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2.0是一个新名词,
我虽然也用,但是却一直觉得不爽。因为
我们的软件,实在不能算是Web系统,而是一个P2P软件。在
PPcn.NET这个P2P行业的门户网站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上百个P2P的软件。仅在直播型网络电视这么窄的一个范围里,就已经存在
九种相互竞争的产品了。
从这个现象,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Web 2.0这个名词,涵盖面不够广,无法表达当前网络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我借当年
上海热线II的说法,新提出一个概念,叫做:“
ONLINE 2.0”。简单的说,就是:“
基于宽带网络的;持久在线的;全新的Personal 2 Personal的网络使用模式。”
还记得在ONLINE 1.0时代,我们怎么上网的吗?我们敢下载什么东西吗?还记得网络蚂蚁当初的广告语吗——“国内的因特网目前是世界上最慢的网络之一,许多人通过网络下载资料,面对几个字节的下载速率,真是欲哭无泪!”。现在的情况,早就不再是当年了。宽带包月、24小时在线的使用模式,是当年完全无法想象的。
这是第一个变化,有了这样的网络,我们才可能有图形界面的、完全即时互动的网络游戏。才可能有BT、电螺这样的疯狂下载工具,才有可能有网络在线电视这样的收看体验。才可能有视频聊天这样的高级娱乐。
第二个变化,则是受到了P2P软件的启发而来的Web应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最能够吸引人的。传统Web在过去,并没有考虑这个问题。他仅仅是个Server->Client的发布系统。BBS最初也是Telnet访问形式的。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浏览器的WEB技术的进步,通过WEB进行人与人的交流,也变得非常轻松、方便了。
Keso有一篇BLOG《互联网作为一个操作系统》,讨论过这个问题,我在随后有一个评论:
互联网作为一个操作系统,这个看法的大方向没有问题。
关键在于,这样一个大操作系统,将以什么技术为基础?
我认为,最关键的技术与思想是P2P,不是现在这种简单的BT文件共享之类的软件,而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式——Personal2Personal。
每一个人,都通过自己的化身进入这个互联网,他使用的电脑,就是他的代言工具。这样的工具,是一个越来越有能力的个人(Personal),而不是现在理解的一个节点(Peer)。
设计以往的操作系统,需要的自然是计算机科学知识。
设计将来的互联网操作系统,需要考虑更多的,是社会学知识,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如何交流、协作的知识。
讨论的也是这一趋势。
但是,回到我刚才的话题,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是应该用“ONLINE 2.0”来描述当下这个热火朝天的互联网发展趋势。第二呢,就是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九种直播型网络电视,在一年以后,还能活下来几种?两年以后呢?同样的,BT软件、ED软件、IM软件、电子杂志、网络电视、网络电影、网络电话;每一个狭窄的领域内,都有那么多竞争对手,有多少能够活下来呢?在扩展我们的视野,SNS社会网络、Blog服务提供商、RSS资源聚合、播客、团队协作、网络书签、网络通讯录、在线RSS阅读器等等等等,活下来的能有多少?怎么样才能活下来?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Free Mail有无数的人在用,当大家都在考虑,再不收费,如何生存的时候,GMail出现了。为什么我还要多申请一个邮箱?很多人都觉得,没有理由啊。但是在用了gmail之后,大多数人,都开始将gmail作为自己的主力邮箱——比如说我。为什么会这样?千万不要以为是AJAX!这只是表象,是手段,实质是,用户体验!更好的用户体验。反之,Google Reader,同样是一个用了N多AJAX技术的RSS在线阅读,但是我试用之后,仍然不喜欢,觉得还是不如Bloglines。差别就在于用户体验。
再举个例子,几乎每个网上书店,现在都会有网上书评系统,但是现在用的最多的网络评价系统是哪一个呢?
豆瓣!这是一个用起来非常爽的网站,体贴入微,恰到好处。
再举一个例子,现在谁还在用NetAnts?谁还在WinZIP?那些当年的热门软件,还有多少,我们一直在跟着版本升级的呢?
一句话:“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ONLINE 2.0的时代,网络应用不可能仅仅因为一项创意,一个点子,一种技术,来“稳占鳌头”。
回到我们现在自己做的这个RECool网络录像机上来,这并不是高精尖技术的产品。更不是一个不可能被模仿,不可能被赶超的产品。实现这个网络录像机,需要四个方面的技术:视频采集录制技术、P2P传输技术、流媒体播放技术和UI技术。这四大技术,我们的潜在竞争对手,也都早就掌握,或者不难迅速掌握。只是目前,还没有别的公司,提供像我们这样的服务而已。
那天看到一篇blog,也很有感触,《
努力做个365kit的好用户》。其实Tinyfool的看法,还不够深入。要提高用户体验,是一场硬仗。这场仗要想打赢,仅仅靠内部员工使用,是不够的。仅仅靠收集使用感想的方式来改进,也是不够的。
posted on 2005-11-05 22:33
读书、思考、生活 阅读(148)
评论(0) 编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