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在北航(BUAA)读书的时候,老板是一个非常让人尊重的人。
老板要求我们
>>每个月要写月计划
>>每个周(周日下午)要写周计划,计划本周内每天干什么
>>每天要写日志,记录今天到底干了什么,与周计划中的当天目标的吻合度
老师亲自察看,周计划或者月计划不合理的时候会返工
这个是研究生2年的开发生活(共2.5年)一直坚持的。
一直毕业开始工作了才恍然,这难道不就是软件工程的敏捷方式的实践嘛?!
反思,我发现了一些不足:
>>作用只限制于上对下(一对一)的约束
>>同学相互间很多时候不知道对方到底在干什么
>>流于形式
>>激励作用后劲不足(这个可以看成1,3的变种,但是本元体现)
于是乎漫步网络,认识了所谓的 "stand-up meeting"
主体就三点:
>>昨天做了什么
>>今天要做什么
>>昨天和你即将的事情有什么困难
感觉超级好,反复咀嚼,准备实践于团队里。即将运用之际,突发现又有了不足:
>>非打卡制度,大家的时间未必一致
>>出差,是否还会延续
>>有时候不会情愿
那该如何呢?我记起日本公司对于管理往往有独到一套,或许这个源于我对日本企业的效率的认可;
于是乎,我翻读日本开发相关的文章和经验总结,终于发现到了日本很多大公司有个白板管理方式:
>>很自由的将上述东西记录于白板 或者 大纸片
这样一来,将一切落实于看得见 且形式自由,远远胜于刚刚两种方式
>>激励效果,嘿嘿,总不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进度一直原地踏步吧
>>大家做什么,谁还会不知道?沟通还缺乏么?
或许,你会觉得都在脑袋里,干嘛非得这么繁琐呢?
整个过程中,最致命的就是依赖记忆了.....据科学实验证实,如果给你3个类似的东西,如果超过3个星期,你将无法区分之。那个做实验的人哪里去了?靠,鼾声起来了