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 189,comments - 115,trackbacks - 0
一位IT研发人员的求职经历
2006-07-18 07:28:02
  
Google,Microsoft,SAP,Citygroup,HP,Sybase,Nokia……能进入这些骄人IT品牌公司工作相信是每个IT职业人的梦想。然而,围绕着这些公司的应聘话题,多是招聘程序如何复杂,面试问题如何怪异。那么,这些知名公司的面试过程到底怎样?应聘时有哪些技巧?本报记者记录了一位近期跳槽者两个多月的求职故事和感悟,让大家真实感受IT名企的招聘过程。 人物档案: Jimmy,名校计算机本科,工程硕士,现是一家知名IT公司员工,担任软件开发工程师,有6年以上工作经验,主要使用的语言为java和c(++),多种script等。掌握OOAD,UML建模,熟练应用多种设计模式,J2EE架构,有丰富的开发大型企业系统的经验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善于学习新技术,可以熟练运用英文进行交流。工作以来有3次跳槽记录,分别从事类似研发工作,无teamleader或者项目管理经验。

一位IT研发人员的求职经历
邵丽蓉

第一阶段:简历投递篇
5月15日,Jimmy登陆某招聘网站,填写了详细的简历模板并公开了简历。当天还投出了3封简历,分别是SAP公司的咨询工程师职位,Citygroup的系统副经理和高级软件工程师两个职位。另外还主动联系了三家猎头公司,并向猎头发出了简历。
5月18日,Jimmy意外收到了HP人事专员打来的电话,表示了解到他正在求职,HP有高级软件开发工程师的职位,希望他能去面试;也在这一天,Jimmy收到了SAP的拒信,信中表示Jimmy不合适申请职位,但是会将其个人信息收录到公司人才库中,以后若有合适职位再予以通知。收到拒信的Jimmy当天又给City?鄄group的同一职位发了一遍简历。
5月20日,Jimmy又一次意外收到了Sybase公司人事打来的电话,表示了解其求职意向,希望能约见面试。
其后的两个礼拜中,Jimmy先后收到了HP另外一个人事打来的电话,给予另外一个部门软件工程师的应聘机会;亿贝易趣公司的电话,表示希望他能前去公司面试研发工程师职位;Microsoft的电话,表示公司在7月初有集中面试机会,希望能预约面试;Nokia公司的电话,表示有技术应用经理的职位空缺,还有华为上海公司和北京公司分别来电3-4次,表示给予面试机会……
两个月不到的时间里,Jimmy收到数十家公司抛来的“橄榄枝”,而Citygroup和SAP两家公司经过7-8封简历的坚持“骚扰”,终于在2周后打来了预约电话,让Jimmy欣喜若狂。

第二阶段:面试冲关篇
故事一:Citygroup最后一面,遭遇滑铁卢
在众多公司的职位中,Jimmy最满意的是Citygroup“系统副经理”职位。于是整个面试过程他都精心准备。首先迎来的是公司的第一轮面试。
先是一轮技术面试,由部门技术人员作为面试官,询问了一些与部门业务相关的技术问题,历时20分钟左右。感觉回答顺利,果然第二天收到了复试电话。第三天又一次赶到公司。先是一位部门teamleader的面试,仍然是技术问题,但和第一次面试的角度,内容、深度都有所不同,成功过关后,被领到部门经理办公室进行第三轮面试。部门经理是个40多岁的台湾人,非常严肃,提问不仅涉及技术,更多的是些开放式的问题:“你为何要离开原来的公司?”“你的职业目标是什么?”“你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对于此类常规问题,Jimmy自然稔熟于胸。巧的是,面试中得知这位经理以前还和自己在同一家公司的不同分公司工作过,他们从以前公司的一些特有技术上找到了共同语言,聊得甚欢,Jimmy心中窃喜,这轮有戏!
果然,没过2天,Citygroup的电话再次响起。告诉他要参加最后一轮电话面试,约定晚上9:00美国公司高层会打来越洋电话。teamleader特别关照:对老外面试要坦诚,一些不懂的技术问题千万不能不懂装懂,另外,致电的可能是美国人或者印度人。虽然Jimmy自信英语流利,而且前几轮英语面试都顺利过关,可是“印度英语”非常难懂。倒霉的是,来电话的偏偏是印度人,几个“pardon”之后,面试宣告失败。
故事二:Sybase,五轮面试顺利“通关”
虽然Sybase是主动找上门的,职位也仅是“高级软件工程师”,可是公司的实力和业界知名度是Jimmy在大学里早有耳闻的。面试可以用“电话开头,电话结尾”来描述。先是一轮电话技术面试,然后跑到张江进行笔试和二面,成功后被带入部门经理办公室进行三面。感觉虽然问的都是技术问题,可是依旧由浅入深,“系统架构”、“开发原理”类的问题被多次多角度问到,Jimmy凭着多年的开发经验,对答如流。两天后,公司人事来电,约定早上8:00接受美国公司的越洋电话,进行“四面”和“五面”。标准的“美语”,让双方进行了两次愉快的对话。感觉美国公司的面试也就是些技术问题的再次确认以及关于“离职”原因的询问,最后经理说“Jimmy,希望能尽快和你一起工作!”
5轮面试轻松过关,之后便是和HR的“薪酬”谈判,以及给出两位以前公司的上级名单,用于“reference check”(背景调查)。
故事三:HP,纠缠不清的“三角关系”
下午2点,Jimmy准时到达位于金桥的HP公司。前一天晚上,Jimmy已经顺利通过了电话技术面试,下午的面试过程和以往几家公司颇为相似:3轮技术面试,三个半小时的连续作战后,终于结束了问答。在离开之前,经理特地询问了薪酬期望。
HP涉及的技术问题Jimmy非常熟悉,因此感觉此次面试胜券在握,然而一周过去了,始终没有等来进一步的消息。回想起来,一定是“期望薪酬”开得太高了。
原以为HP的故事到此结束,可没想到过了2周,HP另一部门打来电话表示Jimmy 的简历符合公司的需求,希望能去公司进行面试。Jimmy吸取了前车之鉴,先说明了自己的期望薪酬,然而对方依旧表示希望去公司参加面试……
难道公司不同部门之间没有协调?前一个部门不要,后一个部门又抢着要?或者公司在招聘困难的情况下,薪酬有了增长?Jimmy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第三阶段:求职感悟篇
作为众多软件工程师中的一员,Jimmy缺乏良好的职业规划。对一个软件开发人员来说,6年的职业生涯算得上是漫长了,Jimmy在6年里只是被动地工作或跳槽,专注于狭隘的某项技术开发。直到周围同事一个个在数年内达到高薪高位的时候,他才开始有了职业危机感。于是希望突破目前“技术停滞不前”的工作状态,寻找更高的发展机会。于是,这次他将求职目标锁定在“高级软件工程师”或者“team?鄄leader”、“项目经理”,税前年薪要求15-18万元人民币。
在一家企业呆久的职业人,往往不太了解求职市场动态和薪酬,会以为跳槽是件艰难的事情,Jimmy也是这么认为的。然而2个月的经历,让他发现IT研发人才跳槽并不像想像中的艰难,很多公司在了解了你的真实信息后会主动伸出橄榄枝。当然,对于特别心仪的公司,也需要自己主动出击投递简历。
总结一下IT知名公司技术类职位的面试程序,可以发现大都大同小异。首先是技术人员出面了解技术知识,然后是技术主管、部门经理,有些有全球业务的公司还会要求海外公司负责人主持技术面试。最后才是HR部门有关于soft skill的补充性面试。按Jimmy的经验,IT技术员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往往只专注于某个领域的技术,而每个公司由于其开发领域的不同,对技术的要求也不同。面试前要详细了解公司的职位说明书,了解公司的产品领域和方向,并及时找到相关资料和技术参阅,一般有着良好的技术基础,并且学习力强的人才,经过1-2天的自学便能过关。

出处:人才市场报 2006年7月18日

大学生暑期实习攻略
2006-07-17 07:00:48
  
大学生暑期实习正在进行时

进入暑假,一些知名企业已紧锣密鼓地实施了大学生暑期实习计划,IBM“先锋部落”、罗克韦尔“科技夏令营”、思科“精英海外培训计划”、TCL“青苹果实习生计划”、欧莱雅“商业策划大赛”纷纷启动。大学生暑期实习正进入如火如荼阶段。

记者登录中华英才网、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等专业人才网站发现,除了IBM、微软、可口可乐、Google、麦肯锡等外资企业招募实习生外,国内企业如联想、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也敞开大门迎接新人,且实习薪酬较往年有较大竞争力。

   据中华英才网统计,今年招募实习生的企业涵盖IT、通信、电子、金融、投资、快速消费品等多个领域,几乎囊括了中国境内的所有世界500强企业。实习岗位涉及科研、采购、技术、行政、销售、生产、客服、公关、法律、财务、人力资源等各个职能类别,招聘人数较去年有所增加。

尽管岗位和人数增加,但招募门槛有所提高。像微软、Google、英特尔等公司在招募实习生时,除了在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要求上有所降低之外,对学生的专业背景、个人素质等方面的考察基本与正式员工招聘相同。而GE、IBM、西门子需经过简历筛选、笔试以及几轮面试,“过关”的学生可谓是“百里挑一”。

跨国企业进校园开猎“潜力股”人才

暑期刚至,一些跨国公司纷纷启动了面向在校大学生的夏令营或者商业策划大赛,以期提前发掘并储备一些“潜力股”人才。

7月初,世界500强企业罗克韦尔自动化在清华大学启动了“2006科技夏令营”活动,夏令营活动中表现优异者将被公司作为后备人才储备。6月底,2006年度“欧莱雅校园市场策划大赛”全球总决赛在巴黎举行,来自中国、美国、法国、日本、英国、德国等31个国家和地区的冠军队伍同台竞技,优秀学生将直接被欧莱雅公司录用。此外,微软、西门子、GE、IBM、摩托罗拉等跨国公司也纷纷进高校,期待通过活动的形式发掘到优秀人才。

欧莱雅集团CEO安巩先生在出席市场策划大赛全球总决赛时说:“在欧莱雅,市场营销人员坚持不懈地创造、创新和再创新,以满足消费者对高效优质产品的需求。现在,创造美丽事业的重担落在了欧莱雅大家庭里的年轻市场营销人员身上,‘欧莱雅校园市场策划大赛’是为整个团队持续补充来自世界各地的最优秀人才的途径之一。”他介绍,欧莱雅公司把举办各类竞赛作为招聘方式之一,通过“全球大学生在线商业策略竞赛”、“校园企划大赛”、“欧莱雅校园工业设计大赛”等竞赛活动挑选优秀学生。

罗克韦尔自动化中国区负责人孔如山表示,罗克韦尔自动化与高校合作伙伴联合推出的暑期夏令营活动,一方面是对校企合作和素质教育的积极探索和尝试,一方面可以发现优秀人才为己所用。他建议在校大学生,在参加跨国公司举办的各类职业、商业大赛时不要仅仅为了获取奖金,应该把之当成学习、锻炼、检验自我能力的绝佳机会。

除了举办一些商业竞赛外,一些跨国公司如通用电气、诺基亚等均有在高校设立奖学金计划的传统。设立奖学金做法既成功塑造了“好雇主”形象,更巧妙地在第一时间内拿到了高校中最优秀学生的名单。据悉,目前大多数高校采取学生自主申请和院系推荐相结合的方法,由设立奖学金的公司安排甄选、考核、颁奖。

中华英才网总裁张建国表示,跨国公司甄选“早期”人才,主要出于企业长远发展战略考虑,根据不同时期的业务调整进行不同类别的人才招聘。一般来说,跨国公司物色“潜力股”人才的筛选标准各有不同,但其中最看中的是个人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个人综合素质包括创新思维、灵活应变的能力、持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能力等等,同时,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实践能力就是动手能力强,能巧妙地把书本上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

特别提示:大学生实习应注意五大事项

能进入知名企业实习,是大学生们憧憬的美事。但有关专家提醒:大学生在实习时一定要注意相关事项,一旦拿捏不准不但会实习失败,甚至会误入实习“陷阱”,既耽误时间又破了钱财。

实习莫扮演“临时工”角色

IBM大中华区人力资源部人才与学习总监邝懋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学生到单位实习,如果干的是端茶、倒水、扫地、抹灰的活儿,几个月下来不但不能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反而会耽误宝贵的时间。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国内的一些企业没有把实习当成一种制度,实习生的安排、使用等问题,没有一个制度化的考量。

莫把实习当成找工作

面临着就业压力,大学生实习也发生了一些微妙变化———毕业实习本来是检验学习效果的过程,跟找工作不“搭界”,但越来越多的学生把找实习单位当成找工作。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一旦发现实习结束无法留下后,则开始敷衍塞责,不愿花时间、精力做好工作,客观上造成了不少用人单位对实习生的印象就是浮躁和势利。

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长陈恺认为,企业通过实习录用一个人的可能性不大,大多是为了储备人才。一般来说,企业在实习阶段不会把核心任务交给学生,实习使学生只能体会到一些皮毛,想通过大三就在某一企业长时间实习而留下的可能性很小,而大四最后阶段在企业实习的优秀毕业生有可能打动公司。所以,大学生实习应摆正心态,不要把实习当成找工作。

莫误入实习“陷阱”

前不久,一名大学生交了500元押金后,被一家小型企业接收实习。实习完毕后,企业却强行将押金充当“办公损耗费”。原本想找个单位锻炼一下,没想反还“倒贴”了500元钱。其实,像这样的情况,在实习市场屡见不鲜。

新东方集团总裁俞敏洪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的确有一些小公司利用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以各种名义收取实习生的钱款,这实质是一种非法收取押金的行为。更有甚者,个别非法企业利用大学生懵懂心理,大搞诈骗活动。企业的好坏没有绝对的标准,但实习生应以下列因素作为参照物:有无合法资质;有无适当的工作量,避免只做“端茶、倒水、拖地”这样浪费时间的事;有无专门人员辅导,教授实际工作经验。

实习受《劳动法》保护

北京市劳动局劳动工资处的李楠告诉记者,求职者到企业实习,一定要签订相关的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免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特别是毕业后的大学生到企业实习,受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的《最低工资规定》和《北京市工资支付规定》的保护,如果大学生遇到企业拒绝支付实习费用的情况,应及时到有关劳动部门投诉,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实习是就业的“前奏”

去年参加IBM暑期实习项目的学生中,有40%最终留在了IBM。惠普每年招募200名左右的实习生,其中大部分人获得任职机会。

  携程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施琦认为,尽管是实习岗位,应聘者也不要有丝毫懈怠的想法,因为企业对于实习生的录用与正式员工几乎没有区别。虽然是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却可以决定一个人未来的就业“命运”,毕竟这是一条与未来就业相联的“绿色通道”。实习生在工作中的表现将成为决定未来OFFER能否顺利到手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实习攻略:九大途径通向实习路

途径一:在本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寻找实习机会。许多公司在招募实习生时,往往先和校内就业指导中心进行接触和联系。

途径二:浏览各大公司网站的招聘主页。这些公司每年都会集中招募实习生,此时投递简历是最好的办法。

途径三:参加各大公司的学生俱乐部。通过加入这些俱乐部,或者参加他们的宣讲活动,会优先获得实习信息。

途径四:浏览各个名校的bbs求职版或者兼职版,这里常常会发布相关实习信息。

途径五:登录知名人才网站如中华英才网、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网站首页常常发布一些企业的实习信息。

途径六:利用人脉关系,通过已参加工作的学友、亲戚、朋友来获得实习机会。

途径七:大胆给所选定的公司打电话,如果公司求贤若渴,很容易获得机会。

途经八:参加跨国公司的商业大赛,如微软“推荐就业之星”大赛,欧莱雅的“全球大学生在线商业策略大赛”等,可近距离接触跨国公司的招聘人员。

途径九:申请奖学金计划。如普华永道设立的“容永道会计学奖学金”,通过层层选拔后获胜的学生将获得资助和实习机会。

部分知名企业实习计划

“摩托营”计划

“摩托营”是摩托罗拉(中国)公司为中国一流大学的优秀在校生设立的实习计划,目的在于为摩托罗拉的未来发展提供充足和多元化的人才供应。该计划始于2003年,此后每年一届,主要覆盖北京、天津、上海、成都、南京等城市。实习岗位包括:研发、工程、IT、工业设计、市场、财务及人力资源。优选对象包括在读大学三、四年级学生以及在读硕博。

“学生圈”计划

“学生圈”(Siemens Intern & Student Circle)是西门子(中国)为在西门子实习中表现出色的中国学生和从中国重点院校选拔的优秀学生举办的一个培养项目,它是西门子全球人才培养计划的本地项目,旨在吸引才华横溢、有志于在工业企业寻求发展的优秀大学生加盟西门子。申请加入“学生圈”的学生需要具备在西门子实习(至少4周)的经验。

“青出于蓝”计划

IBM于2004年启动的“青出于蓝”计划是脱胎于自2002年引入中国的全球性的“天才孵化计划”。“青出于蓝”计划采用通过IBM招生网站自愿报名的形式,将这一计划最大限度地扩展到全国各地的高校,从而在广大学生中掀起了空前的报名热潮。去年参加IBM暑期实习项目的学生中,有40%最终留在了IBM,今年IBM将此比例提高到80%。

“青苹果”计划

“青苹果”计划是TCL电脑面向重点高校推出的优秀人才选拔培养计划。该计划每年两期,每期为时4个月,将在TCL电脑销售片区所在城市各招聘20—30名拥有“激情、执着、坚韧、分享”特质的优秀大学生成为青苹果实习生。实习中将采用系统的积分制进行跟踪考核,优秀者将被授予“金苹果”称号,最终被录用。


实习贴士:选实习单位要注意细节

大学生如何选择实习单位呢?有关专家建议,应该注意以下五点——

第一,在自身能力和知识结构允许前提下,尽可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和公司;
第二,最好选择有挑战性的实习单位,实习期间重点熟悉公司环境、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等,为将来正式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实习之前应和单位谈好实习报酬,如实习机会难得,不要求报酬也可以;
第四,实习内容要尽可能与自己的职业方向相关联;
第五,不盲目追求实习单位的名气和规模,与其在大公司坐冷板凳,不如去中小企业实践一番,也许能更有作为。

出处:北京人才市场报 2006年7月14日
评论(6)引用阅读(470)打印
文章评论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2006-07-22 21:43:56
加精!
2006-07-22 21:44:23
推荐!
2006-07-29 12:19:19
不错
2006-07-31 07:51:44
很好,现在很多企业都涉足这一块了,华硕电脑的校园硕市生,移动的校园品牌经理挑战赛,联通的无线闯天下……这些活动不但促进了企业在校园内的品牌推广活动,而且为人才的储备作了很好的前期工作,当然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也获得了不错的锻炼机会。
上海市公布“冷、热”职业排行榜
2006-07-14 05:42:19
  
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日前公布了2006年一季度劳动力市场“冷”、“热”职业排行榜,数据显示,技术岗位热得烫手,高技术高复合型岗位更是需求旺盛。

  从一季度岗位供求情况来看,用人单位需求量最大的是“电子工程技术人员”,月薪的高位数直冲1万元,低位数亦不低于1500元。据分析,电子工程技术类岗位的需求人数上升,主要归因于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带动了自动化控制、电子设备安装、维修及调试等电子工程技术项目的兴起。

  上海公共招聘网高级职业信息分析师认为,电子工程技术人员类的岗位需求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将保持旺盛的发展态势,但单位对求职者的专业、资历和经验的要求也高,建议应届生先参加上海市“青年职业见习计划”提供的“电子工程技术人员”类的见习,积累一定经验后再起跑。

  一季度,“行政文员”依然抢手,但月薪高位数达6000元,低位数仅有1000元,原因在于获得高薪的“行政文员”不再只是处理简单的行政事务,而是涉及了“管理”方面的业务,比如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拓展产品销售,加快商品物流的设计、策划或执行等。

  分析师认为,从职业生涯发展的前景来看,“行政文员”要得“高薪”,除了需要掌握基本的文字处理、协调沟通能力之外,还需扩充知识结构,培养创新意识,提升策划能力,以形成深厚的专业素养。

  异军突起的“印刷操作人员”月薪高位数在5000元左右,低位数则只有1200元。深入分析,不难发现:传统的印刷操作人员需求量在下降,增加的是对新型的电脑印刷、激光排版等技术人员的需求。一方面,这反映出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广告公司等新型媒体之间相互渗透,因此短期内这一变动仍将持续;另一方面,尽管近两年来网民队伍不断扩大,但并不意味着传统平面媒体就此消亡,由于人们阅读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存在,预计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出版印刷技术人员的需求量还会保持稳定,甚至还会有所增长。

  分析师指出,目前劳动保障部门已为这类从业人员提供了非常好的实训设施和机会,求职者应当充分利用公共实训基地提高技能、积累经验,方能完成从“低薪”到“高薪”的跨越。

  以数控机床工为代表的机械加工技术人员供给出现缺口,再次凸显了上海市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的现状。上海公共招聘网统计资料显示,一季度,用人单位共招聘数控机床工近4000人,开出的月薪最高达6000元,但结果只有不到1000人前来应聘。作为高技术高复合型岗位,数控机床工不但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传统的机床操作技术,还需要其在电脑编程、几何分析等方面有一定的造诣。

  近几年,美容美发人员的各类培训开班数不断增加,但与发展迅猛的美容美发连锁行业所产生的巨大人员需求量相比仍相去甚远。目前,美容美发相关职位平均每3个岗位,只有1个应聘者。

  分析师指出,数控机床工、美容师、美发师将被列入需职业资格准入的工种目录,但由于目前持这些资格证书的求职者数量有限,因此,用工单位的需求往往无法得到有效满足。专家建议求职者及时关注劳动保障部门发布的职业资格准入工种目录,通过参加培训鉴定取得相关资格证书,走好迈向就业成功的第一步。

出处:中国青年报 2006年6月12日 
北京IT人才闹饥荒 一个月职位增3万多
2006-07-14 05:31:21
  
IT人才从几年前的高峰经过过一个低谷,而今年上半年对于IT人才来说又迎来一个沸腾的时期。据一些招聘机构数据显示,截止到6月底,IT行业的职位需求总数为84382,与年初的5万多职位需求量相比,在一个月中整个IT业职位数增长了近三万个。

  北京IT人才需求旺

  招聘数据显示信息技术和网络人才的需求持续上涨,今年3月份以来,该行业在全国范围网络招聘的职位数量分别是3月份18185个职位;4月份19340个职位;5月份21060个,6月份27753个空缺职位。该行业在北京地区网络招聘的职位数量分别是3月份7686个职位;4月份8085个职位;5月份9246个,6月份11599个空缺职位。在上海地区网络招聘的职位数量分别是3月份3530个职位;4月份3597个职位;5月份3788个,6月份4746个空缺职位。由此看出,北京和上海地区对互联网人才的需求在6月份的增幅就达到了25%左右。

  技术职位独领风骚

  从招聘的职位看,技术类职位独领风骚,但无不体现出客户至上和新技术时代的特点,如百度招聘用户界面工程师,英孚教育集团招聘高级UI设计师,与以往的网页设计师不同,对候选人了解客户体验的能力相对较高。据招聘职位数据显示,软件开发、游戏动漫、3G人才、实用技能型网络人才都被大量需求。

  IT业一片欣欣向荣的背后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IT人才荒,今年在大大小小的招聘会上,许多IT公司因为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不仅以高薪来利诱,甚至打出了“IT人不加班”的旗号,这样求贤若渴却仍失望而归。更为让国内IT研究机构企业头疼的是,外企对国内科技人才的“打捞”已近疯狂。网络新贵Google中国区总裁李开复年初就放话:“只要是适合的,有多少就要多少。”

  据职场专家介绍说,尽管IT人才迎来求职春天,但是中国的工程和计算机毕业生没有几个人真正像资格证书上所说的那么优秀,因此尽快地提高理论素养与提升实操能力是摆在众多教育培训机构面前的主要问题。IT产业的大好前景,也带动起了一大批的培训教育认证机构。但目前的IT培训市场还有待于规范,期待大专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能求新务实地培养出更多的“IT巧妇”,弥补目前国内IT产业的“人才荒”。

出处:北京晚报 2006年7月13日
[原创]大学生选择考研存在的误区
2006-07-13 07:23:09
  
DD同学问:

周老师:
您好!我现在在是否考研这个问题是徘徊,十分痛苦,想请教您.

我是一名普通211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三的学生,很早之前就有了想考研的想法(似乎一进大学就有了,因为对这个学校感觉不好).但是大学的前三年,我没有很好的发掘自己的学业兴趣,导致什么都会一点但是什么都不精.后来在确定考研方向时,考虑到自己数学基础不好,我选择了行政管理.虽然自己对这个专业不感兴趣,很多人也跟我讲这个专业出来就业很难.但我当时的想法是:学什么不意味着干什么,我只是想把自己的学历提高,因为研究生学历要求是个大趋势,而以后考更难,所以趁现在干扰还相对少的时候把它考下来.而且我相信在一所好大学里,无论是身边的老师还是同学都会让自己学到更多的东西.(为此我还专门搜集了一些资料,知道要考的那所大学行管专业有个导师在人力资源领域做地不错,而且他们学校行管本科就有人力资源方向,只是研究生没开这个方向.)当时觉得如果以后能跟这个导师,应该还是可以做回自己本专业的.

可是开始复习后,我发现自己对这个专业真的不感兴趣,看书很没感觉.我开始反思自己一开始的那些理由:如果我根本就没兴趣,我能学好吗?如果我根本就没想过以后要在这个领域发展,我为什么要考它?上了这个专业以后工作又转到自己原来的方向,这有可能吗?现实吗?值得吗?

可能我一开始想考研,不过是想考读研时的这个平台,去学点东西,接触些能提高自己的人和事.同时,是希望自己能达到一个较高的学历水平,起点更高一点.

很多人说现在不考研,以后工作了可以再考,可是我觉得自己如果工作了的话再考的可能性就很小了,因为工作中会有各种干扰,而我是个很容易和环境影响的人.如果我现在不考,以后再接触系统学习的机会就很少了,这也是我为什么下不了决心放弃的很大一个原因.

周老师,我现在真的很困惑,不知道是否还应该继续下去,现在心里一点动力都没有,看书没有状态,每天很烦,您能给我点 建议吗??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论坛答:

DD同学:你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很多报考研究生的同学都有你这样的困惑。

现在的大学生朋友们存在几个误区:

1、研究生比本科生好找工作。

中央电视台报道了一个学国际贸易的大四学生,她放弃已经找到好的一个很满意的工作,去英国留学,学的是人力资源管理,由于她在国内和国外都有没任何实践的经验,研究生毕业回国后有半年的时间都没有找到工作。

此案例说明研究生毕业不一定比本科生好找工作,这需要看你学的是什么专业?你的求职目标是什么?有些专业注重理论的研究,有些专业看重实际的经验,象人力资源管理这样的专业就特别注重的是操作能力,本科和研究生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有些求职目标,必须具备研究生学历,比如,你想成为一名国家机关公务员,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学历确实能帮助你实现你的求职目标,如果你拿着行政管理的研究生学历应聘企业应聘人事主管的工作,恐怕行政管理研究生学历与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学历相比并没有优势,可能不但没有加分,反而会减分,用人单位可能会问你“行政管理是学什么的?”。

所以选择考研前,应该想好了你的将来的职业目标,考研是为了帮助你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2、学历越高,能力也越强。

同学们普遍存在这样观点,研究生文凭比本科生值钱,研究生比本科生有能力,这是一个“学历至上”的观点,认为多读三年研究生,掌握的知识多了,能力就自然地变强了。正象你认为一样:“可能我一开始想考研,不过是想考读研时的这个平台,去学点东西,接触些能提高自己的人和事.同时,是希望自己能达到一个较高的学历水平,起点更高一点。”

实际上并非如此,知识是因为运用而有价值,人的能力的评判标准是因为对知识的运用程度,只是掌握了知识而不会运用不能代表你就有能力,并不能说明你的能力强,很多用人单位不是只注重学历,更看重的是运用知识的能力,看你是否能为单位解决实际的问题,所以,学历不等于能力,对自己选择的专业不感兴趣,失去了对学习动力和热情,是很难学到真才实学的,指望“研究生学历”让自己的能力提高恐怕是不现实的的。

3、只要能上研究生,考什么专业都可以。

你不喜欢行政管理,但由于此专业不考数学,所以你选择了它,“可是开始复习后,我发现自己对这个专业真的不感兴趣,看书很没感觉.我开始反思自己一开始的那些理由:如果我根本就没兴趣,我能学好吗?如果我根本就没想过以后要在这个领域发展,我为什么要考它?上了这个专业以后工作又转到自己原来的方向,这有可能吗?现实吗?值得吗?”

你实际上已经回答了你自己的问题,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和保障,花三年时间和金钱去做一个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你说值吗?

4、现在考研,比将来考容易。

“很多人说现在不考研,以后工作了可以再考,可是我觉得自己如果工作了的话再考的可能性就很小了,因为工作中会有各种干扰,而我是个很容易和环境影响的人.如果我现在不考,以后再接触系统学习的机会就很少了,这也是我为什么下不了决心放弃的很大一个原因。”

这个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如果说有些同学目标明确,选择了自己非常有兴趣的专业,而不是为了一纸“文凭”而考研,那么,现在考研当然比毕业后考研“容易”。

毕业后考研有不利的因素,但也有有利因素,不利的正如你上面所言,但有利的方面则是通过几年工作的经验,知道自己要什么,考研的目标性会更强,考研意志也会更坚定。

职业咨询师并不能给大家的一个具体职业建议,而是给大家一个分析问题的思路,你需要明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理性地分析不同选择的利弊,而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你做出的任何决定都需要自己负责,其他人的任何意见都只是供你参考,因为命运必须由自己来掌握,选择永远不是选择“后悔”。

文/周其洪
出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论坛
http://blog.sina.com.cn/m/career
评论(8)引用阅读(217)打印
文章评论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2006-07-13 15:54:41
周老师,你回答得太精彩了。最近我正准备写一个《读研误区大盘点》系列,希望能和您多多交流!
[匿名] DD
2006-07-14 00:47:39
周老师:
谢谢您的回答!但我还想再问一点,补充一下我在上次的提问中没有提到的几个细节,请您原谅:
决定学校之前,我曾经查询过要报考的那所学校的行政管理专业,知道他们有个导师在人力资源方面做的很好,我当时想那所学校无论名气和学校的实力都很强,学校的学术氛围能陶冶我的个人素质,而如果跟这个导师的话,参与他的一些科研项目可以提高我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实践能力,所以虽然是念的不是人力资源但实际还是可以继续做人力资源.所以以后出来后可能还是能继续自己的兴趣.
然后是我的职业定位,我最希望的是研究生毕业然后能进入人力资源方面的咨询业或者大型人才市场,再次是企业,再次是高校当辅导员.而第一个和第三个都需要较高的学历,这也是我为什么想考研而不是直接就业,只是想起点高一点.
希望能再得到周老师的建议,谢谢您!!
2006-07-14 21:22:21
DD:你的职业目标即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看来你对自己的职业方向已经想得非常清楚了,考研是你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而正好你想考的哪个学校的导师擅长于人力资源管理,无疑他对你实现这一目标会有一定的帮助的,由于你的数学不好,所以不得已才做出这样的选择。

我以为你现在主要是在学习上遇到了一些问题(可能复习到了一些行政管理的知识),真正考验你的时候到了,主要考验你是否有坚强决心去实现你的目标,如果你考研决心是坚定的,遇到一点困难,我想你是能够克服的,如果你考研意志不够坚强,或者考研目标比较盲目,中途放弃考研可能性会很大。

遇有问题,继续交流,:)

周老师
[匿名] DD
2006-07-14 21:57:07
周老师:
您好!正象您所说的那样,我是因为不得已才选了行政管理来考.因为以前对这个专业也没有兴趣并且很少接触,所以现在在复习的过程中觉得觉得非常枯燥,提不起兴趣.所以也才让我怀疑自己一开始的选择.而且可能心理面本身对它就有点抵触吧,因为一直的印象都是觉得这个专业比较空洞,很不实际,并且在中国的运用根本谈不上.
我现在不是很坚定,但是说真的放弃自己又很犹豫.这种摇摆不定的根本原因,我想是因为我对自己一开始的想法很不确定,我不知道我所给自己的那些理由是不是都是自己一相情愿的想法,而事实可能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说实话我考研不是纯粹为了混一张文凭,但是否真的能在读研的过程中有机会跟导师接触到一些实践性的东西,我真的很不确定.怕自己想得太过天真太过理想了.

DD
2006-07-16 22:51:32
DD:你现在一直在犹豫,你把什么事情是否成功寄希望于别人,真正能做成一件事情主要还是自己。我在大学里并没有学过人力资源,也没有任何大学老师教过我,我完全是在自学,但我在企业里做了八年的HR。人力资源是在国内是一本新兴学科,你不要对高校的老师有过高的期望,只要你有兴趣,你的老师水平即使低一些,你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来补足,另外,只要你认为考研是自己选择的正确的道路,就要坚定地努力去做,不要做思想家,要做行动者。

周老师



[匿名] DD
2006-07-16 23:23:48
周老师: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其实似乎很简单,一件事情在没做之前不可能预知结果,只有做了才知道是对是错.如果对自己的理想够坚定,不管如何选择都可以达到目标.我现在要确定的仅仅是选择实现目标的途径,而不是目标.谢谢您,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DD
[匿名] 迷茫中…
2006-07-27 19:54:24
周老师:
我看了你的文章颇有感触,我现在面临一个问题很是困惑。希望得到您的指导。
大一的时候,我是学生干部,作了很多工作,参加了很多活动,体会到了大学的丰富多彩。暑假过后我就要大二了,原本自己还想继续在学生会做下去,但通过看报纸,新闻,博客的专家分析,今后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我是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的。首先要学好英语,另外人家给我的建议是最好再学一门第二外语——那样今后工作就不难找了。但是如果把时间都放在学习上,我就不能在学生会里继续工作,你知道学生干部平时会很忙,所以耽误一些时间(虽然忙,但是我大一学期还是以全班第一的成绩得到了一等奖学金…)。但是如果我不当干部的话,我又在参加活动上失去先知权和优越权。我是个热情奔放的女孩,耐不住那种没激情的生活。可是我又想把外语学好(我也有兴趣)我是不是有点太贪心,呵呵——你说我该怎么选择呢?非常感谢您~~~
2006-07-30 13:45:04
恭喜你,这么忙还取得一等奖学金,上一个学期你能做到工作和工作两不误,这个学期为什么不能呢?关键在于学会做时间管理,有效地安排时间,如果确实无法兼顾的话,应以学习为主,但社会活动也需要参加一些,因为社会活动锻炼你的综合能力,也很重要。相信你能做好的。

周老师

[原创]金吉列留学:出国留学 尽早规划
2006-07-07 07:00:02
  
出国留学 尽早规划
文/金吉列加拿大部(本论坛专家 金吉列留学专家)

  规划一 尽早出国,适应国外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培养国际化人才。
  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外进入中国的企业越来越多,想走出国门做跨国生意的国内企业也越来越多,但是国内培养的多数大学毕业生,还不能满足这些企业的用人要求。而许多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学生相对比较受欢迎,他们既对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很熟悉,同时又掌握中国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从而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游刃有余。
  【留学专家提醒】
  不一定排名越靠前的院校就越适合自己,要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水平的大学。严格的学校预科有50%的淘汰率,学生要有心理准备,并不是进入这个大学的预科班就万事大吉了。在努力学习的同时,良好的沟通及社交能力也相当重要,以便尽快融入国外的生活,为毕业后的就业和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
  另外,由于许多国外中学或高等院校都在9月开学,还有一些院校接受申请的截止时间也早于招生简章中标明的日期,所以决定出国留学的学生应尽早找到可以信赖的中介帮助咨询、申请、签证。
  规划二 先在国内读完本科,毕业后再出国读硕士。
  由于国内就业形势的进一步严峻,导致报考国内硕士也出现了跟高考不相上下的千军万马抢过独木桥的情况,许多家长希望孩子在国内大学毕业后出国读硕士,拓宽孩子视野,增加就业砝码。
  【留学专家提醒】
  如果想考虑出国读硕士,需要专业人士给予细致的指导,保证留学以最快速度得以成功完成。一般可以与精通各国留学项目的专家做初步沟通,让专家和你一起根据个人的个性特征、专业方向、经济能力,设计留学方案。
  入学后先要学好每门课程,如大学录取硕士基本都要求申请人本科课程的平均成绩至少要在80分以上;海外大学很重视申请人在大学四年里的综合素质,因此,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实践经验,比如平时的社团活动经历、老师的评价推荐等等,都是升入海外名校不可或缺的因素;考好托福或雅思也是申请到名校的关键因素;还有研究生专业的选择应将留学计划与职业规划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就业前景,以便毕业之后能有所长、有所用。
  规划三 家长移民,孩子留学,高福利低学费全面得益。
  家长们一方面想让子女到海外去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另一方面又为海外留学的高额学费和生活费而大蹙眉头。目前加拿大的移民条件已经放宽,如果家长先办理移民,拿到绿卡之后孩子再留学,这样一人移民,全家转换身份,孩子留学的时候,除了能享受低廉的学费之外,还能享有发达国家许多优厚的福利和广泛的社会权利。
  【留学专家提醒】
  在选择中介和移民项目的时候,面对不一致的信息、不同的定位建议、各种服务承诺、低价服务的诱惑,很多家长感到非常困惑,怎样的移民公司才是值得信赖的呢?要使自己家庭的移民和留学计划高效、便捷、顺利地完成,最好选择能结合移民和留学两大业务的公司,这样可以将自己移民和孩子留学一并统筹规划。
  规划四 没有出国打算的学生,趁暑期打好英语底子,早为毕业或将来留学做准备。
  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在国内读完大学后,如果能有好的就业就在国内就业,如不行的话,再出国留学。
  【留学专家提醒】
  不管孩子将来在国内就业还是去海外读硕士,都需要提升外语能力,因为将来的世界必定是流通的世界,语言是必备基础。可以考虑在暑期让孩子加强外语学习,为进入大学做好准备。无论选择哪家培训学校都只是起到指导和点拨的作用,要想取得理想成绩,还得学生自己狠下功夫。
  如果您还有其他有关留学加拿大的问题,欢迎随时致电010-65685656加拿大部

文/金吉列加拿大部(本论坛专家 金吉列留学专家)
出处: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论坛
http://blog.sina.com.cn/m/career
金吉列集团公司
http://www.overseas-edu.com/

本论坛专家王辉耀谈:中国海外优秀人才知多少?
2006-07-05 05:11:21
  
文/王辉耀(本论坛专家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

目前经济全球化发展势头迅猛。与此相伴随的是贸易金融领域、科技领域及教育文化领域的国际大市场的快速扩张。在这样的市场上,哪里有机会,国际性的人才就会往哪里流动,到哪里发展。近10余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经济社会发展最迅速的国家,也吸引了日益增多的国际性人才,尤其是回国工作和创业的海外留学人才。但从总体上而言,中国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还有巨大的潜力。 海外留学人员中的大多数都有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特别是那些智力与经济资本较为雄厚的尖子人才和优秀人才,他们“衣锦还乡”,回国发展和贡献力量的愿望更为强烈。但是,目前,中国海外优秀人才的分布究竟是怎样的呢?

北美,留学人才聚集地

了解和掌握海外留学人员状况和分布是了解中国海外人才很重要的一部分,这对吸引留学人员回国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根据到2005年底的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超过90万人,而回国人数为23万多人,即粗略估计在海外的现有留学人员近70万人,这些留学人员包括部分公费和大批自费出国的研究生,访问学者,甚至本科生以及已经在国外就职的人员。我估计其中约有40多万人还在北美。这个数字还有可能增加。最近这些年去欧洲留学的年轻人大量增加,使这个数字增长较快。由于在欧洲不像在北美那样容易呆下来,所以聚集在北美的留学人才比较多。

思考一下这几十万人,不得不说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中国现阶段发展需要的,也可以说绝大部分都是人才。国内也有专家对海外人才的分布有较详尽的研究,如中科院人事与继续教育局赵汐潮曾将这些海外留学人员分为三类人才,我认为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在海外的留学人才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

尖子人才

第一类是尖子人才。尖子人才应为在专业和学术上有所建树或掌握关键技术并有所创新,有较高学术知名度,能带领一支团队,有较大社会影响者。这批人包括:在国外较高水平大学被聘为副教授以上职务者(带有Tenure);在国外科研单位取得主任研究员(PI)以上职位者;在国外大公司企业任部门经理以上职务;获得了创造性的科研成果或在有影响的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论文或者获得了重要奖励;在国外政府和非政府机构中任一定职务者。

赵汐潮估计目前仍在外的留学人员,符合上述范围内的在1000人左右。我认为实际数字应该比这个大很多。如果按照上述标准,这些人才主要是以呆在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中为主的话,这数目应该是接近万人。目前,仅美国一个国家就有大学上千所,如果再加上加拿大、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和东南亚的大学及科研机构,像样的大学总数应在2000所大学以上。此外,世界500强公司都有很强的研发机构,里面也聚集了不少一流的研发人才,其中相当数量也是华人。由此分析,可以看出,这两三千家大学、研究机构和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中,如果平均一家大学或研究机构有3到4位华人达到终身教授级水平,总数就应接近万人,其中2/3应是在北美。不过,欧洲也有不少中国留学生成为尖子人才。2004年我在巴黎参加21世纪研讨会时,就发现有不少在法国科研院所的很高级的人才。我还注意到中国留学生出身的华人学者宋永华今年在英国当选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成为获得此头衔的第一位留英学者。

这些人都是经历了在外的艰苦奋斗而获得目前的地位。他们能走到这一步,往往要付出比所在国人更为艰辛的努力。这些人年龄一般在30至50岁,在国外有着稳定的收入和稳定的家庭,一般都购置了房产,处于国外中产阶级。在科学研究领域,他们大都带领一个课题组,有较为充足的科研经费,带有几个至十几个研究生和助手,不少人在学校和研究单位逐步走向管理层。但是无论家庭原因还是事业原因,这些人很难下定决心毅然放弃在国外的位置,举家回国。在家庭方面,配偶一般在国外也有工作,孩子正在上中学或者大学,孩子的学费,房子、车子的分期付款都需要夫妇稳定的收入来缴纳。在事业上,一个富有朝气的和居于国际前沿的课题研究组是他们多年的追求。放弃这个来之不易的课题和学术地位意味着承担很大学术上的风险。再加上国外的学术氛围要好于国内,如果回国一下子融入国内的科学研究怕难以适应。但是,这些人绝大多数对祖国怀有深厚的感情,愿意将自己的所学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贡献给祖国的建设,这种深厚的爱国情结使得他们频繁地回国交流和合作。

优秀人才

再一类是优秀人才。这部分人才和尖子人才似乎没有严格的界限,之所以单列出来,是因为他们在国外尚未取得永久性职位,处于向永久性职位发展(Tenure Track)阶段。因为其独特性,所以将其与尖子人才区分开来。这部分人包括:在国外较高水平大学被聘任为助理教授(或相当)以上职务者;在科研单位获得高级(Senior)以上职务者;在公司企业中任高级职务者;在政府和非政府机构中任一定职务者。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包括一部分已获得博士学位仍在做博士后研究的,成果出色,产出颇丰者。

赵汐潮认为符合这些条件的人员,在国外约有5000余人。我想实际上的数字还要更大,应该接近5万人。同上面我的分析一样,国内在开放以后20多年中,每年都有大量的学生出国,而且在除了近几年外,以前出去留学的大部分都是读研究生。根据美国官方的国际教育研究所2001年度报告,仅2000至2001学年度中国大陆在美仍就读的留学生就达59939人,占所有留美学生人数的109%,连续三年第1。台湾留学生在读的有28566人,在美排名第5。香港在读留学生人数达7627人,排名第15。《亚洲周刊》2002年1月14至20日。由此可见,仅中港台三地在美就读的留学生就接近10万人,这还不包括已经毕业在学校任教和在研究机构做研发的,这也不包括在加拿大、欧洲、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的这类人才统计。这些人才如果按多年累计起来算,应该有5万人。

这些人正处于事业的关键阶段,为站稳脚跟,几乎将全部精力用于自己的事业发展。如美国众多大学中的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他们自当助理教授起,就进入了永久职位获取(Tenure Track)阶段,一般要经过6至8年才能经过考核获得永久职位(Tenure)。这其中,要从3方面考核,即研究、教学和社会服务。为获得永久职位,就要不停地去征经费、招研究生、做研究、出论文,同时还要承担大量教学和社会服务工作。所以有人说这个阶段也是最出成果的阶段,不无道理。当然,私立大学不尽相同,有的更严酷,要到正教授才能获得永久职位。欧洲和日本以及澳洲也不尽相同,但都有一点,就是获得永久职位很难。在公司企业、研究机构以及各种组织中的这一批人,同样得艰苦奋斗,以期得到稳定的工作,早日提升。这样一批人形成了国外大学、科研机构、公司企业的有生力量。同样,自处于这一阶段的开始,他们就已经开始购买房产,购买新车,家庭和事业有着和尖子人才相同的处境。但是有一点不同,即这个阶段的人必须在事业上保持不停地艰苦奋斗,这样既可以选择在国外也可以选择在国内发展,加上部分人员的孩子还在小学读书,带回国内仍有机会赶上国内的教育,特别是国内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所以这些人中的部分人员选择了回国创业之路。如中科院“百人”计划招聘人员中不少就是处于这个阶段;也有不少人回到国内著名高校;北京、上海的留学生园区中也能见到他们创业的踪影。

特殊人才

还有一类是特殊人才。谈到特殊人才,我们可以做个粗泛的范围界定,即是目前中国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这批人才可以不完全是以学术地位和职位划分,更多地强调“需要”。这些人可以是专家、教授,也可以是访问学者、在读研究生,可以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也可以是某项实用技术掌握者,而更主要的我认为这是一大批在海外的工商管理,金融法律和经营型的人才。在海外,这批人才应该是占到了海外留学人才的多数,可能是正在海外诸多公司和企业中正在工作,或在海外创业;这批人我认为仍在海外50多万人中应该不少于20万人。此外还应包括相当一部分的国内出国的技术移民,人数也应在数万人之多,如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

特殊人才和纯科学人才不同,科学人才的衡量标准是国际性的,科学人才是重研究的,有一些硬性的学术标准和行业指标。而特殊人才是国家发展所需要的,是各行各业所需要的,特别是在中国现阶段,这类人才奇缺,社会发展需要,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企业需要。在中国进入WTO以后,市场化进度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着急需懂得国际金融、国际法律、管理、市场等等人才。而自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出国留学人员中,这方面的留学生就很少。而近些年来,出国学习工商管理和金融法律的人才越来越多,不少人学完之后,还在国外工作一些时间,获取一定的经验。这些人是需要我们大力引进的。我认为那种中国目前只引进高精尖的高科技人才,而不太重视中高级国际经营和管理人才引进的思路是不妥当的。实际上,我们的基础科研再好,如果没有人会去组织实施和运用,并将其转化到市场之中,也是发展不好的。中国在这方面已有很多的教训。

我们应当更多地研究海外人才的分布和储备,更好地创造有利条件以吸引他们回国创业和开创他们的事业。

文/王辉耀(本论坛专家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

王辉耀, 现任欧美同学会暨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兼商会会长,商会2005委员会理事长,全国青联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中国侨联华商会副会长,北京市政协顾问,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还兼任了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毅伟商学院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等多家国内外知名经管学院的客座教授,同时还是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的常务理事和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特邀研究员。目前他还担任美欧亚国际商务咨询公司的董事长。

出处:王辉耀的搏客
http://blog.sina.com.cn/m/wanghuiyao

2006年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出炉
2006-07-04 06:43:26
  

腾讯求职6月27日讯由中华英才网推出的2006“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终于尘埃落定。腾讯夺得最佳大学生雇主前十佳和进步飞速两个奖项,也成为本次评选中唯一一家同时拿到两个奖项的评选企业。

引入瞩目的前10佳雇主分别是:

联想、宝洁、华为、IBM、海尔、中国移动、微软、腾讯、西门子、通用电气。

新上榜企业(10家)如下(以首字母顺序排序):

Google、阿里巴巴、百度、百事可乐、中国广东核电、国美电器、盛大网络、网易、新浪、中国石油集团。

进步名次超过至少15名的“进步飞速奖”企业(3家)(以首字母顺序排序):

海信集团、美的集团、腾讯。

TOP50入围企业如下(以首字母顺序排序):

Google、IBM、TCL、阿里巴巴、百度、百事可乐、宝洁、戴尔、富士康、广东核电、国美、海尔、海信集团、华为、汇丰银行、惠普、可口可乐、联合利华、联想电脑、马士基、玛氏集团、麦肯锡、美的、摩托罗拉、诺基亚、普华永道、强生(中国)、雀巢、三星电子、盛大网络、思科、索尼、腾讯、通用电气、万科集团、网易、微软、沃尔玛、西门子、新浪、英特尔、招商银行、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石化、中国石油集团、中国移动、中国银行、中兴通讯。

“最佳雇主”榜单新变化

1、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平分秋色

从今年公布的榜单中,令人欣喜地发现,上榜的国内企业在TOP50中由2005年的19家增加到24家,上升了10个百分点占到48%。而外资企业26家,占了52%,与2005年相比有所下降,由31家降到28家,百分比从62%下滑到52%。国内企业的吸引力显示出的强劲增长,一方面表明国内企业在招聘制度、工作环境、福利待遇、人才培养上的日益改善已初见成效,另一方面外企就业岗位相对有限、竞争压力过大也是原因之一。

2、上榜雇主反应行业热点

《2006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报告》根据各个行业在TOP50排行榜上榜企业的数量,推出了本年度大学生就业的8大热门行业,分别为耐用消费品业、快速消费品业、IT业、互联网业、电信设备制造业、金融业、咨询/专业服务业和石油化工业。其中人气升温最迅速的是互联网业,上榜的互联网企业由2005年的只有1家变成2006年的7家,腾讯作为互联网企业的代表更首次闯入最佳雇主前十佳行列。

相较互联网行业,汽车业却在今年继续失宠——与前两年的趋势一样,汽车业的上榜企业持续减少,2006年甚至没有汽车企业进入前50名。

薪酬、品牌、文化三大魅力有先后

《2006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报告》揭示的另一个最重要的“新意”在于,中华英才网对最佳雇主CBC模型(Compensation-Brand-Culture Model)的发展和完善。

中华英才网人才研究中心经过长期研究发现,大学生往往从“全面薪酬”、“品牌实力”、“公司文化”三个维度对雇主进行评价,并在2005年首次推出最佳雇主CBC模型。在本年度调查中,中华英才网为了能够更加科学的探讨这个模型的结构,运用了Lisrel8.2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考察实测数据对理论模型的拟合程度,验证理论模型的正确性,进而分析模型估计的参数,达到对最佳雇主CBC模型的效度说明。

研究结果表明,“全面薪酬”、“品牌实力”、“公司文化”三个决定性因素在大学生心目中并不同等重要。经过测算,“全面薪酬”是影响大学生心目中雇主形象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品牌实力”,“公司文化”这个维度的影响相对较小。

心理分析解码大学生择业难题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自2001年以来,中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大幅增加,他们的就业压力却不断增大。

为此,中华英才网在本次调查后推出了《2006年中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及求职心理调查报告》,富有针对性地重点对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和就业压力等内在动因进行了考察。其中主要发现包括:

1、中国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三因素模型

发展因素、保健因素和声望地位因素三大要素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其中属于发展因素的“个人发展与晋升空间大”成为大多数大学生择业的首要标准。中华英才网总裁、著名人力资源专家张建国表示,大学毕业生正处于在初次就业时期,未来发展、物质利益等多方面的需要同时支配着大学生的求职行为,对于促成大学生与企业匹配的机构,需要从多层面解释和把握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

2、大学生就业预期偏高

大学生就业预期普遍偏高,体现在期望薪金上尤其突出。调查反应出,大学生期望薪金主要集中2000-3000元,硕士、MBA和博士则主要集中在5000以上的薪金档位,同时,他们愿意接受的最低月薪中位数为1800元。而对照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去年12月发布的《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的数据,专科毕业生起薪为1333元,本科毕业生为1549元,硕士、博士分别为2674元和2917元。显然,大学生薪酬愿景仍实际情况存在相当的差距。

中华英才网人才研究中心专家指出,这种情况也印证了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史密斯"霍尔伯特(Smith Herbert)的论断:由于大多数大学生都认为自己的资质高于平均水平,从而导致整体收入预期水平的偏高。张建国谈到:“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大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尚未能对自身收入形成一种理性的预期。”

另一方面,张建国还认为,大学生每年接受大学教育的直接方面的直接成本(包括学费、食宿费用等)约10000元,四年就达40000元。这样,大学生只有寻找到高收入工作,才能弥补这高昂的大学成本以保持净预期收益不变。因此,大学教育成本高昂也是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3、两大因素造成大学生就业压力

本次调查研究分析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压力问题,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实际的问题,如求职竞争激烈、家庭需要、爱情与好工作难以兼顾等,张建国认为,这些问题通过训练或者咨询是难以解决的。但针对另一类由主观原因引起的压力,如自我认识不清、缺乏求职技巧和经验、认为自己专业不对口不利于就业等,张建国则表示,这些问题能够通过专业的训练或者深入的分析得到缓解。

值得注意的是,接近一半(49.3%)的大学生自我认识不清,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中华英才网在报告中指出,“从治本的角度来说,或者我们应该反思当前的教育制度。而如果从治标的角度来看,学校和院系的相关部门应该更多的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帮助他们弄清楚未来工作的方向。”

4、实习锻炼有助于就业

报告显示,近八成大学生毕业之际选择就业;而招聘网站是大学生获取招聘信息的第一渠道。但是否有过兼职、实习经验,对大学生的就业有着不小的影响。中华英才网在调查中发现,在校期间没有兼职经历或兼职时间短的学生对自身的认识相对更模糊,更缺乏求职技巧和经验;而有过一定兼职或者实习经历的大学生的获取渠道相对更为丰富,就业压力相对较小。

张建国认为,这个结论体现出大学生在求职上的积极性以及准备的充分性,也为改善大学生就业压力提供了借鉴依据——兼职或实习就是一个很好的为未来工作的先期准备,在兼职过程中积累的工作经验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正式求职带来多方面的帮助。

出处:腾讯 2006年6月27日

posted on 2006-08-28 15:40 MEYE 阅读(3379) 评论(1)  编辑  收藏

FeedBack:
# 你左边的地图是怎么加的啊,,好奇
2007-06-19 15:08 | XX
可以告诉我不,  回复  更多评论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