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这个词耳熟能详,但到底什么才是规则呢?或曰,就是规矩呗,大家皆须遵守之,如法律,规章之类。但皆非明晰,故先论一下规则。
“规者,有法度也。从矢,从见,从意”,此《说文》中对规做如是解,而《孟子》中则谓之“规矩方圆之至也”。“圆曰规,方曰矩”,则是《楚辞》中解。《荀子》中,“圆者中规,方者中矩”。此中可知,规者,画圆之器,以其约束可得圆形是也。又曰,其为法度、准则解,在《史记》中有“必将崇论闳议,创业垂统,为万世规”之语。而在《咏史》中,“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做模范、典范解。
如此,谓规者,圆之约束,典范也。
则者,《说文》解为“则,等画物也。”而《尔雅》中,有“则,法也;则常也”。古时,以刀刻法律条文于鼎上,以让人遵守,则也。亦有等级之说,《汉书》中,“作附势,高下九则”。
故,则者,法则,准则,以其为榜样之意。
在字典中对规则之定义为,典式,法则,规律或是指在形状、结构或分布上合乎一定的方式,整齐。而实际规则之意在现在情况下可解为:就是在某种情况下,如果怎么样的时候,就需要产生一个怎样的结果。情况,即前提,如果和就都指定为一个动作或是结果,如佛之因缘,因果相扰耳。
规则者,实为制约,皆遵循之则其表象成之为规律,也即外在观察所得的结果。此处参照系有所转换,如处于规则之处,对守规则之现象观察可得规律,而处于其中,则为制约。制约者,一动词,动者,始于力,可猜想为外力,不管是否可见。规律于社群中则表现为秩序,从而形成一个于宏观观之宠大却极为有序的社会形态,倘脱离于生之圈,置身于世外,则易得之。而置于其中者,习惯则成为惯性耳。习惯之则不觉也,亦曰为自觉。
若以社会为前提论之,则关联甚广,非一言也,然,个体之生存意义诸群体,制约者必须也,故无须与规则正面抗争,或可借用之,生存者,顺风顺水,左右逢源者也,然,此中有度,阅本文者,可与静时细细思量之。
近较长一段时间内,始细研模型驱动之思想,心下思绪纷纷然,但因涉及规则之处,故在此略微涉之。
在了解人类发展的过程,以及周围自然之种种,诸科技者,上升曰理论,称之为规律,而后公理,公理系统者,科学推演体系之一也,推之结果谓之定理。人类千百年发展,自然亦千百年变化,认知的方向是向规律性靠拢,亦吾等不遗余力向往之,找出规律,从而可把握自己,把握生存环境和发展方向。只是偶尔想起,生存之规律来自于规则之制约,作为被制约的个体,又会有多少机会来突破这种制约,来建立一种更有利的新的规则呐?
人有生老病死,动植物亦如此,而一切的事物也是如此,从而周而复始的一轮轮的循环着,形成一个动态的组织形态,只是,复始的起点已非上一个起点了,是一种螺旋状的向一个未知的方向前进着,至目前,尚未发现这个方向的规律是什么,即前进的结果是未知的。
宏观的规则是难以基于目前的认知来进行总结的,而微观的规则则可以逐渐的把握。
政治规则,经济规则等等,而对于科技而言,规则的结果是一种数学性的行为,即将规则公式化,从而知其始,便可知其终。但数学是如此庞大的一个体系,现代数学的哪怕一个再细小的分枝也可以令一个“天才”穷经皓首,终其一生未知终点也。
规律的结果就是可以数学化,数学化的结果就是可以完全自动化,如机械工业化的发展而有自动化生产线。在此,引入模型,模型者,其实是一种抽象,只为关注当前认知情况下的关键内容,从而简化现实以建立规律,从而数学化。如MD(模型驱动,Model-Driven,一种基于模型的系统分析和开发架构)之思想,对现实建模而成模型群,以使得在面向实现时,只要针对模型处理即可,通过几步转换可成。因为已成模型,故在分析时,其推演过程已经大为简化,可以向数学化发展,最终向自动化方向一步步靠近。
而规则,正体现于其中,现实到模型的转换规则,模型推演的规则,模型到实现的转换规则,无一不受到规则的制约,由现实之规则映射模型之规则,于制约中展现规律,找到规律,反向建立规则,即可进行数学化推演,以达目的。模型之规则,应该为现实规则之映射也。
现实规则之繁复,或非穷一生之力而无可得,亦或如佛家之顿悟可得?然,如古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不跳出此圈,如何能了解此圈之制约,如何得其规则?
规者,器也,则者,器之约也。天下无不制于规则,故,或可寻之于自然,终归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始,结于“道法自然”耳。文虽短,然思绪已近枯竭,自然之规则,如何能结于区区千余字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