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翁(文初)的一亩三分地

  BlogJava :: 首页 :: 新随笔 :: 联系 :: 聚合  :: 管理 ::
  210 随笔 :: 1 文章 :: 320 评论 :: 0 Trackbacks

今天组里的同学和我谈起local cache的一点需求,希望考虑在性能和业务上找到平衡点应该怎么考虑实现。下午给他的意见可能还是有点问题,回家稍微整理了一下,说出来也可以激发大家的讨论,觉得现在local cache + 远端cache是提高性能的必备,所以如何做好local cache 很有讲究。

    由于有网络传输带来的性能损失(包括连接数并发限制),很多大请求量系统都会考虑做部分本地缓存。但本地缓存最大的问题就是数据同步,如果让集中式存储(cache,queue)来通知只会增加复杂度,因此通常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根据业务数据的敏感度设置不同长短的本地失效时间。但现在如果要设置一个较短的有效期(例如一秒),对于计算机来说已经大大的减轻了压力(1秒对程序来说太久了),但是整体本地缓存对后端保护的效果不佳(特别是后端如果是并发处理能力较弱的系统),如果遇到并发量大的系统,那么就更为突出了。

   早先有想过通过锁来保证请求不会全部放过去(失效时就一个请求过去更新,其他请求等待),一来是针对内容作锁,对锁的需求量很大(当业务数据很多时),二来如果采用其他请求阻塞(对于系统来说压力也很大),这点后来谈起可以直接返回老数据而不等待。但总体看起来消耗依然很大。

   因此给了下图:

                                                                                                        

  

      首先开始的时候会有部分数据被推送到本地缓存(当然也可以是客户端主动获取全部数据),也可以全部采用lazy加载,推送来的数据缓存在本地,并且设置失效时间,为每一个key还会有一份失效时间Map用于检查是否失效。应用发起get的请求,先从本地拿,如果有数据且有效,就直接返回。如果没有命中,则去远端获取资源,并缓存在本地,最后返回给应用(这里如果要防攻击可以采用布隆算法建立白名单)。如果发现本地数据失效,则将失效事件放入到一个本地的EventMap中,key为当前请求数据的key,然后设置这个key的时间为当前时间+有效间隔时间(不做并发控制,多次放入EventMap会被覆盖,多次设置时间有效期还是当前时间+间隔时间),后续请求就会认为这个数据是有效的不会连续请求更新,然后返回老数据。后台分发线程检查消息Map,将事件分发到后台线程池异步执行,最后更新结果并设置有效时间。
      最后还有一个后台清理线程将过老的数据从缓存中移除,在map满或者到了清理间隔的时候去执行。

     这种设计有一定的复杂度,但是还算是松耦合,在并发高的情况下,牺牲数据较小的即时性换取对后端的保护。不过如果没有必要,做的简单粗暴一点即可,不需要那么复杂。同时如果有更好的意见和建议的同学请回帖讨论,或者去我的微薄讨论: t.sina.com.cn/fangweng

posted on 2010-12-14 22:34 岑文初 阅读(3401) 评论(4)  编辑  收藏

评论

# re: Local Cache的小TIP 2010-12-15 03:26 安全
学习了 这个还不错  回复  更多评论
  

# re: Local Cache的小TIP 2010-12-20 09:17 铁木真
top为什么不搞OAuth认证?国内各大巨头都开放了OAuth认证  回复  更多评论
  

# re: Local Cache的小TIP 2010-12-20 11:12 岑文初
@铁木真
包括google,flickr都有自己的认证,虽然支持OAuth,这种看起来大而全的标准,在实际使用中最多只能用于平台互通,在初期的平台建设上,并不一定要去赶着潮流,呵呵。而且我做开放平台的时候,OAuth还是0.1呢。OAuth1和2差异也很大,不过明年我为了平台间互通也会考虑支持一下。  回复  更多评论
  

# re: Local Cache的小TIP 2010-12-20 14:58 铁木真
@岑文初
实现OAuth是必须的,top搞自己的一套对开发者不友好

OAuth不大也不全,过程只有三步,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获取一个Access Token,这就是标准,拿到Access Token之后的操作就是各开放平台自己的事情.

第三方网站可以使用新浪网易搜狐腾讯豆瓣的id以OAuth的方式登录,开发者只需要根据具体每个开放平台提供的api获取用户profile,目前各个平台的api有差异,有些是xml有些是json,schema也不一样,说不定将来OAuth也会把这个也标准化了.

  回复  更多评论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