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参与项目是10月份,新加坡交通管理的一个项目,8个模块中的6个都被包到苏州来做,在新加坡的项目中算是比例比较大的了,据说是600万新币的预算。常规开发人员总保持在20个左右,另外不时还有些流动性散兵象征性支援一下,说起规模,项目组算是公司比较大的一个项目组了,也是新新人才辈出的地方,不少MIT的牛人都是被这个项目磨练出来的,这要归功于david的加班政策。那是一段神魂颠倒的日子,每天加班是再正常不过的了,david
属于那种老板喜欢的员工,每天晚上都九、十点才回去,要不是知道他MM也在我们公司,我们甚至怀疑他还是单身。老大加班了,我们自然也不能不加,不管事情多少,一般不到七点半很少有人敢偷偷溜回家的。
项目开始的时候,有人一下班六点就准时收拾东西准备回去,
如果被david看到,
他会很善意的和你打个招呼说“这么早就回去啊”,然后你连忙解释这么早回去是干嘛干嘛的,david再
问,“东西是不是都做完了”、“改了多少bug了”之类的问题。
总之早回去是一定要被说的,即使你走的时候david没有留意,呆会david看到你不在位子上了肯定记在心里,第二天上班还是逃不了一顿追问,所以david当PM那段时间,很少有人敢冒大不韪早早回去的。
时间长了,我们也慢慢养成加班的习惯了,
即使没什么事做了,也要在那里装模作样磨蹭到八点左右才打道回府,
公司里有同事经常会问“你们team好忙啊,天天都在加班”,只能苦笑,
无奈之极。
很多时候在那里盯着代码,思想早就神游千里之外了。私下里我们常对
david
的以身作则颇有不满,本来这就是个长期项目,再怎么加班明天还是有东西要做,毫无意义的加班,既浪费大家的时间,又损伤了大家的积极性。后来我们这一批人的陆续离职,不能不说与
david
的高压政策有关。
david
是一个好员工,却不是一个好领导。
在MIT呆过的两年多,有两件事是大家经常谈论的,一是科技园的食堂的饭菜是最难吃的,在科技园工作了几年,一直被科技园的饭菜蹂躏着,后来有不少人跳槽去了上海,一个很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终于可以不再忍受科技园的伙食了”,难吃程度可见一斑。另外一件就是david的加班。
记得那天晚上加班,到10点多钟东西还没有做完,项目组的不知是哪个提议出去走走,这一走就惹来了一个笑话。后来曾经和lisa聊天,说起这天晚上爬22楼的趣事。我说,曾经到过二十二层的天台,晚上在上面仰天长啸,感觉还是不够高,差点被保安抓起来了。lisa说,你还长啸呢,保安不抓你才怪,人家以为你是个疯子。我说,当时晚上加班加的很晚,和几个同事一起上去拍照留念,顺便就诗人了一把,结果声音大了点,谁想到惊起保安无数。当时保安问我们哪个公司的,我们还替别的公司扬了一下名,想起来就觉得蛮搞。
david
是苏北人,赶上园区刚兴建的时候过来的,园区94年成立,直到00年左右园区还是一片荒芜没有什么人烟,零星着有三三两两的工厂,那时候房价每平方两千多,便宜的羡慕死人。david机遇比较好,早早的买了房,在苏州定居也有五六年了,潜意识里就把自己当成了新苏州人,在我们这批人里,感觉他最重视的始终是苏州本地的那些员工,虽然是同一批进来的,不过中午去食堂吃饭就看出分别了,苏州帮和外地帮两批人,座位都拉开的泾渭分明,下意识的我们都是这么认为,david骨子里有地域歧视,所以如果有人和david较劲,我们私底下总是高兴的居多。
那时有些胆大的公然不忿david的加班文化,下班之后也不和david打招呼就走,次数多了,就免不了被逮进小黑屋里训话。晚上六点之后,公司的会议室里经常是灯光通明,david最喜欢在下班后坐在会议室和人面对面的聊天,我们把它叫做小黑屋。
每次到小黑屋,david要么是谈他的成功史,要么是谈房子的装修。他说以前在一家电子工厂做流水线操作工,每天就是在车间里来回运送一种电子操作盒,每次和我们说的时候他都唏嘘长叹,过了一年他实在受不了了,去一家培训中心学了三个月的java,后来进了一家私企,结果试用期刚过公司就要裁人,奔波辗跳槽了几次才来到现在的这家公司,一路走过来也算爬到了公司高层的位置。每次谈话都个把小时,而且每次都是那么两个话题,听david在那里侃侃而谈,你还只能一个劲的点头,时不时附和两句“太崇拜了”以示敬仰,他还要谦虚的说“哇塞,别这么说别这么说,其实没什么了,真的没什么”,想到这,就忍不住开始怀念起来。
在MIT最有成就感的就是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写了一个比较大的存储过程,大概两万多行,涉及到新加坡各个年度的交通相关统计数据,涉及到很多中间值、平均值、概率等等的相关数学概念,后来优化到一万多行。当时也是最惨的一段时间,测试数据需要自己准备,用程序产生一次结果,再用计算器手动计算一次,然后做比较来验证结果,其中小数点之类的四舍五入更是犯了不少错,所以那时经常挨david的骂。想辞职的念头也是那段时间产生的,刚毕业,总是年少气盛,受点委屈就想往外面闯闯,现在想起来都很羡慕那时的自己。
MIT
每年都有新员工进来,7月份的时候,项目组分来了六七个应届生,然后第一次开始带人,那时带人其实很简单,需求是新加坡直接assign过来的,带人仅仅是一起做做需求分析,不过遇到问题的时候,自己肯定是要冲在前面。那时仅仅是象征性的带人,其实真正的PM处理的问题要复杂的多,特别是在国内的软件公司,带人更是劳心劳力,不仅要做项目,还要把握好人际关系,相对来说MIT简单的多。MIT是大公司,只要表现的足够好,领导自然会看在眼里,新员工里有喜欢表现的家伙,整天跟着david屁股后面转,开会的时候david第一个发言,他总是最先附和的一个,而且往往补充说明的比david还详细,年终奖到手他自然拿的比我们多。不管做什么,销售也好,IT也罢,做人往往比做事重要的多,会做事固然好,不过会表现更难得。
第一年年终的时候,我的年终奖大概拿了3000块钱,除了工资还能有额外的收入,确实挺开心的,后来经过的几家公司却没有那么好的待遇了,第二家公司只发了可怜的2000块钱糊口费,第三家则根本没有,围绕第三家公司的年终奖,公司的员工甚至一直议论了大半年,最终结果证实了老板是不折不扣的一毛不拔。
很多公司奖金发的也有学问,分季度发,每个季度表现好就多一点,最大程度调动员工积极性。MIT的福利确实算比较好的了,虽然工资涨幅不大,不过每年还能发两次红包的,所以在里面做的人出来,总有点怀念,苏州这边有不少公司年终奖都是虚的,更别提项目奖了。在IT排行榜上看到有些公司,特别是上海,每年13薪或者14薪,而且还有项目奖,确实就不奇怪为什么那么多人想跑到上海去,机会多,工资高,而且过去一趟也可以镀镀金,回来自夸为“海归”,找工作也easy的多。
有同事在MIT呆了三个月就跑到上海去发展,工资翻了一番,然后一年后回来,工资又涨了1K,IT就是有这样一个怪圈,如果长年呆在一家公司,工资每年涨幅有限,如果走了再回来,说不定涨的更多。当然你可以在一家公司一直呆下去,做五到十年,保持足够的忠诚度和责任心,一般都可以拿到比较理想的薪水,不过不跳槽,你永远不会知道哪家公司更适合,有比较,才能更好的选择,将来能力够了,如果想回归,选择还是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