴力倾向,但马加爵不同,他更像一个逐渐在自己不熟悉或无法适应的环境中迷失了方向,并因为无助而迷茫,因为迷茫而走向极端的人。存在这种迷茫状态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最需要开复老师的帮助。”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9-06-01 09:29 YeeYang 阅读(231) | 评论 (0)  编辑

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从优秀到卓越
     摘要: 引 言

  2000年8月调回微软总部后,因为工作繁忙,我一直没能抽出时间和中国学生做更深入的交流。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回到中国做了几次演讲。当时,演讲的主办者希望我多谈一谈激励中国学生的内容,多讲讲计算机科学的最新发展。但在准备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中国大多数学生需要的也许不是具体的知识和单方面的建议,而是如何更好地提高自己,如何培养自己的素养,发掘自己的潜力。因为在我给中国学生的第一封信发表后,大量充满激情的读者来信让我深深体会到中国学生对于正确的价值观及优秀的人生态度的渴求;甚至有人说,我那封公开信的价值远远超过了我在科研领域所写的一些论文的贡献。

  本着这样的思路,我将这次演讲看作是一个与学生交流并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好机会。最终,我的演讲围绕着个人素质、情商和领导能力等几个中心话题展开,用我的真情实感和切身体验感染了台下无数的大学生,在听众中获得了热烈的反响。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9-05-31 09:25 YeeYang 阅读(243) | 评论 (0)  编辑

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一封信——从诚信谈起
     摘要: 引 言

  2000年,我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时,一位来自名牌大学的同学问我:“开复博士,我希望自己能像您一样成功。根据我的理解,成功就是管人,管人这件事很过瘾。那么,我该怎么做才能走上管理者的岗位呢?”

  很显然,这位同学误解了成功的真谛。在与中国大学生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这种对成功的误解竟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许多同学都会不自觉地在成功与“有财富”、“有地位”或是“做领导”、“做管理”之间划上等号。归根结底,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学生在价值取向上的一种迷茫,他们在多元化社会和多种价值观的冲击下丧失了自己独立的判断力,并逐渐背离了正确的价值观。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9-05-30 21:23 YeeYang 阅读(224) | 评论 (0)  编辑

活在安达信的日子
     摘要: 凡是选择,总要有牺牲.
或者得到眩目的光环而牺牲健康,
或者得到安稳的生活而放弃那么一些梦想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9-05-29 22:02 YeeYang 阅读(283) | 评论 (0)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