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建莹(市政协委员、福利三幼儿园园长):贫困生不感恩是教育缺失
我认为,襄樊贫困学子没有做出“感恩”举动,或许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绝对不是道德的问题,也不是他们不感恩,而是生活在贫穷家庭,社会交往不多,接 触的东西较少,只懂得简单的处世方法,做人的方式、方法还不成熟而已。我相信,能得到资助,他们都是心存感激的。但现在有关部门用一个“宣布”停止对他们 的资助,草率地将这些学生推向绝处,这让他们以后的人生路怎么走?

退一步讲,贫困生真的不懂感恩,那也说明是我们的教育存在缺 失。感恩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并在不同的阶段体现出不同的含义。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不同阶段感恩的内涵在深化、拓展。从启蒙教育开始,就要通过细微 小事培养孩子对社会的责任感、感恩的心;基础教育阶段则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不要片面追求考试高分而忽视了感恩教育。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思想道 德教育课题的研究。

事实上,感恩教育不仅针对贫困生,也适用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群,其中包括企业家。企业家资助贫困学生不是施舍,而是一种回报社会的行为。因为社会为他们搭建创业的平台,他们也须对社会感恩。

黄丹珠(受资助贫困学生):要把感恩当成一种习惯

我认为生活中,无论是受资助者或是平常人,都必须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对帮助自己的人感恩,对其他事情也要学会感恩。要把感恩当成一种习惯。

我也是一名受资助的贫困生,我觉得,表达感恩最实际的方式就是适当地去跟资助自己的人沟通,感谢的话不必常挂在嘴上,但在可能的情况下,写信、打电话反馈一下自己的近况还是必要的。

另一方面,我觉得贫困生保持正确、乐观的心态很重要。别人在我们身上贴上“贫困学生”的标签这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怎样正确地去定位自己。读初中时,我 在学校申请学费减免,开始听到“贫困生”这样一个称呼后我也很难过,后来在老师的引导以及一些书本、影片的教育下,我慢慢地改变了自己的心态。贫困不是我 们的错,只要我们心存感激,自强不息,我们也不会比家庭经济好的同学逊色。受人资助不可耻,但是我们不能依赖于资助者,要有自立意识,才能闯出一片属于自 己的天地。

黄炳章(全国人大代表、省天主教爱国会主席):资助者与受助者是平等的

在我看来,诚信与互动两 者之间需达成平衡。无论是团体资助或是个人资助,资助者与被资助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平等的。除非双方彼此有一个承诺,即接受资助的学生必须向资助人汇报自 己的学习情况,而受资助学生没有做到,那么可以认为受助学生缺乏诚信。否则,资助者无需刻意向受助人提出任何附加的义务,更没有必要取消受助人的受助资 格。

我认为,我们更应该在全社会倡导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公益心,积极培养、提高市民和企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助人为快乐之本”的 意识。不论是团体、企业、个人,都应该履行一定的社会义务,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当你拥有财富,有一定的经济能力之后,自觉去帮助有困难的人,这是回报 社会的一种方式,是一种社会责任,而不是一种纯粹的个人行为。

其次,政府应该鼓励民间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有效机制,从行政上去规范民间慈善组织的运作和管理,并建立一套透明而完善的捐 赠制度和有力的监督机制,激发更多的企业和民间组织投身和参与到中国的慈善事业,树立慈善组织的公信度。只有慈善事业大众化,普及到社会各阶层,才能扩大 社会的慈善面,让确实有困难的人能得到细水长流的帮助和救济,达成社会的和谐。

陈长缨(多次资助贫困生的资助人):不要给受助生施加压力

我资助贫困生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让真正有困难的孩子上大学,帮他们圆大学梦,然后用知识改变穷苦的命运。至于感恩,这不是我资助他们的最终目的。受资助 的贫困生跟我联系给我回音当然最好,让我能了解他们的近况。但如果没有跟我联系,我也不觉得遗憾。或许他们也有自己的苦衷。我觉得,既然资助者有无私资助 别人的胸怀,就一定要理解、体谅和包容他们的做法。

襄樊有关部门的做法太“绝”了,贫困生们没有感恩举动,完全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引导的方式去教育他们,多给他们机会,这种宣布取消他们继续接受资助的做法很不妥,会给他们的心理留上一层抹不去的阴影,对他们以后的人生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我平时资助过不少经济有困难无法承担高额学费的孩子,有亲友的孩子,也有素昧平生的贫困学生,但我从不给他们施加压力。我只想让他们能够接受高等教育, 有朝一日有作为了,好好改善他们父母的生活条件,让为他们辛苦了大半辈子的双亲过上好日子,这是他们义务;然后,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再去帮社会上其 他需要帮助的人,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蓝月儿(企业退休职工):资助“超生”家庭不合理

虽说施恩不图报,但资助者希望受资助的人怀有感恩之心,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但现在确实有一些年轻人不懂得感恩,认为学习成绩好受到资助是合理的。对于这样的人,中断其受资助的资格我认为并不过分。

如今,不少有能力的热心人喜欢资助上不了大学的贫困学生。但我觉得,应该把更多的眼光投向老弱病残的老年人和那些遭遇突如其来横祸的贫困家庭。因为,改 变一个人的命运不是非要读大学不可。事在人为,年轻的贫困学子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拼搏,通过其他的途径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去创造自己的人生之路。相对 而言,老年人的生存能力更弱,更需要社会的关心和帮助。

从另一方面来说,即使要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也应该对他们家庭的实际情 况进行详细考察,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贫困。不可否认,现在有不少贫困家庭,是因为家庭经济支柱遭遇不幸,或因病返贫、或丧失劳动能力、或缺乏经济收入 而造成家庭贫困,但也不排除有一些家庭,是因为狂赌“六合彩”输了钱,或是超生多个孩子而使家庭陷入困境。明明没有养育和培养孩子的能力,却还要生一群小 孩,把家庭本应承担的培养孩子、让孩子接受应有教育的责任转嫁给社会。我觉得,对这些人给予资助是不合理的。

□来信摘录

1390272××83一个人如果不懂得感恩,那读再多的书都没用,只会让他(她)越来越自私,同时也会让资助者越来越受气。所以我觉得对那些品德欠缺的人大可不必资助,毕竟在我们周围还有许多品行兼优的人需要帮助!

1367050××39资助贫困生是一大善举,不求回报才有真正的意义。财富来源于社会,理应回馈社会,能资助别人就是荣幸。不要因为孩子们的疏忽而放弃对他们的帮助,如果因为这样令孩子们圆不了大学梦就太可惜了,千万不要半途而废啊!

1598983××09受助贫困生向资助者表示感谢是必要的,这是一种最起码的礼貌。不管通过哪种渠道,都应该适时向资助者表达谢意。而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是不配得到资助者无偿的资助的。

1350988××28我认为不懂感恩的人是冷漠自私的人。这种高IQ低EQ的人你又怎能指望他们学有所成回报社会?所以取消他们继续受助的资格是合理的,这样也给其他贫困生提个醒。

1341715××18我觉得每个捐助者的想法都是一样的,都希望受捐者能够摆脱贫穷,所以才去帮助其完成学业。然而如果受捐者连最基本的一个电话,一声感谢都没有,哪位捐助者不心寒呀?

1591898××27我认为不应该取消受资助资格。因为他们有可能是因为自身害羞等原因,而没有对资助者表达内心的感受;也有可能是他们明明想表达谢意,可却不知该如何表达。试问,资助者了解他们的内心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