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初,从原来的虚拟运营商跨进云计算这个业务,领域的转变让自己在工作过程中逐渐了解云计算、开放平台这些以前不曾接触过的对象。产品工作不像开发、测试这类,相对来说没有通用的学习范本和标准,产品经理唯有在工作中结合实践总结工作方法并且根据新的实践不断反思和修正,才是正确的成长之道,他人的知识终究是他人的,你永远无法了解那些知识背后的逻辑,所以不能盲目借鉴,要善于辨别和吸收。
这一年集中阅读了《全新思维》、《学会提问》、《金字塔原理》、《浪潮之巅》、《社会心理学》、《影响力》,在工作过程中重读了《启示录》、《产品经理修炼之道》、《网站数据分析与实践》。思维方式的锻炼是这一年的重心,现在的产品工作和以前的研发、系统分析与设计工作相比涵盖面广、综合性强、要求全面,对个人思维中以前行业固有认识必须打破,学习和接收新的思维方式是首要任务。
毕业进入通信设备厂商做运营商平台开发,到中间内部转岗做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再到第二家单位做政府业务的研发项目管理,都是在B端企业市场里摸爬滚打,而B端市场的合同型项目一般都是营销先行,项目后上。需求调研和系统分析设计阶段对项目管理、系统设计和技术能力的要求比重是较多的,而对市场/竞品调研比重相对较小,对系统运营的参与几乎为零。
进入虚拟运营商和云计算这个业务领域从事互联网产品工作,除了原来的项目管理和系统设计之外,对业务分析、产品调研、产品设计和运营的技能要求是并重的。自己一路经历下来,也印证了一位互联网前辈对我当时转型互联网从事产品工作“能复用的技能大概30%左右”这句话,虽然以前从事开发和系统设计工作给自己打下一个相对夯实的基础,但产品技能的横向拓展和纵向深入是相对欠缺的,也是这一年一直努力的方向。
翻看过去一年的工作日志,有几个方面是技能学习是相对迫切且印象深刻的,也是需要继续深入和专注的。
1、个人思维
产品经理核心能力是什么?我认为是产品设计能力,设计能力的培养除了设计本身的技能学习,对市场、项目、管理、用户、统计、心理、技术领域的涉猎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综合知识的运用,必须以产品经理的个人思维为基础,思维是基础,必须先夯实,否则产品设计是没有灵魂的,也容易摇摆不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思维来锻炼:
故事思维:讲解产品需求时,以背景为铺垫、以类比的方式代替严谨、生硬的流程来讲述产品,形成产品故事闭环:你是谁?从哪来?到哪去?
场景思维:开展产品功能和流程设计时考虑用户群体背景、购买特征,结合实际场景来权衡产品设计的取舍。
系统思维:开展产品(应用架构)设计时需要综合用户、市场、产品、技术、运营和项目来综合考虑。
逻辑思维:设计功能时,从功能的输入、处理和输出来设计系统流程,处理过程中考虑和其他功能的交互以及对历史数据的处理设计。
感性思维:设计界面时,除了考虑交互和视觉设计外,以服务、务实的心态为用户提供帮助也是需要关注的。
2、业务分析
互联网产品竞争激烈,都在比业务创新、比产品交互、比运营能力、比技术积累,如何在众多产品中体现自身特色,如何论证产品方案设计的合理性,业务分析环节比不可少。分析对象包含对市场的了解、竞品的分析,再结合头脑风暴和调查问卷,最终形成我们对业务方案的设计。业务分析重在形成习惯,定期系统的了解市场、竞品,跟踪用户数据和反馈,才会形成自己对业务领域的判断,定期要求自己整理行业及竞品报告,从以下几方面关注:
1.渠道收集,行业网站/报告、行业牛人博客/公众号、知乎里的相关问题、微信群的相关分享、和用户的沟通、竞品的使用,专业书籍的阅读。
2.定期整理,将渠道信息定期做汇总和结构化梳理。
3.从市场分析(趋势/用户/数据/点评)、产品分析(整体/功能/界面/交互)、运营分析(活动/点评)
从上面3点得出自己对自身业务和产品的路标判断。
3、产品设计
大到产品的应用架构设计,小到产品的功能点设计,设计的思路要综合用户、业务、产品、技术和运营来系统考虑。用户的使用场景是怎样的,是否是基于业务方向做设计,产品设计是否突出主题、交互是否简洁易懂、是否主次分明,是否考虑过技术上如何实现,如何支持运营的数据分析和统计需求。产品设计基于业务输入,在业务合理性和项目时间点产生冲突时,优先业务合理性。技术背景的产品经理做产品设计时,一定要把握好技术实现成本和产品设计需求之间的度,避免陷入技术细节而忘记产品需求的初衷。
1.B端产品设计时,可以重点以下面4个维度考虑:
1.帮助用户成长,悉心指导、促进成效。
2.平衡效率和效果,全力以赴、事半功倍。
3.复杂融入简洁,张弛有度、删繁就简。
4.提供精准预测,及时反馈、不负所托。
2.做应用架构设计时,需要重点在3个方面深入思考:
1.产品现有的业务流程和架构设计是怎样的
2.新业务的需求是怎样的,业务的近/中/长期路标是怎样的。
3.对新业务的不确定点充分沟通,基于假设和依赖针对性做设计。
3.做产品功能设计时,可以重点从以下3个方面考虑:
1.产品体验,界面始终贯彻突出重点、直观呈现和通俗易懂原则。先夯实用户基础需求再去满足高级需求。
2.数据分析,先明确分析对象,分析之前做结果预判,数据抽取忌讳什么都想要,抓重点。
3.内容本身,转化率除了产品界面本身的交互和视觉设计之外,产品承载的内容本身也是需要重点考虑,内容本身的引入标准是否合理,是否满足用户的内容需求。
4.中台产品和前台产品的设计视角不同,设计时区分对待:
1.中台产品负责流程、数据管理和能力支撑,产品的业务流程和接口设计比重较重,UI更多的是自身的运营管理界面。设计过程要重点考虑平台有哪些用户群体?不同用户都使用哪些功能?用户使用功能时的系统流程?系统流程中涉及哪些对内、对外的接口?
2.前台产品负责内容呈现、用户交互和业务转化,产品的交互和视觉设计比重较重,UI直接面向用户。设计过程要重点考虑用户知识背景?使用场景有哪些?内容本身特点是什么?运营阶段目标是什么?
4、产品沟通
产品经理负责自己的产品时间一长,容易陷入自己的认知世界出不来、坚持并固执己见。所以产品经理的每日自省的工作习惯很重要,每天工作结束后对自己一天的工作做评价,做得不好、不足的地方重点反思并去改进,日常工作中本着“尊重、信任、倾听、求同存异、客观和务实”的价值观和伙伴共事,以专业主义的精神去思考,以客观务实的心态去做事情。
1.以前做过开发,在开展产品需求和开发、测试评审过程中相对得心应手,需求大到系统流程,小到界面属性和接口字段,只要将需求想清楚、写明白、说清楚,研发过程中的需求变动也基本都在可控范围内。但当大部分评审成员持反对意见时则要冷静思考为何反对,如是产品逻辑没考虑到,坦诚记录,而不是一味的坚持自己。
2.和UED、前端开发工程师的沟通,表达清楚产品低保证设计思路和业务背景,评审时多倾听UED的意见以及前端开发的困难,找到大家的平衡点,接下来的研发过程也基本没有什么问题。
3.产品之间的沟通,涉及到边界设计时需要针对性沟通,前台产品转化很重要,中台更多是业务逻辑、架构和数据。目标不一致的时也是容易产生分歧的时候,没有绝对的前端提要求,后端提供支撑,可以结合客观的业务逻辑比重、主观的业务理解程度和产品把控程度三个维度综合考虑。
4.和BOSS的汇报沟通,更多应体现产品经理专业、务实的态度,不仅对产品流程和细节了如指掌,也有考虑对产品发展规划有自己的产品思路。充分思考,客观表达,即使产品思路不符合产品规划。可以按这个思路去考虑:
1.我们要做什么?(我们的需求是什么)
2.我们为什么要做?(用户反馈、竞品分析比对)
3.我们准备怎么做?(产品路标、产品原型和产品流程)
5、产品运营
产品经理都有自己的产品情节,但在产品思路没有运营开阔的情况下,产品经理需要跳出自己的思维圈,主动和运营走在一起,听听业务的声音,和业务一起做产品。结合业务目标先主攻一个方向做出特色而非做大而全的产品。和用户的沟通,多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多问为什么并了解用户使用竞品的感受。定期和运营主动沟通用户数据,和运营一起推送产品进展。用户运营(B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定期公布上一阶段的产品数据给运营,明确产品和运营各自跟进的事情。
2.定期在用户沟通群中发布更新产品手册、FAQ。
3.全程做好用户沟通记录,支持运营的定期回访。
4.和运营一起,做用户集中调研、调查问卷发布。
posted on 2016-01-03 23:35
cheng 阅读(3274)
评论(1) 编辑 收藏 所属分类:
互联网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