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是国务院1988年1月7日批准设立的地级市,管辖源城区、东源县、龙川县、 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共五县一区。全市原有119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截止至2003年9月20日,全市按要求撤并乡镇17个,占乡镇总数的14.8%。全市现设有98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1394个村委会和149个社区居委会。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其范围是东经114度14分至115度36分,北纬23度10分至24 度27分。东接梅州市、汕尾市,南邻惠州市,西连韶关市、惠州市,北与江西省交界。全市面积1.58万平方公里。河源市是京九入粤第一市,又是广东省拥有铁路最长的市;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105国道、205国道、河惠高速公路构筑了河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粤东北重要的交通枢纽。
河源市是中国广东省的一个地级市,1988年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河源市东部与广东省梅州市、汕尾市交界,南部与惠州市毗邻,西部与韶关市接壤,北部与江西省相连。河源市的总面积为154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为332万。
河源犹如镶嵌在东江之畔的一颗明珠,河源市区别名槎城。东江自北向南流经市区,新丰江从西向东绕城而过,两江在市区东面交汇,使得整个城市三面环水,看起来象浮在水上的木筏,因此而得名。
以新丰江为界,槎城划分为新老城区。老城具有1500多年的历史,公元492年而江北的新市区是1988年建市后才建起的新城,一老一新,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历史人文景观和令人骄傲的现代奇迹。
行政区划
河源市辖1个市辖区、5个县。
河源市 面积15478平方千米,人口334万(2003年)。
源城区 面积 365平方千米,人口30万。邮政编码517000。
紫金县 面积3619平方千米,人口80万。邮政编码517400。县人民政府驻紫城镇。
龙川县 面积3088平方千米,人口86万。邮政编码517300。县人民政府驻老隆镇。
连平县 面积2025平方千米,人口37万。邮政编码517100。县人民政府驻元善镇。
和平县 面积2311平方千米,人口49万。邮政编码517200。县人民政府驻阳明镇。
东源县 面积4070平方千米,人口52万。邮政编码517500。县人民政府驻仙塘镇。
历史沿革
南齐置县。因县北有三河之源而得名。1988年设市。
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河源县,设立河源市(地级)。河源市设立源城区、郊区,并将原惠阳地区的紫金、连平、和平、龙川4县划归河源市管辖。1993年11月8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3]209号)同意撤销河源市郊区,设立东源县,县人民政府驻仙塘镇。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河源市总人口2266429人;源城区 227773人、紫金县 502077人、龙川县 586155人、连平县 287382人、和平县 350760人、东源县 312282人。
2002年底,辖1个市辖区、5个县,4个街道、112个镇、1个民族乡。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河源市辖1个市辖区、5个县,4个街道、97个镇、1个民族乡。
经济概况
2005年上半年工业经济提速增效。1-8月全市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14.1亿元,同比增长33.4%;工业增加值33.56亿元,增长30.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3.84亿元,增长38.2%,实现工业增加值27.48亿元,同比增长34.2%,增幅均排在全省第二位(清远市居首位),股份制企业和“三资企业”增长强劲,产值分别增长72.2%、42.4%。全市工业用电量8.1亿千瓦时,增长1.6%。1-7月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指数为164.8%,同比提高18%;比全省高出17.4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地级市首位,效益指数再创历史新高。区域工业持续加快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发展最快的是东源县,工业增加值增长61.1%,增幅同比提高18.5个百分点,最慢的是市直,工业增加值增长26.5%,增幅同比提高10.2个百分点,其它地区工业增加值增进依次为:和平57%、龙川51.2%、连平47.4%、紫金41.3%、源城39.6%,地区之间工业增速差距虽然高达34.6个百分点,但发展差距同比缩小34.6个百分点,比1-7月缩小了8.8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稳定。农作物种植面积达183万亩,其中晚稻111.27万亩,同比增加1.23万亩。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89.8万亩,占晚稻总面积的70.5%,增加2个百分点。经济作物面积和产量增加,花生种植面积13.9万亩,增加0.51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7.95万亩,增加0.56万亩。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农业龙头企业103家,比去年底增加4家,带动农户12.42万户,增加2.25万户,带动农户人均增收800元。1-8月,全市共组织5家企业申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家企业申报“绿色食品”认证,组织4家企业6种产品申报广东省名牌农产品。
投资增势强劲。1-8月,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4亿元,同比增长48.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0.2亿元,增长66.7 %;更新改造投资3.17亿元,增长17.6%;房地产开发投资5.73亿元,增长69.5%;全市工业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完成工业投资额13.84亿元,增长54.8%,增幅同比提高11.7个百分点,比今年1-7月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市直、连平县的工业投资成倍增长,分别增长94.7倍和1.57倍。
重点建设项目实施情况良好。全市34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43.3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9%,其中投产项目完成投资39.4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83%;续建项目完成投资2.5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26%;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1.3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26%。其中粤赣高速、龙梅高速、农夫山泉、市福新工业园、河源美平工业园等项目进展顺利。
外贸出口快速增长。1-7月,全市进出口总额达2.61亿美元,增长41.9%,比上半年提高9.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41亿美元,增长29.7%;进口总额1.2亿美元,增长59.5%。“三资企业”出口快速增长继续成为我市外贸出口的一大亮点。1-7月“三资企业”出口总额达1.2亿美元,增长31.1 %,占全市出口总额的85%。
利用外资平稳增长。1-8月,全市共新批直接利用外资项目78宗,下降14.3%,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78亿美元,同比增长6.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03亿美元,增长12.8%。
新签项目质量提高。1-8月,全市在新签项目同比减少13宗的情况下,平均每宗项目合同利用外资同比增加70万美元,表明新签项目规模有所扩大,质量有所提高,确保了合同利用外资总额实现持续增长。
财政收入增长居全省首位。全市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79亿元,同比增长43%,增幅同比提高9.6个百分点,居全省地级市首位。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支出为20.27亿元,增长37.1%。国、地税完成总税收10.42亿元,增长48.8%,增幅同比提高16.4个百分点。全市各县财政收入综合增长率居全省前列,5个县的财政收入综合增长率在全省67个县(市)的排位分别为:连平县(80.43%)第1位,和平县(77.03%)第2位,龙川县(71.26%)第3位,东源县(67.79%)第5位,紫金县(23.92%)第26位,连平县、紫金县排位比今年1-7月分别前移1位和3位。
金融形势稳定。8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94.4亿元,增长10.4 %,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0.34亿元,增长11.6%;贷款余额104亿元,增长11.9 %。
土地资源
河源市土地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总面积 196.268 万亩,人均占有耕地约0.62亩。处于粤东北山区与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区的结合部,属山地丘陵地区。山岭与盆地相间,境内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东江、新丰江纵贯全境。在山间和东江河边,分布着冲积小平原和宽广的谷地,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宜种植粮食作物、蔬菜、甘蔗、亚热带水果等。
矿产资源
河源市素有粤东宝库之称。矿产资源品种已发现56种,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品位高、规模大等特点,其中铁、钛、钨、锡、稀土、萤石、高岭土、陶瓷土、矿泉水和地热是河源市的优势矿产资源。铁矿主要产地有连平大顶、紫金宝山嶂等地;大顶铁矿是广东省第一大型的铁矿,也是国内罕见的量大质好、易采易选的铁矿区, 总储量达 1 亿多吨。钨矿主要分布于连平县和紫金县,连平锯板坑钨矿为目前全省最大型钨矿。
水资源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距离广州、深圳、香港等大城市仅100多公里,是下游地区的饮用水水源地,境内满目青翠,绿水长流,空气清净,环境优美,被誉为东江河畔的“绿色明珠”。河源市水资源丰富,素有“粤东宝库”之称,华南地区最大水库??新丰江水库在其境内,蓄水量达139亿立方米,水库面积达370平方公里。由于河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工作,水库水一直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是国内罕见的优质淡水资源。该水库成为香港及珠三角主要城市最重要的饮用水源区。河源市有丰富的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49.9万千瓦,占全省的18%,其中可开发量达114.3万千瓦,截至2003年底止,全市已开发装机容量71.04万千瓦,仍有43.26万千瓦水力资源可供开发。另外,全市现有塘库水面面积3.92万公顷可供开发养殖。目前,河源市已初步形成了防洪、排灌、发电、供水等多功能的水利服务体系,为全市改革开放,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水源保证和防洪安全。
生物资源
河源市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动物种类200种,其中有水鹿、苏门羚及白鹇、穿山甲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植物种类近千种,境内主要野生植物有树木、山竹、经济林、花草、中草药等五大类。河源是全省重点林业基地之一,全市除松树、杉树外,还有较为珍贵的用材林赤黎、白黎、白稠、黄稠、黄樟、山杜英等等。新丰江库区内有著名的森林基因库和国家级珍稀动物自然保护区-- 大叶山自然保护区,面积近14500 公顷,1993年国务院批准在此建立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
森林资源
河源市森林资源丰富,现有林地面积121.5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2864.5万立方米,林木年生长量152万平方米,林木年消耗量60.8万立方米,是全省重点林业基地之一。森林覆盖率71.7%,具备良好的水资源自然保护条件与环境。除有松、杉、樟、柯、枫等常见品种外,还有格木、楠木、柏木等珍贵树种。珍稀动物自然保护区--大叶山区,面积2万余亩,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
河源,上古属扬州南境,战国属楚,秦于龙川置县。 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龙川析地置河源县,属南海郡。南梁天监二年(503年)属梁化郡,隋唐属循州,南汉乾亨元年(917年)析循州分置祯州、循州,河源地区属循州。宋天禧五年(1021年)改祯州为惠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并入惠州,河源地区在1913年属广东省都督府潮循道,后直属广东省革命政府东江行政委员会。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东江行政委员会、东江行政专员公署、粤东行政公署、韶关地区、惠阳地区等。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县,设立河源市,辖源城区、郊区、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1988年3月2日市委、市政府正式挂牌办公。1992年8月河源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成为既可享受山区优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开放区优惠政策的地区。1993年11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市郊区,设立东源县,县委、县政府驻仙塘木京。 河源市是东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百越”时期,来自江浙一带的越民散居于少数民族之中,对开化粤地起了重要作用。秦平百越后,迁陕陇之民居粤,带来了黄河文化。此后,凡遇中原战乱,都有一批批的移民进入岭南。这些南迁之民与当地土著民族相互同化,逐步形成了客家文明。
河源市是广东省的一个年轻城市,也是京九线上的一个新兴城市,辖源城、和平、龙川、紫金、东源、连平等6个县区,全市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人口322万。
河源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万年至4000年,河源市域内所在的东江中上游便有人类繁衍生息。公元前214年,秦朝就在这一带设县而治,首任县令就是后来统一岭南并被汉高祖封为南越王的赵佗,县治设在龙川县佗城镇。现有新石器遗址、唐代正相塔、宋代龟峰塔、孙中山祖居(由闽入粤第一代)。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河源靠山近海,区位优越。河源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处于珠江三角洲边缘,历史上与惠州、东莞、深圳、汕尾曾属同一地区,市区距广州、香港均不到200公里,河源实际上是内陆与沿海的结合部。这种独特的区位,既有利于接受沿海地区的经济辐射,又有利于沟通国内外大市场。
河源交通四通八达,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河源是京九入粤第一市。京九铁路经过江西省进入河源境内,穿越三县和市区,并在龙川县城与广梅汕铁路接轨,设立华南最大编组站。105和25国道纵贯全市,规划建设的河惠、河梅等高速公路正在规划建设。由此构成了河源市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使河源成为粤东北的交通枢纽。此外,以市区为中心的现代通信网络已经形成,实现了城乡电话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并且,还拥有一类口岸。
河源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河源是“港深水塔”,全省最大的两个水库——新丰江水库和枫树坝水库都在河源境内。滔滔不绝的东江水,不但滋润着珠江三角洲东部,而且通过东深供水工程流入香港。境内水能蕴藏量130万千瓦,仍有40万千瓦有待开发。同时净水资源和优质淡水养殖开发价值和潜力巨大,新丰江天然净水远销国内10多个城市。河源市是矿产之乡,已探明的矿产有40余种,其中储量位居全省第一的就有铁矿、莹石矿和稀土。此外,铅锌矿、钨矿、石灰石、瓷土等也十分丰富,易于开采。河源是山多林茂之地,全市有山地面积1800多万亩,其中25度以下的缓坡地就有180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72%,活立木蓄积量达3092.7万立方米。河源是生态旅游胜地,境内山清水秀,文物古迹众多。紧邻市区的大桂山风景区,是北回归线上现存面积最大的常绿阔叶林区,是广东绿色生态旅游的新品牌;市中心有亚洲第一高喷泉,喷射高度达169米;河源还曾是恐龙的故乡,市区已出土恐龙骨骼化石和大量的恐龙蛋化石。市区碧水环绕,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是全国13个大气环境质量达国家一类标准的城市之一,也是广东省环境保护教育基地。县区有“小桂林”之称的连平陂头山水,有“地下龙宫”之称的漳溪皇龙岩、和平李田仙岩,有“粤东丹霞”之称的龙川霍山和枫树坝九龙湾水上漂流等旅游景观。
河源服务体系完善,投资环境优良。为吸引外商投资,市政府先后制订子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地价、水电、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实行只收税不收费,规定凡是在市区范围内举办生产性项目的外来投资企业,只按规定收税,不收任何行政事业性规费。为了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对外引进办公室,实行“一个窗口”审批项目,“一条龙”受理投诉,“一个口子”收取规费的“三个一”制度,有关职能部门分别制订了对外来投资者服务的承诺制度。为了切实保护外商的合法权益,市政府专门为外商发放了“绿卡”。
建市20年来,河源市经济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灯塔盆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百万亩水果基地”建设为突破口的“三高”农业蓬勃发展;贯穿市区的“工业走廊”开发已初具规模,对外经济空前活跃,投资不断升温,规模逐步扩大,在新的历史时期里,河源市将突出特色经济、借外发展、科教兴市、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大力创造体制创新、对外开放、资源转化三大优势,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我们将进一步利用山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三高”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把河源建成京九线上的农业强市和珠江三角洲的“菜篮子”基地;利用沿海与内陆结合部的区位优势,不断优化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把河源建设成接纳沿海产业转移的一块投资兴业宝地;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把河源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利用矿产,水资源和农副产品等资源优势,形成以资源开发为依托的加工型工业。
河源市本着国内扩大内需的重大发展时刻,市政府现已大力发展旅游业和IT业.尤其是IT业,现已在河源市蓬勃发展,先有百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后有河源人才网等等大型的IT公司的兴起,必将改写着河源IT历史的新篇章!
陈建华书记曾指出,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发展,不仅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更要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河源大力挖掘、宣扬“客家古邑”以及“‘两地’文化”等历史文化,根本目的是冀图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树立“以文化论输赢”的观念,不断发掘地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寻找历史文化在当代最具有生命力的部分,并把它与科学发展观和社会文明风气结合在一起,融入河源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以文化力启动经济力,锻造河源独有的文化软实力,使之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力量。陈建华强调,在此过程中,不单一个地区的主政者应有文化自觉,还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唤起广大市民对文化的自觉性和觉悟,在全社会逐渐形成大气候,为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奠定可靠的基础。
而互联网文化的建设,也是一个重点,近期河源市互联网呈现一片大好的形势,尤其是人才,教育和旅游方面网站的兴起,标志着河源IT文化又跨进了一大步,其中,河源人才网(www.hypub.com)在本地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进一步证明着河源本地区的网络文化普及也越来越广泛了.希望其能为河源的IT业创造更大的辉煌!
河源 山青水秀,是座新兴的旅游城市,有中国绿色明珠之称,拥有广东文化名城━━佗城、孙中山入粤第一代祖居紫金孙屋排、岭南第一大湖━━万绿湖、“粤东丹霞山”“粤东小桂林”━━连平内莞山水、“地下龙宫”━━漳溪黄龙岩、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等人文自然景观,年接待中外游客500万人次。
河源主要旅游景点:万绿湖 ·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镜花缘 ·亚洲第一高喷泉·龟峰塔 ·苏家围客家乡村旅游区 ·鳄湖 ·桂山 ·河源博物馆 ·客家民居——围龙屋 ·霍山 ·九和温泉 ·龙凤岛 ·水月湾 ·园中园·黄牛石 ·新丰江大坝 ·电视塔 ·九龙湾漂游·客家民俗博物馆 ·赵佗故城--佗城 ·桂山·白溪 ·恐龙化石展馆 ·合溪温泉 ·水坑生态风景区 ·枫树坝·九龙湾·新港自然保护区 ·街心花园多彩喷泉 ·野趣沟 ·牛峙山 ·佗城东山寺 ·新丰江水库大坝 ·热水漂流 ·华宇温泉 ·汤湖温泉 ·龙源温泉 ·热龙温泉 ·黄龙岩 ·东江画廊 ·桂山国家森林公园 ·兴隆民俗村
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在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历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南迁,时延1500年的记载。
第一次的大迁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间,东晋怀帝妥朝时,由于西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对汉民族影响深远的“五胡乱华”之局,中原地区的不少官员和平民,也纷纷随着渡过黄河南下。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便把这些新来的户籍称为“客”。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华民旅上出现。
第二次大迁徙是在公元880——1126年间。唐朝末年,黄巢举兵起义及“五代十国”,天下大乱,客家先民又从皖赣某地居所,现迁往江南南部、福建西北及广东北边。
第三次大迁徙是在公元1127——1644年间,金元相继入侵,宋高宗南渡,地这过程中,许多客家人幸均卷入保卫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战争。宋亡后,他们只好退往更偏远的广东东、北部。
第四次大迁徙在公元1645——1843年间,这次迁徙却是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一向以客家人为荣的朱德同志的祖辈就是在这一次迁徙时,从韶关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大迁徙是在1866年以后,发生于太平天国起义末期。由于太平天国的首领洪秀全是客家人太平天国失败后,许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压力下,纷纷向地理位置偏远的南方,甚至向东南亚等海外地区迁徙。
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约4500万人。其中国内4000万人,国外有500万人左右。在海外的客家人分布很广,较集中的是东南亚一带,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国际知名作家韩素音均是客家人。国内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共有17个省、185个市县,其中客家人占95%以上的纯客县50个,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是赣南、闽南和粤东北部。广东的客家人有2000多万,占全省总人数近30%,其中纯客县15个。
河源作为东江流域的纯客家地区,最早的客家先民来历可追逆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后,为进一步开发岭南,派屠睢、任嚣、赵佗带50万兵卒驻守,还下令将数十万名“罪人”发配到岭南。赵佗先为龙川县令,后为南越王。龙川的赵、韦、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进入龙川与当地土著族人杂居的中原人。但是,作为客家人大规模迁徙到河源地区的时间,却要推到客家人第三次大迁徙这一时期,即公元1127——1644年间。
河源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承传着客家民系优秀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广东梅县的山歌文化独树一帜。河源的东江客家菜则比较有特色。
在2008年全国专家学者共同见证:河源市委常委会议专门作出决定,将河源龙川县令赵佗定为客家人始祖。
posted on 2008-12-06 00:17
CopyHoo 阅读(250)
评论(0) 编辑 收藏 所属分类:
生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